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飲食文化概論范文

時間:2024-01-03 17:51: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華飲食文化概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華飲食文化概論

篇1

關鍵詞:概念隱喻;隱喻表達;文化術語;英譯

1 引言

隱喻的理解是翻譯的基礎,影響隱喻理解的因素有文化、語境等。隱喻與文化之間具有

不可分離性。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而且是一種認知手段和思維方式。隱喻不僅可以反映說話人/作者的思想理念,而且還可以構建一定的觀念或現實,影響聽話人/讀者對于世界的感知和認識。本論文在George Lakoff概念隱喻的理論框架下,把中國傳統文化術語中的隱喻表達作為研究對象,透視出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并揭示了蘊涵的中國文化模式,本論文同時也對隱喻概念理論研究現狀做了進一步的總結和概括。

2 隱喻概念理論研究現狀概述

20世紀80年代, 隨著認知科學的發展,隱喻的研究出現了向認知的專項,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概念隱喻理論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的提出。1980年,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標志著認知觀的隱喻研究全面開始。該定義的具體內容是指隱喻是人類對某一領域的知識和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的統一理解;使源域到目的域的直接映射,在映射的過程中保持不變的意象圖示結構(invariance hypothesis)。

(1) 國外研究現狀概述:在國外,與隱喻翻譯相關的研究共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規則性限定,即要求隱喻的翻譯依據特定的規定性方法進行,Newmark(1980)最先提出的幾種隱喻翻譯方法得到眾多研究者的認同。它們包括:直譯、明喻;對等議、意象重現、解釋性翻譯等。第二類研究將隱喻翻譯方法與文本類型聯系起來。Newmark(1995)將隱喻分為死喻、標準隱喻、改喻、新隱喻及創新喻等若干種,譯者可依據它們包含的信息量確定在不同文本類型中的處理方法。第三類研究將隱喻翻譯與文化聯系起來。概括來講,第一類研究列舉了隱喻翻譯的處理方法,而后兩類研究則涉及隱喻翻譯中策略使用的限定性條件。隱喻的翻譯既受到語篇的制約,也受到文化差別的限定。

(2) 國內研究現狀概述:國內也有較系統的評述,如林書武(1997,2001)的《國外隱喻研究綜述》、《隱喻研究的基本現狀、焦點及趨勢》,束定芳(2000, 2002)的《隱喻學研究》、《隱喻研究中的若干問題與研究課題》,李福印(2000)的《研究隱喻的主要學科》等。束定芳(2011在《論隱喻的運作機制》一文中談到:隱喻涉及兩個處于不同領域(范疇)的概念,隱喻意義的產生是兩個概念之間互相作用的結果。這一互相作用通過映射的方式進行。在映射過程中,屬于某一領域的相關概念和結構被轉移到另一領域,最終形成一種經過合成的新的概念結構,即隱喻意義。王斌(2002)在《隱喻系統的整合翻譯》中從交織的角度解釋翻譯中的隱喻結構,通過對隱喻結構源語(域)與目的語(域)的整合分析,論證了隱喻結構對翻譯解釋的局限性在于泛化個別整合模式;若能發揮其動態整合功能,為翻譯的全面解釋提供契機。

3 中國傳統文化術語的隱喻翻譯策略

在對中國傳統文化術語的隱喻表達研究中,作者發現隱喻翻譯過程中意象的不對稱極為明顯,時而丟失、時而變換、時而添加,形成一種有趣現象。根據 Newmark(1980)的隱喻翻譯理論,下面將結合實例,探討中國文化術語翻譯中的三大策略:即直接對等譯法、意象代替翻譯法和意象轉換法。

(1)直接對等翻譯法:直接等喻法是保留相同的隱喻意象,即進行直譯,這意味著在目標語中重造一個相同的意象,即在譯入語中再現相同的喻體和比喻手法,條件是讓譯語讀者感到自然。例如:“四美(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譯為:Four Virtues (golden heart, refined language, civilized behavior, green environment)。

(2) 意象代替翻譯法:不是所有的隱喻都可直譯,畢竟在中英兩種文化背景中都存在著大量特有的隱喻.隱喻不可避免的被烙上鮮明的民族特色,擁有一些獨特的文化特征。當我們遇到這些找不到等同意象的隱喻時,就要用目標語中的常用意象來替代源語中的意象。例如:“紅人” 譯為:sb’s man of hour;“臺柱教授”譯為:star professor;“交際明星”譯為:our social butterfly “提心吊膽”譯為:on pins and needles 等等。

(3)意象轉換翻譯法:在處理傳統文化術語的隱喻翻譯時,也會遇到意象轉換的情況,會使用意譯。意譯是直譯的一種補充手段.這種譯法傳遞了原文的意思,而未保留原文的句子結構和修辭手段。這種譯法多運用于一些文化標記鮮明,某一文化特有的隱喻.例如:“愛吃醋,吃不相干的醋”譯為:being jealous, and it’s over nothing。

4 結束語

隱喻的翻譯過程, 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隱喻翻譯如果沒有深刻而多元的思維,就不可能反映原文的文化意味,也不能真實達意。翻譯是文化交流的橋梁,我們在翻譯隱喻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文化、語境等因素,根據具體的語境和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以達到最有效的交際,并為中國文化的翻譯研究帶來一個較大的飛躍。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漢唐時期;飲食文化;西域

[中圖分類號]K892.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3115(2010)02-0017-04

雖然西域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曾具有不同的空間、政治文化內涵,但新疆大地自公元前2世紀迄今,卻總是中國西域大地上的核心處所。它居于亞歐內陸腹地,古代絲綢之路樞紐,向為(尤其是公元10世紀以前)我國與中亞西部、南亞、西亞交往、聯絡的孔道,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不可低估。季羨林先生認為:“世界上四大文化都匯流在一起的地方,只有新疆一處,此外沒有任何地方。新疆是一個文化多元、民族多種的地區……絲綢之路橫亙其間,東西文化不遠千里來此交流,為東西各國文化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中亞考古學家王炳華先生亦認為:“新疆地區是全世界惟一的中國文化與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希臘羅馬文化交相混融的所在。”

本文所指西域主要指古代新疆。古代新疆在公元前60年就統一于西漢政府的管轄之下,而早在先秦時代,中原與西域就已存在著經濟、文化聯系。在秦王朝以前,中原內地居民就已進入西域。《史記•大宛列傳》載有:“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秦人”當指祖居中原、后來生活在新疆地區的居民。中原漢人與當地民族共同創造了西域文化。

飲食文化是認識、研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一個國家歷史文化的重要環節。漢唐時期,祖國內地飲食文化與西域飲食文化形成互動,前者極大地影響了后者,后者又豐富和發展了前者。本文在此主要探討漢唐時期祖國內地飲食文化在西域的傳播,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飲食品種的西傳

粟原產于中國內地,早在漢代之前就已西傳西域。

桃和杏是我國內地最早培育成功的水果,這是西方學者普遍承認的事實。桃和杏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時傳入波斯、印度等地。而當它們西傳的時候,首先在祖國西陲生根繁殖。如在尼雅遺址就發現當地居民在住宅附近不僅栽有成排的葡萄,還有桃樹和杏樹。

曾有學者認為:“古代吐魯番地區可能種有核桃和棉桃,但未種桃。從《吐魯番出土文書》看,古代吐魯番地區葡萄的名稱有寫作蒲陶、蒲桃、浮桃、桃、陶、桃的,而桃則是這一地區葡萄的特稱。”但是,除尼雅遺址之外,桃在漢晉時期的樓蘭遺址內,吐魯番晉、唐古墓中均能見到,出土物均是桃核。可見,桃應是吐魯番人們的口中美味之一。吐魯番古墓地內也曾見到杏核。吐魯番阿斯塔那隨葬品中發現有屬于唐西州時期杏干,出土文書《古寫本醫方一》中也有“杏人”(應是杏仁)入藥的記載。

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中發現了唐代餃子和餛飩實物,形狀與現代同類食品幾乎沒有什么區別。1959年發掘的吐魯番縣阿斯塔那墓葬中發現了食物,如“301墓發現面制餃子三個,分盛于三個陶碗內。餃子長約5、中寬1.5厘米。301和302墓都出有面制龍形殘段,是用面皮捏合成的,外面壓劃文飾。另有面條、面餅之類,并有面制插座。至于糧食,除上述粟、黑豆之外,還發現有紫穗麥”。在對阿斯塔那古墓群進行第十次發掘時發現“餃子5件。72TAM151:88。薄皮、內有餡。長4.5、寬2.2、厚1.1厘米。另還發現面俑2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畫冊中也有“餃子”的圖文介紹:“ 餃子 唐(618~907),長6厘米、寬2.3厘米,1960年自吐魯番阿斯塔那339號墓出土。為小麥面質,形如月牙,皮薄,內有餡,與現在水餃無異。餃子在當時稱‘水角’、‘角子’或‘牢丸’等。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食之一,早在唐代就已成為了吐魯番地區居民普遍食用的一種面食。”

二、 生產技術、日常飲食用具等的西傳

漢晉時期,內地一些飲食用具已傳至西域,如俎、匕、木箸等。“從出土文物來看,漢晉西域一些飲食用具又和內地屬于同一系統。羅布泊、尼雅兩地發現了一種下有四足的木器,同類之物在信陽、長沙等地亦有發現。此物即是古代切割和陳放肉食的木俎。新疆出土的木俎上有刀痕,正是在上面切割肉食之證。古代俎匕連用,俎是‘載牲體之器’,匕是‘取牲體之器’。木匕在羅布泊、尼雅也屢有發現,形制簡樸,而和湖南長沙、湖北云夢、江陵等地出土的木匕或漆匕仍屬同類工具。尼雅出土一件木匕上寫盧文,證明匕是當時的少數民族使用之物。特別重要的是尼雅遺址還發現了木箸,說明這種我國特有的吃飯用具早在漢晉時期即已傳入西域。”

出土的漆器與瓷器制品中含有一定數量的飲食用具。“據考古資料可知,漆器是僅次于絲綢而最早傳入西方各國的,而古代新疆各族人民不僅是漆器西傳的傳播者,也是精美漆器的享有者。新疆地區出土的大量漆器就是中國漆器及漆器制造方法沿絲綢之路西傳中留下的珍貴文物。”就新疆地區出土的瓷器來看,既沒有發現瓷器窯址,也沒有逐步制瓷業年代的發展史。從考古資料、實物和在新疆地區流散在民間的瓷器分布情況可知,新疆所發現的瓷器都源于內地。

內地飲食用具西傳西域的具體例子還有釜和甑等,如吐魯番晉墓中發現的陶制釜和甑就是內地常見的一套炊器。“在挖造阿斯塔那墓葬的時代,人們似乎使用過漆成黑色的木盤。木盤呈四邊形,邊角都做成了圓形,備有兩個魚尾形的把柄。在已被斷代為541年的一座墓葬中也曾發現過一件這樣的器皿。在阿斯塔那古墓葬中發現的日用品形狀的古老性使所有的考古學家們都感到震驚,因為這些物品與中國漢代所使用的器皿常常具有驚人的相似性。”“在吐魯番地區,經常使用的似乎就是漢地的器皿,至少在高昌城完全是這樣的,人們曾經在那里發掘到了一些筷子。某些女供養人就餐時所使用的就是典型的漢地碗和湯匙。”

早在西漢時期,祖國的文化就不僅遍及南、北兩道,而且到達天山以北游牧民族地區。諸多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證明了這一點。1961年,昭蘇縣西漢烏孫墓葬中出土的陶器,圓唇小口,底小腹鼓,是漢代陶罐常見形式。

