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血腫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5 08:09: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顱內血腫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顱內血腫微創治療論文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41例腦出血患者中,男28例,女13例;年齡14~82歲,平均60歲;高血壓腦出血31例,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腫10例。
臨床表現及意識狀態:按照GCS(Glasgow昏迷評定量表)評分及主要臨床表現分為:3~5分12例,6~8分9例,9~12分11例,一側肢體偏癱33例,一側瞳孔散大6例,雙側瞳孔散大5例,呼吸、心跳等生命體征不平穩5例,腦實質內血腫患者血壓都在高血壓范圍。
頭顱CT檢查:基底節區出血19例,腦葉出血2例,小腦出血1例,丘腦出血6例,原發性腦室出血3例,硬膜外血腫或硬膜下血腫10例,出血破入腦室15例;血腫量按多田公式計算,出血量20~30ml4例,31~50ml18例,≥51ml18例,小腦出血13ml1例。中線移位26例。
手術時間:出血至手術時間6~24小時29例,24~72小時12例。
手術方法:根據頭顱CT結果,采用YL-1型一次性顱內血腫粉碎穿刺針進行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
顱內血腫臨床分析論文
【摘要】探討外傷性遲發性顱內血腫的發病機制,臨床特點及處理方法。對高?;颊呙芮杏^察病情變化,及時復查CT,清除血腫,可明顯提高搶救成功率。
【關鍵詞】顱內血腫診治
我院自2003年1月~2007年8月共收治外傷性遲發性顱內血腫(delayecltraumaticintracerebralhematoma,DTIH)16例,現將其臨床特點和防治措施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1一般資料
本組16例,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齡20~72歲,平均年齡52歲,>50歲以上6例。道路交通傷10例,墜落傷4例,其他外傷2例。入院時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13~15分3例,9~12分7例,6~9分2例,3~6分4例。首次CT時間:傷后0.5~3小時8例,3~12小時4例,12~24小時4例。首次CT掃描正常5例,蛛網膜下腔出血5例,腦挫裂傷伴點狀出血4例,顱骨骨折5例。傷后24小時內復查CT發現血腫12例,72小時3例,超過3天1例。其中2例于開顱血腫清除術后24小時內對側又出現血腫。復查CT出現DTIH而病情無明顯變化3例;意識清楚,訴頭痛加重,伴惡心、嘔吐4例;GCS評分下降8例;其中一側瞳孔散大4例,雙側瞳孔散大2例。
顱內血腫術后護理論文
【關鍵詞】顱腦
顱腦外傷,在平時發生率均很高。頭部外傷后,顱骨板障出血,硬腦膜血管以及腦表面或腦實質內血管出血均可形成顱內血腫,壓迫腦組織。隨著血腫不斷擴大可導致腦移位,形成腦疝而累及生命中樞。因此,其致死率或致殘率均很高,應引起人們普遍重視。以往大多數顱內血腫均采取手術治療,隨著CT在腦外傷臨床診斷中的普遍應用以及對顱內血腫認識的加深,對部分顱內血腫采取非手術治療的問題受到了普遍的關注。從而對如何觀察病情的演變等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神經外科自2003年1月~2005年2月對78例顱內血腫采取了非手術治療,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78例,男50例,女28例。年齡1~82歲,平均31歲,其中35歲以下62例占79.49%。
1.2受傷方式及臨床表現打擊傷5例占6.41%,墜落傷18例占23.08%,車禍傷55例占70.51%。主要癥狀:傷后無昏迷者40例占51.28%,嗜睡7例占8.97%,有原發性昏迷31例占39.74%;昏迷時間5~10min。有頭痛、惡心、嘔吐、煩躁不安等癥狀者64例82.05%,有偏癱者5例6.41%。CT提示22例兒童顱內血腫量為1~7ml,成人血腫量為7~15ml。
