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7 11:20:1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保存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馬鈴薯種質資源保存
1試管苗保存
從田間種植的種質資源選擇具有典型品種特性的健康植株(從形成壯苗到盛花期均可以取),取1.5~2.0cm有腋芽的莖段7~10個,用清水沖洗1~2h,然后置于超凈工作臺上,用1‰的升汞水溶液浸泡8~10min,若莖段較粗則增加至12min左右。用滅菌的鑷子將莖段分次取出,每次取出1~2個,在滅菌水中徹底清洗3~4次,放入普通的MS培養基中進行培養(特別注意每次從升汞中取莖段要用無菌的鑷子)。分次取出莖段可以使莖段在升汞中的處理時間有一個梯度,保證至少有1個已經成為無菌苗。由于種質資源數量比較多,這樣做就會大大降低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將處理好的莖段放在組培苗生長間,補充光照。保持生長間的溫度在20~25℃。無菌苗形成過程中,天天進行檢查,發現污染苗后挑出并進行高壓滅菌,以防備造成試管苗生長間的整體污染。無菌苗形成后,在無菌條件下,將無菌苗繼續在普通MS培養基上擴繁1次,每1~2個莖段放入含3%的甘露醇MS培養基的試管中進行保存,一般每1個資源至少要保存3管,這樣取用非常方便。控制種質資源保存庫的溫度在15~20℃,每周對資源庫進熏蒸消毒1次,防止試管苗二次污染。在這種條件下,每1代試管苗可以保存120~150d,在此期間,要定期檢查試管苗的情況。由于受到了甘露醇及繼代過多或是環境因素的影響,有些資源早期就會玻璃化,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應立即將玻璃化的試管苗轉移到普通的MS培養基上,20~30d就可以形成新的試管苗繼續保存。
2田間種植保存
以試管苗保存約2年,試管苗會表現出明顯的退化,例如整體的玻璃化,生長極緩,甚至在繼代后不能形成新的試管苗,這就需要進行1次田間種植以重新獲得試管苗保存。在當地馬鈴薯播種時間的前1個月,將已退化的試管苗種質資源轉入普通培養基中,擴繁1代15~20株形成比較壯的組培苗,定植在育苗缽,置于溫室或網棚中,每份資源至少擴繁15株以上,溫室或網棚中的管理與微型薯溫室生產相同。待植株根系較發達長出7~10片葉時,將其移入室外進行煉苗5~10d,然后帶土移入大田。這種移栽苗因長勢較弱,所以要求大田土壤疏松,灌溉條件好,肥料充足,并要嚴防人畜破壞。大田移栽時,每個資源選到10株壯苗移入大田,每個資源種植1行,株行距為30cm×65cm,剩余的不要丟棄,可以作補苗用。田間管理要做到早除草、早培土、早防病,加強肥料的充足供給,花期前可追施1次壯苗肥,壯苗肥為尿素,施用量控制在75~105kg/hm2。并可以以30倍磷酸二氫鉀水溶液作為葉面肥進行噴施,定期進行病蟲害防治。植株健壯后,以具有典型品種特性的健康植株作為試管苗的來源。
在馬鈴薯種質資源的保存過程中,田間種植與試管苗保存是相互結合、密不可分的,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由于種質資源少則幾百份,多則幾千份,所以種質資源可以多點保存,也可以分期分批保存,每年種植一部分,試管保存一部分,來年可以反過來,這樣可以經濟合理地搭配人力和物力。
參考文獻
數字資源保存探討論文
1引言
隨著數字信息的激增、數字化環境的形成,廣大用戶日益依賴數字資源和網絡化服務。數字資源長期保存日益受到重視,是一個新的復雜的問題。我國在這方面尚處于起步階段,而在歐美、澳大利亞等國家,數字資源長期戰略保存方面的研究和應用已經取得長足進展,一些國家已經開始應用性部署,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2004年7月在北京召開的“中歐數字資源長期保存國際研討會”對于推動我國數字資源長期保存的研究和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2數字資源長期保存的關鍵問題分析
