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針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4 23:43:2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留置針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兒靜脈留置針留置護理論文

1臨床資料

本科采用BD公司生產的24型有翼直型留置針頭,本組300個病例中,留置對象最小為出生后20分鐘,最大為6歲。其中男性178例,女性122例。留置時間最短為24小時,最長7天(7天后即使沒出現問題亦拔出更換部位穿刺)。

2留置失敗的原因與分析

2.1局部紅腫硬結

2.1.1主要和血管壁彈性下降脆性增加以及些藥物造成的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導致藥液外滲有關[1],如甘露醇、鈣劑、多巴胺、腦蛋白水解物等藥物,新生兒及哮喘病兒多見。

2.1.2有些患兒本身血管管徑細小、通透性高,藥液自血管壁滲出。

查看全文

靜脈留置針留置方法探討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靜脈留置針的最佳留置方法。方法將100例使用靜脈留置針的患者按照單、雙日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均選用健側前臂頭靜脈按照留置針操作規程進行穿刺,對照組按照常規將3M透明敷料直接蓋住留置針進行固定,針尾用膠布粘貼固定;觀察組在使用3M透明敷料前,先用一條帶棉芯輸液貼蓋住留置針的針眼,然后覆蓋3M透明敷料固定,留置期間用護腕固定。每天輸液完畢,均用肝素鹽水進行正壓封管處理。觀察兩組在留置時間、滲液滲血、發生靜脈炎、脫出等方面的差異。結果觀察組在留置時間、滲液滲血、發生靜脈炎、脫出等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加用輸液貼覆蓋透明敷料再予護腕固定的方法,可避免留置針的脫出,減少滲血滲液,降低靜脈炎的發生率,延長留置針的使用時間護理論文。

[關鍵詞]留置針;留置方法;輸液貼;敷料

留置針因其操作方便,留置時間較普通靜脈輸液針長而被臨床廣泛使用。但靜脈留置針留置過程中可發生套管堵塞、液體外滲、靜脈炎、套管脫出等并發癥[1],而影響留置時間。為了延長留置針的留置時間,減少滲液、滲血、靜脈炎的發生,我院采取加用輸液貼后覆蓋透明敷料再予護腕固定的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05年8月~2006年5月住院期間應用靜脈留置針的患者100例。觀察組68例,對照組32例。男62例,女38例。年齡52~85歲,平均68.5歲。輸液量在1500ml以下者53例,輸液量在1500ml以上者47例。

1.2材料與方法

查看全文

靜脈留置針在兒科護理的效果

靜脈留置針(又稱為靜脈套管針)在臨床輸液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不僅能減輕護理人員工作量以及提高工作效率;同時還能降低因反復穿刺導致的疼痛,提高患兒配合度[1]。然而由于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較長,因此在靜脈留置針應用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做好患兒家屬的交流以及密切關注穿刺部位是否存在不適等護理干預。本研究對常規穿刺輸液與靜脈留置針穿刺輸液在兒科護理服務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對比分析,旨在為提高兒科護理服務質量提供參考經驗,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我院兒科收治的160例患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常規組(80例)和留置組(80例)。留置組中男45例,女35例,年齡1歲~6歲,平均年齡(3.4±1.1)歲,住院時間3d~13d,平均(5.4±2.2)d;常規組中男42例,女38例,年齡1歲~8歲,平均年齡(3.1±1.3)歲,住院時間4d~15d,平均(5.2±2.5)d。2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首先明確患兒是否有靜脈輸液標準,隨后分別對2組患兒實施護理服務。常規組患兒接受傳統常規穿刺輸液護理,如輸液前協助患兒及其家長進行常規檢查,予以藥物皮試,在患兒輸液完畢后及時拔除輸液針,并妥善處理。留置組患兒接受靜脈留置針穿刺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首先選取合適靜脈留置針和血管,最常用留置針型號為18~24G;在穿刺之前,協助患兒取平臥體位,并將頭偏向一側,護理人員在患兒頭部選取合適血管后予以消毒;取下留置針保護套,以直刺方式置針,保持針尖與皮膚間角度為15°~30°,置針后對血液流入情況進行觀察,并將軟管置入靜脈,隨后抽出針芯,在穿刺口處貼上無菌貼膜以及透氣膠布進行固定,同時注明置管日期。②封管:取3~5mL0.9%氯化鈉溶液進行封管,先注射2~3mL,隨后邊推注邊拔出輸液針,推注和拔出針頭時速度宜緩慢,確保封管液能完全充滿管腔。③注意事項:護理人員置管期間需遵守無菌操作規程,密切關注穿刺點是否存在滲液或紅腫等現象,指導家長對患兒注射部位進行熱敷,以防靜脈炎發生,通常情況下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為3d~5d,留置時間過長感染風險越高。1.3觀察指標。①記錄并比較2組患兒穿刺成功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主要為輸液堵管、感染和靜脈炎等。②采用自制滿意度調查表對穿刺技術、靜脈輸液以及健康宣教等滿意度進行評估,每項評分為100分,評分越高表示滿意度越高。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兒置針成功率比較留置組患兒置針成功率為98.75%(79/80),常規組患兒置針成功率為71.25%(73/80),2組比較差異顯著(χ2=4.737,P=0.030)。2.22組患兒置針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留置組患兒發生靜脈炎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5%;常規組患兒發生感染2例、靜脈炎3例、堵管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75%,留置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χ2=4.737,P=0.030)。2.32組患兒及其家長對護理服務滿意度比較留置組患兒及其家長對穿刺技術、靜脈輸液以及健康宣教等評分均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1。

