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思想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4 09:41: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林業思想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林業思想

林業思想內涵研究思考

摘要:本文從世界各國林業經營思想的轉變著手,對現代林業思想內涵進行了剖析,指出和諧發展是現代林業建設的必由之路。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生態危機的凸現,人們對傳統林業經營思想和經營模式進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態林業概念,后又逐漸演化為可持續林業、現代林業。然而,到目前為止,現代林業這個概念,還未被人們真正認識和正確理解,業外人士往往錯誤將“現代林業”當作“現代化”林業。業內人士也有不少人將“現代林業”抽象化,使“現代林業”遠離社會,脫離實際,嚴重影響了中國現代林業的建設。

1.世界各國林業建設觀念的轉變

現代世界各國林業經營思想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具體的經營目標和重點上,雖然千差萬別,但總體思路和發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斷重視生態環境作用,兼顧生態與經濟的協調。其中比較有代表意義的有奧地利的“森林經營新模式”,其目的是實現不破壞生態平衡的環境保護與經營;瑞典的“立地特點林業”,認為“合理林業可與小規模自然保護和景觀并存”;德國的“正確林業”,采取“與健全的科學知識和經驗證明的實踐準則一致的經營方法,同時,保證林地的經濟與生態生產率,從而實現物質與非物質機能的永續”;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計劃”,以森林生態經營思想為基本原則,大力倡導公眾參與,積極引入科學技術和生態技術,持證經營,充分實現森林多種價值;修正的熱帶“近自然森林經營”,要求從整體出發,經營森林生態系統,以保證生態系統的生產率與穩定性;日本的“森林•林業流域管理系統”,則從日本國情出發,把森林作為“綠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來進行經營管理[1][2]。

林業不再只是一個經濟部門,而是環境建設的主體,是人類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基礎產業——這已是大家的共識[3][4]。

2.“現代林業”的定義

查看全文

現代林業思想內涵研究

摘要:本文從世界各國林業經營思想的轉變著手,對現代林業思想內涵進行了剖析,指出和諧發展是現代林業建設的必由之路。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生態危機的凸現,人們對傳統林業經營思想和經營模式進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態林業概念,后又逐漸演化為可持續林業、現代林業。然而,到目前為止,現代林業這個概念,還未被人們真正認識和正確理解,業外人士往往錯誤將“現代林業”當作“現代化”林業。業內人士也有不少人將“現代林業”抽象化,使“現代林業”遠離社會,脫離實際,嚴重影響了中國現代林業的建設。

1.世界各國林業建設觀念的轉變

現代世界各國林業經營思想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具體的經營目標和重點上,雖然千差萬別,但總體思路和發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斷重視生態環境作用,兼顧生態與經濟的協調。其中比較有代表意義的有奧地利的“森林經營新模式”,其目的是實現不破壞生態平衡的環境保護與經營;瑞典的“立地特點林業”,認為“合理林業可與小規模自然保護和景觀并存”;德國的“正確林業”,采取“與健全的科學知識和經驗證明的實踐準則一致的經營方法,同時,保證林地的經濟與生態生產率,從而實現物質與非物質機能的永續”;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計劃”,以森林生態經營思想為基本原則,大力倡導公眾參與,積極引入科學技術和生態技術,持證經營,充分實現森林多種價值;修正的熱帶“近自然森林經營”,要求從整體出發,經營森林生態系統,以保證生態系統的生產率與穩定性;日本的“森林•林業流域管理系統”,則從日本國情出發,把森林作為“綠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來進行經營管理[1][2]。

林業不再只是一個經濟部門,而是環境建設的主體,是人類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基礎產業——這已是大家的共識[3][4]。

2.“現代林業”的定義

查看全文

詮釋現代林業的思想內涵

摘要:本文從世界各國林業經營思想的轉變著手,對現代林業思想內涵進行了剖析,指出和諧發展是現代林業建設的必由之路。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生態危機的凸現,人們對傳統林業經營思想和經營模式進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態林業概念,后又逐漸演化為可持續林業、現代林業。然而,到目前為止,現代林業這個概念,還未被人們真正認識和正確理解,業外人士往往錯誤將“現代林業”當作“現代化”林業。業內人士也有不少人將“現代林業”抽象化,使“現代林業”遠離社會,脫離實際,嚴重影響了中國現代林業的建設。

