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句訓練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5 02:32: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詞句訓練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語文閱讀教學中詞句訓練策略論文
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句是語言表達的基本形式,是詞和句組成了一篇篇的小學語文教材,抓好詞句教學是閱讀教學的根本。以詞句訓練為核心,可以帶動學生對字、詞、句、段、篇的知識以及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學習和訓練。
那么,怎樣進行詞句訓練呢?我們探討了如下幾種方式:
一、結合語言環(huán)境進行詞句訓練詞句如果離開了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去理解,則很難弄清它的準確含義,在閱讀教學中,就要聯(lián)系它所在的語言環(huán)境,進行一番挖掘、體味和揣摩。
如《我的戰(zhàn)友》中有這樣兩句話:“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熄滅?!薄皬陌l(fā)起沖鋒到戰(zhàn)斗結束才20分鐘?!眱删湓捴卸加幸粋€“才”,這兩個“才”的意思有什么不一樣呢?第一個“才”是講作者看到被烈火灼燒時心情的焦慮、痛苦,因而他覺得半個小時的時間過得太漫長了,這個“才”表示時間長;第二個“才”是講戰(zhàn)士們在精神的鼓舞下,懷著為戰(zhàn)友報仇的滿腔怒火,沖向敵軍陣地,迅速地全殲敵人,表示了結束戰(zhàn)斗時間之短。同一個“才”,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表示的時間長短不同,這是因為作者的心境不同,感情不同。鞏固課上,我們又指導學生用“才”的這兩種不同用法各造一個句子,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才”的理解,體會到用詞造句的妙處,增強了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
二、運用比較法進行詞句訓練有比較才有鑒別,在比較中理解詞句無疑是一種好的方法。
如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一自然段時,有這么一句話:“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滿了整間屋子。”在指導理解時,我抓住了一個“堆”字,“堆”是什么意思?學生心里明白但嘴里說不出。我們便問學生,把“堆”換成“擺”行不行,學生思考后說不行,并體會到“擺”是一個挨一個地放,而“堆”不僅有擺的意思,而且是一層撂在另一層上面,說明了數(shù)量之多。這么多的花圈又說明了什么?說明送花圈的人多。送花圈的人多又說明了什么?說明魯迅先生得到了許多人的愛戴。通過這樣一個“堆”的挖掘,帶起了學生對整句話的理解,由對這一句話的理解,體會到了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愛戴和深切懷念的感情,實現(xiàn)了從詞到句到文到感情的理解流程。
閱讀詞句訓練教學管理論文
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句是語言表達的基本形式,是詞和句組成了一篇篇的小學語文教材,抓好詞句教學是閱讀教學的根本。以詞句訓練為核心,可以帶動學生對字、詞、句、段、篇的知識以及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學習和訓練。
那么,怎樣進行詞句訓練呢?我們探討了如下幾種方式:
一、結合語言環(huán)境進行詞句訓練詞句如果離開了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去理解,則很難弄清它的準確含義,在閱讀教學中,就要聯(lián)系它所在的語言環(huán)境,進行一番挖掘、體味和揣摩。
如《我的戰(zhàn)友》中有這樣兩句話:“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熄滅?!薄皬陌l(fā)起沖鋒到戰(zhàn)斗結束才20分鐘?!眱删湓捴卸加幸粋€“才”,這兩個“才”的意思有什么不一樣呢?第一個“才”是講作者看到被烈火灼燒時心情的焦慮、痛苦,因而他覺得半個小時的時間過得太漫長了,這個“才”表示時間長;第二個“才”是講戰(zhàn)士們在精神的鼓舞下,懷著為戰(zhàn)友報仇的滿腔怒火,沖向敵軍陣地,迅速地全殲敵人,表示了結束戰(zhàn)斗時間之短。同一個“才”,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表示的時間長短不同,這是因為作者的心境不同,感情不同。鞏固課上,我們又指導學生用“才”的這兩種不同用法各造一個句子,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才”的理解,體會到用詞造句的妙處,增強了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
