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觀測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2-21 17:17: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氣象觀測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項目結算管理是一項綜合性的管理工作,涉及生產、技術、經營等多個部門,需要各個部門協同配合,齊抓共管,才能取得豐碩的成果。項目結算管理工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最終經營成果[1]。
一、項目結算管理概述
項目結算是指施工單位與建設單位之間根據雙方簽訂的合同(或補充協議)進行的工程合同價款的結算[2]。項目結算分為項目工程的定期結算、階段結算、年終結算、竣工結算。
二、項目結算管理工作的要點及措施
結合項目自身特點,結算管理工作的要點是必須加強項目的合同管理、預算管理、施工現場管理及竣工結算管理,如果能夠有效的管控好以上各項基礎工作,我們的項目結算管理就不可能是無源之水,相反一定能夠水到渠成[3]。
為了做好結算管理工作,實現企業收益最大化,最主要的是應該將商務策劃工作融入我們實際管理工作中,同時結合結算管理工作的四個要點,提高項目管理人員的策劃意識就能保證項目結算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1.提高投標策劃意識
投標階段清單報價時將策劃融入進去,采用不平衡報價,中標后再對此專項策劃,找準策劃點,集中一點發力,確保策劃項順利實施。中標后在簽訂施工合同階段,為了降低經營過程中的風險,需要仔細研究合同中的各種條款,針對每一板塊,由負責相應板塊的工程師研討,最后統一由富有經驗的合同洽談人員把關。然后再對合同進行合同交底,公司合同管理人員對項目相關人員合同交底時要及時、全面細致,能夠使項目管理人員對合同有全面系統的了解,并全面履約[4]。
2.提高預算策劃意識
“把預算當做結算來辦”,預算管理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結算管理工作的好壞。越來越多的施工總承包合同約定:結算價=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的合同價+定額計價模式部分核對定案后施工圖預算價+合同約定的合同價款的調整項。預算是結算的一部分,同時預算是中間進度款支付的依據,故做好預算至關重要。這就要求我們在做預算的時候當做結算來辦,預算階段,深入策劃,將預算的項指標全面提升上去,為結算打好堅實的基礎[5]。
3.提高施工過程中策劃的意識
項目成本管理工作目標核心是通過成本管控、策劃,提高盈利能力,為公司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保障。項目開工后要進行策劃,策劃圍繞合同條款、工期、質量、簽證變更等一系列問題進行討論確認好實施方案。此方案是整個施工過程中的策劃實施的指導依據,并在過程管理過程中重申、明確好分工及責任人和對其落實情況進行公示[6]。
此階段為項目施工階段,項目主要的工作圍繞找降本及尋找簽證點,主要是通?^以下幾點來進行:首先是提升預算員及其他項目管理人員的業務管理水平。其次是做好施工前的現場施工組織設計的編制工作,為后期工作做準備;然后是加強項目管理人員的過程管理意識,尤其是成本管理的意識;最后是及時搜集相關資料,歸類整理,做好現場的簽證索賠工作[7]。
4.提高竣工策劃意識
項目運營過程中實施好投標前策劃、編制預算時策劃、過程中策劃后,在項目竣工后,項目組織好熟悉施工現場的技術力量及全過程管理的造價人員,整理出全套的結算資料。編制竣工結算書的時候,將前期的策劃及留存的資料進一步融合,及時編報出完整而又合理的竣工結算,做好對工程竣工結算審核、審計的全部協調、配合、準備工作[8]。
三、工程項目的結算要素
1.建議工程項目長期配備經營人員1-2位,具體視項目復雜程度進行配備。這樣的經營配備為完善項目成本控制和工程項目的結算管理起到積極的作用[9]。
2.建立并完善工程結算管理機制。為使工程結算工作得以有章可循,企業內部必須建立相應的結算管理機制,做到制度規范化、操作電算化、審查嚴格化和市場科學化。
3.適當建立激勵運行機制。企業的最終目標是企業價值最大化,企業所盼望的是工程項目結算值達到了企業目標的期望值,故項目結算管理企業在各項經濟管理活動中就顯得尤為重要,也就是所謂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若想積極主動地去完成企業的目標值,從企業內部產生動力,建立適當的結算管理激勵運行機制就顯得特別重要。當然在工程項目的結算管理中,監督手段也是不可缺少的,除了適當的激勵運行機制外,監督的關鍵就是為了因彌補內審的而存在的各種缺陷。
篇2
關鍵詞:綜合氣象觀測;問題;解決方法
綜合氣象觀測是一項較為繁雜的工作,其作為氣象工作的基礎和支撐,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主要作用是為了氣象預報預警、制作氣象服務產品、發展氣象科學研究提供真實有效的數據與積累重要的歷史資料。為了讓氣象工作能夠更好地為防災減災及人們的生活便利作出貢獻,一定要有效解決綜合氣象觀測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完善綜合氣象觀測體系,保障綜合氣象工作能夠高效進行。
一、綜合氣象觀測業務現狀
綜合氣象觀測是氣象部門工作的核心內容,其工作的正常進行也為天氣預報預測、氣候分析以及氣象信息服務等各項氣象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參考依據。近年來,我國的綜合氣象觀測能力不斷得到優化,已經初步建立由天基、地基、空基等組成的較為完善的綜合體系,大力推動該業務的發展,將使氣象工作的整體水平得到提高。目前,我國的綜合氣象觀測工作仍不夠完善,存在較多的問題,值得繼續探索研究。
二、綜合氣象觀測存在問題
(一)業務一體化改進不夠徹底
綜合氣象觀測業務包含了農業氣象觀測、地面氣象觀測、生態觀測等,用于預報與氣象服務產品的制作,以告知給氣象用戶未來的天氣情況,提醒人們提前做好氣象災害的預防工作,減小損失。目前已有80%以上的觀測項目實現了自動化監測、網絡傳輸及無紙化服務,但仍有部分工作是人為進行觀測操作的。在人工觀測的這些項目中,部分觀測站仍然是專人專崗,沒有形成一人多能的綜合氣象觀測模式,這是工作人員崗位調整滿足不了一體化業務運行的體現。一定要得到及時的改進,才能促進綜合氣象觀測業務的開展。
(二)業務功能集約化能力受限
綜合氣象觀測業務包含多個方面,包括觀測、探空、設備保障等。而我國氣象業務的發展使得其實現了多領域自動化的格局。然而,僅僅要求多個部門形成連接式配合是遠遠不夠的,應讓所有業務人員加強學習各類業務,了解并掌握其工作方式方法,以達到真正的集約化綜合氣象發展模式。否則,一定會使我國綜合氣象觀測業務功能受到限制,從而阻礙這項業務的繼續開展。
(三)業務人員的工作能力仍需提高
推動綜合氣象觀測業務水平的提高,除了需要更加精密先進的觀測設備外,更多的還要依靠在崗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目前,我國這方面的人才比較稀缺,很多觀測崗位人員趨于老齡化,認知與操作還停留在從前的觀測工作中,無法適應我國綜合氣象觀測業務的改革與發展。而新招入的人才因崗位編制限制,人員數量遠遠不夠,使得該項業務的人才隊伍建設發生了嚴重“脫軌”的現象,綜合氣象觀測改革與提升受到限制,從而影響了整個氣象業務的快速發展。
(四)業務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整體來看,我國的綜合氣象觀測業務管理制度仍然不夠完善,不管是人員的考核制度還是業務一體化的要求規定,都不足以有效管理與約束業務人員的工作情況。很多業務人員在工作中比較自由散漫,積極性不高,處于“混”著工資等退休的狀態,從而導致無法提高綜合氣象觀測工作效率。完善管理制度,制訂可行性方案,是目前綜合氣象觀測業務中的關鍵問題,必須得到妥善處理,才能更快更好地推動這項業務的發展。
三、綜合氣象觀測中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法
(一)進行一體化改進,實現功能集約化
就上述提到的綜合業務分工明確、專人專崗的問題,應對其進行一定的崗位調整,實現一人多崗、多責。但是,要不斷減少改革中的業務崗位人員調整頻次,根據崗位的要求來制訂周期輪崗的計劃,逐步實現一體化改進。同時,要順應基層業務改革的需求,建立起專門的業務管理部門及相關的科研培訓機構,從而加快完成崗位整合,更好地實現功能集約化。崗位的責任劃分同樣不能被忽視,一定要明確崗位的責任,可以制訂專門的考核目錄,不能使其責任界限模糊。
(二)培養與引入專業人才,提高綜合能力
工作人員對于任何一個部門都是極其重要的,觀測人員的工作能力決定了觀測質量。針對我國綜合氣象觀測業務高素質人才缺乏的狀況,可以通過提高薪資待遇、提高就業補貼、加大對專業教育培訓的投入,來培養與引入優秀的人才。在選擇人才方面,要注意選擇適合綜合崗位需求的專業人才,培養學習能力較強的年輕員工,進而帶動綜合氣象觀測水平的快速提高。
(三)完善業務管理制度,確保工作效率
在綜合氣象觀測過程中,一定要及時糾正出現的問題,不斷修訂人員考核方法及考核要求,在發展中改進和完善業務體系與管理制度。要根據業務的一體化、集約化的工作要求,逐步完成綜合氣象觀測改革,堅持“統一中分類,分類中統一”原則,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四、結語
現如今,氣象工作對我國的多個領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對于社會的發展也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因此,綜合氣象觀測中存在問題應引起重視,并制訂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來提高我國綜合氣象觀測水平,進而提高整個氣象工作水平,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參考文獻:
[1]楊富蓮.地面綜合氣象觀測能力提升對策[J].科技與創新,2017(9):47.
