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查區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9 06:17:1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勘查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寧縣勘查區煤質特征
鄂爾多斯盆地早、中侏羅世沉積了一套厚約300m的含煤巖系,其下部為富縣組,以含灰白色石英砂巖和紫紅色泥巖為特征,無可采煤層;上部為延安組,以砂、泥巖互層為主,含煤性好。據前人的分析,可將延安組劃分為五個成因地層單元,自下而上依次為I、Ⅱ、Ⅲ、Ⅳ、V¨J。寧縣中部勘查區位于鄂爾多斯盆地南部,主要含煤地層為侏羅系延安組,可采煤層有3層,自上而下編號分別為煤2、煤5、煤8。煤2形成于Ⅲ單元地層,煤層厚度0.08~3.66m,平均厚度1.51m;煤5形成于Ⅱ單元地層,煤層總厚0.10~5.79m,平均厚度1.9811;煤8聚煤期構造活動相對較弱,聚煤作用強烈,煤層厚度0.05~l7.70m,平均厚度7.18m,分布較廣,屬于較穩定煤層,為本區的主要計量煤層。各煤層煤類較簡單,根據中國煤炭分類國家標準(GB/T5751—2009),主要為弱粘煤。
1煤質特征及成煤環境
1.1煤質特征
煤巖特征:①宏觀煤巖特征。各煤層均呈黑一暗黑色,條痕呈黑褐色,弱瀝青光澤,少量為弱玻璃光澤,以條帶狀結構為主,線理狀結構次之。煤層內、外生裂隙較發育,裂隙充填方解石薄膜,偶見少量黃鐵礦薄膜。煤層以暗淡型煤為主,個別點上為半暗型、半亮型煤。煤巖成分大部分以均狀暗煤,含少量條帶狀鏡煤和亮煤;②顯微煤巖組分。對可采煤層的樣品顯微煤巖組分鑒定分析表明(表1),鏡質組含量為49.07%~53.41%,以基質鏡質組為主,均質鏡質組次之,少量結構鏡質體。惰質組含量為40.37%~45.99%,以絲質體、半絲質體為主,少量粗粒體、碎屑體、微粒體。無機組分主要以碳酸鹽為主,粘土礦物和硫化物次之。根據上述煤巖鑒定結果,鏡質體和惰質組之和占有機組分的99.0%以上,可采煤層煤的顯微煤巖類型為微鏡惰煤。從表1中可以看出,有機顯微組分鏡質組由下而上減小,而惰質組由下而上增大;鏡質組最大反射率由上向下呈增大的趨勢,說明隨著煤層埋藏深度的加深,變質程度加大,屬于區域變質類型。
1.2煤質特征與成煤環境的關系
煤中微量元素富集和分布的因素可分為原生、次生和后生三種因素。原生因素是在泥炭沼澤形成開始到結束過程中,對沼澤中微量元素遷移、富集起控制作用的地質因素,包括成煤環境。就本區來說,各煤層煤巖特征所反映出成煤時期是一個封閉的還原的沼澤環境,各煤層富含鏡質組和惰質組,而且鏡質組由下向上減少,而惰質組由下向上增多。煤8位于延安組下部,與上部的煤5、煤2相比,由于煤8成煤期水動力條件更強,流水攜帶的氧越易破壞硫聚集的還原環境,所以煤中含硫較低,一般小于1%,表現出淡水沼澤中硫聚集與水介質條件的密切關系??傮w來說,本區可采煤層均形成于淡水環境,各煤層中硫分的分布變化明顯體現出沼澤微環境的演化,在近于封閉的局限湖,水介質逐漸咸化,氧化還原電位降低,硫離子濃度增加,由煤8的低硫煤(s=0.67%)變為煤5的中硫煤(S:1.46%)、煤2中高硫煤(S:l。66%)。
煤礦勘查區地質背景及聚煤特征
摘要:安寧煤礦勘查區隸屬貴州省普安縣樓下鎮,位于魚龍向斜和老鬼山背斜之間。構造形態較簡單,總體上為一略有起伏的單斜構造,斷層及褶皺不發育。該區地層產狀穩定,傾角較緩。勘查區內主要含煤地層為二疊系上統龍潭組,該組含煤較為穩定,煤層層數與變化不大,具有一定規律性。3層可采煤層的連續性及賦存情況較好,均為開采價值較高的煤層。
關鍵詞:聚煤特征;龍潭組;含煤性;安寧煤礦
1勘查區區域地質背景
安寧煤礦勘查區大地構造單元位于揚子陸塊(一級構造單元)、上揚子陸塊(二級構造單元)、揚子陸塊南部被動邊緣褶沖帶(三級構造單元)、六盤水復雜變形區[1]。區內發育較多斷層和褶皺,斷層走向及褶皺軸向以北東向、北西向和近東西向為主。北東向的斷層和褶皺略呈向南東突出的弧線;北西向的斷層和褶皺呈弧狀向北東突出;近東西向的斷層和褶皺呈弧狀向北突出(圖1)。區內北西—南東向擠壓應力形成北東向的褶皺和逆斷層;北東—南西向擠壓應力形成北西向的褶皺和逆斷層。前人認為該區域的構造組合總體上是受近南北向的擠壓而產生的共軛剪切形成[2]。也有觀點認為該構造組合屬南西—北東向、南東—北西向應力疊加作用的產物。本文認為該區域的構造格架主體是燕山運動形成的,區內的一系列正斷層可能是燕山運動早期及晚期構造應力方向轉變(即由擠壓變為伸展)時形成的。構造應力的變化使得先期形成的斷層和褶皺呈弧狀彎曲。同時區內正斷層的形成不排除是喜山期區域伸展作用的結果。勘查區位于老鬼山背斜與魚龍向斜之間(圖1)。