3討論

查看全文

靜脈留置針在兒科護理的作用

臨床靜脈留置針,又名套管針,作為一種新護理操作技術已經逐漸取代傳統鋼針。靜脈留置針對血管刺激小,留置時間長,使用治療藥物方便,尤其廣泛應用于兒科護理中[1]。2005年以來,大連市兒童醫院兒科住院患者全部使用靜脈留置針,減輕了反復靜脈穿刺給患兒帶來的痛苦和恐懼,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提高工作效率。但同時靜脈留置針的應用仍然存在著包括并發癥在內的多種臨床問題,通過對此問題的分析,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一定參考。

1資料與方法

隨機選取大連市兒童醫院2017年1月至12月200名住院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采集其基本信息,包括年齡、性別、住院時間、病程中應用留置針情況、并發癥及其干預、疾病預后等。以72~96h作為靜脈留置針正常留置時間標準,達標者統計為留置針組;任何原因導致提前非計劃拔管均統計為對照組。

2結果

結果表明,200名患兒中由于各種原因提前拔管者67例,占33.5%,說明留置針臨床應用中仍然存在著并發癥在內的多種臨床問題,導致無法充分使用而發揮最大臨床治療效益。對留置針組與對照組一般資料比較分析結果表明,二者在性別、年齡、住院時間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同時,分析結果也說明,經過臨床護理的正確治療及干預,留置針并發癥等不會產生明顯不利臨床后果,未影響治療進程,對于病程也未造成明顯不利影響。通過對67位患兒提前拔管原因分析,其中由于患兒家長主動要求拔管的19例,占28.3%;由于并發癥所致拔管48例,占71.7%。留置針出現并發癥總發生率為21.2%,其中主要并發癥為靜脈炎、堵管及液體外滲,發生率分別為9.5%、8.7%、4.0%。

3討論

查看全文

靜脈留置針在改良電抽搐治療的運用

觀察兩組意外脫管和藥物滲出、重新穿刺、局部淤青、靜脈炎的發生率和一個療程內平均穿刺次數、血液污染和針刺傷發生率和每次藥物使用量。意外脫管是指患者將頭皮針頭或留置針在未經醫護人員同意的情況下將其部分拔出血管外,回抽無回血,或完全拔出皮膚外,也包括醫護人員操作不當所致脫管[6]。藥物滲出和靜脈炎:參照美國靜脈輸液協會和《輸液治療護理實踐標準》的靜脈炎分級:局部發紅、腫脹、疼痛、出現與靜脈走向一致的條索樣物;藥液外滲:局部腫脹,可伴疼痛感[7]。血液污染是指在進行穿刺或治療過程中,意外將頭皮針或留置針拔出后,因靜脈壓的作用,針尖上帶有的血液或針眼滲出的血液污染患者的皮膚、被褥和地面,或污染醫務人員皮膚、粘膜、衣物等。使用SPSS15.0軟件包進行處理,兩樣本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值<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意外脫管、重新穿刺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患者藥物滲出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兩組一個療程平均穿刺次數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每次藥物使用總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兩組患者血液污染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患者針刺傷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兩組患者局部淤青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患者靜脈炎的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討論