1.3結果治愈72例占92.31%,好轉(輕殘)6例占7.69%。
慢性顱內血腫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通過本組50例慢性顱內血腫治療的分析,探討治療方法。方法均給予鉆孔閉式引流。結果本組無死亡,大部分恢復正常,僅部分病人遺有偏癱和癲癇。結論慢性顱內血腫一旦發生,應立即引流。盡快解除顱高壓,使腦組織膨起,使腦功能得到最大改善。
【關鍵詞】慢性硬膜下血腫;引流;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磁共振成像
隨著CT、MRI的普及,慢性顱內血腫的發現有不斷升高,以往誤認為其他疾病,甚至隱匿性的慢性血腫被發現。過去依靠癥狀、體征和頸動脈造影才能發現,CT、MRI的檢查促使這類疾病發現的較早,從而減低了誤診、誤治率。本組1990~2008年共收治50例給予總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齡最小30歲,最大82歲,平均56歲。有明顯頭部外傷史38例,另有12例無明顯外傷史。
1.2癥狀與體征僅有頭痛,進行性加重的一側肢體偏癱45例,首發癥狀癲癇5例。視乳頭水腫38例。
顱內血腫非手術治療護理論文
【關鍵詞】顱腦
顱腦外傷,在平時發生率均很高。頭部外傷后,顱骨板障出血,硬腦膜血管以及腦表面或腦實質內血管出血均可形成顱內血腫,壓迫腦組織。隨著血腫不斷擴大可導致腦移位,形成腦疝而累及生命中樞。因此,其致死率或致殘率均很高,應引起人們普遍重視。以往大多數顱內血腫均采取手術治療,隨著CT在腦外傷臨床診斷中的普遍應用以及對顱內血腫認識的加深,對部分顱內血腫采取非手術治療的問題受到了普遍的關注。從而對如何觀察病情的演變等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神經外科自2003年1月~2005年2月對78例顱內血腫采取了非手術治療,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78例,男50例,女28例。年齡1~82歲,平均31歲,其中35歲以下62例占79.49%。
1.2受傷方式及臨床表現打擊傷5例占6.41%,墜落傷18例占23.08%,車禍傷55例占70.51%。主要癥狀:傷后無昏迷者40例占51.28%,嗜睡7例占8.97%,有原發性昏迷31例占39.74%;昏迷時間5~10min。有頭痛、惡心、嘔吐、煩躁不安等癥狀者64例82.05%,有偏癱者5例6.41%。CT提示22例兒童顱內血腫量為1~7ml,成人血腫量為7~15ml。
1.3結果治愈72例占92.31%,好轉(輕殘)6例占7.69%。
顱內血腫患者術前術后護理探討論文
【關鍵詞】顱內血腫護理
顱內血腫是常見的急危癥、重癥,發病急,致殘率高。我科于2007年1月至2008年11月共收治顱內血腫患者50例,其中10例為高血壓性腦出血,其余均為外傷性顱內出血,經我科手術治療40例好轉,5例治療無效死亡,5例因經濟問題自動出院。
1術前護理
1.1心理護理因患者病情發生急,外傷突然,或一向健康患者突然腦出血,針對患者具體情況做好患者家屬的心理指導,解釋手術的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治療效果、消除家屬的顧慮,積極配合治療。
1.2協助醫生做好各頂術前準備及時準確地完成術前準備,包括血常規、出凝血功能,術前四項、配血、心電圖等,備好頭皮,建立靜脈通道。
1.3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顱內血腫患者一般都伴有意識障礙及顱高壓癥狀,有效地約束患者,及時上好床欄,觀察神志、瞳孔變化,如發現一側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可能是腦疝須立即行頭顱CT檢查,并做好術前準備。
顱內血腫微創引流術護理論文
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84例,男53例,女31例,年齡23歲-72歲。其中硬膜外血腫19例,硬膜下血腫26例,腦內血腫22例,腦室內出血17例,均行微創清除術,術后存活83例,死亡1例。83例術后隨訪,根據病人ADL分級,完全恢復生活能力52例,占63%;部分恢復生活能力15例,占18%;扶拐能力12例,占14%;臥床不能自理4例,占5%。
