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脹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6 19:21:2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腹脹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磨湯治療術后腹脹觀察管理論文

【摘要】目的觀察32例胸部手術后腹脹病人采取新斯的明針刺足三里與口服四磨湯相結合的方法促進肛門排氣,消除腹脹的效果。方法病人發生腹脹時,給予針刺足三里,同時口服四磨湯。結果32例病人中,有效32例。結論針刺足三里與四磨湯相結合治療術后腹脹,能促進手術后腹脹病人在短時間內排氣和排便,且病情無反復,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關鍵詞】胸部手術后;腹脹;護理

腹脹是胃腸內有過量氣體積聚而不能排出,是手術后常見的癥狀之一,病人表現為腹部膨脹、疼痛,當脹氣壓迫膈肌和胸腔時,可出現氣急和呼吸困難,嚴重腹脹可使腹內壓升高,下腔靜脈回流受阻,誘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1]。為了減輕腹脹病人的痛苦,有效地緩解術后腹脹,2003年1月~2006年7月對我科32例胸部手術后出現腹脹的病人,采取新斯的明針刺雙側足三里與口服中成藥四磨湯相結合的方法,收到了滿意的效果。現將護理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32例病人中,年齡為50~76歲,均為男性;其中胸腔閉式引流術1例,肺大皰結扎術13例,肺葉切除術18例;局部麻醉1例,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31例;本組病人中,術前均無腹脹病史,其中1例在胸腔閉式引流術后第72h出現腹脹,7例、19例、5例分別在術后12h、24h、42h出現腹脹,并且排除機械性腸梗阻。32例病人均采取針刺足三里與口服四磨湯相結合的方法,32例病人在1h內均排氣、排便、腹脹減輕,且腹脹消失后無病情復發。有效率100%。

2方法

查看全文

婦產科術后腹脹患者中醫護理分析

摘要:目的婦產科手術后患者偶有腹脹情況出現,為了消除患者的腹脹感,本研究探究將中醫護理措施應用在這些患者中的效果。方法研究對象是本院在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婦產科手術后出現腹脹的患者,共計有80例患者出現腹脹。隨后將患者平均分為兩組:一組是對照組,40例,一組是觀察組,40例。給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給觀察組患者實施中醫護理。結果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觀察組高于對照組,經比較,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對臨床婦產科手術后出現腹脹的患者實施中醫護理措施,效果理想,能夠大大提升患者的滿意度。

關鍵詞:婦產科;腹脹;術后;中醫護理;效果

臨床中很多婦產科疾病是需要通過手術治療才能取得滿意效果的,但是在婦產科手術后,患者容易出現腹脹情況,這是由于病人的腸道內產氣量增多,而無法從肛門中排除掉,所以會形成嚴重的脹氣現象。若手術后患者出現腹脹情況,不僅會給患者帶來痛苦,還會影響疾病治療效果,因此,要及時采取有效的方式消除腹脹,本文推薦使用中醫護理措施,下面探究其應用情況。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本院在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婦產科手術后出現腹脹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一共收治80例患者。患者的年齡為21-66歲,中位年齡為(41.0±10.2)歲。為了便于比較,將全部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有40例,對比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無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對照組。1.2.1.1飲食管理。手術后護士要嚴密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腹脹情況,如果在手術后1d內患者沒有發生腹脹,那么患者的飲食可變為半流食。出現腸鳴音時,要及早恢復飲食、飲水,飲食可變為正常飲食,但是要注意不要吃易產氣的食物。1.2.1.2康復鍛煉。每天要定時翻身,注意保護切口,常規進行腹部按摩。要求患者保持仰臥位狀態,做下肢運動,注意要不感到疲勞為宜,注意勞逸結合。1.2.1.3心理疏導。有些患者術后切口疼痛不愿意下床運動,對此護士要對患者實施心理勸導,告訴患者切口疼痛是正常情況,過幾天就會慢慢減輕,并做好疼痛緩解工作,采用綜合鎮痛法。對于行動不方便的患者可采用穴位貼敷方法,提高患者家屬的護理能力。1.2.2觀察組。在上述護理措施的基礎上實施中醫護理措施,主要內容如下。1.2.2.1術前護理。術前準備階段醫護人員要做好患者的腸道準備工作,手術前3d給患者食用流質與半流質類食物,囑患者在術前6-12h禁食禁水。對無禁忌者,服用口服類藥物同時做好腸道管理工作。1.2.2.2術中護理。手術操作中要確保氣腹操作的正確性,合理控制氣腹壓力與充氣速度,要協助醫師來完成對腹腔鏡內殘留氣體進行擠壓和吸引。手術結束在關閉腹腔之前,清理切口周圍位置,同時涂抹布美蘭[1]。1.2.2.3術后護理。圍繞臍周做推拿按摩,據證候取穴,對大腸俞等穴位進行按揉,這樣做能加速胃腸道的分泌作用,促進腸蠕動。情志護理:對患者實施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飲食管理:囑患者要多吃清熱祛痰類食物,不吃刺激性食物,控制鹽分和動物性蛋白的攝入。1.3統計學分析。全部數據由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來表示,以t進行檢驗;以例數(n)或率(%)表示計數資料,用χ2進行檢驗,若P<0.05則表示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