研究顯示,兩組患者意外脫管、藥物滲出和重新穿刺發生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臨床為了完成整個治療過程,需要重新建立靜脈通路,增加重復穿刺次數,使用頭皮針的對照組意外脫管、藥物滲出和重新穿刺次數明顯大于使用安全性靜脈留置針的觀察組,可能與安全型靜脈留置針導管進入血管后有較好的組織相容性[8],其軟管漂浮在血管中,而頭皮針則是鋼質鋒利的針頭留在血管中,且針體短,不易固定,因此在推注麻醉劑引起疼痛,患者不自主的肢體運動和使用肌松劑后肌肉陣攣,使頭皮針更易刺穿血管外造成意外脫管、藥物滲出,還導致個別治療過程不連續,以重新穿刺來保持治療的連續性,而留置針恰好能克服這些缺點,其外套管柔軟、無尖刺、不易打折,患者穿刺部位的手臂可較隨意移動[9]。MECT是一個治療精神分裂癥較好的增效策略,患者無痛苦體驗,依從性大大增加[10],研究顯示兩組患者一個療程穿刺次數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使用觀察組的穿刺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與使用留置針可以保留72~96h[11],便于固定有關。對照組和觀察組的每次藥物使用總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是觀察組無藥物滲出,避免藥物在皮下蓄積致藥物的延遲吸收,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另外在臨床上行MECT的患者常伴有某些軀體疾病,在治療過程中由于麻醉藥物和電抽搐治療刺激的影響,使得復蘇時間延遲、舌后墜,呼吸道梗阻、心率下降、血壓下降[7]等情況常有發生,使用留置針為生命支持提供了及時、有效的靜脈通路[12],為臨床后續治療護理提供了方便。暴露和保護患者的血管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血液污染率顯著大于觀察組,與易紅等[13]的研究結果一致,因為頭皮針尖端裸露,無任何保護裝置,同時由于MECT過程中推注藥物引起的疼痛以及患者無意識的肢體運動以及固定不牢都使患者容易將頭皮針意外拔出,導致患者、周圍環境及醫護人員被血液污染,甚至發生針刺傷或眼球結膜暴露。本研究中觀察組無針刺傷發生,與留置針良好的留置效果,減少不必要的重復高危穿刺以及留置軟管有關。據國內外報道,乙型肝炎、艾滋病疫情越來越嚴重,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的人數也不斷增多,給醫務人員的心身造成極大的傷害[14,15];0.004mL乙肝(+)患者的血液就可以感染醫務人員[16],因此對有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等陽性患者使用安全型靜脈留置針穿刺,可以有效避免護士因針刺傷或眼球結膜暴露而防止造成血源性疾病的傳播,降低職業暴露的機會,保障了護理工作的安全性,從而緩解護士的心理壓力[17]。另外對照組局部淤青明顯高于觀察組,與頭皮針的鋒利面在拔針時再切割血管形成新的損傷或按壓時間不夠和使用留置針避免反復穿刺導致的血管內膜損傷,從而保護了患者的血管有關;研究顯示在每72h定期拔出導管與根據需要拔出導管,在靜脈炎和導管故障發生率效果方面類似[18],本觀察組有1例靜脈炎發生可能與患者長時間未進食,輸注pH值和滲透壓異常的藥物和液體有關;或與留置針敷料引起局部皮膚代謝障礙,過敏反應出現局部瘙癢紅腫有關,具體情況有待進一步研究。故在改良電抽搐治療中應用封閉式留置針,可保證MECT治療的連續性和安全性,在防止醫院內血源性傳染病的交叉感染和保護環境,預防護士的職業暴露,減少穿刺次數,減少針刺傷,保護患者的血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作者:李水英鮮玉霞周茜工作單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

查看全文

骨科護理靜脈留置針應用透析

在手術中建立通暢的靜脈通路,及時快速的輸血輸液及靜脈給藥是手術能否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是手術成敗的關鍵。過去傳統的靜脈穿刺往往難以滿足這一要求。近年來,靜脈留置針已普遍用在手術室的護理工作中,其具有針體長,外套管較柔軟、無尖,不易打折,置于血管中不會因手術體位的變動刺破血管壁,造成液體外滲,并且穿刺成功率高等優點。我科自2004年起使用靜脈留置針進行術中輸液護理,取得了滿意的護理效果,現將該技術的應用及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靜脈留置針的正確應用