2護理體會
2.1術前護理
2.1.1術前心理護理[2]向病人家屬交代病情的嚴重性及手術的必要性,介紹微創手術的方法、優點,消除家屬的心理負擔,取得配合;神智尚清的患者,給予一定的心理護理,同時介紹成功手術的例子,給予患者勇氣,讓患者充滿信心。
2.1.2術前護理準備認真觀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體征的變化,做好記錄;術前平抬患者,頭部給予冰袋枕頭,適當固定,避免震動;給予氣管插管,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給氧,動態監測生命體征及瞳孔的變化;術前備皮、導尿、備血、良好的靜脈通路;做好CT定位掃描,確定穿刺點,常規消毒。
小議創傷性遲發性顱內血腫診斷和治療
自從ct和mri問世并廣泛應用于臨床以來,經其掃描確診的創傷性遲發性顱內血腫的病例屢見不鮮,本文擬對22例行臨床分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22例創傷性遲發性顱內血腫病人中男15例,女7例,年齡13~78歲,平均43.6歲,多數病人為青壯年。致傷原因:交通事故7例,井下煤石砸傷6例,高處墜落傷5例,鈍器擊傷4例。
1.2受傷至入院時間2h4例,3~6h7例,7~10h6例,11~24h3例,25~72h2例。
1.3臨床表現頭部創傷后意識清楚者5例,有不同程度意識障礙者17例,其中意識蒙者3例,輕或中度意識障礙者6例,深昏迷者8例。頭痛、頭暈者5例,惡心嘔吐者4例,視物不清、失語及偏癱者均為3例,單癱及癲癇各2例。
1.4ct或mri掃描本組病人傷后頭顱ct或mri檢查,均未發現血腫,但發現大部分病人有腦挫裂傷或顱骨線型骨折。因病情惡化(出現高顱壓或腦疝),再次復查時才發現遲發性血腫。
高血壓腦出血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后護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血壓腦出血;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后護理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高血壓腦出血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后護理方法。方法采用YL一1型顱內血腫粉碎穿刺針進行穿刺引流,術后心理護理,加強觀察,保持呼吸道及引流管通暢,預防感染,防治并發癥,早期康復護理。結果60例住院期間死亡5例,放棄治療4例,生存病例隨訪6個月,繼續從事原工作且狀態良好者23例;生活自理者16例;在他人協助下能進行日常生活者12例。結論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通過合理的護理,有利于預防并發癥和病情恢復,減少致殘率,提高了治愈率,減少醫療費用。
高血壓腦出血是指腦實質內的大塊出血,起病急,來勢兇猛,病死率和致殘率很高,多見于50~60歲的病人,是高血壓病中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傳統的顱外手術需在全麻下進行,時間長,損傷大,術后病死率高。我院自2002年8月開始應用YL—1型一次性顱內血腫粉碎穿刺針治療高血壓腦出血,取得滿意的療效,而術后護理在預防并發癥和促進康復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現將術后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病例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齡46~75歲,平均63歲。60例病人均有數年高血壓病史,合并糖尿病12例,冠心病14例。入院時血壓140~225/90~130mmHg,發病至入院最短時間30min,最長72h,其中嗜睡31例,中度昏迷15例,深度昏迷14例。
1.2出血部位及血腫量出血部位位于外囊14例,內囊23例,腦室內出血13例,腦葉出血10例。根據多田氏公式計算血腫量[1],60例病人血腫量約為30~75ml,平均出血量53ml。
顱腦損傷繼發顱內血腫術后并發癥研究論文
