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位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6 10:26: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復位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髖臼骨折復位治療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髖臼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

[論文摘要]目的:對髖臼骨折的分類﹑手術適應證及內固定方法的選擇和操作要領進行探討。方法:2000年1月~2006年9月,對23例髖臼骨折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其中,新鮮骨折21例,陳舊性骨折2例;18例采用后方切口,3例前方切口,2例采用前后聯合切口;17例單純采用加壓螺釘固定,6例采用鋼板固定。術后均采用下肢皮牽引3周,術后開始肌肉與關節的主動活動,結合使用CPM機進行功能練習,2~3個月后進行負重活動。結果:本組23例隨訪1~6年。18例后方切口的患者中有3例發生關節周圍骨化,但不影響關節活動。本組無一例發生股骨頭壞死,23例采用內固定治療的優15例,良5例,可3例,優良率為86.9%。結論:髖臼骨折采用切開復位及內固定治療,療效明顯,值得臨床推廣。

髖臼骨折是一種常見的嚴重創傷,屬負重關節內骨折。髖關節是人體最主要的負重關節,髖臼部位解剖深在又特殊,骨折類型復雜,手術復位及內固定難度大,影響治療效果的因素繁多,外科醫師應有充分的認識[1-3]。我院2000年1月~2006年9月共收治髖臼骨折42例,其中23例采用切開復位及內固定治療,收到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42例中,男29例,女13例;年齡19~78歲,平均年齡39.5歲;受傷原因車禍撞擊35例、高空墜落傷5例、行走摔傷2例;39例新鮮骨折,3例陳舊骨折;多發骨折25例,失血性休克5例,腦外傷3例,并發坐骨神經損傷2例。

查看全文

單片機復位電路可靠性分析論文

1復位電路的數學模型及可靠性分析

1.1微分型復位電路

微分型復位電路的等效電路如圖3所示。以高電平復位為例。建立如下方程:

電源上電時,可以認為Us為階躍信號,即。其中U0是由于下拉電阻R在CPU復位端引起的電壓值,一般為0.3V以下。但在實際應用中,Us不可能為理想的階躍信號。其主要原因有兩點:(1)穩壓電源的輸出開關特性;(2)設計人員在設計電路時,為保證電源電壓穩定性,往往在電源的輸入端并聯一個大電容,從而導致了Us不可能為階躍信號特征。由于第一種情況與第二種情況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即對Us的上升斜率產生影響,從而影響了的URST的復位特性。為此假Us的上升斜率為k,從0V~Us需要T時間,即:

當T<<τ時,Us上電時可等效為階躍信號。與前相同,當T>>τ時,令A=T/τ,則:

即此時的復位可靠性較前面的好。

查看全文

B超聲像在小兒骨折復位治療的作用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B超指導下牽引治療兒童股骨干骨折、肱骨干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閉合性骨折直接行皮牽引或骨牽,開放性骨折須清創后再行皮牽引或骨牽引,然后定期行B超監測。結果23例兒童股骨干骨折、肱骨干骨折在B超指導下行牽引復位治療,隨訪3~36個月,肢體功能無一例障礙。結論兒童股骨干骨折、肱骨干骨折牽引治療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B超檢查是簡便、可靠、無創的觀察手段。

關鍵詞:兒童股骨干骨折肱骨干骨折牽引B超

近年來隨著超聲技術的發展,B超對骨與關節疾病的診斷范圍也逐漸擴大和深入。自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我們對23例兒童股骨干骨折、肱骨干骨折在B超指導和監測下行牽引治療,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23例,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齡4~12歲,平均年齡8.5歲。股骨上1/3骨折2例,中1/3骨折11例,下1/3骨折2例。肱骨干骨折8例。閉合性骨折20例,開放性骨折3例。骨牽引19例,皮牽引4例。