二、運用比較法進行詞句訓練有比較才有鑒別,在比較中理解詞句無疑是一種好的方法。如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一自然段時,有這么一句話:“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滿了整間屋子?!痹谥笇Ю斫鈺r,我抓住了一個“堆”字,“堆”是什么意思?學生心里明白但嘴里說不出。我們便問學生,把“堆”換成“擺”行不行,學生思考后說不行,并體會到“擺”是一個挨一個地放,而“堆”不僅有擺的意思,而且是一層撂在另一層上面,說明了數(shù)量之多。這么多的花圈又說明了什么?說明送花圈的人多。送花圈的人多又說明了什么?說明魯迅先生得到了許多人的愛戴。通過這樣一個“堆”的挖掘,帶起了學生對整句話的理解,由對這一句話的理解,體會到了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愛戴和深切懷念的感情,實現(xiàn)了從詞到句到文到感情的理解流程。
三、運用填充式進行詞句訓練句中有主干詞語,修飾語、限制語、補充語等是對主干詞語的說明、限制、修飾和補充,使句子意思表達得更加生動、準確、鮮明。因此,運用填充式訓練方法讓學生填寫修飾語、限制語、補充語并加以體會,是理解句子的一種好方法。
閱讀詞句訓練教學管理論文
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句是語言表達的基本形式,是詞和句組成了一篇篇的小學語文教材,抓好詞句教學是閱讀教學的根本。以詞句訓練為核心,可以帶動學生對字、詞、句、段、篇的知識以及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學習和訓練。
那么,怎樣進行詞句訓練呢?我們探討了如下幾種方式:
一、結合語言環(huán)境進行詞句訓練詞句如果離開了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去理解,則很難弄清它的準確含義,在閱讀教學中,就要聯(lián)系它所在的語言環(huán)境,進行一番挖掘、體味和揣摩。
如《我的戰(zhàn)友》中有這樣兩句話:“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熄滅。”“從發(fā)起沖鋒到戰(zhàn)斗結束才20分鐘。”兩句話中都有一個“才”,這兩個“才”的意思有什么不一樣呢?第一個“才”是講作者看到被烈火灼燒時心情的焦慮、痛苦,因而他覺得半個小時的時間過得太漫長了,這個“才”表示時間長;第二個“才”是講戰(zhàn)士們在精神的鼓舞下,懷著為戰(zhàn)友報仇的滿腔怒火,沖向敵軍陣地,迅速地全殲敵人,表示了結束戰(zhàn)斗時間之短。同一個“才”,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表示的時間長短不同,這是因為作者的心境不同,感情不同。鞏固課上,我們又指導學生用“才”的這兩種不同用法各造一個句子,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才”的理解,體會到用詞造句的妙處,增強了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
二、運用比較法進行詞句訓練有比較才有鑒別,在比較中理解詞句無疑是一種好的方法。如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一自然段時,有這么一句話:“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滿了整間屋子。”在指導理解時,我抓住了一個“堆”字,“堆”是什么意思?學生心里明白但嘴里說不出。我們便問學生,把“堆”換成“擺”行不行,學生思考后說不行,并體會到“擺”是一個挨一個地放,而“堆”不僅有擺的意思,而且是一層撂在另一層上面,說明了數(shù)量之多。這么多的花圈又說明了什么?說明送花圈的人多。送花圈的人多又說明了什么?說明魯迅先生得到了許多人的愛戴。通過這樣一個“堆”的挖掘,帶起了學生對整句話的理解,由對這一句話的理解,體會到了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愛戴和深切懷念的感情,實現(xiàn)了從詞到句到文到感情的理解流程。
三、運用填充式進行詞句訓練句中有主干詞語,修飾語、限制語、補充語等是對主干詞語的說明、限制、修飾和補充,使句子意思表達得更加生動、準確、鮮明。因此,運用填充式訓練方法讓學生填寫修飾語、限制語、補充語并加以體會,是理解句子的一種好方法。
