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1 00:20: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蠶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桑蠶業站站長思想小結
經過一年的鍛煉,總之。思想上得到提高,責任心比以前有所加強,考慮問題也成熟了許多,這些都和領導的關心協助分不開,和同事的支持分不開,以后要更加努力地工作,并且不時地學習,為單位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根據工作布置,年是基地部工作的第二年。擔任了基地部繭站站長及所本底片區蠶業生產技術指導,并兼職駕駛員,主要協助副經理工作,全面負責繭站的日常管理,利息控制范圍內,做好基地蠶繭的收、烘、貯、運、調拔、統計及設備設施的維修管理工作。一年來,領導的關心及同事的支持下,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思想得到進一步的提高,現總結如下:
提高管理水平
一、加強個人修養。
深感責任重大,擔任繭站站長以來。蠶繭的收、烘、貯、運、調拔、統計及設備設施的維修管理工作是一項復雜而又細致的工作,要做好這些工作,首先要獲得同事們支持,為此,平時注意團結同事,處置好同事與同事之間的關系。同時,堅持享樂在前,享受在后的理念,做在同事們前面,贏得了同事的尊重,利益上,不計較個人得失,為繭站的日常管理打下了基礎。
根據利息控制及產品質量要求,蠶繭的收烘是繭站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了各種措施來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
市蠶業發展現狀與對策
近年來,XX根據自身情況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了蠶業發展,使之逐步成為全市的主要支柱產業,成為廣大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2004年全市桑園面積達到14.35萬畝(投產11.7萬畝),遍及全市21個鄉鎮200多個行政村(社區),養蠶戶70800戶,年飼養量60.2萬張(同比增加18.8萬張,增長45.4%),鮮繭總產量達2.1萬噸(同比增加6900噸,增長48.9%),約占XX總產量的23.3%,成為XX乃至全國最大的蠶繭生產基地縣(市),全市農民人均養蠶收入640元,同比增收268元。2005年該市乘勢而上,著力打造“絲綢城”,桑園面積要發展到16萬畝以上,鮮繭產量目標在2.5萬噸以上,將占廣西總產量的25%左右。 2004年該市從事蠶繭收購、生產的業戶89戶(其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21戶,小規模納稅人68戶),有157個蠶繭烤房、20多家蠶繭公司和XX、XX、XX、XX4家繅絲廠。當地可收烘完全部鮮繭,2004年生產干繭6000多噸,約產白廠絲300噸,預計2005年當地廠家約產白廠絲600噸。
XX蠶業發展的優勢
(一)國際絲綢市場需求量相對穩定。繭絲綢作為纖維“皇后”,對人體具有親和力和舒適感,化工紡織原料無法代替,特別是隨著環保型消費理念的興起,以蠶絲為原料的天然紡織品越來越受歡迎。因而世界絲綢市場相對穩定,蠶絲產業是個不會淘汰的產業。入世后,我國繭絲產業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2003年,我國繭絲產量約占世界的70%以上,繭絲年出口量占世界貿易份額的80%以上,2004年各類絲綢產品對主銷國家和地區的出口量和出口額進一步增長,絲綢出口量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絕對優勢。
