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風俗和習慣范文

時間:2023-12-01 17:32: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春節的風俗和習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春節的風俗和習慣

篇1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戶都要貼春聯,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選一幅稱心如意的好春聯。今年選的上聯是:喜氣洋洋財旺旺,下聯是:好運多多福連連。橫批是:吉星高照。這足以預示新的一年里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餃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們都說吃餃子好。吃餃子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化意義。餃子諧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時,交好運發大財。因餃子的形狀又像金元寶,故又象征團圓和財富。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意思是人們要走出家門進行戶外活動。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著河堤,從將軍碼頭一直走到新華碼頭。這里是滑冰場,男女老少人頭攢動,人們身著五顏六色的節日新裝,好像給冰場上裝點了盛開的鮮花。人們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車。還有的在冰道上從高處往下放冰車,大家玩的真盡興!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歡歌笑語……

篇2

家鄉的風俗

1.介紹一種風俗,或寫一寫你參加的一次風俗活動的經歷。

2.明確這種風俗的主要特點,挑選能夠突出風俗特點的材料來寫。

3.分清詳略,學會抓住特點介紹家鄉的風俗的方法。

一、激趣導入。

1.(展示各民族民風民俗圖片)“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蔽覀兊淖鎳鶈T遼闊,民族眾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

2.如果要讓你介紹一種家鄉的風俗,你會選擇介紹什么呢?(學生自由發言)

3.導入新課:現在,讓我們用文字來把家鄉特別的風俗介紹出來吧!(板書:家鄉的風俗)

二、啟發思路。

1.介紹之前,說一說你為什么選擇這種風俗。(學生自由討論)

2.匯報討論成果。

(1)要介紹的風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點是什么?你打算從哪幾個方面進行介紹?

(3)你將把哪一部分作為重點去寫?

3.根據你要介紹的風俗特點,你打算擬定什么題目?

(1)寫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稱作為作文題目。

(2)可供選擇的題目:《春節習俗》《家鄉的春節》《歡度

節》

三、習作指導。

1.整理思路:學生先打草稿,確定自己想寫哪一種風俗,想想它的突出特點是什么。

2.回憶本單元中學到的一些表達方法。抓住重點課文,以《北京的春節》為例進行指導。

出示課文片段欣賞: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夜飯,到處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門外貼上了紅紅的對聯,屋里貼好了各色的年畫。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都要守歲。

教師點撥:這一段采用“總—分”的結構寫除夕。中心句是“除夕真熱鬧”,后面的內容都是圍繞這句話來寫的。從味、色、聲三個角度描寫老北京除夕的風俗習慣?!暗教幨蔷迫獾南阄丁薄凹t紅的對聯”“各色的年畫”“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作者從氣味到色彩再到聲音,進行了全方位的描繪,充分表現了除夕的熱鬧。

3.寫作技巧點撥。

(1)要把風俗活動的各個環節寫清楚,重點描寫活動現場的情況和自身的感受。

(2)要按一定的順序寫。一般先簡要地交代風俗活動的時間、地點、人物和內容,然后詳寫參加活動的經過,最后寫活動的結果及感受??梢园扬L俗的特點或來歷自然地穿插在合適的地方。

(3)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可以采用點面結合的手法寫。風俗活動中發生的事情很多,寫時既要對群體活動的情景做總體描述,也要對其中的個體作具體的描述。對最能表現文章中心的內容要詳細描寫,其余部分可一筆帶過,這樣可以使文章重點突出,主題鮮明。

4.寫自己對風俗活動的看法,可以用夾敘夾議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觀點,注意要有理有據,論證充分。

5.學生自由習作,教師巡視指導。

四、習作點評。

選出兩三篇比較優秀的作文,在全班進行點評。習作的重點在于講清楚所寫的是什么風俗,內容詳略得當、特點突出,語言通順恰當,等等。

五、小結。

學生通過選擇自己喜歡的風俗,選取不同材料,運用抓住特點描寫風俗的方法,介紹出家鄉的風俗活動,詳略得當,表達出自己的看法。

六、延伸。

將你的習作與同桌交換,看看你們能不能根據對方的文字描寫,勾畫出對方習作中所刻畫的家鄉的風俗特點。(看看是否詳略得當)

