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群名范文
時間:2023-03-28 01:35: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家庭群名,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是我家的人來
3、極光家園
4、氣質撩
5、年華擱淺
6、鏗鏘一族
7、超幸福一家
8、現實太過現實
9、親人部落格
10、一家人
11、鳳舞天涯
12、有家人的地方不冷
13、皇親國戚在這里
14、一輩子都不分離
15、回憶緘了口
16、土豪我們是朋友
篇2
【關鍵詞】家庭醫生制服務;檢驗醫學;評價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007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2809-02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水平在不斷提高[1],人口老齡化和疾病以及醫療費用上漲等問題不斷凸顯。為此,在家庭醫生制服務中應用檢驗醫學滿足人民在衛生服務方面的需求十分必要。在國外,此類工作已經成熟并得以完善,我們可以借鑒其成功經驗,發展我國家庭醫生制服務。但是,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我國社區服務中心的醫療事業發展緩慢。本文就家庭醫生制服務中應用檢驗醫學的效果進行調查和分析,現對有關情況做以下詳細報道。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對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務人員、居民、患者進行調查。其中被調查的家庭醫生有100名,家庭醫生助理有60名,簽約的社區居民和患者為1000名。被調查人員的年齡在18-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63±39)歲。
12方法此次采用的是問卷調查,為調查者制作,并經過專家指正。現場發放并收回統計。問卷的內容為:是否擔心家庭醫生濫開各種化驗,增加患者的費用;社區開展檢驗是否方便居民;未開展檢驗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站的患者加填一項內容,認為本社區是否有必要開展檢驗。此次發放的問卷,回收率為100%,問卷有效。
13統計學方法對所有的數據都采用SAS130軟件進行軟件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χ±s)表示。
2結果
21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的調查結果在這160名醫務人員中,有155名認為對提升家庭醫生制服務內涵有很大意義,占969%;160名認為可以提高社區服務中心的信譽,占1000%;認為對診斷水平有一定提高的有140名,占875%;有100名認為能夠處理一些本社區沒有開展的檢驗項目,占625%;有115名認為能夠將檢驗醫學做為診斷的一種輔助手段,占719%。
22對社區服務中心就診的患者和社區居民的調查結果1000名家庭醫生制簽約患者和社區居民,有952名認為檢驗醫學的開展對居民檢查或就診提供了方便,占952%;921名認為檢驗的結果可靠、可信,占921%;有286名的患者和居民對社區服務中心的醫生亂開化驗單,使得患者的治療費用增加,進而造成經濟壓力加大,占286%。1000名社區服務中心就診的患者和居民都認為非常有必要開展檢驗醫學,對群眾的就醫非常有益,占1000%。詳細情況,見表1。
3討論
31加強對社區檢驗醫學的認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特別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領導,要對檢驗醫學有充分的認識,對其在家庭醫生制服務中的作用要有理解透徹[2]。給其一個明確的定位,讓其方向明確,進一步發揮檢驗工作人員的積極和能動性[3]。在家庭醫生制服務中融合檢驗醫學,要以人民群眾為主要對象,將預防和醫療以及健康教育等融合在一起,提供一套完整的檢驗醫學服務。對社區居民的健康進行調查,了解社區居民的健康情況和疾病狀況。并且從檢驗醫學的角度來進行預防和解釋。對異常情況的人群要進行動態監測,對發現的問題和潛在的問題,要進行及時的監測和治療。將檢驗醫學納入到整個醫療服務的各個環節中。
32制定和完善以及落實相關的政策政府對家庭醫生制服務高度重視,出臺相關的政策幫助其發展[4]。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政策支持中心的發展和擴大。提供必要的資金為中心開展檢驗項目和購買設備。中心和政府要投入資金對檢驗工作人員的培訓。提高檢驗人員的業務能力和檢驗水平。
33家庭醫生制服務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家庭醫生制服務主要是以健康管理和慢性疾病和老年病以及多發病為主要病譜[5]。最近些年來,由于醫療衛生知識的不斷宣傳和普及,使得人民群眾的營養結構在不斷調整,因此,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不斷突出。目前,對于怎樣去改變我們的服務體系,讓患者快速的康復一直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為此,對于每一位來社區檢驗和就診的患者,我們始終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熱誠的接待和治療患者。以優質的服務讓患者滿意。社區的醫務人員要不斷的增強自身的業務能力,以熟練的技術來服務患者。
34加強檢驗醫學衛生服務人才培養提供機會給家庭醫生制中檢驗人才進行技能和業務等方面的培訓,選派優秀的社區檢驗人才多途徑的培訓深造。社區領導給予重視,拿出相關的經費鼓勵和支持醫務人員去學習;提高檢驗人員的待遇,增強其工作積極性。
35探索社區衛生服務的新模式目前,全球人口老齡化現象逐漸突出,也同時成為當前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探討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此,我們要不斷地探索和開展出新的醫療模式:
可以實行家庭醫療保健合同,實現家庭醫生上門服務,家庭醫生可以上門對患者進行護理和治療,方便了群眾。根據不同的患者,給予不同的服務模式,比如有:家庭照料和臨終關懷以及康復護理等。對社區的重點人群疾病資料進行積極的收集,比如婦女和兒童以及精神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的資料。建立信息化的網絡檔案,建立社區網絡資源共享,對方便患者治療非常有幫助。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實行責任到個人,劃片區來進行服務,實行考核機制,建立嚴格地獎懲制度,以更好地推進優質服務的發展。