1.1靜脈留置針的選擇

由于手術過程中隨時需要快速補液,為防止術中更換體位致留置針脫出,一般選用針體長而粗的留置針。目前我科使用的是由美國貝朗公司生產的帶加藥壺的18G和20G的普通型靜脈留置針,其針尖銳利,易于進針,穿刺角度靈活,操作簡便、易學、安全,其針管具有良好的柔韌性及獨特的彈性功能而且固定方便,不易脫出血管外,避免術中更換體位所致針頭脫出血管外,防止藥液外滲,減小并發癥的發生,而且輸液速度流暢等。

1.2靜脈選擇

根據手術方式,病人的體位要求選擇合適的靜脈,其原則是以不妨礙手術者操作,便于麻醉醫生手術中用藥和保證輸液、輸血的順利進行為原則。靜脈應粗直,有彈性,血流量豐富,易于觸及,充盈良好,避開靠近神經、韌帶、關節、硬化、受傷、感染的靜脈,一般選用上肢前臂靜脈。因下肢血管回流路徑長,靜脈瓣較多,易造成下肢深靜脈血栓,故不宜選擇下肢靜脈留置套管針,而腕關節處靜脈血管粗直、彈性好,但此處穿刺易造成橈神經損傷,也不宜留置套管針。

查看全文

留置針生產工藝質量控制探討

摘要:醫療器械事關生命安全,在生產加工領域,需要嚴格控制醫療器械的生產質量,避免醫療事故的發生。近年來發生留置針漏液、套管堵塞、套管斷裂、鋼針折斷等問題,暴露出了當前留置針生產過程中質量把關不嚴,生產控制不力的缺點,也帶來了醫療安全事故。本文將對留置針的生產工藝質量控制展開研究,分析留置針生產中的風險問題,提出留置針生產中的質量控制措施。

關鍵詞:留置針;生產工藝;控制;風險

留置針又名套管針,屬于埋置于人體內的高分子耗材,常用于臨床輸液。當前醫療衛生領域的安全問題一直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各種醫療事故、醫患糾紛使得當前的用藥用械安全問題越來越突出。留置針作為臨床常用的醫療器具,近年來也發生了多起醫療安全事故,留置針的接口處和針尾發生漏液問題,套管脫落、斷裂,還有鋼針折斷,斷端殘留引發出血、感染、異物反應等。風險管理適用于醫療器械產品生命周期的所有階段,在留置針的生產工藝中,引入風險管理,在每個生產工藝環節中,通過完善的風險管理措施,控制生產質量,避免因醫療器具生產問題而引發醫療事故。

1留置針生產工藝分析

影響留置針生產質量的因素眾多,其生產工藝技術、場地生產環境、設備因素、物料選擇、質控體系等等。生產過程的工藝技術控制是質控的關鍵,并不是獨立的過程,人員、環境、設備、原材料構成了生產工藝完整體系。通過以生產工藝為討論主線,從工藝制水、包裝、滅菌燈環節,分析生產工藝中的風險點。留置針生產工藝一般包括加工工序、工藝制水、滅菌工藝和包裝工藝。留置針加工工序環節均要求在十萬級潔凈廠房中完成,涉及到24個環節,注射級用水的工藝制水工序1道,包裝環節兩道后需環氧乙焼滅菌工藝1道。

1.1生產工藝流程

查看全文

剖析幼兒靜脈留置針臨床運用措施

摘要:目的:介紹我科在臨床中使用小兒靜脈留置針的經驗體會。主要內容:對小兒留置針的留置部位,穿刺方法,固定方法,留置針封管,置管期間的護理作了詳細闡述。體會:靜脈留置針可提高療效,減少患兒的痛苦,緩解護患關系,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小兒靜脈留置針;臨床應用;體會

靜脈留置針又稱套管針,作為頭皮針的換代產品以其操作簡單、套管柔軟、套管在靜脈內留置時間長且不易穿破血管的特點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中。在搶救危重患兒時使用留置針保持靜脈通道暢通非常重要。靜脈留置針可減輕患兒多次穿刺的痛苦,保護血管,又可降低護士反復穿刺的心理壓力,緩解護患關系,提高工作效率,給患兒及護理人員帶來了很多的益處,易被患者及家長接受。我院兒科自2007年臨床應用BD公司生產的四代Y型Intima-Ⅱ24G靜脈留置針,收到良好的效果?,F將該技術在臨床應用中的體會介紹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對2007年12月~2009年12月我院采用靜脈留置針輸液的住院患兒1321例進行護理觀察,小兒年齡1h~12歲,其中新生兒30例、1歲以內的患兒685例、1~3歲的患兒420例、3~5歲的患兒106例、5歲以上的患兒80例。輸液期間,液體點滴通暢,其中留置時間最短1d,最長5d,平均以3-5d為多。