1.2儀器采用的儀器為ALOKASSC218型超聲顯像儀,探頭頻率為3.5MHz,重量為8kg,灰階度為16級。

查看全文

數字電視發射機遠程復位改造研究

摘要:本文利用原有的遠程監控系統中的電源復位器、采集器以及繼電器等設備針對中央數字電視發射機進行巧妙設計與改造,當發射機或發射機控制面板死機時,可以對整臺發射機進行遠程復位,使設備恢復運行。

關鍵詞:復位;采集器;電源復位器;遠程監控

一、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廣播電視事業也逐漸進入數字化時代。目前,廣西全區700多個無線發射臺站的中央數字發射機已經啟動播出,其中縣級以上臺站即將納入安全播出監測范圍。然而,臺站現有的數字電視發射機技術尚未成熟,經常會出現發射機主控單元死機或激勵器死機的情況,且原有的遠程監控系統,不能遠程復位中央數字發射機,新的遠程監控系統還處在測試階段,未能實現遠程復位。若中央數字電視納入監測范圍,一旦發生上述故障且無法實現遠程復位,將造成嚴重的安全播出事故。數字電視發射機遠程復位改造,迫在眉睫。

二、現有復位機制的重大隱患

現有的發射機復位流程如圖1。當遠程監控平臺發現臺站無法接收到節目圖像時,就會通知臺站的負責人,再由臺站負責人通知臺站留守人員進行復位。這樣的機制會耗費大量的時間,而且弊端明顯。假如某個臺站沒有留守人員,或者留守人員剛好有其他事聯系不上,就會造成嚴重的安播事故。因此,該隱患必須要消除。

查看全文

人文關懷護理在鼻骨骨折復位術的價值

[摘要]目的分析人文關懷護理對鼻骨骨折整復術+鼻畸形矯正術患者心理情緒的改善效果。方法選定本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住院治療的30例接受鼻骨骨折整復術+鼻畸形矯正術治療的鼻骨骨折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參照組15例患者采納常規護理,觀察組15例患者在參照組基礎上采納人文關懷護理,比較兩組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治療依從性、并發癥發生率、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評分。結果觀察組護理后VAS評分、SAS評分、SDS評分、PSQI評分均低于參照組,觀察組治療依從性(93.33%)高于參照組(53.33%),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6.67%)低于參照組(53.33%),P均<0.05。結論人文關懷護理可有效減輕鼻骨骨折患者鼻骨骨折整復術+鼻畸形矯正術后疼痛感、不良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減少并發癥,改善睡眠質量。

[關鍵詞]人文關懷護理;鼻骨骨折整復術;鼻畸形矯正術;心理情緒

Observationonthevalueofhumanisticcareinp鼻骨骨折整復術+鼻畸形矯正術是目前臨床治療鼻骨骨折的主要手段,雖然可及時修復骨折部位,但由于受傷部位特殊、術后疼痛、鼻背支具外固定等因素的影響,患者圍術期普遍存在嚴重的不良情緒,極大地降低了患者治療依從性、睡眠質量,容易引發鼻腔粘連等并發癥,不利于患者機體恢復[1-2]。人文關懷護理是現代醫學護理模式發展的產物,始終將患者作為護理服務的中心,遵循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更加重視患者精神、心理等多方面的健康狀況[3-4]。基于此,為進一步探究鼻骨骨折患者鼻骨骨折整復術+鼻畸形矯正術圍術期護理中人文關懷護理對患者心理消極情緒的改善效果,本文選定本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住院治療的30例接受鼻骨骨折整復術+鼻畸形矯正術治療的鼻骨骨折患者,分組予以不同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定本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住院治療的30例接受鼻骨骨折整復術+鼻畸形矯正術治療的鼻骨骨折患者,已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觀察組(15例):12例男性、3例女性;年齡在23~63歲,平均43.25±6.14歲;受傷原因:他人打傷7例,摔傷3例,車禍2例,外傷3例。參照組(15例):9例男性、6例女性;年齡在19~68歲,平均43.82±6.27歲;受傷原因:他人打傷2例,車禍3例,外傷8例,摔傷2例。兩組相比P>0.05,可比較。納入標準:①年齡≥18周歲;②均經CT檢查確診;③均滿足鼻骨骨折整復術+鼻畸形矯正術麻醉、手術指征;④病歷資料完整、齊全;⑤意識清醒、對答切題;⑥患者、家屬均知情,已同意。排除標準:①處于哺乳期、月經期、妊娠期女性;②合并惡性腫瘤者;③存在血液、免疫、內分泌系統疾病者;④合并帕金森、癡呆者;⑤過敏體質者;⑥存在藥物、酒精濫用史、依賴史者;⑦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者;⑧研究前6月存在重大手術史者;⑨合并其他鼻腔疾病者。