板書設計

習作:家鄉的風俗

篇3

2023年春節幾月幾號星期幾

2023年春節是1月22日星期日。

春節是思緒沉重的季節。一到春節來臨,看著曾經的玩伴都已為人父母,鄰家的小孩日漸長大,自己的鬢角也生出了些許白發,讓人無不慨嘆時光的飛逝和歲月的無情。那些淺薄的虛名一如節日夜空中綻放的煙花美景,雖然璀璨卻稍縱即逝。生活的重擔、家人的寄托、工作的壓力、良知的鞭策才是每個人不容回避的真實。

2023年春節是什么時候

2023年春節為公歷的1月22日,星期天。也就是農歷癸卯兔年正月初一

對于在外漂泊的游子來說,春節就是與家人的團圓,對于身體有恙的人來說,春節就是一份健康的期盼,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對春節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無論怎樣,春節象征著愛和希望,是萬物復蘇的開始,無論怎樣,我們始終相信,春節能給我們帶來好的運氣。

2023年春節有什么風俗習慣

篇4

關鍵詞:韓國;春節;飲食;服飾;研究

中圖分類號:R1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7-0239-2

1 韓國春節飲食

在韓國,春節時人們互相贈送的食品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總稱為“歲饌”,春節時喝的酒稱為“歲酒”。歲饌的種類有很多,主要有大米、酒、煙、魚類、肉類、蛋類、柿餅、紫菜等。在韓國,春節的時候為了擺放祭祀的供桌以及招待客人需要準備各種食物。主要有:年糕湯、歲酒、蹄子凍、柿餅汁、釀酒、紫菜等。根據每家的情況準備食物的種類和數量不同,但是必須準備的傳統食物是年糕湯。

1.1 年糕湯和年糕

在過去,粳米的產量不高,因為是一種貴重的食物,以粳米為原料的年糕并不是人們的日常食品,而是只有在過大壽或者重大節日的時候才能夠吃到。年糕湯被賦予喜宴的象征,代表最大喜事的意義。只有春節早上,才能吃到平時吃不到年糕湯,年糕湯就成為了一種節日食品。北方的些地區也用餃子湯代替年糕湯。

根據韓國《東國歲時記》①的記載,年糕湯被稱為“餅湯”,是一種“供祀接客”的必須食品。還記載了年糕湯的具體做法,用粳米做成白餅后切成銅錢大小的薄片,放入添加了牛肉或野雞肉的醬湯燉煮后加入辣椒粉。韓國的俗語“雞代替野雞”②,就是從制作年糕湯時用雞肉代替野雞肉中演變出來的。過春節的時候,人們習慣用“吃了幾碗年糕湯”的表達方式來詢問年齡,這也是年糕湯作為歲饌的代表性食物的一種體現。

對于春節食用白色年糕湯的風俗,崔南善③在《朝鮮常識》中解釋道“用白色的食物代表新的一年天地萬物復活新生”。還有春節食用白色年糕是從古代崇拜太陽說由來的說法,春節作為新年的第一天,白色的年糕是新的標志。并且,年糕的形狀和太陽的形狀類似,也是春節食用年糕風俗的一種解釋。

將粳米粉放入籠屜蒸熟后制作成的食物被稱為蒸糕,是一種在春節或其它節日供奉神靈的食物。春節食物除了年糕湯,餃子湯以外還有藥食、蜜餞、果子、綠豆煎餅,蹄子凍、烤肉串、蒸糕、柿餅汁、釀酒、蘿卜泡菜等。

1.2 歲酒

歲酒專指春節時喝的酒,最具代表性的是屠蘇酒。屠蘇酒是添加了肉桂、花椒、白術、桔梗、防風等藥材釀制而成的酒。傳說春節的時候喝了屠蘇酒一年之內都不會生病。據《洌陽歲時記》④記載,這種酒小孩子也可以喝。京都雜志還記載了如果沒有屠蘇酒用其他的酒來代替的情況,需要所有的人圍坐在一起喝酒,而且這時候的酒一定要涼的酒,代表著迎春的意義。

1.3 果子

果子是春節早上祭祀祖先使用的食品,也被稱為油果。將糯米粉用高度數的酒和成比較稠的面糊,攪拌均勻后做成塊狀放到溫暖的地方晾干。晾干后的糯米粉塊下油鍋炸至膨脹表面形成硬殼漂起,撈出后表面沾上麥芽糖再撒上芝麻即制作完成。

