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黃河的詩歌范文

時間:2023-03-20 18:23: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黃河的詩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關于黃河的詩歌

篇1

【關鍵詞】 葛根芩連片;黃芩苷;RP-HPLC

[Abstract]Objective To set up 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content of baicalin in Gegen Qinlian Tablets with HPLC.Methods Chromatography was performed on a Agilent ZORBAX SB-C18(Stable Bond Analytical 4.6×250mm,5μm),with a mixture of methanol-0.2% phosphoric acid(50:50) as the mobile phase.The detection wavelength was 280nm ,and the column temperature was maintaned at 30℃,and the flow rate was 1.0ml/min.Results The mean value of recovery rate is 96.48%.Conclusion This methed was shown to be simple, accurate, with a good reproducibility and could therefore be used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for Gegen Qinlian Tablets.

[Key words] Gegen Qinlian Tablets;Baicalin;RP-HPLC

葛根芩連片是由葛根、黃芩、黃連、炙甘草四味中藥材組成的中成藥制劑,具有解肌清熱、止瀉止痢的功效,用于濕熱蘊結所致的泄瀉、痢疾等癥[1]。其中黃芩為該中成藥中的君藥,故在質量控制時選用測量黃芩中主要有效成分黃芩苷的含量。本文采用HPLC方法對葛根芩連片中的黃芩苷進行了含量測定,獲得較為滿意的效果,并結合PDA檢測器對樣品中黃芩苷色譜峰的光譜純度進行了有效的定性。

1 實驗部分

1.1 儀器

Waters 2695高效液相色譜儀(Waters2996二極管陣列檢測器,Empower色譜工作站),超聲波清洗器(KQ2200DB,40kHz,80W,上海新苗醫療器械制造有限公司);混合纖維素酯微孔濾膜(孔徑:0.45μm),電子分析天平(Sartorius BS 224 S), SZ-93自動雙重純水蒸餾器(上海亞榮生化儀器廠)。

1.2 試劑與材料

甲醇(色譜純,20070315112),乙醇(分析純,20070827093),黃芩苷對照品由中國藥品生物制品鑒定所提供(批號110715-200212,供含量測定使用),水為雙蒸水,其余試劑均為分析純。葛根芩連片(河南禹州市藥王制藥有限公司,批號分別為081005、081010、081012)。

2 方法與結果

2.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考察

Agilent ZORBAX SB-C18 (Stable Bond Analytical 4.6×250mm,5μm)色譜柱;流動相:甲醇-0.2%磷酸水(50:50),流速:1ml /min,柱溫30℃,檢測波長280nm,在此色譜條件下,理論塔板數大于7000,分離度大于1.5,進樣量為10μl。

2.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黃芩苷對照品適量,置50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釋至刻度,搖勻,得濃度為0.483mg/ml的黃芩苷對照品溶液。

2.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供試品10片,研細,混勻,精密稱取相當于平均每片的樣品重量,置50ml容量瓶中,精密加入70%乙醇50ml,搖勻,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200W,頻率50Hz)30min,放冷,再稱定重量,用70%乙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過0.45μm微孔濾膜,取續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以上所配溶液的HPLC色譜圖見圖1。圖1 樣品HPLC色譜圖

黃芩苷對照品(A)、供試品(B)及陰性樣品、(C)HPLC色譜圖

光譜純度分析及樣品中黃芩苷色譜峰定位分析:選擇與黃芩苷對照品相對應的色譜峰進行光學純度分析,以保證此色譜峰的光譜純度較高,沒有共流物的出現。

PDA光譜純度分析設定波長為210~400nm全波段掃描。由以上四個光譜純度分析圖上可以看出:在供試品11.050min的色譜峰位置與黃芩苷對照品光譜有較大相似,如圖2、圖3;將兩者光譜重疊得到PDA光譜區別圖(如圖4),由圖4中可以看出,區別曲線在0.000范圍內波動較小,并且由PDA數據校正產生純度與閾值角度上來看 (如圖5) ,PDA光譜匹配角度為0.678,PDA匹配的閾值角度為1.272,光譜匹配角度色譜純度角,說明該色譜峰的光譜純度較高,沒有光譜共流物的出現,可以作為樣品中黃芩苷進行定量分析。

2.4 線性關系考察

分別精密吸取“2.2”項下的黃芩苷對照品溶液1.0、2.0、3.0、4.0、5.0ml,分別置于25ml容量瓶中,用甲醇稀釋至刻度,搖勻,配成系列濃度的對照品溶液,按上述色譜條件進樣,記錄色譜,以峰面積為縱坐標,以黃芩苷濃度為橫坐標進行回歸計算,得線性回歸方程為Y=2.82×104X~9.24×104,r =0.9998(n=5),結果表明在19.32~96.60μg/ml范圍內與黃芩苷的峰面積呈良好的線性關系。圖2 黃芩苷對照品PDA光譜圖圖3 供試品在11.050min色譜的光譜圖圖4 對照品與供試品PDA光譜區別圖圖5 PDA光譜純度分析圖

2.5 精密度試驗

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10μl,重復進樣5次,并進行測定,測定其RSD為0.75%,表明精密度良好。

2.6 穩定性試驗

按“2.3”項下供試品溶液的制備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精密吸取供試品溶液10μl,立即進樣,分別于0、4、8、16、24、48、72h進樣,測定其RSD值為0.83%(n=6),結果表明,供試品溶液在48h內穩定性良好。

2.7 重復性試驗

按“2.3”項下供試品溶液的制備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制備5份供試液,精密吸取供試品溶液10μl,并進行測定,RSD為0.91%(n=5),說明供試品溶液的重復性良好。

2.8 加樣回收試驗

取葛根芩連片(批號 081012)10片,按照“2.3”項下制備供試品溶液,制備同時加入適量對照品溶液,用70%乙醇稀釋至刻度,再取0.5ml此溶液至10ml容量瓶中,加入甲醇定容,進行測定,記錄色譜,計算其RSD=0.62%(n=6),其結果見表1。 表1 加樣回收率實驗

2.9 黃芩苷的含量測定

取3個不同批號的葛根芩連片按“2.3”項下制備供試品溶液,分別進樣10μl,測定(n=3),取三次測定平均值,結果見表2。

3 討論

3.1 2010版

《藥典》對黃芩供試品制備采用回流提取,本實驗供試品制備采用超聲提取方法,采用3批葛根芩連片分別制備供試品,結果顯示黃芩苷含量符合藥典要求,超聲提取方便、節約時間,提取效率高,適合于黃芩樣品供試品的制備。表2 3批樣品的含量測定結果

3.2 檢測波長的確定

經過檢測器在200~400nm波長段掃描紫外吸收光譜圖,發現黃芩苷在280nm和317nm處有兩個吸收峰,由于在280nm處為最大特征吸收峰,因此選擇280nm處為黃芩苷的測定波長。

3.3 流動相的選擇

實驗曾選用甲醇-水-磷酸(47:53:0.2)、甲醇-0.2%磷酸水(50:50)、乙腈-0.02%磷酸(47:53)為流動相,經實驗比較,選用甲醇-0.2%磷酸水(50:50)為流動相,色譜分離較好,理論塔板數較高,達到色譜系統性要求。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李白;流水對;原因;解析

古詩之美在唐,唐詩之美在盛唐,盛唐之美在李白,李白是盛唐詩的頂峰,代表唐詩的最高成就。李白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李白的詩等天地,齊日月,吞吐萬象,激越超邁,盛氣凌人,大氣磅礴,瑰奇宏廓,豪放飄逸,呈現為一種令人震撼敬仰的壯觀之美。清人趙翼在《頤北詩話》中評價李白詩歌“神識超邁,飄然而來,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勞勞于銘心刻骨,自有天馬行空,不可因勒之勢”。

1流水對簡介

“流水對”這個名稱產生得較晚。《文心雕龍?麗辭》僅列出4種對仗形式,舊題隋文帝《詩格》列出8種對仗形式,均未見有此名?!段溺R秘府論》雖把對仗分為29種,卻仍然沒有“流水對”的名目。《文鏡秘府論》講述的是六朝至唐初關于詩歌的體制、聲韻、對偶方面理論的,而“流水對”在初唐詩壇上已然出現,如駱賓王的“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在獄詠蟬》)、沈期的“愁見三秋水,分為兩地泉”(《隴頭水》)。大約是這種特殊的對仗在初唐尚未流行開來,故未能引起普遍關注。到了南宋初年,葛立方在《韻語陽秋》中提到了這種對仗形式,將其稱為“十字格”。葛氏所說的“十字格”,就是五言律詩的“流水對”。其后,南宋末年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提出了“十四字格”,指的就是七言律詩的“流水對”。最終正面提出“流水對”這一名稱的,則是宋末元初的方回,他在《瀛奎律髓》中說道:“少陵妙手,慣用流水對法,側卸而下,更不板滯?!敝豢上麑@個概念未作詳解,明朝人胡震亨把前人之說加以概括,在《唐音癸簽》中寫道:“嚴羽卿以劉慎虛‘滄浪千萬里,日夜一孤舟’為十字格,劉長卿‘江客不堪頻北望,塞鴻何事又南飛’為十四字格。謂兩句只一意也,蓋流水對耳?!盵1]至此,“流水對”的概念算是確立下來。大概是由于“流水對”這一稱謂,更能形象地揭示此種對仗的質性特征,所以就被后人廣泛地使用起來。

