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巖的啟示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8 11:21:0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胡雪巖的啟示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胡雪巖的啟示讀后感
一.匯報
寒假讀了《胡雪巖》一書,文章的確不錯,看完之后,頗有一些為人處事的切身體會與啟示。胡雪巖一生故事的大概情形是這樣:胡雪巖,清徽州績溪人,著名的紅頂商人,有“商圣”之美譽。他雖為商人,但其發跡以及鼎盛與政界要人的庇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胡雪巖緊緊把握住了“大樹底下好乘涼”的精髓,他先借助王有齡,又以左宗棠為靠山,經營銀號、中藥店、絲茶業務,操縱江浙商業,并多次為官軍籌供軍餉和訂購軍火,從而一步步走向事業的巔峰,擁有的資金最高達三千萬兩以上。作為一名商人,他被御賜二品頂戴,被賞黃馬褂,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為助左宗棠西征,胡雪巖先后六次向洋人借款,累汁金額為一千八百七十萬兩白銀。當然,圖利是商人的本性,胡雪巖也無法脫俗,他利用借貸款實付利息與應艾利息之間的差額,吃了“回扣”。但總的來說,在當時西征大軍欠缺糧晌,各方相互推委的艱難時刻,胡雪巖能夠挺身而出,不辭勞苦擔負起籌借洋款的重任,協助左宗裳西征保住新疆,還是表現了他的愛國之情。但是,為官府貸款在中間吃“利差”,這是朝廷萬萬不能允許的。這著誤棋,為胡雪巖日后垮臺埋下了禍根。胡雪巖垮臺的直接原因,是來自于其對手盛宣懷的致命一擊。在中國近代工商業發展史上,盛宣懷居功至偉,是張裕葡萄酒公司的創辦者之一,中國近代的輪船、礦山、電報、鐵路、紡織等產業他無不染指。1896年,他在上海外灘還開辦了中國通商銀行。
盛宣懷還是中國近代教育的開創人。1895年10月2日,盛宣懷通過直隸總督王文韶,稟奏光緒皇帝設立新式學堂。光緒帝御筆欽準,成立天津北洋西學學堂。后更名為北洋大學,此為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大學,也是天津大學的前身。1896年起盛宣懷開始督辦鐵路。1896年盛宣懷創建了上海創辦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二所大學----南洋公學,這是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在清末官場派系林立的大背景下,胡雪巖與盛宣懷分屬不同的利益集團。胡的后臺是左宗棠,盛的后臺是李鴻章,而左與李有極深的矛盾,胡雪巖與盛宣懷也就不得不在前臺為各自的主子去進行殘酷的斗爭。1883年,法軍進攻駐越南的清軍,中法戰爭爆發,清廷命左宗棠領戰。左宗棠每次征戰都需要大筆資金做后盾,而胡雪巖則是左宗棠的籌款高手。此次中法交戰,胡雪巖自然又要去運籌一番了。5年前,胡雪巖曾代表清政府以私人名義向匯豐銀行借款650萬兩白銀,約定期限7年,每半年還一次,本息約50萬兩。1882年,他又幫助清政府向匯豐銀行借了400萬兩,清廷承諾,這兩筆款子都以各省的協餉作擔保。這筆借款每年由清廷以協餉的方式來補償給胡雪巖,通常每年的協餉一到,上海道臺府就會把錢送給胡雪巖,以備他還款之用。此時,盛宣懷便秉承李鴻章的意圖,抓住這一機會,欲置胡雪巖于死地,從而達到替主子整倒左宗棠的目的。盛宣懷找到上海道臺邵友濂,直言李鴻章有意緩發這筆協餉,時間是20天。邵友濂屬于李派,料想緩發20天沒有大礙,就照辦了。然而,這20天對胡雪巖卻是致命的打擊。在瞬息萬變的商場上,時間更是生命。盛宣懷早已向洋行放風,造謠說胡雪巖的資金即將告罄,造成洋行的焦慮,紛紛向胡雪巖催款。由于事出突然,胡雪巖只好從自己的阜康銀行調來80萬兩銀子,先補上了這個漏洞。