果子的由來可以追溯到中國的漢代。當時的人們有在早飯前吃一種叫做“寒具”的食物來增強食欲的風俗習慣,這種“寒具”就是果子的原型。這種風俗習慣在高麗時期廣為流傳并延續至今。根據《洌陽歲時記》⑤記載,果子是祭祀祖先的首選食品?!稏|國歲時記》⑥也有關于果子的記載,“五色果子是人們祭祀祖先的貢品”,“作為歲饌食品之一的果子是招待客人不可或缺的食品”。

果子大體上可以分為糯米粉做成的油果和米花糖。米花糖根據顏色和樣子可分為白色米花糖、紅色米花糖、梅花米花糖等。許筠⑦的《屠門大嚼》中有這樣的記載,“白色米花糖是全州的特產,也稱為‘薄癇’?!?/p>

1.4冬至小豆粥

在韓國,冬至被認為是“新一年的開始”,也被稱為“小春節”,因而也是重要的節日。據《周易》中記載,太陽的開始和結束是以冬至為界,因而在過去將每年的11月作為正月,冬至作為春節來慶祝。

所以除了臘月月底和正月初一,冬至也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冬至風俗的核心就是小豆粥。將小豆熬成粥,再加入用糯米做成的團子一起熬。由于團子的大小和鳥蛋的大小類似,也被稱為“鳥蛋”。在冬至當天,小豆粥既作為時令食品來食用也作為貢品來祭祀祖先。還用來驅除妖魔鬼怪灑在家里的各個角落。人們認為小豆粥可以驅除鬼神的原因是由于小豆粥的原料小豆是紅色,而紅色則代表著辟邪的意思。

2 韓國春節服飾文化

歲裝專指春節時穿的服飾,兒童的春節服飾也被稱為七彩段子服或彩色童裝。在過去,歲裝一般都是自己縫制而成,很少外出購買。沒有條件做新的歲裝的人們也會在春節的時候把衣服洗干凈,熨平整。

春節前夕,每家每戶會根據自家的條件來準備歲裝的材料。一般從春節前一周或前十五天左右開始,家里的女性開始縫制歲裝。由于在縫制歲裝的時候比平時的衣服更認真更細心,所以花費的時間也更多。

篇5

活動目標:

1.通過全園主題會,進一步了解元宵節的來歷、意義以及主要的風俗習慣,感受元宵節的熱鬧、喜慶氣氛。

2.積極參與主題會的準備和慶祝活動,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與體驗。

3.大、中班幼兒樂于與弟弟、妹妹交往并關心弟弟、妹妹,小班幼兒樂意與同伴分享食品和快樂。

活動準備:

1.張貼海報,邀請家長來園參加活動。

2.舉辦幼兒自制花燈展,開展自制花燈評比活動。

3.展出能反映幼兒不斷豐富元宵節經驗的資料和照片。

4.排練舞龍、踩高蹺、劃旱船等節目。

5.自制、品嘗元宵的各種材料和工具。

活動程序:

1.鑼鼓隊、腰鼓隊進場,主持人宣布活動開始。

2.在《金蛇狂舞》的伴奏下,師幼進行舞龍、劃旱船()、踩高蹺、扭秧歌表演。

3.知識競答活動。

4.宣布制作花燈的評比結果,為獲獎幼兒頒獎。

5.文藝表演與游戲、猜謎活動穿行。

6.親子元宵美食活動。

校園元宵節活動主題(二)

元宵節活動目的:

通過活動,讓學生體驗、感受、熟悉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進而尊重和熱愛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通過本次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培養學生上網搜集信息、整理資料,調查訪問等綜合能力;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探究意識,協作精神;

讓學生獲得情感的體驗;

元宵節活動內容:

了解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元宵節的習俗

學生動手自己制作燈謎、元宵燈作品進行評比。

元宵節活動建議及進程安排:

由學生自主自愿地參加這次探究活動,并以合作小組的形式共同完成各階段的探究實踐活動。

第一階段:了解“元宵節”

學生方面:借助學校的“智慧泉”,讓學生圍繞“元宵節”的主題,提出你想知道元宵節的哪些知識?可以上網收集資料,也可以問問社區的爺爺奶奶們。

教師方面:學??梢宰寣W生到電腦房上網查找有關資料,并有計劃地組織大家對所查閱的資料進行整理、歸類。從而培養學生上網搜集資料、處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學校方面:提供電腦房