2.1標準問題
數字信息的長期保存主要涉及到兩個方面,一是防止數字信息被非法變更與破壞,另一個是維護數字信息的長期真實可讀。前者,IT界極為重視,國內外已開發了不少技術產品來防范非法變更與破壞數字信息,只要技術措施與管理手段科學地融合,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問題。然而,對于維護數字信息長期有效讀出,全球范圍都在研究與努力,但至今仍在探索完美的解決方案。因為,它涉及的問題太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標準問題。標準是緩解技術更新與數字信息讀出矛盾的一劑良方,但在這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某些標準,特別是行業標準嚴重滯后;二是完全按照標準操作,目前還有難度。制定標準應當廣泛地征求相關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的意見,但現在有些行業標準的制定,僅僅是少數人在撰寫,有些甚至是閉門造車,使指導與規范大家行為的標準嚴重滯后于國際發展水平。三是現實工作中存在標準兼容與選擇的問題,如甲軟件與乙軟件都是符合標準的,但甲與乙又各有特點,這個特點就不在標準范圍之內了,這為我們提出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我們應當以哪個軟件為主。如果以甲軟件為主,則乙軟件形成的非標準數據,或另類標準特色信息就要向甲軟件形成的平臺上遷移。因此,作為被保存的數字信息應當采用最穩定的技術與通用的標準歸檔,與相關行業標準及國際標準相互兼容,這也是我們首先應考慮解決的問題。
在數字資源長期保存中,標準化試圖以某一為公共接受的標準來進行數字資源的存儲、描述、組織與檢索,其中OAIS參考模型是一項重要內容。OAIS是由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與美國太空數據系統委員會(CCSDS)聯合制定的標準,規定了數字資源長期保存的術語、概念和參考框架,確定了一個存檔系統的基本功能,提出了一個管理數字對象和信息包的信息模型。在一致性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并逐漸成了眾多存儲項目遵循的標準,被廣泛的用于開發保存工具和存儲系統。
冷凍保存同種異體血管研究進展
隨著現代免疫學、冷凍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冷凍保護劑、免疫抑制
劑的應用以及注重移植結構及功能的完整。冷凍保存同種異體靜脈無論是基礎研究
還是臨床實踐都獲得相當經驗,但存在移植物再狹窄及替代小口徑動脈(<2mm)
失敗率高的缺點。近年來,有關動脈作為血管替代物逐漸被重視,取得一些進展
,但尚需繼續長期地探索和實踐。
1血管移植免疫進展
馬鈴薯種質資源保存論文
1試管苗保存
從田間種植的種質資源選擇具有典型品種特性的健康植株(從形成壯苗到盛花期均可以取),取1.5~2.0cm有腋芽的莖段7~10個,用清水沖洗1~2h,然后置于超凈工作臺上,用1‰的升汞水溶液浸泡8~10min,若莖段較粗則增加至12min左右。用滅菌的鑷子將莖段分次取出,每次取出1~2個,在滅菌水中徹底清洗3~4次,放入普通的MS培養基中進行培養(特別注意每次從升汞中取莖段要用無菌的鑷子)。分次取出莖段可以使莖段在升汞中的處理時間有一個梯度,保證至少有1個已經成為無菌苗。由于種質資源數量比較多,這樣做就會大大降低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將處理好的莖段放在組培苗生長間,補充光照。保持生長間的溫度在20~25℃。