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具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1 18:49: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具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家農具經濟配置管理論文

[摘要]在近代的華北農村,農具資本在農業資本中的比例很低,而且分布不均。經營規模較大之富裕農戶對農具投資較多,因此擁有較多的農具及役畜;經營規模較小的貧困農戶則缺乏大農具及役畜,常幾戶合資購買、共同使用。貧困農戶常向富裕農戶借用農具及役畜,從而對富裕農戶產生一定程度的依賴。

[關鍵詞]近代華北;農戶;經營規模;農具配置

學術界以往對近代農業生產工具所作的研究,但是多數集中于農具的構造、形制、構成部件的名稱、功能和使用方法等自然科學屬性以及考古發現等方面,而較少從社會經濟學層面上加以關注,從人類學、民俗學的角度加以探討的就更少。這是因為“引起民俗學家注意的,不是犁的形狀,而是耕者推犁入土時所舉行的儀式;不是漁網和漁叉的構造,而是漁夫入海時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橋梁或房屋的建筑術,而是施工時的祭祀以及建筑使用者的社會生活。”[2]正是由于不同學科對于同一個社會事物的學術興趣點不同,他們所觀察的層面和角度也不同,常常會忽視了作為日常生產活動所必備的物質設施的經濟學研究,因此就會出現某些學術空白,出現某些長期被學術“遺棄”的未墾地。

農業工具設施,是“鑲嵌”于農民日常生活之中,與具體的農村社區之自然環境、生活方式、社會習俗、經濟狀況等緊密聯系。本文以近代的華北農村為研究重點,以實證的調查資料為依據,就農戶的農具投入及其在農戶經濟收支中的比重、不同經濟狀況農戶的農具擁有差異以及農戶配置自農具的社會經濟要素等問題作一個探討。

一、農具投資在農戶收支中的比重

近代的華北,農民生活普遍比較貧困。據1934年初全國土地委員會對華北四省55縣60萬戶的調查,收支有余者占28%,相抵者占34%,不敷者占38%,“農家經濟困難,收不敷支,或雖平時收支勉可相抵,設遇意外勢必出于借貸?!盵3]山東濰縣,一個占地14畝之家,收入158.3元,支出191.05元,虧欠32.75元。[4]

查看全文

農業考古農具收獲管理論文

在考古發掘中,有關農業的出土文物以農具的數量最大,門類齊全,是研究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力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因為它是各個時代農業生產力的“測量器”和“指示物”[134]。

大體說來,原始農業時期,已發明了整地、收獲、加工脫粒等三類農具。商周時期已產生中耕技術,出現了中耕農具,并且發明了青銅農具。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以牛馬為動力的犁耕并發明了鐵農具,同時還創造了加工農具石磨。漢代是我國農具史上最為重要的時期,發明了整地機械耦犁和播種機械耬犁以及加工機械踏碓和風扇車。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了一套抗旱保墑的耕耙耱技術,相應地創造了耙耱等整地農具。唐代在農具上的最大成就則是發明了曲轅犁,大量使用碾磨。宋元以后的農具雖有一些改良和進步,但沒有根本性的突破,中國傳統農具已經基本成熟定型。下面扼要介紹各地出土的農具。

1.整地農具

整地是為了給播種后種子的發芽、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整地農具包括耕地、耙地和鎮壓等項作業所使用的工具。在原始農業階段,最早的整地農具是耒耜。先是木質耒耜,稍后又發明了石耜和骨耜,以后又有石鏟、石鋤和石钁,在新石器時代末期,還發明了石犁。商周時期的整地農具新增了青銅制作的鏟、钁、鍤及犁。春秋戰國時期的整地農具有鐵制的耒、鍤、犁鏵、鋤、钁及多齒鋤等。漢代的整地農具除了犁鏵之外,新發明了耬犁和耱。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整地農具新增了耙。唐代的整地農具主要是完善了耕犁的結構,出現了曲轅犁,同時還發明了碌碡等。宋元時期新增加了在水田使用的耖。明清時期的農具基本上繼承宋元,沒有太大的突破,在考古發掘中明清不是重點,因此出土實物不多。