胡雪巖的這一做法,正好跌進了盛宣懷為他挖好的陷阱。這時,盛宣懷通過電報對胡雪巖一切調款活動了如指掌,當估計胡雪巖的銀子已經陸續調出了阜康銀行,正是空虛之際,就托一些大戶到銀行提款擠兌,同時讓人四處放出風,說胡雪巖積囤生絲大賠血本,如今尚欠外國銀行貸款80萬兩,阜康銀行倒閉在即。很快,前來阜康銀行提款的人群幾乎踩破了門檻,阜康銀行就此倒閉。胡雪巖雖聰明一世,與官場人物交往甚密,但最終卻因為被綁到政治的戰車上進退維谷而成為左宗棠與李鴻章政治斗爭的“犧牲品”,成為李鴻章“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犧牲者,實在令人為之扼腕嘆惜。胡雪巖破產后,先前那些為其錢財嫁人胡家的十幾房美妾們,一改往日嘴臉,溫情頓失,紛紛要求攜帶自己的私房錢離開。留在胡氏身邊的,只有羅四太太。在羅四太太的陪伴下,靠著胡慶余堂的微薄收人,胡雪巖凄涼地度過了他的晚年,于道光十一年(公元1885年),憂憤離世。
二.反映(觀點的正確性及理由)
春節假期讀曾仕強談胡雪巖的啟示,又在網上看了幾集《胡雪巖》,胡雪巖的為人處事還有很多很微妙的學問,不是我們看完一遍書就能體會的,只是聰明的人到最后還是讓自己所害,真是替他感到可惜。雖然故事已過去這么多年,但里面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們做老師或創業或做生意的人學習的。
1、做人眼光要看得遠看得寬。世界會給那些有遠見的人讓路,在我們的工作環境里面,有很多人總是以小的角度去看人看事,胸懷很是狹小,想法也都局促,所以容易誤會,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單方面看人看事,只會讓自己陷入死角,最后郁悶的還是自己。
讀胡雪巖的啟示個人領悟
一、認同的觀點
對胡雪巖這個歷史人物有了深刻的解。胡雪巖他能夠成功,通過看這本書。有三個原因,很值得我去仿效,去學習。
一).德行定終生
但是母親對他教育是非常良好的說一個人的家庭教育,胡雪巖雖然自幼喪父。決定了基本修養。胡學巖小時候,一次意外的機會,撿到一大包的銀子,但是沒有占為己有,而是非常誠實地把銀子交換給了失主。正因為這樣,得到去雜糧行當學徒的機會。俗話說:三歲看大,六歲看老。看一個小孩子,才干是看不出來的但是品德是可以看出來的一個人將來能有多大的成就,能為社會做多大的貢獻,和他才干成正比,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品德一定要好!覺得一個人的品德基礎如果良好的話,那么他一生應該會比較穩固。胡學巖就是因為他從小就擁有了一個良好的品德,所以為他今后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很好基礎。
二).珍惜機會
還是金華火腿行,胡雪巖不管是雜糧行。還是最后到錢莊,對自己所擁有的工作都格外地珍惜。非常清楚地認識到老板給他最大的獎賞,就是給他工作的機會,老板對他最大的恩惠,就是給他提供表現的平臺。一個人好好的工作,勤奮的工作,其實最大的收益者是自己。珍惜機會的方式,就是不管在哪個地方,都非常地守規矩,而且在工作上做到只求耕耘,不求收獲。正因為這樣,給老板和同事都留下了一個很好的印象,才能夠在事業上有所發展。
胡雪巖的啟示的讀后有感
一.匯報
寒假讀了《胡雪巖》一書,文章的確不錯,看完之后,頗有一些為人處事的切身體會與啟示。胡雪巖一生故事的大概情形是這樣:胡雪巖,清徽州績溪人,著名的紅頂商人,有“商圣”之美譽。他雖為商人,但其發跡以及鼎盛與政界要人的庇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胡雪巖緊緊把握住了“大樹底下好乘涼”的精髓,他先借助王有齡,又以左宗棠為靠山,經營銀號、中藥店、絲茶業務,操縱江浙商業,并多次為官軍籌供軍餉和訂購軍火,從而一步步走向事業的巔峰,擁有的資金最高達三千萬兩以上。作為一名商人,他被御賜二品頂戴,被賞黃馬褂,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為助左宗棠西征,胡雪巖先后六次向洋人借款,累汁金額為一千八百七十萬兩白銀。