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作文結尾范文
時間:2023-04-02 08:00: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秋節作文結尾,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首詩,足可以表達我的心聲——我們就像那天上的月亮,圓時皎潔明朗,缺時——更要綻放光彩!今晚,你就要走了,千里共嬋娟,我們不能見面,但我會在心里為你祝福,為你喝彩——中秋快樂!為友誼,干杯!再見,在這個中秋。
2、圓滿的月亮,團圓的家人,坐在院子里,享用著象征幸福團圓的月餅,欣賞著宛若玉盤的圓月,沐浴著如銀的月光,交談著暖心的家常話,回蕩著一家人的歡聲笑語,那將是怎樣的一種溫馨與幸福啊。
3、所以,在這樣的節日,我們不為自己找任何的理由,找點滴的借口,帶上孩子,帶上祝愿,趕回家里,看望自己的老人,讓自己的身體和靈魂都回家,回到那個有父母,有溫暖的地方,一家人享受天倫之樂,這應該是節日里送給老人最好的禮物。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作文;現狀;策略
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幾個問題:(1)克隆作文現象很嚴重,長此以往學生便失去了創作了熱情和欲望。(2)選材落入俗套。因為缺乏生活積累,缺乏一雙敏銳的眼睛。(3)套話連篇,無法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作文沒有表現力,沒有生命力。(4)作文沒有特色。也就是能做到敘事清楚,中心明確。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作文寫不好,直接影響學生的語文成績,影響學生的表達能力。針對以上問題我掩卷沉思,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改變這種現狀。
一、樹立兩種正確的理念
這兩種理念就是:(1)支持原創,杜絕克隆。(2)自己必須具備一定的寫作能力??寺∽魑木拖癜籽』颊邲]有造血功能一樣,必須依靠輸血維持自己的生命。我們要讓學生知道我們必須做一個健康的人,必須自己動手寫作,只有認真對待每一次作文訓練,寫作水平才能慢慢提高。
二、老師要寫下水作文
當我告訴學生一個作文題目時,看他們抓耳撓腮、搜腸刮肚的樣子真替他們著急。于是,學生寫作的時候,我也在奮筆疾書。正當他們為600字犯愁的時候,我已經完成了兩三千字了。我把我的文章放在空間里,有興趣的同學都可以看到,對學生的言傳身教不言而喻。學生會向我討教寫作的法寶,我也就樂而為之了。
三、引導學生做各種訓練
可以給學過的課文續寫或者改寫結尾,或者就課文中某一段話,某一句話展開想象擴寫,也可以結合課后練習題讓學生從最開始的寫話訓練開始,這樣的訓練從50字到200字不等。久而久之,學生的寫作水平就會提高。
四、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學生的寫作水平達到一定水平之后就會止步不前,這時就需要老師給予鼓勵讓他們不斷向更高的目標飛躍。一個音樂老師上第一節課時給學生帶來一個譜子,讓學生練習。第二節課,老師拿來一個更難的譜子。一直到這個學期結束都是這樣??荚嚨臅r候讓學生彈的譜子比他們第一次練習的譜子還簡單,所有的同學都得了優秀。我們雖不能完全像這個音樂老師那樣做,但是不斷向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激勵學生不斷進步卻是可以做到的。
五、教會學生讀書,汲取源頭活水
我一直不明白余秋雨就是一個普通的大學老師,后來這樣就成了亞洲最受讀者歡迎的作家。最近在他的著作《我等不了了》里,我明白了,他用了七年時間專心致志去讀書,七年后就脫胎換骨了。朱熹也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不斷從優秀的文學作品中汲取營養,才能“下筆如有神”。
六、教學生有一顆敏銳而懂得感恩的心
克拉瑪依火災給我們留下了沉痛的教訓還有無盡的遺憾,給學生說起這件事我幾次泣不成聲。汶川大地震時,我每天向學生公布捐款數額,說到翟萬容、譚千秋老師的感人事跡時我幾次哽咽。處處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21世紀的中學生已經不能一心只讀圣賢書了,兩耳還要聞窗外事。只有這樣才能積累寫作的素材。
七、把寫作當作一種需要
如果我們把寫作當成一種任務,一種負擔,就永遠也寫不出好文章。只有把寫作當作一種需要,一種樂趣,才能妙筆生花。周國平說,寫文章不是為了發表,更不是為了得到什么好評,什么獎,寫作只是為了開心。他道出了寫作的真諦。有一年中秋節晚上,我上晚自習,面對一輪圓月,學生心里思緒萬千。我讓他們拿起筆寫下《又是中秋月圓時》。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讓他們寫起來如有神助,幾乎每個同學的文章都很精彩,因為那時候他們有一種表達的需要。