斧、錛

斧、錛是遠古時代最重要的生產工具,出土的數量也最多。人們既可用它作為武器,也可用來打擊野獸,還可以用它來砍伐森林、加工木材、制造木器和骨器。在石器時代,人們從事火耕和耜耕農業,開墾荒地之時,就需要用石斧、石錛來砍伐地面的森林,砍斫地里的樹根。石錛也可用來掘土翻地,所以石斧、石錛也是原始農業開辟耕地時的重要農具,只有在商周之后,由于農業的進步,已脫離刀耕火種階段,砍伐森林已不是農耕的重要任務,因此斧、錛在農耕作業中的地位大大下降,但在手工業中卻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查看全文

副縣長在農具發放儀式致辭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同志們:

在這春光明媚,萬物復蘇的大好時節,在全縣上下春耕備耕生產的關鍵時期,我們隆重舉行縣農業機械有限公司揭牌暨全縣農業農機具發放儀式,意義十分重大。我謹代表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向農業機械公司、各農機具申領戶表示熱烈地祝賀!向出席今天揭牌、發放儀式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表示熱烈地歡迎!并借此機會向長期以來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社會各界表示衷心感謝!

近年來,縣全縣上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一產調結構、二產打基礎、三產抓提升”的總體思路,積極推行山區“121”、川區“221”農業結構調整計劃,著力推動全縣農業生產向產業化、規?;?、集約化方向邁進。2010年,全縣優勢作物種植面積達70萬畝,以全膜壟作馬鈴薯為代表的旱作農業推廣面積達到25萬畝,大田節水技術推廣面積達到17.23萬畝,旱作農業已成為山區群眾致富增收的支柱產業。今年,全縣計劃推廣旱作農業面積25萬畝以上,發展高效節水大田20萬畝。為保證結構調整計劃落到實處,縣上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進一步加大了對包括旱作農業地膜、種薯、農機具購置等在內的農業產業的扶持力度。其中,旱作農業機具除享受國家30%的購置補貼外,還享受縣上30%的補助,這充分說明了縣委、縣政府對發展旱作農業、提高全縣農業機械化水平、培育優勢產業的信心和決心。

眾所周知,推進農業機械化、既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更是形成農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做好農業機械化工作,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對于當前我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行的農機具發放儀式,就是推動我縣農業機械化向前發展的具體體現,這些農機具將對當前正在開展的春耕生產和今后的農業發展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機主管部門、各鄉鎮、廣大農機技術服務人員要盡快深入到農業生產一線,幫助廣大群眾做好農機具的安裝調試及駕駛操作人員的培訓工作,以確保這些農機具在春耕生產中發揮積極作用。

值得肯定的是,農業機械公司作為我縣第一家農機具生產規模企業,和第一家入駐工業集中區的企業,為我縣農機化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積極貢獻!希望農業機械公司繼續秉持誠信、進取、創新的經營理念,不斷發展壯大,一如既往地支持好全縣經濟發展,為我縣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和農機科技創新應用多做貢獻,多出佳績!

一年之計在于春!我相信有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有全縣廣大干部的扎實工作,有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我縣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的目標一定會實現。

查看全文

農村承包戶建國60周年演講稿

一甲子,光輝歲月彈指一揮間;一甲子,華夏大地滄桑巨變。在這巨變中,我感受最深的則是農具的變更。

自從爺爺那代挑擔“闖關東”,我們這支家族便與土地打起了交道。我出生在農村,從小就接觸農具,參加工作后又沒離開過“農口”,現在又承包了一些荒田,成了“農場主”,可以說,數十年中,各樣農具一直沒離開過我的手和我的視線。

