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井法施工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3 07:19:4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沉井法施工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沉井法施工

沉井法施工

1.測量準備

1.1布設測量控制網

按照設計圖紙的平面位置要求設置測量控制網和水準點,進行定位放線,定出沉井中心軸線和基坑輪廓線,作為沉井制作和下沉定位的依據。

2.沉井制作

2.1首先做地基處理,用粗、中砂墊層做地基的傳力層,使沉井第一次制作時的重量通過混凝土墊層擴散后的荷載值小于下臥層地基土的承載力特征值。

為防止由于地基不均勻下沉引起井身開裂,對粗、中砂墊層基底夯壓密實。并在上鋪設C10砼墊層一道。

查看全文

沉井法施工分析論文

1.測量準備

1.1布設測量控制網

按照設計圖紙的平面位置要求設置測量控制網和水準點,進行定位放線,定出沉井中心軸線和基坑輪廓線,作為沉井制作和下沉定位的依據。

2.沉井制作

2.1首先做地基處理,用粗、中砂墊層做地基的傳力層,使沉井第一次制作時的重量通過混凝土墊層擴散后的荷載值小于下臥層地基土的承載力特征值。

為防止由于地基不均勻下沉引起井身開裂,對粗、中砂墊層基底夯壓密實。并在上鋪設C10砼墊層一道。

查看全文

工程沉井施工應用論文

摘要:本文對某工程采用沉井施工方法進行簡單介紹。

關鍵詞:沉井施工工程應用

引言

沉井是修建深基礎和地下深構筑物的主要基礎類型,它具有結構截面尺寸和剛度大,承載力高,抗滲,耐久性好,內部空間可有效利用等特點,施工時不需要復雜的機具設備,對地質較復雜的狀況下均可施工。缺點是施工工序較多,施工工藝較為復雜,技術要求高,質量控制要求嚴。下面對某工程采用沉井施工方法進行簡單介紹。

1沉井施工工藝

基坑測量放樣→基坑開挖→刃腳墊層施工→立井筒內模和支架→鋼筋綁扎→立外模和支架→澆搗混凝土→養護及拆?!馄鲱A留孔→井點安裝及降水→鑿除墊層、挖土下沉→沉降觀察→鋪設碎石及混凝土墊層→綁扎底板鋼筋、澆搗底板混凝土→混凝土養護→素土回填。

查看全文

礦區大口井工程設計研究

摘要:結合工程實例,介紹了大口井工程的結構要求,論述了大口井工程的施工工藝及技術要點。

關鍵詞:礦區;生態環境治理;大口井;沉井

我國地大物博,礦產資源豐富,各種礦區眾多,但由于缺乏整體規劃,亂挖亂棄的廢棄土隨處可見,致使大量的土地資源被占用和破壞,不僅使所占土地無法利用,也使得周圍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受到了限制。因此,進行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勢在必行。在進行礦區生態環境治理時,應根據治理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分步實施。設計目的主要是場地平整后恢復土地使用功能,并進行相應的輔助措施。主要治理工程包括:大口井工程、固體廢棄物整平工程、設置泄洪明渠、覆土、平整、植樹、種草及設置標志牌等。本文結合某大口井工程案例進行探討。

1結構要求

本案例中設計的大口井為圓形水井(見圖1),外徑6m、內徑4m,深度為水位以下5m,井壁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厚度為1.0m;井底封底采用砂石料填塞形成反濾層,先填塞砂卵石,填塞厚度為0.5m,然后填塞碎石,填塞厚度為0.5m,為了保證井壁的透水性,混凝土使用無砂混凝土。從安全的角度考慮,大口井井壁上頂高出平整后地表0.5m。要求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20無砂混凝土,采用沉井法施工,人工挖土排水下沉,井壁分段澆筑。

2施工工藝

查看全文

泵房抗浮結構設計論文

1抗浮驗算

由于泵房尺寸較大,埋置深度較大,且上部荷載較小,當地下水位較高時,抗浮設計往往是設計控制因素之一。目前,工程中較常用的抗浮方式有:自重抗浮、配重抗浮、錨固抗浮、抗浮樁等。可根據實際情況同時采用一種或多種抗浮方式。