綜上所述,在家庭醫生制服務中應用檢驗醫學可行、可靠。但是要合理地使用,避免造成浪費,要做到群眾滿意,患者滿意,醫學和全社會滿意,為今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檢驗學發展提供必要的基礎和借鑒經驗。
參考文獻
[1]常玉梅簡談我國檢驗醫學事業的跨越發展與未來[J]當代醫學,2010,(10):37+27
[2]芮勇宇,陳晶,王前檢驗醫學專業的醫療 教學和科研協同發展模式探討[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0,(08):762-763
[3]鄭磊,張繼瑜,王前我國檢驗醫學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05):24-25
篇3
一、廣泛宣傳,統一思想,認識關愛弱勢群體學生的重要意義
學校通過會議、板報、廣播、網絡等渠道開展廣泛宣傳,使全體師生、廣大家長群眾認識到開展愛的教育,關愛特殊家庭學生活動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普及義務教育、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的重要意義,明確了創建特色學校的的目標與方向。
二、健全機構,規范管理,構建愛心活動的長效機制
1.健全機構,強化活動的組織和領導。一是學校成立了以校長和書記為正副組長、校級領導與處室主任為成員的活動領導小組,加強了工作的領導;二是成立了以少先大隊輔導員為組長、心理健康輔導老師、優秀班主任等為成員的活動指導小組,負責指導各班制定了具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愛心活動計劃,確保活動有條不紊地開展;三是各班根據實際成立了以老師、班干部、熱心學生為成員的幫扶小組,具體負責班活動的實施。通過建立學校、教師、學生三級工作網絡,加強活動的組織與領導,增強活動的實效。
2.完善檢查考評激勵機制,狠抓落實,把活動落到實處。學校制定了具考評細則,對各班級、教師創建工作的方案制定、活動實施、效果評價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每學期考評一次,把結果作為教師個人與班級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從而激勵教師積極開展活動,把工作落到實處。
三、精心組織,營造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愛心活動
1.創設校園環境,營造濃厚氛圍。在學校的走廊、教室、辦公室、活動室等張掛有關名人名言,利用廣播、國旗下講話、網絡等渠道開展宣傳,營造深厚的校園氛圍。
2.建設活動陣地,創設活動平臺。精心建設愛心工作站,把愛心工作站建設成為愛心教育的重要場所和陣地。一是建立了“愛心小屋”――心理咨詢室,配備了2名富有經驗心理咨詢老師,學生們特別是特殊群體的學生在這里可以傾吐心中的苦惱,緩解思想上的壓力。二是設置了“悄悄話”信箱,使同學們敞開了心扉,述說了理想,展望了未來。三是與電信部門聯系安裝了6部親情電話,開辟了“親情熱線”,為這些留守兒童、流動兒童贈送“親情電話卡”,讓他們能夠與父母保持經常聯系,彌補親情上的缺失。
3.摸清對象,把握特點,因人幫扶。為了在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各班級通過多種方式與監護人和學生本人交流溝通,充分掌握了每一位學生的家庭基本情況,確定幫助對象,建立愛心檔案。在此基礎上確定96名愛心活動的幫助對象,按照單親家庭、離異家庭、貧困家庭、留守家庭、外來務工家庭、病殘兒童等幾大類別分別為他們建立檔案,實行動態管理,把握特點,因人幫扶,從而提高了工作的針對性、科學性和操作性。
4.開展“愛心1+3”結對幫扶活動。校少先大隊組織學校全體54教師、少先隊干部與96名單親、貧困、留守等兒童結成“愛心1+3”對子,開展一位教師、一名少先隊干部、一名學生家長共同與一名特殊家庭學生結成互助對子,并舉行了結對儀式,開展結對幫扶活動。
5.建立了班主任與家長聯系制度。通過校訊通平臺、電話、家訪等形式使家長了解子女在校的學習情況,老師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狀況,對癥下藥,改變不良的學習習慣。
6.結合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在課堂教學、課后輔導、班隊活動等過程中關注這些特殊群體的學生,為他們創造更多的機會,更多的平臺促進他們同步成長。
7.開展促進融合教育行動。建立同伴互助小組,開展城鄉孩子“手拉手”活動。
8.每年開展一次師生“愛心促和諧”捐助活動,三年來共捐助9千多元,為特殊家庭學生特別是貧困家庭的學生獻上一份愛心。
四、加強交流,深化研究,提高愛心活動的實效
1.加強交流與指導。一是組織教師學習有關資料,使教師更新觀念,掌握相關知識、方法;二是開展流動兒童、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兒童專題講座,指導學習方法,開展心理輔導;三是開好 “家長會、培訓會、經驗交流會”,加強家校的溝通與配合。
篇4
心理學研究認為,個體感恩意識不僅是道德層面的內容,其深層次的影響因素在于“感戴”這一個體心理加工過程,即個體傾向于以感恩情緒來回應他人幫助的一種穩定、跨情境的特質性情感。感戴水平高的個體傾向于將積極結果歸因于“許多人的努力”,更能夠領悟到他人的幫助與支持,也會有更多的感戴情緒,對社會有更加積極正向的認知。相反,感戴水平低的個體傾向于將積極結果歸因于自身,對于社會支持的體認與感戴情緒就會較少。國內感恩教育的相關研究多以綜合類大學生為對象,研究方向多從感恩教育環境、感恩文化建設、感恩教育載體等理論角度出發,對于感恩教育實操性工作模式的研究鮮有涉及,以藝術類大學生為對象的感恩教育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而藝術類大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藝術創作工作,影響的是社會群體的精神層面,如果創作者本身不具備感恩品質,其作品也只能是冷漠理念的傳遞。目前,大學感恩教育尚未課程化,因此班級就成了此項教育工作的重要陣地,而班級因對學生具有特殊意義,也有著開展感恩教育工作的優勢。在這樣的背景下,探索藝術類大學班級化感恩教育的模式是必要、可行且具有實際操作意義的,對于大學感恩教育的研究也是一項重要補充。本研究選用國外相關研究中較為成熟的感戴問卷,選擇性別、生源、民族、年級、專業、是否獨生子女、是否單親家庭、是否學生干部、是否參加過志愿服務等多個背景變量,以浙江某藝術高校學生為樣本,考察大學生在各個背景變量上呈現的感戴特點,在調研數據的基礎上,結合感戴心理加工過程的特點,從提升個體感戴水平的角度來探索班級化感恩教育模式。
