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阻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8 15:24: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高阻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阻接地故障檢測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對故障分量的比率差動繼電器的實現方法進行理論分析,同傳統比率差動保護在檢測變壓器內部輕微故障,如匝間短路、高阻接地短路,的動作靈敏度的方面作了一些比較,用EMTP建立了變壓器匝間短路和高阻接地的模型,在模型的基礎上進行了仿真驗證,充分說明了故障分量的比率差動保護在性能上的優越。
關鍵詞:故障分量,差動保護,變壓器保護,閘間短路,高阻接地故障
0引言
比率差動保護因能可靠檢出區內故障,很好的躲避穿越性電流被廣泛的應用于電力系統保護中,在變壓器的保護中的應用更是由來已久。但由于受到負荷電流的干擾,制動電流不能很好的反映故障電流的大小,被負荷電流所淹沒,使得對輕微故障的檢測靈敏度過低。故障分量的比率差動保護,由于減去了負荷分量的影響,對輕微故障的檢測具有很高的的靈敏度,大型變壓器容量很大,滿負荷運行時,低壓側的等效電阻非常小,往往只有1歐左右(如容量為150MVA,低壓側為10KV,0.6667歐),傳統比率差動保護對低壓側高阻接地故障的靈敏的不夠,故障分量的比率差動保護卻能很好地檢出故障,因而因該在大型變壓器保護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變壓器在額定負荷運行的時候,發生輕微匝間短路故障時(2%匝短路),傳統的比率差動保護往往沒有足夠的靈敏度檢出故障。雖然差流大于了啟動電流門檻值,由于制動電流加上了變壓器的一倍負荷電流,要檢出此類故障,比率制動系數(K值)將整得很低,會減弱比率差動保護抗CT飽和的能力,區外故障時很容易誤動作,因此,實際的做法往往是降低保護的靈敏度,等待匝間故障進一步發展,差流、制動電流進入動作區內,保護再出口跳閘,這對變壓器必將造成嚴重的損害。傳統的比率差動抗CT飽和的能力是很弱的,必須增加額外的補充判據,防止保護誤動。
對于故障分量的比率差動,制動電流去掉了負荷電流的干擾,k值(1.7)可以整定的很高,變壓器在額定負荷運行的時候,發生輕微匝間短路故障時,保護具有足夠的靈敏度檢出故障,同時對低壓側區內高阻接地故障的檢測靈敏度也提高了很多,由于k值很大,具有足夠的抗CT飽和的能力。
大型電動機高阻分析論文
Abstract:Thispaperexpatiatedtheprinciple,settingandapplicationofhighimpedancedifferentialprotectioninlargemotorwithwholesolidsettingexample.TheinfluenceofCTratioerrortohighimpedancedifferentialprotectionisanalyzed,andthemeasurementofCTratioerrorisalsointroduced.
Keywords:highimpedancedifferentialprotectionratioerror
論文關鍵詞:高阻抗差動保護匝數比
論文摘要:本文闡述了大型電動機高阻抗差動保護原理及整定原則和整定實例。分析了CT匝數比誤差對高阻抗差動保護的影響,并介紹了匝數比誤差的測量方法。
1概述