2勘查區地質特征
安寧煤礦勘查區位于貴州省普安縣樓下鎮,區內整體上為一略有起伏的單斜構造,構造形態較簡單,區內斷層及褶皺不發育。地層傾向一般為115°~195°,傾角6°~15°,平均為10°。勘查區含煤地層沿走向和傾向的產狀有一定變化,變化范圍不大。區內由新至老出露的地層有: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T1f);二疊系上統龍潭組(P3l)、峨眉山玄武巖(P3β)。本區含煤地層為二疊系上統龍潭組(P3l),含煤層9~16層,煤層總厚度為15.02~26.66m,平均為20.42m。本區可采煤層3層:19、24、26號煤層。
礦區水工環地質勘查技術研究
1礦區水工環地質勘查技術的基本概述
1.1技術優勢。對于礦區生產來說,由于我國具有非常復雜的地質環境,礦區勘察技術發展緩慢,技術設備不成熟,因而在礦區作業中時常會遇到一些災害事故等。基于此,通過應用水工環地質勘察技術,能夠全面系統的了解礦區地質情況,為礦區建設開采提供參考[1]。水工環地質勘察技術,能夠有效保障作業安全,防止事故發生,同時促進礦區規劃建設,提高開采效率。1.2應用現狀。在以往的礦區地質勘查等地質工作當中,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和不足,特別是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已經不能滿足實際要求。所以,應當積極改革相關地質工作,運用科學的指導思想,將傳統地質管理理念改變,進而在地質工作中取得更大的進展。對于礦區地質工作,找礦是地質工作的一個重要應用,但是在很多因素的影響下,地質找礦實際工作中,面臨的問題也是多方面的,如缺乏健全的找礦機制、礦產資源面臨枯竭,整體地質找礦工作相對滯后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將會極大的影響礦區作業的安全和效率,不利于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并且還會對環境生態產生不利的影響[2]。因此,為了解決礦區地質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對于水工環地質勘察技術,應當積極應用。
2礦區水工環地質勘查技術的應用措施
2.1RS技術的應用。RS技術是當前水工環地質勘察技術中的一個很常用的技術,通過運用該技術,能夠使勘查工作質量得到很好的提升。RS技術在礦區資源、災害、地質等方面的勘察中,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隨著近年來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RS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得到了更好的應用。不過,RS技術在最初的水工環地質勘察工作中,其應用比較初級,只是探測單一波段[3]。而在現階段的應用當中,可以實現多元遙感,勘察全面性、準確性都大大提高。在多元遙感的應用下,通過計算機信息系統,建立多元模型,從而得到更為全面、詳細的礦區地質勘查資料,工作人員通過勘查圖直觀觀察,能夠更準確的分析礦區地質環境情況。所以,在礦區作業中,充分利用RS技術,對各類地質因素全面掌握,以保障礦區建設及開采的安全。2.2TEM技術的應用。TEM技術是一項比較先進的物質探測技術,最先是在航空領域當中應用。隨著科技的發展,TEM技術在近年來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應用范圍也得到了較大的擴展。在當前的水工環地質勘察技術中,也占據了比較重要的位置。雖然該技術在我國的應用時間仍然比較短暫,但是其在礦區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中的重要性,已經得到了高度的重視。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利用TEM技術,能夠充分發揮出電偶源法、垂直賜偶源法等方面的功能,從而使應用范圍得到擴大。在礦區水工環地質勘察工作中,TME技術的應用優勢較為明顯,能夠獲取到高精確度的數據信息,由于該技術敏感性強,所以在大多數地質環境下,都能取得理想的勘察效果。另外,在該技術的應用中,不會受到耦合噪聲的較大影響,勘察工作可在懸空狀態下進行,所以能避免地形因素的影響。2.3GPR技術的應用。在GPR技術的應用當中,在獲取地質信息的時候,主要是利用了電磁波。