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勻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8 19:28:1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均勻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均勻設計與Powell算法結合思考
摘要:復雜函數的全局最優化問題是在求解各種復雜工程與科學計算問題中提煉出來的亟待解決的計算問題,均勻設計具有讓試驗點在高維空間內均勻分散的特點,而Powell算法具有很好的求解局部最優解的能力,將兩種方法進行有效改進后使之相結合,設計出并行全局最優化算法。通過經典的全局最優化函數對算法進行了比較測試,發現該算法具有比以前的算法更好的尋優能力,并對算法時間、空間復雜度以及并行性進行分析和測試。基于均勻設計與Powell算法的全局最優化并行算法具有尋優能力強,時間開銷與問題因素個數的平方和布點數成線性復雜度,空間開銷與因素個數和布點數成線性復雜度,并行效率好的特點。
關鍵詞:并行計算;均勻設計;Powell算法;全局最優化
0引言
最優化理論方法是應用數學的一門分支,研究決策問題的最佳選擇,構造尋找最佳解的計算方法,探討這些計算方法的理論性質及計算表現。目前,求解線性規劃、非線性規劃、隨機規劃、非光滑規劃、多目標規劃、組合優化等各種最優化問題的新方法不斷涌現。除了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之外,在建筑設計、金融設計、醫藥設計、生產管理、交通運輸等諸多方面均涉及最優化的應用。隨著高速計算機的普及和優化方法的不斷進步,規模越來越大的優化問題得到解決。
面對最優化問題,目前的困難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①目標函數常常多峰,隨著優化問題規模的增大,局部最優解的數目將會迅速增加,往往得到的是局部最優解,而不能得到全局最優解。如何有效地跳出局部最優點而又不大幅度地增加計算代價,是目前的一個難題。②許多在串行計算環境下的最優化算法并不適合于并行環境,并行化難度大。
首先利用均勻設計具有使實驗點高維空間均勻分散的特點,與Powell算法結合,并適當改進,經過經典的全局最優化函數測試發現它能夠跳出局部最優陷阱,從而準確地找到全局最優點。最后,對算法的時間空間復雜度進行了測試,數據統計顯示本文算法時間復雜度與計算問題需要考慮的因素個數的二次方和布點數成線性關系,空間復雜度與因素個數和布點數成線性關系。對算法進行了并行化,經測試得知并行效率很高。該算法具有很好的求解大型優化問題的潛力。
巖土勘察地基均勻度及穩定性評價
摘要:地基的均勻性和穩定性評價是巖土工程勘察報告較為重要的一項內容,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對地基的均勻性和穩定性進行了論敘,并對在不均勻地基的基礎設計中應采取的結構措施提出建議。
關鍵詞:地基;地基均勻性;穩定性;基礎設計;
1.天然地基的均勻性評價
在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淺基礎設計時,設計人員最關心的是由于地基變形引起的建筑物的變形(沉降量、沉降差、傾斜及局部傾斜)而當前在進行建筑物的變形設計時多采用正常使用極限狀態的原則設計,即建筑物的變形是否超過變形允許范圍值,而造成地基變形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地基存在不均勻的問題;巖土工程師在對地基的均勻性進行評價時由于《巖土工程勘察規范》和《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中沒有明確的評判標準可供參考,往往僅一筆帶過或者只停留在定性的評價上,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給巖土工程設計帶來諸多不便。
1.1地基均勻性的評價范圍
對天然地基的均勻性評價時應首先確定其評價的平面范圍和深度范圍,天然地基的均勻性評價平面范圍與抗震場地評價范圍既有相似而又有較大的差異,抗震的建筑場地評價多以自然村或某一街區為單位進行考慮,而建筑地基的均勻性評價時多以建筑物水平投影面積范圍為標準,也即通常以建筑物角點包絡線所占的面積為評價范圍;但地基均勻性的評價深度范圍與抗震覆蓋層厚度評價具有明顯不同的概念,必須有明確的定性概念,假若它的評價范圍與抗震覆蓋層厚度的評價范圍一致,則將造成過大的投資浪費,建筑抗震覆蓋層厚度的確定是以地面至地層界面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巖土層頂面距離為準,而地基均勻性評價深度應掌握以下幾條原則:
社會統計數據均勻指數分析