查看全文

小兒嵌頓性腹股溝斜疝手法探討論文

嵌頓性腹肌溝斜疝是兒外科急診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嵌頓疝約占全部疝病例的1/6,嵌頓疝盡管多見,但由于小兒外環富于彈性,疝囊頸部沒有成人所具備的纖維縮窄環,腸系膜血管彈性也較好,同時腹肌也欠發達,故很少發生嵌頓疝引起的腸壞死。我院自1998年6月~2003年9月共進行了嵌頓性斜疝手法復位術312例,現就其體會介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312例患兒中,男298例,女14例,年齡2個月~5歲,平均1.3歲。嵌頓時間1.5~36h,平均10.5h。

1.2方法1歲以上患兒按5~8mg/kg予以魯米那肌注,待患兒安靜入睡后置于頭低腳高傾斜20°的仰臥位(1歲以內患兒可不給予鎮靜劑),在外環處用拇食指固定疝蒂另一手輕輕擠壓疝內容物,均勻持續加壓。復位后常有少量氣體通過的感覺,然后疝很快消失。

2結果

復位成功304例(97.4%),其中男293例(93.9%),女11例(3.5%)。術后血便15例(4.8%),發熱43例(13.8%),腸穿孔發生率為0。

查看全文

髖臼骨折手術療效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評估髖臼骨折的手術療效及影響手術療效的相關因素。方法回顧整理1999年3月至2004年10月期間63例因髖臼骨折在我院行手術治療患者的流行病學及并發癥資料。結果52例患者(82.54%)至少合并1個其他部位的損傷。14例患者(22.22%)有坐骨神經損傷表現。29例患者(46.03%)有術后并發癥但大多數沒有影響手術效果。再手術率4%。59例患者(93.65%)有門診隨訪和X線片復查結果,平均隨訪時間為2年4個月。44例患者(69.84%)的療效為優/好。結論療效優/好的與早期手術和解剖復位等因素相關。療效差的與手術延遲、復位失敗或內固定不牢靠以及受傷時合并股骨頭骨折等因素相關。【關鍵詞】髖臼骨折;解剖復位;內固定EvaluationoftheOutcomeofOperativeManagementofAcetabularFracturesandRelatedFactorsLINing,DUYuanli,LIANGJie,etal(DepartmentofOrthopaedicsTheFirstPeople′sHospitalofYichangCity,Yichang443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Theaimofthisstudywastoevaluatetheoutcomeofoperativemanagementofacetabularfracturesandrelatingfactors.MethodsWereviewedtheepidemiologyandcomplicationsof63patientswhohadoperativetreatmentforacetabularfractureundertakenatourhospitalfromMay1999toOctober2004.ResultsFiftytwopatients(82.5%)hadaninjuryofatleastoneothersystem.Fourteenpatients(22.22%)hadasciaticnerveinjuryonpresentation.Twentyninepatients(46.03%)hadapostoperativecomplication,butthisdidnotaffecttheoutcomeinthemajority