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貶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8 07:32: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被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賈誼被貶原因分析論文

[摘要]古今學界普遍認為,賈誼被貶的原因是他才高遭嫉,為庸臣所排擠。事實上,賈誼被貶的主要原因在于:思想的不成熟使他提出的“積極多為”的政治主張,與當時君民俱欲“清靜無為”的客觀形勢相違背,因此,其言論不為執政者所接受而被貶為長沙王太傅。此外,文章還論述了后人對賈誼被貶原因的誤解是如何形成的。

[關鍵詞]賈誼;積極多為;清靜無為

從古至今,人們一直認為,賈誼被貶的原因是他才高遭嫉,為權貴所排擠。西漢的劉向就持這一觀點,《漢書·賈誼傳》記載:“劉向稱‘賈誼言三代與秦治亂之意,其論甚美,通達國體,雖古之伊、管未能遠過也。使時見用,功化必盛。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劉向認為,賈誼之才堪比伊、管,但不幸為庸臣所害,故劉向對此深感惋惜。東漢時,也有人得出這樣的結論,據《后漢書·崔駟列傳》記載,崔駟上書朝廷說:“其達者或矜名妒能,恥策非己,舞筆奮辭,以破其義,寡不勝眾,遂見擯棄,……斯賈生之所以排于絳、灌,屈子之所以攄其幽憤者也。”崔寔認為,周勃、灌嬰因為嫉賢妒能,故而極力排斥賈誼。李白也持這一觀點,他說:“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白居易也認為:“漢文疑賈生,謫置湘之陰。”現、當代的學者們更是如此,任繼愈先生在談到賈誼時說:“他終于被那幫元老舊臣排擠出去,以致悒郁而死。”金春峰先生也說:“賈誼青年奮發,銳意改革,……由是受大臣周勃等排擠,貶為長沙王太傅。”游國恩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也認為賈誼“表現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文帝的賞識。但卻因此受到守舊派的詆毀,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可見,賈誼才高遭嫉,為權貴所排擠而被貶,幾成定論。

而我們認為,把賈誼被貶的原因簡單地歸之為才高遭嫉,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那么,他被貶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白居易也曾提出過這樣的疑問,他說:

楚懷邪亂靈均直,放棄合宜何惻惻。漢文明圣賈生賢,謫向長沙堪嘆息。

白居易認為,楚懷王昏庸無道,故屈原被逐還可以理解,可是漢文帝是一代明君,賈誼卻也同樣落得被貶的下場,這實在令人難以理解。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況下,白居易只好無奈地將賈誼被貶的原因歸結為“人事多端何足怪,天文至信猶差忒”,認為這是由于復雜的人事原因而造成的一種偶然現象。換句話說,對于賈誼被貶,白居易也沒有能夠找出明確的原因,所以只能對賈誼報以同情。而我們認為,賈誼之所以被貶,是有其明確的主、客觀原因的。

查看全文

蘇軾被貶心態研究論文

摘要:黃州、惠州、儋州的貶謫生涯是蘇軾人生政治之低谷,卻為其思想性格之高境、文學成就之顛峰。考察蘇軾貶謫經歷,可以將其心態概括為三個方面:(一)幽獨孤高又坦然超曠;(二)皈依釋道卻執著現世;(三)歷盡磨難而了悟人生。蘇軾的影響是深遠的,后代士人從蘇軾精神世界中汲取營養,滋潤著苦澀的人生。

關鍵詞:蘇軾;貶謫:心態

蘇軾萬里投荒,九死一生,歸至金山,作《自題金山畫像》云:“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卷四十八P2641他將一生貶謫生涯視為功業,其中不乏自嘲意味,卻道準了貶謫生涯在他一生中的位置。漂泊萬里而眼界開闊,歷盡憂患卻境界升華,對塵世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獨到的感悟。黃州、惠州、儋州為其人生政治之低谷,卻為其思想性格之高境、文學成就之顛峰。因此,研究蘇軾的貶謫心態,無疑是把握住了他生命律動之脈的。