新編課文教學管理論文
《兩只小獅子》是第二冊新入選的一篇童話故事。它的內容新穎,故事性強,具有普遍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教學這篇課文,應體現(xiàn)低年級教學的特點——多讀少講。在指導學生讀的過程中,讓學生領會思想感情、理解詞語。以“充分發(fā)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fā)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下面,筆者談談怎樣用朗讀的方法來教學《兩只小獅子》。
第一步朗讀,正音斷句。這篇課文,篇幅比較短小,內容比較淺顯。主要講了兩只小獅子,一只勤奮練功,一只游閑懶惰,獅子媽媽對懶獅子進行教育的故事。學生借助漢語拼音初步朗讀課文,就能了解故事大意。在初步朗讀課文的同時,還應完成下列學習內容:
1.全文共有七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講獅子媽媽生了兩只小獅子。第二自然段講一只小獅子刻苦練功,另一只小獅子什么也不干。第三至六自然段講懶獅子為什么不練功。第七自然段講獅子媽媽教育懶獅子。
2.朗讀時語音要正確,不錯讀,不添字,不丟字,不喊讀,不唱讀,不讀破詞句等。具體地講,應做到:
(1)普通話基礎較差或偏遠的農村地區(qū),要指導學生讀準翹舌音:“只”、“獅”、“生”、“整”、“曬”、“說”、“樹”、“中”、“成”,平舌音“撕”、“怎”、“才”、“真”,前鼻音“什”、“怎”、“問”、“林”、“木”、“很”、“真”,輕聲“子”、“了”、“么”、“呢”,多音字“應”、“為”等字的字音。
(2)課文有幾個長句子,教師要指導學生讀好自然停頓,訓練學生領悟自然停頓的一般規(guī)律,為理解詞句的意思打下良好的基矗例如:第一段應讀成“獅子媽媽/生下了/兩只小獅子?!钡诙螒x成“一只小獅子/整天練習/滾、/撲、/撕、/咬,非常刻苦。另一只卻/懶洋洋地/曬太陽,什么/也不干?!钡谄叨蔚牡谝痪鋺x為“這話/被獅子媽媽/聽到了……
農村作文教學管理論文
一、出題偏“心”
這里的“題”,既指文題,又指作文訓練的內容和要求。出題偏心,就是說教師在出題時,不是根據小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興趣,不是尊重小學生的認識能力和作文訓練規(guī)律,而是憑自己的主觀要求。大多數(shù)農村小學對學生進行書面作文訓練主要自三年級始,又一般以8篇大作和8篇小作作為標準的訓練量。8篇大作雖然是教材中確定的訓練項目(這些訓練每次都體現(xiàn)一個分段或分組目標,包括一兩個要求,呈遞進狀的),但據我們所掌握的調查資料顯示,多數(shù)語文教師對語文教學大綱、語文教材中關于作文教學的總體目標、分段分組目標認識不清楚,或者是無目標,隨心教學;或者是在零亂的目標指引下教學;或者是要求過多、面面俱到教學;等等。作文訓練目標陷入了極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而8篇小作,教師一般是無教案上課,更為隨心所欲去安排訓練內容,有的甚至靠的是一時的“靈感”。例如,有的老師出過《我愛春天》、《勤勞的媽媽》、《夸夸我們的好班長》等文題。我們想想,如果學生沒有感到春天的可愛、“媽媽”的勤勞,沒有見過或聽過“班長”值得夸贊的事例,怎么辦呢?不胡思亂想,瞎編亂造,能行嗎?出這種文題,實際上就是讓學生說謊,要他們捏造不曾見過的事情,不曾發(fā)生的感情,還何談“內容要具體,不說空話”和“有真情實感,不說假話”?更何談去逐步提高小學生的作文素質?
小學生作文訓練如果沒有一個整體的訓練目標,就不會發(fā)展,而沒有局部訓練的突出和突破,又不會有整體訓練的到位和達標。因此,我們農村小學的作文教學要轉換視角,要緊密聯(lián)系農村經濟發(fā)展的實際和學生生活的氛圍,牢牢把握“從說到寫,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這一小學作文教學必須遵循的客觀規(guī)律,建立起一個既與閱讀有密切聯(lián)系,又保持相對獨立的科學的作文訓練序列。且在總序的指引下,系統(tǒng)規(guī)劃出每個年級每學期乃至每個星期的作文訓練目標。(其中含一、二年級的說、寫話訓練目標。)每次訓練都明確提出訓練內容、目標要求、時間和方法,力求使小學作文教學的“全局觀”和“重點觀”辨證地統(tǒng)一起來,真正使其落到實處。如此,便在循序漸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中,每次訓練教師都能思路清晰、有的放矢地帶領學生解決一、兩個重點或難點,切實讓學生次次有所得,得得相連,拾級而上,建立起良好的作文素質結構。