1.世界各國林業建設觀念的轉變

現代世界各國林業經營思想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具體的經營目標和重點上,雖然千差萬別,但總體思路和發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斷重視生態環境作用,兼顧生態與經濟的協調。其中比較有代表意義的有奧地利的“森林經營新模式”,其目的是實現不破壞生態平衡的環境保護與經營;瑞典的“立地特點林業”,認為“合理林業可與小規模自然保護和景觀并存”;德國的“正確林業”,采取“與健全的科學知識和經驗證明的實踐準則一致的經營方法,同時,保證林地的經濟與生態生產率,從而實現物質與非物質機能的永續”;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計劃”,以森林生態經營思想為基本原則,大力倡導公眾參與,積極引入科學技術和生態技術,持證經營,充分實現森林多種價值;修正的熱帶“近自然森林經營”,要求從整體出發,經營森林生態系統,以保證生態系統的生產率與穩定性;日本的“森林•林業流域管理系統”,則從日本國情出發,把森林作為“綠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來進行經營管理[1][2]。

林業不再只是一個經濟部門,而是環境建設的主體,是人類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基礎產業——這已是大家的共識[3][4]。

2.“現代林業”的定義

查看全文

現代林業思想內涵探究論文

摘要:本文從世界各國林業經營思想的轉變著手,對現代林業思想內涵進行了剖析,指出和諧發展是現代林業建設的必由之路。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生態危機的凸現,人們對傳統林業經營思想和經營模式進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態林業概念,后又逐漸演化為可持續林業、現代林業。然而,到目前為止,現代林業這個概念,還未被人們真正認識和正確理解,業外人士往往錯誤將“現代林業”當作“現代化”林業。業內人士也有不少人將“現代林業”抽象化,使“現代林業”遠離社會,脫離實際,嚴重影響了中國現代林業的建設。

1.世界各國林業建設觀念的轉變

現代世界各國林業經營思想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具體的經營目標和重點上,雖然千差萬別,但總體思路和發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斷重視生態環境作用,兼顧生態與經濟的協調。其中比較有代表意義的有奧地利的“森林經營新模式”,其目的是實現不破壞生態平衡的環境保護與經營;瑞典的“立地特點林業”,認為“合理林業可與小規模自然保護和景觀并存”;德國的“正確林業”,采取“與健全的科學知識和經驗證明的實踐準則一致的經營方法,同時,保證林地的經濟與生態生產率,從而實現物質與非物質機能的永續”;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計劃”,以森林生態經營思想為基本原則,大力倡導公眾參與,積極引入科學技術和生態技術,持證經營,充分實現森林多種價值;修正的熱帶“近自然森林經營”,要求從整體出發,經營森林生態系統,以保證生態系統的生產率與穩定性;日本的“森林•林業流域管理系統”,則從日本國情出發,把森林作為“綠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來進行經營管理[1][2]。

林業不再只是一個經濟部門,而是環境建設的主體,是人類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基礎產業——這已是大家的共識[3][4]。

2.“現代林業”的定義

查看全文

林業思想發展論文

我省“建設‘兩型’社會,林業怎么辦”的大討論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目的是以大討論促進林業大發展,以林業大發展更好地促進“兩型”社會建設。當前,我縣林業發展與“兩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在全面建設“兩型”社會的關鍵時刻,迫切需要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使我們能深刻審視所處時代和環境變化,把思想觀念從不利于兩型社會發展的認識中解放出來,作為林業局局長,應增強責任意識,站在時代的前面,堅定不移地解放思想,以思想大解放推動林業大發展。

一是圍繞建設現代林業來解放思想。新形勢下,推進林業發展,必須認識到我縣林業發展中存在的許多問題,特別是生態問題成為全社會最為關注的熱點,必須從傳統林業認識中解放出來。發展現代林業就是要圍繞生態文明建設主題來開展,全面認識和把握林業的社會職能,突出抓好生態建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實施“科技興林、項目立林、依法治林、人才強林”戰略,努力提高林業生產和管理水平。