一、幽獨孤高又坦然超曠

中國古代有貶謫經歷的士人不計其數,但心態各有不同,蘇軾是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一位。從“胸中萬卷,致君堯舜”(卷一P581,《沁園春·古館青燈》)的朝廷命官淪為帶罪之人,精神之孤獨,生計之困窘,身體之衰病,都困擾折磨著東坡。他的心態首先表現為幽獨孤高,困頓牢落:但另一方面又善于排解,坦然超脫。兩方面合而觀之,才是一個完整真實的蘇東坡。

蘇軾貶謫時期,“幽”、“孤”字眼頻頻出現于其詩詞中,傳達出他幽獨孤高的心態。他常常自稱“幽人”,如“幽人無事不出門”(卷二十P1032,《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幽人掩關臥”(卷二十三P202,《和陶讀(山海經)其一》)、“幽人方獨夜”(卷三十九2140,《江月五首》)、“孤山之好在,孤客自悲涼。”(卷一P576,《臨江仙·送王緘》)、“江水似知孤客恨,南風為解佳人慍”(卷一P590,《漁家傲·送吉守江郎中》)、“別來三度,孤光又滿,冷落共誰同醉?”(卷二P603,《永遇樂·長憶別時》)、“幽”、“孤”二字最能反映其幽獨孤高的心態。最有代表性的是那首《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查看全文

蘇軾的養生研究論文

【摘要】蘇軾在坎坷的貶謫生涯中,保持曠達樂觀的積極心態。他始終堅持有規律的生活方式和科學合理的的飲食結構,靜坐練功,鍛煉身體,注重養生養性。

【關鍵詞】蘇軾養生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在詩、詞、散文等方面都頗有造詣。蘇軾一生的政治生涯坎坷,兩次遭遇重大的人生變故,多次被貶謫,最遠曾被貶官至瓊州(海南島),飽嘗艱險困厄。然而,他直至晚年仍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精力,佳作層出,壽近古稀,其中的奧秘,就在于蘇軾注重養生養性。蘇軾在多次的貶謫生涯中,始終保持著豁達樂觀的處世心態,并研究養生之術,力行養生之法。本文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蘇軾的養生之道。

1曠達健康、樂觀積極的心理狀態

蘇軾身處逆境時,總能從艱苦孤寂的生活中尋求樂趣,調節情緒,保持通達樂觀的心態。

蘇軾為官四十多年,生活多有窘困。被貶黃州時,生活條件艱苦,但他對青菜蘿卜也食之如甘飴,甚至以粗糧野菜度日,時常“煮蔓菁蘆菔苦薺而食之”,并自稱為“東坡羹”,在困苦生活中也能怡然自樂。被貶至海南,食不裹腹,病無醫藥,卻能常與鄉鄰喝酒笑談,可見他勝固欣然,貶亦可喜的曠達心態和寬廣胸懷。

查看全文

蘇軾的養生之道分析論文

【摘要】蘇軾在坎坷的貶謫生涯中,保持曠達樂觀的積極心態。他始終堅持有規律的生活方式和科學合理的的飲食結構,靜坐練功,鍛煉身體,注重養生養性。

【關鍵詞】蘇軾養生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在詩、詞、散文等方面都頗有造詣。蘇軾一生的政治生涯坎坷,兩次遭遇重大的人生變故,多次被貶謫,最遠曾被貶官至瓊州(海南島),飽嘗艱險困厄。然而,他直至晚年仍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精力,佳作層出,壽近古稀,其中的奧秘,就在于蘇軾注重養生養性。蘇軾在多次的貶謫生涯中,始終保持著豁達樂觀的處世心態,并研究養生之術,力行養生之法。本文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蘇軾的養生之道。