二、研究方法
(一)被試
采用整體隨機抽樣方法,分別從造型學院、設計學院、傳媒動畫學院、建筑學院等四個二級分院抽取被試,共獲得有效被試652名,其中男生204名,女生448名;大一學生182名,大二學生219名,大三學生150名,大四學生101名;造型專業學生220名,設計專業學生232名,建筑專業學生168名,傳媒專業學生32名;漢族學生626名,少數民族學生26名;城鎮學生496名,農村學生156名;獨生子女416名,非獨生子女236名;學生為單親家庭的有43名,為非單親家庭的有603名;學生干部188名,非學生干部464名;曾參加過志愿服務的學生423名,未參加過志愿者服務的學生229名。
(二)測量工具
測量工具為感戴量表(GratitudeQuestionnaire)。感戴問卷共6個題項,經本研究翻譯、試測、修改后修訂成的5個題項的中文版。每題項采用“1.極不同意”至“7.極同意”的形式分級計分,第3題反向計分,總分越高,感戴狀況越好。經翻譯修訂后,本次測量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6。
(三)測評程序與數據處理
本研究采用以班級為單位的團體測試,對回答問卷的要求進行了測前說明,以保證大學生的積極配合,被試約在10分鐘內完成問卷,對全部數據使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管理和處理。
三、研究結果
經統計,大學生感戴得分的均數為34.36。經差異檢驗發現:在性別、年級、是否單親家庭、是否學生干部、是否曾參加過志愿服務等幾個背景變量上存在顯著差異;在專業、民族、生源、是否獨生子女等四個背景變量上,感戴得分沒有顯著差異;女生的感戴得分顯著高于男生;來自完整家庭學生感戴得分顯著高于單親家庭學生;擔任過或正在擔任的學生干部得分顯著高于未擔任過的學生;參加過志愿服務的學生得分顯著高于未參加過的學生;不同年級學生間差異顯著,大一、大二、大三感戴得分呈逐漸上升趨勢,均高于大四學生。
四、班級化感恩教育模式探索
根據以上數據,可以發現,藝術類大學生感戴現狀具有這樣的特點:獲得社會支持多的(女生、雙親家庭學生)、有較豐富社會實踐經驗的(學生干部、高年級學生)、有助人體驗的(志愿者)群體,他們的感戴水平較高,而“班級”正是個體獲得社會支持、提升社會實踐能力、服務他人最直接、最容易的途徑。數據結果進一步證明了進行班級化感恩教育途徑研究的科學性與可行性。根據感戴的心理影響機制來看,感戴水平高的個體能夠對現實做出更加客觀的評價,能夠看到個人的“積極結果”來自許多人的努力,而這些正向積極的認知讓個體產生更多的感恩情緒和行為。所以如何通過環境去影響個體的認知,成為班級化感恩教育模式研究的落腳點。結合藝術類大學生感戴現狀的調研數據,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建立班級支持系統
數據顯示,女生及來自非單親家庭的學生,其感戴水平顯著高于男生及單親家庭的學生。女性在社會群體中相對弱勢,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到他人的幫助也會相對多于男性。而雙親家庭在物質與精神上所給予個體的支持也會比單親家庭多,兩個群體具備一個共性,即更多的社會支持。班級就像一個大家庭,應該成為班級成員獲得社會支持的重要途徑。班級支持可以從這兩個角度進行:針對經濟困難,學業困難等群體的幫助型支持;針對有特定需求的服務型支持。針對不同群體特點,成立由教師、班委、學生組成的各類“支持小組”,獨立開展工作,具體分類為:班級經濟困難生支持小組,可以由班主任、生活委員、困難生代表、普通學生等幾類人組成,可提供的支持有:掌握班級困難生的家庭情況,關注他們日常生活,為學生提供資助信息并協助申請,審批班級困難生資格申請及資助額度審定等。班級學業支持小組,由專業教師、學習委員、成績優秀學生組成,可提供的支持有:組織班級學習經驗交流;邀請教師或研究生舉辦讀書會;針對特定課程舉辦師生溝通會;掌握班級后進生的情況,幫助他們分析學業落后的原因,提供一對一的幫扶等。服務型支持小組如:班級就業與實習信息小組,由輔導員、班委、感興趣的學生組成,可提供的支持有:就業信息;實習崗位推薦;就業政策咨詢等。班級文娛小組,由班級文體委員、特長生、有興趣的學生組成,可提供的支持有:各類文娛活動的組織策劃;根據班級學生的情況成立不同的興趣小組;豐富班級課余生活等。以上是對部分“支持小組”的例舉,班級可以視自身的情況來設立,鼓勵班級成員根據自己某一方面所長或興趣為大家提供支持,同時也可以得到大家為他提供的資源,形成“助人自助”的班級支持系統,讓每一個成員在需要時首先可以從班級——這個離自己最近的“家”里獲得支持。
(二)建立“人人參與”的班級管理體系
本研究中,大一、大二、大三學生的感戴得分呈逐漸上升趨勢,大三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大一學生(p=0.007<0.01),而大四學生的得分出現明顯下降。與此同時,學生干部的感戴得分也顯著高于非學生干部(p=0.002<0.01),這個結果提示我們,社會活動的增加能提升個體的感戴水平。隨著年級的遞增,社會化活動逐漸增多,從社團活動到校園文化,從行業競賽到實習就業,學生在這些社會行為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社交自尊,學習多角度地看待事物,因此,也能更多體認到他人給與的幫助。而對于大四學生的感戴得分顯著低于其他三個年級學生的結果,本研究分析,這和大四學生面臨畢業、就業雙重壓力有關:每一個人都希望為自己大學生涯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傾盡全力投入畢業創作,學生之間競爭氛圍濃郁;同時,畢業生需要獨立面對畢業后去向、就業單位、就業地域等人生重要選擇,個體的自身價值凸顯,對外界的關注力相對減弱,從而影響其感戴得分,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社會活動對于個體感戴水平的影響。參與班級管理工作是學生體驗人際互動、提升社會活動能力的最直接、最簡單的方式。班級是組成大學校園的獨立細胞,每一項學校的舉措都會折射到班級,其既要適應大環境的循環,也有完成自身的代謝,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傳統的班級管理一般由輔導員、班主任、班委(3-5人)來完成,容易出現大量工作積壓在少數人身上、管理權利過于集中等問題。如果將班級工作分成不同的各個板塊,對應每個板塊成立負責小組,每個班委負責督導1-2個小組的工作,班主任督導班委的工作。班級成員根據自身情況來申報不同的小組,雙向選擇,最后將每一個成員都納入到班級管理工作中來,建立一個“人人參與”的班級管理體系,鼓勵班級成員共同管理。這樣不僅能夠增加個體的社會活動,提升感戴水平,又有益于形成一個民主、透明的班級氛圍。
(三)營造班級志愿服務氛圍