二、指導偏“位”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強調指出:“要重視作文指導。”我們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有不少教師把這里的“指導”搞錯了位置,狹隘地理解為就是“作前指導”,所以,便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投至此處,從命題、選材、確定中心、選擇寫法,到開頭、結尾及詞語的使用等等都作一番細致入微的指導。教育學、心理學告訴我們:小學生作文是從具體觀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維過程,需要在長期的寫作實踐中去認真地體驗和訓練,化為自己的作文能力。只是教師把中心思想和寫作方法抄在黑板上,“扶著走”、“一言堂”,包辦代替,讓學生寫“遵命作文”,依杖而行,完全處于被動、消極的地位,實際上是由抽象到抽象,忽視了學生的思維特點,違背了學生的思維規(guī)律,這樣的作文無疑是“語言無味,像個癟三”了。
那么,到底什么時候該導,什么時候不該導呢?教師的指導作用又該體現(xiàn)在哪里?筆者通過近幾年來的教學嘗試,認為“三分導寫,七分導改”是切實可行,十分有效的。
修訂教材體會管理論文
今年秋季起,一冊、三冊使用大修訂的教材,五、七、九、十一冊使用小修訂的教材。所謂大修訂,是指為了貫徹落實新大綱的精神,從課文到編排體例都作大的變動;所謂小修訂,是指在課文不變,編排體例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對原教材所作的較小的調整。小修訂是教材在盡快體現(xiàn)新大綱精神而又來不及作大的修訂的一種權宜之計。雖然小修訂教材的不足是明顯的,但新特點還是鮮明的。在教學中,我們要把握它的新特點,落實新大綱精神。一、削枝強干,突出重點,調整讀寫重點訓練項目原有的讀寫訓練重點項目構成嚴密的知識體系和訓練體系,對扎實雙基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教學實踐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如項目過多,導致重點不突出,有的過難,超越學生的知識水平等,以致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本次的小修訂,對讀寫訓練項目作了調整,一是總量壓縮,把原中高年級單冊16個項目減少到12個,壓縮量達;二是刪去不符合新大綱精神的項目,如七冊的“練習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斷”,九冊的“練習概括中心思想”,,“寫文章要有中心”;刪去過難的項目,如第十一冊的“了解人物的內心活動”,“事物的靜態(tài)和動態(tài)”;三是增,增體現(xiàn)新大綱新精神的項目,如第七冊的“理解重點詞句”,“重視語言積累”,第九冊“體會句子含著的意思”,第十一冊的“閱讀要有一定的見解”等;四是調,如第七冊把比較空泛的《怎樣讀懂一篇課文》調整為比較實在的《一邊讀一邊想》等。我們的教學要適合教材的變化,必須改變思維定勢,對已刪去的訓練項目,在觀念中要堅決把它刪去,不能仍然不自覺地按原有的項目去教,對新增的項目,在觀念中要強化它的存在,并探討它在教材中的體現(xiàn)以及怎樣進行教學。教好小修訂本中的新增項目,有利適應今后大修訂本的教學。二、減少內容分析,突出語言的感悟、積累,改造思考·練習題原教材的思考·練習題大致有五個方面的內容:1.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2.體現(xiàn)重點訓練項目;3.詞句的理解;4.讀讀寫寫,造句;5.朗讀、背誦、默寫。原思考·練習題最大不足,一是思考題即問題過多,有的課文大小問題多達六七個,且大多是理解思想內容方面的題目;二是積累語言的題型單調,面太小,除背誦、默寫外,就是讀讀寫寫;其三是詞句的理解,大多是理解意思,而少顧及到詞句的表達特點的領悟。小修訂本對上述不足作了較大的改進。(一)思考題。對思考題的改進,一是大量壓縮問題,總題量從303題(五冊69、七冊84、九冊81、十一冊89)減少到151題(五冊34、七冊38、九冊44、十一冊35)總量減少一半;二是問題內容范圍的擴展,從單純的理解思想內容的題目,擴展到五個方面:1.理解思想內容特別是增加了結合重點詞句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題目,如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對“手術臺就是陣地”的理解,增加了發(fā)揮想象與理解內容相結合的題目,用生活經驗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題目等。2.理解課文敘述順序的題目。3.理解課文思想感情的題目。4.對課文中的人或事物進行評價的題目,如:“……說說西門豹是怎樣破除‘河伯娶媳婦’的迷信的,他的方法妙在哪里?”5.從課文想開去的題目,即由課文思想內容引起聯(lián)想的題目,“如《守株待免》里的那個種田人坐在樹樁旁邊想些什么?