.Thereoperationratewas4%.Fiftyninepatients(93.65%)hadclinicalandradiologicalfollowupforameanof2.4years.Fortyfourpatients(69.84%)hadagoodorexcellentresult.ConclusionGoodorexcellentoutcomewasassociatedwithearlyoperationandanatomicalreduction.Pooroutcomewasassociatedwithdelaytosurgery,failuretoachieveormaintainreduction,andfemoralheadfractureatthetimeofinjury.Keywords:fractureofacetabulum;anatomicalreduction;internalfixation髖臼骨折的治療在過去的數十年內有了不少變化,有移位的髖臼骨折現在主張早期手術治療[1]。骨盆和髖臼骨折在所有骨折里占2%,但是因為高能量的損傷,患者往往同時伴隨其他系統的外傷,如內臟器官的損傷、神經血管和關節的損傷等,所以骨盆有髖臼骨折總是伴隨著相對高的致殘率和死亡率[2]。有移位的髖臼骨折手術治療能縮短患者臥床的時間和住院天數,降低并發癥的概率,降低致殘率。很多學者報道了髖臼骨折的精確復位和手術療效的顯著相關性[3]。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1999年3月至2004年10月期間所有在我院行髖臼骨折開放復位內固定手術的患者都包含在內,外院手術后轉入我院或非手術治療的病例除外。本組中59例(93.65%)患者獲得隨訪及X線片復查資料。手術后患者門診復查及X線片檢查的時間為:手術后第12周,6個月,12個月,然后是每年1次。另有4位患者無法長期隨訪,其資料由患者出院時的情況代替。1.2診斷方法髖臼骨折的患者入院時常規急診處理,待病情穩定后行骨盆正位及患髖髂骨斜位和閉孔斜位X線片,CT平掃及三維重建雙側骶髂關節及髖臼。1.3手術適應證60歲以下成年患者,骨折移位大于2mm,關節內有骨碎片;關節后壁不穩定;合并有骨折且手法復位失敗的髖關節脫位;為后期全髖關節置換而需重建髖臼窩者。1.4術后功能及復位評估術后功能按Matta療效標準評定。手術后X線片的復位標準:解剖復位為關節面無跳躍,骨折間隙從任何角度觀察小于2mm。滿意復位關節面有小于2mm的跳躍,骨折間隙有2mm。比這更大的間隙定義為骨折復位差。1.5結果統計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2結果本組共有63名患者,年齡16~61歲,平均36歲,男女比例6∶10。受傷機制:交通事故74%,墜落傷26%。52名患者(82.54%)合并有一個或更多的其他部位外傷,具體情況見表1。其中12名患者(19.05%)是單純的髖臼骨折。最常見的合并傷為一個或多處四肢骨折(31.75%)。表1創傷類型一覽表創傷部位n所占比例(%)髖臼及其他肢體骨折2031.75髖臼及內臟/腦外傷1828.57復合傷1422.22單純髖臼骨折1219.05髖關節后脫位2438.10坐骨神經損傷1422.22股骨頭骨折46.35髖臼骨折用Letournel分類法分類,最常見損傷為雙柱骨折和橫行/后壁骨折,占所有骨折的47.62%(見表2)。表2髖臼骨折的分類髖臼骨折的平均術前時間為(8.95±6.93)d(1~36d)。34名患者(53.97%)無手術并發癥。其余患者局部和/或全身并發癥見表3。