無菌苗形成過程中,天天進行檢查,發現污染苗后挑出并進行高壓滅菌,以防備造成試管苗生長間的整體污染。無菌苗形成后,在無菌條件下,將無菌苗繼續在普通MS培養基上擴繁1次,每1~2個莖段放入含3%的甘露醇MS培養基的試管中進行保存,一般每1個資源至少要保存3管,這樣取用非常方便。控制種質資源保存庫的溫度在15~20℃,每周對資源庫進熏蒸消毒1次,防止試管苗二次污染。在這種條件下,每1代試管苗可以保存120~150d,在此期間,要定期檢查試管苗的情況。由于受到了甘露醇及繼代過多或是環境因素的影響,有些資源早期就會玻璃化,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應立即將玻璃化的試管苗轉移到普通的MS培養基上,20~30d就可以形成新的試管苗繼續保存。
2田間種植保存
以試管苗保存約2年,試管苗會表現出明顯的退化,例如整體的玻璃化,生長極緩,甚至在繼代后不能形成新的試管苗,這就需要進行1次田間種植以重新獲得試管苗保存。在當地馬鈴薯播種時間的前1個月,將已退化的試管苗種質資源轉入普通培養基中,擴繁1代15~20株形成比較壯的組培苗,定植在育苗缽,置于溫室或網棚中,每份資源至少擴繁15株以上,溫室或網棚中的管理與微型薯溫室生產相同。待植株根系較發達長出7~10片葉時,將其移入室外進行煉苗5~10d,然后帶土移入大田。這種移栽苗因長勢較弱,所以要求大田土壤疏松,灌溉條件好,肥料充足,并要嚴防人畜破壞。大田移栽時,每個資源選到10株壯苗移入大田,每個資源種植1行,株行距為30cm×65cm,剩余的不要丟棄,可以作補苗用。田間管理要做到早除草、早培土、早防病,加強肥料的充足供給,花期前可追施1次壯苗肥,壯苗肥為尿素,施用量控制在75~105kg/hm2。并可以以30倍磷酸二氫鉀水溶液作為葉面肥進行噴施,定期進行病蟲害防治。植株健壯后,以具有典型品種特性的健康植株作為試管苗的來源。在馬鈴薯種質資源的保存過程中,田間種植與試管苗保存是相互結合、密不可分的,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由于種質資源少則幾百份,多則幾千份,所以種質資源可以多點保存,也可以分期分批保存,每年種植一部分,試管保存一部分,來年可以反過來,這樣可以經濟合理地搭配人力和物力。
論文關鍵詞馬鈴薯;種質資源;保存
論文摘要馬鈴薯種質資源非常豐富,要科學合理的利用馬鈴薯種質資源,保存是一個關鍵性環節。就馬鈴薯種質資源的2種保存方法,即試管苗保存方法和田間種植保存方法進行了探討,旨在為馬鈴薯種質資源保存工作提供參考。
集中保存到期檔案相關事宜
為集中完整地保存到期檔案,充分發揮檔案在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第十一條的有關規定和市檔案局相關工作要求,區檔案局準備接收我區各單位、部門年以前到期的檔案入館。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接收進館檔案范圍
年以前到期的,具有永久、長期或30年保存價值的檔案(攸攸板鎮及各街道辦事處只接收永久檔案)。
二、移交檔案進館要求
(一)檔案質量必須符合進館要求
1、各種門類檔案卷皮符合規范要求。卷脊全宗號、目錄號、年度、案卷號填寫齊全,整齊美觀;
聲像檔案數字化處理與保存
摘要:隨著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更新換代,傳統檔案逐漸被聲像檔案所取代成為一種被廣泛應用的檔案形式,而對聲像檔案的數字化處理與保存是聲像檔案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主要對聲像檔案的數字化處理技術與保存方法進行了分析,旨在為聲像檔案的數字化管理與發展提出有益建議。
關鍵詞:聲像檔案;數字化;處理;保存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聲像檔案的數字化處理正在動搖傳統聲像檔案的地位,聲像檔案的數字化管理成為當前的發展主流。聲像檔案主要包括音像資料、圖像資料、圖片等,其中文字形式的資料只是輔助作用。聲像檔案可以將社會中發生的重要事件等進行長久的資料保存,而對其進行數字化的處理與保存可以有效保障這些檔案資料應用的高效與安全。