(二)XX是優質蠶繭的主產區。XX自然、氣候、區位、交通優勢明顯,桑葉產量高、質量好,養蠶批次多,蠶繭質量優、銷路好,在廣西乃至全國小有名氣。
(三)XX桑蠶業具有競爭優勢。桑蠶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XX是廣西經濟欠發達地區,勞動力資源、土地資源豐富,成本不高,農民種桑養蠶基礎良好。XX抓住國家“東桑西移”計劃實施的大好時機,積極種桑養蠶,已成為廣西乃至全國桑蠶生產第一大縣市。
XX蠶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蠶業科技示范園建設芻議論文
摘要分析了六安市金安區蠶業科技示范園的作用、園區建設的標準及具體措施,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為當前蠶業產業化及蠶業科技的試驗、示范、推廣提參考。
關鍵詞蠶業科技示范園;作用;標準;建議;安徽六安;金安區
六安市金安區蠶業科技示范園位于椿樹鎮,涵蓋3個行政村[1],現有桑田77.33hm2,其中投產桑園52hm2,養蠶戶320戶。建園3年來,共引進新、優抗逆性強的桑品種85萬株,新辟優質豐產桑園56.67hm2,推廣方格簇60萬片,建小蠶共育室19處,小蠶共育率達100%,建養蠶塑料大棚265處;省力化養蠶率達95%。2009年園區養蠶2500盒,產鮮繭111t,繭值245.2萬元,戶均增收7662.5元。調查顯示,通過蠶業科技示范園的建立,不僅解決了過去傳統蠶桑生產分布散、規模小、科技到位率低、服務跟不上、勞動效率低以及繭質差等問題,而且為全區蠶業產業化的進一步推進作了很好的示范[2]。
1建立蠶業科技示范園的作用
蠶業科技示范園的建立不僅充分利用了現有資源,提高蠶業的科技含量,增加農戶、企業收入,而且能為蠶業的高效和可持續發展樹立示范典型,起到輻射帶動作用[3]。
1.1科技示范園是高效蠶業示范的基地
蠶業產業化工作總結
按照《縣蠶業產業化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報送2014年蠶業產業發展工作有關資料的通知》文件要求,現將有關工作情況報告如下。
一、健全組織,落實責任
為加強我局開展蠶業產業化發展工作,我局成立經商信局蠶業產業化發展及聯系鎮蠶業生產工作領導小組,由局長任組長,副局長任副組長,局商務流通股具體該項工作。2014年我局繼續聯系鎮的村蠶業產業化發展。
二、工作措施及具體工作情況
2014年我局加強對縣繭絲綢公司的工作指導,一是將縣繭絲綢公司納入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進行目標考核;二是明確2014年外貿出口150萬美元,截止目前完成156萬美元,完成目標任務的104%;三是對縣繭絲綢公司繭絲綢收購許可及各繭站收購資質,進行初審轉報,完成繭絲綢公司《生產準產證》和12個繭站鮮繭收購資格證初審上報工作,并順利通過省商務廳復審;四是組織縣繭絲綢公司參加“三大活動”(惠民購物全川行動、川貨全國行、萬企出國門),進一步開拓市場,促進生產。2014年縣繭絲綢公司參加了川貨全國行•呼和浩特站(民族交易會)、第十五屆中國國際絲綢博覽會,取得了較好效果;五是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積極協調各相關部門和各鄉鎮政府,共同參與做好維護蠶繭收購秩序工作,形成整體聯動機制,保持高壓態勢,努力營造良好的蠶繭收購環境;
三、聯系鎮鎮蠶業蠶業發展工作
蠶業產業帶建指導方案
鎮位于珙縣南部,轄27個農業村,151個農業社,耕地面積24916畝,其中田6687畝,山地18229畝,林地面積62308畝,有農戶7090戶,農業人口26554人,屬山區農業鄉鎮。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7023元。