當然,圖利是商人的本性,胡雪巖也無法脫俗,他利用借貸款實付利息與應艾利息之間的差額,吃了“回扣”。但總的來說,在當時西征大軍欠缺糧晌,各方相互推委的艱難時刻,胡雪巖能夠挺身而出,不辭勞苦擔負起籌借洋款的重任,協助左宗裳西征保住新疆,還是表現了他的愛國之情。但是,為官府貸款在中間吃“利差”,這是朝廷萬萬不能允許的。這著誤棋,為胡雪巖日后垮臺埋下了禍根。胡雪巖垮臺的直接原因,是來自于其對手盛宣懷的致命一擊。在中國近代工商業發展史上,盛宣懷居功至偉,是張裕葡萄酒公司的創辦者之一,中國近代的輪船、礦山、電報、鐵路、紡織等產業他無不染指。1896年,他在上海外灘還開辦了中國通商銀行。
盛宣懷還是中國近代教育的開創人。1895年10月2日,盛宣懷通過直隸總督王文韶,稟奏光緒皇帝設立新式學堂。光緒帝御筆欽準,成立天津北洋西學學堂。后更名為北洋大學,此為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大學,也是天津大學的前身。1896年起盛宣懷開始督辦鐵路。1896年盛宣懷創建了上海創辦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二所大學----南洋公學,這是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在清末官場派系林立的大背景下,胡雪巖與盛宣懷分屬不同的利益集團。胡的后臺是左宗棠,盛的后臺是李鴻章,而左與李有極深的矛盾,胡雪巖與盛宣懷也就不得不在前臺為各自的主子去進行殘酷的斗爭。1883年,法軍進攻駐越南的清軍,中法戰爭爆發,清廷命左宗棠領戰。左宗棠每次征戰都需要大筆資金做后盾,而胡雪巖則是左宗棠的籌款高手。此次中法交戰,胡雪巖自然又要去運籌一番了。5年前,胡雪巖曾代表清政府以私人名義向匯豐銀行借款650萬兩白銀,約定期限7年,每半年還一次,本息約50萬兩。1882年,他又幫助清政府向匯豐銀行借了400萬兩,清廷承諾,這兩筆款子都以各省的協餉作擔保。這筆借款每年由清廷以協餉的方式來補償給胡雪巖,通常每年的協餉一到,上海道臺府就會把錢送給胡雪巖,以備他還款之用。此時,盛宣懷便秉承李鴻章的意圖,抓住這一機會,欲置胡雪巖于死地,從而達到替主子整倒左宗棠的目的。盛宣懷找到上海道臺邵友濂,直言李鴻章有意緩發這筆協餉,時間是20天。邵友濂屬于李派,料想緩發20天沒有大礙,就照辦了。然而,這20天對胡雪巖卻是致命的打擊。在瞬息萬變的商場上,時間更是生命。盛宣懷早已向洋行放風,造謠說胡雪巖的資金即將告罄,造成洋行的焦慮,紛紛向胡雪巖催款。由于事出突然,胡雪巖只好從自己的阜康銀行調來80萬兩銀子,先補上了這個漏洞。胡雪巖的這一做法,正好跌進了盛宣懷為他挖好的陷阱。這時,盛宣懷通過電報對胡雪巖一切調款活動了如指掌,當估計胡雪巖的銀子已經陸續調出了阜康銀行,正是空虛之際,就托一些大戶到銀行提款擠兌,同時讓人四處放出風,說胡雪巖積囤生絲大賠血本,如今尚欠外國銀行貸款80萬兩,阜康銀行倒閉在即。很快,前來阜康銀行提款的人群幾乎踩破了門檻,阜康銀行就此倒閉。胡雪巖雖聰明一世,與官場人物交往甚密,但最終卻因為被綁到政治的戰車上進退維谷而成為左宗棠與李鴻章政治斗爭的“犧牲品”,成為李鴻章“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犧牲者,實在令人為之扼腕嘆惜。胡雪巖破產后,先前那些為其錢財嫁人胡家的十幾房美妾們,一改往日嘴臉,溫情頓失,紛紛要求攜帶自己的私房錢離開。留在胡氏身邊的,只有羅四太太。在羅四太太的陪伴下,靠著胡慶余堂的微薄收人,胡雪巖凄涼地度過了他的晚年,于道光十一年(公元1885年),憂憤離世。
二.反映(觀點的正確性及理由)
春節假期讀曾仕強談胡雪巖的啟示,又在網上看了幾集《胡雪巖》,胡雪巖的為人處事還有很多很微妙的學問,不是我們看完一遍書就能體會的,只是聰明的人到最后還是讓自己所害,真是替他感到可惜。雖然故事已過去這么多年,但里面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們做老師或創業或做生意的人學習的。