據爺爺講,建國初期,我家在遼河平原上定居后,爺爺帶領父親和二叔在那荒草沒膝的平原上,硬是用一把鐵鎬、一柄彎鋤墾荒造田,為全家人植下了綠色的希望。我記事時,生產隊正辦得紅紅火火。農村家家戶戶都在正房旁邊蓋間廂房,專門用來存放各種農具。那時,農村還看不到“機械化”的影子,家家是春推木犁、夏揮長鋤、秋舞鐮刀、冬掄鍬鎬,光農具粗分就有耕地整地農具、播種農具、灌溉農具、收獲農具、加工農具、運輸農具等七八種之多,農具繁多雜亂,沒有一個專門的屋子來裝是不行的。農具多,是因為農具原始、性能低下,比如春播,那時在播種時,一律采用人工手捻——用手將一粒粒種子埯進地里。前邊一人手播,中間一人“踩格子”,后面一人用腳踢土蓋壟,再后面還要有一人牽著牲口拉著磙子壓平。種一條壟至少需要四個人同時忙活,人和牲畜都累得要死,春播成了難捱的一關。即使是這樣貪黑起早、沒日沒夜地干,也不能確保塊塊地“保墑”。

生產隊解體后,出現了“葫蘆點子”、“木收子”、尖犁鐵鏵、揚锨等農具,人們的勞動強度稍稍有所減輕。九十年代的時候,家里托人從外地購買了犁地、作壟一體化,點種、施肥、“踩格子”、蓋壟一體化的新型農具——平犁和播種機。有了這兩樣新農具,兩個人即可播種,原來10天的工作量現在3天就完工了,不僅省人省力省時,而且播種質量還高,人和牲畜都松了口氣。高桿作物“鏟二遍地”后,施肥、施藥成了一個大難題。后來,市農業科研部門研制出了一種“藥鋤”,即在鏟頭遍地時,農藥與鏟地同時完成,這下可免去了家人冒著酷暑鉆壟溝之苦。兩年后,一種叫作“多功能旋茬機”的農具開始進入農村。過去地里的作物茬子都是人工一個個地刨下來,有了“多功能旋茬機”就省事多了,旋茬機一下地,茬子頃刻間就被旋翻下來,而且整地、作壟、耙壓等多道工序一次完成,日作業量達到30多畝地。這簡直是一次“農業革命”,我家春播的時候,很多鄉親都跑到地頭去“看新鮮”,羨慕得不得了!一年之后,便沒人圍觀了,因為農村家家都買上了旋茬機。再春播時,家家就不再人喊馬嘶地緊張了,只需派三兩個人,把種子、化肥往機器里一放,悠哉游哉地便把地給種好了。

前年,我家承包了村里的數十畝荒地,秋收成了大問題。過去秋收,家家都是人工手割,一人累了一天也割不了2畝地,耽誤農時不說,還影響收成——大豆等角類果實經暴天一曬,果實都崩落到地里了。像我家這么多的土地,用人工根本收不過來。在金融部門的資助下,我家購買了一臺聯合收割機,收割脫粒一次完成!過去得10多人收一周的地,現在是兩天時間便可“搞定”,而且做到了“顆粒歸倉”、“秸稈還田”。老父親看到后,感慨地說:“眨眼的工夫,糧食已從田間送進倉了,這簡直像作夢一樣啊!”

是的,“簡直像作夢一樣”,這正是廣大農民的共同心聲啊!從手播、藥鋤到機收,這一系列農具的變更見證了建國60周年來在東方大地上發生的巨大變化!農具的變更雖說只是一個小小的側面,但正是從這小小的側面中,13億中國人聆聽到了偉大祖國昂首前行、日新月異的鏗鏘跫音!