高阻抗差動保護的主要優點:1、區外故障CT飽和時不易產生誤動作。2、區內故障有較高的靈敏度。它主要作為母線、變壓器、發電機、電動機等設備的主保護,在國外應用已十分廣泛。高阻抗差動保護有其特殊性,要保證該保護的可靠性,應從CT選型、匹配、現場測試、保護整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F在我國應制定高阻抗差動保護和相應CT的標準,結合現場實際情況編制相應的檢驗規程,使高阻抗差動保護更好的服務于電網,保證電網安全。
電氣性能影響管理論文
摘要:確保高土壤電阻率地區發變電站接地系統的安全性是電力部門關心的問題,將接地系統向縱深方向發展是解決高土壤電阻率地區及城區地網安全性的重要措施。采用數值計算方法分析了垂直接地極對接地系統的接地電阻、接觸電壓及跨步電壓等的影響。分析表明,增設垂直接地極能有效減低接地系統的接地電阻、減小發變電站的接觸電壓和跨步電壓、減小季節因素對地網安全性的影響。但在有限的地網面積范圍內布置過多的垂直接地極時,垂直接地極的效果將趨于飽和。分析結果能為電力設計及運行部門提供參考。
關鍵詞:垂直接地極接地電阻接地系統接觸電壓跨步電壓季節因素
發變電站良好的接地是電力系統安全運行的根本保證。隨著電力系統電壓等級的不斷提高和系統容量的不斷增大,接地故障電流和發變電站接地網的面積也不斷增大,生產運行部門對于降低地網接地電阻、接觸電壓和跨步電壓,保障電力系統安全、可靠運行的呼聲越來越高。要確保人身和設備的安全,維護電力系統的可靠運行,需要改變僅強調降低接地電阻的傳統觀念,樹立主要考慮地面接觸電壓和跨步電壓所帶來的危害這一新概念。
在土壤電阻率較低,接地網面積限制相對寬松的地區,降低接地電阻、接觸電壓及跨步電壓并不是特別困難。但是,許多山區或周邊環境比較惡劣的變電站所處位置的土壤電阻率比較大;某些建在城市中的變電站接地系統設計則受到面積限制。如何在這些土壤電阻率高、接地網水平擴張裕度有限的地區,使變電站地網設計能夠確保設備及人身安全則是許多人都關心的問題。針對工程實際中的具體問題,把設計思路僅僅局限于水平地網顯然是不合適的,將接地系統向縱深方向發展是設計的必然思路。實踐也證明,增設垂直接地極對于降低地網接地電阻、接觸電壓和跨步電壓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本文的目的是采用數值計算方法系統分析垂直接地極對接地系統電氣性能的影響,分析采用從加拿大引進的CDEGS軟件包。垂直接地極降低接地電阻的作用以均勻土壤為例,討論垂直極對于降低地網接地電阻的作用。假設水平地網面積為150m×150m,網格間距取15m,土壤電阻率為200Ω.m,水平導體半徑r1=0.011m,垂直極長度L=50m。先分析在已有水平地網基礎上增設垂直極,考慮垂直極根數N變化對接地電阻R的影響。
為了減小水平地網對垂直接地極的屏蔽作用,垂直接地極一般布置在水平地網的外圍,與外圍接地導體相連。其中虛線為垂直極計算半徑r2取3.5m時的接地電阻,用于模擬采用爆破接地技術施工的垂直接地極,實線為垂直接地極的半徑r2取0.025m時的接地電阻,用于模擬常規尺寸的普通垂直接地極。
憶阻器對電子信息的啟示
摘要:憶阻器被稱為第四種基本電路元件,具有結構簡單、功耗低、易于集成等優點,在高性能存儲器和神經網絡中展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作為電子信息類專業的教師,在關注憶阻器技術迅速發展的同時,更應該思考憶阻器的發現歷程對專業教學的啟示。文章以憶阻器概念的提出和憶阻器元件的發現為例,結合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從教師和學生的角度,論述啟發式教學對激發學生探索精神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憶阻器;電子信息;教學
