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寂說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7 19:12: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熱寂說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熱寂說的提出與影響分析論文
[摘要]對熱寂說的歷史進行了較系統的考察,并對其產生的社會影響及批判作了較系統的探討和闡述。全文分四部分:一、全面回顧了在科學史上熱寂說是怎樣提出的,以及一經提出后引發的各種爭論及爭論的焦點;二、分析了熱寂說提出后產生的重大社會影響;三、著重介紹及評述了對熱寂說進行的各種批判,重點是對后世影響較大的兩個代表性說法恩格斯對熱寂說的批判及較流行的各種觀點;四、闡述和探討了“大爆炸”的宇宙理論及其三個強有力的直接論據,以及引力對宇宙膨脹的作用,從而最終證明宇宙熱寂說是不可實現的。
[關鍵詞]熱寂說;熵增加原理;近代宇宙論
“熱寂說”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宇宙學推論,它既是哲學上的一個原則問題,也是物理學上無法直接驗證的問題,它的意義關系到包括生命物質在內的萬物生長、發展和消亡的普遍規律以及人類和宇宙的未來等問題。所以一經提出,就一直受到科學界和哲學界的廣泛關注并引起激烈的爭論,但尚缺乏較全面的專論。本文試圖對熱寂說提出的歷史進行較系統的考察,并對其產生的社會影響及批判作進一步的探討和闡述。
一熱寂說的提出
一般的熱學和物理學史教科書都認為最早提出熱寂說的物理學家是威廉·湯姆孫和克勞修斯。其實早在威廉·湯姆孫(W.Thomson)和克勞修斯(R.Clausius)一百多年前牛頓就已看出了他們后來提出的熱寂說(heatdeath)。牛頓在其《光學》一書的疑問31(problems31)中描述了后人在一百多年后描述的可怕的宇宙毀滅景象:地球、行星、彗星和太陽這些物體,以及它們上面所有的一切,均將冷卻和凝凍,變為非活性的物體。并且所有腐爛、生長、繁殖和所有生命現象,均將停止。所有的行星、彗星將不再能留在它們的軌道上運動。這就是說,牛頓在建立自己力學體系之初,就已意識到它的體系不能解釋非彈性碰撞過程(實際上就是牽涉到熱交換的過程)的不可逆性與宇宙穩定性的矛盾。為了解決這一矛盾,牛頓提出了“主動原理保持和補償運動”的物理思想。他指出:“所以,有一種按照主動保持和補償運動的必要性,這就是重力的原因。行星和彗星由這個原理保持在軌道上,降落時物體獲得大的運動,由發酵的原因,動物的心臟和血液保持永恒的運動和熱量。地球內的部分持續生熱,某些部分變得很熱……太陽保持劇熱并可見,以其光使萬物變熱。除去歸之于這些主動原理之外,我們在宇宙間遇到的運動很少。”從這段話可以看出,雖然牛頓帶有過分強烈的思辨性,但他在設法超脫機械論的局限性,希望用非機械論的解釋擺脫力學帶來的困難。然而在他那個時代,當能量、能量守恒定律以及各種運動形態均未出籠時,他的設想是很難有什么積極的成果的。為此,他只好求助于上帝的存在,希望上帝給以支援。他在同一書中又指出:“上帝既是宇宙的創造者,又是宇宙的持續的保持者。”“沒有他的治理和監督,就會一事無成。說宇宙是一架大機器,無需神的干預即可以運轉下去,就如同一個時鐘不需要鐘表匠的幫助而繼續運轉那樣,這種觀念實際上是以把上帝說成是超凡的神靈為借口,想把天意和上帝對現實的統治排除掉。”
隨后,歐勒、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和泊松等一批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從數學分析方面發展了力學,他們證明,太陽系中所有的變動都是周期性的,這種變動不僅在某一有限范圍內進行,而且其增強或減弱的變化也是周期性的。因此,他們得出結論,認為太陽系具有一種穩定性,而且在無限長的時期里,這種穩定性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從而他們從物理思想中排除了上帝,這當然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但他們卻由此而忽視了牛頓對于不可逆過程的擔心,并想徹底拋棄這種憂慮,而宣布太陽系(乃至整個宇宙)將永遠穩定,應該說這也是物理思想史上的一次后退。
熱寂說的提出影響分析論文
[摘要]對熱寂說的歷史進行了較系統的考察,并對其產生的社會影響及批判作了較系統的探討和闡述。全文分四部分:一、全面回顧了在科學史上熱寂說是怎樣提出的,以及一經提出后引發的各種爭論及爭論的焦點;二、分析了熱寂說提出后產生的重大社會影響;三、著重介紹及評述了對熱寂說進行的各種批判,重點是對后世影響較大的兩個代表性說法恩格斯對熱寂說的批判及較流行的各種觀點;四、闡述和探討了“大爆炸”的宇宙理論及其三個強有力的直接論據,以及引力對宇宙膨脹的作用,從而最終證明宇宙熱寂說是不可實現的。