本研究中,曾參與志愿服務的學生感戴得分顯著高于未參與過的學生(p=0.000<0.001)。這一結果可以有兩種解釋:第一,感戴特質分高的個體有更多親社會行為;第二,助人行為、體驗他人對自己的感激之情等可以提升個體的感戴水平。筆者認為,感戴特質的確存在個體差異,但公益、助人等親社會行為也會進一步強化這種特質。大學生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背景和服務社會的熱情,自從共青團十三屆二中全會上首次提出“青年志愿者”稱號以來,大學生公益組織開始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各個高校內蓬勃發展,逐漸成為社會公益的重要群體。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班級的志愿服務氛圍就有了生長的土壤。而“氛圍”的營造還需要一個長期的“存在形式”,即引導有興趣的學生搭建班級志愿者活動平臺,以此作為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展現志愿者風采、營造班級志愿服務氛圍的載體。一個平臺的生存有賴于四個重要因素,即項目、團隊、宣傳與發展方向。首先是項目。不同于社會公益組織,大學生公益平臺輸出的資源主要是專業,因此結合自身專業特長是重點。同時,學校要向學生提供一定數量的志愿服務崗位。如果是長期項目,那么在項目策劃時,首先考慮能發揮學生自身專業特長的長期項目,如針對特殊群體的藝術類支教服務、針對普通群體的藝術推廣普及活動等。其次,團隊是平臺生存發展的保證。引導有志愿服務意向的學生成立核心團隊并明確分工,制訂科學、合理的志愿者管理制度,同時對志愿者進行一定的培訓,比如支教類項目需要的教學經驗、義賣類活動需要的市場活動經驗等,可以通過教案展示、經驗交流、資深成員帶新成員等多種方式豐富學生的實戰經驗。再次,有了好的項目與團隊,就需要提升這個平臺在班級中的知名度。志愿團隊氛圍的營造與宣傳密不可分。面對信息時代的大學生,平臺可以選擇QQ群、微博、微信平臺等網絡載體,志愿崗位信息,招募志愿者,及時跟進最新的志愿活動動態以及展現志愿者的風采,讓志愿服務信息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部分。最后是發展方向。班級志愿服務可以有兩個維度,對內以服務學生為方向,逐漸成長為“班級互助平臺”,實現公益生活化;對外則以公益創業為目標,面向社會需求,尋找公益創業品牌,向公益專業化發展。
(四)開好“班會”
篇5
關鍵詞: 老年人;肺炎疫苗;影響因素中圖分類號: R 563.1文獻標識碼:A
上海是我國老年人口比例最高,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較快的城市,早在1978年就跨入了老年型結構城市,與此相應的老年性疾病的預防與控制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肺炎球菌是引發肺炎、腦膜炎和中耳炎的主要病因,由于肺炎球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增加,以及耐藥菌株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除使用疫苗預防外,目前尚無其他有效的公共干預措施[1]。上海市從1998年開始使用23價肺炎球菌疫苗(肺炎疫苗),但至今老年人群的接種率仍然很低。為做好老年人群中肺炎疫苗的接種工作,我們對長寧區社區老年人接種肺炎疫苗的影響因素進行了調查分析。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以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在長寧區9個免疫門診接種過肺炎疫苗的≥60歲老年人為接種組調查對象。共登記接種肺炎疫苗的老年人122人,實際調查100人,失訪的主要原因為已搬遷、地址有誤等。
以長寧區社區未接種過肺炎疫苗的≥60歲老年人為未接種組調查對象。2005年長寧區轄196個居委,依據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樣(PPS抽樣)的方法,根據每個居委老年人數的比例,抽取20個居委,每個居委調查20名老年人,共計400名老年人。
1.2方法
根據知情同意原則,由統一培訓的調查員采用自擬的《老年人群肺炎疫苗知曉及接種情況調查表》入戶調查,調查內容包括老年人一般情況、健康狀況、對肺炎疫苗的認知、態度和利用等。
1.3統計分析
用Epidata 3.1建立數據庫錄入調查表數據,用SPSS 11.5進行χ2檢驗、方差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結果
2.1基本情況
2.1.1性別年齡接種組100名老年人中,男41名(41.0%),女59名(59.0%);未接種組400名老年人中,男163名(40.8%),女237名(59.2%),兩組性別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2,P>0.05)。
所有被調查的老年人年齡為60~92歲,接種組平均年齡為(72.62±7.97)歲,未接種組平均年齡為(72.53±6.90)歲,兩組年齡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0.01,P>0.05)。
2.1.2文化程度接種組文化程度以大專及以上(42.0%)、高中(24.0%)和初中(16.0%)為主,未接種組文化程度以初中(23.8%)、文盲半文盲(23.3%)和高中(19.3%)為主,兩組文化程度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13,P
2.1.3目前或退休前職業接種組職業以工人(25.0%)、科技人員(16.0%)和教育(12.0%)為主,未接種組職業以工人(55.5%)、企業管理人員(11.3%)和教育(6.5%)為主,兩組職業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97,P
2.1.4家庭類型兩組老年人的家庭類型均以“和老伴生活在一起”為主,其次為“和子女或兒孫生活在一起”,“獨居”和“其他類型”的構成比最小,兩組家庭類型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1.5家庭人均月收入接種組老年人家庭人均月收入≥1 000元的占91.0%,而未接種組為46.8%,兩組家庭人均月收入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2肺炎疫苗接種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是否接種肺炎疫苗為應變量,以問卷中設計的10個影響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歸(變量進入方程的概率α= 0.05,變量從方程中剔除的概率β= 0. 1) 。應變量賦值情況:未接種肺炎疫苗為0;接種肺炎疫苗為1,自變量設置取值為“0、1”的啞變量。
