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林業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6 11:51:4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發展林業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發展林業論文

林業發展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林業生產;現狀;對策;河南范縣

論文摘要介紹了范縣縣城林業生產現狀,就生態環境建設提出范縣林業的發展方向和規劃目標,并對重點項目建設和生物保護提出對策措施。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基本國策。林業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產業。當前,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做出了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秀美山川的戰略部署。國務院、省政府相繼印發了《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河南省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和《河南省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規劃》。縣委、縣政府從優化城鄉人民生存質量、優化經濟環境,提高范縣知名度出發,做出了把范縣建成現代化生態縣的決策,要求盡快解決影響生態環境的突出問題。根據這一總體要求,結合我縣實際,談談范縣林業發展對策。

1縣域林業生產現狀

范縣地處黃河故道,土壤沙化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生物多樣性貧乏。發展林果業,提高植被覆蓋率,保護和增加生物多樣性,是改善縣域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的重要保障和措施。范縣屬平原農業區,林業生產主要有用材林、防護林、經濟林等組成,隨著“退耕還林”等工程項目的實施,林業整體水平大幅度提高,林業生產已初具規模。

2發展方向和規劃目標

查看全文

精確林業發展論文

1精確林業的含義

以微電子技術、通訊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社會正由傳統的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邁進,正將世界林業帶入數字和信息時代。它將推動電子信息技術及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農業系統的發展,引發林業科技革命,是21世紀林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所謂精確林業,是指由信息技術支持的根據空間變異、定位、定時、定量地實施的一整套現代化林業操作技術與管理系統。事實上,這種林業技術體系是信息技術網絡化、智能化、數字化綜合應用的體現,核心是實時測定工作對象所需工作的質、量和時機等數據。通過對影響林木生長環境因素實際存在的時空差異性分析,判別林木長勢優劣,確定影響長勢的原因,提出科學處方,采取技術上可行、經濟上有效的調控措施,消除和減少這些差異。并按需定量實施灌溉、施肥和噴藥,以實現最小資源投入、最大林業收益和最少環境危害。制定出針對性的林業生產措施,在取得最優效果的同時,減少污染,保護生態,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2精確林業主要支撐技術

精確林業以3S技術(GPS,全球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RS,遙感遙測系統)、信息技術、智能化決策技術、可變量控制技術等為技術支撐體系,以生態學、造林學、工程學、系統學、控制學、測繪學為指導,能在自動化、智能化、一體化、時效性、準確性、可靠性等方面滿足人們的需要,它的建立依賴于地球空間信息基礎理論及其他高新科學技術的發展。

3精確林業的源頭

查看全文

林業教育發展林業產業化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為解決林業產業化存在的問題,適應林業產業化對人才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文章提出了通過職教集團拓展服務平臺、高等林業職業教育與林業產業化銜接、深化與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合作等有效服務途徑,達到高等林業職業教育與林業產業化企業“共贏”。

論文關鍵詞:林業;職業教育;產業化;職教集團;對接

林業產業化是指以市場需求和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效益(生態、經濟)為中心,以森林資源及生態環境產業為基礎,正確確定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分區、分類生產,協同經營,實行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形成上連基地、下連市場的由結構合理、多條產業鏈組成的產業體系。國家林業局關于大力發展林業職業教育的意見(林人發【2007】76號)是大力發展林業職業教育,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科教興林和人才強林戰略,促進林業產業化又好又快發展的重大舉措,是提高林業建設者整體素質,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

一、發展高等林業職業教育是林業產業化企業發展的要求和堅強柱石

(一)湖南林業產業化現狀

林業產業已經發育成為涵蓋一、二、三產業的大產業。到2008年底,湖南省全省林業用地面積達到1.86億畝,占國土總面積的58.47%。有林地面積達到1.48億畝,森林覆蓋率53.67%,活立木蓄積量3.23億立方米,油茶林2000萬畝,年產茶油8.9萬噸,毛竹1068萬畝,立竹15.35億根,國有林場177個,經營面積1163萬畝,森林公園63個,國有苗圃97個,經營面積5.89萬畝,均位居全國前列。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林業產業化系統,2008年湖南省林產工業總產值為319.76億元。林產工業主要產品產量為:人造板429萬立方米,木竹漿紙116萬噸,木竹地板(含強化地板)1442萬平方米,松香等林產化學產品2.8萬噸,林藥加工產品3.94萬噸,森林食品加工30萬噸。