查看全文

農業起源發展管理論文

關于中國農業起源,古籍中有許多美麗動聽的傳說故事,經常要歸功于偉大的神農、后稷和黃帝或其他帝王、名臣等等(1)。但要想真正解決中國農業的起源問題,僅憑古史傳說是不可能的,必須依靠考古學和民族學的豐碩成果。近半世紀以來我國的考古學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使我們能夠了解中國原始農業的基本面貌,而近幾十年來的民族學研究,又使這個基本面貌更加清晰和生動。

一.農業的發明

農業是在采集經濟基礎上產生的。產生的時間大約是在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末期或新石器時代初期。人們在長期的采集野生植物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長規律,經過無數次的實踐,終于將它們栽培、馴化為農作物,從而發明了農業。當農業在人類經濟生活中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時,就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脊艑W家曾在山西省朔縣峙峪和沁水縣下川等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發現了石刀、石鋸鐮、石磨盤、石磨棒等采集野生谷物的工具。其年代是距今28000—12000年,在地質年代上屬于更新世晚期,當時處于冰期和間冰期交替之中。冰期氣候干冷,狩獵不易,植物減少,人們的食物匱乏,迫使人們努力去采集野生植物充饑,也加深了對野生植物的觀察和認識。在距今13000—12000年左右,處于間冰期,氣候轉為較溫暖濕潤,草本作物生長較為茂盛,禾本科植物增多,人們更易于采集到野生谷物,也會更加珍惜這些野生谷物。人們先是注意加以保護,然后嘗試進行種植。一旦嘗試成功,就會加以推廣。農業也就誕生了。

因此最初的農業生產是完全模仿野生谷物的生長過程,將采集的野生谷物撒在地上,讓它自然生長,到成熟時用手摘取,這是最原始的農業生產方式。民族學的資料為我們提供了生動的例證:云南的獨龍族就是將野生稻的種子撒在草地上,然后把草拔下來,既清除了影響農作物生長的雜草,又可利用帶起來的泥土掩埋種子。農作物長大后,如果附近的草木遮擋陽光,則把這些樹枝和雜草折斷,讓作物在陽光下生長。(2)

考古學家在湖南省道縣玉蟾巖、江西省萬年縣吊桶環遺址和廣東英德牛欄洞遺址的1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稻作遺存和水稻植硅石,可能就是屬于這一階段。玉蟾巖遺址發現3粒稻谷,其中1粒是野生稻,其余屬栽培古稻,其年代為距今14000年左右。吊桶環遺址的植硅石鑒定結果,表明12000年前人們已采集野生稻為食物。大約在距今10000—9000年,栽培稻已經出現。牛欄洞遺址的植硅石年代為距今11000—8000年。(3)這3處遺址都沒有發現典型的農業工具,可見當時的種植水稻的方式是與上述云南獨龍族類似。

與此階段同步的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可能還有河北徐水南莊頭等遺址,以及華南地區的一些洞穴遺址,如廣東英德牛欄洞(距今10000年)、廣西桂林甑皮巖遺址(距今9000年)等。這一階段原始農業的耕作方式,也被稱為“火耕”或"刀耕火種”。

查看全文

我國原始農業發展研究論文

關于中國農業起源,古籍中有許多美麗動聽的傳說故事,經常要歸功于偉大的神農、后稷和黃帝或其他帝王、名臣等等(1)。但要想真正解決中國農業的起源問題,僅憑古史傳說是不可能的,必須依靠考古學和民族學的豐碩成果。近半世紀以來我國的考古學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使我們能夠了解中國原始農業的基本面貌,而近幾十年來的民族學研究,又使這個基本面貌更加清晰和生動。

一.農業的發明

農業是在采集經濟基礎上產生的。產生的時間大約是在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末期或新石器時代初期。人們在長期的采集野生植物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長規律,經過無數次的實踐,終于將它們栽培、馴化為農作物,從而發明了農業。當農業在人類經濟生活中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時,就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脊艑W家曾在山西省朔縣峙峪和沁水縣下川等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發現了石刀、石鋸鐮、石磨盤、石磨棒等采集野生谷物的工具。其年代是距今28000—12000年,在地質年代上屬于更新世晚期,當時處于冰期和間冰期交替之中。冰期氣候干冷,狩獵不易,植物減少,人們的食物匱乏,迫使人們努力去采集野生植物充饑,也加深了對野生植物的觀察和認識。在距今13000—12000年左右,處于間冰期,氣候轉為較溫暖濕潤,草本作物生長較為茂盛,禾本科植物增多,人們更易于采集到野生谷物,也會更加珍惜這些野生谷物。人們先是注意加以保護,然后嘗試進行種植。一旦嘗試成功,就會加以推廣。農業也就誕生了。

