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河線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5 06:12: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楓河線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楓河線防雷問題

1雷擊故障統計

楓河線自1974年9月投運至1998年10月共運行了24個雷雨年度,期間共發生了有明顯故障點的雷擊故障31次,發現44處故障點。為便于統計,將同一時間的故障作為線路一次故障,將同一時間在1基桿塔上產生了故障點認為該基桿塔發生了1次故障。表1和表2分別為按年度和按線段統計的故障次數。

2防雷問題

從表1可以看到,楓河線投產后雷擊故障頻繁發生,至1981年共發生雷擊故障14次,平均雷擊故障率高達1.73次/(102km.a),大大超出允許值。其主要原因是:架空線路全線僅使用單避雷線作防雷保護,防雷保護角偏大;線路經過雷電活動異常劇烈的卓峰山段。為此進行了多次防雷技術改造。

2.1避雷線改造

為了解決線路防雷保護角偏大問題,1981年至1985年分4期將楓河線的防雷保護由單避雷線改造成雙避雷線,使全線的水泥桿、鋼桿和直線鐵塔的防雷保護角分別由20.6°,20.6°,23.5°降至12.5°,15°,14°(耐張塔的保護角未改造)。改造后的運行情況表明,線路的防雷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全線多年平均雷擊故障率由改造前的1.65次/(102km.a)下降至0.78次/(102km.a)。但是,雙避雷線改造后卓峰山段的雷擊并沒有減少。

查看全文

楓河線防雷技術研究論文

摘要1974年建成的220kV楓河線在設計上先天不足,防雷水平低,投產后雷擊故障頻繁。通過分析雷擊故障頻繁發生的原因,并對照楓河線防雷技術改造幾個階段的效果,得出了降低地網接地電阻是防雷最有效措施的結論。

220kV楓河線北起楓樹壩電廠、南至河源變電站,全長115.9km,全線基本上沿東江順流而下,90%線路經過雷電多發的高山、丘陵地區。1974年建成投運時,全線共有桿塔315基,其中耐張塔36基、直線塔19基、鋼桿148基、水泥桿112基,全線采用GJ-50鋼絞線單避雷線保護。投運后,由于線路雷擊故障頻繁以及多方面的原因,多年來,對這條線路進行了多項技術改造,其中主要有以下幾項:

a)1981年至1985年分4期將全線的單避雷線改為雙避雷線(均為GJ-50鋼絞線);

b)1988年底對卓峰山段進行防雷改造,在其中6基(100號、102號~106號)桿塔加裝某公司生產的半導體消雷器,并進行桿塔接地網改造(加降阻劑);

c)1993年至1995年分3期對早期的一根避雷線進行全線更換;

d)1995年11月和1996年6月分2期對全線315基桿塔接地網進行改造;

查看全文

楓河線防雷技術改造論文

摘要1974年建成的220kV楓河線在設計上先天不足,防雷水平低,投產后雷擊故障頻繁。通過分析雷擊故障頻繁發生的原因,并對照楓河線防雷技術改造幾個階段的效果,得出了降低地網接地電阻是防雷最有效措施的結論。

220kV楓河線北起楓樹壩電廠、南至河源變電站,全長115.9km,全線基本上沿東江順流而下,90%線路經過雷電多發的高山、丘陵地區。1974年建成投運時,全線共有桿塔315基,其中耐張塔36基、直線塔19基、鋼桿148基、水泥桿112基,全線采用GJ-50鋼絞線單避雷線保護。投運后,由于線路雷擊故障頻繁以及多方面的原因,多年來,對這條線路進行了多項技術改造,其中主要有以下幾項:

a)1981年至1985年分4期將全線的單避雷線改為雙避雷線(均為GJ-50鋼絞線);

b)1988年底對卓峰山段進行防雷改造,在其中6基(100號、102號~106號)桿塔加裝某公司生產的半導體消雷器,并進行桿塔接地網改造(加降阻劑);

c)1993年至1995年分3期對早期的一根避雷線進行全線更換;

d)1995年11月和1996年6月分2期對全線315基桿塔接地網進行改造;