[2]吳佳麗,劉暢,李若楠.縣級綜合氣象業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中國科技投資,2016(27):241.
篇3
[關鍵詞]綜合氣象觀測業務;要點;質量提高;措施
中圖分類號:P4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16-0218-01
前言: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人們對于天氣預報精準度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可以毫不夸張的說,人類的生產、生活都和氣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地面氣象觀測業務是氣象業務的基礎,其觀測質量的指數直接對天氣預報的準確性造成影響,進而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1 開展綜合氣象觀測技術重要性
人類的日常生產、生活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較大,而綜合氣象觀測業務的主要作用就是做好各類氣象災害天氣的預報、預警。為更加有效地應對氣象災害給社會公眾日常生產生活造成的影響,需要利用各種現代化技術手段做好行綜合氣象觀測業務工作,并要將觀測氣象數據信息及時傳遞到社公眾手中,提前采取相關預防措施,減少或避免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
2 綜合氣象觀測業務要點
2.1 應對地面氣象變化情況
復雜的天氣狀況影響綜合氣象觀測業務正常開展,特別是在強降雨天氣時,應注意避免蒸發器內水分溢出或濺出,否則,勢必會影響到觀測結果有效性。在日常氣象觀測業務中,要做好蒸發器維護管理,在大雨或暴雨來臨前需在蒸發器旁放置一個溢出瓶,溢出瓶橡膠管要和蒸發器倒水小嘴有效連接,若出現強降雨,蒸發器內多余水分可借助橡膠管流入溢出瓶,確保觀測數據的完整、準確。
2.2 溫濕度傳感器使用
溫濕度傳感器是綜合氣象觀測業務中的主要設備之一,環境因素會對儀器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在使用中需要注意一些事項:
1)為確保觀測的溫濕度的精度和穩定性,應盡可能地讓溫濕度傳感器在比較干凈的環境內使用,如觀測環境存在灰塵、雜質等,需及時清理干凈;
2)為有效反映預測的空間濕度,嚴將傳感器置于空氣不流通或與玻璃較近的死角區域;
3)要做好溫濕度傳感器的日常維護管理。溫濕度傳感器在實際使用時,會受有害氣體或灰塵的影響,如果使用時間較長,往往會使傳感器老化,進而降低觀測精度,因此一定要定期對溫濕度傳感器進行維修維護。
2.3 數據維護 數據維護分為日數據維護和月數據維護。
日數據維護需要臺站對當天所觀測的氣象要素數據加以維護,即每天20:00 后,匯編整合當天觀測數據,隨后存儲于B 文件內并做好維護。為避免觀測儀器故障發生數據丟失現象,需及時儲存或載自動站采集器內相關數據信息。在氣象觀測業務中,月數據維護的主要作用是對每月的氣象要素數據進行檢查,查看當月氣象要素觀測數據是否完整或存在異常情況,隨后把B 文件轉換為A 文件,利用數據審核功能,詳細列出審核出的異常信息,接著對其進行比對、分析。如發現降水觀測數據存在異常情況,可以借助于人工的方式進行修正,以確保觀測數據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3 提高地面氣象觀測業務質量的主要措施
3.1 全面提升地面氣象觀測業務人員的綜合素質
對于任何一項工作而言,從業人員的敬業精神和業務能力直接關系著最終的工作效果。因此,要想提高地面氣象觀測業務的整體質量,提升從業人員的敬業精神和技能素質是基本前提[1]。首先,氣象部門應該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組織相關人員接受專業培訓。通過培訓,讓他們能夠與時代接軌,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觀測技能。其次,從業人員應具備相應的從業資格和一定的操作水平,熟悉并掌握《地面氣象觀測規范》和相關的技術規定。再次,為了提升地面氣象觀測人員的業務水平,氣象觀測站應該為其提供足夠時間和足夠數量的崗前實踐操作機會,通過崗前的實踐讓這些專業技術人員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并在以后的工作中盡量避免和規避。同時,對于已經在崗人員的培訓和教育力度也不可放松,對于老員工在工作中遇到的不懂的問題,單位應該及時地予以解決。最后,在工作中應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讓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興趣始終維持在一個高位的水平之上。
3.2 建立健全相應的地面氣象觀測工作規章制度
首先,氣象觀測部門在工作中應建立健全嚴格規范的工作流程。在具體的工作中,每個氣象觀測臺站和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觀測操作流程,為了今后更高效地完成工作,建立健全一整套統一的氣象觀測流程勢在必行。在統一規范的流程之下,各項工作變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工作成效自然成果斐然。其次,各個氣象觀測站還應該建立健全相應的人事管理制度,通過在全站范圍內營造積極和諧的氛圍,讓全站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始終得以保持。同時,在此過程中相應的獎懲制度和激勵機制的建立也顯得十分必要。只有在一整套嚴格且規范的人員管理制度下,整個氣象觀測站的運作才能始終保持良性,并為社會大眾提供源源不斷的氣象資訊,方便社會大眾的生活。
3.3 嚴格履行交接班制度
在綜合氣象觀測業務中,要注意一些細節問題。比較重要的環節是交接班制度,在交接班時要細心查看觀測儀器設備完好性,保證觀測儀器設備始終處于正常運行狀態。此外,還應向接班人員詳細交代業務完成情況及下一班需要重點注意的相關事項。接班人員在接班后要對上一班交接中的事項進行檢查,防止出現失誤。值班期間嚴謹負責,一旦碰到復雜天氣、儀器故障等突況,及時有效處理,確保綜合氣象觀測業務正常開展。
3.1 建立健全綜合氣象觀測系統
結合氣象部門實際情況,更新先進氣象探測儀器設備,利用先進的技術,完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對臺風、寒潮、暴雨、干旱、雷電、冰雹和龍卷風等災害性天氣實施有效監測和預警。通過技術革新方式保證原有儀器設備可用性和先進性,還應同相關專業的高校合作,建立氣象觀測業務研發部門,加強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研發工作,提升觀測技術科技含量,有效提升綜合氣象觀測水平。
3.3 建立健全相應的各種工作預案
首先,各個氣象觀測臺站應該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和編制一些預警預案。預警預案為了保持其完整性應該保證有手工編制預案和電腦編制預案2 份,以便一旦出現問題可以及時應付。其次,氣象觀測站還應該建立相應的故障應急預案。其常見的故障有供電問題、網絡通訊問題和硬件問題等。因此,一旦出現上述這些故障問題之后,工作人值員應該及時查明事故原因,并在查明原因之后進行及時進行修復。
結束語:
總之,氣象部門想要提升氣象觀測技術水平和氣象服務能力,就需要從加強人員、設備、技術、制度等各項要素入手,以提高氣象數據觀測和預測的準確性,進而確保整個氣象服務體系的高效運轉和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祖敏,梁珊珊,林雪香,等.淺談如何提高地面氣象觀測質量綜合指數[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4(4):99-102.