17名患者(26.98%)因為外傷和/或手術原因在局部出現21種并發癥,但只有3名患者(4.76%)因為嚴重的并發癥需要在手術后3個月內再次手術,3例(4.76%)傷口感染,其中2例經傷口擴創換藥、清創、抗生素等治療而完全康復,1例患者需要再固定。6例患者(9.52%)。表3術后并發癥情況術后出現異位骨化,但經隨訪只有3例因為關節僵硬而出現臨床癥狀。5例患者(7.93%)在術后6個月出現股骨頭缺血壞死,其中4例術前診斷有股骨頭骨折。7例(11.11%)在術后2年行全髖關節置換術。14例(22.22%)患者有18種全身并發癥。1例復合傷患者在手術后3周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本組有59例患者的隨訪資料。隨訪時間6個月~5年,平均2年4個月。59例患者中,25例(42.37%)無任何癥狀,功能良好,X線片正常。10例患者(16.95%)有輕度功能障礙,有輕微臨床癥狀,X線片正常。9例患者(15.25%)有輕度功能障礙或臨床癥狀,早期影像學有骨關節炎表現。7例患者(11.86%)有中等功能障礙。8例患者(13.56%)有嚴重的功能障礙,其中7例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詳細情況見表4。表4髖臼骨折術后中長期功能恢復的結果表5顯示復位的精確性與結果之間的關系:87.5%的解剖復位患者術后得到優或好的結果,相對應的復位欠佳的患者只有80.77%,復位差的患者只有22.22%。解剖復位與差的復位的手術結果之間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0.69,P<0.01)。表5髖臼骨折的復位情況與功能恢復之間的關系表6顯示手術時機與結果之間的關系:手術在傷后14d內實行的患者中,手術結果為優/好的為80.0%,而手術在傷后14d以后實行的患者中,手術結果為優/好的只有44.44%(χ2=6.68,P<0.01)。表6手術時機與手術后功能恢復的結果之間的關系(例)3結論在本組研究中,手術治療效果優/好的為69.84%,同其他報道[4]相似,死亡率和手術并發癥的概率也相似。在沒有股骨頭骨折或髖關節脫位以及坐骨神經損傷的患者中,早期手術、解剖復位并可靠內固定的患者往往有較好的結果。早期手術和精確復位的重要性在先前的一些文獻中可得到支持。在療效中等或差的患者中,合并有股骨頭損傷、髖關節脫位、坐骨神經損傷、復位差及內固定松動等并發癥的概率較高,而與是否合并骨盆或髖臼骨折、復合傷、局部或全身并發癥以及是否為單純的髖關節脫位(無神經損傷)等無明顯相關性,提示關節面損傷、復位差以及復位后內固定的松動是導致骨關節炎和功能差的重要因素。總之,手術后功能恢復優/好的相關因素為:受傷后14d內手術、解剖復位及可靠的內固定。手術后效果差的相關因素:嚴重的原發損傷、手術因素、股骨頭損傷、合并坐骨神經損傷的髖關節脫位以及復位差固定不牢靠。【參考文獻】[1]常敏,蘇開榮,李群輝,等.髖臼骨折的治療[J].中華骨科雜志,1996,16(4):215217.[2]LetournelE.Diagnosisandtreatmentofnonunionsandmaluni[1][2]onsofacetabuarfractures[J].OrthopClinNorth(Am),1990,21(4):769788.[3]MattaJM,AndersonLM,EpsteinHC,etal.Fracturesoftheacetabulum.Aretrospectiveanalysis[J].ClinOrthop,1986,(205):230240.[4]MayoKA.Openreductionandinternalfixationoffracturesoftheacetabulum[J].ClinOrthop,1994,(305):3137.

