水務局可持續發展調研報告

時間:2022-07-28 09:53:00

導語:水務局可持續發展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務局可持續發展調研報告

建區設市以來,在市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和市人大、政協的法律與民主監督下,在上級主管部門的大力關心支持下,在市級有關部門和各區縣委、區縣政府的積極配合協作下,水利工作者發揚“獻身、負責、求是”的水利精神,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家寶總理來巴視察的指示精神,緊緊圍繞市委“實施四大戰略、推進五個突破,打好老區建設發展翻身仗”重大部署,立足水資源的科學規劃、合理配置、高效利用、依法治水、科技興水、抓住重點、突出特色,全面推進水利事業持續發展。

目前,全市已建各類水利工程4.**萬處,蓄引提水能力達4.67億立方米,有效灌面72.26公頃,治理水土流失1945平方公里,解決了58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地方電力裝機9.5萬千瓦,水產品總量達5.6萬噸,為保障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農田水利建設成效顯著。

全市狠抓以“治水興村”為重點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切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生態條件。在建設中,深化體制改革,探索機制創新,出臺了《大力發展民營水利的意見》、《關于進一步深化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促進了水利資源、民間資本向水利資本的轉變,開辟了新階段全市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新途徑,破解了稅費改革后水利建設投入難的新問題。全市在農田水利建設中涌現出了南江縣小微水建設“六制”經驗、通江縣民營水利工程建設典型,多次受到省水利廳乃至國家水利部農水司的肯定。全市農田水利建設20**、20**年獲“李冰杯”競賽三等獎,20**、20**年獲二等獎,20**年終獲一等獎,喜捧“李冰杯”,圓了全市水利人的十年奪杯夢。

(二)飲水困難逐步解決,飲水安全有效保障

全市始終把解決農村飲水困難和保障飲水安全作為水利工作的重點,積極實施第一、二期國債飲水解困項目,探索出了“城鎮管網延伸供水、泵站揚水集中供水、自流引水集中供水、蓄引提結合集中供水、分散打井引泉供水”五種模式,共建成各類飲水工程12500處(其中集中供水工程500余處),解決了129萬人的飲水困難,保障了58.43萬人的飲水安全。尤其是20**年,我市認真落實總理關于解決“飲水難”的重要指示,組織編制了全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總體規劃”和“十一五”規劃,代市政府起草了《關于切實解決農村飲水難的意見》,明確了全市五年解決70萬人“飲水難”的目標任務。按照以村為單元,整村推進的指導思想,采取“規劃民評、建卡歸檔到村,內容民曉、項目公示到村,工程民建、建設參與到村,方案民選、技術服務到村,財務民審、資金補助到村”的工作方法,已解決了58.43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占“十一五”規劃人數的83.5%。

(三)骨干工程建設取得新進展

狠抓骨干水源工程建設,增強資源配置能力,提高防旱御災水平,著力解決工程性缺水矛盾。牛角坑水庫樞紐工程竣工,已下閘蓄水,干渠一期工程基本建成,二期工程順利進行。通江二郎廟水庫已開工建設?;伤畮?、友誼水庫、玉堂水庫等產糧大縣渠系配套工程已建成受益。南江縣紅魚洞水庫、巴州區天星橋、平昌縣雙橋等大中型水庫前期工作有序進行。

(四)水土保持工作獲殊榮

在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中,大膽創新治理思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生態與經濟雙贏”的原則,采取農戶參與抓、引進業主抓、庭園分戶抓、統籌資金抓、股份合作抓的辦法,探索了“生態農業治理、庭園水保治理、科技示范治理、生態修復治理、旅游開發治理、城鎮水保治理”等六種模式,不斷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質量和實效。五年來,共完成治理面積1945平方公里,占下達任務的109%。在項目實施和管理中,逗硬“三制”,嚴把“三關”,確保工程質量。保證工程建成一處,發揮效益一處,讓項目區群眾真正得到實惠,實現了經濟、社會與生態多贏目標。同時,以案件查處為手段,以“三權”維護為核心,以“三同時”制度落實為重點,加大預防監督力度。20**年**市被國家水利部表彰為水土保持工作“全國先進集體”。

(五)防汛保安減災增效

全市新建堤防35公里,使巴城、三縣城及重要城鎮保護區基本達到了相應的防洪標準。認真落實行政首長防汛責任制,科學編制防洪抗旱預案,嚴格督促隱患整改,努力提高應對突發洪旱災害的社會管理能力和水平,切實做到了汛前“五到位”,汛期“四落實”,最大限度地維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將洪災損失降到了最低程度。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了各級領導充分肯定,市水利局、市防汛指揮部辦公室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為“抗洪救災先進集體”。