因此最初的農業生產是完全模仿野生谷物的生長過程,將采集的野生谷物撒在地上,讓它自然生長,到成熟時用手摘取,這是最原始的農業生產方式。民族學的資料為我們提供了生動的例證:云南的獨龍族就是將野生稻的種子撒在草地上,然后把草拔下來,既清除了影響農作物生長的雜草,又可利用帶起來的泥土掩埋種子。農作物長大后,如果附近的草木遮擋陽光,則把這些樹枝和雜草折斷,讓作物在陽光下生長。(2)

考古學家在湖南省道縣玉蟾巖、江西省萬年縣吊桶環遺址和廣東英德牛欄洞遺址的1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稻作遺存和水稻植硅石,可能就是屬于這一階段。玉蟾巖遺址發現3粒稻谷,其中1粒是野生稻,其余屬栽培古稻,其年代為距今14000年左右。吊桶環遺址的植硅石鑒定結果,表明12000年前人們已采集野生稻為食物。大約在距今10000—9000年,栽培稻已經出現。牛欄洞遺址的植硅石年代為距今11000—8000年。(3)這3處遺址都沒有發現典型的農業工具,可見當時的種植水稻的方式是與上述云南獨龍族類似。

與此階段同步的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可能還有河北徐水南莊頭等遺址,以及華南地區的一些洞穴遺址,如廣東英德牛欄洞(距今10000年)、廣西桂林甑皮巖遺址(距今9000年)等。這一階段原始農業的耕作方式,也被稱為“火耕”或"刀耕火種”。

查看全文

農業經濟文明管理論文

現代意義上的農業是農、林、牧、副、漁業等五個生產部門,而古代的農業僅指種植業,一般稱為狹義的農業,我們在本文中談的農業就是這種意義上的農業,即利用植物的自然再生產過程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門類。人類要生存,社會要發展,首先要解決吃飯問題,要解決吃飯問題,就得發展農業。我國是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國家,從原始社會制度-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發展,都是以農業生產技術的重大進步為前提。正如恩格斯所云:"農業是整個古代世界的決定性的生產部門。"(1)《論語》云:"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說明古代的部族首領只有重視農業生產,才能得到百姓的擁戴。"民以食為天","國以農為本",這些都是對中國古代社會狀況的極好概括。

農業是商代先民的社會經濟基礎部門,也是構成當時社會經濟的主體,是人們衣食的主要來源。吳城文化是一支以經營農業為主業的商代文化,吳城先民的農業生產技術已達到了相當發達的水平,在農業生產工具方面頗有創造,發明了一批適合于南方水田稻作農業生產的農具,并在當時率先使用青銅農具,對當時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作出了十分重大的貢獻。本文試從農業生態環境、農業起源、生產工具、農作物種類、農業經濟模式與文明進程等幾個方面加以分析,試圖找出江西古代文明起源的社會經濟基礎。

一、農業生產的生態環境

農業生態環境是指植物新陳代謝所依賴的氣溫、日照、雨量、地貌、土壤等氣候、地理條件。在人類社會的早期歷史上,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局限,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比較差,對自然力的依賴比較強,所以,生態環境的優劣,對農業起源的發展起著相當重要乃至決定性的制約作用。

鄱贛地區地處長江中下游交接部的長江南岸,位于北緯24°29′14″-30°4′41″,東經113°34′36″-118°28′58″之間,現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均年降雨量在1000-1200毫米左右,濕度大,氣溫高,無霜期長,一月份氣溫在0℃上下,七月可高達30℃以上,平均氣溫高于15℃的持續日為175天左右(2),豐富的熱量資源和水資源為水稻等喜暖作物的栽培提供了優越的氣候條件。