1憶阻器概念的提出
憶阻器是近年來提出的繼電阻、電感及電容之后的第四種基本電路元件,用于表示磁通與電荷之間的關系,具有電阻的量綱。與電阻不同之處在于其阻值由流經它的電荷確定,從而具有記憶電荷的作用。1971年,憶阻器理論的奠基人、美國加州大學蔡紹棠教授(LeonChua)在研究電荷、電流、電壓和磁通四者之間的關系時(圖1),依據電路基本組合完備性和物理對稱性原理,提出在電阻、電容和電感之外,應該還存在一個代表電荷和磁通之間關系的元件(缺失的元件)。借助該元件,電阻會隨著通過的電流量而改變;當電流停止時,該電阻仍舊會停留在當前值。憶阻器的概念提出后,科學家一直在尋找能夠實現憶阻器功能的材料。
2憶阻器元件的發現
2008年,惠普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在研究二氧化鈦的電阻特性時,首次在實驗上證實憶阻器的存在。憶阻器具有尺寸小、能耗低的優點,并能夠高效地儲存和處理信息,引起了科技界的研究熱潮。此外,憶阻器是物理上實現人工神經網絡突觸的最好方式,可以模擬經驗學習和記憶等多種生物復雜功能。由于憶阻的非線性性質,可以產生混沌電路,從而在保密通信中也有很多應用。近年來,制備憶阻器的材料正在多樣化發展,氧化物、氮化物、固體電解質,有機聚合物等材料均可實現憶阻器性能。目前,憶阻器的研究已成為材料、物理、生物、電子等領域的前沿和熱點,并呈現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征。
水利工程缺陷解決管理論文
天然河流及小溪本質上是以水為載體的太陽能匯聚并自身消耗的系統。天然河流及小溪上有亂石阻擋水流,消耗著以水為載體的太陽能(不妨將亂石或亂石灘稱為水阻);天然河流上有的石頭足夠大時就形成瀑布,不妨稱之為大水阻);有湖泊容納蓄積水流(不妨將湖泊稱為水容);在某些水流阻力很小的流道上不得不彎彎曲曲增加其流道長度消耗其能量。
現代水庫就是人造湖泊(水容),現代(包括近代)水利工程只是在天然河流上增加了許多人造水容,卻沒建造過一個人造水阻(偶爾在某些娛樂場所流水池山建造過階梯狀類似的水阻),顯然是不平衡不完善的。國外一些現代水利工程發達國家某些專家主張拆除水壩,其深層道理就在于此(可能老外還沒意識到)。但其主張過于消極和偏激,積極的辦法應當是建造人造水容的同時再相應建造一些人造水阻,達到河流系統的平衡與完善。
如果一位電子專家看到一塊電路板上全是電容而沒有電阻,一定認為很滑稽可笑。現代水利工程只是在天然河流上增加了許多人造水容不同樣滑稽可笑嗎?
天然植被其功能實質上講就是在河流系統的上端長出了無數個小水阻,消耗了微小溪和小溪中以水為載體的太陽能。如果破壞了天然植被,眾多小水阻消失,以水為載體的太陽能必然以別的方式消耗掉————沖擊土壤,造成水土流失,直到露出石頭形成新的石頭水阻。
黃土高原土壤很厚,任你n年沖擊土壤,造成水土流失,也無法露出石頭形成新的石頭水阻(當然n萬年后黃土高原土壤差不多沖光了也會形成新的石頭水阻)其水土流失是必然的,即使原來遠古時代黃土高原天然植被(眾多小水阻)存在也不會有本質上的改變,水土流失只是比現在輕些,這也為歷史專家所證實。
黃土高原要等到n萬年后黃土高原土壤差不多沖光了形成新的石頭水阻才達到河流系統的平衡,這也太令人絕望了。但既然形成石頭水阻可達到河流系統的平衡,那磨我們可以用人工的辦法在黃土高原的眾多小溪河流上放上人造石頭水阻,不也可以實現其河流系統的準平衡與準完善嗎?再加上恢復植被(眾多小水阻),黃河不就變清了嗎(當然不是顏色變清,而是泥沙含量大大減少)?