1、做人眼光要看得遠看得寬。世界會給那些有遠見的人讓路,在我們的工作環境里面,有很多人總是以小的角度去看人看事,胸懷很是狹小,想法也都局促,所以容易誤會,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單方面看人看事,只會讓自己陷入死角,最后郁悶的還是自己。
胡雪巖的啟示讀后有感
一.匯報
寒假讀了《胡雪巖》一書,文章的確不錯,看完之后,頗有一些為人處事的切身體會與啟示。胡雪巖一生故事的大概情形是這樣:胡雪巖,清徽州績溪人,著名的紅頂商人,有“商圣”之美譽。他雖為商人,但其發跡以及鼎盛與政界要人的庇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胡雪巖緊緊把握住了“大樹底下好乘涼”的精髓,他先借助王有齡,又以左宗棠為靠山,經營銀號、中藥店、絲茶業務,操縱江浙商業,并多次為官軍籌供軍餉和訂購軍火,從而一步步走向事業的巔峰,擁有的資金最高達三千萬兩以上。作為一名商人,他被御賜二品頂戴,被賞黃馬褂,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為助左宗棠西征,胡雪巖先后六次向洋人借款,累汁金額為一千八百七十萬兩白銀。當然,圖利是商人的本性,胡雪巖也無法脫俗,他利用借貸款實付利息與應艾利息之間的差額,吃了“回扣”。但總的來說,在當時西征大軍欠缺糧晌,各方相互推委的艱難時刻,胡雪巖能夠挺身而出,不辭勞苦擔負起籌借洋款的重任,協助左宗裳西征保住新疆,還是表現了他的愛國之情。但是,為官府貸款在中間吃“利差”,這是朝廷萬萬不能允許的。這著誤棋,為胡雪巖日后垮臺埋下了禍根。胡雪巖垮臺的直接原因,是來自于其對手盛宣懷的致命一擊。在中國近代工商業發展史上,盛宣懷居功至偉,是張裕葡萄酒公司的創辦者之一,中國近代的輪船、礦山、電報、鐵路、紡織等產業他無不染指。1896年,他在上海外灘還開辦了中國通商銀行。
盛宣懷還是中國近代教育的開創人。1895年10月2日,盛宣懷通過直隸總督王文韶,稟奏光緒皇帝設立新式學堂。光緒帝御筆欽準,成立天津北洋西學學堂。后更名為北洋大學,此為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大學,也是天津大學的前身。1896年起盛宣懷開始督辦鐵路。1896年盛宣懷創建了上海創辦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二所大學----南洋公學,這是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在清末官場派系林立的大背景下,胡雪巖與盛宣懷分屬不同的利益集團。胡的后臺是左宗棠,盛的后臺是李鴻章,而左與李有極深的矛盾,胡雪巖與盛宣懷也就不得不在前臺為各自的主子去進行殘酷的斗爭。1883年,法軍進攻駐越南的清軍,中法戰爭爆發,清廷命左宗棠領戰。左宗棠每次征戰都需要大筆資金做后盾,而胡雪巖則是左宗棠的籌款高手。此次中法交戰,胡雪巖自然又要去運籌一番了。5年前,胡雪巖曾代表清政府以私人名義向匯豐銀行借款650萬兩白銀,約定期限7年,每半年還一次,本息約50萬兩。1882年,他又幫助清政府向匯豐銀行借了400萬兩,清廷承諾,這兩筆款子都以各省的協餉作擔保。這筆借款每年由清廷以協餉的方式來補償給胡雪巖,通常每年的協餉一到,上海道臺府就會把錢送給胡雪巖,以備他還款之用。此時,盛宣懷便秉承李鴻章的意圖,抓住這一機會,欲置胡雪巖于死地,從而達到替主子整倒左宗棠的目的。盛宣懷找到上海道臺邵友濂,直言李鴻章有意緩發這筆協餉,時間是20天。邵友濂屬于李派,料想緩發20天沒有大礙,就照辦了。然而,這20天對胡雪巖卻是致命的打擊。在瞬息萬變的商場上,時間更是生命。盛宣懷早已向洋行放風,造謠說胡雪巖的資金即將告罄,造成洋行的焦慮,紛紛向胡雪巖催款。由于事出突然,胡雪巖只好從自己的阜康銀行調來80萬兩銀子,先補上了這個漏洞。胡雪巖的這一做法,正好跌進了盛宣懷為他挖好的陷阱。