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縱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1 03:47: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操縱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利潤操縱研究論文
摘要:上市公司利用關聯方交易達到利潤操縱,以實現配股、保牌等目的的行為已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嚴厲查處,文章就關聯方交易、利潤操縱以及利用關聯方交易進行利潤操縱等問題,以特殊的視角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關聯方關系關聯方交易利潤操縱
證券界專家和業界人士在研究上市公司時發現了一個普遍存在而又非常奇怪的現象,這就是上市公司每一年的財務報告中凈資產收益率在10%-11%之間的占了絕大多數,而在9%-10%之間的卻幾乎沒有。難道真的就那么巧合,每一家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都會以近乎相等的比例運作?就沒有幾個“歪鼻子斜眼睛”而千人一孔、萬人一面?常人一看便知,這里有“貓膩”。貓膩就是利潤操縱。傳統的利潤操縱方法如“地道走”、“海上飄”、“空中行”的“陸??铡蹦J?在日趨完善的法治建設中幾乎走上了絕路,難得見到“加大庫存,少計成本,虛增利潤”、“多攤多提,多計費用,截留利潤”等利潤操縱的報道,隨之而來的是關聯方交易下的利潤操縱,即利用關聯方交易粉飾業績或輸出利潤,從而達到特別目的的行為。
一、關聯方交易
《企業會計準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對關聯方交易的定義為:“關聯方交易是指在關聯方之間轉移資源或義務的事項,而不論是否收取價款?!崩斫膺@個定義的關鍵點應該把握兩點:
第一,關聯方交易同時受《企業會計準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和《企業會計準則——收入》的約束。眾所周知,盡管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準則沒有就關聯方的定義作出明確界定,但給出了判斷關聯方關系的標準,即“在企業財務和經營決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間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對另一方施加重大影響”的視為關聯方,“如果兩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的也視為關聯方。事實上,關聯各方既是會計主體,又是法律主體,關聯方交易屬于《企業會計準則——收入》界定的交易范圍。收入準則第一條規定:“本準則規范企業在下列交易中形成的收入的會計核算和相關信息的披露:①銷售商品;②提供勞務;③他人使用本企業資產?!痹摐蕜t還明確規定了確認收入應具備的條件,如第五條規定:“銷售商品的收入,應在下列條件均能滿足時予以確認:①企業已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購貨方;②企業既沒有保留通常與所有權相聯系的繼續管理權,也沒有對已售出的商品實施控制;③與交易相關的經濟利益能夠流入企業;④相關的收入和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庇纱丝梢钥闯?關聯方之間的資源或義務轉移,其風險和報酬也隨之相應轉移,這也關聯方交易的主要特征。
財務數據操縱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從財務數據操縱的根源入手,深入剖析了財務數據操縱滋生的內部變量--契約摩擦、溝通摩擦,以及內部變量存在的條件--會計內部需求不足、成本效益分析,接下來分析了財務數據操縱的外部條件和誘因。其中,外部條件主要包括會計和審計的缺陷、法規的不完善等,誘因包括籌資、考核、政治成本以及債務等方面。最后本文分析了減少或者消除這種內、外部條件和誘因的對策。
關鍵詞:財務數據操縱、契約摩擦、溝通摩擦、會計的模糊性
近年來,"財務數據操縱"(financialnumbermanipulating)作為一種企業利潤調控的手段被實務界廣泛運用,它往往被稱之為"會計戲法"(accountingmagic)或者"數字游戲"(numbergames)。相應地,它也受到會計理論界的廣泛關注。