影響經濟社會統計數據空間真實性的要素包括算法、區域內部差異、統計單元規模大小、統計指標的空間展布規律、統計指標的空間規模、統計指標的時間存在特征、統計指標在經濟社會構成中的重要程度等多個方面。經濟社會統計數據表達對象的各種特征對于數據表達的區域內部真實性有一定的影響。顯然地,以省級行政區域為統計單元,我國東部省區和西部省區區域內部差異程度有很大不同,在軟件工具的支持下計算現有以行政單元為對象的統計數據所表現的區域平均狀況,為相應的應用提供數據空間均勻程度支持。
1經濟社會統計數據的空間化
以空間分析為手段,將總量數據離散到空間區域上已有很多應用[1-3],以行政區域為單元的統計數據分散到更接近真實情況的自然或經濟區域上的做法也有一些嘗試[4],特別是對于區域面積很大,且內部特征差異十分明顯的區域做這樣的工作更有實際意義。將社會經濟信息進行空間化處理是根據經濟對象空間分布特征、影響經濟對象分布的自然和社會經濟要素分布,將一定空間單元上的對應信息轉化成1km×1km柵格數據(或其他空間大小的單元,如500m×500m等),每個柵格上的值則表示在1km2內的平均狀況。
1.1經濟社會統計數據空間離散化通用方法
經濟社會統計數據對應的社會經濟指標在空間的分布和變化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就是該經濟社會統計指標的影響因素,區域經濟社會統計數據在空間上分布的計算(離散化),必須考慮該指標影響因素的空間分布情況,及其對該指標的空間作用方式,才能將該經濟社會指標總量數據“分配”到區域內不同的空間上[5]。經濟社會統計空間離散化處理的基本方法是,對于某個經濟社會統計指標,首先計算其每一種影響因子對該經濟社會指標的影響數值,該計算需要依賴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工具實現,以ARCGIS軟件為例,其計算方法是利用GRID下的ZONALSTATS函數進行SUM統計,對于增長百分比性質的參數計算,采用平均值統計方法,公式(1)有:TEMPINFO1=ZONALSTATS(ADMGRD,ELEGRD)。其中:ADMGRD為ZONALGRID;ELEGRD為影響要素。公式(2)有:TEMPINFO2=ZONALSTATS(ADMGRD,STATGRD)。其中:ADMGRD為ZONAL-GRID;STATGRD為被統計對象。這樣可以逐個計算得到影響要素在每個行政單元內的總分值、社會經濟要素的總量。將TEMPINFO1,TEMPINFO2合并到一起,并用經濟要素總量除以總分值,即可得到每個分值所代表的經濟總量,并將該值添加到TEMPINFO1的一個屬性項SCORE中;將TEMPIN-FO1與行政區劃ADM屬性表連接,將SCORE項轉換成GRID數據,結果為SCOREGRD;用SCOREGRD乘以要處理的社會經濟要素數據STATGRD,即可得到處理離散過社會經濟指標數據STATGRD。實際計算中沒有必要就每一種區域自然及社會經濟條件對社會經濟要素空間展布的影響分析,可以建立一種模型對某一種社會經濟要素的所有影響因子及基礎條件進行統計計算其影響力,模型為公式(3):AGRD=Vi×EiGRD。其中:Vi為第i種影響因子的權重值,其所有值的和為1;EiGRD為第i種影響因子對該社會經濟要素的影響分值GRID。
1.2人口數據空間離散化
緩解財政不均勻與構建平等轉移支付
內容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貧富差距的擴大,各地區經濟的不均衡發展已成為我國可持續協調發展所不得不認真面對的嚴峻問題。本文擬從我國現階段各地區的財政能力差異出發,進而分析我國現階段轉移支付在調節財政橫向平衡的效應,并提出相應的規范我國轉移支付制度的建議以促進各地區提供均等化得公共服務進而更好的促進我國各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均等化;轉移支付;財政橫向平衡
一、我國現階段各地區的財政能力差異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各個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各個地區的財政能力有了顯著提高。但與此相伴,各個地區的財政能力差異有著越來越擴大的趨勢。所謂各個地區財政能力的差異主要指的是各個地區在一定時期擁有的可支配財政資源能力的差異。這種差異既反映了各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上的差異,也體現出了各地區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能力的差異。人均財政收入是反映各個地區的財政能力一個重要指標,而人均財政支出則是反映一個地區提供公共服務的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本文擬從這兩個指標來分析各個地區財政能力的差異。
