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保局科學發展觀考查報告

時間:2022-04-16 07:53:00

導語:勞保局科學發展觀考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勞保局科學發展觀考查報告

自20*年以來,隨著我區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區的勞動保障工作也取得了顯著成績,勞動就業比較充分,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職工的合法權益得到切實維護,有效促進了我區的科學發展。

一、主要做法和成績

(一)堅持政府促進就業,保持了我區就業形勢的穩定

緊緊圍繞經濟發展擴大就業,結合我區的勞動力結構及特點,區政府和有關部門不斷調整思路,制訂措施,完善以市場為導向的促進就業機制,在努力解決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再就業的同時,著力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累計實現新增就業7.5萬人,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再就業1.2萬人,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6.3萬人。

1、積極搭建勞動保障服務平臺,促進城鄉統籌就業

20*年,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在29個鄉鎮成立了勞動保障服務辦公室,明確了主管領導、具體工作人員和工作職責,做到了勞動保障工作在鄉鎮街道有人抓,有人管。在居委會建立了勞動工作站,通過嚴格考核,在4050失業人員中選聘了84名勞動保障協管員,負責勞動保障信息統計、社區就業崗位開發和推薦失業人員就業。2005年,在6個中心鎮建立了勞動保障服務中心。2006年,在29個鄉鎮街道全部建立了勞動保障服務中心,配備了131名勞動保障專職工作人員,在741個行政村中設立了就業信息員,為求職擇業的農村勞動力提供政策咨詢、職業指導、職業介紹、職業培訓等一條龍服務。到2007年底,六年中用于就業服務平臺建設投入資金達465萬元,建立就業服務機構86個,服務場所6200平米,配備工作人員1030名,形成了以區人力資源服務中心、區人才交流中心為龍頭,以鄉鎮街道勞動保障服務中心和工、青、婦、民政、殘聯等就業服務中心為骨干,以社區勞動保障工作站和741個行政村街為基礎的就業服務體系。在加強平臺建設的同時,充分發揮其服務職能,積極開發就業崗位,開展就業服務。20*年以來,利用三級平臺開發就業崗位10.6萬個次,組織舉辦職業招聘830余場,提供就業服務11.5萬人次,實現就業7.5萬人,其中,組織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就業4萬余人。

2、夯實勞動保障基礎,使服務更具針對性和時效性

為掌握全區勞動力資源狀況和全區各類用人單位用工現狀及需求,使就業服務更具針對性、實效性,2006年,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設計研發了“區勞動力資源信息管理系統”軟件,開展了全區范圍的勞動力資源調查,組織人力,逐村逐戶進行調查登記,將全區52萬名勞動力的個人基本信息全部錄入系統,從而全面掌握了全區資源總量、年齡、文化結構、技能狀況、富余勞動力數量、就業和培訓需求等,實現了資源的動態管理。今年,他們又設計研發了“勞動用工管理系統”軟件,組織開展了勞動用工調查,將全區各類用人單位及從業人員的基本信息錄入系統,詳實掌握各類用人單位基本情況和用工現狀及用工需求等信息。兩個“數據庫”的建立,實現了勞動力供給與崗位需求之間的信息互通,可以進行點對點對接,不僅促進了資源和崗位的合理配置,更有助于制訂并實施積極有效的就業措施,對推進統籌城鄉就業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3、落實再就業優惠政策,解決困難群體再就業

2003年以來,國家及本市相繼出臺了包括:稅費減免、小額貸款、崗位補貼、社會保險補貼等一系列再就業優惠政策,為使政策促進再就業效應得到充分發揮,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以十類就業困難人員為重點,開展再就業援助。一是利用社區平臺開展調查,建立數據庫,動態掌握十類就業困難人員底數,做到失業原因清、家庭情況清、求職愿望清、技能狀況清,同時落實盯人幫扶制度。二是大力開發公共保潔、保綠、治安交通協管、設施維護、機關后勤等九大類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困難人員。三是把各項優惠政策對號入座,落到實處,利用政策引導幫助就業困難人員通過自謀職業、自主創業、靈活就業、公益性崗位安置、企業吸納等多種渠道再就業,實現了零就業家庭、單親家庭、低保家庭就業安置動態為零。2003年以來,通過政策扶持實現再就業3162人。其中自主創業576人,享受小額貸款1200萬元;自謀職業488人,享受一次性自謀職業補貼146.4萬元;靈活就業628人,享受社保補貼186.2萬元;公益性崗位安置1246人,服務型企業吸納536人,享受崗位工資補貼946.1萬元,社會保險補貼1126.3萬元;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和服務型企業享受稅費減免312.5萬元。

