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三葉草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6 21:15: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白三葉草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白三葉草在生態農業的價值

果園生草覆草,改善生態環境

果園生草可提高土壤肥力,抗旱保墑,減少化肥、農藥、除草劑的使用,提高果品產量和品質。同時,為養殖業提供飼草,利用禽蓄糞尿沼氣池,制造優質有機肥,生產營養安全的優質果品。以草養牧,以肥養樹,充分利用資源,以短養長,對于形成果、草、牧、肥、水良性生態系統與立體農業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1改良土壤,培肥地力首先,白三葉草根部具有發達的根瘤菌,可大量固定空氣中的氮素,據測定,667m2白三葉草可固定氮素10~13kg,相當于增施碳銨60~75kg,施用尿素22~28kg,為果樹提供氮肥營養,減少氮肥投入。其次,綠色草層覆蓋地面,草根的分泌物及殘根向土壤中輸入有機質,可緩解果樹缺素癥,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壤肥力和肥料利用率。據試驗資料,蘋果園連續種草3~5年,土壤有機質含量可增加0.2%~0.5%。第三,行間或行內生草,每年割草2~3次,覆蓋于樹盤,3年后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46.9%,含氮量提高15.3%,速效磷和速效鉀分別增加4.1mg/kg和70mg/kg,土壤孔隙度提高8%,0~20cm土層含水量提高32%,有效根系分布層的總根量為對照的05倍,果品產量比對照高20%以上。第四,綠肥壓青,培肥土壤,效果顯著。

2調節地溫,抗旱保墑白三葉草葉片茂密,夏季地表溫度可降低4~8℃,減少地表水分蒸發,調節土壤濕度,增強抗旱保墑能力。與清耕區相比,土溫保持相對平穩,20cm表土層含水量提高16%,使果園具有了低蒸發、高蓄水的節水型特點,每年可減少灌溉2~3次,利于夏季果樹生長,有效促進果實膨大,減少裂果和落果。

3防止沖涮,保持土壤結構覆蓋三葉草,可以有效避免雨水對土壤的沖涮和沉積,降低地表徑流帶來的水土流失,保蓄自然降水,保持良好的土壤結構,促進果樹根系的生長、枝條粗壯、花芽形成、果實著色,提高果品品質。

4促進果樹生長,提高果品產量和質量白三葉草冬季可提高地表溫度2℃,凍土層淺,延長了吸收根的生長期,使夏季追肥、秋冬施基肥造成的斷根容易愈合,促進果樹春梢的生長、葉片肥厚、花芽增多、坐果率提高;同時秋季土壤中過剩的水分和養分被草吸收,抑制了秋梢的生長,有利于枝條充實和果實著色,增加樹體營養積累,增強安全越冬能力,并能減少果實苦痘病和水心病的發生。在梨園試驗,植草區與清耕區相比,梨果實維生素C含量平均提高24.7%,可溶性固形物增加55%,單株產量平均提高15%,果品產量和質量明顯提高。

查看全文

剖析白三葉草在果園中套種的培植技術論文

摘要:介紹了白三葉草在果園中套種的栽培技術,包括品種選擇、種子處理、土壤處理、播種、播后苗前管理、苗后管理、病害防治和收割等內容,以供果農參考。

關鍵詞:果園;套種;白三葉草;浙江慶元

慶元縣地處浙西南山區,有盆地、丘陵、低山等多種地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7.6℃,年均降水量1721.3mm,無霜期為255d。對于發展水干果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慶元縣利用低山丘陵種植果樹,建立錐栗基地、甜桔柚園區,有效地促進了農民增收[1]。2007年開始,浙江省實施“沃土工程”,慶元縣土肥站不失時機地推廣果園套種白三葉草等綠肥。

白三葉草為豆科車軸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短,側根發達。匍匐莖長30~60cm,實心光滑,能節節生根,萌發新芽長成新的匍匐莖,侵占性很強。掌狀三出復葉,葉柄細長,葉面有“V”形白色斑紋。白三葉草喜溫暖濕潤氣候,生長最適溫度為15~25℃,生長的適宜年降水量為600~850mm。種子發芽最低溫度7~8℃,喜光較耐蔭、耐寒,對干旱很敏感,氣溫38℃以上久旱天氣,莖葉枯萎甚至死亡。果園套種白三葉草綠肥,成熟后腐爛成高效的有機肥,省去了部分種植果樹所需要的肥料,既節省了施肥所需的時間,又降低了費用,增加了果園的經濟效益,促進了農民增收[2]?,F將其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品種選擇