(六)依法治水進一步規范

加大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工作力度,切實加強水資源管理和保護,規范水事秩序。首先,每年市、縣區都充分利用“3·22”世界水日及中國水周開展富有特色的水法宣傳活動。向群眾宣傳《水法》、《防洪法》、《漁業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規,不斷增強全民水法制意識和水危機意識,為涉水法律法規的順利貫徹實施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其次,對涉水行政審批事項進行了全面清理,并將保留審批項目的辦理程序、時限向社會予以公告,完善了15個依法行政規章和制度。第三,加大水政執法力度,規范水務開發秩序,組織力量查處了市工業園非法向恩陽河傾倒棄土案等一批典型案件,維護了法律權威。

(七)地方電力建設形勢喜人

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合理規劃布點,有效規范秩序,積極招商引資,加快水電開發,推進水利資源向水利資本的轉變。全市引進四川路橋集團、福建億力集團等業主已開工新建雙灘電站、高坑電站,擴建風灘電站,碧灘、洪口、卡門等水電前期工作也正有序進行。

(八)水產漁業持續發展

狠抓養殖大戶和流通大戶的培植,以“市場+基地+流通大戶”的模式建立水產品產、供、銷一條龍體系。大力實施名優水產品的引進、推廣和養殖。全市新培植養殖大戶86戶,苗種生產戶16戶,流通大戶42戶。在狠抓水產發展的同時,不斷加強漁政管理,切實保護漁業資源,實現永續利用。截止20**年底,全市水產養殖面積達38.2萬畝,全年水產品產量達到5.5萬噸,產值5.90億元,人均水產品達到16公斤。

(九)自身建設打開新局面

按照“舉旗幟、抓班子、帶隊伍、促發展”的要求,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加強行業作風建設,加強職工隊伍建設,做好扶貧聯系工作。抓好職工繼續教育,鼓勵支持全市水利系統90余名同志完成了《水利水電工程》本科學業,成為業務骨干。市水利局和各縣區水利局被市委、政府表彰為“十年創輝煌”紅旗單位。市水利局被評為市級最佳文明單位。全市水利系統受?。ú浚┮陨媳碚玫募w9個、個人14人次,受市(廳)以上表彰的集體68個、個人98人次。

概括起來,全市水利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主要得益于做到了“四個堅持”:

第一,始終堅持“扶貧攻堅,治水為先”,牢固確立了水利的基礎產業地位。**地處盆周山區,水資源奇缺,多年的實踐表明,“**經驗”起源于水,**發展受制于水,**振興依賴于水。建地設市以來,各級黨委、政府始終堅持“扶貧攻堅,治水為先”,堅持把“水利作為農業的命脈”,作為一項基礎產業,放在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來抓,堅持一年四季抓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長期不懈打好水利建設攻堅戰。已修訂完善了全市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體規劃,計劃2**0年前全市人均擁有150立方米工程蓄水,2**0年全市人均擁有200立方米工程蓄水,基本解決全市127.9萬人飲水問題,切實保障農村飲水安全。

第二,始終堅持“三為主”的工作方針,不斷完善水利發展思路。在長期的水利建設中,我們因地制宜,注重實效,探索形成了“三為主”的水利發展思路,即:以小型為主,堅持中小微并舉;以戶辦為主,堅持國有、集體、民營一起上;以效益為主,堅持把水利建設與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與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民增收、與改善生態環境相結合,形成了以治水為中心,“井池園機配套、種養加運結合”的獨具特色的池園經濟模式,為扶貧開發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第三,始終堅持發揮“四大作用”,努力創新水利建設機制。按照“體制創新,盤活存量;機制創新,拓展增量;轉化資源,擴大總量;強化監管,確保質量”的要求,在實施“治水興村”戰略中,我們充分發揮“四大作用”,即:發揮戶辦工程的優勢作用,大力發展民辦水利;發揮業主工程的影響作用,大抓招商引資,廣泛吸納民間資本參與水利產業開發;發揮村社集體工程的互助作用,尊重農民意愿,民主議事辦水利;發揮國家工程的帶動作用,依靠政策扶持、政府引導、項目補助,調動農民治水興水的積極性。特別是隨著農村政策的重大調整,取消“兩稅”、取消“兩工”政策的出臺,導致農村水利硬性投入減少,市人民政府及時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民營水利的意見》,采取“一事一議”、招商引資、項目扶持等辦法,調動了農民投資投勞發展水利的積極性,促進了民間資金向民間資本轉變。

第四、始終堅持權、責、利相統一,積極改革水利管理體制。我們按照“權責明晰化、管理規范化、投入多元化、經營市場化”的原則,不斷深化水利管理體制改革,著力建立完善管理體系、經營體系、社會化服務體系、政策法規支撐體系等四大體系,水利資產活力得到了充分發揮。尤其是全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已收到了明顯成效,以建立用水協會為主,以租賃、拍賣、股份合作為輔,明晰產權,規范管理,提升效益,實現“存量換增量、資產變資本”,逐步建立起了水利管理的長效機制。巴州區長角梁村,積極開展水利管理改革,建立用水協會,73戶受益農戶成為協會會員,落實了全村8口山坪塘的管護責任,切實改變了過去“管水無人問,用水大家爭”的弊端,保障了農業生產用水,并通過結構調整,使該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蔬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