蠶桑是鎮農業兩大支柱產業之一,一直以來,鎮黨委、政府堅持建設“一個走廊”、打造“兩個基地”(沿洛浦河村蠶桑生態走廊,陳泗、郭斯、大田優質烤煙基地,白合、井陽高山無公害蔬菜基地)的特色產業發展思路,把蠶桑生產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來抓,在全市率先開展了多批次、滾動養蠶,成功試養天然黃白彩繭,充分利用桑枝等生態資源,成功試種桑枝食用菌、試生產桑芽茶,為蠶業產業發展尋求新的增長點,有力的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
為了進一步推進我鎮蠶業產業化進程,經鎮黨委、政府研究決定,建設以芭蕉為中心,白景、楠橋、、石洪、德會為主的萬畝循環蠶桑產業帶,特制定2012年實施方案如下:
一、總體思路
我鎮蠶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科技推廣作支撐、基地打造為依托、綜合開發為抓手、促農增收為目的,全面推進萬擔繭鎮工程建設,加快推進我鎮蠶業產業化,傾力打造天府蠶業重鎮。
二、基本原則
蠶業生產工作意見
為加快鎮蠶業經濟發展,持續實現富民增收,現就抓好2016年蠶業生產工作提出以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實施產業精準扶貧為抓手,以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緊緊圍繞縣委“以業興縣”發展戰略,真抓實干,努力把我鎮建設成為縣蠶業經濟大鎮。
二、目標任務
1.2016年發種4200張,產繭19.95萬公斤。
2.新栽桑園3500畝。
蠶業秩序整頓實施建議
各蠶區鄉(鎮)、縣級相關部門:
為推動我縣蠶業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確保農民的長遠利益和收入增加,結合我縣蠶繭收購秩序嚴重混亂的實際,特提出以下整治實施意見。
一、大力宣傳,大造聲勢,形成濃厚的整治氛圍
(一)蠶業秩序整頓通告印發各鄉(鎮)、村、社張貼。
(二)利用電視臺大力宣傳縣政府蠶業秩序整頓通告和有關政策。
(三)組織宣傳車到各鄉(鎮),利用趕場天宣傳蠶業秩序整頓的措施和政策。
蠶業生產工作意見
為把握好絲綢行業市場機遇,實現蠶業又好又快發展,現就做好2014年蠶業生產提出以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市、縣“兩”會精神,大力實施“綠色產業”戰略,著力壯大“蠶桑產業”,堅持以企業為龍頭,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保護蠶桑資源,狠抓蠶桑產業發展為重點,以打造蠶桑產業新園區,發展專業大戶為增長點,以新型省力化配套技術為保障,用2—3年時間實現桑園1萬畝,常年養蠶一萬張,突破蠶農收入5千萬元大關。
二、目標任務
1.發種7800張,產繭29.64萬公斤,實現蠶農收入1000
萬元以上。
蠶業管理站工作報告
使專業人員能在實際工作中全面掌握栽桑養蠶新技術的運用推廣,5重抓專業技術隊伍的業務培訓學習。健全制度,責任到人。理清思路、更新觀念、創新產業新技術的運用推廣。積極引進外地先進經驗,靈活運用于我縣蠶桑生產,為促進我縣蠶桑產業快速健康發展而努力。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一年來在上級部門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開拓創新、真抓實干、重抓落實。為蠶農提質增效工作的動身點,積極開展各項工作,經大家共同努力較好地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務。現將有關情況總結如下:
一、抓學習、促生產、扎實推進效能建設
組織全站干部職工認真學習科學發展觀、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結合單位實際。不時加強機關效能建設,促進各項工作全面推進。業務上重點學習栽桑育苗、栽桑、小蠶共育、大蠶省力化蠶臺育及方格簇的運用推廣。采取集中學習與自學,定期與不定期學習相結合等形式,提高職工思想素質和專業水平,扎實推進效能建設,提高工作效率。