2結果

查看全文

術后腹脹原因了解護理論文

關鍵詞:剖宮產術后促排氣三種方法探討

對于腹部手術后病人,術后腹脹是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肛門排氣是直接關系到術后各方面恢復的關鍵一步。為了預防術后并發癥,除了護士必須熟知常見并發癥的臨床表現和有效的護理措施外,必要的藥物治療也是關鍵。本文就中藥排氣湯、開塞露、杜密克用于剖宮產術(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后促進肛門排氣調查病例各30例,并進行臨床對照分析。以了解術后腸蠕動恢復的情況,關鍵是促進早日肛門排氣,利于機體的早日恢復。對于產婦來說產后機體的早日復原,不僅有利于整個產褥期的恢復,而且更有益于支持母乳喂養的成功。

1臨床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文90例病例隨機分成3組,每組病例各30例,均為足月妊娠,分娩妊娠在37-41周,年齡在24-38歲,各組孕婦的年齡和孕周經統計學檢驗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方法均為腹膜內子宮下段剖宮產術,麻醉方法均為連硬膜外麻醉。三種排氣方法均在術后6小時使用,同時由專人測量產后6小時(h)、24h、72h的宮底高度,單位以厘米(cm),以及觀察產婦排氣、排尿、排便和首次下床的時間(距手術胎兒娩出時間計算),并進行比較。

1.2方法

查看全文

中醫護理干預在婦產科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護理干預在婦產科術后腹脹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9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婦產科術后腹脹患者60例,將其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中醫護理干預,觀察兩組護理滿意度。結果:護理干預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6.67%,對照組為76.67%,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婦產科術后腹脹患者采用中醫護理干預,可以提升患者滿意度,具有顯著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中醫護理;婦產科;手術;腹脹

目前,婦產科術后腹脹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癥狀之一,癥狀出現的原因在于患者胃腸道氣體過多,而腸道中的氣體又難以通過肛門排出,進而影響患者身心健康[1]。當患者病情非常嚴重的時候,則會對手術預后效果產生不利影響。根據相關研究顯示,對婦產科手術后腹脹患者實施中醫護理效果顯著[2]。本文選取2015年9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婦產科術后腹脹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資料來源于2015年9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婦產科術后腹脹患者60例,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30例,年齡在21~35歲之間,平均(27.6±1.1)歲;對照組30例,年齡22~36歲,平均(27.4±1.2)歲。兩組患者的年齡與性別因素等一般資料上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1.2護理方法:護理人員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干預,實施病情觀察護理、飲食護理以心理護理等,給予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中醫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點。1.2.1對患者實施中醫熱敷護理:相關護理人員需要就患者實施腹部熱敷,具體操作為:在熱水袋當中加入溫度為50~60℃的水,并保持水量保持在三分之二,熱敷時間為10分鐘,盡量避開患者切口位置,有效熱敷患者胃俞、大腸俞與脾俞位置,通過熱敷護理促進患者腸蠕動,進而減輕腹脹。與此同時,護理人員還需對患者進行足部熱敷,熱水溫度控制在43~45℃,數量在3~4L之間,保證水面沒過足背,熱敷時間控制為10分鐘,且每天要熱敷2~3次,刺激雙足面胃與患者雙足底腸道,加強血液循環,排除腸內過多的氣體。1.2.2對患者實施中醫按摩護理:合理選擇患者足三里以及支溝等穴位進行按摩,每個穴位按摩時間控制為5min,當患者出現酸脹以及發熱癥狀的時候停止按摩,刺激骶2~4副交感神經。具體按摩期間,要求患者采用仰臥體位,雙下肢屈曲,自下腹回盲位置結合機體結腸走向實施按摩,環形按摩大約5~6次,每日2次。1.2.3對患者實施中醫針灸護理:針對患者手三里、內關、三陰以及足三里穴位實施針灸護理,指導患者仰臥,對患者局部皮膚消毒處理,垂直角度刺入穴位,提插捻轉針灸部位,出現酸痛感停止針灸,一般情況下,針灸時間控制在20分鐘左右,針拔出后需繼續按壓穴位一定時間。1.2.4對患者實施中藥護理干預:中藥當中的木香、芒硝以及陳皮等都可以充分發揮增加腸張力的重要功效,因此,護理人員可以對患者實施上述藥物護理,將這些具有芳香的藥物進行搗碎處理,然后將其熱敷到肚臍位置,究其原因在于人體發展期間肚臍位置屬于腹壁的最后閉合部位,有著非常薄的表面角質,在此處用藥吸收效果會更好,進而增強熱敷料藥物的穿透性。一般情況下,需要將熱敷溫度控制在40℃左右,而且在敷藥的整個過程中都必須要保證實施無菌操作,當藥物干結的時候再將其取下,然后徹底清潔患者肚臍位置皮膚。1.3觀察項目:采用醫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分為滿意(90分以上)、基本滿意(80~90分)、不滿意(80分以下)。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剖宮產術后促排氣方法論研究文