篇3
一、小學生習作的主要問題
1、農村小學生與城市小學生相比,語文素養有一定的差距,這在習作水平上就更為明顯,雖然教師從選題一直到開頭結尾,指導得有板有眼,但學生的習作仍是干巴巴的,讓人沮喪??粗@些習作,仿佛面對著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視不到學生那朝氣蓬勃的影子。再加之由于教材有城市化的傾向,所以,有人把這一差距歸結為農村小學的作文條件比城市小學差所致。
2、寫作素材缺乏。學生在習作中不知道寫些什么,到寫作文時,一個個叫苦連天,有的抓耳撓腮,有的咬筆苦思,有的仰望天空。究其原因是小學生不懂得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腦中一片空白。許多家長忙于工作,帶孩子出去玩的時間少,孩子經歷的事情也少。許多小學生對一些小動物或植物一無所知,等到寫作文時,沒經歷過的孩子只好瞎編亂造,弄虛作假。
3、創新思維不夠。學生看別人的作文,那些好詞好多少還會有些印象,他們就會憑記憶寫出來,所以作文時句子有所雷同。比如寫大樟樹,很多同學會脫口而出“校園里的大樟樹像一把撐開的打傘”。很少想到其他的比喻,或用其他方式來描述。再說題材,特別是寫人寫事的作文,很多同學不是寫扶老奶奶過馬路,就是寫幫老爺爺推車,不是寫在公共汽車上讓座,就是寫同學冒雨和我同撐一把傘回家。這些作文,讓人一看就覺得很虛假。長此以往,學生是思維就成定勢,很難有創新了。
二、鼓勵學生多讀書,注重語言積累
語言是思想是外衣,如果學生語言貧乏表達思想就會詞不達意,往往是寫了又改,改了又寫,有了豐富的語言積累,才有可能筆隨人意,甚至妙筆生花。
1、根據課文內容來積累。新課標的課文中都出現“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在的課堂學習時,我讓學生將優美詞匯、好句子、好段落在摘抄在讀書筆記上,積累起來以備習作時選用。如果學生能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為寫作做好了鋪墊,能夠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說。
2、通過寫日記來積累。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途徑,由于日記的內容很廣,可寫聽到的、可寫看到的、也可寫想到的??傊?,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可無拘無束地表現出來。這樣就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也能夠寫真實的事情。比如:今年的3月8日是婦女節,在《獻給媽媽的愛》主題班會課上,同學們通過“我為媽媽唱支歌”、“我對媽媽說句話”、“我為媽媽畫個像”、“我為媽媽做賀卡”“我送媽媽小禮物”等方式,表達自己對媽媽節日的祝賀。讓孩子們學會關愛、學會付出、學會回報,懂得孝敬、懂得體諒長輩的良苦用心。然后讓學生用日記的形式寫出來,寫出真情實感。
3、多閱讀課外書。指導學生大量閱讀,通過多讀、精讀、背誦,積累豐富的語言,學習各種類型的句式和多種多樣的語言表達方式,為習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要讓學生把積累的語言真正留在記憶中,還必須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在閱讀時擇錄書中的優美詞語,妙語妙句,精彩片段。學生在閱讀課外書時,準備一本讀書筆記,邊讀邊摘抄自己喜歡的內容,通過不斷積累,可用的作文素材也就越來越多。在寫作文時,學生會自然把自己平時積累的素材運用到作文中,從而使作文不再無話可說。
三、具體嘗試
1、體驗自然風光,談家鄉之美。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占據豐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興趣在具體形象面前、具體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發。農村的小學生,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如畫的大自然就是他們的搖籃。讓同學們擁抱大自然:看綠樹紅花,聽百蟲啾啾,吸新鮮空氣,享拂面清風;春之綠、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同學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玩耍,讓學生深深地體驗到大自然之美!