二、抓蠶桑亮點。促進產業發展
促進全縣蠶桑產業發展。1重抓20年高產優質桑園基地的規劃建設。
柞蠶業發展及對農村經濟的影響
1柞蠶的人工飼養和發展初期
清乾隆年間,經過地方官的倡導,河南省柞蠶放養有了技術人員的指導,蠶工的出現即是明證,柞蠶放養已經成為河南山區一項新興的農村副業。隨后,河南省放養柞蠶發展迅速,以南召發展速度最快。南召縣,“山繭,召邑山皆放蠶,食櫟葉,每歲春秋二季。”[10]縣境四周有養蠶之坡五六十處,呈現出“槎坡饒耳利,蠶坡繭絲盈”的景象[11]。當地村民還利用柞蠶繭進行繅絲織綢,以樸實而著稱。南召“繭綢,無花,不及山東兗、沂等處,惟樸實可取。”[10]后來,南召縣的放養柞蠶之法傳入嵩縣、泌陽等地。乾隆年間,嵩縣不僅生產家蠶(Bombyxmori)繭,而且還出現柞蠶繭(山繭)。“繭,飼桑葉曰繭,飼槲葉者又名山繭。”[12]當時嵩縣有數個集鎮以經營柞蠶絲而出名。“孫店,縣南160里,山坡多槲,放蠶收繭,皆東省人經營;東村,孫店東10里,南山民務本勤農,放山蠶,織白繭紬,生計頗裕,紬子村有延師讀書者。”[12]道光年間(1821—1850年),泌陽縣也出現放養柞蠶,繅織為綢的現象。“山繭綢:山蠶食櫟葉、橡葉結繭荒陂,取絲為紬,其質堅韌。”[13]農民知道放養柞蠶有利,以致出現為了放蠶而各自爭利引起訴訟的現象。“民各爭伐木,僑居者又欲私占,遂致爭訟不休”[14]的放蠶高潮。道光年間,當地蠶民開始規范蠶坡的發展和利用。道光十二年(1832年),南召縣邑候令公號召蠶民修建蠶姑祠于齊家堂,并貼出告示,對放養柞蠶進行管理和保護。清朝中期,柞蠶放養才開始取代家蠶成為河南省蠶業經營的重點[15]。為了更好地規范和鼓勵柞蠶放養,河南省地方官實施了一系列的舉措。同治十三年(1874年),南召縣邑候丁公,在南石廟興建先蠶宮,并議定《蠶坡章程》。光緒十年(1884年),南召縣邑候在合鄉齊家堂制訂蠶坡章程刻諸于石,其內容為“廣植蠶坡、保護蠶坡、愛養蠶蟻、嚴禁抽豐、撙節草木”等5條[11]。另外,當時河南布政使還曉諭山民,督促凡有山場荒地而無樹木的,今后要多種橡樹、槲樹、櫟樹等,使家家有柞蠶可以放養,如有成效顯著者給予獎勵。“槲葉宜蠶,既有成效,豫各屬近山之處頗多,自宜一律督飭考求以興民利,一年以內,能育出繭至百斤以上者,官給紅花,以資獎勵。”[11]
2柞蠶業的興盛與衰落
2.1柞蠶業的興盛期
河南省柞蠶業主要分布于豫北、豫西和豫南的山地及丘陵,大體在京漢鐵路以西的各縣,以伏牛山區汝州府的魯山和南陽府的鎮平、南召、舞陽、方城等縣為最。河南“山陽之鎮平、南召、南陽、內鄉,山陰之魯山、嵩縣、伊陽皆產山絲或繭。”[16]據1929年《河南新志》云:“伏牛山脈以南各縣,山多田少,如南召、魯山、鎮平、南陽、內鄉、淅川、方城、伊陽、臨汝、密縣、泌陽、確山、商城及河北(黃河以北)之林、涉二縣,居民多植櫟飼蠶。”[17]當時河南柞蠶放養區域大多位于山多地少擁有柞樹資源的地區,“因各縣山嶺起伏,耕田減少,農民多于山坡植柞,以飼養柞蠶為業。”[18]清末民初,河南省柞蠶業發展比較迅速,主要表現為柞蠶生產逐漸形成規模化、專業化、商品化的生產模式。河南省柞蠶蠶坡數量逐漸增多,柞蠶放養的戶數和人員十分龐大,柞蠶生產的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1897年,豫西南地區柞坡數量日見增多,其中以方城、南陽、鎮平為最。1904年,與南陽接壤的南河店、陡嶺、三岔口、石門、北官寺、狀元川等不生五谷之地皆多種柞樹,葉量增加數倍。1925—1926年,宛屬地區年產柞蠶繭達5000t之多[11]。從乾隆年間至民國年間(1736—1936年),南召縣柞蠶放養量一直處于不斷上升的趨勢。乾隆年間,南召縣有專用蠶坡56處,槎坡(柞樹和雜樹混交)30處。咸豐年間(1850—1861年),南召縣境內柞蠶豐收利大,山民以養蠶為業,植柞為本;光緒二年(1876年),全縣放養柞蠶達3萬筐(0.5~0.6kg柞蠶卵孵化的蠶為1筐)以上,產絲100余t;1921—1931年是南召縣柞蠶業發展的頂峰時期,年均放養量為6萬筐,產繭近4000t……蠶農達17230戶,占當地農戶總數的65%[19]。