二是圍繞查擺和解決問題來解放思想。我縣林業建設雖然取得了不少成績,林地面積139.8萬畝,有林地118.5萬畝,森林蓄積量21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31.67%,林業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森林質量不高,畝平森林蓄積量低于全省0.3立方米,覆蓋率低于全省14個百分點,林業發展水平與全省林業較發達的縣市比,存在較大差距,表面上看是資源、經濟方面的差距,深層次的原因還是思想觀念上的差距,是執政的政績觀上出現了偏差,是急功近利的行為削弱了林業發展后勁。解決林業資源不足、效益不高、生態功能脆弱、與社會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問題,必須提高認識,更新觀念,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增強科學發展意識。

三是圍繞保護生態資源和發展產業來解放思想。林業是國民經濟與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林業的特性決定了生態中有產業,產業中有生態,二者相互聯系,互相促進,不可分割。只重視生態和只重視產業都是狹隘偏見的林業發展觀。只有建立起比較完備的生態體系,滿足社會生態公益和精神文化要求,林業產業才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高的效益;只有建立起發達的產業體系,滿足了社會對林產品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支持、保障生態體系的發展。在處理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的關系中,必須以生態建設推動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反哺生態建設,實現協調推進,良性發展。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兩型社會,作為林業人,必須明確林業使命,肩負林業生態建設的主體職責。具體來說,要突出依法治林、堅持科技興林,大力保護、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著力構筑完善的林業生態體系和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建設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第一,堅持造林綠化,增加森林資源。

查看全文

現代林業思想內涵論文

摘要:本文從世界各國林業經營思想的轉變著手,對現代林業思想內涵進行了剖析,指出和諧發展是現代林業建設的必由之路。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生態危機的凸現,人們對傳統林業經營思想和經營模式進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態林業概念,后又逐漸演化為可持續林業、現代林業。然而,到目前為止,現代林業這個概念,還未被人們真正認識和正確理解,業外人士往往錯誤將“現代林業”當作“現代化”林業。業內人士也有不少人將“現代林業”抽象化,使“現代林業”遠離社會,脫離實際,嚴重影響了中國現代林業的建設。

1.世界各國林業建設觀念的轉變

現代世界各國林業經營思想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具體的經營目標和重點上,雖然千差萬別,但總體思路和發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斷重視生態環境作用,兼顧生態與經濟的協調。其中比較有代表意義的有奧地利的“森林經營新模式”,其目的是實現不破壞生態平衡的環境保護與經營;瑞典的“立地特點林業”,認為“合理林業可與小規模自然保護和景觀并存”;德國的“正確林業”,采取“與健全的科學知識和經驗證明的實踐準則一致的經營方法,同時,保證林地的經濟與生態生產率,從而實現物質與非物質機能的永續”;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計劃”,以森林生態經營思想為基本原則,大力倡導公眾參與,積極引入科學技術和生態技術,持證經營,充分實現森林多種價值;修正的熱帶“近自然森林經營”,要求從整體出發,經營森林生態系統,以保證生態系統的生產率與穩定性;日本的“森林•林業流域管理系統”,則從日本國情出發,把森林作為“綠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來進行經營管理[1][2]。

林業不再只是一個經濟部門,而是環境建設的主體,是人類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基礎產業——這已是大家的共識[3][4]。

2.“現代林業”的定義

查看全文

現代林業思想內涵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從世界各國林業經營思想的轉變著手,對現代林業思想內涵進行了剖析,指出和諧發展是現代林業建設的必由之路。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生態危機的凸現,人們對傳統林業經營思想和經營模式進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態林業概念,后又逐漸演化為可持續林業、現代林業。然而,到目前為止,現代林業這個概念,還未被人們真正認識和正確理解,業外人士往往錯誤將“現代林業”當作“現代化”林業。業內人士也有不少人將“現代林業”抽象化,使“現代林業”遠離社會,脫離實際,嚴重影響了中國現代林業的建設。