以耐熱耐旱的中葉型白三葉為宜。

查看全文

研究白三葉草果園套種培植技術特點

摘要:介紹了白三葉草在果園中套種的栽培技術,包括品種選擇、種子處理、土壤處理、播種、播后苗前管理、苗后管理、病害防治和收割等內容,以供果農參考。

關鍵詞:果園;套種;白三葉草;浙江**

**縣地處浙西南山區,有盆地、丘陵、低山等多種地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7.6℃,年均降水量1721.3mm,無霜期為255d。對于發展水干果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縣利用低山丘陵種植果樹,建立錐栗基地、甜桔柚園區,有效地促進了農民增收。2007年開始,浙江省實施“沃土工程”,**縣土肥站不失時機地推廣果園套種白三葉草等綠肥。

白三葉草為豆科車軸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短,側根發達。匍匐莖長30~60cm,實心光滑,能節節生根,萌發新芽長成新的匍匐莖,侵占性很強。掌狀三出復葉,葉柄細長,葉面有“V”形白色斑紋。白三葉草喜溫暖濕潤氣候,生長最適溫度為15~25℃,生長的適宜年降水量為600~850mm。種子發芽最低溫度7~8℃,喜光較耐蔭、耐寒,對干旱很敏感,氣溫38℃以上久旱天氣,莖葉枯萎甚至死亡。果園套種白三葉草綠肥,成熟后腐爛成高效的有機肥,省去了部分種植果樹所需要的肥料,既節省了施肥所需的時間,又降低了費用,增加了果園的經濟效益,促進了農民增收?,F將其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一、品種選擇

以耐熱耐旱的中葉型白三葉為宜。

查看全文

種草養畜技術論文

1根據畜禽品種選種牧草

應根據畜禽的采食習慣和消化特點,選種適宜的牧草,一般來說,反芻家畜喜食植株高大、粗纖維含量相對較多的牧草,如飼用玉米、黑麥草、蘇丹草、皇竹草、葦狀羊茅、串葉松香草、披堿草等;豬為雜食性動物,喜食菊科、旋花科等多汁牧草,如菊苣、籽粒莧、苦荬菜、串葉松香草等;兔、鵝、雞則喜食蛋白質含量較高、葉多柔嫩的牧草,如菊苣、聚合草、白三葉、紅三葉等。

2因地制宜選擇牧草品種

不同品種的牧草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和土壤地質狀況,應合理選擇優良牧草種植,如溫暖濕潤地區可種植黑麥草、飼用玉米、三葉草、串葉松香草、苦荬菜等;干旱地區種植耐旱的紫花苜蓿、蘇丹草、籽粒莧、沙打旺、披堿草等;25°以上的坡地種植多年生黑麥草、鴨茅、葦狀羊茅等,用于植被恢復,防止水土流失;寒冷地區可選種耐寒的紫花苜蓿、冬牧-70黑麥、草木樨、無芒雀麥、串葉松香草、沙打旺等;炎熱地區可種植串葉松香草、蘇丹草、三葉草、聚合草等。

3牧草的復種輪作和混播

根據不同品種牧草的播種期和生長特性,合理復種輪作和混播,來提高牧草產量。如2種牧草的播種期基本相同,種植時可按一定的寬度或行數劃為條帶相間種植,如蘇丹草與紫云英間種;不同季節生長的2種牧草,可利用后種牧草苗期生長慢、占空間小的特點,在先種牧草生長期間將其播種于先種牧草的行間,如墨西哥玉米與冬牧-70黑麥套種、苜蓿與墨西哥玉米套種、蘇丹草與紅三葉、無芒雀麥與紫花苜蓿、草木樨與黑麥草套種等;農作物與牧草輪作,如一季稻一季草或雙季稻一季草,一季草為秋播牧草,如黑麥草;經濟作物與牧草輪作,如油菜—皖草2號,豆類和夏玉米—秋播牧草,山芋—秋播牧草;各地也可利用經果林與牧草間種、套種。

查看全文

種草養畜研究論文

1根據畜禽品種選種牧草

應根據畜禽的采食習慣和消化特點,選種適宜的牧草,一般來說,反芻家畜喜食植株高大、粗纖維含量相對較多的牧草,如飼用玉米、黑麥草、蘇丹草、皇竹草、葦狀羊茅、串葉松香草、披堿草等;豬為雜食性動物,喜食菊科、旋花科等多汁牧草,如菊苣、籽粒莧、苦荬菜、串葉松香草等;兔、鵝、雞則喜食蛋白質含量較高、葉多柔嫩的牧草,如菊苣、聚合草、白三葉、紅三葉等。