關鍵詞:剖宮產術后促排氣三種方法探討

對于腹部手術后病人,術后腹脹是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肛門排氣是直接關系到術后各方面恢復的關鍵一步。為了預防術后并發癥,除了護士必須熟知常見并發癥的臨床表現和有效的護理措施外,必要的藥物治療也是關鍵。本文就中藥排氣湯、開塞露、杜密克用于剖宮產術(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后促進肛門排氣調查病例各30例,并進行臨床對照分析。以了解術后腸蠕動恢復的情況,關鍵是促進早日肛門排氣,利于機體的早日恢復。對于產婦來說產后機體的早日復原,不僅有利于整個產褥期的恢復,而且更有益于支持母乳喂養的成功。

1臨床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文90例病例隨機分成3組,每組病例各30例,均為足月妊娠,分娩妊娠在37-41周,年齡在24-38歲,各組孕婦的年齡和孕周經統計學檢驗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方法均為腹膜內子宮下段剖宮產術,麻醉方法均為連硬膜外麻醉。三種排氣方法均在術后6小時使用,同時由專人測量產后6小時(h)、24h、72h的宮底高度,單位以厘米(cm),以及觀察產婦排氣、排尿、排便和首次下床的時間(距手術胎兒娩出時間計算),并進行比較。

1.2方法

查看全文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的護理體會

一、資料與方法

2014年5月-2015年6月收治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50例,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觀察組男18例,女7例,年齡(58.1±17.5)歲,疾病類型:慢性膽囊炎、膽結石10例,慢性膽囊炎7例,急性膽囊炎6例,膽囊息肉2例。對照組男17例,女8例,年齡(58.7±17.8)歲,疾病類型:慢性膽囊炎、膽結石11例,慢性膽囊炎7例,急性膽囊炎5例,膽囊息肉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護理方法:對照組進行一般的常規護理。觀察組按照基礎+心理+疼痛+指導的新模式進行。具體護理措施:①心理護理:由于手術就是一種創傷,多數患者對手術具有恐懼、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需安撫患者的情緒,及時進行溝通,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心理疏導,減少患者的術前壓力,消除患者的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積極迎接治療。②加強基礎護理:由于LC手術比傳統的開腹手術相對簡單,有的護理人員可能出現輕視的現象,因此,要排出這種念頭,護理工作要做到無縫隙,術前1天常規做麻藥試驗和抗生素藥物過敏試驗,囑咐患者臍部清潔:用棉棒蘸取雙氧水將臍窩進行清潔。上至劍突范圍備皮,下至恥骨聯合處,兩旁到達腋中線,清除汗毛,小心避免損傷皮膚,用肥皂水擦洗后再用熱水清潔。避免術后感染。術前禁食12h,禁飲6h,術后常規備好氧氣及吸痰裝置,取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避免誤吸。注意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術后第2天可下床活動。③腹部切口的觀察與護理:由于腹腔鏡切口較小,可以直接用創可貼敷貼,保持切口干燥、清潔、術后每天檢查1次,注意觀察有無紅腫、滲液等現象,一旦發生,及時通知醫生處理。一般患者術后3~5d可以拆線出院。④關于疼痛的護理:由于手術具有一定的創傷,盡管切口很小,但仍然有疼痛感,不過有的患者能夠耐受,有的則不能,這種疼痛一般,1~2d可緩解,可鼓勵患者堅強些,可以播放音樂等形式,轉移患者的注意力,降低疼痛感,對難以耐受的患者,可肌內注射鎮痛劑。若患者突然發生持續性疼痛,要嚴密觀察患者有無膽漏發生,及時通知醫生。⑤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膽囊手術最常見的并發癥是出血或膽漏,因此,術后4h要注意觀察患者的血壓、脈搏及切口滲血,如有異常,應立即報告醫生,及時處理。⑥飲食與出院指導:加強營養,進食低熱量、低脂肪食物,少油,對花生、核桃等需適量使用,禁煙酒。出院1周左右可參加較輕的體育活動,1個月后恢復正常,若此期間出現發熱等情況,及時就診。