1.世界各國林業建設觀念的轉變

現代世界各國林業經營思想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具體的經營目標和重點上,雖然千差萬別,但總體思路和發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斷重視生態環境作用,兼顧生態與經濟的協調。其中比較有代表意義的有奧地利的“森林經營新模式”,其目的是實現不破壞生態平衡的環境保護與經營;瑞典的“立地特點林業”,認為“合理林業可與小規模自然保護和景觀并存”;德國的“正確林業”,采取“與健全的科學知識和經驗證明的實踐準則一致的經營方法,同時,保證林地的經濟與生態生產率,從而實現物質與非物質機能的永續”;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計劃”,以森林生態經營思想為基本原則,大力倡導公眾參與,積極引入科學技術和生態技術,持證經營,充分實現森林多種價值;修正的熱帶“近自然森林經營”,要求從整體出發,經營森林生態系統,以保證生態系統的生產率與穩定性;日本的“森林•林業流域管理系統”,則從日本國情出發,把森林作為“綠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來進行經營管理[1][2]。

林業不再只是一個經濟部門,而是環境建設的主體,是人類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基礎產業——這已是大家的共識[3][4]。

2.“現代林業”的定義

查看全文

清代林業思想研究論文

摘要:清代前期,中國林業處于古代傳統林業階段。在林業思想上,表現為受農本思想和風水思想的深刻影響。對林業的認識基本上局限于農業的水平,主要是追求森林的經濟效益,強調發展經濟林。在民間乃至上層統治者,林業思想中包含著相當程度的迷信成分,風水說相當盛行。同時,少數先進人物已能較深刻地認識到森林的生態作用,提出了森林防災和多效益的思想,盡管其內容還不完善,還主要是為了保護農田、為農服務,但森林生態思想畢竟已經初步形成。

關鍵詞林業思想農本思想風水清代前期

思想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理性認識。這種認識既是從實踐中產生,反過來又指導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實踐。林業思想是制定并實行林業政策的理論基礎,同時又反映這一時代的科技發展水平、林業生產狀況,以及人們對森林作用認識的程度。清前期的林業思想既包含了前代人的成果,又有所突破和發展。清代,作為我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前期社會尚未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同時該時期人口增長迅猛,從數千萬增長到4億;棚民大量涌現,毀林開荒問題突出;水土流失、水災、旱災等生態災難頻繁發生。在這種形勢下,林業思想作為現實的反映和林政的靈魂,從形式到內容都表現出一些與明代以前及鴉片戰爭以后不同的特點,反映出鮮明的民族性、時代性、過渡性和獨創性。研究這一時期的林業思想及其特點,不僅有助于我們認識和弘揚傳統思想,而且對于今天的林業和生態建設不無借鑒意義。

1農本思想中的林業思想

我國自古以來,就主張農為邦本。農本思想對林業發展影響很大,清代當然也不例外。一方面,發展農業要占用耕地,在人口增長的情況下,毀林開墾就成為天經地義之事。另一方面,林業當中含有類農的成分,如桑、果、茶、柴、材等經濟林就是屬農的部分。所謂發展農業,就理應包含這種林業。故自古就是“農桑”并稱、“種樹”齊舉。康熙帝曾專門為“耕織圖”制詩,寫序。序言中曰:“朕早夜勤毖研求治理,念生民之本,以衣食為天。……欲令環宇之內皆敦崇本業,勤以謀之,儉以積之,衣食豐饒以共躋于安和富壽之域。”[1]可見康熙帝對農本的認識。

關于林業的地位和作用價值,清前期諸位皇帝多有論述和詔令。順治“十二年(1655)覆準,民間樹植以補耕獲,地方官加意勸課,如私伐他人樹株者,按律治罪。十五年(1658)覆準,桑柘榆柳,令民隨地種植,以資財用。”[2]康熙十年(1671)覆準,“民間農桑令督撫嚴飭有司加意督課,毋誤農時,毋廢桑麻。”雍正二年(1724),清世宗諭令:“舍旁田畔,以及荒山曠野,量度土宜,種植樹木。桑柘可以飼蠶,棗栗可以佐食,桕桐可以資用,即榛楛雜木,亦可以供炊爨,其令有司督率指畫,課令種植。仍嚴禁非時之斧斤,牛羊之踐踏,奸徒之盜竊,亦為民利不小。”還告誡地方官員要“各體朕拳拳愛民之意,實心奉行。”[3]五年(1727)議準,“直隸州縣閑曠之地,令相其土宜,各種薪果,如各處河堤栽種柳樹……其地宜桑麻者,尤當勤于栽種,令地方官察其勤惰,分別獎懲。”同年諭令:“修舉水利種植樹木等事,原為利濟民生,必須詳諭勸導,令其鼓舞從事,不得繩之以法。”[2]