影響老年人肺炎疫苗接種的因素按影響大小依次為是否接種過流感疫苗、是否患過肺炎或老慢支等呼吸系統疾病、家庭人均月收入、3個有關肺炎疫苗認知的問題和是否患有其他慢性病(表1)。
2.3未接種組老年人肺炎疫苗未種原因分析
在被問及“肺炎疫苗未種原因”時,400名未接種組老年人未種原因及構成比(%)依次為:不知道有這種疫苗的192人次(40.9%),目前不需要接種疫苗的172人次(36.7%),認為疫苗價格太貴了,不能承受的73人次(15.6%),不知道在哪里接種疫苗的14人次(3.0%),有禁忌證不能接種的7人次(1.5%),其他原因11人次(2.3%)。
3討論
長寧區生命統計數據顯示,2002―2004年,本區60歲及以上老年人的死因中分別有14.3%、14.8%和17.8%與肺炎有關,但是我區及上海市老年人群每年肺炎疫苗的接種率都不到1%。國外有研究結果表明,醫務人員是影響肺炎疫苗接種的重要因素。Tammy等[2]總結1981―2000年有關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的文獻后發現,對醫生而言,難于確定這種疫苗的作用,也缺乏有關疫苗重復接種的知識,是影響疫苗使用的主要因素;對病人而言,不知道有這種疫苗,醫生沒有告知這種疫苗是主要的影響因素。Nichol等[3]對1 874名醫師進行了肺炎球菌疫苗的應用知識和態度的調查,發現多數醫師缺乏對該疫苗重要性的認識,青霉素能有效控制肺炎球菌性疾病的觀念仍普遍存在,而且許多國家并沒有把肺炎疫苗作為公費醫療報銷范疇成為影響肺炎疫苗接種的主要因素。
本研究顯示,社區老年人接種肺炎疫苗受多個因素的影響。接種過流感疫苗的老年人可能會更多地從醫護人員處了解到肺炎疫苗或受到醫護人員的推薦而接種肺炎疫苗。在本次調查中也發現,接種組老年人有50%是從醫務人員的途徑獲知肺炎疫苗的,醫務人員對老年人接種疫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患過肺炎、老慢支等呼吸系統疾病的老年人可能更關注呼吸道疾病的預防而傾向于接種肺炎疫苗,目前尚患有其他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與接種肺炎疫苗呈負相關,這部分老年人可能更關注于對其他慢性病的預防,或更多的醫療費用投入到其他慢性病的控制而不愿意接種肺炎疫苗。
由于目前上海市提供的進口肺炎疫苗的價格是進口流感疫苗的近3倍,且未納入醫保范圍,因此家庭收入水平成為影響肺炎疫苗接種的因素之一。
對肺炎及肺炎疫苗的認知情況也是影響肺炎疫苗接種的重要因素。那些認為肺炎是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病或認為目前的抗生素并不能有效根治肺炎、老慢支等的反復發作的老年人更傾向于接種肺炎疫苗來預防呼吸系統疾病。認為“兒童才需要打疫苗,包括肺炎疫苗,年紀大的人不需要接種疫苗”的老年人也不愿意接種肺炎疫苗。
文化程度、職業和家庭類型與老年人接種肺炎疫苗沒有相關性,可能原因為這些因素尚未對老年人發生肺炎、老慢支等呼吸系統疾病構成顯著影響,或者這些因素對提高老年人肺炎疫苗的認知沒有顯著影響。
篇6
文化進萬家,素質提起來
昌邑市不斷拓展基層人口文化活動方式,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生育文化大院建設、計生宣傳服務直通車、手機信息計生通和人口學校建設“五大生育文化惠民工程”,不斷滿足人民群眾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他們堅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原則,變送文化為“種”文化,加大對農村文化能人的培養,讓“土文化”活起來。他們加大對基層計生文藝組織的引導和扶持,按照“政府搭臺、群眾唱戲”的模式,開展元宵節計生文藝匯演、“7?11”歌舞演出、計生演講比賽等一系列活動,讓基層文藝組織參與其中,既激發出基層文藝組織的熱情,又使其得到了鍛煉交流。目前,昌邑市每個村都擁有計生文藝宣傳隊伍,這些群眾宣傳隊每年自發演出達5000余場,參與群眾近60萬人次。
關愛進萬家,環境好起來
昌邑市圍繞“五關懷”,深入開展“手牽手、家連家,萬人結對幫扶”、“三下鄉”、“八登門”等活動,在子女入學就業、扶貧救濟、新婚生育、養老等多方面對計劃生育家庭給予關愛。組織農業、林業、畜牧、經信等部門舉辦各類致富培訓班300余場次,5萬多名育齡群眾學到了一技之長,成為少生快富奔小康的“排頭兵”;協調金融部門為計生家庭提供小額貸款360多萬元,解決了致富資金問題。市計生部門積極開展送醫藥下鄉活動,為育齡群眾免費進行健康查體,今年已免費查體16萬余人次,查出各類疾病2000余例并及時治療或轉診,有效保障了育齡群眾的身體健康。還為全市560個獨生子女家庭、302個傷殘獨生子女、600戶弱勢計生家庭、878戶特困計生家庭、124名困難計生工作者提供救助,幫4366人免費加入了新農合,使6773人享受到獎勵扶助,307人享受到特別扶助,22536名節育手術對象享受到節育手術保險。今年初,市財政一次撥款358.27萬元,為27個破產困難企業的606名退休職工,按政策發放了一次性獨生子女父母退休養老補助。一系列的關懷工作,為計生家庭注入了“強心劑”,“少生優生、幸福一生”成為人們的共識。
孝德進萬家,文明樹起來
篇7
“家樂”工程,為計生家庭謀“快樂之福”。
一是開展“人口文化樂苑”創建活動。以人口文化大院為載體,通過整合現有的人口學校、新家庭文化屋等資源,二是繼續推廣計生家庭俱樂部。通過培植一批富裕戶、文明戶、文化戶為家庭俱樂部新成員,讓快樂傳遞到每個家庭。全市目前共建家庭俱樂部200余個。三是開展“社區婚育文化行”活動。借助社區文藝演出隊,確保每年每個行政村和社區有一次婚育文化娛樂活動。雙節期間,結合“三下鄉”活動,共開展各類文藝宣傳活動12?場。
“家康”工程,為計生家庭謀“康寧之福”
一是開展優生促進活動。深入開展國家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項目,進一步完善以市站為主導、鄉鎮服務中心為輔助、村服務室為依托的項目服務機制,確保目標人群覆蓋率達到90%以上。
二是實施“蓓蕾早期教育”活動。在市站建立早教指導中心,在鄉級設置早教培訓課堂,培育專業人員,指導嬰幼兒家長及養護人員掌握先進、科學的育兒知識和方法。
三是開展生殖健康進家庭活動。在農村社區設立“家庭健康指導員”,逐人建立服務檔案,實行跟蹤服務機制,著眼于服務生命全過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家庭和諧,全面提升育齡群眾生殖健康水平。目前已聘任了15名“家庭健康指導員”,為1600余名育齡群眾?建立了健康檔案。
“家富”工程,為計生家庭謀“富足之福”。
一是開展惠民政策進農戶。實施“優惠政策直通車”服務,充分體現計劃生育家庭的優先性和優越性。二是依托計劃生育小康基地,實行“一幫一”、“一帶一”活動,富裕戶幫助困難戶,技術戶帶動新手戶,幫助計生家庭發展生產,改善生活,提高家庭發展能力。目前已有200余名致富能手與養殖、種植新手結成了幫扶對子,并幫助新上項目120余個。三是深化計劃生育“幸福家庭行動”。以各級人口學校為載體,開展形式多樣的致富培訓活動,提升計生家庭的整體致富能力,今年來共開展各類致富培訓班12期,培訓人員近400人。