2李白詩歌中“流水對”

2.1主謂式

把單句從中拆開,把主語部分作為出句,把謂語(或不出現謂語)和謂語后面的成分作為對句,以構成相互對仗的形式。這樣的對仗也能造成語意的連續不斷。李白詩中有幾處是屬于這樣的“流水對”,例如:1)搖裔雙白鷗,鳴飛滄江流。《古風五十九首》(其四十二),句法結構:[搖裔]雙白鷗鳴飛滄江流。2)昔時橫波目,今作流淚泉?!堕L相思》,句法結構:[昔時]橫波目今作流淚泉。上句為主語,下句為謂語,構成一個判斷句。

2.2述賓式

其一,把賓語拆開,使之分屬于出句和對句。這種情況下的賓語,均具備“主謂賓”的語法結構,具體作法是,把其中的“主語”部分留給出句,使出句呈“動賓”結構,而把剩下的“動賓”部分作為對句,使出、對兩句語法結構相同,呈對仗關系。

3李白多用“流水對”之原因解析

3.1生活狀態影響所致

李白躬逢盛世,唐代漫游之風盛行,而詩人又酷愛旅游,他一生經歷了長達四十年之久的漫游,他的足跡幾乎遍及神州大地。李白自稱“一生好入名山游”(《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甚至,“常時飲酒逐風景,壯心遂與功名疏”(《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其一)。早在蜀中讀書時,李白就漁游了成都峨眉山等地。二十五歲時,便“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去國長如不系舟”(《寄崔待御》)。離家之后,他到處漂流,一直到生命的盡頭―客死于當涂李陽冰處,以漫游終其一生。他的游跡所到之處很廣很遠,南窮蒼悟,東涉溟海,北抵燕趙,西歷歧邢,至于宛洛、吳越,更是多次重游,名山大川,古跡勝地,無不親臨其境,所謂“俄屬戎馬生郊,遠身海上,往來于斗牛之分,優游沒身。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勝境,終年不移。長江遠山,一泉一石,無往而不自得也?!盵2]李白一生浮游四方,他李白一生有一種漫游情結,以游促詩,以詩記游,這在他的詩中屢屢流露出來:“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而我樂名山,對之心益閑”(《望廬山瀑布》),“愿游名山去,學道飛丹砂”(《落日憶山中》)。在這種漫游生活中,游目騁懷,抒情遣興,產生了眾多的流傳千古的瑰麗篇章。這樣的生活狀態,勢必影響到詩人的心態。他的心態也是流蕩不定的。在這種心態下進行詩歌的創作,必然會排斥那種靜止的、凝固的對仗形式,而去追求這種具有動感的“流水對”。

3.2與詩人的精神氣質息息相關

李白是一個率真任情的詩人,他的詩歌中充溢著一股盛唐的豪氣與俠氣,天馬行空,飄逸似仙,揚心底之激流,傾情感之洪濤,奇思幻想,瑰麗多姿。他不象杜甫那樣沉郁頓挫,感情的波濤在胸中反轉回流,一唱三嘆;不象李商隱半吞半吐,欲語還休,撲朔朦朧,纏綿悱惻。他的情感是“真率”的,爆發的,如長江東去,波濤滾滾,如黃河決堤,一泄千里。他好像是一匹野馬,不受現實秩序的束縛,在當時的社會里狂馳無忌。這種桀驁不馴的個性使李白一生傲視乾坤,高揚自我。他的詩歌創作也帶著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物象和具體事件作細致的描述,常以奔放的氣勢貫穿,講究縱橫馳騁,一氣呵成,具有以氣奪人的特點。再加上詩人的放蕩不羈、特立獨行,他的感情往往是噴發式的,宛如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變幼莫測的、奇之又奇?!耙煌狼椋谷瞬荒芫渥仲p摘。蓋他人作詩用筆想,太白用胸口,一噴即是,此其所長”(《嚴羽評點李集》)。太白確實是用胸噴,而非用筆想,而噴涌之源泉正是詩人心中的激情。飄逸奇縱、瑰麗多姿的浪漫色彩和不拘章法、任情任性的獨特風格,呈現出長天綠水、花光百里的詩意境界。在這種激情的支配下,他必定厭棄那種板滯的、凝固的對仗形式,而活潑的、富于流動感的“流水對”,自然是最佳的選擇。

3.3與詩人所選擇的物象存在密切相關

李白獨特的酣暢淋漓的激情,使他的詩歌具有獨特的物象,這些物象大都具有一種飛動的美,如奔騰咆哮的黃河、去天不盈尺的蜀道、銀河傾瀉的瀑布、使丘巒崩摧的雷電等等都是李白詩歌中的典型意象,這些雄偉磅薄的意象總是以其體積的巨大、力量的狂暴、氣勢的磅礴,給人以驚心動魄的感受,具有宏大的氣勢。如寫水“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箭射東?!保ā段髟涝婆_歌送丹丘子》),“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飛”(《巴女詞》);寫波濤“猛風吹倒天門山,白浪高于瓦官閣”,“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驚波一起三山動,公無渡河歸去來”(《橫江詞六首》);寫瀑布“飛湍瀑流爭喧虺,砰崖轉石萬壑雷”(《蜀道難》),“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寫山“群山如逐鹿,奔走相馳突”(《登梅嵐望金隴贈族侄高座寺僧中浮》),“連山似驚波,合沓出溟?!保ā毒湃盏歉摺罚?,“萬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這些物象無一不呈現出雄奇變幻的動態美,而流水對正是這種動態美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胡震亨(明).唐音癸簽[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篇3

【關鍵詞】意象;意境;風格;抒情

詩歌的創作離不開意象、意境、語言、抒情手法的運用。因此在鑒賞詩歌時可以從這三個方面著手去欣賞唐詩。

一、抓住意象,把握意境

在古代詩歌中,意象是頻頻出現的,在唐詩中亦是如此,意境是抒情性作品達到的最高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一。領悟古詩的意境是鑒賞的最高層次,可使鑒賞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靈的凈化,從而主動自覺地去創造、拓寬古詩的藝術境界。

如李白的《靜夜思》中的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寫這首詩時,作者正客居他鄉,漂泊在外的他餓思念家鄉,那又成就拿什么來寄托自己的思鄉之情呢?于是詩人就以一輪明月來喻指家鄉,看到明月仿佛也就看到了自己的故鄉。這首詩把“明月”作為意象,不僅表達了自己的思鄉之情,而且也襯托出詩人身處異地 孤獨無依的傷感。

在唐詩中有一個很常見的意象就是“酒”,例如:王維的送別詩中經典名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自己的友人即將離開,自己內心縱有萬般不舍,卻也留不住。于是詩人就借“酒”來表達依依惜別之情和與友人之間的情深意長。在古代,“酒”作為意象,它所表達的意境不是單一的,因此在欣賞古詩時我們要根據整首詩來判定“酒”所要表達出來的情感態度。

中國唐詩中還有很多意象,如“梧桐、浮云、鴛鴦”等。梧桐是凄涼悲傷的象征,詩人用“梧桐”一般來表達凄清的意境。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詩人借“浮云”來抒發孤獨飄零的際遇。鴛鴦喻指恩愛的夫妻,借“鴛鴦”來表達和諧、歡樂的意境。意象是一個古老的美學概念,是詩人抒感的最基本的方式,也是鑒賞詩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審美單元??梢哉f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詩歌的意境、風格及作者蘊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二、賞析語言,辯明風格

中國古代詩歌說到底就是一種語言的藝術,詩歌豐富的思想感情、優美的意境都是通過語言來表現的,詩歌的語言風格往往決定了作者的創作風格,因此在欣賞詩歌時一定要抓住詩歌的語言特點,分析詩歌語言,除了分析語言的用法,也要分析這種表達效果,進而把握詩歌表情達意的語言特色。

如“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都是這種新奇的語言。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里的“知”、“乃”、“潛”、“潤”、“細”幾個字,詩人不僅賦予了春雨以人的情感,表現出它了解人們的意愿,適時而降,而且從聽覺上描繪了春雨的形與神,深含著詩人對春雨的喜愛。在唐代詩歌語言呈多樣化發展。其主要有豪放、雄渾、清新、絢麗、悲慨、沉郁、自然等幾種語言風格。

豪放:即是豪邁奔放,李白是豪放風格的集大成者,情感激蕩,格調高遠,想象奇特,夸張出格,是李白詩歌的特點。表現其風格的詩句主要有“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詩人把黃河波濤洶涌的氣勢展現了出來,體現了作者豪放的創作風格,通過語言可以看出詩人豪邁、大氣的人格魅力。

雄渾:雄渾是盛唐詩歌的時代風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榮的景象和朝氣蓬勃的活力。其代表作有王昌齡的《出塞》,氣勢雄偉,浩瀚壯麗。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多么壯麗。而真正能夠稱得上“雄渾”的是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人,在他們的筆下有狼山,有大漠,有孤城,有奇塞,有酷熱,有寒冷,有同仇敵愾的憤慨,有誓死戍邊的決心。從他們雄渾的語言中,可以體會出作者的創作風格,詩人所要表達的強烈感情。

清新: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杜甫《絕句》中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兩句是寫景,色彩絢麗,語言清新生動,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也體現作者明朗輕松的創作風格。