1曠達健康、樂觀積極的心理狀態

蘇軾身處逆境時,總能從艱苦孤寂的生活中尋求樂趣,調節情緒,保持通達樂觀的心態。

蘇軾為官四十多年,生活多有窘困。被貶黃州時,生活條件艱苦,但他對青菜蘿卜也食之如甘飴,甚至以粗糧野菜度日,時常“煮蔓菁蘆菔苦薺而食之”,并自稱為“東坡羹”,在困苦生活中也能怡然自樂。被貶至海南,食不裹腹,病無醫藥,卻能常與鄉鄰喝酒笑談,可見他勝固欣然,貶亦可喜的曠達心態和寬廣胸懷。

查看全文

柳子厚墓志銘的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墓主一生文章震世,輕躁被斥的主要事跡,理解有識之士在封建社會的傾軋中生存的痛苦和憤慨。

2、認識文章夾敘夾議的寫法特點。

3、領會作者概括的"士窮乃見節義"的生活哲理和"文窮而后工"的藝術規律。

文言整理:重點實詞虛詞:因、逮、坐、率、比;古今詞義:證據、出入等。

第一課時

查看全文

淺析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

【摘要】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它是思想性,情感性很強的學科。情感教育是語文教育的根本。語文課必須讓情感教育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情感教育的滲透已經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靈感來源。語文教學中要不斷滲透情感方可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增強學習語文的興致,進而激發學生的心智,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語文知識來適應社會的需要。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感教育;滲透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受教者精于思想,富于情感,善于表達。”語文教學中,情感,思想和表達中,情感又是第一位的。情感應該是影響青少年價值觀的重要因素。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都應仔細挖掘文本中作者的情感,為學生創造出良好的情感氛圍,進而去感染和激發學生,努力使學生養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那么,作為基層語文教師該如何準確進行情感教育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語文教材所選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這些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傾瀉,都是非常具有鮮明的思想情感的好文章。語文教材中所選的文章,從古到今,從國外到國內,從文言文到白話文,從詩歌到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噴涌。尼采說過“文人寫作,正如同母雞下完蛋后的啼叫聲一樣,都是痛苦使然”。古代文學理論家劉勰也曾說過:“夫綴文著,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說,語文教材的選文都是離不開“情”字的文章。這就要求教師要依據教材的情感為主的特點設計滲透情感教育的教學方法,給學生一個易感染,易生情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內心潛移默化,產生情感體驗,從而深刻理解作品的真切情感,獲得美德教育。如教學杜甫的《春望》一詩時,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準確體會杜甫的憂國憂民,關心國家命運,同情普天下受苦受難人民,以及作者自己窮困潦倒的復雜情感,那么學生必然才能準確體會作者沉郁頓挫的深切情感,進而產生更為具體的愛國家,愛人民,愛家,愛自己的深刻的情感。

二、在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都應借助各種感官,調動情感,采用多種有效的手段來滲透情感

查看全文

唐代詩人政治苦旅啟示研討

談到中國古代文學自然會讓我們想到唐代,唐代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唐代詩歌更是成為我國詩歌史上的一大高峰,唐代的散文奠定了我國散文發展的基礎,唐傳奇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小說已進入成熟階段,唐代文學在詩、文、小說、詞的全面發展是中國文學史上的輝煌。而實現這一時代輝煌的自然離不開唐代的文人們。但我們也會發現,許多在文學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唐代文人,在政治生活中卻是仕途坎坷,文人從政被貶的現象十分普遍,唐代文人政治上的不得志與他們在文學上取得的成就形成巨大反差,他們的政治苦旅就如他們創造出的文學一樣令后人回味和深思,探究他們政治失意的原因會給后人帶來一些有益的啟示。