如果你看到了,會怎么勸他?”思考題變了,教學觀念、教學方法也應隨之變化。一是思考題少了,提問少了,學生自行讀書探究的時間應該是多了。老師要把減少提問騰出來的時間用在指導讀書,感悟和積累上,不能因課文沒變,因慣性思維的作用,不自覺地增加提問的次數(shù)。如果這樣做,教材的修訂就失去了意義。二是要明確題型意義,根據題型組織教學。如評價題、聯(lián)想題能激活學生的思維的獨立性,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教學時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評價或展開聯(lián)想,或發(fā)表一定的見解。又如理解課文內容與重點詞句相結合的題目,是內容和形式的結合,有利培養(yǎng)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教學時,不要急著講重點詞句,而應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生用自己的感性認識去體會重點詞句。(二)理解詞句的題目。小修訂本中,增加了體會重點詞句的表達特點的題目,基本方法有比較、揣摩、感悟,在題意的表述上有十幾種,如:(1)讀一讀,說說用上括號里的詞語好在哪里?(2)讀一讀,下面兩個句子有什么不同?(3)填空,再說說用上括號里的詞語,好在哪里?!虒W這類詞句,應先理解詞句內容,再體會表達特點。急于領悟表達特點,會欲速則不達。應以體會課文的詞句為主,以用來比較的詞句為輔,突出體會課文原詞句的表達之妙。(三)語言積累題。語言積累也是本次小修訂的一個重點。原教材中,讀讀寫寫也是語言積累,但形式單一,面小。在小修訂中,把讀讀寫寫的要求寫進教參,作為常規(guī)要求。編入課本中的語言積累大致可分為五類:1.以摘抄為主要特征的題目,摘錄的范圍廣泛,涉及寫景狀物,寫人記事方方面面。2.以背誦默寫與為主要特征的題目;3.以感悟認識漢語某種語言規(guī)律為主要特征的的題目,如“讀一讀,再說說你還知道哪些這樣的詞語?!?.積累與領悟表達方法相結合的題目,如先摘抄外貌描寫的句子,再體會其作用;5.與運用相結合的題目,如先摘抄句子,再用詞造句。對語言積累,一定要高度重視。對生字詞,應根據教參要求抓落實。對課本中的一些要求不確定的題目,如“把你喜歡的詞句摘記下來”之類,應培養(yǎng)學生的積累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心,對摘記少的同學應引導多積累。(四)增加了語文擴展活動題目。總題量有22次(五冊3、七冊6、九冊4、十一冊9),題目加“Δ”表示。主要形式有演一演,講一講,讀一讀(課外書),寫一寫(小練筆)等形式,這對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綜合語文能力,培養(yǎng)學習語文的興趣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在第一、三冊大修訂本中,朗讀背誦列在思考·練習第一題,意在強調它的重要性,而不一定是體現(xiàn)教學程序。中高年級小修訂本中,朗讀背誦仍放在最后一題,這是保留原有的編排體例,絲毫不意味著它不重要。在閱讀教學中,熟讀成誦仍然是第一位的要求。三、激發(fā)習作興趣,增加想象作文,引導自由習作,調整習作訓練體系1.小修訂本中,在總題量不變的情況下,減少6次寫實習作,編入6次想象習作(五冊、七冊各1次、九冊、十一冊各2次),想象作文占總題量的。2.新設“自由習作”,即不提內容范圍,不提寫作要求,任由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習作。這種習作形式,只在十一冊安排一次,是一種新的嘗試,主要是體現(xiàn)一種新的理念,讓學生無拘無束地寫自己喜歡的事物,寫自己喜歡寫的想象。這種形式的作文,老師的作用是打消學生的顧慮,激發(fā)學生自由習作的興趣。3.五冊刪去“寫一段話”、“用詞準確”的要求,七冊刪去了“寫一個片斷”的要求。“寫段”、“寫片斷”是原大綱的要求,新大綱已隱去不提,修訂教材時刪掉是必然的,對五冊、七冊的習作,老師不要在意“寫段”、“寫片斷”,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培養(yǎng)學生的習作興趣上。4.改寫了習作題的敘述形式,小修訂本中的習作題重視習作興趣的激發(fā)和思路的開拓,如“××,我想對你說”一題,小修訂本是這樣敘述題目的:每個人都有很多有心里話,如,想對老師說,為了我們的成長,您操碎了心;想對奶奶說,奶奶,我已經長大了,別再把我當小孩看;想對小伙伴說,我們別再互相起外號了,這樣不文明;想對鄰居阿姨說,謝謝您多年來對我們家的幫助……備課時,老師應吃透編者意圖,在習作指導課上,把重點放在激發(fā)興趣和開拓思路上,而不是對某一篇課文的仿寫或怎樣體現(xiàn)重點訓練項目。四、注重課內外聯(lián)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新設語文實踐活動項目五、七、九冊在基礎訓練中各設兩次語文實踐活動,十一冊一次。