查看全文

林業思想發展論文

我省“建設‘兩型’社會,林業怎么辦”的大討論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目的是以大討論促進林業大發展,以林業大發展更好地促進“兩型”社會建設。當前,我縣林業發展與“兩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在全面建設“兩型”社會的關鍵時刻,迫切需要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使我們能深刻審視所處時代和環境變化,把思想觀念從不利于兩型社會發展的認識中解放出來,作為林業局局長,應增強責任意識,站在時代的前面,堅定不移地解放思想,以思想大解放推動林業大發展。

一是圍繞建設現代林業來解放思想。新形勢下,推進林業發展,必須認識到我縣林業發展中存在的許多問題,特別是生態問題成為全社會最為關注的熱點,必須從傳統林業認識中解放出來。發展現代林業就是要圍繞生態文明建設主題來開展,全面認識和把握林業的社會職能,突出抓好生態建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實施“科技興林、項目立林、依法治林、人才強林”戰略,努力提高林業生產和管理水平。

二是圍繞查擺和解決問題來解放思想。我縣林業建設雖然取得了不少成績,林地面積139.8萬畝,有林地118.5萬畝,森林蓄積量21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31.67%,林業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森林質量不高,畝平森林蓄積量低于全省0.3立方米,覆蓋率低于全省14個百分點,林業發展水平與全省林業較發達的縣市比,存在較大差距,表面上看是資源、經濟方面的差距,深層次的原因還是思想觀念上的差距,是執政的政績觀上出現了偏差,是急功近利的行為削弱了林業發展后勁。解決林業資源不足、效益不高、生態功能脆弱、與社會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問題,必須提高認識,更新觀念,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增強科學發展意識。

三是圍繞保護生態資源和發展產業來解放思想。林業是國民經濟與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林業的特性決定了生態中有產業,產業中有生態,二者相互聯系,互相促進,不可分割。只重視生態和只重視產業都是狹隘偏見的林業發展觀。只有建立起比較完備的生態體系,滿足社會生態公益和精神文化要求,林業產業才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高的效益;只有建立起發達的產業體系,滿足了社會對林產品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支持、保障生態體系的發展。在處理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的關系中,必須以生態建設推動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反哺生態建設,實現協調推進,良性發展。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兩型社會,作為林業人,必須明確林業使命,肩負林業生態建設的主體職責。具體來說,要突出依法治林、堅持科技興林,大力保護、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著力構筑完善的林業生態體系和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建設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第一,堅持造林綠化,增加森林資源。

查看全文

林業保險發展論文

一、我國林業保險的發展現狀

(一)林業對保險有著巨大的潛在需求

林業是一個高風險的產業,其對保險有著巨大的潛在需求。林木在漫長的生產周期里,既易受到火、風、雪、水、病蟲害等自然災害襲擊,又易遭到亂砍亂伐、毀林開荒等人為破壞。據統計,2004年全國共發生森林火災13466起,比2003年增長28.7%,其中:森林火警、一般森林火災分別為6894起和6531起,分別比2003年增長23.5%和34.4%;重大火災38起,比2003年增長171.4%;特大森林火災3起,比2003年增長57.1%。森林火災對我國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從人員傷亡看,公傷亡252人,比2003年增加110人,全國撲救森林火災共出動179.92萬個人工日,比2003年增長1.1%;出動車輛11.67萬輛次,出動飛機575架次,共投入撲救森林火災經費13278.5萬元。此外,我國林業有害生物災害也很嚴重,2004年全國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發生面積945萬公頃,比2003年增長6.3%,其中:森林蟲害744萬公頃,比2003年增長3.6%,病害76萬公頃,與2003年基本持平;鼠(兔)害125萬公頃,比2003年增長32.3%,天然次生林、灌木林和荒漠植被病蟲發生152萬公頃,有害植物45萬公頃。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林業自身具有巨大的風險性,且有增大的趨勢。如此大的林業災害給林業發展造成的巨大損失是林業經營無法承受的。在計劃經濟時期,對災害造成的損失主要依靠國家補償,林業擴大再生產的投入和各種災害的預防、救災、恢復等責任均由國家承擔,團也給國家造成了沉重的負擔。林業生產市場化后,這些風險責任轉移到林業經營者身上,而林業生產流通規模小、分散化的個體林農承擔風險的能力很弱。要增強林業風險抵御能力,降低林業投資的風險,使災害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小,并能在損失后給予必要的補償,這就離不開林業保險的支持。