[2] 秦青梅.淺談如何提高地面氣象觀測業務質量[J].農業與技術,2015(4):195.
[3] 韓鐵軍,于璐,韓立軍.地面氣象觀測業務調整后觀測質量提高對策[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6):92-93.
篇4
關鍵詞:自動氣象站;運行;監控平臺;開發
中圖分類號:TP393.07
隨著氣象事業的不斷發展,保障氣象觀測資料傳輸質量重要性已經為所有氣象資料的使用者所公認。各省都在不斷加強保障傳輸氣象資料方法的研究。自動氣象站觀測資料作為氣象觀測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其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上的優勢,其應用愈加廣泛。同時也由于自動氣象站資料實時性高、觀測內容復雜的特點,其資料的傳輸質量更顯得尤為重。
遼寧省自動氣象站運行監控平臺涵蓋了網絡監控,故障分析,歷史數據分析,數據匯總,趨勢分析,重要資源(CPU,RAM,Disk,Space)監控,事件預警和報警,網絡設備集中管理配置等一系列故障及性能管理的綜合性平臺??梢詮腤indows XP2、Windows XP3和Windows Server SP2任何其他SNMP-enabled的設備中管理,收集和分析數據。以Web方式提供實時及歷史狀態信息查詢。
1 基本概念
1.1 自動氣象站
自動氣象站(英文縮寫:AWS)是一個自動化的氣象站,它不僅能夠代替人工觀測還能設置在偏遠的地區收集并自動發送氣象數據,大量的節約了氣象觀測的人力和物力,擴大了觀測范圍,所以廣泛應用在全國氣象觀測網絡中。自動氣象站(簡稱自動站)通過Argos系統和信息傳輸系統實現實時傳輸和實時回報,或將儲存的數據延時傳送。自動氣象站大多布置在供電網絡和通訊網絡內。但是目前,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和移動電話技術使自動氣象站能在任何地點,并透過無線傳輸網絡將資料上傳。
1.2 Simple Network Manager Protocol
SNMP是“Simple Network Manager Protocol”的縮寫,意思是“簡單網絡管理協議”。SNMP的前身是簡單網關監控協議,用來管理通信線路。后來人們對監控協議進行了很多次修改,加入了符合Internet定義的SMI和MIB,這就是現在的SNMP協議。目前SNMP已經更新到了SNMPv3。它是基于TCP/IP的應用層管理協議,使用UDP作為傳輸層協議,能管理支持進程的網絡設備。
2 自動氣象站運行監控平臺的開發
遼寧省自動氣象站運行監控平臺主要用于監控遼寧省14個中心自動氣象站。建立報警子系統,監控節點、端口和線路實施狀態,按照事先設置好規則檢測異常狀態,并根據實際需求將異常狀態信息通過短信,Windows message,監控屏幕和短信等方式發送給相關人員,并將異常情況信息一并發送,幫助相關人員盡快照找到問題的原因,并迅速解決。
平臺每30秒檢查一次服務器信息,并將信息實時入庫,通過對視圖的調用,對數據列進行有選擇查看,簡化數據結構,提高數據庫運行效率。使用C#、JAVA等編程語言,將事件信息和告警信息輸出到WEB界面和聲音報警組件中。WEB界面后臺每5分鐘刷新一次,監控界面每1分鐘刷新一次,服務器信息輪詢時間為30秒,故障檢驗時間為1分鐘,這樣就確保了故障通告的準確、及時。
3 自動氣象站運行監控平臺在遼寧氣象網絡管理中的應用
遼寧省共有區域中心自動氣象站十四個,它們主要負責全省重點地區的氣象觀測資料傳輸。我們將這十四個自動站服務器的信息錄入監控平臺數據空中,通過SNMP和ICMP相結合的方式實現自動監控和報警功能。
數據庫中的信息通過各部分功能模塊的處理直觀的在WEB中反映出來。如上圖所示通過頁面監控點的顏色變化反應被監控點的實時狀態,并在被監控點狀態發生變化時發出語音提示。點擊這些監控點可以進入到該點的詳細信息查看界面,在這里可以看到該點網絡連通狀態和歷史信息記錄。包括平均響應時間、丟包率、CPU使用率、內存使用率和設備相關信息等等。通過這些數據的記錄分析和事實狀態分析,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到這些自動站的運行狀態和里歷史健康狀態。為管理和維護自動站的穩定運行提供數據支撐。
4 結束語
自動氣象站運行監控平臺的開發應用,標志著氣象自動觀測水平和氣象觀測保障水平已經進入到網絡時代。自動氣象站運行監控平臺對于提高氣象觀測數據傳輸質量和提升氣象服務水平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邢國光,楊永亭,王培良.簡單網絡管理協議的理論與實踐SNMP[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7.
篇5
關鍵詞:大氣探測;氣象要素;月報表的制作與預審;乳源
Abstract: Based on the ground, including OSSMO weather in business software groun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elements of the daily reports, monthly reports A B file file data generation process and monthly report on A file cover parameter setting, options into the record, bottom sealing minutes, climate situation, note project collection of data input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process, the original material recor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review, to A file maintenance; Case for review A file; J file audit maintenance; Auxiliary audit software applic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machine questions; 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machine that the treatment, etc, completes the groun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elements of the monthly report on A file, J file made and preliminary work.