第二階段:學生動手自己制作燈謎、元宵燈作品進行評比

學生方面:每個學生制作一個春聯或者燈謎;

以小組為單位制作一個元宵燈的作品;

猜燈謎活動;

教師方面:為有興趣的學生提供有關春聯知識、燈謎知識和元宵燈制作方法的專題輔導講座。

學校方面: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布置、展覽、評比。

家長方面:家長在活動中應該積極支持學生的探究活動??梢栽诨顒又袑W生進行上網、查閱資料等方面的指導。如果家長對活動同樣感興趣,也可積極地參與活動。

校園元宵節活動主題(三)

20××年2月19日是我國傳統佳節——元宵節,為促進我校少先隊員進一步了解民族傳統節日,我校特制定

了元宵節活動方案,望各班提早準備,做好布置,讓學生真正過一個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

進而尊重和熱愛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節日

一、活動背景:

為了讓學生體驗、感受、熟悉民族的傳統節日,熱愛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通過這次的元宵節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活動目的:

通過活動,讓學生體驗、感受、熟悉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了解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元宵節的習俗,學生動手自己制作以元宵節為主題的手抄報、元宵燈作品。

三、活動安排:

第一階段:了解“元宵節”

提前布置學生,讓學生圍繞“元宵節”的主題,提出你想知道元宵節的哪些知識?可以上網收集資料,也可以問問上一輩的人。

第二階段:

1、學生就元宵節活動,以及掌握的元宵節知識,動手設計一份手抄報。三——六年級每班交五份,學校進行評比。

2、元宵節前學生搜集燈謎、制作元宵燈作品,

以班為單位,班主任(任課教師協助)準備好燈謎,讓學生猜謎底,猜對者發給小獎品。

3、活動結束后,每班(三——六年級學生)交

5

篇有關過元宵節的小作文,進行評比。

利用元宵佳節這個契機,

我們學校開展了系列活動,營造節日氣氛,培養學生走進生活學習的意識。以班級的形式展開猜謎競賽,學生熱情高漲,在快樂中體會到漢字的魅力,學以致用,也增進了大家學習語言文字的熱情和興趣。

活動有助于讓孩子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對也元宵節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有助于孩子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校園元宵節活動主題(四)

爆竹聲聲辭舊歲,歡歡喜喜過大年。新春佳節即將來臨,而春節、元宵節是我國民間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我國人民慶賀豐收、祈福風調雨順、家人團聚的日子。以“我們的節日”為主題,深入挖掘春節、元宵節所凝結的優秀傳統文化內涵,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形式多樣的群眾性民俗活動和文化娛樂活動,引導學生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發展壯大。經研究決定在全體師生中繼續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春節·元宵節”主題活動,特制訂活動方案如下:

一、活動主題

以春節,元宵節辭舊迎新、平安團圓、孝老愛親、感恩祈福、健康文明為主題,突出“喜慶祥和過大年,傳統文化再繼承”,遵循簡潔可行、就近就便、力所能及的的原則,深入挖掘春節、元宵節的文化內涵,以活動為載體,吸引全體學生廣泛參與,培養和樹立學生認知傳統、尊重傳統、繼承傳統、弘揚傳統的思想觀念,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著力營造歡樂、祥和、平安、健康、文明的節日氛圍。

二、活動目標

1、讓學生在品味春節、元宵節的民風民俗中感受祖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培育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2、開展包餃子、做湯圓等實踐活動,感受團圓、祥和的親情,促進家庭和諧關系。

3、在“拜年”中引導學生學會感恩祈福,培養孝敬、知恩圖報的文明習慣,樹立“百善孝為先”的道德觀念。

三、活動時間

2012年1月15日——2012年2月10日

四、活動內容:

1、了解“年”的知識:學生通過網上學或民間收集,深入了解我國民間的“年”的來歷、風俗等知識。要求中高年級學生完成收集作業(可以是小報、文章等形式)——《我知道的“小年”、“大年”、“元宵”》。各班在開學后一周內向少先隊總部報送優秀作業(不少于2份)