(二)林業保險發展滯后子林業發展的需要

我國林業保險出現較早,但發展十分緩慢。早在1982年就開始了森林保險和森林災害共濟方面的研究,從1984年開始森林保險試點,其后幾年發展比較順利,至1988年已經有勸多個省、市、自治區先后開辦了森林保險,承保面積達133多萬公頃。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森林保險卻一直停滯不前甚至出現業務萎縮的現象。隨著林業市場經濟的到來,林業保險越來越重要,尤其是一些較為注重效益的商品林。林業保險研究一直進行著,當前我國林業保險有四種類型:一是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主辦、林業部門業務,如廣西的桂林、湖南的會同等地;二是林業部門與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共保,如福建的邵武;三是林業部門自保,如遼寧的本溪;四是農村林木保險合作組織自保,如四川、山東。

目前我國林業保險發展嚴重滯后。一方面,林農的收入偏低、保險意識薄弱,投保率過低。他們覺得保險增加了其經濟負擔,不愿保險,因而林業保險的需求有限;而保險從業人員少,沒有合適的林業保險機構,主要是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經營,且保險險種單一,造成林業保險承保率低。以福建省南平市為例,近3年來其森林保費收入年均減少21%,2004年該地區森林保險保費收入19萬元,比上年減少42%,承保面積0.93萬公頃,不到南平市所有林地面積的0.5%。另一方面,林業保險經營效率較差,虧損嚴重,供給主體嚴重不足。由于承保面小必然帶來風險的相對集中,導致森林保險者經營風險集中,保險企業賠付率高。福建省南平市2004年其森林保險賠付率高達796%,近3年的平均賠付率也達176%,造成林業保險業務經營效益差,虧損嚴重。這就使得保險公司提高保險費率或限制責任范圍,從而加大了投保人的經濟負擔,抑制了投保需求,進一步限制了承保面的擴大,形成惡性循環,我國的林業保險一直處于這樣一種“兩難困境”。由于林業保險經營效益低下,虧損嚴重,國內的商業保險都不輕易進入林業領域。目前,國內市場上就只有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開辦森林保險業務,且業務量在急劇萎縮。這種現狀可總結為“三高三低”。即高風險、高費率、高賠付和低保障、低覆蓋、低投入。

查看全文

現代林業產業化發展論文10篇

第一篇:造林綠化后的林業技術探討

摘要: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必須創造綠色環保的生態環境。植樹造林是維護生態環境平衡,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對人類健康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還在一定程度上對環境質量進行改善,促進失業人員在就業。本文首先對我國林業資源現狀進行分析,然后對造林綠化后的林業技術工作進行探討。

關鍵詞:造林綠化;林業技術;工作探討;林業現狀

綠色植物對生態環境平衡以及人類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同時可釋放氧氣達到凈化空氣的作用。植物所釋放的氧氣是通過光合作用所得,為將保護環境工作落到實處,必須做好植樹造林工作,維持生態環境平衡發展,為人類生存與發展提供優質的環境。為很好的實現植樹造林工作,可在實際工作中采用新的技術與方法,增加植物的成活率,保證植物的生長,將科學技術與其相結合。

一、我國林業資源現狀

植樹造林工程不僅對保護生態環境有重要意義,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失業人口在就業,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現階段我國植樹造林工程已經促進5000萬人在就業,減輕社會負擔,促進經濟發展。植樹造林工程在不斷的深化改革與發展,但在實際工作中還是存在一系列問題制約其發展,種植技術存在問題就是制約林業資源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隨著植樹造林工程的發展,我國森林資源覆蓋面積不斷增加,植物數量與植物種類也在逐年增加,這給林業資源管理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與挑戰。植物品種增多可為森林資源的發展帶來一定影響,為林業提供資源,增加森林面積。林業產品主要原料就是由森林資源構成,人們在對林業資源進行利用時,沒有充分發揮樹木的價值與功能,對林業資源是一種浪費。因此,在實際進行植樹造林工作的同時,不僅要對林業資源進行充分利用,還要注意挖掘林業資源的潛在價值。我國國土資源面積廣闊,但森林資源儲量比較小,加之人口眾多,人均占有量更是處于世界低水平階段,林業資源分布不均勻,主要集中分布在東北等地區。我國林業資源好存在樹木質量不高的現象,對林業資源生產活動有一定的影響,無法為生產活動提供高質量木材是現階段制約我國林業資源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種現象會導致林業產品市場競爭加大,因林業資源不能滿足時代的發展與人民對高質量生活的要求,所以在實際進行植樹造林工程時我們一定要注意這一現象。