在工作應用當中,在地面適當位置安裝發射裝置,裝置將電磁波發射向地面,通過利用聲吶技術原理,對地質數據信息加以獲取。對于收集到的信息,可以使用計算機進行處理加工,形成相應的溝通。在溝通當中,能夠對礦區地層厚度、巖面等很多地質形態信息加以體現。同時,利用GPR技術,能夠更加完整的展現出地下地質條件等復雜的因素,為礦區作業提供更加詳實和充足的依據。目前,隨著礦區建設數量和開采規模的不斷擴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安全更為重要。因此,在礦區作業中對GPR技術加以應用,能夠實現對礦區地下地質情況的勘察,對礦區地質信息有一個更加全面的掌握。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較大深度的探測中,該技術的應用可能會受到影響而造成效果削弱。2.4GPS技術的應用。GPS技術是水工環地質勘察技術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能夠使工作人員任務量降低,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獲取更加準確的地質信息。在該技術的實際應用中,通過衛星定位,利用三個衛星的情況下,能夠對任何位置加以監測。該技術在工作中的應用,主要是由工作人員觀察確定位置,將具體位置信息,向地面基準站發送,地面基準站中設置PGS接收機,對同步衛星加以實現,由地面信息接收裝置,全面檢測接收信號。接收裝置最后在基準站中,全面收集整理信息。通過該技術的實際應用,對于礦區地質情況、地質災害、環境污染等問題,能夠更準確的監測。以龍脖河礦區為例,通過GPS網布設,完成了GPS網平差與質量統計分析,確定基線內部結構是可靠的。具體數據如下所示:
3結論
在礦區作業當中,隨著礦區建設數量和開采規模的擴大,對于工作效率和工作安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礦區地質情況通常較為復雜,因此為了確保安全,必須對礦區地質進行有效的勘察,了解相關的地質信息。在工作中應用礦區水工環地質勘查技術,包括RS、TEM、GPR、GPS等技術的應用,能夠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地質情況,進而為礦區作業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煤礦區水文地質勘查論文
摘要:煤炭資源在我國的能源應用以及能源開發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國作為一個能源大國,煤炭能源在我國有著非常廣泛并且多方面的應用。作為一種消耗性的能源,煤炭資源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因此我國的相關煤炭管理部門針對煤炭生產的安全問題進行了必要的監督以及管理。為了有效的保障我國的煤炭生產的安全,我們需要進行的工作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進行煤炭生產前的水文地質勘查。文章主要針對煤礦區域內的水文勘查工作的現有狀態以及相關的問題進行詳細的闡述以及分析,希望通過文章的闡述以及分析能夠有效地提升我國煤礦水文勘查工作的發展,同時也為我國煤礦行業安全生產的進一步推進和落實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煤礦區;水文質地;勘查工作;現狀;建議
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有很多的組成部分共同促進了我國的經濟高速持續發展,在這里面就包含了我國的煤炭資源領域。近些年我國的煤炭行業一直在穩步的提升以及發展過程中,已經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力量。因此我國也非常地重視煤炭資源的勘探工作。在煤炭領域中,煤炭地質勘探工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內容,作為煤炭行業中的重要工作內容,煤炭地質勘查工作中的水文地質勘查是一項初始工作,如果沒有到位并且精準的水文地質勘查就會導致后續的煤炭地質勘查失去作用。因此良好的煤礦水文地質勘查工作的質量以及效率顯得尤為重要和關鍵。在我國煤炭開采的過程中,煤礦開采行業一直非常重視煤礦水文地質勘查工作,尤其是近些年,隨著我國對于能源的消耗量在不斷的增加,我國開始大范圍的提升煤礦開采以及勘探工作。雖然在我國的煤炭行業中煤炭地質勘查取得了非常大的的發展,同時成績也是值得肯定。