2、家鄉的“過年”習俗:廣泛收集家鄉過年的風俗習慣,并注意收集相關的文字、影像、圖片資料。

3、春節實踐活動:

(1)文明理財實踐活動——“我的壓歲錢·我節約收支”。

(2)美在家庭,美在社區——與家長一道進行過年前的衛生大掃除,使自己的家以靚麗的環境迎接新年。高年級中隊還可以組織志愿者服務小分隊,開展為空巢老人、烈軍屬義務勞動活動,并及時清理煙花爆竹殘屑和廢棄物,搞好公共環境衛生。

4、我的春節剪影:用自家的相機記錄下自己和家人過年的瞬間或開展活動的場景,開學后與老師同學分享,還可以上傳到學校網站,讓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家鄉的“年”味。

5、拜大年活動:向師長、朋友發送電子賀卡或短信拜年,表達感恩之情,倡導用無紙低碳方式互致新春祝福。

6、開展安全自護教育活動。在學生中廣泛開展“平安伴隨我成長”自護教育主題活動;開展安全知識教育,在學生及家長中學生安全自護提示,特別是與外出旅游和防止煙花爆竹事故的宣傳教育,提高學生和家長的防護意識;開展學生自護體驗活動,向學生傳授自我保護的基礎知識和技能,重點開展防火災、防食物中毒、防疾病等,引導學生增強自護本領,切實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和避險自救能力。

五、活動要求:

1、各班要利用元月14日的結束班隊會時間進行細致的安排部署,盡最大努力保證活動的實效性。

2、開學后,各班要深入了解活動開展情況,收集學生活動中的文字、圖片和影像資料,并及時上報少先隊總部,少先隊總部要把各班活動開展情況作為假期活動評價項目。

校園元宵節活動主題(五)

活動背景:

為了讓學生體驗、感受、熟悉民族的傳統節日,進而尊重我們的民間風俗習慣,熱愛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通過這次的元宵節活動,來樹民族文化之根,讓學生親身體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活動目的:

通過活動,讓學生體驗、感受、熟悉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進而尊重和熱愛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通過本次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培養學生上網搜集信息、整理資料,調查訪問等綜合能力;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探究意識,協作精神;

讓學生獲得情感的體驗;

活動內容:

了解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元宵節的習俗

學生動手自己制作燈謎、元宵燈作品進行評比。

活動建議及進程安排:

由學生自主自愿地參加這次探究活動,并以合作小組的形式共同完成各階段的探究實踐活動。

第一階段:了解“元宵節”

學生方面:借助學校的“智慧泉”,讓學生圍繞“元宵節”的主題,提出你想知道元宵節的哪些知識?可以上網收集資料,也可以問問社區的爺爺奶奶們。

教師方面:學校可以讓學生到電腦房上網查找有關資料,并有計劃地組織大家對所查閱的資料進行整理、歸類。從而培養學生上網搜集資料、處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學校方面:提供電腦房

第二階段:學生動手自己制作燈謎、元宵燈作品進行評比

學生方面:每個學生制作一個春聯或者燈謎。

校園元宵節活動主題(六)

一、精心策劃,豐富內容,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元旦、春節、元宵節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具有獨特的魅力和民族特色。各中小學、幼兒園、二級單位圍繞元旦、春節和元宵節辭舊迎新、團圓平安、孝老愛親、凝心聚力等主題,結合實際,遵循簡潔可行、就近方便、力所能及的原則,主要開展了以下四項工作。

1.創編“節日小報”。結合“元旦、春節和元宵節”主題,各中小學開展了傳統節日主題教育,結合寒假社會實踐,引導全校學生學習節日文化、搜集節日資料、參加民俗活動,深入了解春節、元宵節的文化內涵,并辦出“節日小報”,對學生的作品進行了展評。

2.開展公益活動。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社區清潔衛生、環境保護和公益宣傳,為孤寡老人、殘疾人和軍烈屬做好事、獻愛心,宣傳節日文明禮儀和低碳生活知識,營造了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

3.開展元旦、春節送溫暖活動。在寒假前夕,各單位組織教師代表慰問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離退休困難職工等,并送上慰問金,向他們送去了新春的祝福。