絢麗:絢麗是有富麗的辭藻,絢爛的色彩,奇幻的情思。李商隱的詩就體現了這一特點。因此在賞析李商隱的詩時,一定要抓住他詩對仗工整,善用典,雍容典雅的特點。

沖淡:沖淡含有閑逸、靜穆、淡泊、深遠的特點。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就有閑、靜、淡、遠的特點,他的詩句“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詩人筆下的大自然,無不跳動著詩人自己的脈搏,他把主觀的情思化入客觀的景物中,追求忘我無我的空寂境界。用短短的二十個字,就給我們展現了一幅清新自然,幽靜深遠的畫面,體現了作者對“空靈”境界的追求。也可以看出詩人用字造句的功底很深。

悲慨:即是觸景生情,睹物傷懷,悲壯慷慨。大凡詩人,慨嘆風云變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睹人民災難之重,深受命運坎坷之苦,而憂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見,悲慨是時代的心聲,是詩人的呼喊,詩人面對動亂的現實,出于嚴肅的責任感,遂作悲慨,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就是以悲慨享譽詩壇?!澳钐斓刂朴疲殣砣欢橄隆?。面對著悠悠蒼天,茫茫大地,其悲壯歌聲,響徹云霄,慷慨之氣,橫絕太空。通過語言藝術就把作者的悲憤之感毫無保留的展現了出來。

沉郁:沉郁是指情感渾厚、濃郁、憂憤、蘊藉。沉則不浮,郁則不薄。杜甫之詩,為濃郁之極至。他的“三吏”“三別”“兵車行”都是沉郁的力作。他通過語言的描述來展現當時社會的黑暗,民不聊生的殘酷現實,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同時也體現了杜甫“沉郁頓挫”的創作風格。

三、分清抒情,理出手法

在唐詩中,詩人用詩來表達思緒,但表達思緒的手法又有所不同,不同的手法表達的情感效果也不一樣,因此在欣賞唐詩時一定要明確抒情手法。唐詩中的抒情手法有兩種,即是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主要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兩種手法。直接抒情即是直抒胸臆,這是一種不帶任何“附著物”,由詩人直接對有關人物和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抒情方式?!鞍材艽菝颊垩聶噘F,使我不得開心顏”。這一句詩人直接表明了蔑視權貴,追求個性自由的政治態度。

篇4

首先,并非所有《詩經》中的“河”都專指黃河。除《關雎》外,《詩經》寫到“河”的共有14首,分別為:《邶風?新臺》,《{風?柏舟》、《君子偕老》,《衛風?碩人》、《河廣》,《王風?葛》,《鄭風?清人》,《魏風?伐檀》,《陳風?衡門》,《小雅?小曼》、《巧言》,《大雅?時邁》,《周頌?般》,《商頌?玄鳥》。《{風?柏舟》的“河”解為黃河顯然與事實有違?!秢風?柏舟》共兩章: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髡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側。髡彼兩髦,實維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關于此詩主旨,方玉潤《詩經原始》引姚際恒詩解曰:“當是貞婦有夫早死,其母欲嫁之,而誓死不愿之作。”傅斯年《詩經講義稿》亦曰;“母氏欲其嫁一人,而自愿別嫁一人,以死矢之?!被閼偈茏瑁魅斯褐鬯?,以排遣心中郁悶,釋放滿腹憂傷,但惟有滿目蒼涼。《廊風》實乃《衛風》,為今河南濮陽、安陽一帶的詩歌。衛國處于黃河下游,黃河流經此地氣勢如何,今天無從得知,但我們可以通過與衛國地理環境近似的開封黃河景象想象其風韻。由于泥沙淤積,出鄭州后,黃河河道甚為寬廣,豐水期兩岸之間不辨牛馬,波濤滾滾,氣勢磅礴;枯水期則幾乎斷流,到處是裸漏沙地。黃河之水自古泥沙過半,渾濁不堪,涇渭分明和黃河千年一清之說非今人創造,實有淵源?!对娊?邶風?谷風》云:“涇以渭濁,浞浞其址?!蔽己邮屈S河的最大支流,較之黃土高原其他支流含沙量要低,黃河的水質由此可見一斑。《左傳》襄公八年云:“《周詩》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張衡《歸田賦》云:“俟河清乎未期。”王粲《登樓賦》云:“俟河清其未極?!壁w壹的《刺世疾邪賦》亦云:“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薄百购又濉笔俏娜藖児诺谋瘒@,也是黃河亙古渾濁的鐵證?!稇饑?燕策一》及《韓非子?初見秦》皆云齊地勢險要,有“清濟濁河”之限,濟水與黃河皆為齊國屏障,河水因混濁而有濁河之名。由于大量泥沙淤積,黃河下游灘涂寬廣,通航甚難,加之河水渾濁,四望蒼黃,泛舟黃河以驅除心中的郁悶,慰藉受傷的心靈,恐是亙古未聞之事。

先秦、秦漢人習慣將鄂爾多斯以下流經諸夏境內之黃河分別稱作西河、南河、東河,如《禮記?王制》云:“自恒山至于南河,千里而近。自南河至于江,千里而近……自柬河至于束海,千里而遙。自束河至于西河,千里而近。自西河至于流沙,千里而遙?!薄睹献?萬章》亦稱“舜避堯之子于南河之南”,黃河既能以“某河”分段名之,“河”理所當然由專名演化為一般泛指。《莊子?外物》任公于會稽(今浙江紹興)山垂釣東海,得魚,使得“涮河之東,蒼梧以北,莫不厭魚者”,司馬貞《史記索隱》云:“韋昭云:‘浙江在今錢塘’……《莊子》所謂‘涮河’,即其水也”。司馬相如《大人賦》曰:“遍覽八舷而觀四荒兮,劫渡九江而越五河?!睆埵毓潯妒酚浾x》引顏師古云:“五色之河也?!断山洝吩谱稀⒈?、絳、青、黃之河也?!鄙胶幼鳛閮煞N最常見的地理自然樣式,經常對舉,進而成為國家的代名詞。如《詩經?{風?君子偕老》云:“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莊子?秋水》云:“是猶使蟻負山,商i馳河也,必不勝任矣。”賈誼《過秦論》云:“(秦國)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伏,弱國入朝?!敝T處山河對舉,山非特指,如果將河解釋為黃河,則過于牽強。黃河之朊以稱為“黃河”,實乃由戰國時期“濁河”演化而來,裴《史記集解》引西晉學者晉灼曰:“齊西有平原。河水東北過高唐,高唐即平原也。孟津號黃河,故曰濁河?!秉S河之名最早出現,見于《漢書》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爰及苗裔?!备咦鎰畹腔?,與功臣盟誓,據此類推,黃河得名至遲不會晚于秦末。但兩漢各種典籍言及黃河,絕大多數統稱為“河”,直至魏晉之后,黃河之名才普及開來。

其次,該詩出自《詩經》“國風”《周南》,而《周南》、《召南》是南音,所載皆為江漢汝水流域民歌,而非黃河流域民歌。西周國都豐鎬,因是天子所居地故稱“宗周”;周公旦攝政時所建東都洛邑因是天下統治中心而號曰“成周”,西都宗周和東都成周二邦城畿相連,號稱“邦畿千里”?!对娊洝贰笆鍑L”有“王風”,乃成周王城一帶民歌。王城在成周附近,因平王東遷修筑宮室而得名,與成周實為一地。朱熹《詩集傳》云:“王,謂周東都洛邑王城畿內六百里之地,在《禹貢》豫州大華、外方之間。北得河陽,漸冀州之南也?!甭逡刂畺|成皋、滎陽、虎牢之地,乃鄭國分野,其詩為“鄭風”。鄭之東則為宋,鄭宋相依,“三頌”之“商頌”系宋樂也。黃河在成周、鄭之北,在鄭境東北入衛、齊而至于海,《詩經》之“二南”乃東都、鄭、宋之南江漢汝水流域民歌,與黃河無涉。傅斯年《詩經講義稿?分敘》云:“《周南》、《召南》都是南國之詩,并沒有岐周的詩。南國者,自河而南,至于江漢之域,在西周下一半文化非常的高,周室在那里建設了好多國?!弊鳛榻瓭h汝水流域民歌,將“河”解為“黃河”,顯然與實際不符。

篇5

關鍵詞:音樂史教學;中西方;比較;視野

一、前言

當前來看,我國在音樂史教學方面存在諸多的問題,在教學當中,中西方音樂史缺乏綜合教學活動的開展,而且將其專業進行了分離后,然后開展了單獨的教學,如,大多數的音樂教學機構對音樂學科的專業進行細化,其中包括西方音樂史、中國音樂史等,可以說,對學科進行細化,很大程度的影響到了學生對音樂史的學習,而且學生對于音樂史的發展等方面不能深刻的了解和掌握,這對學生視野的拓展有著極大的阻礙性。所以,在實際教學當中,應該深入研究中西方的教學,并且對其進行比較,這樣能夠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深刻的理解音樂史知識。

二、將古希臘的《荷馬史詩》與我國的《詩經》進行對比學習

《荷馬史詩》出自古希臘,它在西方音樂史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是因為西方音樂、史詩、音樂的發展,三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對于西方國家而言,讓詩的吟詠更為有效,音樂的伴奏是必不可少的,在早期,《荷馬史詩》是詩和音樂結合的最為典型的表現。