當學生心盈自然之美時,我只要稍作點撥,如問:玩得高興嗎?美嗎?你喜歡嗎?說說好嗎?學生躍躍欲試,爭相暢敘心中之美。因為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敘述享美之樂,學生思維特別活躍,有感而發,描述心中美麗的家鄉,同時也陶冶了情操。
篇4
路 線
在進入語文試卷這張地圖行軍之前,筆者覺得有必要和讀者重溫并分享《三國演義》中一個經典的橋段“青梅煮酒論英雄”。在這個橋段中,劉備依次列舉了淮南袁術、河北袁紹、荊州劉表、江東孫策、益州劉璋以及宛城張繡、東川張魯、西涼韓遂,而劉備所舉的這些偽英雄或非英雄被曹操一一否定,但同時劉備卻作為英雄和曹操本人被曹操一道肯定。于是也就有了那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一個在地圖上只擁有一片菜圃的劉備,為什么讓曹操如此敬畏?因為英雄所見略同。劉備列舉的這些諸侯和地盤以及順序恰恰繪制出了一幅一統天下的路線圖,和曹操心中所想十分契合,這多像一張語文試卷的答卷路線圖?。∵@上面的每一個諸侯和地盤不就如語文試卷上的版塊和題型嗎?可見在開始做題前,我們必須在心中形成一張清晰的做題路線圖。當然,這張圖的形成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在完成一張張高質量的模擬卷之后漸漸總結概括出來的。
從何時開始?從何題開始?這似乎是兩個不需要回答的問題。但筆者覺得這些問題卻和主題有關。從何時開始?開考鈴聲嗎?這只對了一半,這只是回答了“從何時開始做題”,而非“從何時開始看題”。從發卷到等待開考的這段時間,除了填寫姓名和考號之外,其實還有一段時間可以用來看題。這段時間最適合看什么,才可以和開考后自然銜接?這就是以“從何時開始”為前提的問題——“從何題開始”。這就要先羅列出語文第I卷的版塊和題型了,版塊依次為:語言文字運用、文言文閱讀、古詩詞鑒賞、名句名篇默寫、文學類文本閱讀(以小說或散文為主)、論述類文本(包括論文、雜文、評論等)或實用類文本。
進入語文試卷這張地圖,主流的切入可以是先用眼睛“默”完“名句名篇默寫”的填空題并選完“語言文字運用”中與拼音、成語、病句有關的選擇題,這就像諸葛亮先要收隴西、出祁山,然后再圖中原。
當然,因為同學本身的差異,也有一些非主流的切入法可供選擇,這也像圖中原未必出祁山,也可以出奇兵取道子午谷、斜谷等。古詩詞鑒賞(10分,性價比很低)和文學類文本閱讀(20分,以小說或散文為主)常常會耗費考生的大量的時間,讓同學們在糾結的思考中忘記時間,不僅透支了腦力,而且還透支了時間,在混沌和慌亂中發現差不多已經到了寫作文的時間了,于是也就只能草草了結論述類文本或實用類文本閱讀題,而論述類和實用類文本對觀點或內容的表達往往比散文小說來的直接清晰,問題也相對簡單,但就是這種考后大呼簡單的題卻草草了結了考生,考生不是亂答就是錯答。而這些考核思路結構、思想內容的問題,往往只要花上一點時間從文中提取、整合、概括即可拿到大部分分數,可是到了那個時候,就差那么一點時間,不然作文就來不及了!糟蹋這18分的是無情的時間更是無措的同學!如果同學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不如利用發下卷子的這段時間先去閱讀論述類文本或實用類文本,用考前這段額外的時間和充沛的腦力去閱讀。當然,這需要用平時的模擬考去實踐和調整,需要在平時課后作業做到論述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時特意先留段時間模擬考前訓練光看不做的能力。經多年“臨床論證”,在開考鈴聲響時,可以讀完整篇文章,訓練有素的甚至已經想好大部分題的回答思路和語句,就等一聲鈴聲開始從容地寫字了。在文言文(19分)、文學類文本(20分)、論述類文本或實用類文本(18分)構成的三座閱讀的大山中如果在一開考就已經解決了其中一座,是對我們最好的減負和鼓舞。
