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6 11:16:1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慢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慢性咽炎護理

1臨床癥狀

咽部不適,有異物感,痰粘滯感,總感到咽部有咽不下又吐不出的東西,刺激性咳嗽,咽部干燥、發脹、發癢、堵塞等,但較少有咽痛。常以咳嗽來清除分泌物。清晨常吐出粘稠痰塊,易引起惡心,當用力咳嗽消除咽部分泌物后,癥狀可短暫緩解。

2主要治療

治療慢性咽炎不要濫用抗生素,因為慢性咽炎并非細菌感染。濫用抗生素對于慢性咽炎有害無益,可導致咽喉部正常菌群失調,引起二重感染。但如果患者有發熱,檢查咽部黏膜急性充血、腫脹,血常規檢查白細胞計數增高,中性粒細胞百分率升高,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廣譜抗生素治療。但只需3~5天,急性癥狀消失后應停藥。同時患者注意休息,多飲水,進流質食物。

2.1霧化吸入治療。此療法可使藥物直達肺部,因局部藥物濃度高,起效快,所需藥量少,全身不良反應小,故適用于慢性咽炎的治療

方法1:注射用乳糖酸紅霉素12.5萬單位(半支),氫化可的松注射液10mg,0.9%氯化鈉注射液20ml。每次20min,每日1次,7天為1個療程,好轉率可達90%以上。

查看全文

小議慢性疼痛的治療問題

摘要:疼痛是醫學界的一個重要課題,許多疾病和創傷都伴隨有疼痛存在。特別是晚期癌痛和慢性頑固性疼痛,醫藥論文不僅給患者帶來軀體和精神上的痛苦,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有效的止痛治療,尤其是對于晚期癌癥和慢性頑固性疼痛病人的治療,已經成為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對于晚期癌痛患者,靜脈或口服阿片類藥物是唯一能夠部分緩解疼痛的方法,但是這樣又帶來了諸多的副作用,如起過度鎮靜、呼吸抑制、便秘以及成癮等。

關鍵詞:慢性疼痛基因治療定義

病人自控鎮痛(PCA)技術的出現,給癌痛患者帶來了福音,但是它同樣存在著難以長期維持、增加感染機會、費用較高等問題。尋找更方便、有效、作用持久且經濟、安全的鎮痛方法,成為人們關注的課題。克隆細胞移植川和異種組織細胞移植的出現,為慢性疼痛的治療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近年來,又提出了用基因治療的方法來處理慢性疼痛問題的新思路工,并且已有許多科學家開始對這方面進行了深人細致的研究。

一、基因治療的基本概念

美國FDA(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在1993年給人類基因治療下的定義為:“通過對活細胞遺傳物質的改變而進行的醫學治療。這種改變可在活體外進行,然后應用于人體,或者直接在人體內進行”。從該定義可知,存在兩種基因治療方式:即間接體內法(exvivo)和體內法(invivo)。前者是通過選擇適當的靶細胞,在體外進行基因轉移,篩選可表達外源基因的細胞,再將這些細胞轉移至體內。這是基因治療前期最常用的方法,其優點在于將細胞移植回體內前,可以對細胞進行檢查和優化。但該方法僅局限于可移植細胞,如淋巴細胞和骨髓細胞等,同時仍需對可能發生的免疫反應進行檢查。該方法的另一缺陷是細胞移植回體內后其基因表達關閉,必須開發和尋找合適的啟動子。另外該法還面臨著如何長期保持移植細胞功效的問題。體內法則是直接在體內改變與修復遺傳物質。目前對其研究日益增多,可能將成為基因治療最有前途的方法。基因治療中要將某一目的基因轉移到靶細胞,就必須通過一定的載體。

基因治療載體可分為病毒型和非病毒型兩類。病毒型載體包括:逆轉錄病毒、腺病毒、腺相關病毒和疤疹病毒。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經過改造的、具有穿膜特性的病毒作為載體,定向地將目的基因導入細胞。然而由于人體自身具有抗病毒的免疫系統,使用病毒載體作為媒介來傳遞DNA時就不得不面對宿主的免疫反應。非病毒型載體包括:脂質體、裸露DNA和DNA包裝顆粒,范圍從裸DNA顯微注射、電激法、基因槍技術等各類物理學方法到聚陽離子賴氨酸或陽離子脂質體。