1、各地區人均財政收入的差異
各地區人均本級財政收入指的是各地區未接受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本級政府的財政收入與該地區人口數量之比。從表一可以看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各地區的總體財政收入水平也有了相應的提高,從各地區的人均財政收入指標來看,1995年我國各地區的人均財政收入為312.75元,此后一直都有著快速上升的態勢,到2005年各地區的人均財政收入為1409.72元比2005年增長了約4.5倍。但同時我們可以看出不同地區的人均財政收入有著巨大的差異,1995年人均財政收入的最高的地區為1551.69元,與此同時最低的地區相應的指標為110.61元,相差1441.08元。到2005年這一指標的最高值為7971.87元最低值為476.11元,這兩者的差距擴大到7495.76元。以更加精確的衡量相對指標的差異系數來看,1995年這一指標值為0.9537,此后這一指標以環比的方式增長到2004年的1.1870。從以上的各個指標我們都可以看出我國各個地區的人均財政收入差距有著越來越擴大的趨勢。
實現收入均勻的稅收制度改革
摘要:收入分配公平是構建和諧社會所追尋的目標,它既包括市場意義上的“市場公平”也包括社會意義上的“社會公平”。“市場公平”是指自然稟賦不同、努力程度不同的人所獲得的收入也應該不同;“社會公平”是指為保持社會穩定、實現共同富裕而調整收入的相對份額,使收入分配的差距不至于無法讓人忍受。稅收作為政府所掌握有力杠桿既可以校正市場缺陷,促進市場分配機制的完善,實現"市場公平";也可以直接調節居民收入,實現“社會公平”。
關鍵詞:收入分配;“市場公平”;“社會公平”;稅制改革
0引言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而作為和諧社會重要內容的“公平正義”如何才能實現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亟需解決的問題。從當前我國改革和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最緊迫、最關鍵的任務就是要解決居民收入分配不公的問題。而稅收作為具有調節收入分配功能的杠桿無疑應當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1收入分配公平的涵義
“公平”是社會價值判斷,是現實中不同的個人對客觀存在所做的主觀評價。作為一個歷史性范疇,“公平”具有豐富的內涵,有人將其界定于經濟領域,有人將其界定于法律領域,還有人將其界定于道德領域和政治領域;即使僅界定于經濟領域,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人對于“公平”的理解也可謂千差萬別。收入分配作為一個經濟范疇,其“公平”問題的討論也就主要集中在經濟的框架內進行的,問題的焦點集中在收入分配公平的評判標準。
加快收入均勻的個人稅收改革研究
[摘要]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對中國構建和諧社會和應對世界性金融危機的沖擊,刺激消費、拉動內需,具有重要意義個人所得稅是調節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分析了現行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的局限性,探討了強化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的改革思路
[關鍵詞]基尼系數;個人所得稅;綜合課稅模式
一、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在取得高速增長的同時,貧富差距逐步拉大。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0年我國的基尼系數已越過0.4的警戒線,并逐年上升。1978年我國的基尼系數為0.317,2006年則升至0.496。統計顯示,總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所占收入的份額僅為4.7%,而總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總收入的份額高達50%。2006年,城鎮居民中20%最高收入組(25410.8元)是20%最低收入組(4567.1元)的5.6倍;農村居民中20%最高收入組(8474.8元)是20%最低收入組(1182.5元)的7.2倍。并且。