查看全文

楓河線防雷問題分析論文

220kV楓河線北起楓樹壩電廠、南至河源變電站,全長115.9km,全線基本上沿東江順流而下,90%線路經過雷電多發的高山、丘陵地區。1974年建成投運時,全線共有桿塔315基,其中耐張塔36基、直線塔19基、鋼桿148基、水泥桿112基,全線采用GJ-50鋼絞線單避雷線保護。投運后,由于線路雷擊故障頻繁以及多方面的原因,多年來,對這條線路進行了多項技術改造,其中主要有以下幾項:

a)1981年至1985年分4期將全線的單避雷線改為雙避雷線(均為GJ-50鋼絞線);

b)1988年底對卓峰山段進行防雷改造,在其中6基(100號、102號~106號)桿塔加裝某公司生產的半導體消雷器,并進行桿塔接地網改造(加降阻劑);

c)1993年至1995年分3期對早期的一根避雷線進行全線更換;

d)1995年11月和1996年6月分2期對全線315基桿塔接地網進行改造;

e)1997年分2期對6基水泥桿和10基鋼桿進行了改造。

查看全文

園林局長履職工作總結

2011年,我任市林業局、園林局局長、黨組書記。主持市林業局、市園林綠化管理局全面工作。負責招商引資、策應扶持、黨建群團、組織人事、科教財務、職工培訓、國土綠化和雪楓公園管理處等工作。

聯系縣(區)農林局,建設局、園林局,行業協會。

二年來,我強化學習,扎實工作,廉潔自律,團結班子,帶好隊伍,加大落實力度,不斷開拓進取,圓滿完成市委市政府交辦的各項工作任務,實現林業、園林城鄉一體化,開創城鄉綠化工作新局面。現述職述廉如下:

一、立足本職工作,認真履行職責,較為滿意四項工作

一是積極聯系客商,發揮行業優勢,切實搞好服務,完成招商引資任務。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為第一責任,第一要務,調動多方關系,多次上門造訪客商,邀請客商以商引商。在土地選擇、項目資金爭取、銀行貸款聯系等方面給客商解決實際問題,深受客商信任。在胡局長等同志的大力支持下,引進竣工和簽約項目各1個。

竣工項目:ddd吉星針織襪業有限公司在市經濟開發區投資16000萬元建設博遠實業有限公司,一期投資已到位,9月份正式投產,產品已遠銷海外。

查看全文

園林局局長的述職報告

20*年,我任**市林業局、園林局局長、黨組書記。主持市林業局、市園林綠化管理局全面工作。負責招商引資、策應扶持、黨建群團、組織人事、科教財務、職工培訓、國土綠化和雪楓公園管理處等工作。

聯系縣(區)農林局,建設局、園林局,行業協會。

二年來,我強化學習,扎實工作,廉潔自律,團結班子,帶好隊伍,加大落實力度,不斷開拓進取,圓滿完成市委市政府交辦的各項工作任務,實現林業、園林城鄉一體化,開創城鄉綠化工作新局面。現述職述廉如下:

一、立足本職工作,認真履行職責,較為滿意四項工作

一是積極聯系客商,發揮行業優勢,切實搞好服務,完成招商引資任務。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為第一責任,第一要務,調動多方關系,多次上門造訪客商,邀請客商以商引商。在土地選擇、項目資金爭取、銀行貸款聯系等方面給客商解決實際問題,深受客商信任。在胡局長等同志的大力支持下,引進竣工和簽約項目各1個。

竣工項目:ddd吉星針織襪業有限公司在市經濟開發區投資16000萬元建設**博遠實業有限公司,一期投資已到位,9月份正式投產,產品已遠銷海外。

查看全文

建管科工作總結及工作打算

2011年是縣重點工程項目推進年,一年來,我科室在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重視和領導下,緊緊圍繞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標,堅持統一規劃、依法辦事、分類指導、積極穩定的原則,使城市的總體面貌、功能、形象得到進一步改觀。