這時,盛宣懷通過電報對胡雪巖一切調款活動了如指掌,當估計胡雪巖的銀子已經陸續調出了阜康銀行,正是空虛之際,就托一些大戶到銀行提款擠兌,同時讓人四處放出風,說胡雪巖積囤生絲大賠血本,如今尚欠外國銀行貸款80萬兩,阜康銀行倒閉在即。很快,前來阜康銀行提款的人群幾乎踩破了門檻,阜康銀行就此倒閉。胡雪巖雖聰明一世,與官場人物交往甚密,但最終卻因為被綁到政治的戰車上進退維谷而成為左宗棠與李鴻章政治斗爭的“犧牲品”,成為李鴻章“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犧牲者,實在令人為之扼腕嘆惜。胡雪巖破產后,先前那些為其錢財嫁人胡家的十幾房美妾們,一改往日嘴臉,溫情頓失,紛紛要求攜帶自己的私房錢離開。留在胡氏身邊的,只有羅四太太。在羅四太太的陪伴下,靠著胡慶余堂的微薄收人,胡雪巖凄涼地度過了他的晚年,于道光十一年(公元1885年),憂憤離世。
二.反映(觀點的正確性及理由)
春節假期讀曾仕強談胡雪巖的啟示,又在網上看了幾集《胡雪巖》,胡雪巖的為人處事還有很多很微妙的學問,不是我們看完一遍書就能體會的,只是聰明的人到最后還是讓自己所害,真是替他感到可惜。雖然故事已過去這么多年,但里面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們做老師或創業或做生意的人學習的。
1、做人眼光要看得遠看得寬。世界會給那些有遠見的人讓路,在我們的工作環境里面,有很多人總是以小的角度去看人看事,胸懷很是狹小,想法也都局促,所以容易誤會,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單方面看人看事,只會讓自己陷入死角,最后郁悶的還是自己。
胡雪巖的啟示讀后有感
一.匯報
寒假讀了《胡雪巖》一書,文章的確不錯,看完之后,頗有一些為人處事的切身體會與啟示。胡雪巖一生故事的大概情形是這樣:胡雪巖,清徽州績溪人,著名的紅頂商人,有“商圣”之美譽。他雖為商人,但其發跡以及鼎盛與政界要人的庇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胡雪巖緊緊把握住了“大樹底下好乘涼”的精髓,他先借助王有齡,又以左宗棠為靠山,經營銀號、中藥店、絲茶業務,操縱江浙商業,并多次為官軍籌供軍餉和訂購軍火,從而一步步走向事業的巔峰,擁有的資金最高達三千萬兩以上。作為一名商人,他被御賜二品頂戴,被賞黃馬褂,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為助左宗棠西征,胡雪巖先后六次向洋人借款,累汁金額為一千八百七十萬兩白銀。當然,圖利是商人的本性,胡雪巖也無法脫俗,他利用借貸款實付利息與應艾利息之間的差額,吃了“回扣”。但總的來說,在當時西征大軍欠缺糧晌,各方相互推委的艱難時刻,胡雪巖能夠挺身而出,不辭勞苦擔負起籌借洋款的重任,協助左宗裳西征保住新疆,還是表現了他的愛國之情。但是,為官府貸款在中間吃“利差”,這是朝廷萬萬不能允許的。這著誤棋,為胡雪巖日后垮臺埋下了禍根。胡雪巖垮臺的直接原因,是來自于其對手盛宣懷的致命一擊。在中國近代工商業發展史上,盛宣懷居功至偉,是張裕葡萄酒公司的創辦者之一,中國近代的輪船、礦山、電報、鐵路、紡織等產業他無不染指。1896年,他在上海外灘還開辦了中國通商銀行。
盛宣懷還是中國近代教育的開創人。1895年10月2日,盛宣懷通過直隸總督王文韶,稟奏光緒皇帝設立新式學堂。光緒帝御筆欽準,成立天津北洋西學學堂。后更名為北洋大學,此為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大學,也是天津大學的前身。1896年起盛宣懷開始督辦鐵路。1896年盛宣懷創建了上海創辦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二所大學----南洋公學,這是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在清末官場派系林立的大背景下,胡雪巖與盛宣懷分屬不同的利益集團。