什么是財務數據操縱,本身尚無定論。財務數據操縱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財務數據操縱,其實就是盈余管理(earningsmanagement)。代表性觀點是Hedy和Wahlen于1999年的解釋:財務數據操縱發生在管理當局運用職業判斷編制財務報告和通過規劃(structure)交易以變更財務報告的時候,旨在誤導那些以公司的經濟業績為基礎的利益關系人的決策,或者影響那些基于會計報告數字的契約。廣義的財務數據操縱包括了合法的盈余管理和非法的利潤操縱。它是企業管理當局以個人利益最大化為前提,以目標利潤為中心,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之內進行有目的性的干預,或者"真實地記錄虛假的經濟業務"。本文所采用的財務數據操縱指的是廣義上的觀點。
人們往往很痛恨財務數據操縱,認為這是對廣大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欺騙,但很少有人分析財務數據操縱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本文嘗試從財務數據操縱產生的根源著手,來分析財務數據操縱滋生的內、外部環境及誘因,并進而分析如何才能夠減少財務數據操縱。
一、財務數據操縱內部條件--滋生的土壤
上市公司盈余操縱分析論文
一、上市公司盈余操縱的動機
1、獲得融資資格
企業上市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從證券市場上籌集到大量的資金,許多企業發行股票和股票上市的愿望十分強烈。根據有關證券法規的規定,發行和上市股票的公司必須具備三年盈利的條件,于是一些本不符上市條件的企業,為了能上市,采用各種手段進行盈余操縱,甚至造假:股票已上市的公司可以通過配股或增發新股在證券市場進行再融資。由于在我國資本市場中,股東對上市公司經理層的約束機制沒有建立起來,上市公司沒有分紅派現的壓力,股權融資成本較低,配股或增發新股的意愿也十分強烈。但根據有關法規的規定,上市公司配股,在其申請配股的前三個年度的凈資產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屬于能源、原材料、基礎設施類的公司可以略低,但也不得低于9%;上述指標計算期間內任何一年的凈資產收益率不得低于6%。在這種約束條件下,一些經營業績較差的上市公司就想方設法進行盈余操縱,以抬高凈資產收益率。尤其是那些前兩年凈資產收益率平均已達到10%的公司,如果第三年凈資產收益率達不到10%,則前功盡棄,于是在配股或增發新股動機的驅駛下,更會采取各種手段操縱盈余,以期獲得配股資格。我國上市公司股權集中,控股股東能從上市公司獲得大量的資金。當上市公司連續三年未能配股或增發新股融資時,控股股東往往具有很強烈的盈余管理動機。
2、提高新股發行或配股價格。
上市公司發行新股的最直接目的就是大限度地從證券市場籌集到資金。公司所能夠募集資金的數額取決于股票發行數量和每股發行價格兩個因素。由于我國對上市公司發行股票的數量有額度限制,在有限的額度內要獲得最大限度的資金量,只有提高股票的發行價格。股票發行價格等于每股收益乘以市盈率,而市盈率的大小受到政府的管制,所以每股收益的大小就成為上市公司通過發行股票籌集資金多少的決定因素。因此,上市公司都有意提高每股收益,一些券商為了爭取到公司的承銷資格,承諾幫助公司進行利潤包裝,在公司業績不佳的情況下,為了募集更多的資金,就產生了進行利潤操縱的動機。此類問題在配股過程中同樣存在。配股價格一般按該上市公司股票一定期間市場收盤價平均數的一定比例進行確定。為了盡可能以較高的價格進行配股,上市公司往往配合莊家推高股價或將股價維持在較高的位置,但股價需有業績支撐,因此,需配股的上市公司往往會通過盈余操縱來提高公司業績。
3、二級市場炒作(操縱股價)
利潤操縱的成因、手段及治理
一、利潤操縱的動因
利潤操縱的動因主要是企業通過利潤操縱最終實現自身利益(經濟的和非經濟的)的最大化。具體地說:
1、國有企業通過“調高”利潤,以“完成”承包利潤,通過“凋低”利澗,以“藏匿”利潤和資產,達到偷逃稅費的目的,或為下年完成經濟指標留下空間。
2、上市公司在初次發行階段,證監會要求公司有連續3年盈利,為了能上市,就需要進行財務包裝:在配股階段,證監會要求上市公司凈資產盈利率近3年平均不低于10%,且每年達到6%才能配股,為實現配股,上市公司也要進行財務包裝;股票市場流通價格同市場(投資者)對其預期盈利信息密切相關,從而促使一些公司通過財務包裝這一"捷徑"達到抬高股市價格的目的。
3、為給會計信息使用者以各會計期間前后一致、穩定增長,即所謂的“利潤平滑”感覺而調節盈余。有的企業盈余變化很大,給人以不安全的感覺,有的企業損益情況不能與本行業或國家整體經濟狀況同步,給人以不可理解的感覺。由于人的風險厭惡感,使這類公司在資本市場缺乏吸引力。而管理者為了吸引更多的投資者,讓投資者以為企業的業務發展穩健,往往會進行盈余調節,以豐補歉,給人以穩中有升的感覺。
4、由于會計信息的不對稱性,經營者無法將他們所掌握的內部信息傳遞給資本市場(投資者),采取人為調節利潤的手段傳遞信息。
簡述企業會計操縱利潤動機
摘要企業會計報表應該真實、公允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但實際生活中,企業管理層也會為了某種目的而進行利潤操縱。本文就企業常見的利潤操縱方法進行了初步的會計分析,并試圖給報表的使用者一些恰當、合理的建議。關鍵詞會計報表利潤操縱會計分析分類號