啟示一:孤傲的文人習性,是文人政治失意的致命傷。

綜觀在文學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唐代文人,我們不難發現,他們都有一個通病,就是孤傲。唐代能夠在文學方面有所作為的文人大都是很有才華的,李白少年時代就“觀奇書”“,游神仙”,“好劍術”,有多方面的才能和興趣。杜甫7歲學詩,15歲揚名。劉禹錫自幼好學,熟讀儒家經典,瀏覽諸子百家,童年時代就曾到吳興陪侍詩僧皎然、靈澈吟詩,得到他們的指點,并為權德輿所器重。而白居易出身書香門第,自幼絕頂聰明,五六歲便學寫詩,9歲便能夠辨別聲韻……他們的才華和天賦為他們后來在文學上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基礎。然而,也許是因為他們都很有才華,或許有才的人都有那么一點自負的本性,唐代文人也一樣,孤傲就是他們一個十分突出的性格特點。這種性格在詩仙李白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有詩為證“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種恃才傲岸、叛逆不羈的性格在他的詩中也有體現,“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如果李白真的能做到一生“不事權貴”,那他再傲些也沒什么,但他偏偏又不能遠離政治的誘惑。從青年時代起,李白就為了能走上仕途而奔走,他不僅娶了唐高宗時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為妻,還先后向各地官員上書拜見,希望能薦用自己,但奔走了10年卻大失所望而歸,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酒隱安陸,蹉跎十年”。而10年后,他來到了國都長安,寓居在玉真公主別館,謁見了宰相張說的兒子、駙馬都尉張土自以及一批朝臣大官,期望“攀龍見明主”,然而仍無結果,只好悻悻出京漫游,憤慨不平中寫下了著名的《蜀道難》、《行路難》等詩歌,以此隱喻胸中不滿之氣。接著他又改裝換巾趨向山林,隱居蒿廬,交結與皇室有密切關系的道士,試圖走出一條世俗垂青、貴人揄揚的“終南捷徑”。中國的隱士大多是揚言孤峰逍遙隱逸,實際上是欲邀求時譽擢居美職,李白也是如此。這從他后來被征召入京時,所寫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可以看出。一旦入京,他的傲氣又出現了,他認為自己將被重用,代草君言、建立功業,于是把玄宗比作漢武帝,把自己比成司馬相如,時不時還喊出要浪浮江湖,因此沒等到他“功成”便被唐玄宗“賜金還山”,實際上就是被驅逐出朝了。

唐代文人孤傲性格的另一個體現就是總抱有懷才不遇的不平之氣。他們因為有才,所以總認為別人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有毛病的,好像這世界上的事只有他們說的才是正確的,而當自己的主張得不到支持或仕途不順時,他們就會憤憤不平,滿腹的嘮叨和不滿,從不檢討自己的不是,而是指責當權者用人不公。李白是這樣,而更有代表的如韓愈,他二十五歲成進士,二十九歲始登上仕途,他在科名和仕途上屢受挫折,本來是和他的復古思想有關,但他不但不檢討自己,還一再指斥朝政,于是先被貶為陽山令,后又被貶為潮州刺史。在他的散文里自鳴不平,懷才不遇的味道就特濃,如他的《雜說四》中,以“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比喻賢才難遇知己,“只辱于奴隸人之手”更是寄寓了他對自己遭遇的深深不平。他們因為對自己沒有一個更客觀的認識,更沒有把自己放到當時客觀的歷史條件下去認識,因此總難免出現不平之氣,而這種不平之氣如果只是藏在心里就罷了,但他們卻借助自己的文才把它們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看起來是很痛快也很出氣,氣是出得利索,但痛快過后換來的卻是當朝者的不容和排擠,他們也只能自己品嘗在政治仕途上的失敗和苦澀了。

中國人向來以謙虛為美,謙遜歷來為國人所倡,有才已招人妒,再傲就更難讓人容了。唐代文人恃才傲物的性格也注定了他們成為政治仕途上的悲劇角色。如今時代已不再是唐朝時的時代,但必要的謙虛一直以來都沒有被國人所棄,無論你是文人抑或普通人,只要你還生活在我們的國土上,幾千年的文明傳統注定要求你做事做人都應有謙虛之美德,這樣你才能更好地與我們的社會相和諧,這是唐代文人所付出的政治仕途上的失敗代價給我們帶來一點啟示。