二、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情況比較:觀察組腹脹時間(0.41±0.11)d,切口疼痛時間(0.77±0.22)d,住院時間(5.5±0.81)d,對照組腹脹時間(0.48±0.09)d,切口疼痛時間(0.99±0.21)d,住院時間(4.5±0.66)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三、討論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腹腔鏡手術已經非常普遍,電子腹腔鏡手術也成為治療膽囊疾病的新方法。該儀器小,干擾少,患者痛苦輕微,術后恢復也較快,是患者的新選擇。但仍然需要術前準備充分,減少并發癥的可能。本組資料結果顯示:觀察組腹脹時間(0.41±0.11)d,切口疼痛時間(0.77±0.22)d,住院時間(5.5±0.81)d,對照組腹脹時間為(0.48±0.09)d,切口疼痛時間(0.99±0.21)d,住院時間(4.5±0.66)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基礎+心理+疼痛+指導的護理措施新模式,可以明顯減少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的腹脹時間、切口疼痛、住院時間。值得臨床推廣。

查看全文

益氣通腑湯治療婦科腹腔鏡術后的方法

摘要目的:觀察自擬益氣通腑湯治療婦科腹腔鏡術后氣虛血瘀型胃腸功能障礙的臨床療效。方法:將符合婦科腹腔鏡術后胃腸功能障礙診斷標準且證屬氣虛血瘀型的8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予常規術后抗感染、支持治療,不予其他干預;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益氣通腑湯中藥湯劑口服,連續服用3d。比較2組患者術后6h、24h、48h、72h癥狀程度總積分(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癥狀積分之和)和術后肛門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以及入組時與治療3d后血清胃泌素(GAS)、生長抑素(SST)水平變化情況,比較2組患者頭暈、惡心加重等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術后48h、72h治療組患者癥狀程度總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01)。治療組術后肛門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01)。治療后治療組血清GAS水平較本組入組時明顯升高(P<0.05),SST水平較本組入組時明顯降低(P<0.05),且改善明顯優于同期對照組(P<0.05);對照組治療3d后血清GAS、SST水平與本組入組時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期間2組患者頭暈、惡心加重等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1.00)。結論:在常規抗感染、支持治療基礎上加用益氣通腑湯可顯著改善氣虛血瘀型婦科腹腔鏡術后胃腸功能障礙患者臨床癥狀,增強胃腸動力,加快胃腸功能恢復,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益氣通腑湯;婦科;腹腔鏡術后;胃腸功能障礙;胃泌素;生長抑素

胃腸功能的恢復作為婦科腹腔鏡術后機體恢復的一個重要環節,直接影響患者手術滿意度、術后生活質量及出院時間。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成熟和廣泛應用,經腹腹腔鏡手術逐漸取代傳統開腹手術,成為婦科最主要的手術方式[1]。胃腸道是腹腔鏡手術中最敏感、最易受損的器官之一,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受麻醉藥物、二氧化碳氣腹、手術器械牽拉刺激、手術應激反應等諸多因素影響[2-3],若出現術后胃腸功能障礙可見胃腸蠕動減弱或消失、惡心、嘔吐、腹脹腹痛、呃逆、無自主排氣排便等癥狀[2-4]。隨著術后麻醉藥物的代謝以及脫離上述影響因素,胃腸功能障礙癥狀會逐漸緩解,但部分患者恢復時間較長,影響術后生活質量。目前西醫臨床主要采用的干預措施是常規補液以維持電解質平衡,避免胃腸道負擔加重,但因術后胃腸功能障礙的癥狀具有多樣性且程度不一,難以針對性治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醫認為,術后胃腸功能失調多責之于氣血失和致腸腑不通,治當益氣通腑、逐瘀止痛。益氣通腑湯是南京中醫藥大學南通附屬醫院婦科用于治療腹腔鏡術后胃腸功能障礙的自擬經驗方,已經過長期臨床驗證有效,其組方思路來自《傷寒論》之小承氣湯。本研究觀察了在常規術后抗感染、支持治療基礎上加用益氣通腑湯對婦科腹腔鏡術后氣虛血瘀型胃腸功能障礙患者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癥狀和肛門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及血清胃泌素(GAS)、生長抑素(SST)水平的影響,并與常規術后抗感染、支持治療的對照組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8月至2022年2月在南京中醫藥大學南通附屬醫院婦科接受腹腔鏡手術后出現胃腸功能障礙且辨證屬氣虛血瘀證的患者8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2組患者術中均采用靜吸復合麻醉方式,且年齡、手術時長、腹腔鏡手術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本研究經南京中醫藥大學南通附屬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件號:通中院〔2021〕字004)。