企業會計報表是綜合反映一定時期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財務狀況變動的書面文件,編制和提供會計報表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達到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因此,現有和潛在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機構都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報表能夠真實、公允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但現實生活中,企業管理層為了達到獲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而蓄意粉飾會計報表,通過各種辦法來進行利潤操縱。本文就試圖對企業常見的利潤操縱方法予以簡單的會計分析,從而對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有一個更加清醒、正確的認識。
1、通過掛賬處理進行利潤操縱
按新會計制度規定,企業所發生的該處理的費用,應在當期立即處理并計入損益。但有些企業為了達到利潤操縱的目的尤其是為了使當期盈利,則故意不遵守規則,通過掛賬等方式降低當期費用,以獲得虛增利潤之目的。
1.1應收賬款尤其是三年以上的應收賬款長期掛帳。應收賬款是企業因銷售產品、提供勞務及其他原因,應向購貨方或接受勞務的單位收取的款項,因它是企業的銷售業務也是企業的主營業務,因此,一般而言,應收賬款能否收回,對企業業績影響很大。但對于三年以上的應收賬款,收回的可能性極小,按規定應轉入壞帳準備并計入當期損益。如果按規定三年以上的應收帳款轉為壞賬的話,有人曾計算過,1997年深滬市上市公司虧損數將由42家改為114家,虧損面將由5.2%擴大至14%。由此可見,應收賬款對收益的影響極大。在現實中還有這樣一種情況,即企業為了虛增銷售收入的需要而虛列應收賬款,因此,對于由于“應收賬款”科目而導致的利潤操縱一定要引起特別的注意。
1.2待處理財產損失長期掛賬。這種損失是由于當期某種原因造成的,應在當期處理,但若有意不在當期處理,使當期費用減少,從而達到虛增利潤之效果。
上市公司利潤操縱探析論文
摘要:企業會計報表是綜合反映一定時期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財務狀況變動的書面文件,編制和提供會計報表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達到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因此,現有和潛在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機構都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報表能夠真實、公允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關鍵詞:上市公司;利潤操縱的方法和動機;會計分析
企業會計報表是綜合反映一定時期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財務狀況變動的書面文件,編制和提供會計報表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達到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因此,現有和潛在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機構都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報表能夠真實、公允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但現實生活中,企業管理層為了達到獲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而蓄意粉飾會計報表,通過各種辦法來進行利潤操縱。本文就試圖對企業常見的利潤操縱方法予以簡單的會計分析,從而對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有一個更加清醒、正確的認識。
1利潤操縱的方法
(1)利用關聯交易操縱利潤。關聯交易是指在關聯方發生的轉移資源和義務的事項,而不論其是否收取價款。關聯方主要是指在企業的財務和經營決策中,有能力直接或間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對另一方施加重大影響的有關各方。從理論上說,關聯交易是一種中性交易。而事實上有些公司在關聯交易中利用協議定價,實現利潤在關聯方之間的轉移。