三、 飲食禮儀、觀念的西傳

察吾呼溝三號墓地的資料明顯反映出西域曾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在察吾呼溝其他幾處古墓地,墓主人的頭均向西北,而三號墓主人則頭向東方,與吐魯番地區的魏晉墓葬情況相仿。M18出土的項珠中有兩枚雕刻得非常精美的玳瑁龜,這是我國古代十分貴重的東西。相傳龜有千年之壽,“知龜鶴之遐壽,故效其道引以增年”,墓主人項戴烏龜項鏈,以祈長命百歲。這表明由于漢朝統一新疆,經濟文化交往頻繁,漢文化對西域的影響是十分巨大而深遠的。

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中原和西域的文化交流逐漸深入,中原文化對西域的影響也日益增強。魏晉南北朝時期,羅布泊及其周邊地區出土大批同時期的漢文文書、典籍抄本及藝術品。由于唐代文化空前繁榮,因此,漢文化對西域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漢與西域的政治交涉從武帝時開始以來,有漢之軍人和官吏駐屯于天山南路各地……漢文化不言而喻也隨同他們進入這里。這從近來東西探險隊所獲許多屬于漢文化的資料可以看出……誰也不能否認漢文化從古以來就已及于此地的事實。”大量考古資料表明,烏孫、樓蘭、鄯善、龜茲、高昌國的埋葬制度深受漢晉中原文化的影響,如覆面、握木、男女合葬等現象。變量衡制、中原鑄幣的形制等也都滲入西域各族人民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之中。通過考察隋唐時期西域的多種文明交流情況可發現,這里受中原文明的強烈影響,同時又向中原輸送來自印度、西亞、中亞的宗教、藝術和某些科學技藝。中原文明對西域的影響可以上溯到兩漢、西晉、五涼。這些都決定了中原飲食文化、飲食禮儀對西域飲食文化浸染的必然性。

從以下具體實例不難看出中原飲食禮儀、觀念對吐魯番地區飲食文化的影響:

兩晉南北朝時期阿斯塔那墓葬隨葬器物普遍為灰陶,有燈、釜、甑、罐、壺、盆、甕、盤、碗等,器型較大。甕上有墨書“黃米一”、“白米一 ”,反映了漢魏中原地區風尚在這里的影響。

祖國內地飲食禮儀西傳的另一具體體現為中原內地節日飲食禮俗在吐魯番大地的再現。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其最主要的節令食品是粽子。“在南北朝時,粽子的名稱已逐漸代替了角黍,其制作原料也由黍米改為主要用大米了,而且粽子也成為夏至和端午兩個節日的節令食品。”“漢代至魏晉是端午節初步形成的階段,而南北朝至隋唐則是端午節定型化、成熟化的階段。”幾千年來,這一民間習俗廣泛流傳,每逢端午,凡炎黃子孫幾乎都在沿襲用之。旅順博物館工作人員在整理揀選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唐代文書碎片時,曾發現了混于文書紙屑中的一件草編粽子。粽子采用草篾編制而成,共有五枚,均呈等腰三角形,與今日北方部分地區民間所食用的棕子的形狀如出一轍。從這件草編粽子的形式看,應是懸掛于兒童身上的飾物。時至今日,在端午節這一天仍有很多人要用五彩線編成小粽子,掛在孩子們的胸前以討個歡欣和吉利,而旅順博物館所收藏的吐魯番出土的古尸中也恰恰有一具兒童干尸,這或許可以從中得到印證。端午節吃棕子這一民俗事項何時傳入新疆地區,已無據可查,但至遲在高昌時期就已經得以流傳。

另如寒食節。寒食節的形成源于周代仲春之末的禁火及春秋時晉國故地山西一帶祭奠介子推的習俗,在寒食節的形成及傳承過程中,后一源頭的影響越來越大。寒食節在清明之前一二日,從先秦以迄隋唐,寒食節均為一個大節日。隋唐五代時期,“無論貴賤貧富,對過寒食節都是非常重視的”。吐魯番出土文書《唐課錢帳歷》共41件,其中第34件記有“張三便二百文,許過寒食五日內分付了”,說明唐代吐魯番人也過寒食節。

冬至、臘日、三月三、七月七是內地傳統節日,文書中也有高昌人民過這些節日的記載,就連寺院都不能免俗。如《高昌乙酉丙戌歲某寺條列月用斛斗帳歷》中記載:“9 二斛五斗,盡,供冬至日用。”“17 四斗,得錢一文,買麻子。五斗,用作羹。盡,供臘日用。”“麥二斛四斗七升半,用上19 六升斂。粟四斛五斗,用買馱被氈一領。棗三斛,供臘日用。”“38 斗,供三月三日食。”“58 祀天。麥二斛七斗,得錢三文,麥一斛五斗,作面,麥斗買落。栗五斗,作飯, 59 三斗,作羹,盡,供七月七日食。”“由于唐朝政治大一統事業的實現,三州、四鎮的漢人既有內地移民,又有高昌土著,而又總納入大唐盛世的文化氛圍之中。因此,不少全國性的節日必定影響至此,例如年終臘祭、重九登高,八月十五仲秋夜闔家慶團圓,七月七日乞巧節等,此外,從高昌祀部文書中還可了解到六月十六日祭貳谷天大塢阿摩,獻羊,三月二十四日為丁谷天樹石,雖是純地方性節日,亦必照舊承襲下來。”

中原飲食文化與西域飲食文化之間的交流是雙向的。“西域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地區,而從公元前2世紀末開始也有大批內地移民在這里居住。他們和少數民族交錯雜居,經濟上互通有無,生產技術上互相學習,生活習俗方面互相摹仿。”

四、結語

自古以來西域既保存了其土著文化,又大量保存了中原文化及西來文明。西域文化從總體上講是一種東西方文化匯聚、綠洲農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與屯墾文化并存、多種宗教文化輝映的多源發生、多元并存、多維發展的復合型文化。飲食文化的交流促使西域飲食文化具有多元成分:土著飲食文化、漢飲食文化及西來之飲食文化。上述中原飲食文化在西域的傳播和發展情況體現了西域人民對中原文化的認同和傳承。西域飲食文化是中華飲食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統一的中華文化體系中的西域飲食文化既有中華飲食文化共同的性質,又有區域性飲食文化相對的差異性。

[注釋]

王炳華主編:《古代新疆居民及其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新疆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三十年》,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陳習剛:《吐魯番文書中葡萄名稱問題辨析――兼論唐代葡萄的名稱》,《農業考古》,2004年第1期,第154~162頁。

王炳華:《新疆農業考古概述》,《農業考古》,1983年第1期,第106頁。

新疆博物館考古隊:《阿斯塔那古墓群第十次發掘簡報》,《新疆文物》,2000年第3~4期,第147頁。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等編,唐長孺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第4冊,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新疆博物館考古隊:《阿斯塔那古墓群第十次發掘簡報》,《新疆文物》,2000年第3~4期,第111頁。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新疆百石緣工美有限公司主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香港金版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頁。

王進玉:《北朝以前漆器在新疆的流傳》,《新疆文物》,1997年第4期,第59頁。

殷福蘭:《阿力麻里出土的元代瓷器及其相關問題》,《新疆文物》,2002年第1~2期,第125~128頁。

法•莫尼克•瑪雅爾著,耿譯:《古代高昌王國物質文明史》,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181頁。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編,王炳華、杜根成主編:《新疆文物考古新收獲(續)1990-1996》,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7年版,第256頁。

日•羽田亨著,耿世民譯:《西域文明史概論》,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162~164頁。

張廣達:《論隋唐時期中原與西域文化交流的幾個特點》,北京大學學報,1985年第4期,第1~4頁。

姚偉鈞:《漢唐節日飲食禮俗的形成與特征》,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第38期,第73頁。

王珍仁,孫慧珍:《吐魯番出土的草編粽子》,《西域研究》,1995年第1期,第116~117。

吳玉貴:《中國風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650~651頁。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等編,唐長孺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第5冊,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307頁。

篇3

關鍵詞:公共藝術課程;特色課程群建設;食品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3-0248-03

公共藝術課程是高職院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藝術課程的開設對學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素養和科學認知等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不斷提高學生文化藝術素養,不斷提高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學院是以食品冠名的國內唯一高職院校,我們一直致力于建設以“誠信+良心”為核心內容的食品文化藝術教育體系,大力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食品文化藝術,將“成才”教育與“成人”教育相結合,形成了“技藝與素質并行,知識與能力并重,教學與體驗共舉”的素質教育思想。通過創新建設思路、優化課程結構、開發特色課程、實施教學改革、開展藝術體驗等建設措施,構建了食品特色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群,培養學生審美觀念和人文理念,提升學生文化藝術素養,激發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促進了公共藝術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提煉食品資源,開發特色課程

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中指出:“發揮文化育人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大學文化。”我們學院作為以大食品類專業為主體的工科高職院校,無論是人才培養模式,還是課程體系構建,在努力建設食品類優質專業核心課程體系的同時,從學生需求出發,也重視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注重開發具有食品特色的公共藝術選修課程。

1.創新思路,優化結構。公共藝術課程本身就是由多種藝術學科交叉、多種藝術門類相互滲透的綜合性課程,因此,既要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人文素質教育方面的必修課,同時也要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不同需求,有目的地開設內容廣泛、知識性、思想性和趣味性較強的選修課程。近年來,我們優化課程體系結構,在各專業課程體系原有五大課程模塊的基礎上,增加了“素質拓展課程”模塊,開發了覆蓋《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類的公共藝術課程120余門。如“酒店管理專業”開設了茶藝、普通話、形體、音樂欣賞、插花藝術等藝術類課程;“文秘”專業開設了音樂鑒賞、美術鑒賞、形體訓練、職業裝束與化妝、美學概論、書法等課程。各專業開設的藝術類課程,與公共藝術選修課相得益彰,優化了專業課程結構,完善了課程體系課程模塊的構建,使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知識結構更為合理,思想覺悟、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質得到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社會適應性、合作意識、知識應用能力和人文藝術素養等綜合素養得到提升,共同支撐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半壁江山。

2.提煉食品資源,開發特色課程。學校開設的公共藝術選修課,是專業教學的必要補充,是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藝術修養和文化品味,是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增強其就業能力,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的重要環節。學院作為以“食品”冠名的全國唯一的高職院校,食品大類專業占全校專業總數60%,食品大類專業在校生占全校學生總數67.9%,食品大類專業教師占全校教師總數58.6%,形成了食品特色專業群人才培養優勢。我們利用學院的“食品”教學資源,設計開發了食品制作工藝、食品養生與保健、飲食文化、食品藝術、淮安當地食品飲食習俗研究等五個課程群,設置了整套課程建設流程。依靠具有食品特色的公共藝術課程群的建立,學生選擇性地學習,使非“食品”專業學生分享食品特色課程,使食品大類專業的學生互享食品特色課程。

二、構建公共藝術課程群,彰顯食品特色

通過幾年的建設,食品特色公共藝術課程開設每年呈遞增趨勢,由2011年的12門次增至2013年的41門次;全院選課人次平均每學年達2000以上人,占全校公共選修課程選課人數的三分之一(見圖1)。

五類食品特色課程建設分屬不同的二級學院,在建設中也各有交叉,已呈顯著成效,已建有食品加工制作工藝類的5門課程(面塑欣賞與制作、日本飲食文化、葡萄酒品嘗與鑒賞等),食品營養與保健的8門課程(中華傳統養生等),食品安全的7門課程(食品安全檢測技術講座等),飲食文化與習俗的12門課程(飲食文學欣賞、茶文化賞析、酒與酒文化、中外飲食文化趣談、旅游美食、西洋酒知識等)和淮安當地食品飲食2門課程(淮安名人與美食、淮揚菜鑒賞)。每學期,公共選修課程安排表中開設包括食品技術、食品安全、食品營養、食品藝術、食品賞鑒、食品文化、餐飲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飲食文學等“食品特色群類課程”,深受學生們的喜愛,學生選課踴躍。食品類公共藝術選修課程群建設,是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深化內涵建設,促進校企合作多元化模式的開發,培養學生具有食品行業所需的綜合職業素質的需要。通過食品特色公共藝術選修課程建設,豐富了公共選修課程的類別,凸顯了我院食品特色,實現了全院學生共享食品教學資源,每位畢業生都打上了“食品”的烙印。