Keywords: Atmospheric detection;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Monthly report on production and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Milk source
中圖分類號: P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地面氣象觀測數據報表的編制、預審是由人工觀測站的手工抄寫編制紙質報表,人工預審過渡到1997年啟用IBM-PC微機《JBT(2.0)版》軟件,人工干預數據采集統計、整理報表、人機互審再發展為2005年以后不斷升級完善的自動遙測站OSSMO2004版地面氣象測報業務軟件的運行。實現了各級審核部門對地面氣象觀測資料模式文件的質量控制及信息化處理。如下文章主要描述的是“報表處理”的過程,在工作實踐中有些新觀測員沒有透徹的領會“報表處理”過程的重要性,認為只要將報表的文字附加信息往已形成的數據文本內輸入就了事,其實未經過“報表處理”功能處理的數據文件會有格式錯誤和其它識別錯誤的產生,由此在以下就略為詳細的表述遙測站報表的編制、預審過程;
1 月報表的制作過程
每月初,通過對OSSMO地面氣象測報業務軟件中地面氣象觀測要素的日報表B文件轉換成A文件的程序生成上月A文件數據后,進入A文件維護界面進行A 文件封面參數和項目的錄入、修改、訂正、存盤。檢查各項目氣象要素記錄并進行數據修正維護工作,尤其是下月1日20—8時降水量以及最長連續(無)降水日期和上跨連續降水量的校對、訂正、存盤工作。月報表紀要、氣候概況、備注項目資料收集、輸入存盤工作。
1.1B文件轉換成A(J)文件
B文件A(J)文件是對定時觀測編報和逐日地面數據維護得到的全月完整基本數據文件(B文件)進行轉換,從而得到地面氣象觀測數據文件(A文件)。通過B文件和自動氣象站采集分鐘數據文件,還可以轉換得到J文件?!芭_站基本參數”是B文件轉換A文件的重要參數。
1.2A文件維護
A文件維護用于建立或修改A文件。對A文件中的參數部分、觀測數據部分和附加信息部分均可由輸入修改,質量控制段和更正數據段由程序自動處理形成。在數據輸入中,盡管某些數據的輸入規定與A文件中表示的不一樣,但在數據存盤時會自動轉化為A文件格式的要求。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數據輸入中,程序僅考慮了對單個記錄的格式錯誤檢查,沒有對相關記錄進行矛盾檢查。
“臺站參數”頁:包括基本參數、項目索引、報表制作信息等內容,相關制作信息為報表封面的附加信息內容。
在A文件,“紀要”、“天氣氣候概況”、“備注”等附加信息段內容中,各條記錄主要是由項目標識符和文字描述組成的,在對這些內容進行維護時,選擇輸入出現的內容后,數據存盤時,程序將自動生成各項目的標識符。在文字描述中,要求簡明扼要。“紀要”頁:主要記載重要天氣現象及其影響,......臺站附近高山積雪狀況,冰雹記載,罕見特殊現象,人工影響局部天氣情況,其他事項等內容。當沒有紀要內容記載時,該頁內容不必輸入?!疤鞖鈿夂蚋艣r”頁:主要記載本月主要天氣氣候特點,主要天氣過程,重大災害性、關鍵性天氣及其影響,持續時間較長的不利天氣影響,天氣氣候綜合評價等內容;其中主要天氣氣候特點和天氣氣候綜合評價為必輸項目;其他項目如未出現,可不輸入?!皞渥ⅰ表摚褐饕涊d“氣象觀測中一般備注事項”和“有關臺站沿革變動情況”。一般備注事項日期規定用半角字符輸入。連續多日出現的備注內容,日期記起止日期,中間用半角“─” 分隔,如輸入“05-08” ;A文件自動轉換為“5-8”格式; 說明內容要求簡明扼要,除字符“/”外,其他任何字符均可輸入。
數據維護完畢后,點擊“存盤”按鈕,完成數據存盤。
數據存盤過程中,程序首先根據臺站參數、觀測項目標識和觀測數據的實際情況確定各要素的項目索引和方式位,在根據質量控制方式確定是否加入質量控制段和更正數據段。當有質量控制段和更正數據段時,程序對原A文件的各數據與數據維護窗口畫面中的對應數據一一進行比較,質量控制碼按照如下規定處理:
原數據正確,未作過修改,質量控制碼為“0”;
原數據缺測,對數據進行過修改,質量控制碼為“8”;
原數據錯誤,對數據進行過修改,質量控制碼為“4”。.
當某個數據對應的質量控制碼為“8”或“4”時,自動添加一條更正數據記錄。
“返回”:用于退出本窗口畫面。若未存盤,會提示存盤退出【1】。
篇6
關鍵詞 地面測報;改革;自動化;新型站;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 P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4-0336-02
1 概述
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技革新迅猛發展、日新月異,自動化和信息化已經成為與各個行業都密切相關的事情,氣象行業自動化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地面測報自動化工作。地面氣象測報業務已逐步向自動化轉型,現已轉為半自動化。通過對新儀器設備的研發和更新,使很多需要人工觀測的項目實現了自動化觀測,不但降低了測報工作人員的工作壓力和強度,也提高了觀測的頻率和精度。使實行了幾十年的老式測報工作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革,新的技術、新的設備、新的業務指標、新的目標考核都給現今地面測報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轉型后工作任務和工作流程都發生較大的變化,因此觀測員應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及工作流程,以保證測報工作的質量。
2 測報業務改革
測報工作開展初期,能測量的要素少、精度低,都需要測報工作人員通過人工觀測的方式測量。直到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和自動氣象觀測設備的使用,才使得地面測報工作得到了較大的改變,限于當時的客觀條件,在新型采集器出現之前還需進行人工輔助觀測。在新型采集器出現前,測報工作的壓力非常大,基準站和絕大多數基本站都是24 h值守的工作方式,地面報、航危報等需每小時發送報文,很多要素例如云狀、云量、能見度、天氣現象、定時降水等都不需要人工觀測,工作強度很大。
新型自動站從2012年開始在全國試點運行,采用了新型號采集器,新的采集、發報和通訊軟件,并實現了能見度、固態降水的自動化觀測,新型自動站給測報工作帶來了質的變化。老型號采集器每分鐘采集數據6次,而新型采集器則達到了秒級采集,即每秒采集1次數據,數據的采集頻率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新的moi軟件每10 min自動發送1次長Z文件,提高了發報頻次,也間接地降低了值班員的工作強度,地面報(基本站)由最初的1 h 1次,減少到3 h 1次,直到現在的5次/d(8:00、11:00、14:00、17:00、20:00)。測報的值守方式也從原始的24 h值守,變成了夜間不值守。可以說如今的地面測報工作已經實現了半自動化[1-4]。
3 改革后對測報工作的要求
應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責任事故發生。國家基本站出現遲測、漏測等事故的幾率很小,因為基本站需晝夜守班,部分站還有航危報任務,觀測員責任心較強。當班員對輪班觀測員加強監督,保證觀測員及時到崗,有效避免了無人當班的情況。但轉型之后,值守夜班制度被取消,為防止發生責任性事故,應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提高工作責任心。定期對觀測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使他們認識到測報工作的重要性,增強責任感,從而做到愛崗敬業、實事求是。二是要求上早班的觀測員及時到崗,以免誤班而造成 8:00正點觀測遲測、漏測。有保安員值班的臺站,可讓保安員注意測報值班室7:30后是否有人值班,如果 7:35 仍無人值班,要立即打電話通知站網管理負責人;無保安員值班的臺站,也可與鄰臺站測報值班員打電話互相提醒。三是要求觀測員思想不放松,簡單天氣與復雜天氣同樣認真對待。
4 新型站對測報工作的提升
測報改革給測報工作帶來了很多變化和革新,其中最顯著的就是新型站,新型站在很多方面提高了測報工作的效率和質量。一是數據采集。數據采集的頻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從6次/min提高到了每分鐘百余次。二是數據的精度。各項要素的采集精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三是數據質控。從原始的每月質控,到現在配合MDOS系統做到了小時質控,發現疑誤實時質控。四是新要素的自動觀測。新型站實現了能見度、大型蒸發和稱重雨量的自動化觀測。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這幾種要素的數據質量。五是數據的傳輸。舊的發報軟件和通訊軟件是1 h發送1份報文,而新型發報軟件和通訊軟件是10 min發送1份長Z文件,數據密度更大,數據的可用性也相應增強了[5-10]。
5 新型站使用要注意的問題
5.1 增強防雷設施建設
保護觀測場,尤其是新型采集器免受雷擊。氣象觀測站一般處于相對海拔較高的位置,是雷擊的多發區,風向風速傳感器極易遭受雷擊,要保證觀測場內儀器所采集的氣象要素實時數據能及時上傳到省局信息中心,就要確保觀測場內所有儀器均在防雷設施的有效保護范圍內,以保障實時數據不受雷擊中斷。
5.2 保護好數據傳輸線路
為了防止觀測場通訊線路被動物損壞,要對線路進行嚴密保護,定期投放鼠藥等。
5.3 提高觀測員的儀器維護能力
根據常見儀器故障,分析原因,組織學習排除儀器故障的方法,提高值班員排除故障的能力,及時回復實時數據。
5.4 建好網絡傳輸應急機制
當電源或網絡出現中斷時,需要一定的應急機制以保障數據、報文的正常傳輸。當外接電源中斷時,必要設備應切換到UPS電源,使測報工作能正常運行。測報傳輸網絡應當有不同通訊公司的備用網絡,當主網故障時,能自動切換到備份網絡。
6 新型站存在的問題
新型站已經經歷了幾年的使用,其配套軟件也經歷了數次的更新,雖然新儀器給地面測報工作帶了很多的便利和提高,但還存在一些問題。
6.1 自動化程度有待加強
現有的常規觀測要素中,還有日照、云量、云高、天氣現象和小型蒸發等未實現自動化觀測。
6.2 能見度儀問題
絕大多數新型站配置的是散射式能見度儀,其工作原理是通過霧霾對光的散射的程度來計算能見度。很多觀測站附近有大量的平房居民存在,冬季取暖燃燒的大量煤炭所產生的煙霧對能見度有著巨大的影響,導致冬季清晨和傍晚能見度儀誤測能見度,冬季能見度數據可用率大幅度降低。
6.3 新型采集器的雷擊災害問題
新型采集器機箱一般放置在觀測場內,觀測場普遍海拔高度較高,極易遭受雷擊災害,主采集器耐受電壓較低,即使防雷裝置安裝完備也極易損壞,以遼寧省為例,僅2015年,因雷擊損壞的新型采集器就達30余部。
6.4 新軟件問題
smo與moi是與新型站配套使用的軟件,在其使用的過程中經歷了數次更新,解決了許多BUG問題。但還是存在許多難以解決的BUG問題。例如,20:00錄入蒸發與日照,當日0:00發送日照數據時,日照顯示缺測,MDOS顯示缺測。
7 未來測報工作的發展趨勢
現今社會,科技發展迅猛,自動化和信息化的大潮已經來臨,無論是通訊方式還是通訊能力在當今社會都有了質的提升。同時,氣象行業也應該在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中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很多困擾了氣象發展很多年的問題都有了新的解決方式。
近幾年來經濟發展迅速,各地政府都在努力提高經濟,原本設立在相對偏遠地區的氣象觀測站也因為陸續的開發而處于相對中心的位置了。周圍不斷聳立而起的高樓嚴重影響了氣象探測環境,而氣象觀測站也制約了附近的經濟發展,形成了兩難的困境。而隨著通訊方式與通訊質量的提升,傳統的觀測方式可能會被打破。氣象觀測站可以建設在類似風景區、水庫和自然保護區附近,遠離辦公區域,放棄原本的線路通訊,而通過4G無線網絡傳輸數據,辦公區域附近不再有限制,可以隨意選址,觀測站也不會因為城市發展而被迫遷站,以后的觀測工作也不必拘泥于電腦端。4G的發展和移動端的開發可以讓測報工作更加便利,通過手機端實時查看采集器狀態,實時反饋數據信息,通過手機端查看觀測場實時狀態等。
8 參考文獻
[1] 中國氣象局.地面氣象觀測規范[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
[2] 李年,孫云智,林敏芳,等.培訓地面氣象見習觀測員的帶班方法與技巧[J].廣東氣象,2008,30(1):63-64.