但是在這一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煤炭水文地質勘查工作還是有一定的問題存在。最顯著的一個問題就是,很多的煤礦在開采的前期,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對煤礦水文地質的勘察工作沒有足夠的重視,沒有針對性的進行煤炭水位勘察工作,這樣就會導致嚴重的后果,首先會嚴重地影響煤炭開采過程中的安全生產,會造成非常大的安全隱患,同時還能夠在煤炭開采的過程中造成煤礦周邊的環境污染以及生態資源破壞等問題,這些問題引發的影響都是非常負面并且長期存在的。因此在我國的煤炭開采過程中要對煤炭水文地質勘查工作有足夠的認識,同時要對水文地質的勘察結果進行分析以及落實,最大限度地保障煤礦開采過程中的安全生產,同時也保障煤礦區域周邊的環境以及生態得到有效的保護。
1在我國煤礦開采的過程中,煤礦區域水文地質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我國水文地質勘查過程中,雖然取得了較大的成績,為我國的煤礦行業的發展帶來了非常大的助力,但是在煤礦水文地質勘查的過程中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的問題有三點:首先,在我國煤炭行業發展的過程中,缺水問題以及干旱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煤炭行業的長遠有效發展。其次,在我國煤炭行業開采的過程中,有部分煤炭開采企業是不計后果的進行煤炭開采,這樣帶來了非常負面的影響。最后,在我國煤炭開采的過程中,我國煤炭區域的自然環境以及生態環境受到了極大的破壞,呈現出越來越脆弱的狀態。
2我國煤炭行業水文地質勘查工作的現有狀態
多金屬礦區礦產地質勘查成礦指標
摘要:礦產資源是每個國際工業發展的原料,也是保障經濟穩定增長的核心資源,由此可以看出礦產資源的重要性,尤其是多金屬礦。根據上述背景,提出江西多金屬礦區礦產地質勘查特征及成礦指標。首先對江西多金屬礦區地質勘查特征進行分析,主要分為三個方面:礦區構造;礦區地層;礦體特征。其次對其成礦指標進行研究分析,主要分析了江西多金屬礦區的成礦過程以及成礦指標。
關鍵詞:江西;多金屬;礦產;地質勘查;成礦指標
江西多金屬礦區主要位于江西的西部,多金屬礦區成帶分布,具有集中出現的特征。大部分礦體在平面上呈橢圓狀、透鏡狀,礦體的規模都不大相同,地表處露出的面積也大不一樣,小者僅數平方米,大者可達幾十平方千米。很多學者對多金屬礦的地質特征、巖石礦床成因以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取得了比較大的進展。本文主要通過對文獻的查閱,對江西多金屬礦區礦產地質的勘查特征以及成礦指標進行研究。
1江西多金屬礦區礦產地質勘查特征
具體來講,江西是多金屬礦區較多的地區,主要分布于江西的西部,大地構造比較混雜,該地帶具構造遷移和多旋回造山的特點。出露的地層顯示了良好的地球化學成礦環境。多金屬礦床的礦化帶寬1200m,最大寬度可以達到2000m,呈東西向分布。大部分的多金屬礦區多是鉛、鋅礦,其中還會帶有金。銀等有色金屬,這些都是工業生產中必須的原料。因此,國家的礦產資源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只有足夠的礦產資源,才能保障國家經濟的穩定發展。江西多金屬礦區部分地段具有分枝復合、透鏡狀等現象。多金屬礦區在礦帶內斷續出露,可分為三個礦段,圈出20條礦體,金屬平均品位為0.055x12。多金屬礦區礦產地質勘查特征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
(1)礦區構造江西多金屬礦床的大地構造位置處于吉安的中段。礦區構造是緊閉復式背斜,其軸部主要是由黑色頁巖組成,其翼部地層中小褶皺、次級褶皺發育比較好,在不少礦區內,均可觀測到小褶皺,其主要是由于變質地層構成的,表明該區域的變質作用與褶皺變形是同步完成的,而且很多小褶皺本身就是由面理構成的。斷裂構造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切層斷裂,其特點是比較短小,并右行滑移;另一種是逆沖斷裂,其特點是平行褶皺軸向,延伸長,發育較強。另外,在多金屬礦區內一般會發育比較強烈的變形構造。在多金屬礦區的含礦層中,具有脆性剪切帶,其中發育面理、拉伸線理、石香腸,該處的多金屬礦體亦遭受強烈變形。
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管理制度