同理,開考前就從文言文閱讀這第一座閱讀大山(三道選擇題和三道翻譯題)開始進入試卷也是一條實惠的路。這是三座閱讀大山中唯一一座有三道選擇題的,而選擇題相對于用筆更適合用眼用腦解決,很適合放在開考前去解決。而文言文閱讀的選擇題尤其是最后一道考核情節細節的選擇題,我們往往因不愿意花考試的寶貴時間而主觀臆斷,如果將選項中表述的內容耐心而細心地落實到原文的相關部分加以比照,那有多好。另外,還有三道翻譯題,其中的許多字詞都可以通過聯系上下文或聯系課文推斷出意思和用法,其中的許多句式,只要停一停、想一想就可以意識到,但是同學往往不舍得花這個時間,趕場般地撞向后面的群山。那如果用考前額外的時間,考生會更舍得花些吧。
當然,集中使用開考發卷后的時間,集中使用鮮活清醒的腦細胞,從論述類文本或實用類文本切入也好,從文言文閱讀切入也罷,都是偏方,不一定適用于每個同學。從何時開始?從何題開始?這是生死攸關的戰略抉擇,必須建立在課后作業和模擬考試實踐的基礎上。
糧 草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在語文試卷這張地圖上行軍,同學除了在戰略地圖上考量路線外,還需要在考前將“戰略儲備”進行整理,在有方向有分類的整理中深化理解。下面就簡單地拉出一張戰略物質的清單及其整理建議。
拼音積累可以側重整理形似音異,多義多音的字詞,音異或多音又側重在聲母或韻母的不同,其次考慮聲調。已考過的如:葉韻(xié)/一葉(yè)知秋、纖(qiàn)繩/纖(xiān)塵不染、拓(tà)本/落拓(tuò)不羈等。另外,整理字音可以從課本開始。
成語積累除了按感彩(如“好為人師”是貶義)、適用對象(如“出水芙蓉”即可用于形容清新不俗的詩文,又可形容天然美麗的女子)、及不及物(如“出奇制勝”后面不能再跟賓語)來分類整理外,還要像對待古文一樣翻譯出成語的原意,如“大放厥詞”現在是貶義,意為夸夸其談,大發議論,但是其原意是極力鋪陳辭藻,是褒義,因此兩個意思都可以使用。另外,要注意整理出近義成語并辨析出區別,如:“彈冠相慶”與“額手稱慶”的區別在于感情褒貶。
在文言文方面,可以從課本和試卷中整理出一些與古代的一些特定稱謂、習慣用語,如“家君”是對父親的稱呼,《滕王閣序》中就有“家君作宰,路出名區”一句,又如“期功”是古代喪服的名稱,《陳情表》中就有“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一句。
在古詩詞鑒賞方面,可以根據課內外學過考過的詩詞,根據題材的不同,系統地篩選出一些具有象征意義的典型意象,并從詩詞中挑出含有該意象的名句,說不定還能在默寫和作文中用到,如積累到“鷓鴣”這個意象時,在《唐詩宋詞選讀》這本選修教材中可以找到“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選自溫庭筠《菩薩蠻》,熱播的《甄嬛傳》插曲唱的就是這首詞)和“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選自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前一首是愛情題材,后一首是愛國題材,兩首詞就很切合“憂與愛”這個2012年的作文題,可以引用并對照,“雙雙金鷓鴣”反襯出主人公的憂傷,這種憂傷中有對愛情的渴望,而“山深聞鷓鴣”則以北人南歸、中原不復的憂愁深化了愛國的主題,這兩句體現出了“憂與愛”的兩種格調。