[摘要]通過對數例顱腦損傷繼發顱內血腫術后并發癥的觀察,總結有以下并發癥較多見:肺炎、泌尿系統感染、褥瘡、靜脈炎、下肢靜脈曲張;針對并發癥積極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有助于病人術后的早日康復。[關鍵詞]顱腦損傷;肺炎;泌尿系統感染Preventionandnursingonpostoperativecomplicationsofintracranialhematomasecondarytocraniocerebralinjury[Abstract]Thecommonpostoperativecomplicationsofintracranialhematomasecondarytocraniocerebralinjuryare:pneumonia''''''''urinarysysteminfection''''''''decubitus''''''''phlebitis''''''''deepveinthrombosisoflowerextremity.Takingcorrespondingpreventivemeasuresforthecomplicationsmayhelpthepatientsrecoverearly.[Keywords]craniocerebralinjury;pneumonia;urinarysysteminfection無論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顱腦損傷僅次于四肢損傷,占全身各部位損傷的第二位。而顱內血腫是顱腦損傷嚴重的繼發性病變和重要的死亡原因,可導致顱內壓增高、腦疝的發生,死亡和致殘率均居首位。顱腦損傷繼發顱內血腫的病人,術后恢復期較長,常可產生并發癥。因此護理工作是整個治療過程的重要環節,又是病人康復的必要條件。通過對我科數年來收治的顱腦損傷繼發顱內血腫清除術后病人病情的觀察,發現其并發癥以肺炎、泌尿系統感染、褥瘡、靜脈炎及下肢靜脈血栓為多見,下面簡要敘述預防和護理。1肺炎肺炎是術后嚴重的并發癥,不僅致腦缺氧和腦水腫加重,也是傷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在護理中主要加強口、鼻腔的護理,及時清除口腔、鼻腔及呼吸道異物、嘔吐物和分泌物。將病人置于側臥或側俯臥位,以利呼吸道積存的液體及異物自動排出,保持呼吸道的通暢。對呼吸道分泌物多而不能排出者,宜盡早進行氣管切開術,并做好氣管切開術后的護理:以消毒無菌的吸痰管吸出套管內的痰液,也可將沐舒坦15mg加入生理鹽水50ml稀釋后以每小時2ml持續泵入氣道,以稀釋痰液便于吸出。定時翻身拍背,自下而上、由外向內,可有效地預防墜積性肺炎的發生[1]。一旦發生肺炎,其治療上重在保持呼吸道通暢,給氧,大量使用抗生素,同時向家屬宣教加強營養,增加蛋白質和維生素C、維生素E的攝入,以增強機體抵抗力。2泌尿系統感染顱腦損傷的病人因顱腦損傷及昏迷的影響,常有尿潴留、尿失禁,細菌從尿道外口侵入尿路,則發生泌尿系統的感染,其預防措施重在做好護理工作,主要是保持會陰部清潔,對必須使用保留導尿的病人,要嚴格無菌操作,操作時動作要輕柔,避免損傷尿道黏膜。保持導尿管無菌,若不慎污染,必須及時更換,切忌將拔除的導尿管重新插入。對于留置尿管的病人應該每周換導尿管1次,每天換尿袋1次,每天必須進行會陰護理兩次,在尿道口周圍不能有分泌物和血跡。注意多飲水,昏迷病人給予鼻飼溫開水,保證每日尿量在1000ml以上,并且尿的pH值在6.5~7.0[2]。發現尿液渾濁,有絮狀物或帶有血性尿液及時留取標本送檢,如有尿路感染及時治療。避免不必要的沖洗,若導尿管未見梗阻,則不需要沖洗。必須要沖洗時要嚴格無菌操作。最好不用氨基糖苷類和磺胺類的抗生素。引流管和集尿袋應放置在膀胱水平位置以下,保持單向重力引流,防止尿液逆流,留置導尿的病人一定要認真觀察和護理,防止尿路感染,一旦發生尿路感染,應及早拔除導尿管,給予抗菌藥物治療,如口服呋喃坦啶、甲硝唑等。重者可聯合用藥或靜脈滴注抗生素,以使感染迅速得到控制。3褥瘡褥瘡其實質就是壓迫性潰瘍或壓瘡,顱腦損傷的病人常因昏迷和癱瘓有較長的臥床時間,使骨突出部位受到較長時間的壓迫,受壓的局部因缺血缺氧而發生組織水腫、變性及壞死,從而形成褥瘡。其預防措施主要是保持床鋪平軟及干燥,定期翻身減壓,強調體位及翻身的重要性。骨突出部位及易受壓部位進行按摩或用氣圈或用海綿墊保護。一旦發生褥瘡,不能臥于患處,局部應架空,使受壓局部能懸空?;颊呖山o予翻身,每小時1次,使用氣墊、氣圈、海綿墊避免瘡面繼續受壓[2]。