4、加強就業培訓,提高城鄉勞動者就業能力

2006年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投資120萬元對區就業培訓中心擴建改造,增加施訓設施。同時按照區政府制定的《武清區就業培訓工作意見》,整合培訓資源,落實培訓補貼辦法,以突出“兩個重點”,堅持“三個圍繞”和落實“四項措施”為主線,開展勞動力資源引導培訓和技能培訓。兩個重點是:以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新生勞動力就業為重點的技能培訓。三個圍繞是:圍繞招商引資的大項目對技能人員的需求抓培訓;圍繞新農村建設對提高農村富余勞動力素質抓培訓;圍繞社會服務需求抓培訓。四項措施是:分解下達培訓工作總體目標,實行量化考核;整合培訓資源,形成以區就業培訓中心為龍頭,以職業學校為骨干,以社會力量辦學為補充的培訓格局;加強組織引導,發揮三級服務平臺宣傳政策,組織資源,引導培訓的作用;加強管理嚴把質量關,讓參訓人員真正學到技能,學以致用。五年中共培訓39625人,其中,就業培訓中心培訓26543人,區內其他辦學機構培訓13082人。

(二)穩步推進社會保險工作,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

按照天津市社會保險有關切政策,區政府及有關部門結合我區實際,針對單位性質不同、人員類別不同、經濟條件不同的現狀,在穩步推進社會保險擴面的同時,即充分考慮職工的合法權益,又兼顧企業的持續發展,確定我區的社會保險參保辦法,使群眾充分享受到社會進步的成果。

1、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覆蓋面進一步擴大

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由20*年初的29247人,增加到現在的59508人,增長1.03倍,五年中,征繳基金14.9億元。

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由20*年初的30958人,增加到現在的107414人,凈增76456人,參保人員由企業、自收自支事業單位擴大到現在的機關和所有事業單位。五年中,征繳基金5.1億元。

失業保險。參保人數由20*年初的27893人,增加到現在的46300人,五年中凈增18407人。五年中,征繳基金9288.1萬元。

工傷保險。工傷保險社會統籌自20*年1月1日起施行,到今年10月底,參保人數為71519人。參保人員由企業、自收自支事業單位擴大到現在的所有事業單位。五年中,征繳基金2374.8萬元。

生育保險。生育保險社會統籌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到今年10月底,參保人數為63817人。四年中,征繳基金2203.6萬元。

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社會統籌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到今年10月底,參保18394人,其中,成年居民參保2422人,高中以下學生兒童參保15972人。

農村養老保障。今年以來,在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直接領導下,我區認真貫徹落實《天津市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暫行辦法》,將城鄉近60萬人納入保障范圍,尤其是擴大了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補貼的范圍,提高了待遇標準,受到群眾普遍歡迎,及時為94344名農村老年人發放生活費補助5793.5萬元。農籍職工參保企業17戶,參保職工205人,征繳基金3.7萬元。

新農合管理。按照“積極穩妥、密切配合、平穩交接、有序進行”的工作要求,在維持統籌層次、制度體系、經辦方式不變的基礎上,新農合管理職能于今年8月底由衛生局平穩劃轉我局。1至10月份,全區參合人員65.2萬人,參合率達到98%,征繳基金8476.9萬元,報銷醫療費5468.3萬元。