另外,應該整理并了解的還有學過考過的典型詩詞中常見的風俗活動、節氣節日、典故傳說,這樣可以更好地理解詩詞的創作背景,如“蕭鼓追隨春社近”(陸游《游山西村》)中的“春社”、“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陣子·春景》)中的“新社”和“清明”、“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李商隱《無題》)中的“蓬山”和“青鳥”等。
名句名篇默寫除了課內初高中的篇目之外還有兩個課外名句,積累課外名句不應該只是為了默寫,而應該作為作文可引用的經典素材來理解記憶,因此考前可以按照常見并有現實意義的主題來歸類整理,這些主題如:誠信、悲憫、尊嚴、敬畏、簡約、理想、平等、堅強、執著、變通、和諧、自由、慎獨、博愛、協作等。
另外,近年來在語言運用題的版塊中也涉及了一些文學常識,與文科附加題中考核的古代文學常識不同,第I卷考到的兩次,一次是安徒生《海的女兒》,屬于外國文學常識,一次是魯迅《藥》(讀本必修二上就有)中的夏瑜,屬于中國現代文學常識。這兩個文學常識都很經典,也很時尚,因為都和題目中提及的當年熱點有關,前者與世博會中丹麥館中小美人魚的銅像有關,后者與紀念一百周年有關。所以要回顧一遍當年每個月的熱點及其相關的文學常識,如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2012年的熱點,莫言的一些代表作(如獲獎作品《蛙》)要有所了解,可以讀一讀讀本必修四上選的莫言的《小說的氣味》一文,其中列舉了許多對莫言小說創作影響深遠的文學家及其作品。除了與莫言有關的文學常識之外,也勾起了人們對那些與諾貝爾文學獎有緣無分的中國作家的回憶,如魯迅、沈從文、林語堂、巴金、老舍、北島。那么這些作家的代表作就要有所了解,尤其是在課本和讀本上出現的,其中就有老舍的中篇小說《斷魂槍》、北島的新詩《回答》、巴金的《懷念蕭珊》(選自《隨想錄》)等。又如主席訪問俄羅斯是2013年的熱點,這就可以回顧一下課本或讀本上的俄羅斯文學家,幸好不多,主要有普希金、高爾基、契訶夫、肖洛霍夫等。再如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獲獎影片中就有兩部改編自文學名著,一部是雨果的《悲慘世界》,另一部是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當然,以上只是提供整理的思路,與押題無關。
總之,整理這些與文字、文學、文化有關的常識,重在打通課內外,貴在歸類系統化。
兵 法
在語文試卷這張地圖上行軍,糧草要夠花,兵法要會用。語言文字運用、文學類文本(小說或散文)閱讀、論述類文本閱讀、新材料作文都有一些基本的攻略可供參考,以確?;痉?。
在語言文字運用中,要注意語段壓縮和選用、仿用、變換句式這些基本題型,還要注意審題,更要真的懂得題中的具體要求。如“一句話下定義”中的“一句話”意味著必須是單句并且最好是短句,而“下定義”意味著采用判斷句式。這就必須積累系統的語法知識,如短語(分主謂、動賓、定中、狀中、連謂、介賓等)、句類(按語氣分陳述、疑問、祈使、感嘆等)、句型(按結構分單句和復句)、句式(可分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判斷句等,又可分長句和短句)、修辭(比喻、比擬、夸張、借代、反復、排比、對偶、設問、反問、聯想等)。