“家馨”工程,為計生家庭謀“全壽之福”
進一步延伸“銀色服務”鏈條,在堅持做好參加“新農保”計劃生育家庭補貼和獨生子女父母退休給予一次性獎勵政策兌現的基礎上,推進以社區和農村為重點的居家養老模式,并積極與民政部門、社會養老機構聯系,實施“聯合辦院”,在全社會形成“政策扶老、居家養老、社會尊老”的良好氛圍。目前已在3個鄉鎮、20個行政村確立了養老工作試點,并投入配套資金20余萬元,惠及計劃生育家庭老人60余人。
“家親”工程,為計生家庭謀“和諧之福”
一是深入開展“幸福家庭”創建活動。通過開展“文明家庭”、“好媳婦”等評選活動,創建一批以“文明、健康、優生、致富、奉獻”為主的幸福家庭,大力宣揚夫妻恩愛、尊老愛幼、鄰里和睦的家庭美德,營造出和諧的家庭氛圍。目前已評出各類幸福家庭30余戶。
二是實施“一家親”主題宣傳活動。在廣大流動人群中開展我是“新市民”、“樂在新家鄉”等婚育新風主題宣傳活動,讓流動人口在“一家親”的氛圍中享受到平等化的宣傳和服務,促進新進婚育觀念的傳播。
篇8
中圖分類號:R78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5)10-0060-03
Exploration of the oral health education model for the middle-aged people in Shanghai rural area
WU Bingde, CAO Chunhua
(Zhuangh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Fengxian District, Shanghai 20141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ppropriate oral health education model for the rural middle-aged people in Shanghai. Methods: With multistage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2 villages were selected as an experiment group and 2 villages as a control group with 320 middle-aged people each. The oral health education was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way for the control group. Combining with the pilot of the family doctor system, the model of the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and interaction, the village committee coordination and the professional facilities linkage were adopted to carry out the oral health education for the experiment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for 2 years, the awareness of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oral health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increased from 41.25% to 76.18%, and its effect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rural; middle-aged people; oral health; health education
中國居民對口腔衛生的重視程度明顯落后于發達國家,口腔衛生行為習慣距離《指南》推薦的標準仍存在巨大差距[1],口腔疾病的主要對策是預防和控制,而不是治療[2]。社區口腔健康教育是對社區居民進行口腔健康知識宣教,以改善居民的口腔保健態度和行為,從而改善居民的口腔健康狀況[3]。本研究結合家庭醫生制度建設,對農村中年人群采取專業機構聯動、村委協同、居民互動的模式開展口腔健康教育活動,并進行效果評價,以探索建立適合農村實際的社區口腔健康教育模式。
對象和方法
調查對象
本研究采用分層多級整群抽樣方法,在莊行鎮9個村委會中隨機抽取潘墊村和新華村為試驗組,蘆涇村和楊樓村為對照組。對符合條件的35~59歲戶籍人口按性別和年齡分別列表排序,以單純隨機抽樣法在每個村抽取男性80名,女性80名,4個村共640名,其中試驗組320名,對照組320名。
調查方法
以全國第三次口腔流行病普查問卷為基礎,結合實際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口腔健康知識、態度和行為。委托奉賢區牙病防治所組建專業人員,經統一培訓后,入戶進行干預前和干預后調查。
干預措施
對照組:按傳統方式開展口腔健康教育,即通過鄉村醫生和村委干部每年發放2次健康教育宣傳手冊,在村衛生室張貼畫報。試驗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選派2名全科醫師接受區牙病防治所口腔保健知識培訓和考核,從2011年3月起,該2名全科醫師結合家庭醫生制服務,分別擔任試驗組所在2個村居民的家庭醫生,簽訂家庭醫生制服務協議,公開健康咨詢電話,建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2名家庭醫生聯合村委會干部根據試驗對象居住地域、工作關系、鄰里關系等因素,以每20名一組組成活動小組,并在每個小組中遴選一名身體健康、初中以上學歷、有一定威望的人員作為組長,然后統一接受區牙病防治所口腔健康保健知識培訓,內容包括口腔健康的重要性、牙周病和齲齒的病因與防治、正確的刷牙方法、定期檢查口腔的重要性等,經考試合格頒發社區口腔健康教育志愿者證書;每季度,由村委會干部會同小組長召集小組成員開展1次活動,相互學習交流口腔衛生知識和口腔健康狀況或開展口腔健康知識競賽活動,家庭醫生進行現場指導。兩組均干預2年。
統計分析
數據錄入電腦,采用Excel 2003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
結果
基本情況
在干預后的調查中,試驗組應答319名,失訪1名(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對照組應答315名,失訪5名,其中男性3名(2名外遷、1名高血壓并發腦卒中入院),女性2名(外遷);試驗組和對照組的失訪率分別為0.31%和1.56%。
口腔保健知識知曉情況