4.參加元旦、春節文娛活動。各中小學組織學生參加了新春聯歡,豐富了學生的節日文化生活,增強了學生對民族傳統節日的喜愛,加深了學生對我國民族傳統節日的理解。

二、主要做法

1.加強宣傳,著力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第一傳統大節,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放假前,烏一中專門將“我們的節日——春節、元宵節”主題實踐活動寫入《寒假告家長書》中,要求家長積極引導學生了解春節傳統習俗、豐富春季文化內涵宣傳,增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

2.制定計劃,合理安排,確保每位學生將此項活動落在實處。各中小學、幼兒園、二級單位結合自身實踐情況,順利完成了本次主題實踐活動。

篇6

一、明確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學工作的靈魂,也是教學評價的依據。評價一堂課,應該首先看這堂課目標定得是否合適,為完成目標所采取的教學措施是否得當,教學目標完成情況如何。一節課的三維課程目標應是一個整體,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互相聯系,融為一體。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首先制定全面具體適宜的教學目標,再考慮為完成教學目標應采取哪些措施。在執教北師大版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春節知多少》一課時,制定的教學目標是:回顧春節的生活經歷,重溫春節的快樂。能舉例說出當地過春節的習俗,并對探究中國春節傳統文化有興趣。了解各種春節的風俗習慣,學習收集有關春節的活動信息。

二、運用游戲競賽教學?優化品生課堂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它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課堂上要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由于一年級的學生剛進入小學,對游戲競賽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對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游戲活動是渴望而迷戀的。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所以我采取了游戲競賽教學法,優化《品德與生活》的課堂,進而調動他們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愛上品德與生活課。教學《春節知多少》教學片斷:

春節的風俗你們知道的可真多,老師想要考考大家,現在我們就來一個“春節”文化知多少的游戲競賽。分成四個小組競賽——要求每組選出的參賽者答題,組員可補充,答錯了其他人可以改正。

(一)小組競賽第一輪——小組必答題

1.你知道十二生肖都有哪些?

2.春節時為什么要掃塵?

3.拜年方式有哪些?

4.春節期間哪一天要吃湯圓?

(二)小組競賽第二輪——小組自選題

1.判斷題:下列哪種美食不是過年時必須吃的?

2.給春聯找朋友。

3.燃放煙花時,哪種做法是錯誤的?

4.團圓飯里有哪些寓意?

(三)小組競賽第三輪——小組計時題

1.過春節時都有哪些風俗?

【設計意圖:喜歡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游戲是他們最熟悉,而樂于參與的活動。學生在情境游戲中,提高生活認識,激發道德情感。以學生已有的學習和生活經驗為教學的切入點,激發學生了解春節風俗的興趣,增強學習趣味與學習動力,通過小組競賽的形式,繼續了解春節的習俗,達到課堂的。】

三、注重生活情境創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學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學生現實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要實現學生的道德發展,在品德與生活課上,教師就要創設學生易于接受的、有興趣的生活情境,把學生引入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促進他們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的發展。教學《春節知多少》教學片斷:

(一)過年為什么要放鞭炮?

1.過年放鞭炮是為了驅除一種叫“年”的怪獸……(學生講神話故事)

2.師:放煙花爆竹為了驅除怪獸,當然這只不過是一種傳說,它象征著喜慶、團結、興旺,人們對新的一年寄托著希望。過年這么高興、喜慶,是不是鞭炮放得越多越好呢?是不是我們什么時候都可以放鞭炮呢?

3.煙花爆竹屬于危險品,誰來說說看,燃放鞭炮的時候都要注意什么?①要選擇空曠的地方,點燃后迅速離開,保持一定的距離;②不要立即去拾落地未響的鞭炮,更不能拿在手里放;③不可將鞭炮放在玻璃瓶罐子里燃放,更不可把點燃的鞭炮甩向他人或有易燃物品的地方;④觀看他人燃放大鞭炮時,微微張開嘴,以保護自己的耳朵。

4.燃放鞭炮時還應注意:

①不要購買假冒偽劣煙火;

②應先閱讀說明,按照正確方法在室外燃放煙花鞭炮。

③我們小朋友燃放鞭炮的時候,應該有家長的陪同。

5.師小結:過春節有喜氣而不喧鬧,放鞭炮是允許的,但一定要依法、文明、安全燃放煙花爆竹,過一個快樂、祥和、安全的春節。

(二)過年的時候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為什么要給晚輩壓歲錢?