篇4

關鍵詞: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食品文化教育;食品類專業大學生

作者簡介:黃群(1977-),男,湖南武岡人,吉首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楊萬根(1974-),男,土家族,湖南吉首人,吉首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講師。(湖南 吉首 416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批準號:湘教通[2013]223號)、吉首大學2011年校園文化精品建設項目(項目編號:2011JSUWH04)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8-0050-03

自1999年我國高校大規模擴招以來,高等教育大眾化日益深入,在提高全民素質、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此外高校畢業生就業方式、就業崗位朝多元化方向發展,人才競爭激烈異常。但隨之而來的就業難矛盾日益尖銳,就業形勢日趨嚴峻。教育部《關于做好201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指出,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699萬人,比2012年增加19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更加復雜嚴峻,工作任務更加艱巨繁重。面對這種嚴峻局面,國家千方百計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促進大學生就業,其中增強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創新精神與能力、創業精神與能力是有效途徑之一。

在大眾化教育背景的新形勢下,克服學生基礎參差不齊、硬件軟件資源發展滯后、教學資源因學生數劇增而短缺、社會人才需求多層次多元化等眾多問題,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與能力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不可回避的戰略性問題,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所面臨的重要任務。本文就對食品類專業學生進行食品文化教育、在該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中的作用與意義、在食品文化教育中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之途徑進行了探討,以期能為當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方式提供借鑒。

一、食品文化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1.食品文化

食品文化是所有與食品相關的生活方式的整體,包括觀念、形態和行為方式等。食品文化作為食品相關信息、知識和工具的載體,是與食品相關的社會生活環境的映照,是人類食品領域社會實踐的一切成果。食品文化產業的進步促進了食品加工制造、食品科技和食品經濟等相關領域的發展。食品文化的功能包括信息記錄功能、認識和解決問題功能、規范教化功能、凝聚人心功能、審美娛樂功能和顯聲揚名功能。

食品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食品質量與安全、食品科學與工程等食品類專業學科結構的重要內容。因此,國內一些食品、農業、旅游、商業及師范等高校紛紛開設相關食品文化教育課程,進行食品文化教育,旨在繼承與弘揚我國歷史悠久的食品文化,同時提高學生人文素質、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對食品類專業學生而言,還能全面鞏固學生的專業意識,陶冶學生食品文化的情懷,引導學生尋找創新創業亮點,全面培養學生在食品專業領域內的創新創業精神與能力。

2.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大學生就業難的矛盾已經凸現且將長期存在,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復雜嚴峻的背景下,全面開展切實有效的創新創業教育,進一步著力加強當代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使更多的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創新創業能力,把自主創業、科技創新作為人生價值的實現目標,積極主動適應就業環境、應對社會挑戰,是就業壓力有效緩解的可行途徑,更是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需要。

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力地促進了社會的高速發展。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內在靈魂,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素質、知識總量和科技質量的競爭。科技創新、知識創新對發展國家經濟、提升綜合國力有著不可替代、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型為大眾化教育的今天,社會人才需求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人才競爭的異常激烈要求高等學校培養更多的具有較高創新能力的創新型科技人才。用人單位越來越青睞具備敏銳創新思維、超常創新理念、扎實理論基礎、較強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這些可以通過創新教育而實現。因此,高等教育必須多方式、多渠道實現由傳統教育向創新教育、素質教育的轉變,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而且創新能力培養是提高大學生自我發展、實現自我價值的內在需要。

創業是當今時代的潮流,高校教育管理的全過程均滲透著大學生的創業教育,創新創業型國家建設的重要支撐為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鼓勵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等多種形式的靈活就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由此可見,推進創業教育、培養創業能力、塑造潛在創業者、服務就業創業已成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務。學生創業能力是指:“在校正在接受大學教育的學生以及剛畢業還沒有找到工作的學生通過學校、社會、家庭等的教育,發現和捕獲商機,將各種資源組合起來并創造出更大價值的能力,即將自己的創業設想成功變為現實的能力。”包括了首創和冒險精神的意識層面,以及技術能力、社交能力、管理能力獨立工作的能力的行動技能層面。大學生全面、具體的創業能力培養主要有四個內容:專業知識技能的培養、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的培養、工作方法能力的培養和社會能力的培養。

二、食品文化教育在食品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中的作用

1.實踐教學載體的作用

在食品文化教育中,參觀感受企業食品文化、調研食品文化現狀等是實踐教學的形式之一。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等食品專業的實踐教學是以的實踐觀為指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大膽參與教學活動和教學過程。食品專業的實踐教學是時展的客觀要求,是培養創新創業能力、實現素質教育的要求。實踐教學是大學生培養職業能力、進行職業定位、謀求職業生涯發展的重要手段,實現大學生成才、謀求職業生涯發展又是實踐教學的目的。食品文化教育通過學生對企業、社會及學校食品文化的調研進一步培養鍛煉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對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起推動和促進作用,為高級實用型食品人才的培養提供理論旗幟,為食品專業實踐教學提供有效載體。

2.教育引導的作用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在食品質量安全事件層出不窮的今天,三聚氰胺、地溝油和瘦肉精等一系列惡性食品安全事件刺痛著人們的神經,嚴重挑戰社會的道德底線。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企業病”僅靠法律、法規不可能有效解決食品安全的一攬子問題,道德文化等國家軟實力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文化在軟實力中發揮著越來越突出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具有精神規范作用的食品文化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在食品文化教育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先進食品文化環境與精神氛圍,對食品專業學生畢業后的職業行為起指導作用,把食品專業學生的價值取向及行為取向引導到食品行業職業道德所確定的目標上,以高度的觀念形態潛移默化地教育、引導和同化環境中的每一位食品專業學生,使他們畢業后有高度的捍衛食品安全之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

3.激發靈感的作用

加強食品文化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健康校園食品文化活動,對食品專業學生創新創業意愿與信念具有強大的感召力,使學生具有開拓進取、朝氣蓬勃的良好精神面貌。食品文化蘊涵了與食品相關的信息、知識,在食品產業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一直伴隨著困擾發展的問題,獲得成功的經驗。通過食品文化教育使學生敏銳地發現食品文化產業中存在的制約產業發展的技術問題、經營困境,吸收前人經驗與教訓,從而激發食品專業學生創新創業的靈感,在以往已學專業知識基礎上采用科學方法解決技術問題、挖掘創業商機,并形成你追我趕的激勵機制和激勵環境,使創新創業精神成為大學校園價值的精華、創新創業能力成為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內容。

4.錘煉意志的作用

創新創業是一個磨練意志、長期堅持的人生規劃,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承受得了失敗挫折。但是,目前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學生人數偏少、熱情偏低,缺乏吃苦耐勞、腳踏實地和科學嚴謹的意志品質、學術作風,部分學生缺乏團結合作精神。如在創業中存在“熱情漸漲、行動遲緩”的現象,“求穩怕風險”的心理使多數學生在就業壓力下被動選擇創業,而非理想職業選擇。通過舉辦食品文化相關的論壇、講座和競賽等實踐活動幫助食品專業學生克服在創新創業中表現出的缺陷,提升創新精神和培養創業能力,錘煉創新創業意志以養成鍥而不舍、團結和諧的優秀創新創業品質。

三、食品文化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1.開設食品文化相關課程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食品文化也中外貫通、古今交匯。對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等食品類專業大學生開設食品文化相關課程有助于學生拓展眼界,了解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食品文化,熟知基本飲食禮儀,構建良好的飲食習慣,深入研究飲食文化,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在傳承中創新弘揚優秀食品文化。修訂人才培養方案,開設“食品文化概論”或“飲食文化”等相關課程為專業選修課,培養學生比較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發揮專業特長、尋找相關研究切入點開展創新創業實踐。

2.成立相關社團組織

高校學生社團是為了實現會員的共同意愿和滿足個人興趣愛好的需求而自愿組成、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群眾性學生組織。學生社團是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更是高校第二課堂的引領者。結合食品專業學生的專業特殊性,成立食品與飲食文化協會、食品科學技術協會、食品營養與健康協會、食品安全與營養協會等學生社團組織,配備在食品文化方面有較高造詣的專業教師擔任指導教師,開展豐富多彩、靈活多樣、貼近生活并富有娛樂性的宣傳食品文化、普及食品知識、關注食品文化的校園及社區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自主獲得創新創業意識、發掘創新創業機遇。

3.開展食品文化藝術節活動

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食品文化藝術節能豐富校園文化、拓展學生素質,傳承傳統文化、保護和弘揚中國食品文化,擴大對外合作交流、提升學校辦學聲譽等,對校園文化建設品位的全面提升、營造食品文化氛圍和優化育人環境等發揮著重要作用。爭取學校相關單位支持,發動學生積極參與,每年連續舉辦具有影響廣泛、收效理想的食品文化藝術節活動,融合不同院校的專業特色,融入厚重的中國食品文化,在增強全體師生食品安全意識、普及食品文化的同時激發食品專業學生創新創業精神。

4.舉辦相關論壇講座

邀請食品文化研究專業人士、食品行業成功創新創業人士或校友等為在校大學生開展食品文化、創新創業等方面的整專題講座,分享主講人研究成果與創新創業經驗教訓,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分析自我、在專業及相關領域內尋找創新創業靈感,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新創業理念,強化當代大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協作意識等創新創業品質。比如邀請質量技術監督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政府部門的領導專家以及民族文化學者深入大學課堂或課外素質大講壇給學生傳授食品文化與創新創業的理論知識并進行案例分析,將食品文化在創新創業中的地位、應用貫穿其中,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社會責任感和榮譽感,給予創新創業實踐指導,進而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與動力。

5.充實校企合作教育內涵

校企合作培養是一種開放性的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理想模式,充分利用企業和高校在人才培養中的各自優勢與資源,實現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融為一體的校企雙贏,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舉措、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證。利用校企合作中建設的實踐基地、頂崗實習等平臺與形式,帶領學生深入企業進行參觀、實習、實訓等實踐教學環節,體驗企業技術開發、經營管理中的食品文化,感受食品文化在企業文化中的核心靈魂地位,比如江蘇雨潤的“食品工業是道德工業”、加多寶倡導的“民族責任感”等,讓學生直接接觸社會,畢業后在本職工作中潛移默化地踐行食品文化。

參考文獻:

[1]曲云進,姜松,劉鳳英.中國傳統節日與大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以食品類大學生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2):133-135.

[2]文勇杰.朝鮮族食品文化及其產業化初探[D].延吉:延邊大學,2012.

[3]龍伍晴.論食品文化戰略[J].企業家天地,2010,(11):16-17.

[4]陸偉家,張厚軍,施險峰.大學生科技創新與創業能力的培養途徑[J].南通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24(2):72-74.

[5]鄒建芬.大學生創業能力開發與培養的路徑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1,5(6):91-95.

[6]侯愛香,覃思,王遠亮,等.獨立學院《食品文化概論》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輕工科技,2012,(8):121-123.