[關鍵詞]熱寂說;熵增加原理;近代宇宙論
“熱寂說”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宇宙學推論,它既是哲學上的一個原則問題,也是物理學上無法直接驗證的問題,它的意義關系到包括生命物質在內的萬物生長、發展和消亡的普遍規律以及人類和宇宙的未來等問題。所以一經提出,就一直受到科學界和哲學界的廣泛關注并引起激烈的爭論,但尚缺乏較全面的專論。本文試圖對熱寂說提出的歷史進行較系統的考察,并對其產生的社會影響及批判作進一步的探討和闡述。
一熱寂說的提出
一般的熱學和物理學史教科書都認為最早提出熱寂說的物理學家是威廉·湯姆孫和克勞修斯。其實早在威廉·湯姆孫(W.Thomson)和克勞修斯(R.Clausius)一百多年前牛頓就已看出了他們后來提出的熱寂說(heatdeath)。牛頓在其《光學》一書的疑問31(problems31)中描述了后人在一百多年后描述的可怕的宇宙毀滅景象:地球、行星、彗星和太陽這些物體,以及它們上面所有的一切,均將冷卻和凝凍,變為非活性的物體。并且所有腐爛、生長、繁殖和所有生命現象,均將停止。所有的行星、彗星將不再能留在它們的軌道上運動。這就是說,牛頓在建立自己力學體系之初,就已意識到它的體系不能解釋非彈性碰撞過程(實際上就是牽涉到熱交換的過程)的不可逆性與宇宙穩定性的矛盾。為了解決這一矛盾,牛頓提出了“主動原理保持和補償運動”的物理思想。他指出:“所以,有一種按照主動保持和補償運動的必要性,這就是重力的原因。行星和彗星由這個原理保持在軌道上,降落時物體獲得大的運動,由發酵的原因,動物的心臟和血液保持永恒的運動和熱量。地球內的部分持續生熱,某些部分變得很熱……太陽保持劇熱并可見,以其光使萬物變熱。除去歸之于這些主動原理之外,我們在宇宙間遇到的運動很少。”從這段話可以看出,雖然牛頓帶有過分強烈的思辨性,但他在設法超脫機械論的局限性,希望用非機械論的解釋擺脫力學帶來的困難。然而在他那個時代,當能量、能量守恒定律以及各種運動形態均未出籠時,他的設想是很難有什么積極的成果的。為此,他只好求助于上帝的存在,希望上帝給以支援。他在同一書中又指出:“上帝既是宇宙的創造者,又是宇宙的持續的保持者。”“沒有他的治理和監督,就會一事無成。說宇宙是一架大機器,無需神的干預即可以運轉下去,就如同一個時鐘不需要鐘表匠的幫助而繼續運轉那樣,這種觀念實際上是以把上帝說成是超凡的神靈為借口,想把天意和上帝對現實的統治排除掉。”
隨后,歐勒、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和泊松等一批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從數學分析方面發展了力學,他們證明,太陽系中所有的變動都是周期性的,這種變動不僅在某一有限范圍內進行,而且其增強或減弱的變化也是周期性的。因此,他們得出結論,認為太陽系具有一種穩定性,而且在無限長的時期里,這種穩定性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從而他們從物理思想中排除了上帝,這當然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但他們卻由此而忽視了牛頓對于不可逆過程的擔心,并想徹底拋棄這種憂慮,而宣布太陽系(乃至整個宇宙)將永遠穩定,應該說這也是物理思想史上的一次后退。
分布式能源與我國可持續發展探析論文
【摘要】熵定律已經成為一種新的世界觀,它為人類規范了一種行為界線,我們無法逆轉熵的方向,就像無法逆轉時間一樣,但是可以減緩熵增加的速度和過程,通過我們對自身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調整和約束,通過科學技術進步和社會觀念進步,來減緩有效資源和有效能量的耗散速度。20世紀70年代,先后兩次石油危機之后使人們更加堅信不移,世界的資源不可能無限制地支持人類的高速發展和肆無忌憚的消費,“物質極大豐富”僅僅是一個夢想,社會、經濟發展的有序性是由更多的無序作為代價的。因此,“可持續發展”、“綠色GDP”和“循環經濟”等等觀念開始成為人類文明的主題,影響人類的發展進程。實際上,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科學發展觀”。
2004年10月27日的早晨,北京又一次籠罩在大氣污染的陰霾之中,報紙上和電視、收音機里依舊傳來關于煤電油運出現緊張的信息……