第一條為了加強對礦產資源勘查的管理,保護探礦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礦產資源勘查秩序,促進礦業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及管轄的其他海域勘查礦產資源,必須遵守本辦法。
第三條國家對礦產資源勘查實行統一的區塊登記管理制度。礦產資源勘查工作區范圍以經緯度1“×1”劃分的區塊為基本單位區塊。每個勘查項目允許登記的最大范圍:
(一)礦泉水為10個基本單位區塊;
(二)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放射性礦產為40個基本單位區塊;
(三)地熱、煤、水氣礦產為200個基本單位區塊;
礦產資源勘查區管理制度
第一條為了加強對礦產資源勘查的管理,保護探礦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礦產資源勘查秩序,促進礦業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及管轄的其他海域勘查礦產資源,必須遵守本辦法。
第三條國家對礦產資源勘查實行統一的區塊登記管理制度。礦產資源勘查工作區范圍以經緯度1''''祝''''劃分的區塊為基本單位區塊。每個勘查項目允許登記的最大范圍:
(一)礦泉水為10個基本單位區塊;
(二)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放射性礦產為40個基本單位區塊;
(三)地熱、煤、水氣礦產為200個基本單位區塊;
礦區水工環地質勘查論文
1工作內容
礦區水工環地質工作內容,應根據礦區勘查階段和礦床類型的不同按《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規范》(GB1271991)、《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GB/T139082002)和各類礦種的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等要求結合礦區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綜合確實。主要有區域和礦區水工環地質測繪、靜止水位觀測、抽水試驗、鉆孔簡易水文地質觀測、鉆孔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編錄、坑道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編錄、地(表)下水長期觀測、取樣分析測試等。
2技術要求
2.1區域和礦區水工環地質測繪區域水工環地質測繪比例尺一般采用1∶50000~1∶10000,測繪范圍應包括一個完整的補、徑、排在內的水文地質單元。在充分收集已有水文地質、社會自然地理、水文、氣象、地震、環境污染、地質災害等相關資料的基礎上,要求基本查明區域地形地貌、地層巖性、構造及其富水性,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條件,最低侵蝕基準面位置、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現狀、第四系松散層分布和厚度、巖體風化程度、構造破碎帶和軟弱結構面(夾層)特征、節理裂隙發育情況、巖石堅硬完整程度、各巖土體物理力學性質特征、巖容發育情況、自然和人工邊坡的穩定現狀、采空區、不良地質現象分布和特征等水工環地質條件。礦區水工環地質環境地質測繪比例尺一般受用1∶10000~1∶2000。測繪范圍應包括礦床開采和疏于礦床可能造成礦山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改變和可能影響到的范圍。要求重點查明與礦床開采有關的水工環地質條件——開采技術條件。水工環地質測繪觀測路線采用穿越法和追索法相結合,一般垂直巖層、構造線走向和沿地貌變化顯著方向,對重要地質體、接觸帶、斷層帶、軟弱夾層、地質災害和不良地質現象發育地帶、河谷、溝谷和地下水露頭多的地方進行追索、觀察、詳細記錄和描述,并描繪仿信手剖面圖和進行拍照。對造成地質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地帶進行重點調查和觀測。原則上1∶50000測繪觀觀測線路間距500~1000m,觀測點密度30~50個/km2;1∶10000測繪觀觀測線路間距250~500m,觀測點密度30~50個/km2;1∶2000測繪觀觀測線路間距100~200m,觀測點密度30~50個/km2。2.2野外調查內容和要求2.2.1水文地質調查內容和要求(1)泉水調查:查明出露地貌位置和地質條件(地層、巖性、構造、產狀)、成因類型、補給來源、流量、水質(顏色、透明度、口味、氣味、沉淀物、懸浮物)、水溫、訪問其動態變化情況。