[3] 李祖敏.做好地面測報工作的體會[J].研究與應用,2007,28(增刊1):100.
[4] 林鉑岷,黃紅輝,黃菊.應對地面氣象觀測業務改革的一些措施[J].氣象研究應用,2012,33(2):81-82.
[5] 朱建華.測報工作中不可忽視的幾個細節[J].廣東氣象,2009,31(2):61-62.
[6] 林鉑岷,黃紅輝,黃子芹.崇左市氣象臺站裝備維修保障的思考[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2,33(1):75-76.
[7] 劉希林.淺析電接電向風速儀保養與維修[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2,33(1):73-74.
[8] 何文旺,謝東,雷紅萍.基層臺站實時氣象觀測資料質量控制初探[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2,33(3):61-63.
篇7
關鍵詞:地面測報;問題和不足;措施
氣象地面測報工作是對地球表面一定范圍內的氣象狀況,以及其變化過程進行系統地、連續地觀察和測定,并且及時、準確地采集、上傳相關的原始氣象數據。為天氣預報、氣候分析、氣象信息、科學研究和氣象服務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它是氣象工作的基礎業務,不可小覷。地面氣象觀測工作是每個氣象站最基礎和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同時它又是一項既繁瑣又嚴謹的工作,觀測員應當兼顧這項工作中的每個細節,以保證并提高觀測質量。
1 地面氣象測報業務及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1 業務知識培訓不夠常態化
地面氣象測報管理是氣象系統最基本的業務管理,工作量大,頭緒多,往往一人要承擔多項工作任務。特別是市級業務管理,其工作量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高,技術性越來越強,業務管理人員忙于具體工作,學習培訓的機會相對較少。造成對新業務技術流程所涉及到的新知識、新技術了解較少。
1.2 規章制度執行力存在薄弱環節
近年來,針對測報工作都制訂有相應的規章制度,但在制度的具體執行過程中,還是存在不到位的情況,違反制度的現象時有發生。如:值班員守班值班存在脫崗現象;場地儀器維護不及時,存在應付現象;個別地溫場長期不松土,雜草叢生,地表板結嚴重;觀測場內草高大大超過20厘米;虹吸雨量計的維護不及時,常有故障發生等。
1.3 地面測報人員隊伍結構不合理
一是測報崗位人員變動頻繁,個別臺站為謀求經濟利益,集中部分人員開展科技服務工作,或者測報業務與行政、財務等崗位進行輪換,導致部分測報人員不符合觀測崗位要求。二是測報人員初顯老化現象。全市測報人員年齡超過45歲以上的人員接近一半,這部分人員觀測技能也明顯老化,雖能吃苦,盡職盡責,但其精力和體力已跟不上現代化的需求。三是非氣象專業測報人員比例上升,直接影響地面氣象觀測質量。
1.4 地面測報人員編制少
多數臺站測報人員偏少,而且還承擔其他工作。在從事測報業務工作的同時,還不同程度的承擔預報、農氣、人影、財務、技術保障等工作。因此,當有測報人員外出學習、休假等事項,造成測報人員經常連續值班,十分疲勞,無形中增生了遲測、缺測等事故隱患。
2 提高地面測報水平具體措施
2.1 加強季節轉換期的業務學習,確保測報質量的連續性
天氣現象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因此在季節轉換之前對業務規范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再學習,熟練掌握可能出現的復雜、特殊的云、天氣現象、以及相關的操作規程、發報規定等。如汛期來臨,應事先學習重要天氣預報中,在汛期出現的大風、冰雹、雨量等的觀測和發報規定;還要注意學習各類報文重疊時地處理;冬季來臨前,則要溫雪、雪深及濕球溶冰等項目的觀測方法及溶冰不當處理的技術要求,做到心中有數,有效避免技術處理失當現象。特別是在復雜、惡劣天氣即將影響本站時,對可能出現的天氣現象的記載、編報及其處理要提前準備,查閱相關資料,做好各項應急處理,避免因慌亂而造成遲、缺、漏報現象。例如:Cb云滾滾而來,氣勢兇猛,就要想到大風、冰雹、龍卷風等強對流天氣出現的可能,對可能出現的情況盡量想得周全些。
2.2 調整臺站布局,優化觀測功能
按照全面建立無縫隙天氣氣候預報預測體系的總體要求,科學合理規劃中國氣象觀測臺站布局,調整與明確基層臺站的任務,整合觀測資源,積極探索創新行業基層臺站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的新思路。按照氣候觀測系統的要求,結合中國地域特點,積極探索基層臺站分類模式,優化臺站探測功能。根據我國氣候系統模式和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的需求,重新確定國家基準氣候站點,構建骨干站網,科學合理布設中小尺度加密自動氣象站。
2.3 拓寬業務領域,構建綜合觀測平臺
提高常規氣象要素自動化探測精度,根本改變人工觀測現狀,逐步建設自動化程度高,集常規氣象要素、大氣成分、生態氣象等為一體的綜合氣象觀測平臺。以建立氣候觀測系統為目標,合理設置觀測要素,開展相應觀測業務,適時適地開展氣溶膠、二氧化碳、臭氧等大氣化學成分觀測,拓展觀測領域。建立布局合理、設置科學的生態氣候綜合觀測體系,在常規觀測站網、農氣觀測站網以及相關行業觀測站網的基礎上,進行必要調整,建立生態氣候長期定位觀測站。適時選擇一批在區域分布、觀測要素有代表性的基層臺站,進行綜合觀測平臺建設試點,并逐步推廣。
2.4 加強指導,規范管理,確保觀測質量
建立全國統一的基層臺站業務工作職責、質量標準、操作規范和業務流程。依據國務院行政許可規定,切實依法加強對基層臺站探測環境的保護,基層臺站要根據觀測要求,建設符合標準的探測環境、監測場地和業務工作室。建立完善的質量監控系統,及時有效地對觀測質量進行監控。要通過對基層臺站領導的業務知識強化培訓,對測報人員的滾動培訓,以及制定定期考核上崗制度,組織不同范圍的測報業務技能競賽和業務檢查,保證基層氣象臺站觀測業務質量的穩定。
2.5 健全一套制度
即建立健全測報業務管理制度,促進測報管理更加科學合理東營市局目前已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測報業務管理制度。一是業務學習制度,采取自學與集體學習相結合的方法,要求記學習筆記、寫學習心得。在每月召開的質量分析會上將自學時遇到的不理解的問題提出來,大家集體討論;二是質量分析會制度,各臺站每月初對上月的觀測質量進行分析,每季度召開一次全市質量分析會,將錯情責任落實到人,將討論情況進行詳細登記;三是集體觀測制度,遇有復雜天氣,隨時觀測;四是儀器設備管理制度,建立了儀器月檢查登記簿,將本月儀器安裝、使用、維護、更換等情況進行詳細登記;五是質量與工作量考核制度,制定了工作量與獎金、預算外收人掛鉤,突出了獎勤懲懶,獎優罰劣的考核辦法。
2.6 提高氣象地面測報工作質量的方式
要充分調動氣象地面測報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使工作人員對于地面測報工作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來增強他們的責任感,使其對工作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真正負起責任,只有讓工作人員了解規范和制度來平衡他們的地面測報工作,才能使氣象地面測報工作發揮出它自身的作用,同時也能為其他氣象工作做好堅實的基礎。認真總結以往的和先進的地面測報工作經驗,對于一些新的地面測報工作方法要不斷的進行總結,但是對于以往在氣象地面測報工作中出現的一些錯誤和漏洞也要進行歸納,以避免在以后的工作中在發生類似的情況,進而造成地面測報工作的錯誤性和偏差性,對于在地面測報工作中發生的計數錯誤、測報錯誤等發生頻率較高的錯誤要時刻提醒。
參考文獻
[1] 張淑娜.淺談地面測報預審中應注意的一些事項[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23)
[2] 楊開羽.航空氣象電碼中rmk項的識別[j].空中交通管理.2010(08)
篇8
(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公共氣象發展方向,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改善民生為宗旨,以防災減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改善生態環境等為重點,以氣象科技和人才為支撐,以創新體制機制為動力,以項目建設為重要抓手,努力實現氣象工作政府化、氣象業務現代化、氣象服務社會化,不斷增強氣象事業對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
(二)總體布局。根據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現代化的需求,統籌城鄉一體化業務布局,建立結構完善、功能先進、保障有力的全縣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業務體系;建立完善廣覆蓋、多樣化、個性化的縣、鄉、村三級氣象服務體系。圍繞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完善現代農業氣象監測、預報及服務體系;圍繞我縣經濟建設,增強城市氣象現代化龍頭帶動作用;圍繞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增強縣級氣象現代化綜合業務服務能力。完善雙重管理體制,建立與新型業務服務體系相適應的氣象事業結構。