1.2方法

查看全文

靜脈留置針在兒科護理的應用

【摘要】目的分析靜脈留置針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本院兒科收治的60例穿刺輸液治療患兒,60例患兒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患兒選擇一次性不銹鋼頭皮針穿刺輸液,觀察組患兒選擇靜脈留置針穿刺輸液,調查兩組患兒護理滿意度,統計穿刺成功情況以及不良反應。結果在護理滿意度方面,觀察組患兒護理滿意度明顯更高(P<0.05);在穿刺成功率方面,觀察組患兒穿刺成功率明顯更高(P<0.05);在不良反應方面,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更低(P<0.05)。結論在兒科護理中應用靜脈留置針,能夠顯著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和穿刺成功率,減少不良反應的出現,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靜脈留置針;兒科;護理;應用效果

很多兒科患兒需要接受穿刺治療,傳統一次性鋼針因為反復穿刺會很大程度上增大患兒疼痛感,降低患兒治療依從性,存在脫落、滲漏等不良反應,逐漸無法滿足當前臨床治療實際需要[1]。靜脈留置針能夠很大程度上減輕反復穿刺對患者造成的痛苦,可以隨時用藥,在臨床上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2]。本文選擇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本院兒科收治的60例穿刺輸液治療患兒進行研究,分析靜脈留置針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本院兒科收治的60例穿刺輸液治療患兒,男性患兒與女性患兒分別34例、26例,最小年齡2個月,最大年齡13歲,平均年齡(6.5±1.9)歲,排除依從性差患兒等因素干擾,60例患兒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與觀察組患兒分別30例,每組男性患兒17例,女性患兒13例,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等各項基礎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1.2方法。1.2.1對照組。對照組患兒選擇一次性不銹鋼頭皮針穿刺輸液。備皮,使用0.5%碘伏擦拭穿刺部位,消毒范圍直徑必須要超過5cm。宣傳指切進針法,左手緊繃皮膚,右手食指、拇指按住針柄距針尖約2cm處,針頭呈傾斜角快速進針,見回血后繼續進針,將針柄固定,止血帶松開,調整液體流速,患兒不存在不適反應后,針頭使用膠布固定。1.2.2觀察組。觀察組患兒選擇靜脈留置針穿刺輸液。結合患兒不同穿刺部位,分為頭皮注射和手足注射兩種方式,其中頭皮注射選擇血流豐富、粗值、無靜脈瓣、易固定血管,比如說額靜脈,手足注射選擇掌背靜脈、足背靜脈等。使用2%碘酒擦拭穿刺部位,之后使用75%酒精脫碘,消毒范圍直徑必須要超過8cm。左手將皮膚繃緊,右手持針翼緩慢進針,回血后繼續進針,左手按住Y接口,右手捏針翼將針芯抽回,使用透明膠粘在軟枕柄下方,使用無菌防水敷貼固定,保證固定牢靠。再次輸液之前,做好消毒處理,注射器針頭連接之前沖管,選擇注射器推注方式,脈沖式沖洗方法,推一下停一下,在導管內形成生理鹽水小漩渦,徹底清除導管內殘留藥物。1.3觀察指標。調查兩組患兒護理滿意度,統計穿刺成功情況以及不良反應。1.4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中所有試驗數據均運用SPSS20.0數據統計軟件進行樹立,其計量資料通過t來進行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靜脈留置針在兒科護理的運用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患兒靜脈留置針時間最長的持續了1周,最短為1d,平均留置時間為3.5d。

1.2操作過程

選取美國BD公司生產的一次性靜脈使用留置針進行。根據患兒的生理特點,選取頭皮靜脈穿刺,多為額正中靜脈。血管的選擇則是以相對比較粗、直且有彈性、便于固定的血管進行。血管選擇完畢后,首先用75%乙醇棉球消毒2次,消毒范圍直徑約5cm左右為宜。進行穿刺之前,需要旋緊肝素帽,按照常規方法進行穿刺。穿刺完畢后,用透明敷貼固定,注明時間。根據BD公司建議,靜脈留置針的留置時間在4d左右。臨床有資料表明,其時間可以達27d之久,平均時間在8d左右。常見靜脈炎一般發生在6d以后,5d時靜脈炎的發生率很低,因此可作為普通留置時間。

1.3護理方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