還可使用接尿內褲、長枕、糜子小枕、糜子墊等護理用具以防創面繼續惡化。物理治療方法:紅外線照射至創面干燥,適用于Ⅰ、Ⅱ期褥瘡。Ⅲ期褥瘡的治療,目前用高壓氧治療已取得顯著療效。目前研究者提出了一個簡便的新方法,即用塑料袋罩住創面,向袋內送入純氧,幾分鐘內可見壞死組織液化,活組織變紅,達到去腐生肌、清創的目的,可使潰瘍面迅速愈合。此外,根據濕性環境更有利于創面愈合的新理論。目前發明了一系列傷口愈合不同階段的不同敷料,不同程度上有促進肉芽組織的生長。4靜脈炎輸液是引起靜脈炎的主要原因,輸液無菌操作不嚴,液體濃度過高,長期使用同一靜脈的主要分支,使用癱瘓肢體輸液,靜脈內留置針放置時間過長等都可引起靜脈炎發生,在護理中要嚴格無菌操作,輸入高濃度液體應選擇較大靜脈,對刺激性較強的藥物,用藥時應先減慢滴速,待血管適應后再加快滴速,防止藥物溢出血管外。注射肢體周圍靜脈時,應注意保暖和放置舒適。病人長期靜脈輸液,藥物濃度高,刺激性大,易致靜脈炎的藥物,如高滲葡萄糖和20%的甘露醇等。這類情況的處理:(1)需采取幾條血管輪流使用,使每條血管都有“休息”的機會;(2)可選用大血管、小劑量、間隔緩慢滴液的辦法;(3)可對近心端的穿刺血管采取邊輸液邊熱敷的辦法,使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得到改善,減少藥物對血管的刺激。此外,靜脈注射前,護士應詢問病人注射部位有何不適,血管有無壓痛、條索狀的表現等。只有護士做到“視病人如親人”,精心處置,再加上技術上的精益求精,才能有效預防靜脈炎的發生。其次,及時發現和恰當處理。輸液中選擇靜脈原則是:先選遠心端,后選近心端,先細后粗,先手后足,保留粗大血管以備搶救時急用[2]。需長期靜脈用藥病人的注射部位,要做到心中有數,除特殊需要和搶救外,針頭選擇6~7號為宜。在輸液中一旦發生靜脈炎,首先停止在病變的肢體輸液,局部熱敷,病變周圍封閉及使用抗菌藥物。并將輸液肢體抬高,注意交替使用靜脈,不在癱瘓肢體輸液。5下肢靜脈血栓形成顱腦損傷病人,因昏迷或肢體癱瘓臥床,致肢體血流緩慢,血黏稠度和凝固性增高。??烧T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以腓腸靜脈及左髂靜脈為多見。足部、踝周、下肢的腫脹,皮膚黃白或發紺,皮膚溫度增高等是診斷本癥的重要體征。預防的主要措施是早期被動活動及按摩肢體,注意水電解質的補充,防止脫水過度及適當抬高下肢,如發生本癥應及時按醫囑給予抗生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抗凝藥物治療[1],并局部熱敷,以防肢體靜脈的壞死。病情許可在床上被動屈伸下肢做趾屈和背屈運動,內、外翻運動,足踝的環轉運動。同時按摩下肢腿部比目魚肌和腓腸肌,以促進血液循環。避免膝下墊枕和過度屈髖,以免影響小腿深靜脈回流。另外,癱瘓者下肢靜脈回流緩慢,靜脈應用的各種刺激性藥物及高滲溶液長期滯留,特別是大隱靜脈穿刺,更容易損傷靜脈內膜[3]。護士應提高靜脈穿刺技能,勿在同一靜脈反復穿刺,多采用上肢靜脈留置針方式,并減少留置時間。在飲食上給予低脂、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飲食,有心力衰竭者應給予低鹽飲食。同時保持大便通暢,防止大便用力致血栓脫落及加重心臟負荷或加重心衰。在下肢深靜脈血栓中肺栓塞是最嚴重的并發癥。如病人突然出現呼吸困難、胸痛、咳嗽、恐懼感等癥狀時,需警惕肺栓塞的可能,應立即報告醫生,并給予支持性護理,如生命體征監護、高流量氧氣[1][2]吸入(5L/min)、建立靜脈通路等,同時安慰病人,讓病人絕對臥床休息,減少搬動和翻身,避免劇烈咳嗽。顱腦損傷病人的護理工作是艱巨復雜的,正確及時的觀察和護理,既有助于病情的診斷和治療,同時又有助于病人早日康復。[參考文獻]1李清美,譚蘭,韓仲巖.腦血管病治療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1):431-433.2呂學正.外科護理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3,12(1):127-133.3張代銘.外傷性顱內血腫的診斷與治療.貴陽:貴州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8(1):18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