一、2011年工作總結

1、配合“三改一推進”工作,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

今年以來城中村改造和舊村改造工作力度很大,在全面穩定推進做好、等城中村改造指導工作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村拆遷工程一期進展順利,拆遷安置和建房工作正在進行,北斗北路沿街安置房的立面按規劃要求調整設計,村留地設計方案、銀河路街面屋設計、村莊規劃調整上報審批。村就地改造公寓樓工程進展順利,5幢已全部結頂。村舊村改造東片房屋完成拆除,落地屋按規劃放樣,套房初步設計方案已完成審批,地質鉆探完成招標并進場施工,進入環評程序,套房用地指標基本完成,拆遷戶合同繼續簽訂,農民公寓樓招投標事宜正在商議。村舊村改造拆遷簽約為90%,村聯體住宅工程進展順利,應拆遷戶抓緊拆遷騰空,舊房拆遷工程完成招標并已進場施工,聯體住宅基礎工程建設完工,檀香苑公寓樓施工圖完成設計,正組織會審。此外,、岙里、百畝洋等村在做好穩定工作的同時正積極有序推進舊村改造,趙溪、岙里、下楓槎等村莊規劃已通過論證,范家坑龍王村外口之家項目用地上報審批,枧頭村、項家村、元峰馬婆園等村正在規劃設計中。

積極配合縣土地儲備中心做好舊城改造工作。配合縣土地儲備中心規范三村整體搬遷和建設管理等后續工作,目前建房秩序穩定,無違章突出現象,套房建設已完工,待分配安置,拆遷戶建房進入裝修階段;做好城東片二期66#、69#、70#地塊舊城改造拆遷評估和拆除協議簽訂工作,11月26日現房抽簽定位。

2、破解重點工程建設難題,做好土地征收和政策處理工作

查看全文

城市建設的經驗交流材料

建設森林城市是未來城市發展的方向,而森林城市則是通過建設城市森林來實現的,200*年****區提出并實施“綠色****”工程建設,就說明我區在建設森林城市上走在了全國前列,而“綠色****”建設歸根結底就是城市森林建設,這跟區委區政府提出“打造最適宜工作生活、最適宜創業發展的現代化特色城區,實現經濟現代化、社會現代化、環境現代化、人的素質現代化,區域綜合實力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一總體奮斗目標是一致的,也就必須在“綠色****”建設的大框架下大力發展現代林業,這也是真正提升我區的綜合競爭力、建設“和諧****”的重要途徑之一。

根據國家提出的森林城市概念結合我區實際情況分析如下,內涵一:模擬自然森林,強化城市綠地的基本生態功能,要凸顯城市綠地強大的生態功能,大面積的人工森林才是主力軍。因此,必須引導城市加強大面積人工森林建設。我區就已經制定了大面積城市森林發展規劃,提出了以“一環、兩軸、三帶、四廊、五片、十線、多點”生態綠化格局為帶動的全方位、多層面、可持續發展的綠化生態系統。這一規劃布局和結構已成為指導全區綠化建設的基本藍圖和總體框架,我區西部街道正沿著大面積人工造林、以凸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結合的方向發展。這也為進一步構筑起森林生態特色明顯的城市總體風貌奠定了堅實基礎。內涵二:模擬自然森林,保護和改善生物物種多樣性。