篇5

關鍵詞:民族藝術;美術教育;價值;教學形式;時代感

一、民族藝術在現代生活得到的關注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口號在現今已被提上了日程。在全球化的歷史趨勢中,民族藝術越來越受到關注,民族藝術在現代的地位也在提高。一個個宣傳民族藝術的、研究民族藝術的、發揚民族藝術的個人或機構在不斷的成立涌現。

(一)傳統服飾藝術的延續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世界各國的服裝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短裝化、機能化是其主要特點。世界服裝界曾把旗袍譽為中國的國裝,這是因為它具有強烈的民族色彩,它的形成可說是漢、滿、蒙等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是整個中華民族服裝文化的結晶。它的演變又可以說是中西文化結合的杰作,因此它又具有很強的現代感和國際性,為世界許多國家的人民所喜愛。旗袍在現代生活中之所以能立于不敗之地,與它適應現代生活的機能性以及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有很大關系,它具有強烈的東方色彩。民族藝術也會轉化為世界性,在“洋服”國際化的今天,這種民族服裝更應視為珍寶,可以說它是一種文化的延續。

(二)嶺南民俗藝術的延續

嶺南地區的“跳禾樓”是一種古老的祭祖和慶豐收的儀式,由嶺南地區的瑤族所創,以后逐漸失傳。六年前,云浮市文化局找到一個70多歲的老先生,根據他的記憶和一些史料,這一古老的民間舞蹈終于復活。在第三屆廣東省群眾音樂舞蹈花會中,《禾樓舞》經過了再次編排,音樂和動作也更豐富,使嶺南民俗藝術得以延續。

(三)四大名著的延續

中國古典名著商標正在狂遭日本網游企業搶注,2006年3月初,當這則消息在中國人間傳播開來的時候,四大古典名著只剩《紅樓夢》沒有被日本企業搶注了。其中,日本巨摩公司向我國國家商標局申請注冊的“水滸傳”商標已通過初審進入公告期,而《三國志》為期三個月的商標異議期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就在去年,端午節域名遭一家韓國公司搶注,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也被韓國成功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不知道有多少體現我們民族藝術文化在消失。

既然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我們就只用考慮怎樣將民族的再發展。而要發展民族的文化卻既不能脫離當前國際的環境,又不能失去民族的根本,更不能有違歷史的洪流。也就是說要把重點放回到對自身文化的重視。只有這樣,才能為民族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

二、傳統美術教學中的民族藝術

(一)“技”的傳授方式

“技”的傳授基本上是以嚴格的師徒傳授制來完成的,呈嚴密的封閉狀態。這種師徒相傳、父子相承的教學方式,利弊相衡,得失互抵。一方面,它有助于某種技藝向精深圓熟發展,另一方面又容易形成封閉保守,拒斥新意的機制,甚至導致某一技藝的失傳消泯。

目前,這種“技”的傳授仍然是中國傳統美術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利用口訣進行傳授的教學方法。口訣往往言簡意賅,要領突出,既利于學習,又便于記憶。

(二)“藝”的傳授方式

另一種屬“藝”的那一類具有某種學術層次,受到官方的垂青和文人墨客的推崇。早在三國時期的畫家曹不興就已留名青史,晉代畫家顧愷之則因提出了“以形寫神”和“遷想妙得”的“傳神論”,更是名播遐邇。與此形成對照的是,中國許多才華橫溢的藝匠,縱然創造了精妙絕倫,價值恒久的藝術珍品,也只能落個寂寂無聞的佚名者。我們可以看到,以官方和文人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美術教育是倚重怡情悅性,陶冶情操的。

在中國,純精神意義的美術之所以受重視,自然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礎。中國文化在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比較重視個體內心世界的修煉,以求通過個體身心的平衡和穩定,達到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平衡,而對物質世界則較少進行分析性的研究和探索。“藝術的民族性不在于在藝術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內容是否具有民族性,藝術的民族性最重要、最基本的內涵在于是否表達了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觀察客觀事物。”[1]

三、民族藝術在美術教育中的反映

在現今我國的美術教育中,對人才的培養要求更加嚴格。尤其在“素質教育”的今天,要培養的是全方面發展的人才,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在這一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美術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是主體,教育的首要是把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并以此來誘導、啟發學生的思維,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意識。因此教師首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遞者,是民族藝術的弘揚者。

(一)民族藝術在課程內容上的體現

1.國畫課程教學

中國畫是我國傳統藝術,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深愛國內外廣大人民的喜愛。在世界美術領域內自成體系。作為課程內容之一,培養學生對本民族藝術的興趣和愛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在國畫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盡其所能地通過觀察,憑借感覺和自身獨特的視覺角度,抓住事物特征,允許他們的感覺方式和能力自由地去表達。只有當學生開始明白自己的表達得到重視時,他們才會以更大的興趣去努力學習。美育專家說:通過欣賞培養學生對藝術的敏感性,對孩子潛在的創造意識有啟蒙作用。因此,經常讓學生欣賞名師作品,了解國畫大師們的作畫風格及生活小故事。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大師的作品直接臨摹,讓學生一下子就開始觸摸藝術頂峰的作品。

2.剪紙課程教學

剪紙是我國典型的民間傳統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最普及和最具群眾性的、大眾藝術形式之一。可以說,它是民族民俗文化的形象載體之一,是民族民間風俗活動的直觀性:審美性的象征表現。因而剪紙教學必須要滲透中華民族優秀民俗文化教育,不然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它是以剪刀為主要工具,紙為材料,通過多種手法制作成各類形象的民間工藝。它融合了剪紙技藝、繪畫造型、想象創造和多種審美意識。紙雖植根于民間,但其文化底蘊相當深廣,有著極強的人文性。往往跟民間的生活、風俗緊密聯系,并在寓意豐富的剪紙中,充分體現出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向往。學生通過了解剪紙,在剪紙藝術的熏陶下,生活的體驗過程中,感受剪紙的魅力,健全人格,促進審美情趣的養成。通過對剪紙這一民間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來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勞動人民,熱愛中華文明的信念和歷史責任感;吸取民族民俗文化的特點,傳承剪紙的優秀傳統,啟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并進行創新活動。

3.皮影課程教學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稱謂。皮影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制品,故稱之為皮影。皮影戲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其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表演的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都起過先導作用,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同樣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對于皮影這一藝術形式的了解,更能增強民族的自信心。

中國是個多民族文化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優秀文化藝術。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現代的美術教育必將沿著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向發展。

(二)民族藝術在教學形式上的體現

1.以欣賞課的形式了解民族藝術

通過開設民俗欣賞課,讓學生能更好的了解和認識優秀的民族文化。教師通過收集的圖片向學生講解,教師要根據滲透優秀民俗文化教育的主題內容精心選擇呈示的教具,包括范作、圖幻燈、電視錄像、電腦多媒體課件等,并使之與講授內容緊密配合。民俗欣賞課的開設還可以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層次的學習內容。比如初等的內容以民俗化的文本誦讀為主,如各種膾炙人口的童謠、兒童故事、童話劇本等;中等的內容則以民俗文化欣賞為主題,可以采用影視和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接觸中國的電影、電視、地理、歷史、各種文藝節目;高等的內容則以民俗文化藝術的表演和再現為主要內容,這也是民俗文化課的最高境界,學生通過學習,直接參與進來,自排自演中國的民俗文化。

2.對當地民俗文化參觀考察

組織學生對當地民俗文化進行參觀考察,從學生的切身感受中接受教育。參觀后要及時進行總結,引導學生把獲得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深刻體會祖國優秀民俗文化。南京文化部門曾組織過一次“南京民俗文化”夏令營活動,在這次活動中,帶領學生走進南京民俗博物館館址——甘熙故居古建筑群,了解南京民居特色;觀看南京地區民俗、民藝系列展演活動;聆聽中華古典詩詞楹聯協會袁裕陵老師精彩的、深入淺出并富含知識性、趣味性的《古典詩詞楹聯趣味》知識講座;欣賞中華傳統民族音樂的現場演奏會和傳統皮影戲、口技表演;品嘗南京傳統風味小吃的同時,進行南京民間飲食文化的介紹,使學生在吃的同時,對民間飲食文化有所了解;現場向南京地區民間老藝術家們觀摩學習剪紙、折紙、葫蘆畫、魔術等民間傳統藝術,極大地擴充了孩子們精神文化生活。把民俗文化夏令營作為時光隧道,把營員們帶回到已遠去的歲月,親身感受我們祖祖輩輩傳襲下來的傳統文化,激發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家鄉的情感,增強學生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四、結束語

我們現在在社會中提倡民族藝術,是希望保持民族藝術能得到發展。在學生中提倡民族藝術,是希望在民族藝術發展中能加入時代感。讓學生更多的接觸中國本民族的文化,能讓學生更好地建立民族的自信心,真正實現美術教育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 大學生 餐桌文化 價值觀 影響 對策

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讓更多的人去研究吃的問題,生活中也充滿了用吃來形容的某種事物或行為,如把人稱為“口”,把職業稱為“飯碗”,等等。又如,思索叫“咀嚼”,體驗叫“品味”,嫉妒叫“吃醋”,幸福叫“陶醉”,司空見慣叫“家常便飯”,輕而易舉叫“小菜一碟”。[1]吃的過程也慢慢成了人們拉近感情的一種方式,以至于到現今難題大多要在餐桌上才能解決。餐桌在當代的中國交際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一作用在大學生當中也同樣被重視。觥籌交錯、劃拳猜令居然也成了大學里流行的事情,這必然會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較大的影響。為掌握基本情況,我們在大學生流行文化的調查問卷中設置了餐桌文化的相關題目,于2010年6月在廣州、武漢、長沙三地的高校共發放問卷500份,收回有效問卷463份。在回答“你過生日時有沒有請同學大吃一頓”的問題時,19.22%的學生選一次,22.25%選二次,23.97%選三次及三次以上,34.55%選從來沒有。從數據結果可以看出,有超過65%的學生在過生日時有請同學大吃一頓的經歷,這些學生中又有超過三分之一經常在過生日時大請同學,這足以看出餐桌文化在大學之流行。那么大學里餐桌文化為什么會流行,這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又有什么樣的影響,大學教師應該采取怎樣的對策?

一、餐桌文化在大學流行的原因

餐桌文化在大學流行的原因顯而易見,即受了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中觥籌交錯的風氣,父母經常參加某種聚餐的“示范”,讓學生耳濡目染。但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它的原因,為分析問題,先來看本次調研中學生是如何看待餐桌文化的。

表1 問題:你對過生日宴請同學怎么看?(多選)

數據顯示,認為餐桌文化能增進同學間的感情是最多的;其次是選“無所謂”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大概對餐桌文化持一種應付的態度;再次,顯示出許多學生的一種心聲,那就是迫于無奈。結合調研,可以分析出餐桌文化在大學流行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能增進同學間感情。不可否認,餐桌上確實能增加同學之間交流的機會。許多相互之間不太打交道的同學能夠在餐桌上相互了解與交流,許多在課堂中或平時的交流中都沒機會說的話在餐桌上能抓住適當的氛圍說出,一些憋在心底里很久的話也可以借著酒興道出。這就是為什么表1中選“能增進同學間的感情”的是最多的原因。可問題是增進同學間感情是否一定要建立在餐桌上,過生日本來應該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可對于一些大學生來說卻成了被宰之日,這能否真正增進同學間的感情。

2.對鍛煉交際能力的渴求。大學生到大學來絕不僅僅是要學習知識,還需要抓住機會鍛煉能力,能力的鍛煉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交際能力是重要的一項。在當今開放的世界,交際能力無疑是相當重要的,是將來大學生畢業后的生存本領之一。因此,許多大學生自發地尋找機會鍛煉自己的交際能力。而當代的大學生受電影、電視、社會的影響極大,電影、電視和社會中經常會出現餐桌上解決問題時主人公所表現出的過人交際能力的畫面,當這種畫面反復出現時,學生就會以為餐桌上是最能體現交際能力的地方,于是競相模仿。

3.迫于無奈。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愿意宴請同學,因為他們中許多人根本沒有資金。可是無可奈何之下,自己節衣縮食也要請同學們一頓,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還情,二是顧全面子。人家過生日請了你,你過生日不請人家感覺有點對不住,情是一定要還的,于是乎痛下決心請一頓。而有的學生想的是人家過生日請了全班人,我又不比他差,我也要請,而且檔次不能比前面的人差,不然多沒面子,于是乎不顧一切地要請全班人。從調研結果可以看出,這部分學生所占的比例還是相當大的。