查看全文

林業創新發展論文

一、緊密結合縣區實際,深化林業改革創新

(一)扎實推進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加快林業發展的有效動力

緊密結合縣區實際,創造性地貫徹上級關于林權制度改革的總體部署,發揮好職能作用,加強對全縣林改工作的督促指導。堅持“質量第一”,總結經驗教訓,實事求是地推進改革。既要堅決防止走形式和假發展,也要防止搞“一刀切”;既要明晰產權、激活產業,又要鞏固增進集體經濟。做到因村因地制宜,使改革真正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加快林業發展的有效動力。

(二)探索建立群眾性護林聯防組織,構建新的森林資源保護體系

總結推廣民間護林組織的做法,按照“民辦、民管、民監督、民受益”原則,引導林業生產經營者自愿組合、自定章程、自收會費,組建以防盜防火防病蟲害為主的群眾性護林組織。同時建立森林防火風險基金,解決在撲救森林火災中人員傷亡的救治和補償問題,加大對民間森林聯防協會基礎設施投入的補助,構建新的森林資源保護體系。

(三)積極開展林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探索解決林業生產經營融資難問題

查看全文

精確林業發展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精確林業GPSGIS

論文摘要:概述了“精確林業”的內涵及其主要支撐技術(包括GPS、GIS、RS、DBMS、DSS、VRT等)、操作過程和國內外研究現狀,并對精確林業在中國的發展前景進行了探討。

在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工程技術等一系列高新技術的推動下,林業正在進入以知識高度密集為主要特點的知識林業發展階段,于是,“精確林業(PrecisionForestry)”應運而生。所謂精確林業,即在林業生產過程中運用視覺傳感器、衛星定位等高新技術,實時測知工作對象所需工作的質、量和時機等數據,通過對影響林木生長的環境因素實際存在的時空差異性的分析,判別林木長勢優劣,確定影響長勢的原因,提出科學處方,采取技術上可行、經濟上有效的調控措施,消除和減少這些差異,按需定量實施灌溉、施肥和噴藥,以實現最小資源投入、最大林業收益和最少環境危害。

1、精確林業的主要支撐技術

精確林業以3S技術、信息技術、智能化決策技術、可變量控制技術等為技術支撐體系,以生態學、造林學、工程學、系統學、控制學、測繪學為指導,能在自動化、智能化、一體化、時效性、準確性、可靠性等方面滿足人們的需要,它的建立依賴于地球空間信息基礎理論及其它高新科學技術的發展。

1.1全球定位系統

查看全文

林業可持續發展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林業可持續發展森林資源經濟效益生態效益

論文摘要: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科學的發展觀,已經深入到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森林資源和林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嚴峻狀況,要求我們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深入到林業建設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個層面,構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法律體系,從而實現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和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義

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系統地闡述了人類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思想并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即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這一定義因具有最概括意義而被廣泛接受,并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得到認可。可持續發展是對傳統價值觀和發展觀的挑戰與變革。其內涵反映在以下5個方面:①可持續發展強調生態與經濟的整體性。②可持續發展強調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的綜合性。③可持續發展強調資源利用的高效性。④可持續發展強調體制與法制建設的必要性。⑤可持續發展強調社會的公平性。

2林業的定義及主要特點

林業的定義可概括為林業是人類對森林資源的全面保護、全面利用、全面發展的經營活動,是以森林的多功能來滿足經濟、社會需求,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公益性事業和基礎產業。

查看全文

林業可持續發展論文

論文關鍵詞林業可持續發展森林資源經濟效益生態效益

論文摘要: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科學的發展觀,已經深入到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森林資源和林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嚴峻狀況,要求我們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深入到林業建設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個層面,構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法律體系,從而實現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和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義

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系統地闡述了人類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思想并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即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這一定義因具有最概括意義而被廣泛接受,并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得到認可。可持續發展是對傳統價值觀和發展觀的挑戰與變革。其內涵反映在以下5個方面:①可持續發展強調生態與經濟的整體性。②可持續發展強調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的綜合性。③可持續發展強調資源利用的高效性。④可持續發展強調體制與法制建設的必要性。⑤可持續發展強調社會的公平性。

2林業的定義及主要特點

林業的定義可概括為林業是人類對森林資源的全面保護、全面利用、全面發展的經營活動,是以森林的多功能來滿足經濟、社會需求,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公益性事業和基礎產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