從表1可見,干預前后試驗組口腔健康保健知識知曉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0.37,P0.05);干預后,試驗組口腔健康保健知識知曉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85,P
口腔健康保健態度
干預后,試驗組認為口腔健康很重要的人數從67.19%增加至89.34%,認為一般性或不重要的都有所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28,P0.05)。干預后,試驗組對口腔健康重要性持正確態度的構成比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6.19,P
口腔健康行為情況
干預后,試驗組每天刷牙2次以上、橫豎結合刷牙、使用含氟牙膏、選用軟毛保健牙刷和飯后經常漱口的口腔健康保健行為都有明顯提高(P0.05)。對照組的口腔健康保健行為大都有所提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的口腔健康行為形成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2.13,P
討論
篇9
關鍵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心理干預
1問題提出
隨著我國高校收費制度的不斷改革,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現象已十分普遍。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在全國1000多所高校中,貧困大學生的比例為30%,特困生的比例在5%-10%之間,且二者還有上升的趨勢。當前貧困大學生在高職院校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總體人數較多,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直接影響到高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為了切實提高湖北長江大學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質量,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為湖北長江大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論和實踐支持,本研究擬針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這一群體,探討心理干預的有效對策,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綜合素質,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
2研究方法
2.1測驗法
選用90項癥狀清單、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等。
2.2調查法
選用全省通用的《湖北省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對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進行調查,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家庭及其經濟情況。
2.3個案分析法
在被試中尋找有代表性的案例,深入研究,搜集個體性的材料。
2.4訪談法
訪談對象主要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主管領導、在校大學生、輔導員、心理社團成員、心理學任課教師、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輔導教師等,針對該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發展趨勢、學生尤其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特點、目前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心理需求等問題開展訪談。
2.5文獻研究法
學習研究國內外有關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料,特別是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理論,從理論的高度去認識課題的內涵。
3研究結果與討論
3.1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現狀分析
對訪談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后,總結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具有以下心理、行為特點。
首先,學業焦慮較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對學習成績十分看重,普遍存在焦慮情緒多數貧困生理論科目學習成績尚好,但實踐性科目不如其他學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經濟條件限制其無力購買所需的學習用品;另一方面,有的學生來自貧困地區,當地教育水平較低,落后的教育、學習方法對其學業產生不良影響。
其次,人際交往消極退縮。校園生活豐富多彩,但是貧困生卻很少參加群體活動。一方面是因為集體、社會活動有時難免需要額外的開銷,對這類活動只能消極退縮;另一方面,自身人際交往能力的缺乏。他們因家庭貧困而自卑,但作為一個自我意識已經成熟的個體,他們又有強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對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緒和感情上的強烈波動。由于這種心理特點,使貧困生在人際交往和群體活動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表現出明顯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他們有融入群體的強烈愿望,但又往往因為自身的問題導致矛盾和沖突;他們有得到周圍環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卻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憐憫,從而出現人際交往的消極退縮現象。
3.2心理測驗結果分析