查看全文

老年橈骨遠端骨折鎖定鋼板固定治療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評價老年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采用“T”形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與石膏或夾板外固定治療的效果。方法將老年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分別為“T”形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和手法復位石膏或夾板外固定。結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隨訪,隨訪時間6~20個月,平均12.5個月。按Dienst功能評估標準進行評定,“T”形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組復位質量及功能恢復明顯優于保守治療組。結論“T”形鎖定加壓鋼板治療老年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具有內固定可靠、可早期功能鍛煉、并發癥少的特點,適合用于老年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關鍵詞】橈骨遠端;骨折固定術;鎖定加壓鋼板橈骨遠端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見骨折,常合并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1]。手法復位石膏或夾板長時間外固定常引起腕關節僵硬、骨關節炎、頑固性腕痛等并發癥[2]。我們對2005年4月至2007年1月所收治的老年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分別采用“T”形鎖定加壓鋼板(Tshapedlockingcompressionplate,TLCP)內固定和手法復位石膏或夾板外固定治療,比較兩者療效,從而為該類型骨折患者科學合理的治療提供依據,現報告如下。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本組125例,男49例,女76例;平均71歲(61~82歲)。致傷原因:摔倒上肢撐地傷82例,交通傷39例,打擊傷4例。骨折AO分型,B1型15例,B2型20例,B3型23例,C1型31例,C2型29例,C3型7例。按照就診順序,隨機將患者分為TLCP內固定組(A組)和手法復位石膏或夾板外固定組(B組)。A組65例,其中男29例,女36例;骨折分型,B1型6例,B2型9例,B3型10例,C1型20例,C2型14例,C3型6例。B組60例,其中男20例,女40例;骨折分型:B1型9例,B2型11例,B3型13例,C1型11例,C2型15例,C3型1例。1.2治療方法A組:患者仰臥位,患肢外展,采用臂叢麻醉,取橈骨遠端掌側入路,在掌長肌與正中神經之間進入,將正中神經牽向橈側以保護魚際感覺支和橈側腕屈肌及橈動脈,切開旋前方肌至橈骨掌側,切開關節囊,顯露橈腕關節面。直視下復位骨折,恢復橈骨莖突長度、掌傾角和尺偏角,克氏針臨時固定,骨缺損嚴重者置入人工骨。選擇長度合適的TLCP置入橈骨遠端掌側,距橈腕關節面近側2~3mm,透視明確骨折復位情況,序列打入鎖定螺釘。根據術中內固定牢固程度決定是否用石膏外固定,如需固定,時間不超過2周。術后常規給予抗感染、消腫治療,鼓勵患者行屈、伸指練習以利消腫,腕關節主動、被動活動相結合,循序漸進。B組:血腫內麻醉,X線透視下手法復位,術后石膏或夾板外固定,指導患者積極手指屈伸功能鍛煉,根據骨折愈合情況,4~6周拆除石膏或夾板,鼓勵患者積極行腕關節功能鍛煉。2結果本組125例患者均得到隨訪,隨訪時間6~20個月,平均12.5個月。術后復查結果顯示:A組骨折全部一期愈合,所有患者均無感染、骨不連、鋼板松動、腕管綜合征和正中神經炎等并發癥;B組8例發生骨折再移位,5例畸形愈合。按照Dienst等[3]功能評估標準,A組優38例,良24例,可3例,優良率為95.39%;B組優13例,良25例,可14例,差8例,優良率為63.33%。3討論橈骨遠端骨折作為一種常見的骨折,治療方法很多,由于其骨折位置表淺,便于手法復位,因此對于大部分單純橈骨遠端骨折,我們仍要求行保守治療。隨著對腕部生物力學的深入研究,提高了對橈骨遠端骨折處理的認識,手術治療越來越受到重視[4]。國外學者主張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手法復位失敗的橈骨遠端骨折,甚至老年骨質疏松患者[5]。3.1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的適應證橈骨遠端為松骨結構,大部分老年患者伴有中度至重度的骨質疏松癥,輕微外力即可造成嚴重粉碎性骨折,累及橈腕關節面。經關節壓縮小的骨塊用傳統牽引和手法復位技術難以奏效,這是因為此骨塊沒有關節囊和韌帶附著,閉合復位韌帶的整復作用對它無效[6],有時復位可以接受,但外固定又難以維持。切開復位內固定恢復了正常的關節結構,有利于早期功能鍛煉。總結本組經驗,我們認為開放復位內固定的手術適應證有:a)剪切骨折(包括Barton骨折和反Barton骨折),骨折不穩定,外固定難以維持復位;b)局部軟組織損傷嚴重,腫脹明顯,石膏或夾板外固定需經常調整,容易導致再移位,而反復復位可加重損傷;c)橈骨莖突骨折,常難以復位;d)關節面的壓縮骨折,韌帶整復作用和手法復位常不能奏效;e)伴有神經、血管損傷者。3.2手術入路的選擇TLCP安放于掌側時不需預彎,由于掌側有旋前主肌覆蓋,與神經、肌腱沒有直接接觸,減少了刺激神經和肌腱的可能。