如:舉辦一次古詩朗誦會,有條件可出一期古詩配畫的墻報(五冊)。收集、積累剪報(七冊)。小小新聞會(九冊)。評選寫小發(fā)明的優(yōu)秀習作(十一冊)。這類題目,立足于語文,又不局限于語文,是以語文為主的學科間的融合。這類題目,落腳點在課外,課內只是介紹一點方法步驟,主要在課外實踐。這類題目,要滲透一點研究性學習。如評選寫小發(fā)明的習作,首先是要有小發(fā)明的設想,其次是要寫成小論文,然后才是評選,最后還可把小發(fā)明轉化為小制作。這其中,設想、寫作、評價、制作,都是在研究、探索中學習。五、滲透學習方法,注重學習習慣,著眼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原教材的著眼點是老師的教,因此語言是指令式的,要求是確定式的,小修訂本著眼點是學生的學,因此就有了以下的轉變:1.把指令式變?yōu)閰f(xié)商式。如“仿照下面的例子,一邊讀課文,一邊找重點詞,先自己找出問題進行思考,再與同學討論”。2.把確定式變?yōu)椴淮_定式。如,“默讀課文,找出幾個問題和大家討論。”問題是每個學生自己找的,不固定于哪幾個問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新的課程改革的突破口,在小修訂教材中有多次體現(xiàn),我們要把握其精神,引導學生變被動地學為主動地學,變機械的學為靈活地學。
農村作文教學管理論文
一、出題偏“心”
這里的“題”,既指文題,又指作文訓練的內容和要求。出題偏心,就是說教師在出題時,不是根據小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興趣,不是尊重小學生的認識能力和作文訓練規(guī)律,而是憑自己的主觀要求。大多數(shù)農村小學對學生進行書面作文訓練主要自三年級始,又一般以8篇大作和8篇小作作為標準的訓練量。8篇大作雖然是教材中確定的訓練項目(這些訓練每次都體現(xiàn)一個分段或分組目標,包括一兩個要求,呈遞進狀的),但據我們所掌握的調查資料顯示,多數(shù)語文教師對語文教學大綱、語文教材中關于作文教學的總體目標、分段分組目標認識不清楚,或者是無目標,隨心教學;或者是在零亂的目標指引下教學;或者是要求過多、面面俱到教學;等等。作文訓練目標陷入了極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而8篇小作,教師一般是無教案上課,更為隨心所欲去安排訓練內容,有的甚至靠的是一時的“靈感”。例如,有的老師出過《我愛春天》、《勤勞的媽媽》、《夸夸我們的好班長》等文題。我們想想,如果學生沒有感到春天的可愛、“媽媽”的勤勞,沒有見過或聽過“班長”值得夸贊的事例,怎么辦呢?不胡思亂想,瞎編亂造,能行嗎?出這種文題,實際上就是讓學生說謊,要他們捏造不曾見過的事情,不曾發(fā)生的感情,還何談“內容要具體,不說空話”和“有真情實感,不說假話”?更何談去逐步提高小學生的作文素質?
小學生作文訓練如果沒有一個整體的訓練目標,就不會發(fā)展,而沒有局部訓練的突出和突破,又不會有整體訓練的到位和達標。因此,我們農村小學的作文教學要轉換視角,要緊密聯(lián)系農村經濟發(fā)展的實際和學生生活的氛圍,牢牢把握“從說到寫,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這一小學作文教學必須遵循的客觀規(guī)律,建立起一個既與閱讀有密切聯(lián)系,又保持相對獨立的科學的作文訓練序列。且在總序的指引下,系統(tǒng)規(guī)劃出每個年級每學期乃至每個星期的作文訓練目標。(其中含一、二年級的說、寫話訓練目標。)每次訓練都明確提出訓練內容、目標要求、時間和方法,力求使小學作文教學的“全局觀”和“重點觀”辨證地統(tǒng)一起來,真正使其落到實處。如此,便在循序漸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中,每次訓練教師都能思路清晰、有的放矢地帶領學生解決一、兩個重點或難點,切實讓學生次次有所得,得得相連,拾級而上,建立起良好的作文素質結構。
二、指導偏“位”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強調指出:“要重視作文指導?!蔽覀冊谡{查中發(fā)現(xiàn),有不少教師把這里的“指導”搞錯了位置,狹隘地理解為就是“作前指導”,所以,便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投至此處,從命題、選材、確定中心、選擇寫法,到開頭、結尾及詞語的使用等等都作一番細致入微的指導。教育學、心理學告訴我們:小學生作文是從具體觀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維過程,需要在長期的寫作實踐中去認真地體驗和訓練,化為自己的作文能力。只是教師把中心思想和寫作方法抄在黑板上,“扶著走”、“一言堂”,包辦代替,讓學生寫“遵命作文”,依杖而行,完全處于被動、消極的地位,實際上是由抽象到抽象,忽視了學生的思維特點,違背了學生的思維規(guī)律,這樣的作文無疑是“語言無味,像個癟三”了。