查看全文

慢性胰腺炎分析論文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①急性胰腺炎:共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齡23~72歲,平均48歲。主要癥狀與體征:中上腹持續性疼痛,疼痛持續4小時至2天,其中11例伴惡心,嘔吐,發病前有飽餐及飲酒史2例,伴黃疸3例。31例血清淀粉酶均高于正常水平(400~1860U/L),平均900U/L。手術、病理、臨床診斷:急性間質性胰腺炎17例,急性壞死性胰腺炎14例。②慢性胰腺炎:共6例,男4例,女2例,年齡44~75歲,平均58歲,主要癥狀及體征:間斷性或反復發作性上腹部不適、疼痛,急性發作時突發劇烈腹痛,常伴有惡心、厭油、腹瀉等。

檢查技術:采用GEHispeedNX/I雙排螺旋CT進行掃描,予仰臥位連續容積掃描,層厚5~17mm,掃描范圍由膈頂至胰腺鉤突下方平掃。其中25例進行增強掃描,非離子型造影劑80~100ml,速率3ml/秒,分別于23秒及65秒掃描,獲取胰腺動脈期及胰腺實質期影像。

結果

急性胰腺炎:31例除2例胰腺CT表現正常外,胰腺均呈局限性或普遍性腫脹,其邊緣模糊,胰腺實質內點狀低密度區10例,增強掃描低密度壞死灶與增強正常胰腺組織形成明顯對比,胰管擴張3例,胰頭膽總管擴張2例。

胰外侵犯主要表現為胰周不同程度液體滲出積聚,少量滲液積聚胰腺包膜下6例,合并左腎前筋膜增厚2例。累及小網膜囊14例,左腎區12例,左結腸旁溝9例,右腎區3例;右結腸旁溝5例,腸系膜血管根部1例;胰體、尾部假性囊腫6例;并發蜂窩組織炎1例,合并胸水形成2例。脾包膜下積液并脾密度減低1例。

查看全文

慢性腎臟病中醫證候研究

摘要:慢性腎臟病的中醫證候分類研究內容較多,除了對中醫證候概念標準化分類外,在臨床實驗室指標、臨床證候分型、證候分布規律以及系統生物學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有效的研究工作,并且使用數學、蛋白組學、統計學、流行病學、計算機技術等手段開展了全面詳實的研究工作,對慢性腎臟病中醫證候分類學研究提供了較大的幫助。為了借鑒以往的研究成果,在今后的研究中,應該嘗試將中醫證候分類研究的內涵和外延,賦予創新、發展、科學、規范的思維方法。使慢性腎臟病中醫證候分類研究更加詳盡、真實、可信,具有較好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從而使中醫西醫相結合,優勢互補,融會貫通,充分發揮慢性腎臟病中醫證候研究的理論指導作用和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慢性腎臟病;中醫證候;證候分類;證候分布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道,2012年全球因慢性腎臟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死亡的人數為86.42萬人,占疾病病死率的1.5%,位于全球主要死亡原因的第14位。近年來,CKD發病率在不斷增加,已成為目前全球性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據調查,我國普通人群中CKD的患病率為10%~13%,據此推算,我國CKD患者已經超過1億人。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尿毒癥患者為100~200萬例,而真正接受透析或移植治療的患者大約為22萬例。

1慢性腎臟病中醫證候研究沿革

傳統的“證候”定義是患者在特定時間內所表現出來的能反映疾病的病位、病性、程度或發展趨勢的一個或一組癥狀和體征。張仲景《傷寒論》有“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描述;張仲景《金匱要略》則以“病脈證治”為主線;葛洪《肘后備急方》有“諸病證候”的記載;朱丹溪也有“脈因證治”的觀點;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中提到:“醫道在乎識證、立法、用方……識證尤為緊要”。可見,辨證論治得以實施的關鍵是準確的判定證候。自1949年以來,中醫界人士對“證”的概念研究進行了不斷深入的探討,相繼開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其中包括證的實質、證候動物模型和證候規范化等研究內容。20世紀60年代初期,初步開展了證的實質研究,并且初見成效,比如,腎本質的研究、八綱證的實質研究等。20世紀70年代中期,中醫界人士全面深入地開展了證的本質研究,其中“腎本質”的研究取得較大進展[1]。1986年,在北京召開的全國“中醫證候規范”研究第二次會議提出了證候的定義和本質及演變過程,為辨證論治提供了依據,也為以后證候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2]。20世紀90年代以后,各界人士對證有了不同的觀點,出現了很多不同的聲音,對證本質研究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反思和詰問。進入21世紀,中醫證本質研究有了新的轉機,證的研究又重新進入大家的視野,受到大家重視,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比如中醫證候模型的復制、病證結合、以病統證等。