元件特性應用發展論文
摘要:Z-元件具有進一步的開發潛力,擴充其特性和應用可形成一些新型電子器件。本文在溫、光、磁敏Z-元件的基礎上,依據對Z-元件工作機理的深入探討,開發出一些新型的半導體敏感元件,如摻金γ-硅熱敏電阻、力敏Z-元件以及新型V/F轉換器。本文著重介紹了這些新型敏感元件的電路結構與工作原理。這些新型敏感元件都具有生產工藝簡單、體積小、成本低等特點。
關鍵詞:熱敏電阻,摻金γ-硅熱敏電阻,Z-元件,力敏Z-元件,V/F轉換器
一、前言
Z-半導體敏感元件﹙簡稱Z-元件﹚性能奇特,應用電路簡單而且規范,使用組態靈活,應用開發潛力大。它包括Z-元件在內僅用兩個﹙或3個﹚元器件,就可構成電路最簡單的三端傳感器,實現多種用途。特別是其中的三端數字傳感器,已引起許多用戶的關注。
Z-元件現有溫、光、磁,以及正在開發中的力敏四個品種,都能以不同的電路組態,分別輸出開關、模擬或脈沖頻率信號,相應構成不同品種的三端傳感器。其中,僅以溫敏Z-元件為例,就可以組合出12種電路結構,輸出12種波形,實現6種基本應用[3]。再考慮到其它光、磁或力敏Z-元件幾個品種,其可供開發的擴展空間將十分可觀。為了拓寬Z-元件的應用領域,很有從深度上和廣度上進一步研究的價值。
本文在前述溫、光、磁敏Z-元件的基礎上,結合生產工藝和應用開發實踐,在半導體工作機理上和電路應用組態上進行了深入的擴展研究,形成了一些新型的敏感元件。作為其中的部分實例,本文重點介紹了摻金g-硅新型熱敏電阻、力敏Z-元件以及新型V/F轉換器,供用戶分析研究與應用開發參考。這些新型敏感元件都具有體積小、生產工藝簡單、成本低、使用方便等特點。
低阻抗接地網設計分析論文
1.概述
接地系統是影響用電系統穩定、安全、可靠運行的一個重要環節,為了用電設備系統穩定的工作,須有一個接地參考點。至于如何接地,采用何種接地方式較好、較正確,人們看法不一,國內有關規程也不夠明確和統一,國外用電設備廠商對接地系統的要求也不盡相同,但對用電設備必須可靠接地的認識是統一的。接地系統基本分為兩種形式,一是有按需要接地系統的功能而單獨設計的各自的專用接地系統,二是將各種功能的接地系統聯在一起組成一個公用接地系統。
2.獨立接地系統
將系統的直流地(邏輯地)與交流工作地,安全保護地和防雷地、供電系統地相互獨立。為了防止雷擊時反擊到其它接地系統,還規定了它們相互之間應保持的安全距離。采用獨立接地方式的目的,是為了保證相互不干擾,當出現雷電流時,僅經防雷接地點流入大地,使之與其它部分隔離起來。有關規程提到若把直流地(邏輯地)防雷地分離時,其間距離應相距15米左右。在不受環境條件限制的情況下,采用專用接地系統也是可取的方案,因這可避免地線之間相互干擾和反擊。
3.共用接地系統
建筑物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時,鋼筋主筋實際上已成為雷電流的下引線,在這種情況下要和防雷、安全、工作三類接地系統分開,實際上遇到較大困難,不同接地之間保持安全距離很難滿足,接地線之間還會存在電位差,易引起放電,損害設備和危及人身安全??紤]到獨立專用接地系統存在實際困難,現在已趨向于采用防雷、安全、工作三種接地連接在一起的接地方式,稱為共用接地系統。在IEC標準和lTU相關的標準中均不提單獨接地,國標也傾向推薦共用接地系統。共用接地系統容易均衡建筑物內各部分的電位,降低接觸電壓和跨步電壓,排除在不同金屬部件之間產生閃絡的可能,接地電阻更小。
電線路防雷措施分析論文
【摘要】文章通過分析高壓送電線路雷擊閃絡跳閘產生的原因,在進行線路防雷工作時,提出一些合理的防雷方式,以提高送電線路耐雷水平。
【關鍵詞】送電線路;雷擊跳閘;防雷措施
一、概述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與電力需求的不斷增長,電力生產的安全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對于送電線路來講,雷擊跳閘一直是影響高壓送電線路供電可靠性的重要因素。由于大氣雷電活動的隨機性和復雜性,目前世界上對輸電線路雷害的認識研究還有諸多未知的成分。架空輸電線路和雷擊跳閘一直是困擾安全供電的一個難題,雷害事故幾乎占線路全部跳閘事故1/3或更多。因此,尋求更有效的線路防雷保護措施,一直是電力工作者關注的課題。