2因地制宜選擇牧草品種

不同品種的牧草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和土壤地質狀況,應合理選擇優良牧草種植,如溫暖濕潤地區可種植黑麥草、飼用玉米、三葉草、串葉松香草、苦荬菜等;干旱地區種植耐旱的紫花苜蓿、蘇丹草、籽粒莧、沙打旺、披堿草等;25°以上的坡地種植多年生黑麥草、鴨茅、葦狀羊茅等,用于植被恢復,防止水土流失;寒冷地區可選種耐寒的紫花苜蓿、冬牧-70黑麥、草木樨、無芒雀麥、串葉松香草、沙打旺等;炎熱地區可種植串葉松香草、蘇丹草、三葉草、聚合草等。

3牧草的復種輪作和混播

根據不同品種牧草的播種期和生長特性,合理復種輪作和混播,來提高牧草產量。如2種牧草的播種期基本相同,種植時可按一定的寬度或行數劃為條帶相間種植,如蘇丹草與紫云英間種;不同季節生長的2種牧草,可利用后種牧草苗期生長慢、占空間小的特點,在先種牧草生長期間將其播種于先種牧草的行間,如墨西哥玉米與冬牧-70黑麥套種、苜蓿與墨西哥玉米套種、蘇丹草與紅三葉、無芒雀麥與紫花苜蓿、草木樨與黑麥草套種等;農作物與牧草輪作,如一季稻一季草或雙季稻一季草,一季草為秋播牧草,如黑麥草;經濟作物與牧草輪作,如油菜—皖草2號,豆類和夏玉米—秋播牧草,山芋—秋播牧草;各地也可利用經果林與牧草間種、套種。

查看全文

試議自然資源養護溫室土壤的方法

一、利用綠化草坪養護土壤

試驗農場臨近市區,周邊有大片的城市綠化草坪,這段時期正處于快速生長期,大約14d左右就需刈割1次,這些綠化管理“廢棄物”經協商很容易大量收集。草坪草抗病、抗蟲類型單一,由于高頻度的刈割不會結籽或結籽很晚,因此施入溫室不易造成病蟲害及雜草污染,修剪下的碎草長度較短容易進行農事操作。草坪草的種類較多,可根據土壤情況選擇配合或單獨施用。禾本科的早熟禾、黑麥草、高羊茅、匍莖剪股穎、野牛草、狗牙根、中華結縷草及百合科的沿階草、莎草科的細葉薹等礦物質與粗纖維含量高且分解較慢,既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又能補充礦質元素。豆科的白三葉草、小冠花、百脈根及旋花科的匍匐馬蹄金等氮素含量較高且分解迅速,既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又能補充速效氮肥。

二、復合作用

改良土壤前一定要將前茬作物的生物殘余物清除干凈,草坪碎草收集后要盡快均勻撒入溫室地面,不可堆積過久,否則會發熱腐爛從而大大降低應用效果。由于這段時期天氣炎熱,撒入的碎草很快就被曬干,持續收集至干草累積到10cm厚,在干草上面均勻撒一層生石灰1500kg·hm-2(也可提前測量土壤pH,以確定生石灰的施用量),然后把土壤深翻30cm,翻地后旋耕混土。按5~8m的寬度圍堰,堰高25cm,覆蓋地膜或舊棚膜,四周用土封嚴,從膜下灌水至堰肩部。封閉棚室,20~25cm土層內溫度可達50℃,維持14d后揭膜通風2~3d即可整地做畦種植下茬作物。

高溫、水、生石灰的復合作用可徹底清除土壤中的病蟲害、分解前茬作物的根系分泌物、降低次生鹽漬化及酸化,生石灰還可補充土壤中的鈣質元素。草坪碎草可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緩沖自毒物質,提高土壤的通透性與孔隙度,并且分解過程中可釋放有機質與礦物質,從而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量。生產中草坪碎草不易獲得,也可用粉碎的農作物秸稈替代。北京蔬菜研究中心黃瓜試驗溫室,最高已經連續18a每年2代種植黃瓜試驗材料,由于養護得當,在不嫁接的狀態下,植株依然生長健壯,死株率很低。對于溫室土壤的養護是一個持續的長期的工作,需要年年實施,巧妙地利用自然資源,不但可以充分結合地理優勢對溫室土壤進行可持續且友好型的維護,更可使溫室栽培作物生長良好。