(1)自重抗浮

自重抗浮荷載計算時不包括設備重、使用荷載及安裝荷載。自重加大后,泵房體積也隨之加大,浮力相應增加。因此自重抗浮只能在不具備其他抗浮條件或自重加大不多即可滿足抗浮要求時采用。

(2)配重抗浮

配重抗浮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泵房埋于地下,常用的配重方法是在泵房底板外挑部分的填土,底板向外延伸會使支護范圍加大,且當泵房較深時,基坑回填壓實難度較大,不易滿足設計要求。也可在泵房頂板增加配重,但會加大結構承載量,對抗震不利。

查看全文

國外橋梁發展的趨勢論文

摘要:隨著公路建設的高潮,我國橋梁的技術也得到了飛速發展,但是不可否認,很多發達國家橋梁技術的發展比我們早幾十年,了解那些發達國家橋梁發展的動向和趨勢,對于指導我國目前橋梁的發展有很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橋梁

1、跨徑不斷增大

目前,鋼梁、鋼拱的最大跨徑已超過500m,鋼斜拉橋為890m,而鋼懸索橋達1990m。隨著跨江跨海的需要,鋼斜拉橋的跨徑將突破1000m,鋼懸索橋將超過3000m。至于混凝土橋,梁橋的最大跨徑為270m,拱橋已達420m,斜拉橋為530m。

2、橋型不斷豐富

本世紀50~60年代,橋梁技術經歷了一次飛躍:混凝土梁橋懸臂平衡施工法、頂推法和拱橋無支架方法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混凝土橋梁的競爭能力;斜拉橋的涌現和崛起,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內容和極大的生命力;懸索橋采用鋼箱加勁梁,技術上出現新的突破。所有這一切,使橋梁技術得到空前的發展。

查看全文

立井井筒表土段加固開挖施工技術研究

隨著我國煤礦開采范圍的增大,部分立井井筒因受人為因素或自然地形因素影響,需在深厚、復雜的不穩定回填土層上進行施工。那么立井井筒表土段開挖支護及防井壁下沉施工技術的選擇,將決定能否安全、優質、快速的通過不穩定表土層(回填土層)[1-3]。立井井筒表土段施工方法根據表土的性質及其所采用的施工措施分為普通施工法和特殊施工法兩大類。普通施工法包括井圈背板施工法、吊掛井壁施工法、板樁施工法等;特殊施工法包括凍結法、帷幕法、沉井法、注漿法及鉆井法等[4-8]。采用凍結法、帷幕法、沉井法等特殊施工法能夠有效安全地通過不穩定回填土層,但因其施工周期長、建設投資大、施工工藝復雜等缺點,難以滿足市場競爭帶來的工期和成本等壓力。而采用吊掛井壁法、板樁法等普通施工法通過不穩定回填土層,不僅可解決立井井筒施工的諸多不利因素,而且還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9,10]。本文針對興無礦下組煤進風立井井筒表土段地質情況,結合目前常用的表土段施工法,研究采用“吊掛井壁+井圈+鋼板樁加固”綜合施工法,短段掘砌單行作業,以保證表土段安全、快速施工。

1工程概況

興無礦下組煤進風立井井筒設計深度為293􀆰7m,井筒永久鎖口標高+912􀆰7m,井底水窩底板標高+619m。其中,井頸段58􀆰65m,井身段224􀆰2m,1號壁座1􀆰85m,2號壁座1m,井底連接處8m。井筒凈直徑6m,單層井壁,0~60􀆰5m表土及基巖風化帶采用鋼筋混凝土單層井壁,井壁厚度為800mm,混凝土強度為C40;基巖段采用素混凝土井壁結構,井壁厚度400mm,混凝土強度為C30。進風立井井筒擔負礦井下組煤進風任務,兼做安全出口。根據野外鉆探揭露的地層和堆積物沉積韻律特征,結合室內土工試驗結果及區域地質資料綜合分析,立井場地地基土自上而下巖性依次為:素填土、粉質黏土、全風化泥巖、強風化砂巖、中風化砂巖、中風化泥巖。立井場地地基土參數見表1。綜上分析,立井場地表土層為復雜不穩定的回填土層,其表土層具有復雜性、不均勻性、結合度低、受力分布不均等特性。