胡的后臺是左宗棠,盛的后臺是李鴻章,而左與李有極深的矛盾,胡雪巖與盛宣懷也就不得不在前臺為各自的主子去進行殘酷的斗爭。1883年,法軍進攻駐越南的清軍,中法戰爭爆發,清廷命左宗棠領戰。左宗棠每次征戰都需要大筆資金做后盾,而胡雪巖則是左宗棠的籌款高手。此次中法交戰,胡雪巖自然又要去運籌一番了。5年前,胡雪巖曾代表清政府以私人名義向匯豐銀行借款650萬兩白銀,約定期限7年,每半年還一次,本息約50萬兩。1882年,他又幫助清政府向匯豐銀行借了400萬兩,清廷承諾,這兩筆款子都以各省的協餉作擔保。這筆借款每年由清廷以協餉的方式來補償給胡雪巖,通常每年的協餉一到,上海道臺府就會把錢送給胡雪巖,以備他還款之用。此時,盛宣懷便秉承李鴻章的意圖,抓住這一機會,欲置胡雪巖于死地,從而達到替主子整倒左宗棠的目的。盛宣懷找到上海道臺邵友濂,直言李鴻章有意緩發這筆協餉,時間是20天。邵友濂屬于李派,料想緩發20天沒有大礙,就照辦了。然而,這20天對胡雪巖卻是致命的打擊。在瞬息萬變的商場上,時間更是生命。盛宣懷早已向洋行放風,造謠說胡雪巖的資金即將告罄,造成洋行的焦慮,紛紛向胡雪巖催款。由于事出突然,胡雪巖只好從自己的阜康銀行調來80萬兩銀子,先補上了這個漏洞。胡雪巖的這一做法,正好跌進了盛宣懷為他挖好的陷阱。這時,盛宣懷通過電報對胡雪巖一切調款活動了如指掌,當估計胡雪巖的銀子已經陸續調出了阜康銀行,正是空虛之際,就托一些大戶到銀行提款擠兌,同時讓人四處放出風,說胡雪巖積囤生絲大賠血本,如今尚欠外國銀行貸款80萬兩,阜康銀行倒閉在即。很快,前來阜康銀行提款的人群幾乎踩破了門檻,阜康銀行就此倒閉。胡雪巖雖聰明一世,與官場人物交往甚密,但最終卻因為被綁到政治的戰車上進退維谷而成為左宗棠與李鴻章政治斗爭的“犧牲品”,成為李鴻章“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犧牲者,實在令人為之扼腕嘆惜。胡雪巖破產后,先前那些為其錢財嫁人胡家的十幾房美妾們,一改往日嘴臉,溫情頓失,紛紛要求攜帶自己的私房錢離開。留在胡氏身邊的,只有羅四太太。在羅四太太的陪伴下,靠著胡慶余堂的微薄收人,胡雪巖凄涼地度過了他的晚年,于道光十一年(公元1885年),憂憤離世。
二.反映(觀點的正確性及理由)
春節假期讀曾仕強談胡雪巖的啟示,又在網上看了幾集《胡雪巖》,胡雪巖的為人處事還有很多很微妙的學問,不是我們看完一遍書就能體會的,只是聰明的人到最后還是讓自己所害,真是替他感到可惜。雖然故事已過去這么多年,但里面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們做老師或創業或做生意的人學習的。
1、做人眼光要看得遠看得寬。世界會給那些有遠見的人讓路,在我們的工作環境里面,有很多人總是以小的角度去看人看事,胸懷很是狹小,想法也都局促,所以容易誤會,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單方面看人看事,只會讓自己陷入死角,最后郁悶的還是自己。
暑期讀后感參考9則
第一則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我讀過的讓我感觸最深的一篇文章。它講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地震后,一位年輕的父親與他兒子的故事。父親跑到兒子上學的學校,看到一片廢墟的學校時,仍要救自己的孩子。而別的孩子的父親來到這兒都是悲觀失望的走了,路過的人看到他在廢墟中不停的挖,都認為他瘋了,所以沒有幫助他,最后經過他堅持不懈的挖掘,終于救出了兒子。通過讀這篇文章,我懂得了一個道理:父親對兒子的愛是一種偉大而無私的愛。
文中講到父親說過的一句話:“無論發生什么事,我都會和你在一起。”就因為父親對兒子說了這句話,才使得父子重逢,它表達了父親對兒子的愛。正是有這種愛,才會有父親對兒子的承諾,我總會和兒子在一起。當他面對一片廢墟,在所有人都選擇放棄時,這句話使父親想起了自己的承諾,于是他就堅持挖,最后終于救出了兒子。但兒子讓別的孩子先出去,這又是因為有這句話,才使自己有這樣堅定的信心!