查看全文

林業院校思想政治調查分析

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之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林業是基礎,肩負著構建生態文明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使命。而林業院校在創造、傳承、傳播生態文化方面又具備著其他高校所無法具備的條件和優勢。作為肩負著人才培養和林業科技事業重要責任的林業院校教職工來說,他們的思想政治狀況至關重要。為了準確了解和把握我國林業院校教職工思想政治狀況,筆者于2017年9-10月進行了調查。調查采取問卷調研的形式系統實施。全國8個林業院校1600余名教職工參與。調查內容涉及教職工的政治意識、價值觀念、家庭生活、職業發展和對院校工作的看法等方面。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700份,回收1670份,回收率98.2%%,其中專任教師占58.72%,管理人員占41.28%,男職工為48.3%,女職工為51.7%,黨員占76.45%,年齡在31-40歲之間的教職工占51.1%。本文依據調查數據進行分析,盡可能全面地呈現當前林業院校教職工的思想政治狀況,并對加強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建議。

一、狀況分析

調查表明,當前林業院校教職工思想政治狀況總體積極健康,擁護黨的領導,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充滿信心,熱愛教書育人事業,關心關注林業事業發展,愿意為高等教育事業和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同時也應看到,林業院校教職工在工作發展和家庭生活中還存在一定的困擾,需要引起高度關注。(一)林業院校教職工積極關注社會時事熱點問題和政策動向,堅決擁護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領會國家各項重要會議精神,充分肯定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愛國熱情持續高漲1.政治意識牢固樹立,關注國家政策動態,支持推進“一帶一路”和開發雄安新區等重大戰略決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2017年在中共中央正確領導下,我國進入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繼續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展現新的局面,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顯著成效,經濟增長繼續居于世界前列,“十三五”規劃順利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提升黨員群體黨性修養,“打虎拍蠅獵狐”鐵腕反腐交出沉甸甸的成績單,種種歷史性成就充分展現了黨和政府強大的治理能力。調查顯示,80%以上的教職工密切關注“黨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雄安新區”設立等熱點時政問題。表明了林業院校的教職工普遍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關心關注國家發展和政策動態,積極支持擁護國家重大戰略發展。2.愛國情懷持續強烈,對日益彰顯“中國最強音”的大國風范自豪驕傲。黨的正式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90%以上的教職工對“一帶一路”“雄安新區”等建設發展充滿期待,高度認同我國的綜合國力在不斷增強,國際地位明顯提高。一半以上的教職工非常關注“四川阿壩州九寨縣發生的7.0級地震”,對災區人民表達了深切的同情與關懷,對中國政府再次展現的高效救災能力表示贊許和自豪,更加堅定了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信心和決心。(二)林業院校教職工密切關注林業動態,充分肯定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方針,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對林業經濟蓬勃發展充滿信心與期待1.關心林業熱點新聞,積極響應生態建設發展,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調查顯示,超七成以上的教職工關注“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第二十三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13次締約方大會”的召開引起林業院校教職工的廣泛熱議,接近六成的教職工關注會議的動向。由此可見隨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開展,積極響應生態建設發展,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已成為林業院校教職工共同追求的目標。