《荷馬史詩》的作者并不是荷馬,是因為人們將荷馬通過口頭創作的詩歌通過匯總的形式,將其進行了編纂,在這部史詩當中,《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分十分的重要,該部分的史詩詳細地記載了古希臘的歌曲、歌手等內容,該史詩正式編寫完成的時間是在公元前6世紀,它除了對西方早期的音樂史進行了詳細的記載,更詳細地闡述了古希臘的文化、歷史等內容,在羅馬帝國時代及基督教傳播時期,該史詩是教育的重點內容,所以,在西方音樂和文學當中,《荷馬史詩》有著支柱性的作用,對于古希臘的人來講,《荷馬史詩》除了是對音樂展現的一種手法,更是精神文化的結晶。

和《荷馬史詩》相比較而言,我國的《詩經》在它之前就出現了,在西周(約公元前8世紀)到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紀),《詩經》對這個時代產生的大量詩歌進行了匯總。內容涉及三類,分別是風、雅、頌,這里所說的風其實就是民歌;雅是由大、中、小三類組成,其中的詩歌都是由貴族所創;頌的詩歌主要為祭祀為主。這些詩歌在古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代人以唱的形式將其進行了直接的展現??梢哉f,《詩經》的應運而生,孔子的推動非常的關鍵,是孔子精心地整理了所收錄來的詩歌?!对娊洝分械膬热萆婕暗谋容^廣,詩歌以四言的形式為主,使用的手法分別為賦、比、興,可以說,因為《詩經》的出現,給后期不同的詩歌的創作帶來直接的影響,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它在其中的地位非常的高。

將《荷馬史詩》和《詩經》進行對比,其本質是比較類似的,而且都在很早的時期出現了,一個在東方誕生,一個在西方誕生??梢哉f,在地理位置上非常的遙遠,然而,它們出現的時間比較相似。對于現代的中西方音樂的發展過程中,兩者之間有著什么樣的聯系,表現形式是否有差異,兩部著作對中西方音樂有什么樣的影響等,如果能夠在音樂史中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可以使音樂史的教學水平從本質上得到極大的提高。

三、古希臘與我國早期在音樂思想方面的比較

西方哲學最早起源于古希臘,可以說,一些偉大的哲學家,都是來自古希臘,這些哲學家對于世界來說有著十分巨大的影響,其中的著作,更是對音樂思想的獨特體現。

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認為,音樂的聲音是來源于大自然的,可以說,大部分的藝術,都是通過模仿自然界從而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模仿的對象和方式存在極大的差異性,所以,所形成的藝術類別也是多樣化的。

在我國秦代,《樂記》中講到:“‘物動心感’是音樂的主要來源,只要有聲樂,人的心里就會產生音樂?!笨梢哉f,音樂的形成,是人們的心中產生,人們因為內心有所感觸,就會以音樂的形式將其展現出來。人的內心因為外界給其帶來的刺激,共鳴的產生,最終形成音樂,可以說,不管是西方國家,還是我國古代,都是唯物論。

關于音樂對社會的作用,在古希臘,人們對音樂教學特別的重視,不管是家庭非常貧窮,還是非常的富裕,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都需要進行音樂教育的熏陶。人們認為,音樂能夠幫助進行和諧社會的構建,一旦音樂不存在,社會將會非常的混亂,沒有秩序??梢哉f,在古希臘時期,音樂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個人的音樂素養非常的高,將受到極高的待遇,并且被十分的尊敬。

對于我國來講,《樂記》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對音樂的重視。古人認為,音樂不同,給人帶來的教育也是有著很大的差異性的,對不同的人群有著差異性的影響,對于我國的古代,音樂更是直接反映了社會等級的森嚴,從《樂記》當中就能看出,它除了展現出古人非常重視音樂,更對古代社會格局的變化進行了直接的反映。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不管是西方音樂史,還是中國音樂史,隨著時代的進步,對于這兩者的研究也會逐漸形成完善的體系,音樂教學法會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發展,以正確的態度看待音樂史教學的重要性,結合實際創新西方音樂史的教學手段,使這門學科更接“地氣”,更為學生所喜愛才是所有音樂史學從教者的初衷。

參考文獻: 

[1]陳瑜.西方音樂史教學的幾點思考[J].黃河之聲,2016,(18):34. 

[2]曹穎.對中國高校西方音樂史教學創新發展的思考——“20世紀音樂”部分探析[J].黃河之聲,2016,(22):44-45. 

[3]姚沛彤.簡述建國以來我國對西方音樂史的研究[J].科技展望,2017,(23). 

篇6

關鍵詞:詩眼 意象 情懷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在公元763年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全詩字字表現了激動心,句句洋溢著喜悅情,讀后,無不被“喜欲狂”的情緒所感染。陸紅兵老師從貫穿全詩的主旋律――“喜欲狂”入手,激發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表現詩歌韻律,豐滿詩句意象,理解詩歌內涵,體會詩歌情感,演繹出古詩教學的別樣精彩。

一.緊扣詩眼,讀出“喜”之韻

師:看來我們在讀古文、讀古詩時要特別注意古今音或古今義的變化。

……

師:你覺得整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生1:高興、興奮。

生2:這是杜甫寫下的一首快詩,全詩充滿著一種喜悅之情。(師板書:喜悅)

師:那我們能不能通過朗讀把這種喜悅表達出來?古詩是可以唱出來的,現在我們唱不了,但我們在讀的時候,在語義停頓上,如果最后一個字是第一聲或第二聲的時候,我們就適當地延長一點,比如說,“劍外/忽聞――傳/薊北”。誰來讀讀?

在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對照注釋、讀懂詩意的基礎上,陸老師引導學生緊扣詩眼,讀出節奏和韻味,這是針對律詩形式的初步朗讀。

二.豐滿意象,體會“喜”之情

通過朗讀表達出詩人內心的喜悅后,陸老師讓學生先默讀古詩,圈出認為最能體現詩人喜悅之情的字詞,想象當時的情景。再小組交流并根據理解和想象,吟誦相關詩句。

師:你覺得詩歌的哪兒表達出這種喜悅?

生:我從“滿衣裳”看出喜悅。

師:為什么?解釋一下。在讀“滿衣裳”的時候,眼前是怎樣的情景?

生:我畫的是“涕淚滿衣裳”,杜甫第一次知道官軍收了河南河北,高興得眼淚都流了下來,所以眼淚滿了整個衣服。

師:他是怎么在那兒哭的?

生:我認為他很喜悅,眼淚都滿了,這就是他對家鄉的一種喜愛和思念之情。

師:不是偷偷在那兒哭,而是――(痛哭一場)

……

學生紛紛交流圈畫的意象。此環節,陸老師引導學生讀出詩句中的關鍵詞,想象詞語背后的生活情景,展現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讀出詩象,體驗詩人為何會有如此“喜欲狂”的情感,表達這種無與倫比的喜悅,使杜甫“彼時彼刻”的情感叩擊學生“此時此刻”的心扉,讓學生在文本縫隙里尋找語用點,體驗意象疊加的語言魅力,真正達到“披文以入情”。

最后,分別出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楷書、隸書、草書三幅書法作品,在朗讀中不僅讓學生感受到這首詩歌的經典,也欣賞到不同書體的美感,領略中華書法之神奇,熟讀成誦的目標自然水到渠成了。通過讓學生猜測:如果杜甫當時寫這首詩,會用哪一種書體,為什么?指向草書,以書體的選擇再次觸摸詩人“喜欲狂”的心境。

三.感悟情懷,探究“喜”之源

師:老師最近在讀《安史之亂》,有個章節專門介紹杜甫的(出示段落,轉引自彭麗華《安史之亂》人民出版社)。這當中紅色的都是當年杜甫經過的地方,從這些地方,你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詩人顛沛流離,到處漂泊。

師:那么現在,這種生活就快結束了,他當然高興。

那么這一路又是過著怎樣的生活呢,我也找了兩句杜甫的詩(出示《彭衙行》)他在彭衙這個地方用這樣幾句詩寫了當時的生活。自己讀一讀,妻子在愁什么?

……

師:(出示一組安史之亂圖片)其實這樣的情景何止是杜甫一家,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在安史之亂之后,可以說是遭受了一場浩劫。而如今,勝利的消息已經傳來了,為什么這樣喜悅呢?杜甫為誰喜悅?