一、聲像檔案數字化處理與保存的必要性
對聲像檔案進行數字化處理與保存是由其特性決定的,是聲像檔案管理的必然選擇。首先,聲像檔案的載體材料容易受到溫度、濕度、光照等因素的影響,與紙質材料相比不具有足夠的穩定性,想要長久保存需要更高的條件要求。尤其是錄像、錄音帶等具有磁性的檔案載體,不僅要防高溫、防潮濕、防光照,還必須要防磁,一旦受到上述外部因素的影響,聲像檔案就容易損壞,甚至造成檔案報廢。比如,錄像、錄音帶會出現消磁、斷裂、變形、磁粉脫落等現象;照片保存久了會發黃褪色,底片還容易變質粘連。其次,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各種聲像設備也層出不窮,更新換代的速度非常快,而那些老舊的聲像檔案資料就難以被保管利用。尤其是錄像、錄音檔案,常常需要與之相匹配的設備支持,檔案管理人員需要利用特定型號的錄像機、錄音機對錄像帶、錄音帶進行檢查,當需要播放的時候也要相應的錄像機與錄音機支持。然而,隨著聲像設備的更新換代,一些老舊型號的設備將逐漸被淘汰,如果原來的設備出現故障,也將難以維修,這也是聲像檔案難以長期管理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傳統的聲像檔案不易長久保存與管理,對聲像檔案進行數字化處理是當前較為有效的保護傳統聲像檔案的措施。對聲像檔案進行數字化處理,不僅可以把原有的模擬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從而方便備份、保存,還可以實現快速的數字化檢索從而便于利用與管理。總之,對聲像檔案進行數字化處理對于聲像檔案的管理與保存具有重要意義,也是聲像檔案管理的必然選擇。
二、聲像檔案數字化處理的主要技術
軟磁盤保存電子檔案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電子檔案的整理;電子檔案的保護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電子文件歸檔的類型有磁盤、光盤、磁帶、文書電子檔案整理、以年度、組織機構、保管期限進行組盤、由檔案部門在接收歸檔文件時集中完成、電子文件的歸檔工作由業務部門掌握、科技電子文件歸檔、科技電子文件檔案種類較多、會計電子文件整理、工資以光盤形式歸檔時,應附有紙質的每月工資匯總表、企業會計賬簿內容已進入計算機管理系統、歸檔電子文件以脫機方式保存、光盤作為新型的存貯載體,比磁盤有良好的抗干擾能力和結構穩定性、軟磁盤的保護、光盤的保護、光盤的存放應置于盒中直立放置等,具體請詳見。
一、電子檔案的整理
目前,電子文件歸檔的類型有磁盤、光盤、磁帶,為了做好這項工作,應按檔案種類分別整理組盤。
1、文書電子檔案整理
一是內部文件。以年度、組織機構、保管期限進行組盤。第一按不同年代、組織機構、保管期限進行組盤;第二將不同年代、組織機構、保管期限的文件分盤保管,便于按不同年代、不同期限定期拷貝,以延長歸檔電子文件的保管壽命。將同一歸檔部門的文件集中在同一盤上方便利用。為了確保文書電子文件組盤統一規范,應由檔案部門在接收歸檔文件時集中完成,組盤后,檔案人員應以統一的數據庫結構和規范命題,并建立文書檔案盤內文件目錄,便于計算機對盤內文件查找。二是外來文件。通過文書室處理,掃描成影像文件進入網絡,各類公文的傳遞、批辦、督辦均在網上操作。電子文件的歸檔工作由業務部門掌握,處理完畢的文件由承辦部門根據文件的重要性,確定密級和保管期限,按歸檔鍵轉入檔案部門,檔案人員審查后,加上檔案管理信息,如:分類號、檔號等,然后進入檔案數據庫。如要查詢,則可通過各個網絡終端在其權限范圍內進行查詢。
2、科技電子文件歸檔