文學類文本閱讀主要由小說或散文閱讀為主,這就必須在掌握文體特點的基礎上去審題解題。
小說閱讀題要緊握三要素(環境、情節、人物)和細節去閱讀、審題、回答,如問某一段文字“起了哪些作用”,可以找出與環境、情節、人物的關系作答,如:
例題:小說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請簡要說明。(路翎《英雄的舞蹈》)
分析:從三要素出發可得:交代故事發生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引出小說主人公張小賴,為下文張小賴說書致死的情節作鋪墊。
小說的基本分往往來自于圍繞一個要素,牽動其它要素的基礎題,即借這個要素的角度答那個要素的問題,借力打力,好似太極拳:概括情節層次,往往以人物作為劃分角度;概括人物性格,往往先要整理出情節中隱藏的各個細節;問環境的作用,除了根據環境種類答出特點之外,往往是對人物心理、情節發展等。如:
例題:小說第二段(侯銀匠中年喪妻,身邊只有一個女兒侯菊……她已經把家務全撐了起來……事事都做得很精到)對全文情節展開有什么作用?請具體說明。(汪曾祺《侯銀匠》)
分析:先分析段落中的角度或層次:敘述對象分侯銀匠和侯菊兩個角度,所以三句話分兩層展開,聯系并歸納下文的情節。侯銀匠的角度:父母相依為命為下文的選女婿、打陪嫁首飾、女兒出嫁后父親的孤獨等情節提供依據。侯菊的角度:侯菊精明能干為改裝花轎、出租花轎、當家媳婦等情節做了依據。
例題:文中寫領隊比較分散,請統觀全文,簡要分析領隊的形象。(阿城《溜索》)
分析:尋找與領隊直接相關語句中細節分析:①“懶懶”地說話、“穩穩”地坐在馬上——在天險前的習以為常、從容不迫,胸有成竹;②敲一敲溜索,“吼”我過江——認真負責,關愛部下;③瞟一眼,問一聲——受人尊敬,與手下配合默契;④一聲唿哨,最后一個過溜索——英雄氣概,粗獷豪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幾年的江蘇高考中,小說中的意象常常成為考核三要素的由頭,這就要一處一處耐心加細心地找到并歸納該意象出現的細節描寫或概括相關情節,然后聯系題目要求的要素來分層回答,如:
例題:小說中花轎與刻畫侯菊的形象有密切關系,請簡要分析。(汪曾祺《侯銀匠》)
分析:出嫁前要花轎(語言描寫)(第六、七、八段)——精打細算、早有打算。出嫁前改裝花轎(動作、側面、細節描寫)(第九段)——心靈手巧、細致入微、有審美情趣;出嫁后留下花轎并用于出租,為自己掙一份收入并資助丈夫的文化學習。(側面、語言描寫)(第十一、十二段)——自尊獨立、善于經營、賢惠體貼、崇尚知識。
例題:本文用不少筆墨寫牛,這對環境描寫和人物描寫各有什么作用?(阿城《溜索》)
分析:溜索前:牛死也不肯往前走(第一段)側面表現峽谷的險惡地勢和緊張氛圍(第二段)。溜索時:牛流淚、發抖、哀叫(第六段)與作者的戰戰兢兢相互映襯(第七段)與領隊(第八段)和漢子(第三、四、五段)的勇敢無畏、從容不迫相對照;溜索后:牛急于離開峽谷的險境(第九段)與作者的心有余悸相互映襯(第九段)。
例題:文中的手帕細節描寫表現人物什么樣的情感活動?請具體說明。(宗璞《這是你的戰爭!》)
分析:孟弗之遞手帕給學生(第四段)、孟弗之將濕巾頂在頭上(第五段)是對愛國熱情高漲的志愿者表示嘉許和關愛,為他們的言行表示推崇。學生們接、遞、還手帕(第四段)表示志同道合,讓民族感情感染彼此,得到升華,也是學生對教授的熱情回應。師生間通過手帕互動(第四段)說明了在民族大義下含蓄的精神洗禮和相互激勵。