我區嚴格按照區委區政府提出的“數量多、品種優、造型美、特色濃、質量高、管理細”的要求,突出抓好“四大板塊”和重點區域綠化景觀建設,大力引進彩色樹種,提高城市綠化水平。在城市中心區,不斷延伸擴大“一路一特色、一路一景觀”的綠化特色,打造特色景觀大道,塑造獨特的城市景觀。新建香樟、紫玉蘭、鵝掌楸、七葉樹等特色道路。對進出城區重要節點進行景觀改造,大量增植欒樹、紅楓、五角楓等大規格彩葉喬木樹種和美人蕉、彩葉草、觀賞菊等時令花卉,建設城市片林,豐富城市色彩,打造七彩城區。在空港周邊,迎賓路、虹橋路、九江路、新鄭路等道路在已綠化的基礎上,大量增植白玉蘭、廣玉蘭、欒樹、紅楓、黃櫨、紫薇、紫荊等特色樹種,營造出“春天繁華似錦,夏天綠樹成蔭,秋天色彩斑斕,冬天綠意濃濃”的四季效果。在出口加工區,主要搞好周邊的大環境綠化,規劃建設平均寬度500米以上的環區生態林帶,主要栽植白臘、楊樹等。在環海新材料工業區,以栽植白臘、香花槐為主,在園區道路兩側各建設寬度達20米的道路林帶,形成防污染生態隔離帶。

以黑松、欒樹、黃櫨、苦楝、水杉、臭椿、烏桕、櫸樹等樹種為主進行塊狀混交栽植。在現有沿海防護林體系內,大量栽植紅楓、五角楓、黃櫨、火炬、紅櫨等彩葉樹種,建設彩色濱海風景林,全面促進了我區綠化品位的提升。內涵三:模擬自然森林,注意豐富人工造林的層次結構。我區根據實際,開展“植大樹、造大綠、栽竹林”活動,做好花、草、木品種搭配,綠地、灌木、喬木立體綠化。突出休閑廣場、街心公園、特色景觀道路等綠化特色工程、精品工程建設。并通過對植物群落種類組成和結構特征分析,探討現有綠地優化調整和改善的群落技術途徑,研制綠地群落評價體系,開展穩定、高效、健康和低維護的綠地群落的構建示范。城市的中心區,高層建筑多,建筑密度大的地方疏林草坪會比層次結構豐富的密林更符合需要。所以,就城市綠地中喬木的覆蓋率來說,一般應該從市中心向外圍逐步提高,從市中心以疏林草坪為主,逐漸演變到市郊以城市森林為主,同時要求以通道綠化為延伸渠道體現出層次性和連續性。我區進一步深化了道路、鐵路、河流、海岸等綠色通道建設及下一步規劃,調整林種、樹種結構,發展混交林,形成帶、網、片、點相結合,層次多樣、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綠色長廊。

重點搞好了正陽特色大道和環膠州灣高速公路綠化規劃建設,突出林帶綠化、田園林綠化、綠化造型、特色景觀、整體綠化美化效果。其中,正陽路綠化,岙東路至膠州界和王沙路至鐵騎山這段道路兩側采用國槐、白臘、楸樹、黑松等鄉土樹種進行帶狀混交栽植綠化;雙元路至王沙路,采取幾何地形、整形色塊交替出現,以雪松、法桐、欒樹、大葉女貞、水杉等高大喬木為骨架,以紅楓、雞爪槭、五角楓等彩葉樹種和時令花卉為亮點,建成現代化城市景觀大道;岙東路至雙元路,道路綠化采取喬、灌、草相結合,以栽植水杉、銀杏為主,突出工業園區生態自然的景觀特色。環膠州灣高速公路綠化,路最外側各栽植1行雪松,中間各栽植2行黃山欒,靠路一側各栽植紅皮云杉、櫻花1行,形成以喬木為特色的景觀帶,構筑綠色屏障。其它道路綠化,要因地制宜增加喬木栽植比例。在桃源河、大沽河、洪江河流域兩側各規劃建設寬度50米的生態林帶,主要栽植白臘、楊樹、柳樹等固土、涵養水源的鄉土樹種,營造兩岸楊柳依依的靚麗景觀。白沙河兩側各規劃建設寬度20米的沿河綠色長廊和城市風光帶,主要以欒樹、苦楝、楸樹、水杉、柳樹、喜樹、碧桃、青桐等樹種進行塊狀混交,形成“水綠相映、桃紅柳綠”的河岸景觀。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我區“綠色****”建設成果來喚起群眾對“城市森林”的向往,同心協力地投入到我區生態環境建設之中,真正做到“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融入森林”。