2“吊掛井壁+井圈+鋼板樁”綜合施工法

吊掛井壁施工法是適用于穩定性較差的土層中的一種短段掘砌施工方法,為保持土的穩定性,減少土層的裸露時間,段高一般取0􀆰5~1􀆰5m,按土層條件,段高內還可分別采用臺階式或分段分塊,并配以超前小井降低水位的挖掘方法。此種施工方法可適用于滲透系數大于5m/d、流動性小、水壓不大于0􀆰2MPa的砂層和透水性強的卵石層,以及巖石風化帶。井圈背板普通施工法是指采用人工或抓巖機(土硬時可放震動炮)出土,下掘一小段后,即用井圈、背板進行臨時支護,掘進一長段后,再由下向上拆除井圈、背板,然后砌筑永久井壁,該施工法適用于較穩定的土層。板樁施工法是對于厚度不大的不穩定表土層,在開挖之前,可先用人工或打樁機在工作面或地面沿井筒荒徑打入一圈木板樁或金屬板樁,形成一個四周密封的圓筒,用以支承井壁,并在其保護下進行掘進。木板樁適用于厚度為3~6m的不穩定土層,金屬板樁適用于厚度為8~10m的不穩定土層。根據已勘察的井筒表土段地質情況,井筒表土段主要為深厚、不穩定回填土層及風化基巖,綜合了吊掛井壁法、井圈背板法、板樁法等常用的表土段施工法,擬采用“吊掛井壁+井圈+鋼板樁加固”綜合施工法,短段掘砌單行作業,以保證表土段安全、快速施工。

3“吊掛井壁+井圈+鋼板樁”施工方案

查看全文

水電工程邊坡穩定論文

摘要:我國廣大水電建設者在與滑坡災害作斗爭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開展科技攻關,總結出了一整套水電高邊坡工程勘測、設計、施工新技術。通過混凝土抗滑樁、混凝土沉井、預應力錨索、錨桿、以及減載、排水等加固、治理邊坡的方式和措施的應用,成功地建成了天生橋二級、三峽、李家峽等復雜的高邊坡工程。

關鍵詞:高邊坡抗滑結構錨固減載排水治理水利水電工程

邊坡穩定問題是水利水利和水電工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邊坡的穩定性直接決定著工程修建的可行性,影響著工程的建設投資和安全運行。

我國曾有幾十個水利水電工程在施工施工中發生過邊坡失穩問題,如天生橋二級水電站廠區高邊坡、漫灣水電站左岸壩肩高邊坡、安康水電站壩區兩岸高邊坡、龍羊峽水電站下游虎山坡邊坡等等。為治理這些邊坡不但耗去了大量的資金,還拖延了工期,成為我國水利水電工程施工中一個比較嚴峻的問題,有的邊坡工程甚至已經成為制約工程進度和成敗的關鍵。我國正在建設和即將建設的一批大型骨干水電站,如三峽、龍灘、李家峽、小灣、拉西瓦、錦屏等工程都存在著嚴重的高邊坡穩定問題。其中三峽工程庫區中存在10幾處近億立方米的滑坡體,拉西瓦水電站下游左岸存在著高達700m的巨型潛在不穩定山體,龍灘水電站左岸存在總方量1000萬m3傾倒蠕變體等。這些工程的規模和所包含的技術難度都是空前的。因此,加快水利水電邊坡工程的科研步伐,開發出一套現代化的邊坡工程勘測、設計、施工、監測技術,已經成為水利水電科研攻關的重大課題。

高邊坡的地質構造往往比較復雜,影響滑坡的因素也很多,因此,我國廣大水電科技人員在與滑坡災害作斗爭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積極開展科技攻關,總結出了一整套水電高邊坡工程勘測、設計和施工新技術,成功地治理了天生橋二級、漫灣、李家峽、三峽、小浪底等工程的高邊坡問題。本文僅就水利水電工程巖質高邊坡的加固與整治措施作一簡要介紹。