2.隨著林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生態文明建設深入貫徹,林業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林業院校教職工對未來發展充滿期待。超過96%的教職工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深刻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林業院校更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積極努力。調查結果表明,接近99%的教職工認同生態文明建設要始終貫穿經濟建設的全過程,并對林業經濟發展充滿期待與信心,堅持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三)林業院校教職工高度認同高校以立德樹人為本,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但在工作發展和家庭生活中存在部分困擾。1.林業教職工高度認同高校以立德樹人為本,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調查數據顯示,超過98.4%的教職工認同“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的觀點;98.2%的教職工認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93.9%的教職工認為“沒有穩定,什么事情也辦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去”。說明林業院校的教職工對于高等院校的發展根本和教師職業的使命具有高度的認同,國家沒有穩定就沒有發展,高校沒有穩定也一樣會停滯不前。教職工要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與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高校要以教學、育人為中心,教師要擔負起教學、育人的責任和使命,形成“重教學重育人”的良好教學氛圍。2.生活上,教職工面臨的主要生活困擾主要在收入、子女成長和教育、住房等方面存在問題。調查發現,林業院校的教職工面臨的主要生活困擾主要是“經濟收入”“子女教育與成長發展”和“住房”,分別占68.4%、54%和41.6%。當前高校教職工的收入普遍不高,林業院校教職工的收入尤其偏低,面對高昂的生活成本和子女教育,必然捉襟見肘。此外,“身體健康”、“社會保障”和“贍養老人”也是大家普遍面臨的生活困擾,而“家庭情感”則非常穩定,認為其是生活困擾的比例僅為6.8%。通過分析,發現男性教職工對個人現實發展的擔心和顧慮更多,在“經濟收入”“住房”等問題的關注度上更高,分別高出女性教職工6%和11%,女性教職工對“身體健康”的關注則大于男性教職工,這可能與中國傳統觀念中男性是家庭主要勞動力,應承擔更多家庭經濟負擔有關。3.工作上,專業技術職務晉升和工作負擔重壓力大是當前教職工主要面臨的困擾,而缺少進修機會也是管理人員面臨的主要問題,大家普遍認為當前的考核機制不合理。調查表明,教職工面臨的主要工作困擾為“專業技術職務晉升困難”,占51.5%,其次是“負擔重,壓力大”,占41.6%,然后是“考核機制不合理”和“缺少進修機會”,分別占29.1%和26%。分析發現,教師對專業技術職務晉升的關注高于管理人員7.1%;教師面臨的主要工作困擾是專業技術職務晉升,管理人員則覺得工作負擔重、壓力大;同時缺少進修機會也是女性教職工和管理人員面臨的主要工作困擾,二者普遍認為當前的考核機制不合理;此外,在職業發展方面,女性教師對學術引路人方面需求高于男性教師。(四)通過交叉分析,可以看出因性別、年齡等不同條件,反映出來的教職工的關注點和困擾存在差異。1.在國家政策頒布、社會熱點新聞等方面,女性教職工關注度明顯不同于男性教職工;但在高校歸屬感和職業認同感方面,略有差別。研究表明,一方面,在政治熱點關注方面,“男”“女”側重不同,男性教職工普遍比女性教職工更關注政治事件,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設立河北雄安新區”等事件上,男性教職工關注度普遍比女性教職工高出15%以上;但從“阿壩州九寨溝縣7.0級地震”“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等社會事件的關注度上來看,男性女性教職工相差不大。另一方面,在職業認同感方面女性教職工在職業認同感和學校發展現狀方面和男性教職工差別較小。2.從教學科研及職業前景規劃角度來看,專任教師壓力較大;但在對學校管理及發展趨勢方面,管理人員的信心與認同明顯高于專職教師。統計數據表明,32%的專任教師表示教學科研經費不足,僅有8%的管理人員持此觀點;20.6%的專任教師苦惱于科研道路沒有引路人,而大部分管理人員比較關注如何獲得更多的進修機會;管理人員對職業的不認同感高于專任教師15%左右。對學校發展現狀、管理水平、教學科研條件及學校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管理人員的滿意程度均高于專任教師九到十個百分點左右。