綠色是健康的顏色、是希望的顏色、是和諧的顏色,****區正以其秀麗的森林生態環境和繁榮昌盛的經濟實力,傳遞著城市理念變化的悄然信息。城市森林生態建設,自然風貌與城區景觀交相輝映,為****繪就了一幅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生活改善的生態城市、和諧社會的動人畫卷。我區是一座森林中的花園城市,在城市建設發展規劃中突出了“綠色****”建設大格局,緊緊圍繞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快建設現代化特色城區,通過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傳播綠色文化、建設綠色環境、弘揚綠色理念,做足綠色文章,傾力打造人與自然、經濟社會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綠色****,一組組鮮活的數字和一個個響亮的榮譽,充分體現了綠色****建設的巨大成就,也描繪出了****青山碧水藍天、鳥語花香樹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局面。****區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園林綠化建設步伐的決定》、《關于全面打造“綠色****”的意見》等文件,全面實施“綠色****”建設工程。截止到目前,全區累計投入資金近8億元,完成造林綠化面積7.5萬畝,占全區林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全區林地總面積達到21.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比2002年提高了11.5個百分點,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1%。先后榮獲了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生態示范區、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全國城市園林綠化先進區等榮譽稱號。做到了經濟與環境的同步發展,逐步形成“居住在林中,生活在綠中,娛樂在花中”的生態環境體系,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查看全文

河東城區綠化實施方案

×××年河東城區綠化實施方案

為加快河東城區綠化建設步伐改善生態環境打好創建省級園林城市攻堅戰現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公同的天地

××年河東城區綠化工作總的指導思想是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突破河東”機遇以建設具有“平原森林城市”特色的生態園林城市為目標按照高標準、大綠量、多植樹的總體要求堅持政府組織、群眾參與、統一規劃、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人為本、講求實效的原則大力加強城市綠化美化工作為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和經濟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二、工作任務

××年河東城區綠化的重點是結合道路綠化、風景林建設抓好十萬棵樹木進城工作按照規劃繼續做好環城公園、趙王河公園的綠化種植和完善配套工作進一步做好街頭綠地建設及拆墻透綠工作。

查看全文

重視地方黨史資源 宣傳教育黨員干部

目前,在基層黨建中,存在著對地方黨史資源不夠重視的問題。尤其在發揮地方黨史“資政育人”作用上表現較為突出。在對待黨史工作的態度上,往往比較重視對大黨史(全黨)的學習,而忽視對小黨史(地方)的了解運用;在發揮地方黨史資源作用上,往往重視對青少年學生的教育,而忽視對廣大黨員干部的教育;在農村整個黨的建設中,往往比較重視組織建設、制度建設,而忽視思想建設和作風建設。早在1989年3月同志就指出:“黨史工作是黨的建設的一個重要組織部分。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統一全黨對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認識,黨史工作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確實如此,利用地方黨史資源,發揮其在思想建設和作風建設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宣傳教育黨員干部中的作用,已成為新時期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又一重要課題。