這個故事告訴我:做事要有必勝的信心,再就是要對周圍的人有愛心。讀了這篇文章,我想起了兩年前的一件事。那是我上四年級,因為生病發高中華燒,燒到了38度,吃了退燒藥也不見效,爸爸、媽媽見了這個情況很著急,使用熱毛巾在我的身上擦了許多遍。爸爸一夜都沒有睡,在他的精心照料下,我的燒終于退了。
這種愛可真偉大啊!今后,我也要像文中的父親一樣用愛去關心身邊每一個人,要像文中兒子一樣,把這種愛傳遞下去,實現我的諾言。
第二則
發揮財務杠桿實現股東財富最大化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現代資本結構理論與東方哲學思想對負債經營的啟示;企業負債決策的重要依據;資本結構理論下負債籌資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如何實現企業最優資本結構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不同資金來源的組合配置產生不同的資本結構,并導致不同的資金成本、資本結構理論是西方當代財務理論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不對稱信息理論、東方哲學的啟示、資本結構決策在實踐中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負債籌資是成本最低的籌資方式、負債籌資的有利因素、負債籌資的不利因素、企業收益能力和負債比率的關系、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的關系、企業補償固定成本的現金流量能力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在領會西方現代資本結構理論精神和東方哲學的基礎上,著重研究企業的適度負債問題。科學合理地利用財務杠桿效應,使負債和股東權益保持合理的比例,形成最佳的資本結構,在追求股東財富最大化的基礎上,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關鍵詞:負債經營;財務杠桿;資本結構
不同資金來源的組合配置產生不同的資本結構,并導致不同的資金成本、利益沖突以及財務風險,進而影響到企業的股東財富。如何通過融資行為使負債和股東權益保持合理的比例,形成最佳的資本結構,是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下面以現代資本結構理論為基礎并借鑒東方哲學思想,研究企業的適度負債問題。
一、現代資本結構理論與東方哲學思想對負債經營的啟示
資本結構理論是西方當代財務理論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企業的資本結構是由于企業采取不同的籌資方式形成的,表現為企業長期資本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即企業資產負債表右邊的長期負債、優先股、普通股權益的結構。各種籌資方式及其不同組合類型,決定著企業的資本結構及其變化。資本結構的變化與企業價值存在怎樣的關系?當企業資本結構處于什么狀態能使企業價值最大?這種關系構成了資本結構理論的焦點。其中,莫迪利亞尼和米勒創立的MM定理,被認為是當代西方財務管理理論的經典。
企業資本結構研究管理論文
摘要:在領會西方現代資本結構理論精神和東方哲學的基礎上,著重研究企業的適度負債問題。科學合理地利用財務杠桿效應,使負債和股東權益保持合理的比例,形成最佳的資本結構,在追求股東財富最大化的基礎上,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關鍵詞:負債經營;財務杠桿;資本結構
不同資金來源的組合配置產生不同的資本結構,并導致不同的資金成本、利益沖突以及財務風險,進而影響到企業的股東財富。如何通過融資行為使負債和股東權益保持合理的比例,形成最佳的資本結構,是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下面以現代資本結構理論為基礎并借鑒東方哲學思想,研究企業的適度負債問題。
一、現代資本結構理論與東方哲學思想對負債經營的啟示
資本結構理論是西方當代財務理論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企業的資本結構是由于企業采取不同的籌資方式形成的,表現為企業長期資本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即企業資產負債表右邊的長期負債、優先股、普通股權益的結構。各種籌資方式及其不同組合類型,決定著企業的資本結構及其變化。資本結構的變化與企業價值存在怎樣的關系?當企業資本結構處于什么狀態能使企業價值最大?這種關系構成了資本結構理論的焦點。其中,莫迪利亞尼和米勒創立的MM定理,被認為是當代西方財務管理理論的經典。
(一)MM理論
大陸文明、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
在對東西方文明史所進行的比較研究中,有一個問題長久以來一直為人們所關注,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何只能發軔于西方。對于這一問題,近一個世紀以來,數不清的學者從各自的領域:社會的、經濟的、地理的、技術的、軍事的、文化的、政治的等方面給出了各種各樣的答案。但法國年鑒學派的代表人物布羅代爾認為,要解釋資本主義的興起,其出發點必須是經濟因素,對政治、宗教與文化等非經濟因素的過分強調只會將問題引入歧途(注:(法)布羅代爾著(1976)《資本主義的動力》,三聯書店,1997年,第44頁。)。但我們會發現,運用現代主流經濟學的理論是無法解釋這一問題的。因為自馬歇爾以來,古典經濟學家們所運用的經濟學原理與經濟史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就被拋棄了,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所研究的只是一個業已存在的、并且高度成熟化的市場經濟的運行狀況。而近年來蓬勃興起的新制度經濟學、新經濟史學和新發展經濟學卻發現:在多數發展中國家(大多是非西方國家),發展的最大難題并不在于市場經濟的運行存在阻滯,而在于根本性的“市場缺失”,更進一步說,是保障市場經濟運行的一系列“制度基礎”的缺失。因而在這些國家,首要的任務是培育市場,而非調控市場。