1.“壓歲錢”三字本來應該寫作“壓祟錢”,有驅妖鎮邪的意思。壓歲錢據說是能讓小孩子們平平安安地過完新的一年。而現在壓歲錢則是長輩給晚輩的一種祝福,它是傳遞親情和祝福的紐帶。

2.過年你們都收到誰給你們的壓歲錢啊?大家的壓歲錢應該有不少吧!你們是怎樣安排這些壓歲錢的呢?

①我們可以將錢用在自己的學習上,購買書籍,學習用品等。②我們可以將一部分錢捐給希望工程,以表達自己的愛心。③我們可以將錢全部交給父母,由他們保管,等需要的時候再向父母要。④我們可以將錢用于保險,為自己以后的學習、生活提供保障。

3.師小結:但有的學生不會合理用錢,將這些壓歲錢都用于買玩具、摸獎、買零食等,這會使你養成亂花錢、不尊重他人勞動的壞習慣。相信每位同學都能合理用好壓歲錢!能夠體會到父母賺錢養家的不容易,并學好當家理財的本領,做個懂事的好孩子。

【設計意圖:春節習俗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也是貼近學生生活的。本環節學生從各個方面交流春節的風俗,進而感受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感受民俗文化的內涵。滲透思想教育,以及人們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四、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與品生學科整合

篇7

Around thirty on this day, all have their own customs and habits, we the custom here is also very much. To sweep the house, for example, to stick couplets, set off firecrackers, shou sui. Seniors will give junior New Year's money, but also the steamed rice cakes and dumplings, etc.

In addition to these interesting customs and habits, are in the back! As you know, on this day, the family will sit together for the family reunion dinner. My family also is such, the family sit together to eat and chat, talk about the New Year.

Finished eating dinner, the whole family to watch the Spring Festival gala. Party in a variety of programs, there are beautiful moving songs, there are colorful folk dance, and funny lively essay crosstalk!

New Year's bell, we off the old year, also ushered in the New Year. At this time, people will send blessing, send New Year message, but busy. So every year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

年三十這一天,各地都有各自的風俗和習慣,我們這里的習俗也非常的多。比如要掃屋,要貼對聯,放鞭炮,還要守歲。長輩還會給晚輩壓歲錢,還要蒸年糕和包餃子等。

除了這些有趣的風俗和習慣外,重頭戲還在后面呢!大家都知道,這一天,一家人都要圍坐在一起吃團圓飯。我家也是如此,全家人坐在一起邊吃飯邊聊,談著一年的新鮮事兒。

吃完了年夜飯,全家人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晚會里各種節目應有盡有,有優美動聽的歌曲,有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還有搞笑熱鬧的小品相聲呢!

篇8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批、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批”貼于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方”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具、影壁上。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大大小小的“?!弊?。春節貼“?!弊?,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案!弊种父?、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弊值惯^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弊志杓氉龀筛鞣N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氣。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贰段骞蓉S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國年畫的三個重要產地是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為“守歲”。“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在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病瘟疫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后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辭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喜事慶典或婚嫁、建房、開業時,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各地。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穿戴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輩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的,稱為“團拜”。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信片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后來的“賀年卡”。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錢分給孩子。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F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祭祖

祭祖是祭祀活動最主要的內容之一。在民間,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樣應該受到頂禮膜拜。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刻在關心和注視著后代子孫們,塵世的人們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除夕晚飯前后,擺好香爐、燭臺或者木香碟和供品(一般是面食和水果之類),然后將平時放在“祖宗匣”里的族譜“譜單”(世系表)請出,打開后掛在墻上。全家人依次磕頭行禮,從初一到初五每天早晚兩次在祖先神位(族譜)前上香,直到初五晚上,才經過行禮后把“老祖宗”送走。

送灶君: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灶君爺一年四季都在廚房,伺候一家老小吃喝,觀看男女老少的行為,二十三那天要上天稟報玉帝。所以民間有一種說法:要往他嘴巴上抹糖,有的地方還給他抹上酒糟,意在讓他醉了不要亂說話。

門神:舊俗中,除夕家家戶戶要換門神,中國人信仰門神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后來門神還有了具體的名字,如神荼、郁壘、秦叔寶、鐘馗。除了武將,還有文官。