二、對策建議

此次調研的數據表明,新形勢下林業院校的管理水平和科研能力需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明確學校定位,在全面推進高校自身發展的基礎上,關注教職工精神和物質需求,提升職業認同感和歸屬感。1.以院校發展為根本,提升教職工實際獲得感。接近50%的教職工認為影響林業院校發展最重要的因素是國家對林業院校的投入和學校領導班子的決策能力,接近16%的教職工認為學校的發展定位對高校發展十分重要;認為學校管理制度、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對高校發展有重要影響的比例分別占10.1%和6.7%;僅有3.4%的教職工認為學科建設水平是高校發展的重要成分。另根據提取主觀題“對當前林業教育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中的關鍵詞頻次分析發現,教職工普遍認為國家和相關部委應加大對林業院校的支持和投入,立足中國國情,與國際化接軌,培養具有高水平的理論和實踐人才,提升林業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為國家的青山綠水生態戰略服務;高校教育無論依托教學還是科研,本質都是在開展育人工作,而林業教育則重在突出林業的特色,將林業教育融入整體生態環境教育中,圍繞林業與生態文明建設培育人才;另外,林業研究與應用要相輔相成,林業人才培養要兼顧素質教育和實際應用,要服務于我國綠色事業發展需求。2.以積極跟進國家政策為目標,加強院校科研能力建設。課題調查了教職工對本校的發展現狀、管理水平、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風教風和學風建設等情況的評價。結果表明,教職工對本校的“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評價最高,滿意度達70%,其次是對“校風、教風和學風建設”和“學校發展現狀”的評價,滿意度分別占60.5%和56.9%。同時,65%的教職工對學校提供的進修機會表示不滿意,57.7%的教職工對高校的教學科研條件表示不滿意。由此,也映射了前面所提到的當前教職工面臨的工作困擾,主要是“專業技術職務晉升困難”和“缺少進修機會”,這也是意見和建議的高頻詞分析中“教學”和“科研”受到高度關注的原因。由此可見,提升教學科研配套服務、改善考核機制、加強課題申報培訓等是提高教職工教學科研能力、促進林業院校發展最為迫切的現實需求。3.以提升院校整體素養為途徑,滿足教職工物質文化需求。研究發現,林業院校教職工在高校發展、教學科研建設及個人家庭生活等方面的態度有一定的相關性,院校整體素養和教職工的物質文化需求是相輔相成等的。對本校工作的評價中,有73.1%的教職工對教職工待遇表示一般甚至非常不滿意,恰與68.4%的教職工認為面臨的生活困擾主要是經濟收入是一致的;51.5%的教職工認為專業技術職務晉升困難,42%的教職工認為在工作過程中感到負擔重壓力大,與54.6%的教職工對學校的管理水平不太滿意又是密不可分的。由此應盡可能多為教職工提供一些進修機會,提升教師隊伍的素質,滿足教師的精神文化需求,從而提升學校整體素養,并進而提升教職工的物質生活水平,緩解生活壓力。

作者:倪瀟瀟 劉蘇儀

查看全文

現代林業思想內涵探究論文

摘要:本文從世界各國林業經營思想的轉變著手,對現代林業思想內涵進行了剖析,指出和諧發展是現代林業建設的必由之路。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生態危機的凸現,人們對傳統林業經營思想和經營模式進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態林業概念,后又逐漸演化為可持續林業、現代林業。然而,到目前為止,現代林業這個概念,還未被人們真正認識和正確理解,業外人士往往錯誤將“現代林業”當作“現代化”林業。業內人士也有不少人將“現代林業”抽象化,使“現代林業”遠離社會,脫離實際,嚴重影響了中國現代林業的建設。

1.世界各國林業建設觀念的轉變

現代世界各國林業經營思想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具體的經營目標和重點上,雖然千差萬別,但總體思路和發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斷重視生態環境作用,兼顧生態與經濟的協調。其中比較有代表意義的有奧地利的“森林經營新模式”,其目的是實現不破壞生態平衡的環境保護與經營;瑞典的“立地特點林業”,認為“合理林業可與小規模自然保護和景觀并存”;德國的“正確林業”,采取“與健全的科學知識和經驗證明的實踐準則一致的經營方法,同時,保證林地的經濟與生態生產率,從而實現物質與非物質機能的永續”;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計劃”,以森林生態經營思想為基本原則,大力倡導公眾參與,積極引入科學技術和生態技術,持證經營,充分實現森林多種價值;修正的熱帶“近自然森林經營”,要求從整體出發,經營森林生態系統,以保證生態系統的生產率與穩定性;日本的“森林•林業流域管理系統”,則從日本國情出發,把森林作為“綠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來進行經營管理[1][2]。

林業不再只是一個經濟部門,而是環境建設的主體,是人類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基礎產業——這已是大家的共識[3][4]。

2.“現代林業”的定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