我國的收入差距具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收入分配差距持續增大是阻礙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因素。當前,在世界性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也是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的重要途徑。個人所得稅是調節個人收入差距、實現社會公平不可缺少的一個手段。但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對收入差距的調節作用并不明顯。因此,探討我國的個人所得稅改革,以充分發揮其在調節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二、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的局限性分析
(一)稅基
經濟非均勻市場體系和改革發展思想述評
內容提要:
在關于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眾多經濟學思想流派中,厲以寧先生是所有制改革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西方經濟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國民經濟管理學、經濟改革理論、經濟轉型理論、比較經濟制度理論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詣,形成了獨特而系統的思想體系,歷來被論者認為是溝通中西、治學謹嚴、體系恢宏、獨樹一幟的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學的學術發展以及中國經濟改革的政策趨向均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力。本文擬從六個方面評述厲以寧先生的主要經濟思想:(一)非均衡的中國經濟:經濟改革的現實條件和理論起點;(二)政府調節和市場調節:新經濟體制與資源配置方式;(三)所有制改革優先論:重構具有充分活力的市場主體;(四)體制、目標、人:經濟學研究的挑戰與創新;(五)經濟轉型和經濟發展:發展經濟學的中國版本;(六)經濟學的倫理視角:經濟運行和道德調節。
關鍵詞:
經濟非均衡二次調節所有制改革轉型發展道德調節
引言
在中國自七十年代末期以來的以漸進式制度變遷為特征的市場化進程中,歧見紛紜的經濟學家們以其各自的知識背景和社會立場為我們展示了豐富精彩的經濟改革理論,形成了眾多的思想流派,使得經濟學成為中國社會科學中最為繁榮活躍的領域。這些思想,映射著中國的經濟學者在深刻反省傳統經濟體制和理論范式的基礎上所經歷的艱辛而勇敢的探索軌跡,攜帶著鮮明的時代轉折的印記;盡管這些思想家們也許并未形成縝密而成熟的理論體系,然而他們獨特的理論進路和富有創新色彩的思想必將在經濟思想史上留下值得珍視的篇章。事實上,中國經濟學家在經濟發展理論、經濟增長理論、比較經濟體制理論、制度經濟學理論等方面的卓越成就正在受到國際學術界越來越多的關注。
小麥施肥產量管理論文
摘要:噴灌均勻系數是噴灌系統設計的重要參數,而噴灌灑水與施肥的均勻性對作物產量的影響是確定均勻系數設計值的重要依據。1998~1999、1999~2000兩年的噴灌灑水與施肥均勻系數對冬小麥產量影響的田間試驗結果表明,當冠層以上均勻系數小于76%時,冠層以下噴灌均勻系數大于冠層以上噴灌均勻系數。灌溉季節內,累計灌水量均勻系數大于平均噴灌均勻系數,因此用平均噴灌均勻系數表示灌溉季節的灌水均勻程度會低估實際灌水的均勻性。噴灌施肥的試驗結果表明,化肥施入量與灌水量的分布都可以用正態分布來表示,且它們的分布比較接近。田間試驗還表明,對華北平原種植的冬小麥而言,在試驗的噴灌均勻系數變化范圍內(62%~82%),噴灌灑水及施肥的均勻性對產量的影響不明顯。
關鍵詞:噴灌施肥灌溉均勻系數華北平原冬小麥產量
噴灌灑水的均勻程度通常用克里斯琴森均勻系數CU來定量描述[1],其定義為:
噴灌均勻系數的選擇在噴灌系統設計中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第一,噴灌系統田間設備的投資與噴灌均勻系數密切相關,提高設計均勻系數會增大系統投資;第二,降低噴灌均勻系數設計值可能會對作物產量和品質帶來不利影響,并有可能引起深層滲漏,對淺層地下水的污染構成威脅。設計均勻系數的選取除了需要考慮噴頭本身的水力性能以及環境因子(溫度、濕度、風速、風向)外,還必須考慮噴灌均勻系數對作物產量的影響。有關噴頭水力性能對噴灌均勻系數的影響國內外已進行了大量而卓越的研究[2~9],在噴灌均勻系數對作物產量的影響方面,也進行了一些田間試驗[10,11]和數學模擬[12~14]。隨著作物的生長,冠層對噴灌水量分布的潛在影響會逐漸增大,研究冠層對噴灌水量分布的影響對確定合理的噴灌均勻系數設計值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作者[15,16]在1999年冬小麥生育期內對不同噴灌均勻系數條件下土壤儲水量空間分布進行了監測,研究了冬小麥冠層截留對噴灌水量分布的影響,并初步分析了噴灌均勻系數對產量的影響,本研究是前述論文的繼續。