(三)主要目標。到2020年,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功能先進的氣象預報預測體系、布局科學的綜合氣象觀測體系、可持續發展的氣象事業支撐保障體系。氣象防災減災和氣象為農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建設保障支撐能力顯著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準確率和精細化程度明顯提高,氣象服務領域更加廣泛,基本滿足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服務的需求,建成與氣象事業發展相適應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氣象事業整體實力顯著提升。
二、重點工作
(一)加快推進氣象綜合觀測體系現代化
1.加強立體化、高覆蓋、全天候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建設。完善氣象衛星接收、自動氣象站、移動應急氣象等監測系統,加快農業氣象自動觀測系統建設,加強對各類農作物長勢和田間環境狀況的實時監測。建立中心城區自動化氣象監測網,提升城市內澇、溫室氣體、霧霾、負氧離子、雷電等環境氣象監測能力。建立部門間氣象觀測站網規劃建設協調機制,將交通、旅游、水利、林業、環境等各類專業氣象探測設施納入氣象綜合觀測網總體布局,在山洪地質災害敏感區加密布設監測設備。
2.加強氣象信息網絡和裝備保障能力建設。加快建立完善氣象、水利、國土資源、林業、環保、交通運輸、電力等部門間氣象觀測相關信息共享機制。全面完成縣級氣象防災減災及應急指揮高清視頻會商系統項目建設,實現國家-?。校h四級高清視頻會商互聯互通,推進氣象防災減災視頻會商系統與各級政府相關部門互聯互通。建設高性能計算機系統和高速寬帶氣象信息網絡。
3.強化氣象探測環境保護。依法加強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嚴厲打擊制止破壞探測環境的違法行為??h政府吸納縣氣象局為本地規劃委員會成員單位,將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納入縣級城鄉規劃,制定專項保護規劃,保證氣象探測信息的代表性、準確性、連續性。
(二)加快推進氣象預報預測體系現代化
4.提高預報預測準確率和精細度。進一步優化氣象預報業務布局,開展定量降水預報、災害性天氣診斷分析、中尺度天氣分析、環境氣象和集合預報應用業務。開展城市、鄉鎮及重點區域精細化天氣預報,建立分災種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平臺,提高災害性天氣分區預警準確率和預警時效。
5.加強現代氣象預報系統建設。以數值預報產品和多種觀測資料綜合應用為基礎,不斷完善天氣、氣候預測預報系統。重點加強災害性天氣監測和短時臨近預警技術體系、定量降水估測與預報技術體系、精細化要素預報技術體系和氣候預測業務系統建設。加強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氣象風險預警系統建設,加強水文氣象、森林火險氣象等級預報、交通氣象、旅游氣象和以霧霾監測預警、空氣污染氣象條件預報預警、空氣質量預報為重點的環境氣象等專業氣象預報預警業務系統建設。建立各類預報產品檢驗評估系統。
(三)加快推進公共氣象服務體系現代化
6.推進基本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各鄉鎮(街道)要將基本公共氣象服務納入鄉鎮(街道)公共服務體系,并列入當地公共服務發展規劃。政府部門及有關公共服務機構要按照各自職責推進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建設。不斷豐富氣象觀測、天氣預報、災害預警、影響評估、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氣象為農服務、氣象為城市運行服務等公共氣象服務產品。
7.提高氣象防災減災和氣象應急服務能力。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完善分災種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預警社會應急聯動響應機制,提高突發氣象災害的應對處置能力。完善農村基層氣象防災減災組織體系,全面推進鄉鎮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加強鄉村氣象信息服務站和氣象信息員隊伍建設,做到縣鄉有分管領導、鄉有氣象信息服務站、村有氣象信息員。充分發揮氣象協理員、氣象信息員、重點單位氣象安全員的重要作用,加強業務培訓,為其配置必要的裝備,給予必要的經費補助。
8.完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及傳播網絡。加強氣象服務業務系統建設,建立完善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平臺。媒體、通信企業和社會單位要依法承擔社會責任,建立健全氣象預警信息傳播“綠色通道”。統籌推進學校、醫院、車站、旅游景點、建設工地等人員密集區和公共場所以及農村社區氣象信息接收設施建設。
(四)加快推進氣象為農服務體系現代化
9.深化高標準糧田氣象服務與保障體系建設。按照《高標準糧田氣象保障能力建設標準》的要求,在高標準糧田區域內建設高標準的現代農業氣象科技示范園,布設自動化農業氣象觀測系統和多種先進儀器設施,加快農業氣象適用技術示范與推廣基地、農業氣象災害預報預警系統和農村氣象綜合信息傳播平臺建設,將農村綜合氣象信息服務站和人工增雨防雹作業標準化固定炮站融入農業技術推廣區域服務站建設,做到同時規劃、同時建設、同時使用。進一步健全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和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建設。
10.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基礎設施和科技能力建設。建立健全縣級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通信系統、效益評估系統和空域申報審批系統,加快標準化固定炮站建設和作業裝備更新,加強專業技術管理和隊伍建設,提高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管理水平和綜合服務效益。
11.開展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直通式氣象服務。將鄉鎮綜合氣象信息服務站融入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示范鄉鎮建設,不斷改進氣象服務手段,豐富氣象服務產品,拓展氣象服務領域,充分利用氣象短信平臺、電子顯示屏、氣象預警大喇叭、電視、網絡等媒介開展面向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聯合社、聯合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直通式氣象服務。
(五)加強支撐保障體系建設
12.推進氣象科技創新與成果應用。把氣象科技工作納入各級科技發展規劃和年度項目研究計劃,增加氣象科技投入,加強氣象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重點圍繞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精細化天氣預報、短期氣候預測、農業氣象、氣象災害影響評估、氣象自動觀測、觀測資料融合應用、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氣候變化影響評估與應對以及人工影響天氣等方面的攻關研究,落實重點科技項目,加快關鍵技術研發及成果轉化。
13.加快推進“一流臺站”建設。本著整體規劃、適度超前、功能完備、布局合理的原則積極推進基層氣象“一流臺站”建設,加快推進基層氣象臺站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和業務平面升級改造,提升基層氣象臺站現代化水平,著力解決基層臺站綜合氣象服務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力爭在2020年全面完成我縣基層氣象“一流臺站”建設。
14.加強氣象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各鄉鎮(街道)要按照發展氣象事業的要求,加強氣象人才隊伍建設,將氣象干部納入各級干部培訓計劃;加強氣象創新團隊培育,加快學科帶頭人培養并落實相應人才政策。將基層氣象協理員、信息員、安全員隊伍建設納入全縣農村實用人才素質提升工程。