①利用關聯購銷業務操縱利潤。例如:ST蘇三山,1997年銷售一批貨物給該公司的控股股東的子公司,銷售收入16002萬元,銷售成本14002萬元,產生凈利潤2000萬元,交易價格由協議確定。這項交易利潤占公司1997年利潤總額的23.5%。②關聯企業收取資金占用費。按照有關法規規定,企業之間是不允許相互拆借資金的,但實際上關聯企業間的資金拆借現象非常普遍。如某公司對關聯企業進行長期債權投資,按20%的比率收取固定回報,為企業創造了一大塊利潤。③利用關聯企業間的托管經營調節利潤。目前,由于我國證券市場還缺乏托管經營方面的法規及操作規范,托管經營就成為上市公司利潤操縱的另一方式。一些上市公司將不良資產委托給關聯企業經營,定額收取回報,使上市公司既回避了不良資產的虧損,又憑空獲得了一塊利潤。反之,關聯企業也可以通過把獲利強較的資產以較低的收益由上市公司托管,直接為上市公司注入利潤。
證券市場利潤操縱思考
摘要:上市公司利用關聯方交易達到利潤操縱,以實現配股、保牌等目的的行為已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嚴厲查處,文章就關聯方交易、利潤操縱以及利用關聯方交易進行利潤操縱等問題,以特殊的視角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關聯方關系關聯方交易利潤操縱
證券界專家和業界人士在研究上市公司時發現了一個普遍存在而又非常奇怪的現象,這就是上市公司每一年的財務報告中凈資產收益率在10%-11%之間的占了絕大多數,而在9%-10%之間的卻幾乎沒有。難道真的就那么巧合,每一家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都會以近乎相等的比例運作?就沒有幾個“歪鼻子斜眼睛”而千人一孔、萬人一面?常人一看便知,這里有“貓膩”。貓膩就是利潤操縱。傳統的利潤操縱方法如“地道走”、“海上飄”、“空中行”的“陸??铡蹦J?,在日趨完善的法治建設中幾乎走上了絕路,難得見到“加大庫存,少計成本,虛增利潤”、“多攤多提,多計費用,截留利潤”等利潤操縱的報道,隨之而來的是關聯方交易下的利潤操縱,即利用關聯方交易粉飾業績或輸出利潤,從而達到特別目的的行為。
一、關聯方交易
《企業會計準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對關聯方交易的定義為:“關聯方交易是指在關聯方之間轉移資源或義務的事項,而不論是否收取價款?!崩斫膺@個定義的關鍵點應該把握兩點:
第一,關聯方交易同時受《企業會計準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和《企業會計準則——收入》的約束。眾所周知,盡管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準則沒有就關聯方的定義作出明確界定,但給出了判斷關聯方關系的標準,即“在企業財務和經營決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間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對另一方施加重大影響”的視為關聯方,“如果兩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的也視為關聯方。事實上,關聯各方既是會計主體,又是法律主體,關聯方交易屬于《企業會計準則——收入》界定的交易范圍。收入準則第一條規定:“本準則規范企業在下列交易中形成的收入的會計核算和相關信息的披露:①銷售商品;②提供勞務;③他人使用本企業資產?!痹摐蕜t還明確規定了確認收入應具備的條件,如第五條規定:“銷售商品的收入,應在下列條件均能滿足時予以確認:①企業已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購貨方;②企業既沒有保留通常與所有權相聯系的繼續管理權,也沒有對已售出的商品實施控制;③與交易相關的經濟利益能夠流入企業;④相關的收入和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庇纱丝梢钥闯觯P聯方之間的資源或義務轉移,其風險和報酬也隨之相應轉移,這也關聯方交易的主要特征。
證券操縱行為見解
1證券操縱的內涵
我國《禁止證券欺詐行為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規定,證券操縱是指任何單位或個人以獲取利益、減少損失為目的,利用其資金、信息等優勢或者濫用職權操縱市場,影響證券市場價格,制造證券市場假象,誘導或致使投資者在不了解事實真相的情況下作出證券投資決定,擾亂證券市場的行為。
根據我國《暫行辦法》對證券操縱的概述,筆者認為,所謂證券操縱行為是指:任何機構或個人,利用其資金、信息等優勢或濫用職權影響證券市場的自由運作,故意抬高、穩定、壓低證券市場價格,誘使其他投資者買賣證券,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
換言之,任何機構和個人人為地故意變動或穩定股票、債券等證券行情,以引誘其他機構和個人參與買賣交易,從而為自己謀取利益或轉嫁風險的,均屬操縱行為。