2、建立社會化管理服務機制,參保職工得到更多實惠

五年來,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水平顯著提高,平均每人每月累計增加養老金490元,目前我區企業職工人均月養老金水平已經達到1020元,共為18151名退休人員調整了養老待遇,發放養老保險金78691.1萬元;醫療保險從無到有,五年中為87151人次報銷醫藥費14591.2萬元;工傷保險施行五年來,已為2747人次支付工傷保險費1012.5萬元;生育保險施行四年來,為6765人次支付生育保險費1654.7萬元。失業保險很好的發揮了保生活促就業的作用,五年中,為27209人次發放失業保險金1126.9萬元。

(三)依法規范勞動關系,勞動者的權益得到有效維護

圍繞“平安武清”建設,區勞動部門及工會組織認真細致地做好勞動關系的調處工作,維護了職工的合法權益,促進了社會穩定。勞動合同簽訂人數逐年提高,20*年勞動合同簽訂人數為68000人,到今年10月底,上升到135625人,凈增67625人;1110家企業簽了工資協議,覆蓋職工108986人,627家企業簽了集體合同,覆蓋職工47635人。20*年1月至2008年10月,勞動監察共受理投訴舉報案件2643件,涉及職工70236人,追回經濟損失達10124.13萬元,補繳社會保險108.6萬元,其中,受理建筑業農民工投訴953件,涉及農民工37625人,追回拖欠工資9092.4萬元;20*年1月至2008年10月,受理勞動爭議734件,涉及2415人,為職工挽回經濟損失1768.5萬元。區工會調解勞動爭議1876件,涉及職工38667人。

1、加大勞動合同推動力度,維護勞動者的簽約權

20*年以來,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和工會組織始終把勞動合同簽訂做為調整勞動關系的基礎性工作來抓,采取先城鎮職工后農村職工,從三資企業到民營企業的推動方法,借助勞動年檢和開展專項檢查的有利時機,通過宣傳政策,加大執法力度,擴大勞動合同的覆蓋面,使勞動合同簽訂人數穩步上升,年均增加20%。同時,嚴把勞動合同鑒證關,尤其是對坐落在鄉鎮的私營企業,嚴格審查雙方約定的條款,以保證勞動合同內容的合法公平。

2、堅持主動檢查與舉報監察相結合,維護勞動者的就業權、保障權和享受勞動報酬權

一是充實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量,勞動保障監察專職干部由20*年的3人增加到現在的7人;二是勞動保障監察以勞動爭議多發、矛盾突出的企業為重點,提前介入,搞好預防;三是采取有訴必查、有訴全查、一查到底的工作原則,及時處理舉報投訴案件;四是開展監察服務活動,主動上門為企業解疑難、送政策,幫助企業規范勞動用工管理,有效地降低勞動爭議案件的發生。

3、提高勞動爭議處理水平,維護勞動者的申訴追償權

勞動爭議仲裁工作針對近年來案件數量逐年增多、辦案難度日趨加大的特點,采取合理組庭、簡化程序、著重調解、依法仲裁的方法,提高辦案質量,減少訴訟數量,保證了勞動爭議處理的公正性、及時性和合法性,實現了時效內結案率100%。

(四)圍繞區重點工程,創造性開展工作

撤村建居工程是我區以城市化為主導實現率先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工程,對我區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按照區委、區政府的指示精神,區勞動部門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打破常規,創新思路,制定出《武清區撤村建居社會保障辦法》,在撤村建居人員社會保險、就業培訓等方面,有了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法,為撤村建居的順利進行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從20*年至今,共為11068人辦理了撤村建居參保手續,審批退休925人,為2133人辦理了撤村建居養老手續,為213名撤村建居人員發放技能培訓補貼15.7萬元,為撤村建居人員實行就業援助,通過區勞動力市場推薦就業1321人。

(五)狠抓管理教育,全面提升服務水平

根據我區發展形勢和做好勞動保障工作的需要,針對干部管理和機關建設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區勞動部門狠抓干部隊伍的管理教育,不斷增長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的本領。

一是深化“服務型武清”學習教育,廣泛開展“兩建一學”活動。通過教育活動,使全局牢固樹立“服務他人就是發展自己”的理念。增強干部職工的大局意識,服務意識,發展意識,努力為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服務,樹立勞動保障部門的良好形象。