二、餐桌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

大學是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非常容易受社會文化影響的時期。餐桌文化在社會中有積極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帶來一種奢侈、浪費之風,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1.導致享樂主義價值觀的形成。請人聚餐是要花錢的,當請的次數多了,并且參加別人請客的次數多了,便會認為到餐廳請客吃飯是一種常態,是經常會做的一種事情,從而對其花銷也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是生活的一種必需。久而久之,學生的奢侈、浪費之風便成形了,便會認為人的一生就是應該每天這樣瀟灑地度過。

2.改變學生對周圍人的看法。人與人相互之間有無好感,與對對方的看法是有很大關系的。經常沉溺于觥籌交錯中的人會認為酒中豪杰是他們所要交往的對象,能在餐桌上游刃有余的人是他們心目中的英雄,而一些老實的或不善言辭的人卻變成了他們嘲笑的對象。長此以往,他們所能交到的朋友大多是一些酒肉朋友,很少能交到真心、知心的朋友。

3.改變學生對社會的認知。餐桌上大家夸夸其談,談天說地,而說到實際問題時,時不時還推心置腹。一些平時說不出口的話,借著酒興也可以讓人感動。高興之余一些實際問題確實能夠得到解決。這讓許多學生錯誤地認識到解決問題一定要到餐桌上才更好,從而引發了對社會認知的改變。他們會以為餐桌是社會交往和解決問題的履帶,是社會的中心,動不動就會想到餐桌上解決問題。當然,這與我國的飲食文化有重大關系。

4.不利于學生務實精神的培養。餐桌上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問題,這是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卻并不能體現一種務實的精神。許多外國人都不理解中國餐桌的重要性,因為他們在市場經濟中已經養成了講究實際的習慣,一件事情能否解決是由客觀實際決定的,而不能憑餐桌上一時的熱情與沖動。當學生見慣了甚至習慣了在餐桌上解決問題的方式后,在碰到難題時便會一味地想到通過餐桌來解決,而不去做一些實際的工作,這是不利于我國經濟、社會的真正發展的,也會影響到個人務實精神的培養,不利于個人的良性發展。

總之,餐桌文化對大學生的價值觀有著重大影響,將會改變大學生對周圍人與事及社會的看法,從而影響到良好習慣的形成,影響到個人的良性發展。

三、對策

針對餐桌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產生的不利影響,大學教師理應及時采取措施進行防范、糾正。

1.加大勤儉節約思想品德的教育與宣傳。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大學生應該繼承并發揚光大。大學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但僅此還遠遠不夠,因為這門課程最容易講得枯燥無味,如果學生不聽,則教師講得再多也無益。因此,教師應注意平時結合活動多宣傳勤儉節約的思想。許多學生往往就是在一些平時的活動或小事中偶然感悟的。輔導員或班主任應多幫助學生組織以勤儉節約為主題的辯論賽、演講賽、座談會,或組織類似幫助貧困生、城市里困難戶的活動,或組織學生去考察、慰問一些山區的村落與學校等。總之,要讓學生明白勤儉節約在當今依然非常重要,從而從思想根源上消除動輒花錢請客吃飯的奢侈念頭。

2.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交友觀。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甜如蜜。餐桌上看似親密的朋友,在實際中卻并不一定是真心朋友。真心的朋友在平時會對自己有許多的幫助,而卻不會計較收獲,也不一定看起來很親密。一些對自己會有所幫助的朋友,或品行都比較優秀的朋友,因為性格的原因不一定會看起來很友好。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交友觀,正確地辨認誰才是真正的朋友。

3.剖析社會,讓學生全面了解社會。經常沉溺于餐桌之中,會讓學生對社會的認識產生偏向。教師應該向學生深入剖析社會,社會絕不是以餐桌為中心和履帶的,社會是向前發展的,以創造社會價值為中心。社會也是復雜的,餐桌僅是社會中的一個很小的部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不是所有事情都要通過餐桌來解決,因為人們會越來越現實、客觀。

4.培養學生的求真務實精神。大學生將來要真正成為國家的棟梁就必須有一種實干精神,因此,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精神。只有當學生有了這種精神后,才不會碰到問題就想一些歪門邪道的辦法,自然也就不會想著通過餐桌解決問題。這一點要向西方人學習,林語堂先生曾說:“西方人的飲食觀念不同于中國,英美人僅以‘吃’為對一個生物的機器注入燃料,保證其正常的運行,只要他們吃了以后能保持身體健康、結實,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擊,其他皆在不足道中。”[2]中國人確實不應該那么看重吃的問題。就交際手段而言,美國《禮儀事典》一書中講到宴請的目的時作了如下的總結:“向提供服務者表示感謝;對剛剛達成的一筆交易表示慶祝;為了贏得客戶或新客戶的信任;請人幫忙;引見他人;建議或討論某些想法。”[3]可見西方人在交際中并不是不吃,但他們的吃都是比較實際地解決某一問題,并沒有像在中國那樣被賦予更多、更為重要的“使命”。中國人應該學習西方的務實精神,而學生應該從小培養這種精神,這將是餐桌文化中不良風氣轉變的一個根本。

5.典型示范與“殺一儆百”。學生屬于群居體,示范的作用在學生中體現得相當明顯。在平時的教育中,教師應該注意樹立一些勤儉節約的典型,讓學生有一個學習的榜樣。與此同時,教師還應及時對動輒大宴同學的學生進行嚴厲的批評教育,對這種壞榜樣的m頭進行遏制,如此才能糾正學生中的不良風氣。

總之,餐桌文化在當今大學生中的流行不能不引起重視,其對社會的負面作用不容忽視,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也較為重大,大學教師應及時采取措施防范并糾正餐桌文化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當然,餐桌文化也并不是一文不值的,在某種程度上它確實能增進同學間的感情并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因此在采取措施時應注意把握一個度。

參考文獻:

[1]易中天.閑話中國人[M].北京:華齡出版社,1996.

[2]林語堂.生活的藝術[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篇7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原因;表現

文化差異是指因地區異同,各地區人們所特有的文化異同而產生的差異。中西文化歷來是世界文化的兩大派系,各自文化截然不同。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不斷地發展變化,逐漸形成體系。而西方社會,在經歷了文藝復興、資本主義萌芽及發展、政治改革等重要階段之后,逐漸形成現代文明。

一、中西文化差異出現的原因

從地理方面看,中國封閉的大陸性環境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導致人們的思維傾向于內向型,而這種內向型思維導致了中國人內斂、自省、知足常樂的性格。中國人推崇中庸之道,思想較為保守、缺乏創新、進取、開拓精神,且對未知事物缺乏好奇。而西方國家大多是處于開放的海洋型環境中,其航海、貿易、商業發達。這一開放包容的地理環境特征,塑造了西方人熱情、奔放、創新、開拓、進取、樂于探索未知的個性。

經濟方面的原因也不容小覷。中國經濟是農業經濟的典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中國社會占據主導地位。這造成人們比較安分保守、求同求穩、知足常樂的性格。西方國家屬于海洋經濟,所以西方人性格較為外向,喜歡探索未知。西方國家較早爆發工業革命,這使西方人有較強的斗爭精神和拼搏意識。

思想也是一個重要方面。儒家思想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占據著主導的統治地位。中國人向來尊崇儒家學說,“中庸之道”、“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都是儒家學說精髓部分,儒家學說要求人們以大局、集體為中心,反對過分表現自我。這就使得中國文化以群體性為主要特征。對西方價值觀影響最大的是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的中心思想是人文主義,宣揚個人主義至上,主張發展自己、表現自我。所以西方文化以個體性為主要特征,西方人更重視個體利益,追求人權,崇尚自由

總而言之,地理、經濟、思想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習慣及風俗。

二、中西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

1、思維方式

中國文化以群體性為主要特征。這種群體性文化強調集體利益大于一切,不允許把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主張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對極端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中國人強調遮掩鋒芒和中庸之道,講究“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思想較為內斂、保守、中庸。這種保守、中庸的性格體現在科學層面上則是中國人更相信前人的經驗,較為迷信權威,缺乏創新、探索精神,且思維較為感性。在科學發展進程中,一直在模仿前人,故中國科學體系建設較為緩慢。

西方文化以個體性為主要特征。這種個體性文化極力推崇個人主義,認為一切行為應當以個人為中心,強調個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故西方人性格較為爭強好勝,更重視個體利益,崇尚自由,強調弱肉強食、適者生存。西方人勇于探索,重視實踐,且思維趨于理性,體現在科學層面上則是不迷信權威、勇于挑戰,故而西方國家最終較早的建立了完整的科學體系。

2、社會交往

中國人性格內斂,講究輩分、長幼關系等,故而在稱呼方面,等級、親疏關系明顯。在中國,叔叔、伯伯、姑父、姨夫是不同的概念,而在西方社會,這些人都叫做uncle。在中國人的思維中,只有比較熟悉、親近的人才能直呼其名;而西方社會則較為開放,長輩與晚輩間地位平等,多以朋友相處,對老師、長輩、上司都可以直呼其名。中國人尊老敬老,認為老者是智慧、威望的代名詞,所以就有了老張、老李這樣的稱呼,而張老、李老更透著尊崇、尊敬;在西方社會,這樣的稱呼是不被接受的,西方人通常將老和 “老而無用”聯系在一起,所以,這樣的稱呼在西方社會是引人反感的。

民族性格的差異也體現在社交方面。中國人的整體民族性格是內斂,而西方人則是開放。例如“小意思,不成敬意”,“東西不好,請笑納”等是中國人送出禮物時愛講的話,如果西方人聽到諸如之類的話語,會認為你看不起他們,拿了不好的禮物來送給他們。西方人更傾向于在送出禮物時說“我希望你能喜歡(I hope you'll like it.)等客套話。在收到禮物時,中國人一般會先表達謝意,等客人離開之后再拆開禮物查看,而西方人則會當面打開禮物并表達謝意。面對別人的稱贊時,中國人會說“哪里”“不才”等話語,以表謙虛,而西方人則會直接說“thank you”“I am happy to hear that.”。中國人初次見面喜歡問“您貴庚?”“您在哪兒高就?”等諸如此類的問題,熟人之間見面則喜歡問“你吃了嗎?”“你去哪兒?”等問題以表親近。在西方社會,與人交談時,年齡、婚姻、收入、等私人問題是不能問的。西方人對此類問題非常反感,他們認為這種問題是非常不禮貌的,有窺探別人隱私之嫌。西方人更傾向于談論天氣、新聞、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等話題。

3、日常生活

飲食方面,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用料考究、制作復雜、菜系繁多、口味多樣。中國人在烹飪過程中強調色香味俱全,其中尤其注重對味道的追求。煎、炸、炒、熗、爆、焗、燜等眾多烹飪方法,將食材加工成絲、塊、條、片、丁等多種形式。但是,其加工過程中的“煎、炸、炒、熗、爆”,都會使食材的營養成分被破壞,在追求美味的同時,忽略了對營養的需求。而西方人的烹飪方法較中國簡單,對食物色香味的要求不如中國,但西方人重視食物的營養,他們講求各種營養成分的搭配是否得當,營養成分是否能被充分吸收。西方人在飲食上重視營養,與西方社會歷來重視科學是密不可分的。

禁忌的不同,也是文化差異的重要體現。中國人的禁忌、偏好,多與諧音有關。中國人喜歡數字8,因為8與漢字“發”諧音,象征著財源廣進;中國人喜歡數字6,數字6象征著”六六大順”“一切順利”;中國人則認為數字4不吉利,因為4與“死”諧音;生意人忌諱出門看到蛇,因為蛇與漢字“折”諧音,會有虧本、入不敷出之嫌。西方人忌諱“13”這個數字,因為最后的晚餐中,出賣耶穌的猶大正是第13人,夏娃給亞當吃禁果之日就是13日。所以,西方的很多大廈沒有第13層樓;有些航空公司沒有13號班機。西方人也把星期五視為兇日,因為傳說夏娃偷吃禁果適逢星期五,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也是星期五。如果13日恰逢星期五,那這就是“不詳中的不詳”。所以在13日星期五,許多人不出門,許多艦船不出航。

文化差異的另一個重要體現是在對動物的喜好上。在中國俗語中,狗是個絕對負面的詞匯。狗腿子、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中國人對狗的鄙視,由此可見一斑。而在西方文化中,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在美國總統大選期間,“第一狗”和總統、第一家庭、第一夫人都是新聞媒體追捧的熱點;在英語中也有很多和狗有關的詞匯,例如“lucky dog”代指幸運兒;“every dog has his day ”譯為“凡人皆有得意日。”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吉祥和權力的象征,中國人也以作為龍的傳人而倍感自豪。而在西方社會,龍是一種張牙舞爪的可怕怪物,被視作惡魔,甚至在有些地區還有“打龍節”。文化差異,由此可見一斑。

三、結語

由于地理、歷史、文化、風俗的原因,使得中西方在文化方面有著較大的差異。隨著經濟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強,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文化差異又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是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作為英語學習者,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更要注重對語言背后文化的學習。我們應當正確認識和定位文化差異,了解不同地區的文化背景,尊重其社會習慣和風土人情,積極提高自身文化適應性,使中西文化將在碰撞中不斷融合,在交流中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 杜艷如.淺議中西文化差異[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2010(04).