查看全文

老年便秘治療研究論文

便秘是指大便不通,糞質干燥堅硬,或經常解而不暢的一種病癥。【內徑】“大便難”、“后不利”的描述,系"太陰之厥,則腹脹滿,后不利"。【傷寒論】對便秘有“不更衣”、“大便鞕”,"陰結"、"陽結"、"脾約"之稱。【濟生方】將本證分“五秘”,并以虛實為綱:“夫五秘者,風秘、氣秘、濕秘、寒秘、熱秘”,提出“凡臟腑之秘,不可一列治療,有虛秘,實秘”。【朱丹溪】昌應"以藥滑之",而不可"妄以峻利藥逐之"。現代將便秘總結為熱秘、氣秘、虛秘、冷秘四類。

1病因及病機

1.1氣血不足氣虛則大腸傳導無力,血虛則津液枯竭,大腸失去濡潤,而形成便秘。

1.2陽虛寒凝陽氣不運,腸道傳導無力陰寒凝滯腸胃,形成便秘。

1.3陰液不足老年體弱或久病,導致津液大傷,腸道干枯,大便燥結難下。

1.4氣機郁滯多憂善慮,致氣機郁滯,腑氣不通,糟粕內停而致便秘。

查看全文

剖析克羅恩病手術護理創新

1典型病例

患者女,21歲。因腹痛、腹脹、停止排氣排便10h于2007年8月4日入院。病例特點:①青年女性;②既往克羅恩病史1年,淺表性胃炎病史1年,20d前因腸梗阻手術治療痊愈;③該病緣于10h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腹痛,以臍周為著,陣發性絞痛,持續1~2min,間隔15~20min,無放散痛,無心悸。氣短,惡心,未吐停止排氣排便,伴輕度腹脹,無咳嗽,咳痰,無發熱,未經治療而來院,急診以腸梗阻收入院。發病以來,飲食差,精神狀態較好;④T36℃、P74次/min、R18次/min、BP100/60mmHg。下腹部膨隆,未見胃腸型,無腹壁靜脈曲張,腹軟,肝睥肋下未觸及臍周下部壓痛輕度,反跳痛無肌緊張,腸鳴音3~4次/min,未觸及包塊,叩鼓音無移動濁音;⑤腹透:腹部見多處液平,左側肋隔角度鈍。入院后給予抗炎,胃腸減壓,抑酸對癥治療,無好轉漸加重。于入院第2天急診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術。術中見小腸穿孔,廣泛粘連回盲部肉芽腫塊,結腸小腸散在肉芽腫,行腸切除,回橫結腸吻合,腹腔沖洗引流術。

2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導瀉,抑酸對癥治療。

2.1.2鎖骨下靜脈置管因患者體質消瘦,周圍靜脈暴露不明顯。在無菌操作下行鎖骨下靜脈置管(三腔)。遵醫囑及時輸液抗炎抑酸藥物及靜脈營養支持治療,操作前認真按六部洗手法洗手。

查看全文

腸梗阻手術病人護理探討論文

1.恐懼焦慮:

護理診斷/相關因素:(1)環境改變。(2)知識缺乏。(3)對手術的安全和疼痛畏懼有關。

預期目標:(1)病人主訴恐懼感減輕或消失。(2)盡快適應環境。(3)病人能采取有效應付恐懼的方法。

護理措施:(1)熱情接待病人,給病人提供一個舒適安靜、空氣新鮮的住院環境。(2)為病人提供主訴恐懼原因的機會,并采取相應的辦法減輕恐懼。(3)為病人講述疾病有關知識。(4)向病人說明手術的必要性、麻醉方法、手術簡單過程,增強手術的信心。(5)分散注意力,減輕病人對恐懼的感受性。

2.疼痛:

護理診斷/相關因素:(1)與腸內容物不能正常運行或通過有關。(2)與慣性滲出物刺激有關。(3)與手術創傷有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