2我國關于證券操縱行為種類的認定
我國《證券法》以及中國證監會《證券市場操縱行為認定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共規定了連續交易、約定交易、自買自賣、蠱惑交易、搶先交易、虛假申報、特定價格、特定時段交易等8類市場操縱行為的認定:
上市公司盈余操縱論文
上市公司盈余操縱盡管不像財務欺詐被法規政策所禁止,但過度、過濫的盈余操縱,其危害性是顯而易見的。不僅會削弱國家宏觀經濟的調控能力,造成經濟秩序混亂,影響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還會誤導投資人的投資行為,損害投資人的利益。為了準確判斷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盈余操縱的行為,有必要對上市公司盈余操縱的動機和主要手段進行深入分析。
一、上市公司盈余操縱的動機
1、獲得融資資格
企業上市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從證券市場上籌集到大量的資金,許多企業發行股票和股票上市的愿望十分強烈。根據有關證券法規的規定,發行和上市股票的公司必須具備三年盈利的條件,于是一些本不符上市條件的企業,為了能上市,采用各種手段進行盈余操縱,甚至造假:股票已上市的公司可以通過配股或增發新股在證券市場進行再融資。由于在我國資本市場中,股東對上市公司經理層的約束機制沒有建立起來,上市公司沒有分紅派現的壓力,股權融資成本較低,配股或增發新股的意愿也十分強烈。但根據有關法規的規定,上市公司配股,在其申請配股的前三個年度的凈資產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屬于能源、原材料、基礎設施類的公司可以略低,但也不得低于9%;上述指標計算期間內任何一年的凈資產收益率不得低于6%。在這種約束條件下,一些經營業績較差的上市公司就想方設法進行盈余操縱,以抬高凈資產收益率。尤其是那些前兩年凈資產收益率平均已達到10%的公司,如果第三年凈資產收益率達不到10%,則前功盡棄,于是在配股或增發新股動機的驅駛下,更會采取各種手段操縱盈余,以期獲得配股資格。我國上市公司股權集中,控股股東能從上市公司獲得大量的資金。當上市公司連續三年未能配股或增發新股融資時,控股股東往往具有很強烈的盈余管理動機。
2、提高新股發行或配股價格。
上市公司發行新股的最直接目的就是大限度地從證券市場籌集到資金。公司所能夠募集資金的數額取決于股票發行數量和每股發行價格兩個因素。由于我國對上市公司發行股票的數量有額度限制,在有限的額度內要獲得最大限度的資金量,只有提高股票的發行價格。股票發行價格等于每股收益乘以市盈率,而市盈率的大小受到政府的管制,所以每股收益的大小就成為上市公司通過發行股票籌集資金多少的決定因素。因此,上市公司都有意提高每股收益,一些券商為了爭取到公司的承銷資格,承諾幫助公司進行利潤包裝,在公司業績不佳的情況下,為了募集更多的資金,就產生了進行利潤操縱的動機。此類問題在配股過程中同樣存在。配股價格一般按該上市公司股票一定期間市場收盤價平均數的一定比例進行確定。為了盡可能以較高的價格進行配股,上市公司往往配合莊家推高股價或將股價維持在較高的位置,但股價需有業績支撐,因此,需配股的上市公司往往會通過盈余操縱來提高公司業績。
啟蒙操縱研究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電子時代的降臨為文化生產開創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階段。一系列電子產品的意義突破了技術范疇而進入了政治、經濟、文化的運作。本文試圖從雙重視域分析電子傳播媒介產生的后果:一方面,電子傳播媒介具有強大的啟蒙意義;另一方面,電子傳播媒介又形成了一個隱蔽的文化權力中心。本文具體地論述了這兩方面的后果如何在現有的經濟文化環境之中展開和運行。
1
現今,人們已經有理由斷言,電子時代的降臨同時為文化生產開創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階段。電影,電視,收音機,計算機聯網,這些神奇的電子產品相繼問世,為這個世界制造了一陣又一陣的驚喜。嘔心瀝血的構思,持續不斷的實驗,不無偶然的幸運發現,人們可以在每一個技術奇跡的背后追溯到種種曲折的故事。然而,現在的情況是――這些技術奇跡已經到了聯結為一個整體的時候了。它們不再是某種別出心裁的發明提供一些舒適與快樂;人們必須意識到,這些電子產品聯結為一個整體之后正在深刻地改造社會結構。當然,這并不是輕率地附和種種技術決定論。人們有必要描述的是,這些電子產品的意義如何突破技術進步的范疇而進入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的運作。對于文化生產說來,這些電子產品不僅提供了種種嶄新的表意系統,同時,這些電子產品還為經濟、政治與美學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嶄新的形式。