煤層氣藏保存條件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主要論述了保存條件對于煤層氣藏的作用及其重要意義,保存條件主要指蓋層的封蓋能力、水動力條件和構造運動等因素。在地質歷史中,上述地質作用主要是通過改變地層的溫壓條件而改變吸附與解吸和吸附與溶解之間的平衡,挖制地層中的煤層氣賦存形式,從而影響煤層氣的保存。文中最后以大城地區為例綜合評述了煤層氣藏的保存條件及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程度。
煤層氣藏與常規天然氣藏不同:煤既是氣源巖,又是儲集巖。一般來講,煤
的生氣量很大,從長焰煤開始,累積生氣量都在50m3/t以上,Decke
r(1987)認為煤的生氣量比其保存的氣量要高8~10倍,也就是說煤的生
氣量遠遠超過現今各煤層的實際含氣量(一般為5~20m3/t),這主要是
由于煤巖自身的吸附能力和保存條件的不同造成的。
馬鈴薯種質資源保存分析論文
1試管苗保存
從田間種植的種質資源選擇具有典型品種特性的健康植株(從形成壯苗到盛花期均可以取),取1.5~2.0cm有腋芽的莖段7~10個,用清水沖洗1~2h,然后置于超凈工作臺上,用1‰的升汞水溶液浸泡8~10min,若莖段較粗則增加至12min左右。用滅菌的鑷子將莖段分次取出,每次取出1~2個,在滅菌水中徹底清洗3~4次,放入普通的MS培養基中進行培養(特別注意每次從升汞中取莖段要用無菌的鑷子)。分次取出莖段可以使莖段在升汞中的處理時間有一個梯度,保證至少有1個已經成為無菌苗。由于種質資源數量比較多,這樣做就會大大降低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將處理好的莖段放在組培苗生長間,補充光照。保持生長間的溫度在20~25℃。無菌苗形成過程中,天天進行檢查,發現污染苗后挑出并進行高壓滅菌,以防備造成試管苗生長間的整體污染。無菌苗形成后,在無菌條件下,將無菌苗繼續在普通MS培養基上擴繁1次,每1~2個莖段放入含3%的甘露醇MS培養基的試管中進行保存,一般每1個資源至少要保存3管,這樣取用非常方便。控制種質資源保存庫的溫度在15~20℃,每周對資源庫進熏蒸消毒1次,防止試管苗二次污染。在這種條件下,每1代試管苗可以保存120~150d,在此期間,要定期檢查試管苗的情況。由于受到了甘露醇及繼代過多或是環境因素的影響,有些資源早期就會玻璃化,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應立即將玻璃化的試管苗轉移到普通的MS培養基上,20~30d就可以形成新的試管苗繼續保存。
2田間種植保存
以試管苗保存約2年,試管苗會表現出明顯的退化,例如整體的玻璃化,生長極緩,甚至在繼代后不能形成新的試管苗,這就需要進行1次田間種植以重新獲得試管苗保存。在當地馬鈴薯播種時間的前1個月,將已退化的試管苗種質資源轉入普通培養基中,擴繁1代15~20株形成比較壯的組培苗,定植在育苗缽,置于溫室或網棚中,每份資源至少擴繁15株以上,溫室或網棚中的管理與微型薯溫室生產相同。待植株根系較發達長出7~10片葉時,將其移入室外進行煉苗5~10d,然后帶土移入大田。這種移栽苗因長勢較弱,所以要求大田土壤疏松,灌溉條件好,肥料充足,并要嚴防人畜破壞。大田移栽時,每個資源選到10株壯苗移入大田,每個資源種植1行,株行距為30cm×65cm,剩余的不要丟棄,可以作補苗用。田間管理要做到早除草、早培土、早防病,加強肥料的充足供給,花期前可追施1次壯苗肥,壯苗肥為尿素,施用量控制在75~105kg/hm2。并可以以30倍磷酸二氫鉀水溶液作為葉面肥進行噴施,定期進行病蟲害防治。植株健壯后,以具有典型品種特性的健康植株作為試管苗的來源。
在馬鈴薯種質資源的保存過程中,田間種植與試管苗保存是相互結合、密不可分的,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由于種質資源少則幾百份,多則幾千份,所以種質資源可以多點保存,也可以分期分批保存,每年種植一部分,試管保存一部分,來年可以反過來,這樣可以經濟合理地搭配人力和物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