[3] 李雪梅.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文化差異探究[J].理論導刊.2006(06).

[4]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9.

篇8

關鍵詞:全球化;文化認同; 文化適應;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2)09-0013-02

20世紀80年代,全球化的概念在西方誕生。“全球化”絕非只是一個純經濟性質的運動,同時也是一個通過經濟的擴張而推行其政治理念和文化價值的歷史過程。因此,經濟的全球化必然帶來文化的全球化傳播。

全球化、社會的轉型和網絡的普及給當代中國青年大學生群體的生活帶來了與傳統革命文化完全不同的很多新符號的沖擊,成為青年人新的自我意識形成的社會背景。青年個體被置于一系列新知識、新語言、新習性和新背景的認同和表達中,并且其中“總是包含著將其他意義帶入了我們自己所有的意義之中”[1]。因此,在社會變革過程中,青年大學生們面臨著個人文化身份如何構建的問題。良性的文化身份認同與構建,能使廣大學子在自我和他者之間保持適度的張力,游刃有余,進而促進整個文化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共生、共榮。相反,如果這種文化認同與構建存在缺失,必將導致青年大學生面臨自我身份認同的危機,產生身份準確闡釋的焦慮,由此引發價值觀的動搖甚至缺失。因此,如何引導青年學生以自覺主動的態度去面對全球化語境,在積極的適應中理性地建構自身的文化認同,就成為當前教育界面臨的一道課題。

一、全球化背景下對大學生群體的審視

1.全球化語境對本土文化及當代中國大學生的沖擊和影響

清華大學王寧教授認為,經濟全球化導致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文化上全球化或趨同化現象,它使得西方的(主要是美國)文化價值觀念滲透到其他國家。而在對大學生的影響上,外來文化已構成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心理的巨大沖擊,加上青年學生慣有的心理逆反,文化傳統和傳統文化都有退化的可能[2]。全球化給大學生的生活開辟了新天地,使他們有機會分享世界各地多種文化的價值和意義。異域文化正逐漸滲透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改變著他們的價值觀念。

信息是影響人們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因素,搶占信息傳輸主體以及對信息傳輸工具的成功研發,使美國在媒體傳播領域占有無與倫比的優勢。美國信息時代外交政策的核心就是主導整個媒體,在這種觀念支配下,美國大力加強了對外傳播的力度,通過廣播、報刊等媒體以及風靡全球的好萊塢大片等各種文化產品,形成了美國的“話語霸權”地位。在大量的信息輸出過程中,美國通過飲食文化、影視文化和電腦軟件文化等,逐漸改變著大學生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影響著他們的價值觀。

面對美國等西方大國強大的價值觀輸出攻勢,一些青年學生的本土文化感情正在逐漸淡化,逐漸以西方文化時髦為標準,崇尚西式價值觀,而對自己的歷史、語言文字等不以為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正在逐漸淡化。

2.大學生自身的認知特點

大學生正處在價值觀和世界觀等“主體”構建的關鍵時期——“個人化—反省”的認知時期[3],屬于信仰形成的承前啟后時期。這時期最大的特點是傳統信仰能夠避免的緊張沖突又會出現。處于這種信仰模式中的人們,其信仰容易發生改變,常常是一場鼓舞人心的演講或一個引人入勝的觀點,就會使某個已經選擇好了的信仰發生轉變;同時,他們又通常會全心全意地選擇一種信仰形態而排斥其他信仰。在這個時期能否順應社會和歷史的發展以及全球化的內在需求,并在紛繁多元的文化背景下確立自身的健康的文化身份認同,將直接影響著他們能否樹立科學、進步及合理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以及將來能否成功地融入全球化時代的開放型社會,能否在頻頻出現的跨文化語境中自由游走且不失本色。

二、民族本土文化對大學生根源性的影響

文化劃分為三個層次:最表層是文化的物化形態,如汽車、樓房和文藝作品等這些被人所改造或創造的實物;中間層是文化的制度形態,它是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當中所創造的各種制度和體制系統;最核心層是思想、意識、道德、觀念以及風俗等。一般來說,表層的變化較快,中間層與核心層的變化相對來說比較困難[4]。大學生對異域文化的追捧和迷戀,是由現階段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以及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特點所導致的,是與主體分離的一種扭曲的異化鏡像。

實質上,民族文化身份在大學生多元身份中的根基和核心地位是目前全球化語境所不能動搖的,只是認識主體可能不自覺而已。從出生伊始,本民族文化就開始了對個體塑形的過程,母語、民族經典文本、共同的歷史記憶、習俗體制以及心理情感方式等,皆為形塑個體文化認同的符碼。人類有尋根意識,需要傳統帶來的穩定感、親情和友情帶來的溫暖感、故土家園帶來的心靈歸屬感,也需要在加速流動的環境里運用熟悉的思維、語言和行為方式指導生活以整合自我,保持人生意義的統一性。對本土文化的依戀已深深鑲刻在人類深層意識之中[5]。

三、當代大學生文化認同和文化適應的模式探析

1.文化認同和文化適應的內涵

所謂文化認同,是指個體或群體對所接觸的文化體系或文化元素正向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取向[6]。個體或群體對所屬文化在文化符號、文化傳統和價值規范等諸方面體現出來的區別于他文化的特性的感知和認可,構成了認識主體內在的文化“自我”,成為人們賴以確認身份認同的依據,成為個人或集體界定自身、區別他者、加強彼此的歸屬感以聚攏成擁有共同文化內涵的群體的標志。它引導著人們熱愛和忠實于本民族傳統文化,從而傳承和推廣民族文化,并最終將其內化成個人的價值觀與行為準則這一深層次心理結構之中[7]。文化認同是增強社會群體、團體或組織的凝聚力的一種天然紐帶,它規范著一個民族文化的基本構架,決定著社會的基本價值取向,維系著社會的生存和穩定。

美國人類學家雷德菲爾德等在《文化適應研究備忘錄》中提出了文化適應的一般定義:“用以理解如下一些現象,即當具有不同文化的各群體進行持續的、直接的接觸之后,雙方或一方原有文化模式因之而發生的變遷。”人類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為適應生態環境而創造出來的,它是各民族為適應其生存的生態環境而做出調適的產物,因而帶有很強的適應性特征。

2.文化認同與適應的具體模式

根據個體在文化認同和文化適應中的不同表現,加拿大心理學家貝理提出了在不同文化的雙向互動中會出現的四種不同策略:整合、同化、分離 和邊緣化。當個體既重視保持原有文化,也注重與其他群體進行日常的交往時,他們所采用的策略就是“整合”;當個體不愿意保持他們原來的文化認同,卻與其他文化群體有經常性的日常交流時,他們所使用的策略就是“同化”;當這些個體重視自己的原有文化,卻希望避免與其他群體進行交流時,就出現了“分離”;最后,當這些個體對保持原有文化,以及和其他群體進行交流都沒有什么可能性、也缺乏興趣時,這時的策略就是“邊緣化”[8]。

從歷史的視角審視,整合策略是符合我國傳統文化自身特色和內在發展需求的最佳選擇,對外來文化的兼容并蓄在儒、釋、道三教合流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諧共生”、“和而不同”是中華傳統文化歷來的主張,在對待多元文化的態度上意味著保持自己的特色并參與到更為宏觀的組合中[9]。所屬母體文化在個體文化結構模式中的根基性,也決定了青年學生在面臨紛繁復雜、精彩紛呈的文化萬花筒的時候,能夠看清自身,尊重異己,整合圖式,注重相容,和諧共生。

從整合的內涵和外延來看,有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是縱向整合與橫向整合的有機統一。縱向整合即是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更新,從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現實需求出發,汲取傳統文化的精義,吐故納新,培育其現代性價值。橫向整合是在本族文化受到來自外來文化的某些文化因子持續作用后,將其中有用的內容有機地置入固有文化之中,實現外來文化的民族內化過程。文化的創新是文化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要求,是任何文化得以生存和傳承的生命源泉,而對外來文化的整合是其得以實現的必不可少的條件。這種整合觀如果體現在中國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認同和文化適應上,就包含兩方面的涵義:從文化發展的縱向看,是反思本族文化,摒棄傳統文化中落后、消極的東西,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化;從文化發展的橫向看,是在全球化帶來的東西方文化的頻頻交流和互滲中,吸收外來文化中先進而優秀的成分,并在對二者整合的基礎上綜合創新[10]。唯其如此,才能在“自我”和“他者”之間保持合適的張力和平衡,進而增強民族自信心,獲得自我身份認同和群體歸屬感。也就是說,既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又與時俱進,能在世界文化的百花園中展現民族文化的成果。

四、結論

文化的全球化固然會影響文化的民族性,但不會也不可能消解文化的民族性,更不可能消解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當前,要想改變我們國家和民族在文化交流中被動接受和成為西方強勢文化輸入國的不利局面,舉措之一就是要構建肩負祖國建設重任、承載祖國未來的廣大青年學生適宜的文化認同與文化適應,引導他們采用整合的策略來應對全球化語境下多元文化交流與碰撞的復雜局面。要利用參與文化全球化進程的歷史機遇,獲取有益于我國文化健康發展的營養,提高民族文化的自我反省和更新能力,加速文化的現代轉型,實現中國文化的現代躍遷。此外,還要在繼承和學習中創新,以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提升中華文化的競爭力,構筑中華文化的萬里長城。

參考文獻:

[1] John Storey.Cultural Studies and the Study of Popular Culture[M].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3.

[2]鮑宇.整合與重構:全球化視閾下的中國文化重構[M].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2007.

[3]瑪麗?喬?梅多,理查德? 德?卡霍.宗教心理學[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4]孫洪斌.文化全球化研究[M].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

[5]丁琴海.論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J]. 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9(2).

[6]徐立坤.文化統戰概論[M]. 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

[7]白晉湘.全球化語境下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認同與文化適 應[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9).