這一天,從世界22個國家和地區飛來了近400名能源專家匯集到北京友誼賓館,探討采用一種正在全世界興起的新型能源利用方式--“分布式能源”技術能否幫助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一座飛起的大山
許多年前,現任的北京市長曾經有一個經典的比喻,與中國相比四小龍是幾塊石頭,石頭飛過來雖然可怕,但一座山慢慢滾過來將會使你從心底震撼。然而,今天的中國已經不僅僅是一座滾動的大山,而是一座飛起來的大山,而且是一座比石頭飛的更快的大山。
中國的崛起引起國際上的高度關注,全世界最想知道的就是這座飛起來的大山將按照什么軌跡,最終將飛向何方?正是因為某種擔憂,能源專家們才從世界的四面八方聚集到北京。中國的資源能不能支撐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實實在在已經成為全世界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長期以來,我們總是以為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國民和政府都未能樹立資源危機的意識。然而,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均資源水平極低,幾乎所有人均資源都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中國礦產資源緊缺矛盾日益突出,石油、煤炭、銅、鐵、錳、鉻儲量持續下降,缺口及短缺進一步加大,中國45種主要礦產的現有儲量,能保證2010年需求的只有24種,能保證2020年需求的只有6種,資源瓶頸已經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馬克思主義總體觀創新論文
【內容提要】馬克思恩格斯的總體觀是其哲學的最大成果之一,推動了歷史唯物論和唯物辯證法的創新。列寧在歷史新時期從整體上繼續深化了總體范疇體系的創新。馬克思主義總體觀是以理性具體表明事物及其相互聯系的全然性的哲學思想;馬克思主義總體方法是運用總體觀,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方式。馬克思主義總體觀的時代創新,對現代唯物論的創新和深化,以及對現代唯物論的總體結構和功能的研究都有現實的、普遍的方法論價值。
【關鍵詞】總體觀/總體方法/全然性/時代性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5951(2003)06-0060-(04)
一、馬克思列寧主義總體觀回顧
馬克思主義的創立與發展是同總體、全體、整體、系統等范疇的改造發展密不可分的。恩格斯明確指出:“我們所面對著的整個自然界形成一個體系,即各種物體相互聯系的總體。”[1](P492)從客觀內容看,總體包括自然界、社會和思維(作為客體,社會和思維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無限的發展。馬克思把總體、系統范疇運用于分析和解剖人類社會,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結構就是一個“有機系統”,“系統在其發展進程中向總體的轉化”[2]。他對最復雜的資本主義商品社會進行經濟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結構規律,并由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普遍原理出發,發現了古往今來貫穿人類整個社會的發展總規律,創立了唯物史觀。
憲法學方法基礎
無論人們能否自覺意識到及是否明確表達出來,憲法學理論是以一定的世界觀、社會觀和人性觀為前提建立起來的,這些或明或暗的前提即憲法學的理論基礎。方法論即理論對自身的自覺審閱。明確闡釋指導我們探究工作的理論基礎,是憲法學方法論的重要內容。我國憲法學的方法論基礎主要包括資源的稀缺性、社會基本單位的個體性和人類理性的有限性等。
一、資源的稀缺性
憲法學的世界觀可以簡單地歸結為資源的稀缺性。
上帝已于昨夜悄然離去,把人類孤獨地遺棄在冷落、無情而空虛的宇宙之中。這是一個不幸的消息。人不過是天邊過客,他的靈魂將隨著肉體的死亡而隨風飄逝。更讓人痛心的是,宇宙可能是一個耗散結構,隨著熱能的耗散,不再有今夜星光閃爍,不再有明天的太陽升起,一切事物包括人類社會都將消失在均勻輻射的熱寂之中。"人只不過是宇宙中的一個棄兒,是被創造出他來的各種力量所拋棄的。他無父無母,全知和仁愛的權威既不援助他也不引導他,他只好自己照顧自己,并且靠自己有限的智力在一個冷漠無情的宇宙之中摸索自己的出路。"憲法學必須接受沒有目的和意義的世界,以及人在其中微不足道的地位,拋棄一切有關世界意義和人類使命的說教。人不是上帝創造出來的世界主宰,物質世界也不是為了滿足人類的貪婪而存在的。茫茫宇宙,生命的形成純屬偶然,人的出現更屬難得的幸運。人類沒有理由自命不凡,以物質世界的主人自居,企圖從根本上改造這個世界,重新布置它的秩序。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基督教的千年王國到近現代的空想社會主義,種種荒謬絕倫、貽害無究的烏托邦幻想,都是對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估計過高的結果。