而置于背側時鋼板不服貼,需預彎,但預彎后鋼板上的螺紋常發生扭曲,使螺釘置入困難,而且容易刺激肌腱,引起肌腱炎。即使對于背側不穩定的橈骨遠端骨折,有實驗證明掌側鎖定“T”形鋼板比背側非鎖定鋼板固定更牢靠[7]。我們認為除非背側移位不能復位者,均應選擇掌側入路。如存在背側移位不能復位者,采用背側入路時應注意:a)避免遠端螺釘打入關節;b)用背側支持帶筋膜覆蓋在鋼板與肌腱之間,以防引起肌腱炎甚至肌腱斷裂。本組病例全部采用掌側入路切開復位內固定,均取得了滿意的療效。3.3術中注意事項術中應強調無創操作、關節面解剖復位和骨折的堅強固定。手術在盡可能達到滿意復位和堅強固定的同時,要盡量保留骨折塊的血運,保護和修復橈腕關節囊,以免引起腕關節失穩。開放復位的主要目的是恢復關節面的平整,有作者報告橈骨遠端骨折關節面塌陷超過2mm以上時,100%患者發生創傷性骨關節炎的放射學改變,而關節面平整者發生率僅為11%。術中應注意骨折的固定強度,老年人往往伴有骨質疏松,骨折遠端盡量使用松質骨螺釘,必要時植骨,堅強固定可為早期關節功能鍛煉創造條件,如骨折固定不堅強,術后長時間外固定,則失去了手術的意義。3.4TLCP的特點TLCP的設計理念就是為了解決干骺端松質骨把持力弱,容易退釘問題。橈骨遠端TLCP雖屬專為掌側設計,但亦可用于背側移位或粉碎的骨折[8]。通過釘板之間的螺紋鎖定,相當于內固定支架,可有效防止骨折復位丟失或移位,減少軟組織剝離,有效保護骨折端血運,避免鋼板下骨壞死。即使是嚴重骨質疏松骨折,仍能獲得堅強的內固定[9]。姜保國等[10]報告LCP在橈骨遠端骨折中應用的遠期隨訪效果,優良率達到了100%3.5功能鍛煉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大多數伴有中度至重度的骨質疏松,制動后將進一步加重骨質疏松,形成惡性循環,骨折解剖復位、堅強內固定、早期功能鍛煉是阻斷這一惡性循環的重要治療措施。對于固定牢固的病例,術后即開始被動功能鍛煉,指導患者積極主動功能鍛煉,主動鍛煉與被動鍛煉相結合,須在醫師指導下循序漸進地進行。早期功能鍛煉可促進腫脹消退,加速骨折愈合,防止關節僵硬,降低了長時間固定而導致骨質疏松加劇的程度。總之,橈骨遠端TLCP具有可靠、退釘率低,并發癥少的優點,特別適合老年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的內固定,與手法復位石膏或夾板外固定保守治療相比較,在早期功能鍛煉、維持復位、功能恢復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參考文獻】[1]樸俊紅,龐蓮萍,劉忠厚,等.中國人口狀況及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和發生率[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2,8(1):17.[2]PrommersbergerKJ,FernandezDJ.Nonunionofdiatalradiusfracture[J].ClinOrthopRelatRes,2004,(419):5156.[3]DienstM,WozasekGE,SeligsonD.Dynamicexternalfixationfordiatalradiusfracture[J].ClinOrthopRelatRes,1997,(338):160171.[4]GaryA,GeogeH.Anterorandposteriormarginalfracturedislocat[1][2]ionofthedistalradius[J].ClinOrthopRelatRes,1988,(23):183186.[5]JupiterJB,RingD,WeitzelPP.Surgicaltreatmentofredisplacedfracturesofthedistalradiusinpatientsolderthan60years[J].JHandSurg(Am),2002,27(4):714723.[6]ZanottiRM,LouisDS.Intraarticularfracturesofthedistalendoftheradiustreatedwithanadjustablefixatorsystem[J].JHandSurg(Am),1997,22(3):428440.[7]LiporaceFA,GuptaS,JeongGK,etal.Abiomechanicalcomparisonofadorsal3.5mmTplateandavolarfixedangleplateinamodelofdorsallyunstabledistalradiusfracture[J].JOrthopTrauma,2005,19(3):187191.[8]MusgraveDS,IdlerRS.Volarfixationofdorsallydisplateddistalradiusfracturesusingthe2.4mmlockingcompressionplates[J].JHandSurg(Am),2005,30(4):743749.[9]JorgeL,MiamiFL,DiegoL,etal.Volarfixaedangleplatefixationforunstagbledistalradiusfracturesinelderlypatient[J].JHandSurg(Am),2004,29(2):96102.[10]姜保國,龍奎元,張殿英,等.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策略[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4,6(10):11181121.