[8] John W. Berry,et al.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M].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篇9

關鍵詞:隱喻;文化;世博會;隱喻象似性

中圖分類號:H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17-0269-02

一、引言

隱喻普遍存在于我們的思維和行為中,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大部分抽象思維通過隱喻也更好地在生活中得到詮釋。而今隱喻主要是從認知學角度來研究。隱喻也與社會情景,文化知識的聯系緊密相關。如大家所熟知春節期間將“福”字倒著貼,它意味著“福到”。這就充分顯示出了常規隱喻體,同時也表明隱喻具有文化性。本文試著從有關中國世博會所體現出的一些顯著的中國元素來詮釋隱喻象似性。

二、隱喻

(一)隱喻的定義和分類

隱喻是涉及兩類不同的事體和概念之間的關系或者是兩個不同的語義場之間的比較和映射。豐富多彩的世界和生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就出現了林林總總的隱喻,對此出現眾多的隱喻理論也不足為奇。許多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方法來詮釋隱喻。L&J將隱喻分為三類:結構喻,方位喻,本位喻。結構喻是用一個概念系統轉移到另一個的概念。使得二者之間相銜接,變得通俗易懂。方位喻運用諸如上下,內外,中心-邊緣等表達空間的概念來組織另一概念系統。它是參照空間方位而組建的一系列隱喻概念,是人們將抽象的概念映射到具體的方位概念上。本位喻是用有關的概念或概念結構來理解我們的經驗。如將抽象的概念喻說成具體的物體,使后者的有關特征映合到我們前者上去,可分為三小類:實體和物質隱喻, 容器隱喻,擬人隱喻.把事體視為具有人性就是一個明顯的本體隱喻。主張將語言中所有比喻性說法都是隱喻。

(二)隱喻的特征

隱喻主要具有下列特征:跨學科性與普遍性,新奇性,開放性。隱喻廣泛運用到不同學科,不同領域。在經濟學中,我們說市場經濟是只看不見的手,安全網。隱喻應用到新聞標題中的現象也屢見不鮮,如綠化用地成“唐僧肉”, “金鳳凰”飛起來。在日常生活中用“解套”來指離婚;用“買保值公債”來指未婚青年出席朋友婚禮饋以禮金,使之富有新奇和創造性。隱喻的精煉,新奇,間接和委婉等特征增加了語言的修辭效果;大量使用成語,寓言,諺語,歇后語增添了語言適應中的說服力,如滄海一粟,失敗是成功之母,孔夫子搬家-盡是輸(書)。隱喻還使得語言的描述顯得簡潔和生動,委婉和高雅。在飲食文化中,商家也傾向于用高雅的語言來吸引顧客。尤其是美其名曰的菜譜:佛跳墻,明珠仙裙,天女散花,芙蓉燕窩等等。從語言學的角度,我們從中受益匪淺的就是創造新詞和術語,大量同音詞,多義詞出現,從而學者從詞匯的角度來研究象似性以及增加表達的精確性和形象性。從詩歌功能來看,隱喻是詩歌的靈魂,詩人用西風來指代寒冷,蕭瑟,凋零。如元代散曲作家馬致遠在《天靜沙,秋思》中寫道:“古道西風瘦影,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三)隱喻象似性

皮爾斯從廣義的角度來理解象似性,象似符包括映象符,擬象符和隱喻。象似性是指語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間,也即語言的形式和內容之間有一種必然聯系,即二者之間的關系是可以論證的,是有理據的。能指分別指稱為“聲音,語音,符號,名稱,名……”,所指指稱的是“意義,語義,事物,現象,思想……”。認知語言學將象似性分為二大類,擬象象似性和隱喻象似性。隱喻象似性是指從一個概念投射到另一個概念,從一個認知領域映射到另一個認知領域的過程,包括隱喻語言的運用,隱喻概念體系等。威廉斯把隱喻象似性分為三類:一語法隱喻,是將一個常見的語法形式隱喻為另一種語法形式,二是詩歌隱喻,隱喻是詩歌的生命原則,是詩人的主要文本和榮耀。三是約定俗成的隱喻,即常規隱喻。這類隱喻的喻體意想經過文化的歷史傳承和篩選沉淀,已經在人們頭腦里形成根深蒂固的聯想。隱喻除了上面陳述的幾種隱喻,還有創新隱喻。表現最為明顯的是文學作家根據生活的素材和自己獨特的思想來構造新思想,新概念。網絡語言及不同新穎現象的出現折射出創新隱喻的成果。象似性與隱喻是相互作用的。象似性是隱喻的基礎,它可以激活意想-圖式,而后者是構建隱喻的基礎,他們的相互作用體現在語言的發展變化過程中。象似性為隱喻準備條件,而隱喻則把深層象似轉換為表層概念。認知語言學所揭示的隱喻象似性包括常規隱喻和創新隱喻。

(四)隱喻與文化

文化的研究源遠流長,在悠久的文化傳統中,很多學者留下了珍貴的知識財富。而今,我們引經據典,寫出妙筆生花的文章,毫無疑問會接觸到很多隱喻現象。可知隱喻已經成為中國經典文化的一部分。隱喻首先體現為語言現象,其實它指代富有深意的心理現象。任何心理現象都源于在文化中所受到的熏陶。不同的民族,他們的民族語言,習俗,生活習慣,可能不大一樣。作為隱喻的一種語言方法,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念。由于文化的差異,不同地區的人們對同一顏色有著不同的感受。在我國文化中,紅色代表喜慶,吉祥,我們用“走紅”,“紅極一時”來指代順利和成功;它還象征美麗,漂亮,我們用“紅顏”來稱贊美貌的女人。而西方文化中的紅色指代貶義較多。它象征殘忍的行為和發生的事件,如“red hands”,它還象征比較激進的革命運動如red hot political campaign;它也象征危險,不安a red flag。不同的語言承載著不同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氣息。成語諺語是各民族生活經驗和歷史文化的智慧結晶,最能反映不同的文化價值觀。隱喻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從而體現出我們對生存文化的認知。跨文化隱喻分析會更好地理解具體的人如何構建現實的概念,如何交際,如何完成認知過程。

三、上海世博會的中國元素文化所體現出的隱喻象似性

舉世矚目的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不但促進我國經濟的增長,更重要的是讓外國游客體會到中國的風土人情,品味不同的文化氛圍。本文將分析上海世博會中的中國元素文化中所領悟到的隱喻象似性,吉祥物,中國館,石油館所運用到常規隱喻,擬人隱喻,創新隱喻以及所體現的語言的隱喻象似性。

(一)吉祥物“海寶”

海寶的名字和吉祥物的形象密不可分,寓意吉祥,符合中國吉祥稱謂原則,吉祥物主體以人為核心創意,即反映中國文化的特色,又呼應了世博會徽的設計理念讓我們覺察出擬人和創新隱喻的運用。頭發像翻卷的海浪,顯得活潑有個性,點明了海寶出生地的區域特征和生命來源,對世博會的舉辦地一目了然。藍色充滿包容性,想象力,象征充滿發展希望和潛力的中國。身體圓潤的身體,展示我們所倡導的和諧生活的主題。拳頭翹起拇指,是對全世界朋友的贊許和歡迎,從而體現出中國人友好,熱情額待客之道,體現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

(二)中國館-“東方之冠”

極具中國特色的東方之冠外形設計,中國館以“城市發展的中國智慧”為主題,由于外形酷似一頂古帽,而被命名東方之冠,中國館由國家館和地區館二部分組成。國家館居中突起,形如冠蓋,層疊出挑,制似斗拱。它有四根粗大的方柱,托起斗狀的主體建筑,4根大柱子支撐起一個“斗冠”,斗冠由56根,象征56個民族,象征了中國人民“只要團結,沒有什么做不到”的思想主旨,也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56個民族的大團結。象征也是隱喻的一種。作為國家盛典中的標志性建筑,光有斗拱的造型還不夠,還要傳達出力量感和權威感,這就需要用四組巨柱,像巨型的四腳鼎將中國館架空升起,呈現出挺拔奔放的氣勢,同時又使這個龐大建筑擺脫了壓抑感。斗拱是一個極具象征性、并能引發散發性思維的意象。它的外形既像寶鼎,又像一盞巨大的酒杯,高高舉起,盛情歡迎五洲四海的朋友;同時它又像一只展翅欲飛的大鵬,沖天而起,預示著中國將翱翔萬里。通過對中國館外形的觀看就體現了我們所熟知的文化背景知識,一個欣欣向榮,繁榮富強的中國也不言而喻的顯現了象似性。東方之冠,高高聳起,象征著中華的鼎盛與繁榮。

“中國紅”展現民族形象,中國館代表喜悅和鼓舞的顏色,一種大氣,穩重,經典的顏色。中國館以大紅色為主要元素,充分體現了中國自古以來以紅色為主題的理念,更能體現出喜慶的氣氛,讓游客嘆為觀止。中國館披上了“中國紅”,傳達出喜慶、吉祥、歡樂、和諧的情感,展示著“熱情、奮進、團結”的民族品格。紅色的象征意義運用了常規隱喻的。這是對中國特色的又一最好解讀。

(三)石油館

石油館外形建筑被喻為“油立方”,寓意“地下儲油巖層”,象征著石油和天然氣是人類社會的主要能源,在綠色生活、低碳經濟中承擔重要責任。整體外形猶如一個巨大的能源處理網絡體系,寓意地下蘊含的石油正是美好城市的主要動力源泉。石油館吉祥物取名“油寶寶”。“油”取自“油氣”,即石油和天然氣的總稱。“寶寶”,寓意“成長和希望”。“油寶寶”色彩以金黃色為主。石油素有“黑色黃金”之稱,采用金黃色為主色調,體現出石油的珍貴。黃色又是“陽光的顏色”,彰顯出“油寶寶”個性的活潑和明快,象征石油人無私奉獻的溫暖形象。石油館尾展造型采取倒螺旋結構,四周為懸浮的“油寶寶”,主體為帶有祥云圖案的紅色飄帶,凌空舞動構成火炬的抽象圖案。在中國文化中,祥云和紅色都傳達吉祥如意。在火炬點燃的過程中,四周的油寶寶按照向上螺旋的順序,逐級點亮,一直到綢帶的頂部。這時,用光效制造的火焰會騰空而起,掛在頂部的LED顯示屏會同時綻放出五彩繽紛的禮花,寓意石油創造了人類的七彩生活。金黃色,紅色的色調,帶有祥云的圖案表明出常規隱喻,其獨特的設計把創新隱喻表現的淋漓盡致。

四、結語

以上我們簡要討論了隱喻的相關知識,隱喻的本質是借助我們生活中的經驗來更通俗易懂地來認知抽象的事物。隱喻所具有的文化性,是通過人的信念,態度,行為方式來反映文化內容的。隱喻是語言與文化之間的紐帶,對文化知識傳承具有重大意義。日常語言中就充滿著隱喻性的思維,而隱喻是有理據的,因此承認隱喻的認知功能就是確認了象似性的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篇10

關鍵詞:惠山祠堂群 文化價值 修舊如舊 特色保護 發展

中圖分類號:K89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5)09-0025-03

祠堂,又稱祠廟、祠室,也有稱作家廟、宗祠的,是舊時祭祀祖宗的所在。《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于寢(正屋)。”即天子宗廟有七所,三所昭廟,三所穆廟,連及太祖之廟共七所。諸侯宗廟五所,二所昭廟,二所穆廟,連及太祖之廟共五所。大夫宗廟三所,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只有一廟。庶人則連一廟亦沒有,其祭祀合并于嫡子之家舉行。《禮記》關于天子、諸侯、士大夫和庶人設立宗廟的規制,對中國以后的祠堂建制產生了重要影響,標志著中國祠堂一套完整的禮儀制度的正式誕生,從而影響了中國整整兩千年來祠堂建制的發展。

作為祭禮的物質形式和空間場所,一個完整的祠堂包含三個要素:祠堂是祭祀的建筑,有著紀念和感恩的意義;祠堂祭祀的對象有三類:家族先祖,名賢先哲,山川、天地和神靈;祭祀場所為房屋,堂者,房屋也,是在房屋內舉行祭祀禮儀,三者缺一不可。作為一個家族的中心,祠堂象征著一個家庭的團結,通過祠堂祭祖和其他活動以及行之有效的管理,以血緣關系為紐帶,把族眾牢固地團結在一起,成為嚴密的家族組織。祠堂文化從夏、商、周朝開始興起,到宋代形成了比較完備的體系,明、清時展到高峰。從歷史意義上說,祠堂文化的繁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時期的社會、經濟及其發展狀況。