人的新問題永遠是:無窮的欲望,有限的資源。有著無限需要的人生活在一個資源稀缺的世界上,不得不面對各種紛爭和不幸:食品短缺造成的饑荒,土地稀缺引起的殖民掠奪,伴隨著土地、能源稀缺而來的局部沖突和世界大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無不受到稀缺性的制約。任何時候,物產都不可能豐富到人人自由取用的程度,不存在什么千年王國、永恒正義。這是各門科學必須共同面對的現實,也是它們能夠存在的理由。假如資源無限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就無需生產和交換,也不會出現利益的沖突,就沒有必要創造出憲法和法律來界分人們之間的權利和義務,探究憲法學也就成為多余的了。但這并不是值得向往的千年王國,而是人類文明的末日。勞動創造了人自身,人類文明的全部動力就在于為生存和發展而奮斗。假如資源無限豐富,人類無需勞動,無需奮斗,沒有壓力,智識將無限退化,最終導致人類文明連同人類自身的毀滅。因此,資源無限豐富性的烏托邦設想是荒謬的。
權利產生于稀缺,沒有稀缺就無所謂權利的界分。在大規模工業化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以前,從來沒人試圖取得空氣的所有權;在都市化造成極度擁擠以前,也沒人想到對陽光的權利,對隱私的權利;到目前為止,還沒人為劃分海水的產權作過認真的努力。空氣、陽光和海水通常都是富有資源,人們可自由使用富有資源而不會發生沖突,也就無需界分權利。只有稀缺資源的使用才會引起利益沖突,權利的界定就有了必要。在人口迅速增長,土地等自然資源變得相對稀缺的條件下,為了使現有資源得到有效利用,緩解資源稀缺引起的利益沖突,財產權被創造出來。在物質資源日益稀缺的條件下,經濟增長必然轉向對人力資源的依靠,以尋求資源替代。經濟的高度發展引起了人力資源的稀缺,促使勞動力價格上漲。隨著人力資源經濟價值的不斷增長,人的倫理價值最終也得到普遍提高。人生短促,沒有來世,生命、健康、自由在時間約束下顯得格外珍貴。個人要追求人生幸福,實現人生價值,就須成為自己短暫人生的主宰。這些"永恒真理"都是在經濟高度發展,人力資源變得稀缺以后,才被人們所理解和接受的。同樣,國家合法性的根基在于它的財政狀況,它通過向社會提供秩序和權利保護來換取財政收入。財政危機導致了封建國家的破產和民主制國家的出現,而現代民主制國家的任何重大制度變革,也都是在嚴酷的財政壓力下開始的。可以說整個憲政制度都是稀缺性的產物。
物理空間相變發生論文
摘要物理空間是熱力學平衡的能量系統,可以在激發條件下相變并產生量子化能量。自由量子與空間的結合使之以光速運動。自由能量與空間的作用是最基本的物理相互作用,也是其他物理相互作用的基礎,是熱力學、量子力學、相對論三者統一的基礎。時間的方向就是能量運動的方向。黑洞內部空間可能正是自由物理空間。
關鍵詞空間熱力學平衡相變量子自由能相對論時間熵場黑洞宇宙統一場
微觀物質運動與宏觀宇宙運動的自然邏輯關系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作為這兩個物理領域的主導理論體系,量子理論與相對論的統一卻至今未能實現(1、2)。注意到普遍的物質運動遵從熱力學規律,如果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分別與熱力學互洽,它們之間必定統一。
設計一個理想的熱力學平衡系統,該系統應當滿足以下條件:1、允許在系統內(包括系統邊界)隨機選擇任意多的檢測點,點的大小是檢測手段可能實現的最小范圍(點區域)。2、允許以任何可能方式對“點區域”的能量狀態進行檢測。3、任意兩個不同點的檢測結果差異都在檢測水平之下。如果檢測在任意精細的水平上進行,滿足上述三個條件的熱力學系統是檢測意義上的熱力學絕對平衡系統。
因為熱力學第二定律要求封閉系統的熵隨時間增大,所以同時設計檢測意義上的熱力學絕對平衡系統在相當長的時間跨度上的熵增也在檢測水平之下,該系統即時間意義上的熱力學絕對平衡系統。一個檢測意義與時間意義上的熱力學絕對平衡系統理論上擁有最大的系統熵,系統在獲得最大無序程度的同時在大跨度時間內也擁有最大的系統穩定程度。一個長時間保持系統狀態不變的、封閉系統的熱力學性質接近上述熱力學絕對平衡系統。
如果給這個系統輸入一個量子的能量,會發生什么?