查看全文

踝關節骨折中醫綜合治療論文

1臨床資料

60例患者均來源于2002~2004年間因踝關節骨折而在洛陽正骨醫院足踝科住院治療的病人,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最大60歲,最小15歲,平均年齡38歲。主癥:踝關節處腫脹,疼痛,局部壓痛明顯,有些可見大面積瘀斑,畸形明顯,不能行走,但是均無開放性骨折,全部病例均為單個下肢單純踝關節損傷,初診時均攝踝關節正側位片。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程、分型和損傷嚴重程度等方面經過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可比性。

2治療方法

中醫綜合治療組:主要為正骨手法閉合整復,鋼針撬撥復位和經皮穿針外固定,然后小夾板,石膏或支具固定,骨牽引固定治療,中藥下肢外洗方外洗等。

手術組:手術操作均統一遵循AO內固定原則,強調內固定可靠,骨折解剖對位,尤其是外踝的解剖對位,下脛腓聯合固定使踝穴生理結構恢復,具體的操作方法均參照《坎貝爾骨科手術大全》。術后根據術中復位內固定的可靠程度使用石膏固定或支具固定。

在4~6周拆除外固定后,鼓勵并指導病人進行下肢不負重活動以及足趾活動鍛煉。6周后先部分負重(用雙拐),逐步過渡到完全負重。兩組患者平均一年半左右進行隨訪,主要采用門診隨訪、家訪結合方法進行,隨訪的各項主觀指標由患者本人提供,客觀指標均由固定的兩位醫師給予測量并最終打分。

查看全文

兒童肱骨髁骨折治療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肱骨髁上骨折;閉合復位;克氏針內固定;石膏外固定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閉合復位經皮穿針石膏外固定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在C臂X機透視下,采用手法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石膏外固定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160例。結果:臨床愈合時間3.5~5.0周,平均1個月。隨訪3~24個月,骨折全部愈合,無針孔感染,無肘內翻畸形,無Volkmann攣縮,無術后再移位。按照Jupiter等肘關節平分系統評價肘關節功能,優130例,良26例,可4例,優良率為97%。結論:閉合復位經皮穿針石膏外固定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方法操作簡單,適合臨床開展。

肱骨髁上骨折為兒童肘部常見骨折,發生率占肘部骨折之首,臨床上占兒童骨折的3%[1]。多發生于10歲以下兒童。都有外傷史和肘部癥狀,診斷并不困難,只是難以有效的固定,易再移位而留下后遺癥。我院于2005年采用C臂X光機透視下閉合復位經皮穿針,克氏針內固定石膏外固定的方法治療160例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效果滿意。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患者160例,其中,男103例,女57例,年齡3~15歲。受傷原因:摔傷130例、車禍30例。伸直型135例、屈曲型25例;尺偏124例、橈偏36例;橈神經損傷4例,正中神經損傷2例,無血管損傷。傷后至就診時間為1h~1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