2慢性腎臟病中醫證候分類方法學研究

查看全文

慢性咳嗽診療論文

慢性咳嗽(chronicpersistentcough,CPC)是呼吸系統疾病中最常見的主訴之一,是指咳嗽持續超過3周,經檢查未能發現明顯肺部疾病。由于許多患者僅僅有咳嗽癥狀,檢查難以發現病因方面客觀證據,經常延誤診斷,自Irwin提出慢性咳嗽解剖學診斷程序,并經不斷完善后,CPC的病因確診率提高至90%以上,且不斷有新的病因發現[1]。

1病因和發病機制

目前比較一致的病因有咳嗽變異型哮喘(coughvariantasthma,CVA)、鼻后滴漏綜合征(postnasaldripsyndrome,PNDS)、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reflux,GER)、嗜酸粒細胞性支氣管炎(eosinophilicbronchitis,EB)等,也有學者把藥物(如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誘導性咳嗽和心理性咳嗽列在其中。多中心前瞻性探究表明慢性咳嗽32%~82%為單因素,18%~62%為多因素[2]。國外有關文獻[3]統計了1258例慢性咳嗽病因分析顯示,慢性鼻炎相關性咳嗽占首位34%,其中包括部分副鼻竇炎在內,其次為不典型哮喘25%,食管病變20%.

1.1PNDS

通常指鼻和鼻竇分泌物后滴,反復吸入、刺激咽喉局部反射引起慢性咳嗽,包括各種病因,如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血管舒縮性鼻炎、鼻竇炎、鼻息肉等。因此并非獨立性疾病,而稱為鼻后滴漏綜合征。鼻黏膜可具有同下呼吸道相似的炎癥反應,它的感覺神經末梢含有刺激氣道感覺神經,增加咳嗽反射敏感性、產生咳嗽的神經肽和神經遞質,可能是明顯或潛在的鼻、鼻炎分泌物滴入喉或呼吸道,刺激該處的咳嗽感受器或通過神經反射機制使咳嗽反射敏感化[4]。

1.2CVA

查看全文

慢性咳嗽治療研究論文

【關鍵詞】慢性咳嗽

慢性咳嗽是一種常見臨床癥狀,用藥治療效果不明顯,近年來,雖然診斷措施不斷完善,但治療效果仍不明顯,最終導致肺氣腫、呼吸衰竭,現就在臨床工作中對慢性咳嗽的治療加以總結,供臨床工作者參考。

1慢性咳嗽的治療

1.1非特異性治療停止吸煙。對于積液較多的咳嗽病人應以祛痰、排痰治療為主,慎用主動鎮痰藥,以防止痰液滯留加重感染。

1.2特異性治療對于感染引起的咳嗽,予以相應的抗感染治療;因腫瘤引起的解除呼吸道壓迫,進行全身式局部放、化療。

1.3鎮咳藥物的選擇確定慢性咳嗽的病因有困難或針對病因治療效果較差時可應用止咳藥物、中樞性鎮咳藥,對所有病因引起的咳嗽都有一定的鎮咳作用。其中成癮性鎮咳藥有嗎啡、可待因等,其對呼吸中樞有抑制作用,應慎重使用。非成癮性藥多為人工合成藥,如咳必清。凡是能抑制咳嗽反射弧中其他環節的止咳藥物為外周性止咳藥。鎮咳藥用于干咳無痰者,若有痰者與祛痰藥合用。

查看全文

兒童慢性咳嗽分析論文

【關鍵詞】兒童慢性咳嗽

慢性咳嗽是兒童呼吸系統疾病就診時常見的主訴癥狀,但病因復雜,且臨床表現缺乏特征性,常被認為屬感染疾病(如支氣管炎),而隨意長期使用抗菌藥物治療[1]。現對近2年來本科診治的56例兒童慢性咳嗽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兒童慢性咳嗽的病因及診治現狀,以提高臨床醫師對兒童慢性咳嗽的認識。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2005年8月至2007年10月,本科門診及住院胸片正常的慢性咳嗽患兒56例,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齡1~14歲,平均(9±3)歲。所有病例均詳細詢問病史并進行仔細的體格檢查,血常規檢查、X線胸片檢查,肺炎支原體、衣原體抗體測定,選擇性行副鼻竇X線或CT檢查、支氣管激發或舒張試驗、過敏原檢測、最大呼氣流量(PEF)測定,部分病例做24h食管pH測定、胃鏡鼻咽鏡檢查。根據以下情況作出初步診斷,并在特異性治療有效后作出最后的病因診斷。鼻后滴漏綜合征(PNDS):咳嗽以清晨或體位改變時明顯,咽部有異物感(感覺有東西滴入喉嚨,經常需要清喉),有鼻塞、流涕和咽癢,鼻竇區有壓痛或鼻竇CT提示有鼻竇炎或鼻咽鏡提示咽壁淋巴濾泡增生,有慢性咽炎、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或鼻竇炎史。胃食管反流病(GERD):陣發性咳嗽(多發生于進食后和夜間),反酸、中上腹或劍突下不適、胸骨后燒灼感、胸痛,24h食管pH測定及胃鏡提示有胃食管反流。咳嗽變異型哮喘(CVA)[2]:持續咳嗽4周以上,清晨和(或)夜間發作,運動后咳嗽加重,較長時間抗生素治療無效,而支氣管擴張劑診斷性治療可使咳嗽癥狀明顯緩解,有過敏性病史包括藥物過敏史及過敏性疾病陽性家族史,支氣管激發試驗陽性。感染后咳嗽:近期有明確的呼吸道感染史,干咳或刺激性咳嗽4周以上,胸片檢查無異常,血清病毒、支原體、衣原體抗體陽性。