二是從管理入手,狠抓制度的落實。重新梳理和修訂了機關管理制度,編印下發了《科室工作手冊》,將“服務型機關建設”列入干部職工考核的重要內容,做到月檢查、季通報、年評議。

三是突出重點,以點帶面。以勞動力市場為重點部位,以科(所)長為重點人員,對他們提出明確要求,制定高壓線,規范執法行為,提高服務水平,帶動全局工作整體提升。

通過狠抓干部職工的管理教育和機關制度建設,提高了服務質量,得到了用人單位和群眾的好評。

二、存在的問題

(一)職業培訓仍是制約就業工作的瓶頸

一是用人單位對技術工人需求量較大,空缺的技能崗位招不到合適的技術人員;二是我區求職人員學歷較低、技能單一或沒有技能的問題比較嚴重,結構性失業矛盾較為突出;三是職業培訓機構設置的專業單一,設備落后,培訓的人員不能與市場需求有效對接。

(二)就業觀念有待轉變

在一部分求職者和就業人員中,缺乏樹立正確的擇業和就業觀念,他們對自身的條件和面臨的形勢認識不夠,雖然能力和素質不高,在擇業觀念上卻一味追求高標準,對崗位挑剔,導致失去很多機會,有的雖已就業,但卻不安心工作,好高騖遠,頻頻跳槽,導致失去工作。

(三)部分企業用工不規范,維權工作繁重

部分企業用工不簽訂勞動合同或簽訂短期合同,勞動關系不穩定。有的企業不按照勞動合同支付勞動者工資,超時加班不付或少付報酬,有的不給職工上保險,侵害了職工的合法權益。尤其是私營企業和建筑行業,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今后主要工作的建議與對策

(一)做好撤村建居人員的勞動保障工作,服務全區重點工程

積極貫徹落實區政府關于“加快舊城改造和撤村建居步伐,為新城發展拓展空間”的要求,做好撤村建居人員的就業、技能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一是本著既參保又省錢的原則,積極主動辦理撤村建居人員參加社會保險手續。二是對求職的撤村建居人員,定期組織專場招聘,開發公益性崗位進行推薦,使其享受工資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對有創業愿望的提供小額貸款支持。三是對參加技能培訓的撤村建居人員,及時兌現補貼政策。

(二)面對金融危機對勞動保障工作的影響,充分利用上級政策,緩解對我區企業造成的壓力

一是建立面向企業的普遍走訪和重點聯系制度,摸清企業當前用人管理、社會保障、勞動關系方面存在的實際問題,對金融危機影響大的企業,實行重點監控,重點幫扶。

二是積極落實市勞動保障局出臺的相關優惠政策(如加快服務型商貿企業的認定,擴大公益性崗位認定,充分發揮失業保險保生活、促就業的作用等),幫助企業解決難題。

三是堅持“雙維護”、“雙服務”,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既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又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既服務民生改善,又服務經濟發展。勞動保障監察必須堅持“三步走”執法模式,先教育,再整改,慎用處罰權,盡可能避免對當事企業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三)用足用好優惠政策,解決就業困難群體再就業

積極發揮社區工作站和協管員的作用,掌握全區十類就業困難人員的基本情況,把零就業家庭、單親母親家庭、4050等就業困難群體,作為再就業援助的重點,通過公益性崗位安置,鼓勵引導其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等多種形式,幫扶其再就業,并用足用好崗位工資補貼、社會保險補貼和小額貸款等再就業優惠政策,保持其就業穩定性。

(四)加大職業培訓力度,提高勞動者技能水平

一是利用天津市關于提高農民工素質工程政策的有利契機,積極組織好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

二是利用區三級勞動保障服務平臺,對農村富余勞動力和新生勞動力進行技能培訓,為我區企業發展培養所需技術人才。

(五)做好社會保障服務,全面提升社會保障水平

加大社會保障政策的宣傳力度,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重點是加強新農合基金的征繳和管理力度,規范定點醫療機構的醫療行為,確保新農合基金合理使用,安全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