1924年左右,河南柞蠶放養戶數位居全國第1,有接近3.5萬戶放養柞蠶[20]。清末民初是河南省柞蠶業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各地柞蠶絲產量也說明了這一點。光緒末年,柞蠶絲產量已經相當豐富。民國以來增長更快,以1921—1931年為柞蠶絲生產和出口的最盛時期。河南柞蠶絲以魯山、南召兩縣產絲量為最多,光緒初年,魯山、南召柞蠶絲產量各100t;1921—1931年,魯山年產絲250余t,南召亦約產絲200余t[21]。其次為鎮平、南陽,光緒初年均柞蠶絲產量約為25t,1921—1931年最盛時期分別為30~35t、25~30t。內鄉柞蠶絲產地為所屬北部山地,光緒初年柞蠶絲產量20t,最盛時期亦不過20余t。方城、臨汝、嵩縣、宜陽等縣柞蠶絲產量均甚少,光緒初年,方城約有7.5t,臨汝、宜陽、嵩縣合計為25t;最盛時期方城為10t,臨汝等3縣計約30t。河南全省柞蠶絲產量,于光緒初年間,年約300t,迄1921—1931年間,曾達年產柞蠶絲650t的最高額[21]。清末民初,河南省柞蠶生產的數量不斷增多,柞蠶繭和柞絲綢產量都十分可觀,專業化程度逐漸提高。當時河南省平均年產柞蠶繭約15億粒,僅次于遼寧省和山東省,居全國第3位[22]。清朝末期,河南省柞蠶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柞蠶繭收獲量大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柞蠶繅絲業的發展。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南陽縣“今年春異常豐收,上等者收繭每筐在兩萬粒以上……今歲一年所收,可抵往歲四年,故山中居民踴躍爭先,無不比戶蠶繅。[23]”魯山縣“以山絲產為大宗”[24],1921—1931年,魯山縣利用上百萬畝蠶坡,每年養柞蠶2.5萬筐左右,全縣年產繭2000t,年產絲120t。[25]有學者研究指出:1926年前后,整個豫西南地區的柞蠶繭產量多達8000t左右,其中南召和魯山兩縣的產量占據豫西南地區總產量的80%以上[26]。就河南全省而言,1920—1931年間,河南省年產繭約達30億粒,產絲1000余t,產柞綢25萬匹,經上海輸出,價值白銀年達500余萬兩,占全國柞蠶絲的65%[27]。河南省柞絲綢物美價廉,被國際市場譽為“珠光寶石”,大量銷于英、美、法等國,每年的銷售額約值白銀400萬兩,占出口總數的65%[26]。20世紀初葉,柞蠶絲價格不僅低于家蠶絲的價格,也低于毛呢絨等纖維織物的價格。據1934年《河南大學學報》記載[28]:“當時野蠶絲(柞蠶絲)每50kg價值約200~400元,家蠶絲每50kg價值約800~1000元,毛呢絨每50kg價值約600~1500元”。據《河南省政府年刊》云[29]:“南陽一帶,及豫西魯山等縣,山嶺重疊,居民多植柞養蠶,每年絲綢之行銷國外及各埠者,為數甚多。”20世紀20年代,“河南省共有柞絲綢織機2000多架,每年產柞綢30萬~40萬匹。柞蠶絲交易最盛時,魯山絲行多至300余家,每年輸出柞蠶絲達100萬金。南召的李青店,方城的拐河鎮,鎮平的石佛寺,均為柞蠶絲交易中心,輸出價值均在50萬~60萬兩左右。南陽,民初尚有絲行100余家,銀號70~80家;許昌,1926—1927年,有絲行70余家。”[30]“河南所產繭綢無漿粉而光澤充足,較山東產者為佳,全省織機約2500架,年產柞綢在40萬匹左右,每年出口約150t(柞絲綢),其重要生產地為汝州、魯山、南召、鎮平等處。”[31]河南省柞絲綢比較優勢比較明顯,絲綢質量要比山東省柞絲綢為優,深受國際市場歡迎。“豫產府綢,因有色澤光亮,絲質柔韌之特點,加之內地工價較賤,成本較輕,故頗得外洋之歡迎,運銷地點,遍及歐美及地中海各口岸。”[32]
2.2柞蠶業的衰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