河池電網處于桂西北山區地形劇變、峰高谷深,山巒起伏,線路雷擊跳閘是整個電網跳閘的重要原因,經常占到跳閘總數的80%~90%。且由于線路大多處于高山大嶺,降低雷擊跳部率對于日常線路設備的運行維護人員來說將大大降低勞動強度,且效益是不僅僅是金錢可以衡量的。
目前輸電線路本身的防雷措施主要依靠架設在桿塔頂端的架空地線,其運行維護工作中主要是對桿塔接地電阻的檢測及改造。由于其防雷措施的單一性,無法達到防雷要求。而推行的安裝耦合地線、增強線路絕緣水平的防雷措施,受到一定的條件限制而無法得到有效實施,如通常采用增加絕緣子片數或更換為大爬距的合成絕緣子的方法來提高線路絕緣,對防止雷擊塔頂反擊過電壓效果較好,但對于防止繞擊則效果較差,且增加絕緣子片數受桿塔頭部絕緣間隙及導線對地安全距離的限制,因此線路絕緣的增強也是有限的。而安裝耦合地線則一般適用于丘陵或山區跨越檔,可以對導線起到有效的屏蔽保護作用,用等擊距原理也就是降低了導線的暴露弧段。但其受桿塔強度、對地安全距離、交叉跨越及線路下方的交通運輸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架設耦合地線對于舊線路不易實施。因此研究不受條件限制的線路防雷措施就顯得十分重要,將安裝線路避雷器、降低桿塔接地電阻、進行綜合分析運用,從它們對防止雷擊形式的針對性出發,真正做到切實可行而又能收到實際效果。
礦區金屬礦勘探AMT法運用
音頻大地電磁測深(AMT,AudioMagnetotelluric)法主要用于金屬礦、地熱田、工程和埋藏不深的油氣田勘探。20世紀60年代初,Strangway等提出LE音頻大地電磁法。在2O世紀7O年代,Strangway等在應用音頻大地電磁測深法尋找金屬硫化礦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有意義的成果l_2J。音頻大地電磁測深法是通過觀測由天然平面電磁波信號以確定地下的電阻率值的方法,具有對低阻體有較好的分辨率的優點,高效低成本。由于頻率較高,對淺部的分辨率較高,更適于資源勘探,是重要的地球物理探勘手段。缺點是場源不可控制并且信號微弱,易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在礦山、城區附近很難開展工作。下面,筆者利用軟件處理解釋某礦區的AMT數據,得到TM極化模式(橫向極化模式)下的二維視電阻率斷面圖,根據對比地質剖面和鉆孔資料,結合超基性巖體的礦化規律,論述了AMT法在某礦區金屬礦勘查中的應用效果。
1礦區地質與地球物理特征
1.1地質特征
礦區地處太平洋板塊向亞洲板塊俯沖,消減形成一系列北東一北北東向深斷裂以及東西向和北西向3組斷裂構造并存的格子狀斷裂系統。這些格子狀排列的斷隆、斷陷帶和格子狀斷裂構造系統是該區主要的構造形式,它們不僅控制了中生代斷陷盆地,也控制了區內礦產的分布格局。該礦區地下巖體為中元古代超基性巖,由斜方輝石和貴橄欖石組成,巖石強烈鎂鐵閃石化,與其伴生較多金屬礦物沿其礦物節理或空隙分布,屬鎂質超基性巖。地表見超基性巖,呈北東向透鏡狀產出,總體向北西陡傾斜,自北向南西側伏。巖石主要礦物成分為橄欖石、普通輝石和片狀金云母。橄欖巖面呈灰黑色,塊狀構造,較強蛇紋石化。
1.2地球物理特征
該礦區超基性巖體具低阻高極化異常特征。在礦區內共采集了3個鉆孔(井一1、井一2、井一3)巖芯、探槽及地表露頭巖石標本,根據采集的巖芯和巖石標本發現該區的蝕變大理巖、橄欖巖的密度特別高,平均值達3.00g/cm。以上;角巖、輝綠巖的密度較高,平均密度值達2.90g/cm。以上;此類巖石若有一定的規模,則能引起明顯的局部重力高異常。在磁性方面,輝綠巖的磁性最強,磁化率值達2909×4n×10一(SI);橄欖巖、花崗巖的磁性較強,磁化率平均值分別為1599×4n×10一s(SI)和1162×4n×10一s(SI);若此類巖石埋藏較淺,在地面則能引起峰值不同的局部高磁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