不論是否將電子產品形成的傳播媒介體系視為后現代社會的重要因素,人們都必須承認,電子時代的符號制作規模是印刷時代所無法比擬的。機械與電子技術的合作終于使文化生產具有了工業社會的節奏。如今,人們甚至用"爆炸"一詞形容電子傳播媒介體系提供的信息數量?;蛟S可以說,霍克海默與阿多爾諾所謂的"文化工業"只有在電子時代才名至實歸。在我看來,文化工業的另一個涵義是,文化生產終于匯入了工業生產的邏輯,遵循工業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循環軌跡,成為日常性社會生產的一個有機部分。某些歷史時期,文化生產是日?,F實的一個"他者"――文化生產意味了指向日?,F實之外的另一個維度。按照雷蒙德·威廉斯的觀點,19世紀某一個時期的"文化"或者"藝術"曾經扮演市場以及工業文明的對立面;文化或者藝術被遵為物欲橫流之世的"人性"守護神。(1)現在,如同工業生產一樣,文化生產終于和商品、利潤互相認同了。事實上,恰恰是商品和利潤維持了電子傳播媒介的龐大開支,維持了電子時代不斷擴大的符號制作規模。當然,這些文化產品已經進入日常的消費領域。如同種種生活用品那樣,電子傳播媒介體系之中的源源而來的符號業己全面地鑲嵌于社會的所有方面。可以說,電子傳播媒介的社會組織意義正在逐漸顯露。這個意義上,鮑德里拉激進地認為,現今的符號制作規模已經足以讓歷史發生另一次斷裂:以工業生產為組織核心的社會開始向符號社會回歸。社會的凝聚力不是源于經濟生活,而是來自傳播媒介的控制。于是,在他看來,革命不再是活躍的生產力摧毀傳統的生產關系;顛覆種族或者性別的傳統符號代碼才是他真正醉心的文化革命。(2)
盡管鮑德里拉的設想之中包含了過多的符號崇拜,但是,無論如何,人們沒有理由低估電子時代符號制作的意義。如果說,印刷時代的文字符號與日常現實保持了某種距離――如果說,積淀于文字符號之中的神圣意味頑強地擊穿了庸常的世俗氣氛,那么,這種距離正在電子時代的符號制作之中消失。許多時候人們可以說,符號就是現實生活。電子時代的符號喪失了抽象的文字符號之中隱含的指代性、凝聚性與概括性。回溯種種古老的傳說可以發現,文字符號曾經被想象為法力無邊的天授之物。文字符號的誕生如同一個驚心動魄的事件。"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這種神話記載無不暗示了文字符號的非凡魔力。盡管理性社會的"脫魅"解除了種種神秘的權威,但是,許多時刻,文字符號仍然保持了異乎尋常的尊嚴。從敬惜字紙的風俗、個人簽名的慎重到合同文本的法律效力、載入史冊而名垂千古的榮耀,文字符號之中殘存了某種公認的莊重。即使人們已經擁有近似的視覺經驗,"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或者"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些詩句仍然會產生某種視覺經驗之外的文字韻味,令人神往不己。然而,電子時代的符號開始與人們的感官經驗無間地交織為一體。首先,這些符號是即時的。電視或者廣播"現場直播"所制造的符號與人們的感官經驗之間不存在時間距離。計算機網絡空間的聊天一如面對面地相向而座。人們的幻覺之中,這些符號不像印刷文字那樣遭受人為的精心編輯;這些符號無異于感官經驗。人們生活在這些符號之中如同生活在感官經驗之中。某些時候,人們甚至利用現場的熱線電話打入存活于電子傳播媒介之中的符號世界,參與符號世界的對話。另一方面,電影尤其是電視之中的符號是以影像的形式出現?;铎`活現的音容笑貌和草木山川讓觀眾感到,這是一個他們可以躋身的世界。數碼成像技術制造了影像的奇觀,某些無法拍攝的景象――例如恐龍,或者龍卷風――栩栩如生地進入人們的視域。這不僅是一種視覺的震撼,同時,這些遙不可及的景象出其不意地成為人們生活經驗的一部分。
這是一個意料之中的后果:電子時代的符號制作逐漸混淆了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差異。人們同時擁有了雙重截然相反的技術條件。一方面,長焦鏡頭可以窺探和搜索任何私密的角落;另一方面,電子傳播媒介可以在全世界范圍予以曝光。因此,人們時常遭遇兩種富有張力的景觀。一方面,大量隱密的話題進入公共空間公開展覽。性伴侶選擇、親子關系、異常的性心理以及種種個人化的絕望和焦慮頻繁地出現于電視播映室和"夜半心聲"這樣的廣播節目之中。這不是一本書與一個讀者的單獨相對,這是一批人同時共享一個秘密話題。另一方面,種種大型的公共話題――例如國家、政治、戰爭,等等――長驅直入私人領域。報紙的印刷周期與人們街頭購買所形成的緩沖消失了,人們可以在臥室的電視機里即時地觀看總統的就職演說或者某一次關系公眾利益的投票――此刻的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是一體的。遙遠的政治權力機構與渺小的私人生活產生了親密感??傊?,電子時代的符號制作瓦解了真實與符號、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界限,或者說,電子傳播媒介體系正在將這一切重新組織為另一個整體。的確,印刷時代的書籍相形失色――沒有哪一本著作或者哪一份報紙具有這種強大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