一、挖掘地方黨史資源,為加強黨員干部的思想作風建設服務

宿遷是革命老區,是一塊被烈士鮮血染紅的大地。早在中國共產黨建立之初,許多優秀的宿遷兒女就懷著救國救民的遠大抱負。或在家鄉宣傳馬列主義,或遠渡重洋探尋革命真理,或投筆從戎、為革命沖鋒陷陣,為人民的解放事業前赴后繼、英勇奮斗。大革命時期,宿遷是黨組織建立較早、活動影響較大地區之一。抗日戰爭時期,宿遷是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中心區域,是全國19個主要抗日根據地之一。劉少奇、、粟裕、譚震林、彭雪楓、鄧子恢、張愛萍、張震、韋國清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這片土地上留下過戰斗的足跡。解放戰爭時期,宿遷是宿北大戰的主戰場,以、粟裕、譚震林為首的華東野戰軍在1946年底,一舉殲滅國民黨整編69師2.1萬余人,徹底粉碎集團“三個月結束宿北戰事”的神話,扭轉了整個華東的戰局。淮海戰役宿遷又成了擁軍支前的前線。新中國成立后,為徹底根除水患,響應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宿遷人民立即投入到“治淮導沂整沭”的戰斗中去。歷時五載,出動民工242萬人次,終于完成了這一偉大水利工程,為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勤勞、勇敢、智慧的宿遷人民更是勇立潮頭,積極探索改革發展之路。特別是1996年7月,國務院批準成立地級宿遷市以來,發展更是日新月異、突飛猛進。

70多年波瀾壯闊的革命和建設實踐,造就了宿遷豐富的地方黨史資源。挖掘整理這些黨史資源,是留給后人的一筆巨大精神財富。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革命紀念地。如宿遷早期黨組織誕生(第一個黨支部成立)地——大興集馬莊;宿北大戰遺址——曉店峰山、來龍庵、侍嶺吳圩(人和圩),元帥題詞的宿北大戰紀念塔(館),宿北大戰(小蔡集)烈士陵園;泗洪縣半城鎮“雪楓墓園”,泗洪縣朱家崗戰斗遺址;沭陽縣沭宿海抗日中學紀念塔等。二是重大事件。如宿遷建黨初期1930年組織發動的馬園暴動、湯群墻事件、洋河暴動;1946年的宿北大戰;1958年為根除水患、實現“旱改水”而進行的駱馬湖5萬居民大遷移,1955年12月27日主席親自批示的《沂濤鄉的全面規劃》;20世紀70年代享譽大江南北的宿遷“淮北大寨”;20世紀80年代的《人民日報》通訊——《春到上塘》,“雙軌(集體、個體)并行、四輪(鄉、村、戶、聯戶)齊轉”發展鄉鎮工業的“耿車模式”;現在的“仇和現象”、“宿遷精神”。三是革命英烈。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奠基人朱瑞,1930年英勇就義的原中共山東省委書記吳苓生,皖東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卓越領導人江上青,中共宿遷黨組織的創建人馬侖,徐海地區第一個女共產黨員蘇同仁,“民族英雄、抗日烈士”孫明瑾,革命烈士張啟宇等。四是先進模范人物。各個不同歷史時期所涌現出的先進模范人物很多。如解放戰爭時期的支前模范蔣南屏、杜大娘;20世紀50年代的全國勞動模范“董大車”、“王大鍬”、趙金科、尤金蘭等,農業合作化的帶頭人楊培壇,全國小麥高產模范朱方仁;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涌現的弄潮兒。宿遷歷史上幾位敢想敢干、政績突出的優秀縣(市)委書記李柏、郭玉珍、于登和等。五是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教訓。這一塊資源博大精深,特別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正反兩方面經驗,值得認真總結,從中汲取教訓。正如同志所說的那樣:“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是一部蘊含了馬列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活生生的教科書。”黨史部門多年來默默無聞征研編纂的一系列黨史專集,如《宿遷革命史料》、《宿遷革命簡史》(1911.5~1949.10)、《宿遷四十年》(1949~1989年)、《一路高歌》、《中共宿遷地方史大事記》(1949.6~1996.8)、《宿北大戰》等,以大量無可辯駁的史料記載了革命和建設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經驗教訓,這些都是地方黨史的教科書,是具有歷史借鑒作用的寶貴財富。

二、重視地方黨史資源,疏理宣傳教育黨員干部的基本路徑。

利用地方黨史資源,充分發揮在宣傳教育黨員干部中的作用,方法途徑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