作者:孫京濤劉立功張峰單位: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查看全文

多熟種植模式發展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多熟種植模式;存在問題;發展對策;遼寧省

論文摘要介紹了遼寧省主要多熟種植模式,指出了這些種植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發展對策。

遼寧省位于東北地區南部,全年≥10℃活動積溫2700~3700℃,無霜期125~210d,年降水量350~1200mm,是典型的一季作物有余、兩季不足區。近些年來,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縮減,人均耕地從1949年的2300m2下降到目前的1000m2,土地的承載力嚴重低于人口需求。充分利用農業氣象資源,發展多熟種植,提高復種指數,合理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對實現農業增產增收,確保糧食安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主要多熟種植模式

在長期實踐中,遼寧省逐漸形成了多種間、套、復種模式。主要有糧糧間套復種、糧菜復種、糧經飼復種、菜菜復種、兩鮮復種、林草間作等,這些多熟種植模式有的側重于高產高效,有的側重于用地養地結合,有的側重于糧經飼平衡發展,各有特色。

1.1玉米套種馬鈴薯

查看全文

東北地區多熟種植模式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多熟種植模式;存在問題;發展對策;遼寧省

論文摘要介紹了遼寧省主要多熟種植模式,指出了這些種植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發展對策。

遼寧省位于東北地區南部,全年≥10℃活動積溫2700~3700℃,無霜期125~210d,年降水量350~1200mm,是典型的一季作物有余、兩季不足區。近些年來,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縮減,人均耕地從1949年的2300m2下降到目前的1000m2,土地的承載力嚴重低于人口需求。充分利用農業氣象資源,發展多熟種植,提高復種指數,合理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對實現農業增產增收,確保糧食安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主要多熟種植模式

在長期實踐中,遼寧省逐漸形成了多種間、套、復種模式。主要有糧糧間套復種、糧菜復種、糧經飼復種、菜菜復種、兩鮮復種、林草間作等,這些多熟種植模式有的側重于高產高效,有的側重于用地養地結合,有的側重于糧經飼平衡發展,各有特色。

1.1玉米套種馬鈴薯

查看全文

多熟種植模式及發展對策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多熟種植模式;存在問題;發展對策;遼寧省

論文摘要介紹了遼寧省主要多熟種植模式,指出了這些種植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發展對策。

遼寧省位于東北地區南部,全年≥10℃活動積溫2700~3700℃,無霜期125~210d,年降水量350~1200mm,是典型的一季作物有余、兩季不足區。近些年來,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縮減,人均耕地從1949年的2300m2下降到目前的1000m2,土地的承載力嚴重低于人口需求。充分利用農業氣象資源,發展多熟種植,提高復種指數,合理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對實現農業增產增收,確保糧食安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主要多熟種植模式

在長期實踐中,遼寧省逐漸形成了多種間、套、復種模式。主要有糧糧間套復種、糧菜復種、糧經飼復種、菜菜復種、兩鮮復種、林草間作等,這些多熟種植模式有的側重于高產高效,有的側重于用地養地結合,有的側重于糧經飼平衡發展,各有特色。

1.1玉米套種馬鈴薯

查看全文

分析地被植物在園林綠化中運用

地被植物依其株型、葉色、花色,可形成不同地面景觀而達到綠化美化的功能,而且可應用于廣場綠地、起伏不平之地、陰暗地等的綠化。地被植物,是指那些自然生長高度或者是修剪后高度在1m(米)以下,最下分枝較貼近地面,成片種植后枝葉密集,能較好地覆蓋地面,形成一定的景觀效果,并有較強擴展能力的植物。包括木本、草本、藤本及多肉植物,它們對地面起著很好的保護及裝飾作用,有一定觀賞價值及良好的生態效果。草坪依其性質來說,也是地被植物,它通常另列一類。地被植物可分為灌木類地被植物、草本地被植物、攀援地被植物。隨著園林綠化事業的不斷發展,地被植物已被廣泛地應用于環境的綠化和美化。

1地被植物在園林綠化中的作用

1.1改善環境、涵養水源

地被植物大多數枝葉細密,可以增加綠地的綠量(即提高單位綠地面積上的葉面積總數),從而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

許多地被植物如金魚草、矮牽牛、雞冠花、萱草能吸收空氣中二氧化硫、氯氣和氟化氫等有毒氣體;錦雞兒、繡線菊等一些薔薇科屬植物不斷分泌殺菌素,能有效地殺死空氣中的細菌。

地被植物在改善和美化環境,保持水土,增加空氣濕度,減少地面輻射熱等方面有良好作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