那么,到底什么時候該導,什么時候不該導呢?教師的指導作用又該體現(xiàn)在哪里?筆者通過近幾年來的教學嘗試,認為“三分導寫,七分導改”是切實可行,十分有效的。
語文語言興趣管理論文
小學閱讀教學,不僅要指導和訓練學生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而且必須指導和訓練學生積累語言。積累語言,是小學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積累語言的興趣呢?我們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一、指導學生在理解品味語言中體會語言的魅力漢語是世界上最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之一,它具有思想美、意境美、節(jié)奏美、音韻美等特點。因此,必須指導學生在理解品味語言的過程中體會語言的魅力,激發(fā)積累語言的興趣。常用的方法如下。(一)語言動態(tài)分析法有的用詞造句看似普通,卻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單靠讀一讀、想一想是難以體會其中奧妙的。這時就須用比較的方法(一是省略原句原段中的某些詞句與原句原段比較,二是用其他詞句替換原文的詞句再與原文比較),聯(lián)系實際還原生活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體會原文遣詞造句之精妙。(二)想象法對意境優(yōu)美的句段或全文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體會文中意境之美。具體方法有圖文對照想象,聯(lián)系實際想象,拓展延伸想象等。(三)感情朗讀法有的文章用眼看,不一定能充分體會它語言的藝術美,而只要讀一讀則可比較細致地體會,如節(jié)奏美、音韻美等,連意境美、思想美也可在朗讀中加深體會。二、指導學生在掌握方法中體會積累語言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積累語言的興趣,必須在閱讀教學和課外閱讀指導中訓練學生掌握語言的方法。(一)熟讀成誦法必須教給學生熟讀成誦的基本方法,然后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哪種方法最適合自己?;痉椒ㄈ缦?。1.主導詞背誦法。這適于背誦某一段或幾段。以段落中的重點詞為主導詞,然后循著主導詞熟讀成誦。2.提綱背誦法。這適宜背全文或篇幅較長的段落。列出段落的層次提綱或全文的段落提綱,然后按提綱熟讀成誦。3.手抄與背誦結合法。有的人目視口誦記得慢,而過手一遍則能很快記住。因此不妨讓學生試試,這種方法是否適合自己。此外,還應教給學生防止遺忘的方法。應告訴學生,讀到能背下來時不要停下來,應再讀幾遍,這樣才能記得牢;背誦后忘得最快的是開頭十幾天,因此,在熟讀成誦后隔三差五就要復習一下。(二)摘記法對優(yōu)美詞句應摘記在本子上(有條件的可用讀書卡片),有空時經常拿出來看一看,讀一讀。(三)歸類法對摘記的優(yōu)美詞句,一個階段要做一次歸類工作。把同類的抄在一起,以便查看,如可按寫人、寫活動與場面、寫景、狀物,名言警句等歸類。學生掌握了積累語言的方法,就有可能在實踐中樂此不疲,成為一種愛好。三、指導學生在運用語言中增強積累語言的樂趣(一)鼓勵學生在作文中運用積累的語言對學生摘記的優(yōu)美詞句,要鼓勵學生在作文中運用。學生在作文中運用積累的語言常犯的毛病是堆砌詞句,這時學生最需要的是鼓勵和指導,而不是指責和嘲諷。否則,學生就有可能從此失去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興趣。對學生作文中堆砌的詞句,哪些可保留,哪些要刪除,哪些應替換,教師應予以悉心指導。學生會在教師的指導下體會到運用語言的方法和積累語言的樂趣。對學生作文中的好詞好句,教師可用紅筆標出并加以賞析,增強學生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的樂趣。(二)鼓勵學生在課外語言實踐中運用語言在語文活動課上,可用成語接龍方式,找近、反義詞方式,指定一個意思要求用各種形式表達的方式等,指導學生運用積累的語言,展現(xiàn)自己的語言能力。四、在交流中激發(fā)學生積累語言的樂趣對學生積累的語言,可用多種形式組織學生交流。學生在交流中不僅可以互相學習,更重要的是可在同學的贊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fā)積累語言的樂趣。交流的方法如下。(一)園地交流法在學習園地上開辟“優(yōu)美詞句賞析專欄”,選登同學摘記的優(yōu)美詞句。(二)手抄報交流法把“優(yōu)美詞句共賞析”作為手抄報的內容,交流手抄報時,也交流了優(yōu)美詞句。(三)讀書筆記交流法這是最廣泛也是最為有效的方法,同學間定期交換讀書筆記,把每個同學的讀書筆記作為全班同學的共同財富。以上的做法,只要持之以恒,相信一定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詞句目標教學管理論文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詞句教學提出的基本要求:引導學生理解詞句,理解含義比較深的詞句在課文中的意義和對于表達思想感情的作用。