例題:請探究文中自然景物描寫的深刻寓意,以及對表現人物的作用。(宗璞《這是你的戰爭!》)
分析:下雪:戰事緊急、形勢嚴峻。臘梅:愛國知識分子及其高潔品格。只見院子里臘梅林一片雪白(第五段)表現孟弗之對蔣姓學生的自私言論感到心情沉重。臘梅林上的雪已消了一半。(第六段)表現舅甥之間消解了彼此心中的矛盾,加深了理解。沿小路往臘梅林中去了(第六段)表現澹臺瑋加入了愛國青年行列的堅定抉擇和精神氣概。
與小說的頻繁出現相比,散文在江蘇近年的考試中主要出現兩次,即《麥天》和《上善若水》,至于散文的解題技巧,可以參見筆者在2012年4月期的論文《形散型不散——江蘇高考散文出題類型及答案解析》,在這里就不一一贅述。而古詩詞鑒賞中的詩詞可以當做濃縮的散文來閱讀理解。
論述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由于前者往往難于后者,在這里就重點分析論述類文本。議論文是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度、看法和主張的一種文體。作為一種文體,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證、論據)也是解題的關鍵。尋找論點是第一遍閱讀的關鍵,有些論點相對集中,需要細心提??;有些論點相對分散,需要耐心整合。概括出論點不應含有修辭等手法,反問句與比喻句不能作為論點,必須是陳述句。議論文的論證一般分為立論和駁論兩大類型。駁論有三種方法:反駁論點、反駁論據、反駁論證。駁論文常常破立結合。論證方法要知道,如:舉例、說理、比喻、演繹、正反(對比)、類比、引用、因果等。論據分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其中理論論據常常被考生忽略,考生往往將論據錯誤地等同于例子。議論文的常見結構有總分式、對照式、層進式、并列式,在局部往往存在故事式開頭、層進式結構、點例式舉例、假設式分析、深思式結尾。
論述類文本閱讀題,主要有四種題型:含義理解題(主要針對概念和句子),信息綜合題(主要提煉出大意和立意),思路分析題(主要針對結構層次和邏輯關系),作用聯系題(主要結合文本內容和文體特點)。其中思路題和作用題要盡可能多拿分數。
論述的思路和作用與三要素緊密相關。論證最能體現邏輯,要了然論證的類型:是立論還是駁論?要了然論證的過程:引論、本論、結論。要了然論證的方法:舉例、說理、對比、比喻、演繹、引用、因果、類比。要判斷每一層論述的內容圍繞的是一個什么類型的問題,是“什么”、“為什么”,還是“怎樣”,然后將這些問題概括成“定義”、“想象”、“原因”、“結果”、“方法”之類的邏輯名詞,如:
例題:請簡要概括本文的論述思路。(伍爾夫《笑的價值》)
分析:首先提出就本來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首先必須”);接著闡述婦女兒童能看清人原來的清晰輪廓(本來面目)的原因(“這是因為”、“因而”)最后闡述嘲笑的犀利和給力是令人懼怕的原因(正因為、或許正是由于同樣的原因、之所以……是因為),并舉皇帝的新裝為例。以上的答案告訴我們:局部段落更要抓住一些體現邏輯的關聯詞和副詞,以分出層次并理清邏輯關系或內容性質??梢哉页隹偩洌幢囟加性淇梢哉瞻徇M答案,最好是根據重要語句,還原出每一層解決的問題類型,如:嘲笑的前提是什么?能看清本來面目的原因是什么?嘲笑令人懼怕的原因是什么?