關于這一地區商周時期的氣候狀況,史書缺如。竺可楨對我國近5000年來氣候變化進行研究后指出,夏、商時期,華北地區的氣候跟現代有差別,年平均氣溫比現在略高2℃(3)。近年來,自然科學家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對華北地區出土的動物骨骼種類鑒定和對植物及其花粉孢子的分析測試,其結果正好與竺可楨先生的研究成果相一致(4)。這一成果同樣適用于贛鄱地區的古氣候研究,也就是說,這一地區在商周時期,年平均氣溫比現在約高2℃。自然科學工作者認為,某一區域年平均氣溫下降2℃,就等于將該地向北推移200-300公里,相反,若上升2℃就等于將該地向南推移200-300公里(5)。據此,在商周時期,

查看全文

開發農業科技旅游景觀分析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農業科技景觀旅游是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的重要途徑;農業科技景觀的審美內容兩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審美不是人類天生的稟賦,也不是人類在進入藝術領域后才增長的才干、一是農業美學本身,具有的形式美、動態美、韻律美、藝術美、體現了美的創造者—勞動者及勞動本身的美、農業美賴以產生、發展的社會美、時代美、水利設施的社會美、動態美、梯田景觀蘊含的韻律美、智慧美、技術景觀蘊含的技術美、功能美、農具演進中蘊含的形式美和藝術美、農具演進中蘊含的形式美和藝術美、現代農業科技景觀中體現的時代美、技術美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依托農業科技活動開展的農業科技旅游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農業科技旅游的內容廣泛,這種旅游活動具有三個層次的審美活動:一直蘊含了農業美學自身所具有的形式美、動態美、韻律美、藝術美;二是體現了美的創造者———勞動者以及勞動本身的人工美、功能美、技術美;三是農業美賴以產生發展的社會美、時代美。

關鍵詞:農業科技旅游美學審美

當前,在世界范圍內興起了一股農業生態旅游的熱潮,而農業科技旅游也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這一現象是在已經取得輝煌工業文明成果的后工業社會里,人們希望回歸自然的一種精神需求,是人們追求自然、崇高質樸的一種審美需求。所謂農業科技旅游就是依托古今農業科技發展的歷史遺跡,現代農業科技景觀設施等所進行的休閑旅游活動。當我們從審美角度去分析認識這種活動時,就能夠發現,農業科技景觀旅游的興起是必然的。我國楊凌高新農業示范區發展計劃局在對西安市民進行旅游調查顯示,近40%的人有到郊區特別是田園風光景觀旅游的愿望,有近35%的人有想親自經歷農耕和養殖作業的愿望,其余25%愿意到度假山莊去療養。[1]同時,對于長期居住城市的人們,還有青少年來說,則更青睞既能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增長知識的農業科技景觀旅游。因之,對農業科技景觀旅游活動進行審美觀照,便具有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農業科技景觀旅游是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的重要途徑

審美不是人類天生的稟賦,也不是人類在進入藝術領域后才增長的才干。審美作為人類特有的有意識活動,是伴隨著人類社會歷史的產生而產生的。美產生于勞動,美的事物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它直接呈現于對象的感性形式(色彩、線條、形體),在這些感性形式中凝結著人們的勞動和創造。這些形式成為人的智慧、靈魂和力量的標志,能喚起人們的愉悅而成為美的事物。因此,隨著生產實踐的發展,美也在不斷發展。我們用上述觀點來觀照古今農業科技就能發現,農業科技景觀旅游的美學因子實則包括三個層次:一是農業美學本身,具有的形式美、動態美、韻律美、藝術美。二是體現了美的創造者———勞動者及勞動本身的美:人工美、功能美、技術美。三是農業美賴以產生、發展的社會美、時代美。人們在農業科技旅游中,能夠深切體悟、領會農業美

查看全文

農業機械安全生產問題探討

摘要:為了加強農機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防治和減少農機生產安全事故發生,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保障農業機械的安全生產至關重要。本文從農業機械的安全技術檢驗及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的牌證管理兩方面詳細說明如何保證農業機械生產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農業機械;安全;管理