據此,我們可以明確:詞句的教學目標有兩層。第一層是:理解詞義句意;第二層:是品味詞句。什么是品味詞句呢?我認為是:在理解詞義句意的基礎上,一方面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詞句在課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詞語、句子與課文內容的內在聯(lián)系,體會作者造詞造句的用意;另一方面,讓學生體味這些詞句在表達上的準確、優(yōu)美、形象。
那么,如何落實詞句教學目標呢?要達到第一層目標,常用的方法是:查字典,聯(lián)系上下文等。要達到第二層目標,我常常采用比較法去引導學生品詞品句,品出“味”來。下面我將結合教學實例去談談幾種比較法。
(一)換詞比較
如《可愛的草塘》一課中,“浪花翠綠翠綠的,一層趕著一層涌向遠方”中的“趕”,可以引導學生換上“接”字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學生可以看出:“接”是指前一層浪花過去了,后一層浪花跟上來;“趕”是指前一層浪花還沒有過去,后一層浪花就追上來,起弧的節(jié)奏快,能顯示出浪花的活躍。這樣——比較體味,學生隊“趕”用在這里的含義和表現(xiàn)力就理解得比較深刻了。
又如在《十里長街送總理》中寫道“一位老奶奶雙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笨梢赃@樣來引導學生:“把‘拄’換成‘拿’,好不好?”學生一比較,紛紛說:“不好,因為拄著可以看出是老奶奶快站不住了,必須借助拐杖撐地才行,從后面的‘背靠’也可以看出來?!蔽翼槃菀龑W生:“老奶奶年紀大,快站不住了,還要在那里等候總理的靈車,這說明了什么?”學生便會得出:這表現(xiàn)了老奶奶對總理的尊敬、懷念、渴望見到總理的感情。這樣,學生通過換詞品味,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加深了對課文中心的理解。
透析如何提高高中聾生的漢語言能力
在教學經驗中,我們發(fā)現(xiàn)高中聾生的漢語言理解方面有一定的困難。而目前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科教學并不太明確高中聾生漢語言學習的這些特點,語文教材與學生的基礎相距較遠,教師所用的手語表達問題重重,其他學科又不太關注對聾生漢語言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這些都成為高中聾生漢語言學習困難的教學因素。高中聾生的漢語言水平不但直接影響其語文學科的學業(yè)成績,還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效果,并對其日后進入高等院校繼續(xù)深造或就業(yè)后與主流社會的溝通產生較大影響,同時又間接影響其思維的深刻性和情感的豐富性。于是,北京市第四聾人學校開展了《高中聾生漢語言學習困難研究》,形成提高聾生漢語言能力的策略。
1.開發(fā)高中聾校語言教學策略
詞句理解策略:多元描摹。目前高中聾校教師大多偏愛運用漢語口語或書面語解釋詞句,但高中聾生理解漢語本身就存在較多的障礙,因此在解釋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新的障礙,導致詞句難以最終理解透徹。“多元描摹”指運用適合高中聾生的多種方式來解釋詞句。針對聾生形象思維發(fā)達的特點,盡量使詞句的解釋方式“形象化”。
詞句鞏固策略:語言訓練。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由于學習內容較多等原因常忽略練習鞏固,但學生的語言基礎并不牢固?!罢Z言訓練”是指加強對高中語文學科重點詞句的鞏固練習,以幫助聾生真正掌握一些難點詞句。
詞句積累策略:學情測試。“學情測試”指對聾生詞句學習情況進行考查,包括學前測試和學后測試,最好輔以“過關考試”策略(即規(guī)定一定的過關標準,并對學生的達標情況進行追蹤)。
詞句認知策略:提要猜測。認知策略即個體用來調節(jié)自身學習、記憶和思維的方法,這是在傳授知識之外,引導學生關注學習方法的運用。“提要猜測”是針對高中階段聾生需大量閱讀的特點提出的一種策略,即先提取詞句的要點,忽略次要內容,并根據科學的方法對“不知”的內容進行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