生:他在為國家而喜悅,在為千萬個流落他鄉的人民而喜悅。

……

文字、圖片及杜甫詩《彭衙行》的引入,使“安史之亂”給家庭、社會、國家造成的災難變得具體可感,學生在短短幾分鐘內了解了作者數年的生活,對杜甫生活境遇的感受和理解也就有了質的變化。

篇7

此公告在天涯社區、小眾菜園論壇、左岸文化網、新浪微博等貼出后,立刻引起反響,先后有近二十個省市或網站響應天涯雜志社的提議。2011年1月6日晚,全國十多個城市熱愛史鐵生的人們,同步點燃燭火,朗誦史鐵生的詩歌和散文,為這位可親可敬可愛的作家送行。

??凇皻J生之夜”燭光追思會在白沙門公園緣緣堂舉行,韓少功、馬原、蔣子丹、徐敬亞、王小妮、耿占春、劉齊、孔見、單正平、李少君、崽崽、王雁翎、劉復生等作家、詩人、學者、《天涯》雜志社同仁、熱心讀者共計八十余人參加了追思會,紀念這位純粹的、參透生死的、用心靈寫作的作家。

《天涯》雜志前任主編、作家蔣子丹為“鐵生之夜燭光追思會”主持人,她在主持詞中說:“七天之前,一個可親可敬可愛的人,新時期以來始終在中國文壇上獨樹一幟的作家史鐵生永遠離開了我們,離開了這個叫他又愛又恨的塵俗世界。今天,為了送別鐵生,我們集合在這里,重新吟誦他的詩文,也向他的在天之靈說出我們內心的懷想和祝愿,用超越時空的方式,來進行一次莊嚴的對話。每一個人的肉體終會消亡,但高貴的靈魂會隨著精神的飛揚得到永生,大家真摯的感念和祈禱,將護送鐵生的靈魂,走向他生前無限向往的自由光明之巔?!?/p>

作家馬原、韓少功、劉齊、耿占春、徐敬亞、孔見、單正平、崽崽、高蓓、趙瑜,以及史鐵生的熱心讀者劉耿、周泉根、梁偉等先后發言,追思往事,暢談感想,不少人當場淚落。來自海口朗讀協會的代表,吟誦起一首首史鐵生的詩:《最后的練習》、《節日》、《遺物》、《希米、希米》……人們用燭光照亮他前往天堂的道路,用他的詩來紀念他,用祝福為他送行。

追思會上,《天涯》雜志主編李少君代表《天涯》雜志發出《關于在北京地壇公園塑造史鐵生銅像的倡議書》:由全國作家與讀者自愿捐款,塑造史鐵生銅像安放在北京地壇公園。與會者紛紛響應,當場為建立史鐵生銅像捐款,經過??谑协傊莨C處公證員現場公證,共募得款項27773元。該倡議是由海南師大教授單正平首先提出,經過《天涯》雜志同仁對細節進行認真考慮之后形成的。

當晚八點,全國十多個城市同步舉行了“‘鐵生之夜’燭光追思會”。

寧夏銀川“鐵生之夜”:由《黃河文學》雜志社主辦,來自銀川的文藝工作者、文學愛好者近百人參加了追思會。銀川市文聯主席、《黃河文學》主編郭文斌說:“人們看上去是在懷念一個作家,事實上是在向一種精神純度致敬,也是向一種人格高度致敬?!迸c會者點燃蠟燭,全場默哀;播放了介紹史鐵生先生生平及創作情況的視頻;隨后,大家主動上臺朗誦史鐵生先生的作品,并向先生遺像獻花,在十米長卷上寫下自己對先生的寄語。

湖北武漢“鐵生之夜”:由湖北作協“我們愛讀書會”主辦,作家方方、李武育、劉醒龍、陳應松、董宏猷以及“我們愛讀書會”的部分會員共五十余人參加了追思會。方方簡短的講話后,作家們便以自己的方式,回憶著與史鐵生的接觸和交往的點點滴滴。劉醒龍講述與史鐵生的第一次見面,稱史鐵生是我們時代的文學大師。方方回憶了自己兩次拜見史鐵生的過程,并朗誦了史鐵生的詩作《永在》。車延高托人現場朗誦了自己的詩歌《致史鐵生》。武漢詩人阿毛,也請人帶來了悼念作品《挽歌》。

四川成都“鐵生之夜”:由弘文書局主辦,現場書迷與文化界人士一同追憶這位令人尊敬的作家。在追思會現場,點點燭光寄托著讀者們對史鐵生的哀思,整個書局的氣氛哀傷卻又安寧。讀者手持、百合,誦讀史鐵生作品,再次回味經典。四川省戲劇家協會主席廖全京主持追思會,他說:“……史鐵生是一位安靜、有疼痛感的作家,當下,如史鐵生這般有著獨立精神且兼具憂患意識的作家不多,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史鐵生心靈的健全程度超過了很多人?!?/p>

山西太原“鐵生之夜”:由山西省女作家協會主辦,北岳文藝出版社協辦。位于并州南路的北岳文藝出版社七樓會議室里,齊聚了蔣韻、張銳鋒、潞潞、傅書華、王春林、魯順民、王靈善、李建華等數十位作家、詩人、學者、編輯,大家表達了對史鐵生的景仰和懷念。山西省女作家協會會長蔣韻說:“今天我們聚在這里,與其說是追思,不如說是‘以文會友’。鐵生,你就在我們中間,燭光點燃了,我們靜靜地聆聽,聽你內心的聲音,聽你曾經有過的慘烈掙扎:現實與夢想、理性與激情、肉身與精神、命運與信仰、怨恨與寬容、困苦與歡樂……你將使我們這個夜晚變得豐富,正如你的存在、你的文字使中國文學變得更豐富、更深刻、更純粹、更誠懇一樣?!?/p>

湖南長沙“鐵生之夜”:由《瀟湘晨報》主辦,在曙光北路66號PAGE 1咖啡館舉行,何立偉、何頓、葉夢、彭見明、王平、宋元、吳昕孺、孟澤、彭海燕、張景思等作家以及二十余名長沙讀者參加了追思會。與史鐵生相交二十五年的友人姚平先生,也從岳陽打來電話,朗誦了紀念史鐵生先生的詩歌,讀完潸然淚下,大家極為感動。

山東龍口“鐵生之夜”:由萬松浦書院主辦,萬松浦全體員工參加了這次追思會。萬松浦書院常務副院長田連謨先生宣布“鐵生之夜”追思會開始,全體員工向史鐵生的遺像獻上金黃色的,并點亮蠟燭,追思這位杰出的作家。隆重的追思會上,大屏幕上映出作家的生平,令員工們又一次走進了史鐵生作品呈現的境界。燭光點點,朵朵,寄托著與會者的懷念與哀思。

云南昆明“鐵生之夜”:由麥田書店、夏沫蓮花音樂吧主辦,參加本次“鐵生之夜”追思朗誦會的有于堅、雷平陽、韓旭、錢映紫、朱曉華等云南知名作家、詩人和文藝工作者,以及云南電視臺、《大觀周刊》、昆明陽光頻率、新浪網云南站、搜狐網云南站等各媒體的編輯、主持人、主播等。點點燭光中,朗讀作品、追憶感懷,現場沉浸在哀思當中。詩人于堅追憶了他與史鐵生相識的點點滴滴,并為追思會做了總結:“一個偉大的作家去了,大家愿意聚在一起懷念他,這就是這個時代偉大的地方!”

北京“鐵生之夜”:由清華大學中文系學生文學社團主辦,格非、李洱、王中忱、劉石、解志熙、蔣一談、潘采夫、李莎等作家、學者、編輯、意大利駐華大使館文化處工作人員以及清華大學多名學生參加了追思會。大家追憶了史鐵生與清華的淵源,也沉浸在史鐵生作品的精神力量當中,清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劉石說:“史鐵生是一個精神世界豐富、內心豐盈的作家?!弊骷摇⑶迦A大學中文系教授格非說:“一個作家去世了,有這么多讀者紀念他,在中國作家中是第一位。這是鐵生的榮耀,也是文學的榮耀?!?/p>

陜西西安“鐵生之夜”:由《手稿》雜志主辦,在西安唐遺址公園舉行。黃海、第廣龍、馬召平、鄒赴曉、呂虎平、王琪、王瀟然、高勇等幾十位青年作家、詩人參加了追思會。許多青年聞 知后,也自發陸續來到西安唐遺址公園,將五十九支蠟燭圍成一個大大的心字,為他默哀祈禱,朗誦懷念他的詩歌。大家點燃蠟燭,在凜冽的寒風中,映出橘黃色的光焰,燭光中,史鐵生先生不朽的生命依然燦爛。

廣東珠?!拌F生之夜”:由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人文學院主辦,綠地文學社、晴天心理工作坊的同學們齊聚在追思會上,表達對史鐵生先生深深的思念。一段視頻《我與地壇》拉開了追思會的序幕,師生共同朗誦史鐵生先生《節日》、《永在》等經典作品。綠地文學社劉茗飛老師吟誦了楊文豐教授的詩歌《眼盈淚兮師已逝――痛悼偉大的中國作家史鐵生先生》。與會同學點燃五十九支蠟燭,寄托哀思與懷念,愿史鐵生先生一路走好!

青海西寧“鐵生之夜”:由青海省作協主辦,青海作協數十人參加了追思會。追思會由青海作協主席梅卓主持,介紹了史鐵生的生平和作品,并朗讀了他的作品片段,以表達對這位“用生命書寫生命”的作家的深切緬懷和紀念。追思會上,作家們認為: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連接在一起,可以說他是在用生命寫作,用生命追求文學理想。

甘肅蘭州“鐵生之夜”:蘭州的追思會因故延遲,于1月7日晚上舉行,葉舟、娜夜、陽r、人鄰、古馬、梁積林、于貴鋒、袁俊宏、郭曉琦、王焱、顧軍、談振國、武強華、舒眉等十多位作家、詩人,匯聚在皋蘭山下、黃河之畔的蘭州,共同追思著名作家史鐵生的生平和文學成就。期間,大家共捐款一千四百元整,將匯至中國作協的相關部門,用于今后有關史鐵生的一些紀念活動當中。

江西新余“鐵生之夜”:江西多位作家、詩人參與。江西新余仙女湖畔的一間會議室內,在李曉君、江子兩位主持人提議下,作家們肅立于閃爍的燭光周圍,伴隨《思鄉曲》低緩的旋律,深切緬懷史鐵生先生。作家王曉莉認為史鐵生的離世是中國文壇的一大損失。李曉君認為史鐵生的作品蘊含了人的存在意義的哲學思考,體現了生命的終極關懷意識,是一位令人敬重的作家。何立文認為,懷念史鐵生的最好方式是重讀他的作品。