農業機械安全生產的監督管理,就是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對農業機械的檢驗、登記、發牌發證等項工作實施監督管理。依據農業機械安全監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農業機械的管理,實質上是運用法律手段,通過對農業機械的技術監督和控制,實現以高效、優質、低耗、安全為目的的最佳管理。

1農業機械的安全技術檢驗

為保證農業機械能夠優質、高效、低耗、安全地進行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對農業機械進行技術狀態的檢驗,督促有機戶及時排除故障,認真進行維修、保養,保持車容整潔、設備齊全、機件良好、安全可靠的良好技術狀態,避免農機事故的發生,更好地為農業生產服務。農機監理員為能迅速而科學地對農業機械安全技術狀態作出準確判斷,應明確各種農業機械安全檢驗的項目及其技術要求,掌握正確的檢驗方法和步驟,熟練運用檢驗儀器和設備。

1.1影響農業機械技術狀況惡化的因素

查看全文

高中歷史經濟史教學研究

摘要:經濟史的教學,教師要更多的聯系現實生活事例,挖掘素材,聯系政治地理學科知識,聯系歷史政治史知識,結合影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提升學生綜合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從而更好的完成歷史教學任務。

關鍵詞:高中歷史;經濟史;教學措施

進入高一第二學期,學生開始學習人民版經濟史部分。在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專題形式學習,已經基本熟悉了高中歷史教材的編排模式,也基本適應了高中歷史的基本學習方法。那么,在此基礎上,如何更好的組織學生來學習經濟史部分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粗淺地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經濟史教學要多聯系現實日常生活

實踐出真知。經濟史中很多的概念、現象和專有名詞,對于學生來說理解有一定的困難,聯系日常生活實際就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去理解。在農村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涉及的很多經濟活動和經濟現象,對于來自農村的學生來說大都很熟悉。聯系日常生活,不僅能夠激發他們的興趣,還能夠提高他們的參與熱情,提高課堂效率。經濟史中涉及的很多器物,學生能從農業勞動經歷中接觸。在學習古代中國的農耕這一知識時,教材中列舉了很多農具,這對于來自農村的學生,有更多的親切感。學生很自然能夠答出這些農具的用途,例如耬車,是播種的,犁是耕作的,翻車是灌溉的,鋤是鋤草的。再深入啟發,這些農具現在還常用嗎?現代農具和這些古代農具有什么聯系嗎?有什么進步?這些知識可以為學生更好理解小農經濟打下基礎。當然,還可以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家庭生產工具,能列舉更多的農具。經濟史中有些抽象性的概念,可以通過聯系日常生活的實際來理解。比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學生來自農村家庭,對于家庭的農業生產勞動特點,是有深刻的印象和體會的。正確認識這個概念就不再有什么困難。再比如,學習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知識時,為了讓學生明白農民獲得了什么權利,就可以聯系自己家里的承包地情況,引導學生分析,你家土地能不能賣掉?你家土地種植什么作物?銀杏樹和大蒜是不是自己家庭自主決定種植的?通過設置這些學生日常能夠看得見接觸得到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并能夠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農民獲得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這一歷史結論。還可以把生活中常見的知識和教材中經濟史的知識聯系在一起,讓學生聽得更明白,理解的更透徹。在學習中國近現代飲食知識中國傳統的四大菜系時,可以讓學生去列舉各個菜系的特點,并列舉代表性的名菜和風味小吃。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去過哪些城市,那些城市名菜的風味特點是什么。很多農村同學的父母在南方打工或做生意,他們也有在蘇南地區生活過的經歷。可以讓他們談談自身在蘇南的飲食經歷,說出那個地方的飲食特點,從而認識蘇南地區人們喜歡甜食,屬于淮揚菜系列。我們蘇北地區喜歡吃大蒜,大蔥,菜系屬于魯菜系列。以結合農村學生自身的生產勞動體驗、農村生活經歷來介紹和學習歷史知識,學生理解得更為深刻。

二、經濟史教學也要聯系政治地理等學科知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