噴灌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可以進行施肥灌溉,但關于噴灑肥料溶液時噴灌灑水均勻性與肥料在田間分布均勻性之間的關系以及肥料噴施均勻性對作物產量的影響研究卻很少。
本研究的目的是:(1)繼續就噴灌均勻系數對冬小麥產量的影響進行田間試驗研究;(2)分析冬小麥生育期內噴灌均勻系數的變化情況以及累計灌水量分布與各次灌水量分布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探討冠層截留對噴灌水量分布的影響;(3)初步分析噴灌施肥時化肥的分布與灑水分布之間的關系,探討噴灌施肥均勻性對冬小麥產量的影響。
電子表格Ecel的數據處理論文
【摘要】提供了一種十分簡便的利用電子表格Excel軟件進行多元回歸,處理均勻設計數據的方法,并進行了實例分析。
【關鍵詞】電子表格均勻設計多元回歸
均勻設計由我國數學家王元和方開泰于1978年提出,是我國獨創的一種重大的科學實驗方法。該方法較正交設計能更有效地處理多水平的試驗,減少試驗次數。均勻設計與常用的正交設計“均勻分布,整齊可比”的特點不同,只考慮試驗點在試驗范圍內的均勻散布,能用較少的試驗點獲得最多的信息,在藥學研究領域是一種十分理想的實驗方法[1],但是使用難度較大等因素阻礙了均勻設計的推廣使用。本研究將提供一種十分簡便的均勻設計的方法以供同行參考。
1均勻設計在實驗設計中的應用現狀
由于均勻設計數據處理不能采用方差分析,需要使用專業統計軟件進行多元回歸,對于一般研究人員來說,均勻設計沒有正交設計上手快,使人敬而遠之。經CNKI檢索,1980年~2007年“摘要”中含有“正交設計”和“均勻設計”的醫藥衛生期刊中的文獻篇數則分別為1506和761,在中藥、藥學期刊中則分別為1416和548;維普中刊數據庫檢索,1989年~2007年“任意字段”中含有“正交設計”和“均勻設計”的醫藥衛生期刊中的文獻篇數分別為1383和392,在藥學期刊中則分別為433和164。這說明均勻設計的應用較正交設計比應用明顯偏少。莫少紅[2]認為由于均勻設計在數據分析、優化計算方面較難掌握,需借助計算機及優化軟件才能進行,是其在推廣應用中受到一定限制的原因。
2用電子表格Excel進行均勻設計數據處理的基本步驟
路基壓實度研究論文
一、控制路基路面壓實度均勻性意義
在確定的配合比情況下,壓實度給我們一個綜合的定量控制指標,它以室內或現場的標準實驗為基礎,但施工中存在著壓實度不均勻,又可用壓實度偏差來判別。相同的路基路面材料在不均勻的壓實作用下可形成不同的物理力學指標,在道路結構工作壽命期間發生著向不良狀態發展的動態變化,易導致各類道路病害現象,這反映出道路結構的穩定性與耐久性受壓實合理性的控制。在路基頂面以下50cm深度范圍,必須嚴格進行壓實度控制,其中最小壓實度控制,是檢驗壓實工作有效性的限度,即要求不均勻的壓實度,均不能低于最小壓實標準,欲獲得均勻合理的壓實度必須采用合適的壓實含水量及科學的拌和方法,碾壓方法等。
二、控制路基路面壓實含水量的分析
控制路基路面壓實含水量是保證壓實度及均勻性的前提條件。壓實含水量必須在碾壓前做現場抽樣沒定施工中含水量散失一般比最佳壓實含水量偏大,粉性土含水量大時對壓實的敏感性大,其最佳壓實含水量應較壓實試驗的最佳含水量偏低,如果穩定土中摻有粉煤灰時,應考慮粉煤灰自身含水量對穩定土含水量的影響。以上幾種情況各有不同的施工壓實工藝控制的實際意義,用大于最佳壓實含水量W實,即偏大的控制施工壓實含水量,有制于穩定土的壓實。現場可采用“混合料液限控制法”控制碾壓前的含水量。
三、控制路基路面材料拌和均勻性分析
不同摻量穩定土的對照試驗結果表明:外摻料所含比例的變化,對穩定土的物理力學性能有很大的影響。施工中可用單位面積定量上應當足以保證大致均勻,特別是利用拖拉機牽引鏵犁多次翻拌,穩定土拌和機拌和時,其強制破碎拌和作用及大面積連續作業,可使均勻度達到很高水平。實際施工中采用計算單位面積上所用外摻劑質量或體積,按所計算數量布料的方法進行控制。廠辦法施工穩定土的均勻度能得到較好保證,路拌法施工雖然強制破碎拌和作用以大面積連續作業可使均勻度達到很高水平,但人為影響較大。一般存在兩種可能,拌和深度淺,土料在穩定土中含量過高;拌和深度過大,使應有的素土層之外的土料摻入而降低了外摻劑劑量。但前者危害性大,因為素土夾層完全不具有穩定土的水穩性,并形成結層中的一個弱薄層。控制犁拌深度時必須遵循“寧深勿淺”原則,并控制外摻劑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