選擇部分代表性強的泉取樣,進行水質化學全分析和作細菌、污染、放射分析。(2)老窿調查:查明窿口地貌位置和地質條件(地層、巖性、構造、產狀)、老窿形狀、斷面、長度、揭露層位和巖性、出水量、水質(顏色、透明度、口味、氣味、沉淀物、懸浮物)、水溫、訪問其動態變化情況。選擇有代表性的取樣,進行水質化學全分析和作細菌、污染、放射分析。(3)地表水體調查:查明河流、溪溝點的地貌位置和地質條件(地層、巖性、構造、產狀)、水位、流量、水質(顏色、透明度、口味、氣味、沉淀物、懸浮物)、水溫、與地下水的聯系、訪問其動態變化情況;水塘、湖泊的地貌位置和地質條件(地層、巖性、構造、產狀)、水位、水質(顏色、透明度、口味、氣味、沉淀物、懸浮物)、水溫、與地下水的聯系、訪問其動態變化情況。選擇部分代表性的取樣,進行水質化學全分析和作細菌、污染、放射分析。2.2.2工程地質調查內容和要求(1)地形地貌調查:調查基本地貌形態特征(海拔高程、水系平面分布特征、分水嶺的高度及破壞情況、地形高差、切割深度、地形坡度)、成因類型和展布情況,劃分地貌單元。河谷地貌應調查谷底和縱向坡度的變化情況、斷面形態、河床寬度、植被發育程度等;河流階地應調查階地的級數及高程、形態特征、長寬、高及坡度、地質構造、縱橫方向上的變化、階地的性質及組合形式;沖溝應調查其地貌位置、岸坡地層巖性、地質構造、風化程度、植被發育情況、溝底和溝口堆積物的特征。(2)土體調查:松散碎屑土應詳細觀察顏色、結構顆粒大小、形狀、均一性、磨圓度、分選性、孔隙度、干濕度、透水性、顆粒成分、顆粒含量、固結物成分、含量和固結狀態、密實度;黏性土應詳細觀察顏色、結構、干濕度、壓縮性、透水性、可塑性、礦物成分等。(3)巖體調查:應詳細觀察顏色、結構、構造、風化程度、全至強風化帶厚度、巖石堅硬程度、節理裂隙發育組數、每組條數(條/米)、單條節理裂隙的產狀、長、寬、深度、充填情況、充填物成分、統計線節理裂隙發育率(巖體長度內裂隙寬度之和/巖體長度%)、節理裂隙切割巖體情況、切割巖石塊度和形狀,編制節理玫瑰花圖或極射赤平投影圖。按《工程巖體分級標準》(GB50218-94)進行分級。(4)地質構造調查:附近地層巖性、巖層產狀、各種構造形式的分布、形態、產狀、規模、軟弱結構面的產狀、性質、斷層的位置、類型、產狀、斷距、破碎帶寬度、成分、充填膠結情況、工程地質特征、挽近期構造活動的形跡、特點、與地震活動的關系。節理裂隙發育組數、每組條數(條/米)、單條節理裂隙的產狀、長、寬深度、充填情況、充填物成分、統計線節理裂隙發育率(巖體長度內裂隙寬度之和/巖體長度%)、節理裂隙切割巖體情況、切割巖石塊度和形狀。2.2.3環境地質調查內容和要求(1)區域穩定性調查:收集勘查區及附近歷史地震資料,調查新構造活動情況、分析是否有活運性斷裂的存在。(2)社會和自然環境調查:調查居民多其他建筑物的類型、密度、旅游區、文物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的分布及范圍、破壞程度等。(3)地質災害和不良地質現象調查:調查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分布的地貌位置、地層巖性及構造條件、分布范圍、規模、形成時間、現狀穩定性、發展趨勢等;調查斜坡、人工邊坡的變形破壞及其穩定性;地面塌陷、地裂縫、不良沖溝的發育與分布范圍、形態特征、發育程度、形成原因、現狀穩定性、發展趨勢等。(4)地質環境污染調查:調查收集地表水、地下水的環境背景值(污染起始值);調查由于原生地質環境引起的地方病的原因;由于人類活動造成的地表、地下水質污染的形成條件、污染源、污染物質成分、污染途徑、污染程度、分布范圍;放射性污染的種類和范圍等。
3關鍵點研究
3.1鉆孔靜止水位測量鉆孔停工后開始進行水位觀測、觀測時間間隔為開始后的第5、10、15、20、30、45、60min各觀測記錄一次,以后每60min觀測記錄一次直至穩定,穩定標準為4h內水位波動范圍不超過5cm。3.2鉆孔抽水試驗抽水試驗一般采用穩定流抽水試驗法,試驗前先測量靚止水位。水位降深應根據試驗目的和含水層富水程度而定,應盡設備能力作一次最大降深(10m),水量大時應作三次降深。穩定時段延續時間最低不少于8h,穩定水位波動相對誤差不大于1%;涌水量波動相對誤差:當單位涌水量大于0.1L/s•m時,不大于其平均值的3%;當單位涌水量小于或等于0.1L/s•m時,不大于其平均值的5%。{波動相對誤差(%)=(最大或最小值平均值)/平均值%}。抽水試驗趨于穩定時采集化學全分析水樣一件。