一、混凝土抗滑結構結構的應用

查看全文

頂管對電力工程的應用

摘要:結合具體工程技術條件、工程場地、地質水文條件等因素,對頂管特點、施工方法、管材等進行了論述,提出了采用土壓平衡式頂管方案下穿環城高速公路方案,針對施工場地緊張等制約因素,兩側施工井推薦采用沉井方式,最大程度降低了施工對高速公路的影響,保證了工程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電力頂管,沉井,下穿高速公路

1概述

頂管施工技術是繼盾構施工之后發展起來的一種非開挖技術,被廣泛應用于穿越公路、鐵路、河流、鬧市區等不具備開挖條件的各種管道鋪設,可有效降低綜合成本、縮短施工工期、減少對環境及交通等的影響、提高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在市政地下管線中應用廣泛。太原某110kV電纜線路工程,線路全長2.72km,與環城高速公路G2001交叉1次。經現場踏勘,G2001太原環城高速公路為雙向六車道,穿越高速里程K6+000km處,東側與本工程新建24孔電纜排管相接,西側與已建市政隧道相接。整個線路位于城市規劃區內,受路網規劃及現有建筑的限制,施工場地緊張。經綜合技術比較,該段下穿高速公路推薦采用內徑2800mm頂管方案,長度110m。

2頂管工程

2.1頂管的特點

查看全文

鐵路橋梁技術進步研究論文

摘要:以時間為線索,論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具有典型特征的鐵路橋梁在跨徑、結構形式、工程材料、施工工藝、技術裝備等各個方面所取得的技術進步。

關鍵詞:鐵路橋梁;技術進步

從修建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開始,新中國橋梁建造技術飛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鐵路橋梁建設以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九江長江大橋、蕪湖長江大橋為主要標志,橋梁跨徑不斷提高,結構形式不斷創新,從勘測設計、工程材料、施工工藝及技術裝備等諸多方面體現出鐵路橋梁建造技術的不斷進步。

武漢長江大橋是京廣線上的重要橋梁,1957年建成通車,為雙層式結構,上層4線公路、下層雙線鐵路,全橋總長1670m,正橋長1156m。正橋鋼梁計9孔,為3聯3*128m連續鋼橋梁,是國內首座采用連續桁梁的現代化橋梁;鋼材為蘇聯進口的3號橋梁鋼,鉚接結構;構件采用胎具組拼,機器樣板鉆孔,鋼梁制造精度很高。公路面行車道為混凝土板與鋼縱梁結合共同受力的結合梁,是我國采用結合梁的開端。橋梁深水基礎首次采用鋼板樁圍堰管樁基礎,鋼筋混凝土管樁直徑155cm,振動打樁機振動下沉,是我國深水基礎結構形式的第一次飛躍,該深水基礎施工技術曾全面推廣。武漢長江大橋的建成,標志著我國自力更生建設現代化大跨度鐵路鋼橋的開端。

京滬線南京長江大橋1968年建成通車。全橋鐵路部分長6772m,公路部分長4588m,正橋長1576m;主跨為3聯3*160m連續鋼橋梁,另加1孔128m簡支橋梁。該橋應用了許多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工藝,鋼橋梁在支點處加高,下弦呈曲線形,上弦平直;主桁材質為新開發的國產16錳橋梁鋼,鉚接結構;但公路縱梁為焊接,鐵路縱橫梁采用高強度螺栓連接,對我國栓焊梁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公路行車道板為陶粒輕質混凝土,鐵路面首次鋪設長鋼軌。正橋基礎根據不同的水文地質條件,有4種類型:筑島重型混凝土沉井基礎(沉入土面以下約55m)、深水浮式鋼筋混凝土沉井基礎、鋼板樁圍堰管柱基礎、沉井加管柱基礎,后2種基礎是武漢長江大橋管柱基礎的發展,管柱直徑由155cm加大到360cm,并引進了預應力技術,由普通混凝土管柱發展成預應力混凝土管柱。南京長江大橋建橋新技術,獲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是我國現代化鐵路橋梁發展的又一個里程碑。

1995年竣工的孫口黃河鐵路大橋,其跨度108m的連續鋼桁梁首次采用了整體節點新技術,改變了過去慣用的拼裝式節點施工方法,減少高強度螺栓的用量,節約了鋼材,方便架設施工,縮短了工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