1.2治療方法

查看全文

慢性疲憊免疫功能探究論文

慢性疲憊綜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CFS)是近年來被發現和熟悉的一種疾病,它和健康人體所出現的慢性疲憊有所不同。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1994年修訂的慢性疲憊綜合征診斷標準〔1〕,慢性疲憊綜合征被定義為健康人群中發生原因不明的強烈的全身乏力、低熱、咽痛、淋巴結痛、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和精神神經癥狀等,并長期持續、反復發作而喪失正常生活能力的一種疾病,是一種疲憊性疾病。近來探究表明,它和血漿粘稠度有關〔2〕。慢性疲憊綜合征可出現免疫、內分泌、代謝功能及神經精神的異常。此外,也有學者認為〔3〕,運動能誘發慢性疲憊綜合征。不適當的運動誘發慢性疲憊綜合征的原因尚不清楚,慢性疲憊綜合征很可能和各種病原體如病毒、細菌感染及其引起的免疫紊亂有關〔4〕。

1慢性疲憊綜合征和機體免疫功能關系

慢性疲憊綜合征和機體免疫功能有關。但因為機體免疫力、性別等不同,其患病率也有所不同〔5〕。有學者調查發現〔6〕,女性明顯高于男性,但和年齡和受教育程度無關。慢性疲憊綜合征和某些免疫性疾病有關,可出現多種體液免疫或細胞免疫指標異常〔4〕,大部分慢性疲憊綜合征患者出現超敏反應〔7〕;慢性疲憊綜合征患者可出現自然殺傷(NK)細胞活性低下〔8〕、抗核抗體(ANA)陽性、免疫球蛋白異常、血液中免疫復合物增高、單核淋巴細胞功能異常、淋巴細胞的亞群及其功能異常〔9〕,以及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干擾素γ(IFN-γ)等細胞因子異常增高〔10〕。細胞因子在慢性疲憊綜合征的發病機制中起著重要功能,但并不是決定性因素〔11〕。慢性疲憊綜合征的病因尚未明確。但一直認為它和輔助性T細胞2型細胞(Th2細胞)的免疫活性有關〔12〕。Staines認為,慢性疲憊綜合征的一系列功能失調引起有血管活性的神經肽的自身免疫功能紊亂〔13〕。慢性疲憊綜合征引起患者免疫功能紊亂,降低患者對毒物的清除功能,用肉毒堿治療能有效改善這方面功能障礙,緩解病情。有探究表明〔14〕,肉毒堿缺乏能促進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進程,從而誘發或加重艾滋病患者的病情;用肉毒堿治療慢性疲憊綜合征患者能抵制淋巴細胞的無序分裂,提高CD4分子表達水平,增強CD4+T細胞的免疫活性。提示慢性疲憊綜合征患者的疲憊感是由各種免疫紊亂或感染性疾病引起的一種常見臨床表現。TakahashiT等學者〔15〕進行誘導小鼠慢性疲憊綜合征疾病模型探究發現,慢性疲憊綜合征小鼠的細胞因子IL-10降低,而IL-10通過促進單核細胞表達IL-1γ、IL-1α,有效反抗炎癥。