馬克思主義時代性創新論文
【內容提要】馬克思恩格斯的總體觀是其哲學的最大成果之一,推動了歷史唯物論和唯物辯證法的創新。列寧在歷史新時期從整體上繼續深化了總體范疇體系的創新。馬克思主義總體觀是以理性具體表明事物及其相互聯系的全然性的哲學思想;馬克思主義總體方法是運用總體觀,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方式。馬克思主義總體觀的時代創新,對現代唯物論的創新和深化,以及對現代唯物論的總體結構和功能的研究都有現實的、普遍的方法論價值。
【關鍵詞】總體觀/總體方法/全然性/時代性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5951(2003)06-0060-(04)
一、馬克思列寧主義總體觀回顧
馬克思主義的創立與發展是同總體、全體、整體、系統等范疇的改造發展密不可分的。恩格斯明確指出:“我們所面對著的整個自然界形成一個體系,即各種物體相互聯系的總體。”[1](P492)從客觀內容看,總體包括自然界、社會和思維(作為客體,社會和思維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無限的發展。馬克思把總體、系統范疇運用于分析和解剖人類社會,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結構就是一個“有機系統”,“系統在其發展進程中向總體的轉化”[2]。他對最復雜的資本主義商品社會進行經濟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結構規律,并由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普遍原理出發,發現了古往今來貫穿人類整個社會的發展總規律,創立了唯物史觀。
馬克思的人類解放命題與鄧小平政治理論的使命
【關鍵詞】馬克思的命題/鄧小平政治理論/超越政治解放
【正文】
1.鄧小平如何提出問題?
1.1對黑格爾國家哲學的超越是馬克思完成歷史唯物主義發現的重要關鍵點。在這一超越的理論過程中,馬克思形成了“從政治解放走向人類解放”的重要命題。這是馬克思政治哲學的第一個也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個命題,同時也是歷史唯物主義早期理論史上的一個支柱性的命題。“政治解放本身還不是人類解放”(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35頁。),只有超越政治解放,克服市民社會,使現實的個人同時也是類存在物的時候,才能實現人類解放。這一命題規定了1844年以后馬克思的工作中心,構成馬克思其后為中心工作的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前提和基礎。同時,這一命題也為社會主義運動中的政治實踐的歷史內涵作了說明。從此以后,社會主義政治實踐就是以實現對政治解放的揚棄和爭取人類解放的目標為自身的歷史規定性和主要哲學基礎。
1.2但是,在20世紀社會主義歷史上,以否定政治解放,爭取人類解放為旗幟的政治實踐卻顯現出難以盡言的幼稚,在一些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問題上,屢屢出現悲劇式的扭曲。到20世紀晚期,鄧小平以不屈不撓的頑強精神展開建設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實踐努力和理論努力時,所面對的是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經驗的嚴重不足,以及至少是形式民主意義上的民主傳統的嚴重缺乏。在論及推進中國政治制度改革和完善的使命時(注:關于政治制度改革,1979年鄧小平的提法是:“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見《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08頁。)在1977年到1982年間,鄧小平穩定使用的范疇是改革和完善“政治制度”,明確要改革的是“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制度范疇。1982年在所作黨的十二大報告中,以及1983年十二屆二中全會鄧小平的講話中,正式使用“政治體制改革”的提法。此后,中國共產黨的各種文件,鄧小平的講話和文章里,不再使用“政治制度改革”一語,對于處于復雜的國際政治格局和工業化初、中期進程中的中國來說,這一提法改變的理由是十分清楚的。至于本文的表述,將在更接近鄧小平原意的意義上主要使用“政治制度”這一范疇。),鄧小平是這樣提出問題的:
“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很少。解放以后,我們也沒有自覺地、系統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各項制度,法制很不完備,也很不受重視”。(注:《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32頁。)
憲法學方法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任何理論都是以一定的世界觀、社會觀和人性觀為前提建立起來的,資源的稀缺性、社會單位的個體性和人類理性的有限性是憲法學的方法論基礎。憲法學只能接受一個沒有目的和意義的世界,以及人在其中微不足道的地位,放棄對制度完美性的苛求。
主題詞:憲法學,方法論,稀缺性,個體性,理性
無論人們能否自覺意識到及是否明確表達出來,憲法學理論是以一定的世界觀、社會觀和人性觀為前提建立起來的,這些或明或暗的前提即憲法學的理論基礎。方法論即理論對自身的自覺審視。明確闡釋指導我們研究工作的理論基礎,是憲法學方法論的重要內容。我國憲法學的方法論基礎主要包括資源的稀缺性、社會基本單位的個體性和人類理性的有限性等。
一、資源的稀缺性
憲法學的世界觀可以簡單地歸結為資源的稀缺性。
上帝已于昨夜悄然離去,把人類孤獨地遺棄在冷落、無情而空虛的宇宙之中。這是一個不幸的消息。人不過是天涯過客,他的靈魂將隨著肉體的死亡而隨風飄逝。更讓人痛心的是,宇宙可能是一個耗散結構,隨著熱能的耗散,不再有今夜星光閃爍,不再有明天的太陽升起,一切事物包括人類社會都將消失在均勻輻射的熱寂之中。“人只不過是宇宙中的一個棄兒,是被創造出他來的各種力量所拋棄的。他無父無母,全知和仁愛的權威既不援助他也不引導他,他只好自己照顧自己,并且靠自己有限的智力在一個冷漠無情的宇宙之中摸索自己的出路。”[1]憲法學必須接受沒有目的和意義的世界,以及人在其中微不足道的地位,拋棄一切關于世界意義與人類使命的說教。人不是上帝創造出來的世界主宰,物質世界也不是為了滿足人類的貪婪而存在的。茫茫宇宙,生命的形成純屬偶然,人的出現更屬難得的幸運。人類沒有理由自命不凡,以物質世界的主人自居,企圖從根本上改造這個世界,重新安排它的秩序。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基督教的千年王國到近現代的空想社會主義,種種荒謬絕倫、貽害無究的烏托邦幻想,都是對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估計過高的結果。
馬克思列寧主義總體觀論文
【內容提要】馬克思恩格斯的總體觀是其哲學的最大成果之一,推動了歷史唯物論和唯物辯證法的創新。列寧在歷史新時期從整體上繼續深化了總體范疇體系的創新。馬克思主義總體觀是以理性具體表明事物及其相互聯系的全然性的哲學思想;馬克思主義總體方法是運用總體觀,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方式。馬克思主義總體觀的時代創新,對現代唯物論的創新和深化,以及對現代唯物論的總體結構和功能的研究都有現實的、普遍的方法論價值。
【關鍵詞】總體觀/總體方法/全然性/時代性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5951(2003)06-0060-(04)
一、馬克思列寧主義總體觀回顧
馬克思主義的創立與發展是同總體、全體、整體、系統等范疇的改造發展密不可分的。恩格斯明確指出:“我們所面對著的整個自然界形成一個體系,即各種物體相互聯系的總體。”[1](P492)從客觀內容看,總體包括自然界、社會和思維(作為客體,社會和思維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無限的發展。馬克思把總體、系統范疇運用于分析和解剖人類社會,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結構就是一個“有機系統”,“系統在其發展進程中向總體的轉化”[2]。他對最復雜的資本主義商品社會進行經濟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結構規律,并由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普遍原理出發,發現了古往今來貫穿人類整個社會的發展總規律,創立了唯物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