篇9

食俗 谷香味

除夕之夜,無論相隔多遠,工作有多忙,人們總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頓團團圓圓的年夜飯。有時實在不能回家,家人們也總是為他留一個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與他團聚。年夜飯也叫“合家歡”,是人們極為重視的家庭宴會。按照我國民間的傳統習慣,年夜飯的吃食很有講究,通常有餛飩、餃子、長面、年糕等。

餃子也稱扁食或煮餑餑,象征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子時)”之意,非常吉利,還因為形似元寶,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說氏開天辟地,結束了混沌狀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加之“餛飩”與“渾囤”諧音,意為糧食滿囤;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寓意一年比一年高),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此外,不少地方在吃年飯的時候還搭配些副食品,要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來),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鮮菜(三陽開泰),吃長生果(長生不老)。

祭俗 樸實味

在中國很多地方仍舊保留著過年祭祀神靈祖先的風俗,過程大概是這樣的:大年初一早上,庭院里擺上敬天的香案和供桌,供桌上擺著犧牲(肉類食品)、點心、水果等,新年里第一鍋煮好的水餃也盛來擺放在供桌上。先燃放鞭炮,然后是燒紙。紙不需太多,“天”不需要人的多少貢品,但人對“天”的感激之情需要某種表現的形式。紙燒完了,還要給“天”倒上三杯酒;把酒灑在地上,就等于“天”已經接過了人向他敬獻的酒杯。把犧牲剖開、把水果切開、把點心掰開、把水餃挑開,總之,人在過去享用了天所賜予的種種美食,我們在這時要把其一一敬獻給上天。

此外,長輩也會吩咐兒媳準備一碗水餃放在灶臺上,請灶王爺保佑來年灶火旺盛,全家人身體健康。不過,在個別地方,農歷二十三晚上,傳說灶王第二天要去天宮向玉帝復命,人們怕他嘴風不緊,匯報假情況,于是給他供上芝麻糖果(意在粘住灶王爺的口)等,由家長主祭上香行禮,而后將灶神連龕帶像放在松柏枝、芝麻秸架上點火焚化,謂之“送祭”。

貼俗 喜氣味

農歷春節,少不了春聯、門神、窗花和吊錢兒(一種被裁剪出很多錢幣形狀的薄彩紙)。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伴T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方”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具、影壁中。同時,家家戶戶還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弊郑汗澷N“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

春節窗花也不可少,它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多表現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喂豬、養雞等。此外,窗花還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題材。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也十分常見。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此外,有些地方在煙花爆竹上也貼上紅紙或者“福”字。

“趕年”俗 返古味

農歷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人們在這一天打發灶王爺上天。人們為了讓灶王爺向玉帝為民請命,好話多說,就在灶王爺牌位兩邊的對子上寫道:“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迸D月二十四,掃房子,民間傳說灶王爺為天帝督使,負責察看家人功過,凡是有過者,要在墻上劃道記號,接天旨后帶天兵回民間按墻上記號進行懲罰。人們為了消除隱患,待打發灶王爺上天后的第二天,立即動手打掃房子,這就形成了“二十四掃房子”的習俗。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蒸著吃,每家都要根據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夠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正月初五)的數量。二十八,大貼刮,即張貼春聯、門神等,門神像多為秦瓊、敬德、大刀關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貼春聯講究“窮簽(橫聯)富對子”,即橫楣紙要瘦,豎簽紙要肥。二十九撒蠟走,當日傍晚,以相鄰近的大村莊為首,組成數十人提燈籠、敲大鼓、拍大鐃、捧香卷,到各村寺廟神位前,點燃蠟燭,焚燒香箔,意在祭神驅邪送福音。除夕晚上,人們習慣在大門里門檻跟放一根桃木棍,以防“野鬼”進家,俗稱“攔門棍”,直到深夜子時,一家人聊天不休,俗稱熬年,又叫“守歲”。

篇10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這個重要節日,有許多方法。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就拿貼春聯來說吧,它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中華人老是喜歡用諧音說一樣事物,為的就是給大家沾一點喜氣、討一點吉利,在以后的日子里順順利利,把福字倒過來貼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很多人家要在過年的時候往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福到家了”。

年文化真是多種多樣,除了這些還有“掃塵”、“貼窗花”、“爆竹”、“拜年”等等,我媽叫我回家吃年夜飯了,下次再跟你們說,再見!

回瀾小學四年級:胡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