15.大力普及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知識。各鄉鎮(街道)要組織實施《氣象科普發展規劃(2015-2020)》,把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科普工作納入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列入領導干部教育培訓計劃。充分利用科技、文化、教育等資源,并依托各類科普場館、文化場所、宣傳專欄、氣象臺站等建設氣象科普平臺。積極開展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等氣象宣傳活動,推動氣象科普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增強社會公眾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意識。
三、保障措施
1.建立完善氣象現代化建設公共財政保障機制。統籌推進全縣氣象現代化協調發展,將發展氣象現代化所需的基本建設投資和事業經費納入本地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在安排財政預算時統籌考慮,并隨著經濟發展和財力增長逐步加大對氣象現代化的投入。
2.積極推進氣象現代化項目建設。加快啟動“十二五”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防御工程和縣級氣象機構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積極推進中心城區內澇、霧霾監測預警系統和高速公路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系統建設?!笆濉逼陂g持續推進氣象預報預測能力、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改善生態環境氣象保障能力等項目建設??h發改委每年要制定氣象現代化重點項目建設計劃,并將建設項目列入本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保障建設項目順利實施。
3.依法推進氣象社會管理工作。加快推進公共氣象服務、氣候資源開發利用與風險評估、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氣象預警信息傳播和人工影響天氣等制度建設。強化氣象災害防御準備監督檢查、防雷安全管理、重點工程氣候可行性論證、氣象探測環境保護、預報預警統一、行業氣象管理等氣象社會管理。
篇9
關鍵詞 中尺度暴雨;大氣探測;探測資料
中圖分類號P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2)73-0085-02
0 引言
中國是一個暴雨相對比較多的國家,尤其是在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每年的夏季中國的暴雨都會出現在5d以上。每年由于暴雨我國的洪水受災面積可以達到幾十萬平方公里。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的制造能力不斷的提高,在空間的氣象探測領域人們取得了比較矚目的進步。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空間的探測技術以及遙感探測技術。在這些新技術的幫助下,人們對于氣象變化的研究也變得更加深入,針對中尺度天氣的研究也越來越系統。本文將針對大氣探測技術發展背景下的大氣探測資料在中尺度天氣中的應用問題進行一定的分析和探討。
1 大氣探測技術
大氣探測作為大氣科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現在的氣象業務的基本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氣象服務發展的一個基礎所在。在日常的氣象工作中,要提高對于天氣預測的精準率,就必須要提高大氣探測的水平。
在上世紀,大氣探測科學取得了很快的發展,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重視觀測系統的建設和新的大氣探測技術的應用。到目前為止,國際上的幾個大型的大氣探測的研究計劃,比如全球能量和水分循環研究計劃,以及氣候變化與可預報性研究計劃、世界天氣研究計劃等都把探測的工具以及具體的觀測系統的建設都放在首要的位置,并且在探測技術的層面積極的進行新技術的發展和嘗試,比如近年來比較新興的空間遙感探測技術以及GPS技術等等。
而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今后大氣探測技術發展的總的趨勢可以概括為:
首先,大氣的觀測技術開始向綜合的探測方向發展,比如現在已經出現的空基與地基的集合,常規的觀測手法與非常規的觀測手法相集合的方法,多種的觀測方法與先進的觀測手段不斷的結合,在觀測的效果上不斷的實現飛躍。
其次,觀測開始出現系統性的發展,隨著現在的觀測工具的不斷發展,新的科技水平下方法和工具上的進步也越來越快,無論是從信息的采集以及處理等方面都開始出現網絡化系統性的發展趨勢,
第三,觀測的自動化發展方向。現在,很多的自動化的設備已經開始在氣象觀測中慢慢的使用,尤其是現在使用相對比較廣泛的遙感衛星技術。很多的自動化的遙感設備慢慢的出現在大氣探測領域中,使得觀測更加方便和精確。
最后,觀測的精度進一步的加強,觀測的工具以及觀測的方法的進步使得觀測在結果上有了更大的進步,更強的觀測手段必然產生更精確的結果,高精度高分辨率的觀測使得氣象的資料精確度有了明顯的提升。
2 中尺度天氣以及大氣探測資料在中尺度天氣中的應用
2.1 中尺度天氣系統及其特征
中尺度譜段是大氣中各尺度系統時、空規模的數量等級中的一段,研究水平空間尺度100km~103km量級、時間尺度103s~105s量級的大氣現象??紤]到不同規模的中尺度系統有相異的特征,在中尺度譜段中再分為三類,即中α尺度(102 km~103km,1天~5天)、中β尺度(101km~102km,3小時~1天 )和中γ尺度(100km~101km,1小時),它們分別和颶風、颮線、雷暴單體等中尺度天氣系統相對應。
中尺度的天氣系統在很多的特征上與大尺度天氣的氣象系統是不同的,總體來說,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基本的特征:
首先,中尺度天氣系統的水平尺度小,生命周期相對較短。在中尺度的天氣系統中,水平空間上的尺度在100 km~103km量級之間,強烈對流性的中尺度天氣系統的水平尺度會更加的小,只在101km~102km量級之間,其垂直尺度在10km左右,生命周期在幾個小時到一天之間。
其次,中尺度天氣系統的要素梯度更大,天氣更加的強烈。中尺度天氣系統區別于大尺度天氣系統的一個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氣象要素的梯度更加的大。比如,在颮線中尺度系統區,氣壓梯度達1~3hPa/km,溫度梯度達5℃/10km;颮線過境,氣壓涌升1hPa/1~2min,溫度驟降1℃/1min。
最后,中尺度天氣的非地轉平衡和非靜力特征。在大尺度的天氣系統中,運動是準地轉的,大尺度的天氣系統中空氣的運動近乎于維持在地轉的平衡或者是梯度風的平衡。但是,在中尺度的天氣系統中,加速度同地轉偏向力以及氣壓的梯度力有相同的數量級,這對于空氣運動來講有同等的重要性,所以運動是非地轉的,風向以及等壓線是相互垂直的。
同時,在垂直的方向上,大尺度的天氣系統中運動是準靜力平衡的,但是在對流性的中尺度天氣系統中,空氣的運動是非靜力的系統,浮力可以推動氣塊產生比較強的垂直加速度,這樣會導致比較強烈的天氣生成。
2.2 大氣探測資料在中尺度天氣中的應用
在近年來的中尺度氣象學研究中,大氣的探測資料取得了很快的發展和進步,這是大氣科學領域中發展的相對比較快的一個部分,但是由于中尺度暴雨還是一個相對比較復雜的現象,還有很多的問題,這就需要大氣探測資料在中尺度天氣中進行充分的應用,在今后的發展中,氣象資料在中尺度氣象研究中主要可以在一下幾個方面發揮作用:
1)新興的大氣探測實驗對中尺度天氣的研究提供新的數據支持。隨著世界上的科技技術和制造技術的不斷發展,新的探測工具和方法將產生更先進的探測資料,這樣對于中尺度天氣的研究會有很大的推動作用;2)暴雨資料在中尺度天氣研究中會體現重要的作用。因為我國是一個暴雨相對比較多的國家,我國在夏天的主要面對的氣象災害就是暴雨,在暴雨的氣象資料的分析和研究上,我國可以借助先進的氣象觀測手段獲取一手的資料,這些資料對于中尺度暴雨的研究會有很大的推動作用;3)新的氣象資料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對于中尺度氣象的研究會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在新的氣象資料獲取的過程中,雖然新的工具對這些資料的獲得有很大的幫助和作用,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新的研究工具必須借助新的手段進行,研究方法是進行研究的基礎,所以針對中尺度的研究,氣象資料所起到的作用不僅僅是一個資料的基礎性的作用,研究方法上的作用對科學研究的推動作用也同樣重要。
參考文獻
[1]施永年.中尺度氣象數值模式[J].計算物理,1992(S2).