廣東佛山“鐵生之夜”:由《佛山文藝》雜志社主辦,文能、張況、周崇賢、申志、郗選等作家、編輯、傳媒人以及《佛山文藝》部分編輯、《佛山電視周報》部分記者、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中文系學生等數十人參加了追思會。到會者深情點燃追思蠟燭,肅立默哀。隨后,部分到會者接力朗誦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等經典作品,對史鐵生的逝世表示沉痛的悼念。《佛山文藝》總編輯文能說:“中國作家逝世的很多,但像史鐵生這樣,逝世后引起全國各地這么大反響,人們自發組織追思活動,在我的印象中這還是第一次。它也從另一個層面上說明了,中國人的精神層面正在發生某種變化……”

廣東廣州“鐵生之夜”:由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辦,陳劍暉、王萍、董光柱等多位老師,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文苑》、《文學報》編委,眾多文學青年、在校學生參加了追思會。華南師范大學文一棟三樓會議室中,白燭在冬夜寒風中顫抖著哀沉的微光,與會者肅立默哀,并為史鐵生先生獻上白花。與會者認為,史鐵生用他閃耀著力量與光輝的文字將生命意義的思考帶給每個讀者,叩問和衡量生與死的價值,讓生命的尊嚴延續。這次追思活動,是對史鐵生一生的回望,也是對一個偉大作家,一個高貴的生命行者,致予的最隆重、最崇高、最誠摯的禮贊。

此外,還有河北文化界網舉行了網絡“鐵生之夜”追思會,建立了網上燃燭紀念館,網友們可上網點擊為史鐵生燃燭追思。河北作家譚湘、何玉茹、崔立秋、阿寧、郭寶亮、康志剛、梁東方、劉江濱、劉向東,都在網上發文紀念史鐵生。作家譚湘認為,在精神面對物質幾乎全面潰敗,物欲和機術充斥方方面面的今天,史鐵生讓我們感覺到精神的抵抗。眾多網友也在網絡上點燭留言,表達了對這位他們所敬重的作家的懷念之情。

篇8

關鍵詞:中日詩歌 馬意象 創作特點 文化差異

基金項目: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課題“中日古典文學中的語言比較研究”(11BWW001)

馬是最早進入人類生活及文學視野中的動物之一,在中日兩國的詩歌作品中都存在著大量描寫馬、詠嘆馬的詩歌。然而,我們在閱讀時不難發現,馬這一意象在中日詩歌中的含義既有相似點,也有大相徑庭之處。這樣的差異有哪些體現 ?雖然目前中日兩國對于唐詩及和歌的研究論著繁多,但從比較文學的角度,具體地考察某一典型意象,特別是考察馬意象的平行研究尚不多見。因此,本文選取《萬葉集》及白居易的詩歌作為比較分析的文本素材,通過大量年代相近的詩歌例子,比較兩國詩人對“馬意象”的審美差異,并分析各自的寫作風格和特點。

一、《萬葉集》中“馬”意象的內涵

早在公元4世紀末,馬文化就已通過朝鮮半島傳入日本。 日本出土的該時代的文物中,就發現了很多馬具,如馬鐙、馬鞍、轡,此外還有很多以馬為題材的紋飾、首飾等,這就反映出馬在當時已進入了日本文化和生活之中。而《萬葉集》所收錄的和歌最早可追溯至公元4世紀, 萬葉和歌對當時馬的使用情況也有所描述?!度f葉集》中,提及馬的和歌多達九十二首,且馬匹的名稱眾多,按照毛色、身高、年齡又分為馬、駒、赤駒、黑駒、青馬等,[1]內容涵蓋交通、出游、狩獵、祭祀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萬葉歌人還將馬劃入審美體系當中,賦予馬意象獨特的內涵,了解這些涵義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萬葉集》中和歌的涵義??ㄆ饋?,《萬葉集》中“馬詩”主要抒發了詩人以下幾種情感。

(一)理想男子的形象化身

戀歌在《萬葉集》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馬”意象也常常出現在戀歌中,如《萬葉集》中的第1271首和歌:

くありて居にゆる妹が家(へ) に早く至らむ [2]

右ノ一首ハ、柿本朝臣人ノ歌集ニ出ヅ。

(遠在云居地,吾能望妹家,黑駒應早到,快馬把鞭加。上一首,《柿本朝臣人麻呂之歌集》出。)[3]

這首和歌出自萬葉集代表詩人柿本人麻呂編著的《柿本朝臣人麻呂之歌集》。該歌集本就以抒情著稱,而這首和歌風格樸素,感情表達直率,體現了萬葉集的風格。和歌并沒有過多地著墨于馬的骨質、眼睛及形體,也沒有正面描寫“妹”的身姿神采,僅通過揚鞭催馬的動作就表達了男子望眼欲穿、渴望盡早與戀人相聚的心情?!昂隈x”則成為該男子的形象化身??梢哉f,雖正面“不著一字”,但又“盡得風流”。此外,還有《萬葉集》中的第3313首和歌:

川のの石踏み渡りぬば玉の(くろま)の來(く) 夜は常にあらぬかも。 [2]

(河川流漱處,踏石渡河來、黑馬前來夜,經常豈少哉。)[3]

這是一首以女子口吻創造的反歌,與前一首相比,表現方法更為含蓄而細膩。這首歌的前半句描寫了潺潺流水及渡河時所踩的石頭,傳遞出浪漫的意境,為后半句做鋪墊。而后半句則感嘆“黑馬前來夜,經常豈少哉” ,“黑馬”成了那名男子的化身,癡情的女子如盼戀人到來一般盼望見到黑馬的身影,表達了女子的閨怨。因此,它不僅僅是男子的坐騎,也成為寄托相思的對象。黑馬的外形陽光、剛健、瀟灑,而黑色則給人以穩重成熟的感覺。與其說以馬喻人,一語雙關,不如說在馬中原本就蘊含有人的影子。

(二)表達離別的情緒

古時人們的遠行離不開馬匹。在日本和歌中,歌人為了渲染或表達離別的情緒,往往運用馬匹這一意象為和歌的抒懷寫意服務。如《萬葉集》中的第365首和歌:

津山打ち越え行けば我(あ) がれるぞく家戀ふらしも。 [2]

(笠朝臣金村,鹽津山作歌二首)(行越鹽津山,我乘吾馬駛,家人戀我乎,我馬失蹄矣。[3]

這首和歌為奈良時期宮廷歌人笠金村所作。眾所周知,馬匹是古代交通體系中極為重要的工具,承載著人們出行的任務,因此,歌人在創作遠行、送別題材的和歌時,常常會加入馬匹的形象,這首和歌就是其中代表。和歌的上半部分以第一人稱敘述了“我”將要騎著馬翻山越嶺,穿越鹽津山;后半句則感嘆道:家人一定很不舍吧,我的馬都失蹄了。此處的“馬失蹄”這一行為未必是真實發生過,在日本古典和歌中,認為馬是由于不舍才造成失蹄, 因此常常以“馬失前蹄”喻家人思念遠行的離人,已形成固定模式。中國也有“馬失前蹄”這一成語,其中的“失“字與“失手”的“失”意思相似,用于比喻偶然發生差錯而受挫。相同的動作在兩國文學中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

(三)表達緬懷天子的心情

《萬葉集》代表歌人柿本人麻呂曾是當時著名的宮廷歌人,其創造的和歌也常常與皇家的行幸游宴、狩獵祭祀等活動有關,而柿本人麻呂本人也與天皇、皇后、皇子們關系密切。在《萬葉集》收錄的其八十四首和歌中,有這樣一首:

日(ひなみ) の皇子の命のめて御狩立たししは來向ふ(0049)[2]

(日并古皇子,名駒并轡馳,驅馳來狩獵,此已是其時。)[3]

這幅浮現在作者腦海中的畫面,是他幻覺的假象。因為此時草壁皇子已經去世。在作者的腦海里,已故的草壁皇子與其子輕皇子(文武天皇)并駕馳騁、一起狩獵的日子終于到來。 [5]已經死去的皇子怎么可能死而復生、與兒子一起騎馬狩獵呢?為何作者要描寫出如此荒誕的場面?這首和歌可以說是一首草壁皇子的挽歌,并且反映出了當時的政治背景。柿本人麻呂為草壁皇子寫的挽歌之所以如此出色,不僅僅是因為其宮廷歌人的身份職責, [5]還因為他對于草壁皇子帶有真摯的崇敬與緬懷的心情。而且對于當時的輕皇子(即已故草壁皇子的兒子)及其身邊的追隨者則帶有不滿的情緒,[5]因此格外懷念草壁皇子當政的時期。他將草壁皇子視為神明,希望這樣的明君能再次出現,哪怕只在幻想中出現,也能帶給他莫大的安慰與鼓舞。這樣一位令作者魂牽夢繞的可與日爭輝的明君,他出現時的形象正是在名駒上馳騁,說明騎馬與皇子英明神武的形象有著莫大的關聯,名駒不僅是賢君的坐騎,更成了賢君的代稱。

二、白居易詩歌中的馬意象

白居易所處的唐朝是中國詩歌發展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同時也是馬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白居易所作的詠馬詩自然也不在少數 。使用北京大學全唐詩電子檢索系統的專業版進行搜索,可查得在白居易詩歌中,僅僅詩題中含有“馬”字的就有35項匹配。[5]此外,還有很多詩歌在內容上與馬有緊密的關聯。在此,對白居易詩歌中馬意象的含義做大致的分類與歸納,其筆下的“馬詩”主要與以下主題有關:

(一)戰事的象征

唐朝時期對外軍事交鋒頻繁,而對于在廣闊的沙漠、草原地區開拓疆土防衛外敵,馬是不可或缺的戰略物資。因此,在構建馬意象、詠嘆馬時,往往與戰爭、邊塞及文人的功業情節有關,如白居易的《戲和微之答竇七行軍之作》(出自《全唐詩》卷451-31):

旌鉞從,賓僚禮數全。夔龍來要地,鷺下遼天。赭汗騎驕馬,青娥舞醉仙。合成江上作,散到洛中傳。陋巷能無酒,貧池亦有船。春裝秋未寄,謾道有閑錢。

由詩歌標題可知,這首詩是為了答竇七行軍而作。詩歌開頭便營造出一種排云馭氣的氣勢,“旌鉞”象征著權杖,已體現出要建功立業、效命疆場的豪情;而“夔龍”“鷺”都是神話中非同一般的動物,在此稱贊對方的身份尊貴與能力出眾;“赭汗”則指駿馬的汗水,常借指駿馬,在此與“騎驕馬”搭配,比喻對方身姿矯健如駿馬,與座下的驕馬十分相稱。而在《想東游五十韻》(出自《全唐詩》卷450-3)中,馬的意象也具有典型性:

海內時無事,江南歲有秋。生民皆樂業,地主盡賢侯。郊靜銷戎馬,城高逼斗牛。平河七百里,沃壤二三州。(節選)

在這幾句詩歌中,白居易以其慣有的樸實淺顯的筆調描繪出國泰民安的場景,是其對于國家及人民生活的美好設想。詩歌中以“銷馬”暗指“消戰”。若國家無戰事、人民得以安居樂業,自然也就不需要大量的戰馬,因此便出現了“郊靜銷戎馬”這樣不合常理的現象。從中可以看出“馬”在作者心中已與戰爭密不可分。

(二)表達離別的情緒

幅員遼闊的中國,運輸、狩獵、旅行,都離不開馬。因此,在“遠行”“送別”這樣題材的詩歌里,都少不了馬這一意象。白居易的《離別難》(出自《全唐詩》卷27-101)就具有代表性:

楊柳陌上送行人,馬去東回一望塵,不覺別時紅淚盡,歸來無可更沾巾。

詩歌題目已經點明這是有關離別的詩歌,但作者沒有正面描寫如何“送”行人、如何“離別”,短短四字“馬去東回”就精簡要約地概括了送別的過程,令人仿佛聽見嗒嗒的馬蹄聲,看到馬匹飛奔而去后揚起的黃沙。詩人不忍寫人的離去,只能落筆在馬的奔跑上,反而烘托出了離別時凝重傷感的氣氛。 類似的典型詩歌還有《送客歸京》(出自《全唐詩》卷441-43):

水千里,何時歸到秦?舟辭三峽雨,馬入九衢塵。有酒留行客,無書寄貴人。唯憑遠傳語,好在曲江春。

從首句“水千里”,我們可以推測出詩人送的客人歸京的路途遙遠,千里迢迢,既有水路又有陸路,句末還使用一個疑問句以加強語氣,突出歸京路途艱辛不易。 從詩人對“舟”與“馬”的對仗手法來看,舟與馬在當時都是可以承擔長途重負的主要交通工具,“四千里”的漫長路途中,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表達有才之士不得志的情懷

馬的品德與際遇格外能引起士人的共鳴,唐人常常以良馬比人才,文人墨客也往往以良驥賢才自居。而當才華得不到知遇,壯志得不到舒展時,則常以年老、衰弱、羸弱的良馬自比,寫馬實為寫人。[5]白居易的詩歌中,老馬瘦馬的形象不在少數,如經典諷喻詩《羸駿》(出自《全唐詩》卷424-8):

驊騮失其主,羸餓無人牧。向風嘶一聲,莽蒼黃河曲。踏冰水畔立,臥雪冢間宿。歲暮田野空,寒草不滿腹。豈無市駿者,盡是凡人目。相馬失于瘦,遂遺千里足。村中何擾擾,有吏征芻粟。輸彼軍廄中,化作駑駘肉。

詩中的“驊騮”為赤色的駿馬,這樣從外形到品質都算得上上乘的良駒,卻落得無人飼養,以至于“踏冰”“臥雪”,無容身之所;吃的是“寒草”,尚不足以果腹,可謂飽受凍餒之苦。獨自立在黃河邊,向著風中嘶吼的這番景象,其意境和氣氛,都稱得上“凄婉激烈,風骨情景”。詩歌中不僅記敘了駿馬的悲慘命運,還塑造了一個階級對立的形象:駑駘(劣馬)。 由于得不到相馬人的賞識,千里馬最終竟被官吏運進軍隊的馬廄,化為了飼料,供劣馬食用。兩種產生如此強烈反差的結局,令詩歌更加切直刻露,諷刺效果無可復加。通過“瘦馬”這一意象,鞭撻了統治階級用人時見識淺陋,品學優良有才華的人得不到重用、受人迫害,平庸無才的小人當道,嫉賢害能的社會現實。

三、小結

通過上文的比較與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萬葉集》與白居易詩歌中的“馬詩”既有相似的一面,又存在著一定差異。相同的“馬”意象在中日兩國的詩人眼里有共同的欣賞點,但又具有相對獨立的傳統特征與不同的審美情趣。《萬葉集》中的“馬詩”大致有以下創作特征:(1)在主題方面,重視個人的悲歡離合。從題材上看,《萬葉集》的“馬詩”中,感懷詠物、離別憂旅、閑適抒情的作品較多,與詩人個人的處境、情感關系更為密切,如“行越鹽津山”“河川流漱處”等詩句。(2)在選材方面,寄情四季景物。《萬葉集》的馬詩中含有大量自然景物的意象,如山葉、溪水、青山、荻花、秋風等,歌人的審美關注點更多地集中在自然景物本身美的特征上,并竭力令自身融入大自然,如“馨香茲信土”“呼犬來聞獵”等。(3)故事的情理較為朦朧?!度f葉集》中的“馬詩”常常僅僅借馬寫出一個場景,描繪出一個情境,傳遞出某種感情。但并不描寫出事件的梗概、前因后果、人物關系等,從時間到空間都較為模糊。

與《萬葉集》相比,白居易的“馬詩”有以下創作特征:(1)作品的內容、風格深受社會政治環境的影響?;蝮w現功業情節,抒發報國之志,或影射黑暗污濁的政治現實,對其進行批判、諷刺。(2)氣魄宏偉、風格凌厲。白居易的馬意象常常使用于御寇、戍邊、報國等題材中,詩人運用“賦比興”等各種寫作手法,寫出磅礴的場面,塑造出昂然的形象,達到鼓蕩人心的藝術效果。(3)把馬身上的特征與人的特性巧妙結合,將良馬樹立為人世追求的倫理楷模。與《萬葉集》相比,白居易詩歌關注點已超越了意象本身,擴展到了人的社會道德上。

中日兩國詩歌中的“馬意象”會產生如此大的差異,與兩國的自然條件、歷史條件、社會發展階段、風俗習慣等具體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參考文獻

[1] 張浩遜.唐代詠馬詩初探[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4).

[2] 日本文學研究資料刊行會.萬集[M].京:有精堂出版,1969-1977.

[3] 詩苑譯林――萬葉集上下冊[M].楊烈,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4] 中村潤子.關于日本初期馬文化的源流[J].簫愛民,譯.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20(5).

[5] 中西.萬集のことばと四季萬本3[M].株式會社角川店,昭和六十一年(1986).

[6] 黃建輝.唐詩馬意象研究[D].漳州師范學院,2008.

[7]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唐詩鑒賞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8] 梅原猛.萬を考える[M].新潮社,昭和五十四年(1979).

[9] 宋再新.千年唐詩緣:唐詩在日本[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10.

[10] 吳功正.中國文學美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

[11] 傅璇琮,中國唐代文學學會,西北大學中文系,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唐代文學研究第五輯[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篇9

【關鍵詞】文本類型 詩歌翻譯 藝術性與創造性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5-0116-02

一 背景介紹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翻譯研究逐漸擺脫關于翻譯轉換的靜態語言學分類,在德國出現了以卡塔琳娜·萊斯為代表的功能主義學派。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翻譯家,她第一次提出了文本類型的劃分。雖然這一理論后來遭到部分理論家的批評,但它從交際的目的出發,對翻譯實踐活動仍具有很大的參考意義。

萊斯認為不同的文本類型具有不同的語言功能,而語言功能又會影響譯者對翻譯策略的選擇。她將每一種文本類型的特點歸納如下:

1.單純事實交流

信息、知識、觀點等。這時用來傳遞信息的語言維度是邏輯或者所指的referential,交際中的焦點是內容或“主題”,此時的文本類型稱為信息型文本。

2.創造性行文

作者使用了語言的美學特點。文本作者或“發送者”被置于一個很顯著的位置,文本的形式也變得十分重要,此時的文本稱為表情型文本。

3.引起行為反應

吁請功能文本的目的在于呼吁或說服文本的讀者或“接受者”按某一種方式行事。語言的形式是對話式的,其焦點是“吁請”,因此萊斯稱之為操作型文本。

根據萊斯的描述,表情型文本的語言功能在于表達發出信息者的態度;語言維度是審美性的;語篇重點關注形式;譯文應該傳遞審美形式;翻譯時應該使用“同一”策略,忠實地傳達原文的文本形式、美學形式及作者的個人風格,采用原語作者的觀點。詩歌是最典型的表情型文本,具有強烈的藝術性,是語言藝術的最高形式。著名大師聞一多也曾說過:“渾然天成的名句,它的好處太玄妙了,太精微了,是禁不起翻譯的。你定要翻譯它,只有把它毀了完事!……詩意的美,完全是靠‘句法’表現出來的。你讀這種詩仿佛是在月光底下看山水似的?!趾妥肿约喝セハ嗳谇?,互相輝映。這樣得來的效力準是特別的豐富。但是這樣一來中國詩更不能譯了?!?/p>

雖然翻譯詩歌很困難,但根據文本類型劃分不難看出,詩歌語言修辭多,美學形式明顯,屬于典型的表情類文本,翻譯應忠實傳達原文的文本形式、美學形式及作者個人風格,采用原語作者的觀點。因而詩歌的翻譯必然要求作者將詩歌的藝術性與創造性完美呈現。

二 文本類型理論在中國詩歌翻譯中的指導性應用

文本類型理論強調詩歌翻譯必須關注文本形式,這給中國古典詩歌翻譯提出了挑戰,但它對于詩歌這一文學形式的歸類和翻譯方法描述,又為譯者提供了參考,如形式、韻律、用詞、文化的傳達等等。

登鸛雀樓 On the Stork Tower

王之渙 Wang Zhihuan

白日依山盡, The sun along the mountain glows.

黃河入海流。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欲窮千里目, You will enjoy a grander sight,

更上一層樓。 If you climb to a greater height.

語言功能上,原文沒有明確的人稱所指,而譯文最后兩句利用第二人稱的特征和功能,一改前兩句的表達形式,使作者的態度和思想躍然紙上。首先,譯文關注語言的審美性和語篇形式,前兩句在語序上采用主謂倒裝,后兩句換回正裝語序,讀起來朗朗上口。其次,譯文在整個形式上盡量向原文靠攏,每一句都保證長度一致、音節相等。最后,譯文押韻方式是aabb,雖然這樣的押韻方式不同于原文,但這種創造性的改變,正好將原文的藝術性和審美性傳達給讀者。讀完整個譯文,讀者已能感受到譯文既完滿表達了作者的意圖,也沒有畫蛇添足,增加任何自己的觀點或想法,與原文保持一致。

虞美人 The Lost Land Recalled

李煜 Li Yu

春花秋月何時了? When will there be no more autumn moon and spring flowers?

往事知多少? For me who had so many memorable hours?

小樓昨夜又東風, My attic which last night in vernal wind did stand.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Reminds me cruelly of the lost moonlit land.

雕欄玉砌應猶在, Carved balustrades and marble steps must still be there.

只是朱顏改。 But rosy faces cannot be as fair.

問君能有幾多愁? If you ask me how much my sorrow has increased.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Just see the overbrimming river flowing east!

原文沒有明確人稱,但譯文采用第一人稱,使文章更添傷感,充滿悲感情懷,同時,譯文在語氣上與原文保持高度一致,如疑問、感嘆,將作者內心的悲傷和無奈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出來。詞沒有唐詩的工整和駢儷,譯文也把握了這一點,在形式上盡量與原文保持一致,長短句結合。原文、譯文都采用aabbccdd的韻腳,使讀者覺得這首詞本就是用英語創作的。譯者明顯的“同一”翻譯策略,保證了與原作者立場的高度一致。

上述兩篇譯文都出自翻譯大家許淵沖。從分析可以看出,許氏的譯文和萊斯的文本類型理論達到很高的一致性,特別是萊斯強調關注語篇形式、重視文本審美性的傳遞,這與翻譯的“二度創造性藝術”不謀而合。

三 結論

中國從近代開始興起翻譯文學,雖然其中詩歌翻譯最早開始,但不論是從翻譯的隊伍、翻譯作品的數量和種類方面考察,還是從翻譯作品的影響上看,翻譯詩歌都無法與翻譯小說相媲美,原因之一就是“中國詩歌的不可譯性”,中國古典詩歌的翻譯難于其他體裁作品的翻譯。更重要的是,中國的詩歌集藝術性與創造性于一身,想要獲得優秀的詩歌譯文,其藝術性與創造性必不可少。這就造成許多譯者在遇到中國詩歌翻譯時便會望而卻步。

本文引入卡塔琳娜·萊斯提出的文本類型理論,將其指導性地應用到詩歌翻譯過程中,結合適當的例子,從藝術的角度、詩歌翻譯創作性的維度分析優秀詩歌翻譯的過程與方法,以期為中國的詩歌翻譯提供理論上的借鑒,同時讓譯者認識到翻譯中國詩歌也有“捷徑”,也有更具指導性的翻譯方法可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陸如鋼.詩歌譯文的文本差異與讀者反映特征[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4)

篇10

關鍵詞:語文教學;審美;領悟

中國古代詩歌從《詩經》、《楚辭》開始,到樂府、唐詩、宋詞……直至“五四”運動以后的白話詩,詩歌的藝術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無不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曾經有位名人說過:“熱愛詩歌就是熱愛生活”。詩歌是飽含著作者豐富的感情和想象,用節奏鮮明、韻律和諧的精煉語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往往以最凝煉的方式表達最深刻的思想,給人最充分的愉悅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在我國幾千年燦爛輝煌的詩歌傳統中,唐詩無論從內容、思想、藝術價值和形式上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民間流傳一句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便是對唐詩的價值的肯定。唐詩中無論是山水詩、田園詩、邊塞詩,還是送別詩,都能給人以意境渾融、音韻優美、情景契合的真切感受,從中不難體會作者熾熱的感情、高尚的情操以及良好的藝術素養。中學語文教學不光應著眼于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更重要的應著力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要做到這一點便不能偏廢對學生的美感教育,通過課文(如詩歌、散文、小說等)對學生進行欣賞美的能力的培養。

一首把詩歌藝術的意境美、形象美、音韻美三者完美地結合起來的優秀作品,能培養學生欣賞美的能力。在詩歌的教學中從詩的形象美和音韻美入手,再現詩的意境美,最終達到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目的。

1 品味美的語言

詩歌首先要抓住作品的優美語言,領略語言的美,從中獲得美的享受。生動的語言總是依靠優美的句式來表現。有的句式對稱,講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參差,講究錯落美。詩歌的內容是現實生活的高度集中和概括,其語言必須精練、準確、富于表現力,還要求音調和諧,具有強烈的音樂性。詩歌的形式美是屬于物理存在層之美,它通過其符號即詩歌的外在形式(色、形、音等)“直覺式”地引起人的“悅耳悅目”的初級美感。聞一多先生提出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就是這一層次的美。新月派代表人物徐志摩先生的代表作《再別康橋》,形式上,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六七字,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詩的開頭和結尾重疊、復沓,加強了詩的節奏感和旋律美,增強了詩的音樂性。詩人選用的詞語色彩絢麗,富有立體感,給讀者帶來視覺上的享受。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詩歌,講解完生字詞后,我播放著名播音員的朗讀錄音,從聽覺上不斷給學生以刺激,在潛意識中營造優美的詩歌氛圍。筆者又給同學講解一些押韻、對仗、平仄等韻律常識,結合課文,具體分析。詩體上屬七言絕句,平仄按照“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規律變化;對仗上面講述了詞性相同,詞義相對的“工對”,詞義相對的“反義對”,詞義連貫,組合成句的“流水對”等。通過以上詩律知識的學習,同學們學古詩的興趣大增,記憶古詩的積極性大有提高。在此基礎上,我趁熱打鐵,讓同學根據所學所感即興朗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極好效果。

2 感受美的形象

在體味唐詩優美的韻律之后,不免被其中描繪的陽春三月,草長鶯飛,繁花似錦的景色吸引。詩句的字里行間無不滲透著濃郁的對友人的惜別之情,形成一幅別具特色的“春日送別圖”。蘇軾曾評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恰與李白《黃鶴樓送盂浩然之廣陵》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培養學生體味詩歌形象美方面,動了很多腦筋。先讓每位同學根據自己朗讀后的感覺,再發揮自己的想象,繪制一幅“送別圖”,圖中應包含詩中所有意象,并且給人以想象的空間。從對學生悟形象美的訓練上,我得到了許多有益的啟示:詩中的意象(黃鶴樓、孤舟、碧空、長江等)均有所表現,然而在拓展詩歌意境和空間上尚有不足。許多畫面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唯獨不能把作者與友人的傷感別離呈現給讀者,反映出同學們生活閱歷貧乏,因而不善于捕捉細節突出主題。把課文中的插圖與同學們的繪圖加以比較,找出長處,指出短處,讓同學們對這首詩有更多的感性認識,從而理解詩歌形象美的特色。

3 品味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難寫之景呈現在學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當地表現出來,讓學生體會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詩歌,是作者強烈情感的外現。鐘嶸在《詩品》中說:“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然而本詩的情感流露是通過意象構成的圖景傳達給讀者,于是形成了該詩的意境。意境是情景契合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或氛圍。王夫之曾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這句話道出了情與景是意境形成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同時也說明了意境美的生成條件便是情與景的相渾融與契合。好詩就是情景結合的典范,涉及到該詩則是它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