在此基礎上,如果我們更進一步,會自然而然地提出這樣的疑問:在非西方國家的文化土壤中是否必然埋藏著市場經濟的種子?即便有的話,這個種子在不同的土壤中生長發育,是否會結出同西方一樣的果實呢?布羅代爾雖然反對將資本主義的產生歸結到單純的文化因素上,但他也明確提出“它(資本主義)必然是社會秩序的一種現實,甚至是政治秩序的一種現實,甚至是一種文化現實”(注:(法)布羅代爾著(1976)《資本主義的動力》,三聯書店,1997年,第43頁。)。而這種對文化現實的理解實際上已經超越了狹義的文化范疇,成為一個包容著整個人類社會生活領域的概念。文化人類學的奠基人馬林諾夫斯基正是從這一角度來理解文化的:“文化的真正要素有它相當的永久性、普遍性,及獨立性的,是人類社會活動有組織的體系,就是我們所謂的‘社會制度’”(注:(英)馬林諾夫斯基著《文化論》,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第18頁。)。由此可見,市場經濟只不過是一種經濟制度,它的生發需要特殊的文化土壤。要對東西方經濟發展的道路差異、程度差異做出完整的解釋,就必須追本溯源,從文化差異的角度出發進行歷史考察。只有這樣,才能排除“有色眼鏡”給我們帶來的偏見。
交易、市場與上層組織
從亞里士多德到馬克思,直至現在西方的大部分主流經濟學家,一直把經濟的專業化和分工當作“交易—貨幣—市場”發展的產物。從而分工、交易與市場被認為是不可分割的三位一體。但事實真是這樣嗎?經濟人類學的巨匠波拉尼指出,交易、貨幣與市場在本質上各有其獨立的起源。以交易為例,波拉尼將其分為互酬式交易、再分配式交易和市場交易這三種形式。所謂“互酬”,是在以血緣及伙伴關系結成的共同體中作為義務而發生的“贈與”關系,在現存的所有原始部落中幾乎都存在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禮儀性贈與交換。應該看到,這種交換是先于剩余產品交換而出現的,它具有的“禮儀價值”只能歸因于文化與習俗。再分配式交易往往發生在一個共同體的政治性權力中心和其全體成員之間,在非洲的達荷美王國,在每年舉行的貢租大祭中,各村村民攜帶財物來到王宮前,在種種禮儀行為中將這些財物獻給國王,國王則按照慣例把作為返還禮品的報酬分賜每一個人(注:(日)栗本慎一郎(1979)《經濟人類學》,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55頁。)。只有第三種方式,市場交換才是我們這個社會中所流行的交易方式,即通過匿名市場上的“自我調節系統”——價格機制來予以引導的交易。
與波拉尼的觀點相得益彰的是希克斯在其名著《經濟史理論》一書中對“市場興起”問題的研究。希克斯指出,先于交易經濟與市場經濟出現的是指令經濟與習俗經濟,這兩者的萌芽可以一直追溯到部落時期。部落的生產活動在相當大程度上依賴于習俗(巫師是很重要的組織者),而其防御功能則依賴于指令(通過酋長)來執行。我們看到,波拉尼的“互酬”與“再分配”交易在很大程度上是習俗經濟的體現。希克斯進一步指出,在部落轉變為國家的過程中,產生了出于征稅需要的“歲入經濟”。歲入經濟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導致了需求的集中,從而產生專業化分工(尤指技藝上的),最為明顯的例子是古埃及的手工藝人和我國東周時期專為天子“禮樂征伐”而服務的匠戶。為王室服務的工匠是最早的專業化手工業生產者,因而分工也是先于市場而出現的。
西方學者的分析是否能夠解釋中國的現實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知道在春秋時代,各諸侯國在禮儀上都奉有向周天子進行“歲貢”的義務,而周天子也往往會對各諸侯進行賞賜,這種行為實際上就是“互酬式”交易,雖然貢品的價值可以“輕如鴻毛”(《東周列國志》上記載的楚國貢品是十車青茅)。但由于一些大商人經常代行使者的身份,從而伴隨著這種交易行為出現了最早的長途貿易(注:“崤之戰”里曾描寫鄭人弦高代國君“犒勞”秦師而智退敵兵的故事,可以看作是一個例證。)。再如,中國傳統的集市貿易往往采取“廟會”形式(這一點在現在的中國農村仍不鮮見),它最早的淵源恐怕正是伴隨著祭神貢品的交換而生發出來的。大寺廟的“散福”活動是否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兼具禮儀特征的“再分配”交易呢?希克斯曾指出,與宗教節日相伴的定期貿易的出現及隨之而來的富有農民向“坐商”轉變,從而專業化商人的出現,是習俗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一條主要途徑,這一點在中國也可以得到驗證。另一條途徑則來源于指令經濟,國家的出現使王室和軍隊的供養必須依賴于稅收,從而與征稅、軍事采購、物資運輸相關的大規模交換發展了起來。戰國時期,趙國的大商人烏氏踝幾乎壟斷了整個國家的軍馬供應,他的地位不亞于掌管車駕的國家官員。這是一個從指令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突出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