課題組對2009級所有2225名學生進行scl-90、upi測驗,隨后按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標準篩選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445人,從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隨機抽取445人,對兩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
3.2.1 scl-90測驗結果分析
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
從數據統計結果來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分及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精神病性等10個因子分均高于非貧困生,且呈顯著性差異。從該數據中可以得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低于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性別差異。
對445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scl-90測驗的性別差異比較分析。其中,男生為244人,占54.83%,女生為201人,占45.17%。進行方差齊性檢驗后,進行t檢驗。通過表2結果可看出,在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敵對和偏執等4個因子上,男生高于女生(p0.05)。男、女貧困生3類心理診斷結果比較見表3。經卡方檢驗,男女貧困生間3類心理診斷無顯著差異(p>0.05)。
3.2.2個體咨詢案例分析
在課題研究期間,本課題組成員共接待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28人次。在個體咨詢的過程中,發現尋求心理援助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主要問題為就業,學習(含升學)、戀愛、情感,人際交往(含家庭關系),經濟壓力。單純因經濟壓力大而前來咨詢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并不是很多,但是家庭經濟困難所帶來的影響會體現在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可忽視。
3.3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干預的試驗分析及心理干預體系的初步探討
3.3.1心理干預方案設計
根據訪談、心理測驗等結果,課題組制定了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干預方案。課題組從445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隨機抽取120人,使用隨機數字表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實驗組的60名同學進行心理干預,對對照組的60名同學進行常規教學和管理。
本項研究采用實驗組一對照組,前測一后測實驗設計。心理測驗采用scl-90、sas、sds三個測驗。主要的干預措施為團體心理訓練,并輔以個體咨詢、講座、心理活動、放松訓練等。
3.3.2團體心理訓練
團體心理訓練時間為每周兩次,每次約2小時,共4周,分為3個階段。
第一,初始階段。
在第1次活動中,向成員介紹團體名稱為“自信心訓練營”,目的是通過一系列活動,讓成員了解自我、認知自我、理解自我、發展自我,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以便在大學生涯中,比以前生活、學習、工作得更輕松、更愉快、更自信。
第二,主題活動階段。
這是本活動的主要階段。每次活動確立1個主題,針對當前貧困生的心理困擾進行訓練,共設立了6個主題。①共建精神家園;②認識自我;③突破自我;④悅納自我;⑤發展自我;⑥溫馨祝福。每次活動都以一定心理學理論做指導,配以生動活潑的形式讓大家去體驗,去升華。
篇10
2018年以來,按照脫貧攻堅工作要求,認真履行建強基層組織、推動精準扶貧、辦好為民實事和提升治理水平四項基本職責,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強村級班子。一是順利完成村“兩委”換屆選舉,1名大學生充實到村委中,實現了村級領導班子配齊配強;著力從優秀青年、致富能手中培養黨員,今年新發展入黨積極分子2名,村組后備干部1名。二是認真執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凡是村級重大事務和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工作,均按照“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進行決策實施,定期研究確定村級重大事項。三是將黨員積分管理作為加強黨員管理的重要抓手,在每月“黨員活動日”和“集中幫扶日”,推動黨員在脫貧攻堅中走在前列、干在實處。四是引導黨員干部發揮模范作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新一屆村“兩委”干部帶頭發展藥材種植,帶動貧困戶46戶種植藥材板藍根,帶動群眾增收。
二、完善基礎設施。道路硬化情況,完成東洼、石嶺、劉家溝三個組道路1.66公里擴寬硬化,完成唐洼、劉家溝田間道路1.1公里擴寬硬化。衛生室建設,與衛計委協調,重新補充位家溝村醫1名。安全飲水,共涉及劉家溝組、石嶺組、東洼組、位家溝組、唐洼組5個村民組,覆蓋群眾246戶914人。村室建設,新建黨群服務中心1個,配備電腦、電視、打印機等設備。文化廣場及戲臺,對原有廣場進行擴建提升,并對戲臺周邊環境進行綠化亮化。
三、認真謀劃產業。一是集體流轉土地40畝,帶動吸納貧困戶46戶,種植板藍根100畝,預計每畝收益1000元。二是謀劃申報野兔養殖基地項目1個。
四、落實行業政策。一是教育扶貧方面,主要開展“雨露計劃”和圓夢助學活動。其中,“雨露計劃”共幫助貧困群眾家庭20名子女(中等職業教育),圓夢助學幫助貧困學生4名,有效地解決了貧困家庭學生上學費用的難題。二是技能培訓方面,8月份,組織貧困群眾參加汽車駕駛、電焊工、廚師和家政服務等技能培訓活動,培訓貧困勞動力100余人。三是健康扶貧方面,協調鄉衛生院,為全村群眾免費體檢2次。
五、開展環境治理。組織村“三委”干部、駐村工作隊、幫扶單位等100余人次對村道兩側、衛生死角、貧困戶庭院進行大掃除,積極向群眾宣傳環境衛生整治的意義,營造人人參與、自覺維護村容村貌、共創美好家園的良好氛圍。同時,在村內設置10個垃圾箱,3名保潔員定期對村內衛生打掃,保持村內環境干凈整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