例題:請簡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論述層次。(魯迅《捧與挖》)
分析:指出人們對可能危害自己的事物采取捧的現象;分析捧的動機:茍安或謀利。用例證揭示“捧”適得其反的后果。提出“挖”的正確做法并揭示“捧”的惰性根源,照應開頭,引人深思。這段答案其實回答了兩個問題,一個是“本文寫了哪幾層內容”,而“現象”、“動機”、“后果”、“根源”這些詞回答的是“這些內容是從哪些方面加以論述的”這個問題,“例證”是論證方法,“照應開頭”是結構作用。因此,概括思路不等同于按分值劃分層次,按結構概括內容,更要概括內容的方面或性質,并兼顧結構作用,以體現邏輯關系。
如果碰到作用聯系題,考生要落實兩種意識:文本意識和文體意識。文本意識也就從聯系上下文概括在內容和結構上的作用。文體意識也就是尋找與議論文三要素的聯系。而文本和文體都要作用于讀者和現實。如:
例題:它(最后第二段)對論述“笑的價值”有什么作用?(伍爾夫《笑的價值》)
分析:引出下文(真的,沒有什么比笑更難做到,也沒有什么比笑更可貴的了),從反面論證了笑的難度和價值。
例題:引用魯迅的話有什么作用?
分析:與下文水滸作者的態度形成對比,為作者觀點提供了有力的論據。
例題:文章第五段說明“電視主宰文化、文化變成娛樂的傾向卻是世界性的”觀點時,為什么以中國為例?(周國平《波茲曼的詛咒》)
分析:照應上文:由美國寫到中國使得觀點更具世界性。聯系下文,中國是“我們這里”,更有針對性。
最后,當同學們翻閱了三座閱讀大山之后,眼前看到的是所有高考題中分值最大的題目——作文題。在這里,筆者主要提供一些與新材料作文的審題相關的建議。新材料作文的審題可以分為這幾步:從材料中選出最典型的角度(如充當主語、貫穿全文、代言主旨),從典型角度概括出典型的言行或結果,圍繞這個典型的言行或結果設一個“為什么”的問,然后結合材料中的細節加以回答,如果回答出來的只是表象內容還要追問出背后居于精神層面上的本質。如:
[材料] 莫言在瑞典學院發表的文學演講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中秋節的中午,我們家難得的包了一頓餃子,每人只有一碗。正當我們吃餃子時,一個乞討的老人來到了我們家門口,我端起半碗紅薯干打發他,他卻憤憤不平地說:“我是一個老人,你們吃餃子,卻讓我吃紅薯干。你們的心是怎么長的?”我氣急敗壞地說:“我們一年也吃不了幾次餃子,一人一小碗,連半飽都吃不了!給你紅薯干就不錯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滾!”母親訓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餃子,倒進了老人碗里。
[審題] 這則材料中可以充當角度的有:母親、莫言、老人。這三個人都充當過主語,但是母親最后的所作所為最能代表作者講這個故事的主旨,因此應該圍繞母親的所作所為設問并答出立意。這個時候就要利用每一句話中的細節去推斷出立意了,影響母親所作所為的是哪些細節呢?第一句的“中秋節”與結尾的“半碗餃子”呼應,說明母親給了這個老人家人一樣的待遇,這便是一種“博愛”,闔家團圓的中秋勾起母親對老人的悲憫之心。第二句的“乞討的老人”和第三句的“我是一個老人”相照應,不禁讓我們反思:這到底是一個乞討的老人,還是一個老乞丐?前者的中心語是“老人”,后者的中心是“乞丐”,而從材料中的表述,我們可以發現,幫助別人,首先要平等待人,否則便成了侮辱人格的施舍。第二句中的“打發”和第四句的“滾”都是貶義詞,說明了我對老人的不尊重,母親的行為正好是教育了兒子要尊重他人。于是“博愛”、“悲憫”、“平等”、“尊重”這些立意就擺在了我們面前,通過這樣的審題過程,為下文的構思提供了準確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