[2]丁一匯.暴雨和中尺度氣象學問題[J].氣象學報,1994(3).
篇10
關鍵詞:地面測報;觀測隊伍;規章制度;應急預案;注意事項
Abstract: the ground work, including a weather business, weather service and the found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in order to people's lif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provide timely, accurat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must ensure the ground work with high accuracy was established. Therefore, this paper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work, including the ground and accuracy for the purpose, combined with the ground work, including relevant content, from the ground observation team construction, and rules and regulations formulated and implement, and the emergency plan and the ground work points for attention, including four aspects and analyzes how to do well the ground of telemetry related work.
Key words: including the ground; Observation team;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 note
中圖分類號: P41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地面測報作為一項為氣象業務、人們生活和農業生產等服務的工作,其實質就是精確地測定規定時刻各項有關天氣要素的變化值,嚴密監測與記錄天氣的變化。因此,地面測報本身是一項非常嚴謹、細致的工作,具有較強的時間性。一旦地面測報工作出現失誤或疏漏,往往無法補救,因而顯得地面測報工作的精確性尤為重要。由此可見,探討與研究如何做好地面測報工作具有非常有價值的現實意義。
一、加強地面觀測隊伍的建設
地面測報工作需要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這就要求地面觀測人員具有較高的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并且,需要工作人員真心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抱著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和高度負責的精神做到實事求是,這是提高測報工作質量的關鍵。鑒于這一點,需要不斷加強地面觀測隊伍建設,建設一支工作質量高、資料數據測報精確的工作團隊。
(一)加強崗位培訓,實行上崗持證制度
鑒于測報人員的重要性,各級臺站必須加強崗位培訓,尤其是新晉人員。正式上崗之前,臺站相關人員應當向其詳細講解《地面氣象觀測電碼手冊》、《地面氣象測報業務系統軟件操作手冊》等業務知識,使其熟練掌握地面測報業務的規定、氣象儀器操作原理、應急預案等重要內容。培訓過后,還應對新晉人員進行嚴格考核,合格后方能持證上崗。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選撥人員時應盡量挑選責任心強、態度端正與認真的人,有利于保證測報工作的質量。
(二)加強自我學習,不斷提高自身工作素質
隨著氣象業務體系日漸趨向現代化,日漸提高了對地面測報工作人員的要求。要求其做到與時俱進、不斷進行自我學習以提高自身的工作素質,才能適應行業發展和工作要求的需要,尤其是各級臺站中的老員工。在強大科學力量支持下,各級臺站相繼購進了現代化氣象設備、選用了先進的測報技術,這就要求老員工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加強自我學習進而充實自己,才能滿足工作崗位的要求。除此之外,各級臺站應當為職工提供適當的學習機會,提供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徑。比如,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專業知識、理論與技能學習,為臺站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又助于優化人員知識結構。
二、制定業務規章制度且嚴格執行
鑒于地面測報工作的性質,觀測記錄必須具備代表性、比較性和準確性才能整理出科學的氣象資料。這就要求具有嚴格的業務規章制度來保證觀測時間、觀測儀器、數據處理等內容相一致。為了規范規章制度,應當嚴格工作流程、貫徹落實獎懲制度,禁止不良的工作行為影響工作質量。
(一)嚴格工作流程
事實上,各級臺站都具統一的測報工作流程。為了保證測報工作的質量,需要在具體工作過程中徹底貫徹執行工作流程,不允許出現細微的工作失誤。同時,為了保證觀測記錄必須具備代表性、比較性和準確性,應當將工作流程細化到每天的每個時次,確保每位工作人員嚴格按照流程操作相關工作。
(二)切實貫徹落實獎懲制度
為了提高地面測報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減少和杜絕工作失誤情況出現,應當建立嚴格的獎懲制度,并切實得到落實。同時,還要求獎懲制度做到細化和明確。比如,對業務管理人員執行嚴格測報質量考核制度。一旦測報工作出現問題,定要依法辦事、以制度辦事,對測報質量低的人進行嚴格懲處。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增強測報人員的責任心,減少工作失誤情況的頻繁出現,并激發測報人員的工作熱情。 三、熟練掌握應急預案
盡管各級臺站制定了諸多有效措施確保測報工作避免出現失誤,可是不可避免地將會出現失誤的情況。為了保證測報工作的正常運行,正常運行氣象預報工作,應當事先制定科學的應急預案,這就要求熟練掌握應急預案的操作。
(一)手工編報應急預案
有時,由于測報軟件受到其他因素影響導致出現故障,就需要手工編報氣象方案。因此,必須制定手工編報應急預案,要求工作人員在規定時間正確編制報文。為了保證手工編制報文的精確性,各級臺站應當在內部對這種技藝進行嚴格演練,以便熟練掌握應急預案的操作程序。
(二)自動站故障應急處理
自動站故障一般包括三種情況,一是供電問題,二是網絡通訊問題,三是硬件問題。當出現供電故障時,應當立即使用發電機進行供電。同時,值班員應當及時查明事故原因,并及時上班領班;當出現網絡通訊問題時,網絡管理人員應當及時在現場排除故障,保證編報業務正常運行。除此之外,還是應當及時將事故上報有關管理人員,做好事故總結工作;當出現硬件問題時,比如傳感器出現故障應立即啟動自動修復技術。如果修復效果不理想,必要時應當立即更換傳感器。 四、地面測報工作中需注意的事項
結合測報工作故障,我們不難發現地面測報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項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軟件參數設置,二是自動站維護。參數設置包括臺站設置、儀器檢定證數據、地面審核庫設置等。其中,臺站參數設置是十分重要的內容。因為,它決定著報文內容能否正確。
為了減少自動站數據出現異常現象,必須做好自動站日常維護檢修工作。比如,雷雨天過后工作人員要檢查采集器能否繼續正常工作;經常清潔溫度傳感器;保證地面傳感器的二分之一部分埋入地下;等等。做好自動站日常維護工作,能夠有效減少和避免錯誤情況出現,保證氣象記錄準確和真實。
參考文獻
[1] 趙秀英羅云高. 淺談地面氣象測報現狀及措施[J]. 農家之友(理論版), 2010,(01) .
[2] 張冠儉,劉艷紅,張曉明,徐桂華. 提高地面測報質量的方法[J]. 現代農業科技, 2011,(08) .
[3] 陳杰,宋文錦,孫美蓮,張憲冬. 做好地面測報工作的對策[J]. 現代農業科技, 201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