如何理解當代祠堂建筑中蘊含的文化價值,以及如何在城市化背景下保護與繼承祠堂建筑及其文化便成了本文研究的對象。

1當代祠堂價值

1.1文物價值

祠堂作為文物建筑,承載了諸多歷史、人文、科學、藝術、建筑、民俗等多方面的信息,是我國珍貴歷史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十年來,祠堂的文物價值得到了更集中的關注,全國及各省市都將祠堂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且成為數量迅速增加的文物保護單位,通過對祠堂建筑文物價值確定級別,能夠讓有關部門有的放矢地制訂相應的修繕措施,并有針對性地利用有限資源對現有祠堂進行有效修繕與保護,這些被列為文物的祠堂經修繕后對外開放,起到了很好的歷史文化教育效果。

1.2教化價值

在很多祠堂的墻壁上,往往掛有家訓、族規、家法內容的牌匾,它包含了以忠、信、孝、悌為核心的中國傳統倫理道德。這些觀念長期延續,代代相傳,從而積淀為傳統倫理道德的重要內容。當然,其中有不少如“三從四德”等封建思想,屬于需要批判的封建糟粕。但有些內容,如敬長老、孝父母、友兄弟、尊師長、睦近鄰、祟簡樸、恤孤寡、戒逸、戒奢侈、禁賭博等倫理規范,包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美德,對今天形成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也能起到的推進作用。

從宏觀角度審視,很多祠堂建筑均已公布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生動、直觀的祠堂文物,使數以萬計前來參觀、學習的大、中、小學生及社會各界人士受到深刻教育,這對于增強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主義熱情,具有重要的意義。

1.3尋根價值

祠堂是宗族祖先的“根”。隨著人們觀念的改變,尋根熱的興起,文化認同成了所有海外華人所面臨的核心問題。寶島臺灣與大陸不僅有著連成一體的地緣關系,更有著血濃于水的血緣關系。1987年,臺灣開放了大陸探親的政策,臺灣同胞赴大陸尋根形成一個熱潮。近20多年來,臺灣每年到大陸探親尋根的人數都超過百萬。一批批回大陸的探親人中,有的手持族譜來尋根,有的尋找祖墓來祭祖,更有不少憑借祠堂來尋源。這種尋根心里,在長期漂泊在海外的僑胞身上也表現得很突出,他們大多數人對祖國、家鄉都懷有親情,強烈地渴望到家鄉尋根問祖。四海漂泊夢,天涯游子心。許多回鄉尋根問祖的海外僑親,正是借助族譜、祠堂的記載,找到自己的祖根與血緣關系的。

1.4旅游價值

由于旅游業的需要,村落成為城市人口旅游的熱點,很多祠堂已經轉化為旅游景點或者人文公園。各地在規劃城鄉發展計劃時,很多地區都將以祠堂為代表的傳統歷史文化作為政府發展規劃的一部分,這也為地方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改革開放后,隨著旅游業的勃興,這些保存下來的祠廟,有的由于規模宏大,建筑特別,裝飾富麗,好看好玩,被當作名勝古跡開發使用。這些祠廟所以能吸引游人,主要原因還在于其本身的價值。祠堂建筑還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大批外國客人來大陸參觀訪問,加深世界人民對中國的了解,促進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友誼發揮著特殊的作用。

1.5文化娛樂價值

宗祠“神廟劇場”,本是中國民間戲曲重要的演出場所。不少規模巨大的祠堂,往往建有戲臺,逢時過節,為族眾和村民演出。發展到現代社會之后,農村戲曲仍然與神廟有著不解之緣,在宗祠中布設大量的戲曲壁畫、戲曲雕刻,經常演出戲曲以戲敬祖娛神,便成為祠堂文化和農村文化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在現代城市不斷組織著各種“藝術節”的時候,這些逐漸城市化的農村(社區),又在強烈的自覺意識中延續民間的祠堂祭祀演戲、謝神演戲的傳統,不斷地在“菩薩生日”或其他民間節日里請戲演出,構成了特別的“民間戲曲藝術節”。實際上,絕大多數村落社區在祠堂新建的戲臺,同時又兼做了社區的“文化活動中心”、“老年活動中心”等。在很多地方,社區公共生活空間幾乎是空白。經過修繕后的祠堂,則成為老年活動的一個理想場所。老年協會是地方政府認可的合法組織,傳統的祠堂與村廟組織往往假借老年協會名義進行活動。

今天,經過20世紀歷史的洗禮,傳統的祠堂功能已大為減弱,但古老的祠堂因系著過去而越發受到重視,它是我們民族歷史文化藝術的一部分,它以血緣為基石,以親情為紐帶,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開始承載著許多新的文化功能,這是古代祠堂功能在新形勢下的不斷延伸與發展。

2惠山祠堂群現狀及存在問題

2.1惠山祠堂群現狀

惠山祠堂群位于無錫市錫山與惠山的東北坡麓,東西以黃埠墩和惠山寺為界,南北位于錫惠大橋和通惠西路之間,主體在無錫市惠山橫街、直街至寶善橋以東惠山浜一帶,面積約20萬平方米,占古鎮總面積的56.8%。今存比較完整和可以修整的祠堂及其重要的建筑遺址118處,年代自唐至民國。祠堂的建筑總面積共47000余平方米,大小房屋1500余間,形制以硬山式江南民居為主,也有規格較高的歇山式廳堂或閣樓,不少有附屬園林。黛瓦粉墻,小橋流水,古樸清幽,饒有特色。形成了沿河、沿街、近泉、靠山密集的祠堂分布群落,是較為系統有序、完整、典型地保存中國數千年祠堂文化發展的實物載體。祠堂群從性質來區別,可分為宗祠、專祠、神祠三大類。祠堂涉及的歷史名人達80多人,其中宰相、尚書、御史25人,儒家學者17人,忠節之士30多人。祠堂群還集中薈萃了運河文化、名人文化、泉茶文化、園林文化等多種文化,祠堂群于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圖1)

2.2惠山祠堂群面臨的困境

2000年,無錫市就惠山正式向建設部申報全國100個著名古鎮(歷史文化街區)稱號。2008年9月惠山古鎮首次向公眾開放,至今主體項目分為新錫路西側0.3平方公里的核心保護區與東北側0.7平方公里的風貌協調區。核心保護區主要涵蓋聽松坊、天下第二泉、橫街、直街、中心祠堂群、上下河塘、惠山浜、寶善街:風貌協調區主要是在原來遷移工廠的平地上所建設的仿古商業街區,為核心保護區提供旅游等服務。雖然惠山古鎮開發耗資巨大并被給予厚望,但是通過實地考察及網絡調查發現:游客對于惠山古鎮的滿意度普遍不高,當地的原住戶也對于目前的保護開發不是很滿意,總的來看,惠山古鎮開發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過度商業化

自從惠山古鎮祠堂群被開辟為旅游景區后,不少居民將沿街房屋改造為店面從事商業經營,僅在橫街和直街的餐飲店就有數十家,誠然,商業化的運營模式給惠山古鎮帶來了一定的繁榮,當地居民也可從中獲益,但是這種過度繁榮的局面于祠堂文化的傳承益處不大。

空城凸顯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老城區改造不但推倒了古老的建筑,也割裂了傳統的人與人之間的血脈關系,根據調查,隨著居住環境的改變,如今惠山古鎮區域內居民的地域歸屬感和空間認同感與以往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原來的住戶有1309戶(多數是看護祠堂的祠丁及其后代),這些居民均被拆遷至錫惠苑、惠麓東苑等小區;現在的住戶基本上是外來的居民,對于祠堂的感情比較淡薄。以往惠山直街上秋風酒樓、清琴絲竹、米市、布市等場景如今已很難覓,昔時過往客商熙熙攘攘,許多菜農挑著新鮮的菜來販賣;諸如此類生活場景對于民俗文化的傳承來說來說應該是一種損失。(圖2-4)

招商效果不佳

通過實地調查發現,許多店面早晨開門營業時間較晚,下午4點左右便陸續打烊了,就連一些展覽館如“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泥人館”、“市民捐贈物品陳列展”、“趙紅育錫繡大師工作室”、惠山救火會等古跡的大門也多半是大門緊鎖。本來進祠堂參觀的游客就不多,再加上部分祠堂從今年開始需要收取一定的參觀費用,因此到了下午五點過后,整個景區便完全沉寂下來,毫無生氣。

3惠山祠堂群的保護與發展措施

上述問題表明惠山祠堂群在開發過程中并未克服古建筑在修復保護與旅游開發中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同時自身不恰當的開發與運營使祠堂群在祠堂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面臨著困境。在未來發展中應按照“積極保護、整體創造”的原則進行適宜調整,才能在“修舊如舊”的保護開發中找到一條合理的路徑。

3.1建立全面保護的規劃原則

按照建立“無錫歷史文化展示舞臺”的理念,全面發掘和保護惠山老街的歷史文化遺存,在確保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的基礎上實施合理改造和修復。對街區的保護性修復堅持整體規劃、分階段推進,做到試驗先行、慎重建設。將街區保護性修復與無錫歷史名城建設有機結合,文物保護與街區風貌有機結合,街區環境整治與環保截污有機結合,街區建筑恢復與危舊房改造有機結合。老街的保護性修復,能夠切實維護和保障居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滿足人們對生活、工作、休閑的要求,建設良好的人居環境。積極探索老街搬遷新模式,創新融資平臺,探索市場化保護性修復的新路子。

3.2構筑“一河、兩館、三街、四片”的保護格局

“一河”及惠山浜龍頭水系。惠山浜是無錫工商業文化、市井文化的重要見證,龍頭河是清代皇室巡游惠山所必經的“黃金游覽水道”,其兩側上、下河塘區域形成了祠堂群中最具歷史價值的核心地區。疏通地下水系,使龍頭河龍嘴再吐汨汨山澗清泉;控源截污,搬遷河道兩側的企業,對不符合環保要求的企業實施關閉,將老居民遷入新居后,做到污水全部實行接管處理。生態修復,改造河床,進行清淤,使河底土壤發揮功能;進行生物治理及生態修復,投放觀賞魚等動物,種植鳶尾等植物用于吸收氮、磷,使河道達到最合理的生態平衡系統。修復后的下河塘,可以成為歷屆中國(無錫)吳文化節惠山廟會巡游的必經之地,再現當年“乾隆下江南”的盛況;從而將吳文化變成“活文化”,實現動態展示。(圖5-7)

“兩館”及中國泥人博物館、祠堂博物館。祠堂和泥人是街區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中國泥人博物館運用現代高新技術,集文化推廣與產業整合于一體,將工藝展示與生態保護相結合;祠堂博物館集聚了豐富的族譜家乘,成為認知歷史、剖析社會的微觀窗口,成為追源溯流、尋根問祖的情感源泉。根據老街民俗文化、市井文化的特色,充分尊重原住居民的生活習俗,將保護街區形態與傳承展示文化有機結合,惠山泥人前店后坊的結構,使游人可以與老祠丁互動體驗制作泥人的過程,過百齡棋院前街后宅的構造,使游人可以與老藝人切磋圍棋技藝;惠泉酒坊前店后館的形式,是游客親睹老居民釀制黃酒的傳統工藝,展示無錫黃酒文化的悠久歷史。

“三街”即惠山直街、橫街、寶善街。其構成的三條線性空間串起了惠山直街的所有精彩地段,是街區的特色所在和保護重點。恢復原有形態修繕寶善橋,以老街民俗生活風情為主題,形成多層次的親和空間,增加符合老街業態、具有傳統特色的中華老字號,營造親切舒適的傳統老字號一條街。三條街共同勾勒出街區特色鮮明、高度復合的歷史空間輪廓。在傳統節日來臨時,可以進行撕紙、剪紙、糖塑、面塑、九連環、藤編等吳地工藝表演,邀請一些民間團體來“三街”開展戲曲清唱、民樂合奏、漢服巡演等自娛自樂的演出活動。整飭惠山豆腐花、惠山油酥、秦園小籠包、惠山小餛飩等具有惠山民俗特色的小吃一條街經營環境,使之真正成為展示吳文化的窗口。(圖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