2運動和慢性疲憊綜合征關系

眾所周知,鍛煉身體能強壯身體,對預防疾病起著重要的功能。運動能減少疾病的發生,經常性的有氧鍛煉能加強機體免疫功能,反抗疾病,提高生活質量〔16〕。Shephard對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自身免疫紊亂的探究表明〔17〕,適當的有氧運動能有效改善免疫功能,調節中性粒細胞的數量及某些免疫分子尤其是IL-1,IL-8,CD4+,CD19-,TNF-α和IFN-γ等表達水平,提高機體機能,而且不會加重其臨床癥狀。有規律的有氧運動能直接激活機體免疫系統,提高機體免疫力。Hutnick〔18〕等對放療后乳腺癌患者進行體育鍛煉探究,通過耐力測試,實驗組進行1周3次的有氧鍛煉,練習量為最大限度的60%~75%。結果發現,實驗組CD4+CD69+細胞較對照組高,由刀豆蛋白A(ConA)、植物血凝素(PHA)和美洲商陸(PWM)刺激的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復合物(dTmp)也較高。結果表明,鍛煉有助于放療后乳腺癌患者激活淋巴細胞,改善免疫功能。高質量的長期性體育鍛煉的免疫效果雖然沒有明確結論,但對年輕人來說能減少傳染病和一般疾病的侵襲〔19〕。然而也有學者認為,運動并不能加強機體對疾病的反抗力。Boudreau〔20〕等在用磷脂酰絡氨酸結合蛋白-碘化丙啶(AnnexinV/PI)法探究小鼠下頜淋巴結對抗原的免疫應答功能時,無論進行怎樣練習,運動后小鼠的CD3、CD4、CD8表達水平、基質金屬蛋白酶(MMP)、細胞內谷胱甘肽(GSH)水平均下降。劇烈運動時小鼠下頜淋巴結CD8+淋巴細胞數量明顯高于輕度運動者,而且MMP也較高,但下頜淋巴結淋巴細胞數量降低。過度練習的運動員和某些劇烈運動者也出現下頜淋巴結淋巴細胞數量降低的結果,有可能增加眼部、口腔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的機會。TakahashiT等曾通過強迫小鼠過度運動成功誘導小鼠慢性疲憊綜合征疾病模型〔15〕。

3運動對慢性疲憊綜合征患者康復的影響

查看全文

慢性淚道炎治療論文

[摘要]目的探索運用自制硅膠管逆行淚道插管術治療慢性淚囊炎的手術效果。方法對30例(31眼)慢性淚囊炎患者行逆行淚道插管術。結果術后隨訪6~12個月,取得滿足效果。結論逆行淚道插管術治療慢性淚囊炎,方法簡便,效果良好,值得臨床推廣。

[]慢性淚囊炎;逆行淚道插管術

Treatmentofchronicdacryocystitiswithrecessiveplacementofnasolacrimalstent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theefficacyofrecessiveplacementofdomesticnasolacrimalstentintreatmentofchronicdacryocystitis.Methods30cases(31eyes)ofchronicdacryocystitishadundergonerecessiveplacementofdomesticnasolacrimalstent.ResultsThefollowupperiodwas6~12monthsafterreplacementandsatisfactorytreatmentresultshadgained.ConclusionRecessiveplacementofnasolacrimalstentwasasimple,effectiveandsafetechniqueintreatmentofchronicdacryocystitis,andworthyofwidelyuseinclinic.

[Keywords]chronicdacryocystitis;recessiveplacementofnasolacrimalstent

慢性淚囊炎是眼科門診常見疾病之一,常規治療方法需行鼻淚管吻合術,費用較高,且面部切口易留瘢痕、術后影響美觀。我院自2003年1月至今,采用自制硅膠管逆行淚道插管術治療慢性淚囊炎30例(31眼),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查看全文

慢性顱內血腫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通過本組50例慢性顱內血腫治療的分析,探討治療方法。方法均給予鉆孔閉式引流。結果本組無死亡,大部分恢復正常,僅部分病人遺有偏癱和癲癇。結論慢性顱內血腫一旦發生,應立即引流。盡快解除顱高壓,使腦組織膨起,使腦功能得到最大改善。

【關鍵詞】慢性硬膜下血腫;引流;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磁共振成像

隨著CT、MRI的普及,慢性顱內血腫的發現有不斷升高,以往誤認為其他疾病,甚至隱匿性的慢性血腫被發現。過去依靠癥狀、體征和頸動脈造影才能發現,CT、MRI的檢查促使這類疾病發現的較早,從而減低了誤診、誤治率。本組1990~2008年共收治50例給予總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齡最小30歲,最大82歲,平均56歲。有明顯頭部外傷史38例,另有12例無明顯外傷史。

1.2癥狀與體征僅有頭痛,進行性加重的一側肢體偏癱45例,首發癥狀癲癇5例。視乳頭水腫38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