抽水試驗過程中應連續準確觀測和記錄水位下降、流量、水溫、氣溫和恢復水位,水位下降、流量的觀測時間間隔為抽水開始后的第5、10、15、20、25、30min各觀測記錄一次,以后每30或60min觀測記錄一次;水溫、氣溫的觀測時間間隔為每2~4h同步觀測記錄一次;抽水試驗達到穩定標準停抽后,恢復水位觀測時間間隔為停抽開始后第5、10、15、20、25、30min各觀測記錄一次,以后每30或60min觀測記錄一次直至穩定,穩定標準為8h內水位波動范圍不超過10cm。3.3鉆孔簡易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觀測所有的施工鉆孔均要求進行。由鉆孔施工單位對施工的所有鉆孔均進行觀測和詳細記錄鉆進過程中的涌水、漏水、掉塊、塌孔、縮徑、擴徑、卡鉆、埋鉆、掉鉆、涌沙、逸氣等現象發生的位置深度,測量涌(漏)水量和涌水水頭高度。觀測記錄鉆進過程中每一回次的起、下鉆動水位和沖洗液消耗量,并記錄起、下鉆動水位觀測的間隔時間。遇到休假、交接班或處理事故等停鉆時間較長時,開鉆前必須測量孔內水位。要求使用鉆孔巖心鑒定記錄表、巖心統計表、鉆孔簡易水文地質觀測記錄表、鉆孔止水記錄表、鉆孔止水檢查記錄表等專門表格進行記錄。3.4鉆孔巖芯工程地質編錄要求詳細觀察和描述巖芯的巖性名稱、顏色、結構、構造、硬度、巖石風化程度和深度、劃分各風化帶線深度、裂隙性質、密度、充填情況、發育深度、統計裂隙率;地下水活動情況;巖芯形狀、完整破碎程度、統計描述巖芯塊度、繪制巖芯塊度柱狀圖、計算回次巖芯采取率、按鉆進回次測定巖石質量指標(RQD=Lp/Lt%,式中Lp-某巖組大于10cm完整巖芯長度之和;Lt-某巖組鉆探總進尺),確定不同巖組RQD值的范圍和平均值。3.5坑道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編錄要求與地質編錄同時進行,自坑道口開始分別按層位、巖性詳細觀察和描述巖性名稱、顏色、結構、構造、硬度、巖石風化程度、節理裂隙性質、密度、充填情況、統計裂隙率、巖體完整破碎程度、巖石塊度形狀、大小、頂壁穩定程度、變形破壞情況及地下水活動情況。繪制老窿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素描圖。3.6地表水地下水動態長期觀測河溪、泉水和坑道等進行流量、水溫、氣溫的觀測;鉆孔進行水位和氣溫的觀測。一般每間隔10天觀測一次(即每月觀測3次),雨季加密觀測,取得當年的流量和水位峰值。水質按枯、雨季取樣分析。連續觀測時間不少于一個水文年。3.7巖石物理力學性格試驗要求每一工程地質巖組均應有樣品控制,樣品可直接由鉆孔巖芯(或老窿)采取,采樣規格要求芯直徑大于等于8cm,長度10~30cm,每組樣品數量為20塊左右。采樣時需用油漆箭頭標明頂面方向(↑)并按順序進行編號(如A組樣取到20塊巖芯,其編號為A-1、A-2、……、A-20),樣品取好后用石蠟密封,按組裝箱運送到試驗室。巖(礦)石的物理力學性質試驗項目有:風干含水量、風干容重、飽和容重、比重、普通吸水率、飽和吸水率、風干抗壓強度、飽和抗壓強度、抗拉強度、彈性模量、泊桑比、抗剪強度(凝聚力、內摩擦角)等。3.8水質全分析選擇區內有代表性的泉水、地表河溪、坑道和抽水鉆孔進行采樣,其中泉水、地表河溪、坑道分枯雨季采樣。盛水容器采用2千克塑料瓶,在采樣點用所取之水沖洗瓶和蓋三次以上后再采取水樣,水樣取好后,立即用石蠟封好瓶口,標明取樣位置、水點編號、填寫水樣標簽粘貼在樣瓶上,24h水送到化驗室進行化學合分析。同一水點位置另取1kg水樣加入2~3g大理石粉(標明)24h內送到化驗室進行侵蝕性CO2分析。化學全分析項目有:水的物理性質(水溫、色、口味、氣味、透明度)、HCO3-、SO4-、CL-、NO2-、NO3-、CO32-、F-、Br-、l-、K+、Na+、Ca2+、Mg2+、Fe2+、Fe3+、Al3+、NH4+、Cu2+、Pb2+、游離CO2、侵蝕CO2、H2S、可溶性SiO2、PH值、耗氧量、總硬度、暫時硬度、永久硬度、焙干殘渣、灼熱殘渣等。3.9水質專項分析選擇區內有代表性的泉水、地表河溪、坑道和抽水鉆孔進行采樣。按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進行分析和放射性檢驗。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分析項目有:色、渾濁度、嗅、味、肉眼可見物、pH值、總硬度、鐵、錳、銅、鉛、鋅、揮發酚類、硝酸鹽氮、氟化物、氰化物、砷、硒、汞、鎘、鉻(六價)、細菌總數、大腸菌類;放射性檢驗項目主要為水中的Ra、總β和總α。以上樣品的采集具有專門的和特殊的要求,取樣前需與有關衛生防疫部門取得聯系,采用其提供的樣瓶和添加藥劑,并按其規定進行采樣或聘請相關衛生防疫部門人員到現場進行采樣。3.10巖礦石放射性測量選擇部分坑道和鉆孔分別按層位和巖性分層采用γ儀進行γ值測量。3.11氣象資料收集到當地氣象部門收集歷年統計的年、月、日的最大、最小、平均溫度、降雨量、蒸發量、濕度成果數據和勘查期間的每日氣象觀測數據資料。