啟示二:走了不該走的路也是文人政治失意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查看全文

語文詠桃詩例說論文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唐代張旭的這首《桃花溪》,描繪了春日桃花溪畔,野煙隱約可見,桃花爭奇斗艷的自然景象,并借助于“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這一問句將讀者帶入了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故事之中,令人回味無窮。

桃花,嬌艷迷人,歷來為詩人們所吟詠。唐代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一詩中,將桃花視為春色的化身,為能在四月的深山之中看到“桃花始盛開”而喜出望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北宋邵雍《二色桃》:“施朱施粉色俱好,傾國傾城艷不同。疑是蕊宮雙姊妹,一時攜手嫁春風。”二色桃,桃的品種之一,其花紅白兩色,并蒂而開。此詩篇采用擬人手法,著眼于人們的視覺形象,惟妙惟肖地再現了二色桃的美艷之貌,流露出作者對桃花的喜愛之情。

有些詠桃詩則是借題發揮,在詩人筆下,桃花成了貶斥的對象。著名的有唐代劉禹錫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到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此詩是經歷了十年貶謫生活的詩人,從朗州應召回到長安時所作。詩中描繪了人們去玄都觀看桃花的盛況,并以千樹桃花比喻當朝顯赫一時的新貴,以看花者比喻趨炎附、阿諛奉迎之輩,以千樹桃花“盡是劉郎去后栽”比喻滿朝新貴盡是詩人被貶后的產物,字里行間滲透了詩人對新貴的辛辣諷刺。詩人因這首詩得罪了權貴,又被貶為連州刺史。時隔14年,他又回到長安,重游玄都觀,寫下了《再游玄都觀并引》。其“引”100多字,詳細敘述了此詩的寫作背景。詩僅28個字:“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再次有力的鞭撻了新舊權貴,且表示了詩人不同權貴妥協的堅強決心。

查看全文

蘇軾養生探討論文

1曠達健康、樂觀積極的心理狀態

蘇軾身處逆境時,總能從艱苦孤寂的生活中尋求樂趣,調節情緒,保持通達樂觀的心態。

蘇軾為官四十多年,生活多有窘困。被貶黃州時,生活條件艱苦,但他對青菜蘿卜也食之如甘飴,甚至以粗糧野菜度日,時常“煮蔓菁蘆菔苦薺而食之”,并自稱為“東坡羹”,在困苦生活中也能怡然自樂。被貶至海南,食不裹腹,病無醫藥,卻能常與鄉鄰喝酒笑談,可見他勝固欣然,貶亦可喜的曠達心態和寬廣胸懷。

宋代是儒、道、釋三教相融整合的時代,禪學對蘇軾的心理調節起了相當大的作用。蘇軾吸取莊禪之學“超然物外”“清靜無為”“順任自然”等思想,以此來修身養性,慰藉心靈,從而在失意中也能隨緣安適。蘇軾廣交禪師,常與他們交游,說禪論道,也使自己盡可能化解不良情緒,心胸開闊,樂天健朗。

蘇軾被貶荒蠻之地的嶺南時,年已六十二,卻依舊樂觀。“此間有什么歇不得處?由是心若掛鉤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當甚么時也不妨熟歇”[1](《記游松風亭》),他除依舊寫詩作賦外,還學習當地的釀酒技術,自制佳肴,上山采藥,生活充滿了情趣。

蘇軾主張養心,力求“心平氣和”“虛一而靜”“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他在《問養生》一文中提出“和”與“安”的養心方法:“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任之應物者順,外輕內順,而生理備矣。”[2]盡管身處顛沛流離之境,蘇軾也是讓自己心境平和,灑脫自如,保持著“安和”的健康心理狀態。

查看全文

蘇軾詞二首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和創作。

2、理解作者的情緒變遷及其原因。

3、體會詩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4、感知豪放詞的抒情特點。

能力目標:學習詞中的想象手法的運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