山區地帶錫礦地質勘查問題探討
摘要:隨著我國工業化建設的發展,對錫的要求越來越高,錫礦的開采逐漸得到重視。本文首先對錫礦進行介紹,然后分析了錫礦在云南的分布及特征,并著重對云南山區地帶錫礦地質勘查的相關技術進行和當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以促進云南錫礦的進一步保護和開發。
關鍵詞:云南;錫礦;地質勘查;探析
云南錫礦集中分布在山區,為開采勘探帶來難度,對開采技術也提出更高要求,同時要注重資源的可再生性和環境的保護,這樣才能促進云南錫礦有序開采,保證開采質量,為相關工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資源條件。在當前的環境下,為了滿足經濟社會工業等發展的需要,對本地的錫礦的開采勘探技術的進一步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我國“錫”的介紹及應用
我國云南省錫礦儲量最大,占全國錫儲量的31.4%,其礦床的數量占到全國的32.3%?!板a”具有較好的防腐蝕性,與弱有機酸作用緩慢,即使有一定的腐蝕,被腐蝕后產生的物質也是無毒害的,多用于防腐蝕工業或一些食品行業中;還用于醫療化工、航空等工業中,并將其加工成易熔合金等。
二、錫礦在云南的分布概述
礦區水文地質勘查研究
[摘要]在對密集裂隙帶礦區的地質情況進行分析研究的同時,根據礦區水文地質的基本調查方法,歸納總結了密集裂隙帶的成礦規律以及各級礦區構造的展布空間特征,為下一步的水文地質勘查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
[關鍵詞]密集裂隙帶;水文地質;成礦規律;地質勘查
水文地質學中的裂隙通常指的是類似巖漿巖、沉積巖以及變質巖等堅硬巖石在各種外界的應力作用下產生變形和破裂從而形成的空隙。按照裂隙形成原因分非構造裂隙及構造裂隙[1]。構造裂隙按照構造應力性質分為原生裂隙和次生裂隙。本文研究的礦區為包括了一條600m長、300m寬的剪切應力破碎區域的密集裂隙帶礦區。在這塊密集裂隙帶區域內,很少有規模比較大的裂隙,但是規模小、序次低的次級構造裂隙都極為發育。巖石的蝕變反應表現比較弱,主要是礦化作用比較強烈,以面狀鉀化為主。由于地下水排泄、補給等都要受到各種自然條件影響,所以不同礦區地質條件下的地下水類型是不同的[2]。密集裂隙帶礦區的地下水大多是基巖裂隙水,它的主要補給來源是大氣降水,補給量的多少受到降水形式、頻率以及礦區內裂隙的發育程度的影響。一般來說,礦區的地形坡度小、有豐富植被資源且裂隙呈現張開狀態、密度大,導致大氣降水的停滯時間久,地下水的補給滲入量就較大,相反的狀況下,地下水的補給滲入量就較小[3]。剩余還有一小部分屬于松散巖孔隙類地下水,補給來源同基巖裂隙水一樣屬于大氣降水。但是由于松散巖的滲透性強,儲水性能很差,所以在吸收了大氣降水的滲入補給以后,一部分排泄給了基巖,一部分以泉的形式從低洼地帶或者溝谷中排泄出去[4]。
1礦區水文地質調查方法
1.1礦區水文地質調查的基本內容。調查礦區全部的地下水點,對各個地下水點的控制因素、出露條件進行詳細的分析,標定匯水區域,根據礦區水文地質條件,判斷地下水系水位的流量和水位的變動幅度。在實測訪問的基礎上,安排地下水系的動態觀測工作;研究礦區的地質構造、巖石特性、地形條件和地下水系的分布、水位、補給范圍以及流量大小之間的聯系;調查地下水系的發育特征,包括密集裂隙帶區域的裂隙構造及褶皺軸、熔巖層的分布特性和分布規律;分析在不同類型的水文地質區域內,地下水和地表水彼此影響及轉化的關系;在地下水容易出現洪澇現象和排泄不順的情況的區域,注意要重點參考往年的受澇災情況,從而確定該礦區最優的排澇方案;在存在污染情況的礦區內,著重調查污染源和污染途徑。1.2礦區水文地質調查工作方法。確定礦區水文地質的調查區域范圍:在密集裂隙帶的礦區水文地質調查范圍不僅僅是小的礦區內區域,而應該是大于礦區內區域的一個完整的水文地質單元。其中地質單元的確定主要參考礦區的壓扭性斷裂以及隔水層的隔水邊界,可以從1:10萬~1:30萬的地質水文圖中選取;水文地質觀測的調查:地質觀測點主要指的是地貌點、地層構造點和地層巖性點。在調查的過程中,要以控制各種類型的地質體和地質界線為主要原則進行工作的開展。其地貌點主要包括了巖溶地貌、河谷地貌、侵蝕地貌幾種。地層構造點又包括了褶皺、斷裂兩種,調查地層構造點主要就是調查褶皺和斷裂的位置、走向、規模大小,分析密集裂隙帶和地下水系的影響關系。地層巖性點包括的主要是不同巖石性質的標志層、地層的特性點。
2地下水、地表水動態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