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長效機制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1 11:11: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社保長效機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殘疾人社保長效機制調研報告
殘疾人是特殊的群體,又是困難的群體。對這一群體給予特定的制度安排,保障他們的社會生活權益,是關注民生的一個重要方面。
一、我區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援助現狀
我區總人口40.5萬人,殘疾人總人口2.4萬人,占總人口的5.9%(其中城鎮人口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殘疾人的社會保障和援助工作,采取多種舉措,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了我區殘疾人的生活水平。
在生活就業方面,政府及有關部門開展“幫、包、帶、扶”等多種形式,共幫助563名殘疾人脫貧。通過低保、五保和救濟保障,城鎮特困殘疾人全部享受了低保,部分農村殘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改善。為保障和提高殘疾人的生活水平,在全區城鄉各類經濟組織中全面推行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的政策,對福利企業安置殘疾人就業、殘疾人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實行更加優惠的政策。
在醫療方面,實施以免費為特困殘疾人助視、助行、助聽和對特困精神病患者免費給藥的“三助一給”康復扶貧工程,不定期組織專家醫療隊分赴農村,開展義診和會診。
殘疾人社保長效機制調研報告
殘疾人是特殊的群體,又是困難的群體。對這一群體給予特定的制度安排,保障他們的社會生活權益,是關注民生的一個重要方面。
一、我區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援助現狀
我區總人口40.5萬人,殘疾人總人口2.4萬人,占總人口的5.9%(其中城鎮人口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殘疾人的社會保障和援助工作,采取多種舉措,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了我區殘疾人的生活水平。
在生活就業方面,政府及有關部門開展“幫、包、帶、扶”等多種形式,共幫助563名殘疾人脫貧。通過低保、五保和救濟保障,城鎮特困殘疾人全部享受了低保,部分農村殘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改善。為保障和提高殘疾人的生活水平,在全區城鄉各類經濟組織中全面推行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的政策,對福利企業安置殘疾人就業、殘疾人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實行更加優惠的政策。
在醫療方面,實施以免費為特困殘疾人助視、助行、助聽和對特困精神病患者免費給藥的“三助一給”康復扶貧工程,不定期組織專家醫療隊分赴農村,開展義診和會診。
審計工作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
[摘要]構建和諧社會是一項紛繁浩大的社會工程。審計工作應當按照黨的要求和人民的期待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出獨特的作用。審計的作用主要應當表現在:一、切實做好財政審計,以促進預算管理進一步規范;二、把“三農”問題作為審計重點,促進解決“二元經濟結構”問題;三、做好環保審計,促進建立環保長效機制;四、突出對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的審計,落實科學發展觀;五、做好社保審計,充分發揮好社會“穩定器”作用;六、把監督落實科學發展觀作為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重要內容;七、推進誠信建設
[關鍵字]審計監督保障和諧社會
黨的十六大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我們黨為之奮斗的一個重要目標提出來,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內涵十分豐富,涉及經濟發展,涉及人與自然,涉及社會穩定,涉及思想道德,涉及社會公平。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經濟發展、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審計機關是黨領導下的國家經濟監督機關,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世紀主題中任重而道遠。如何唱響審計工作主題,增強監督能力,推進深化改革,落實審計為民,通過公正、廉潔、文明、高效的經濟監督、鑒證、評價活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是擺在各級審計機關面前的重大課題。審計工作必須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突破現有的審計格局,以創新的理念,充分體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以更好地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
一、切實做好財政審計,以促進預算管理進一步規范
以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建立社會主義公共財政制度為目標,以預算執行審計為重點,實現由收支審計并重向以支出審計為主轉變;在支出審計方面,由主要審計本級支出向本級與下級財政轉移支付支出審計并重轉變。重點監督是否按照構建和諧社會和公共財政的要求,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和國債項目資金投向結構,區別對待、有保有壓,著力加強促進社會事業發展的薄弱環節,體現落實“五個統籌”和調整經濟結構的要求。建立有利于經濟自主增長和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實現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
民政機關低保整頓報告
一、基本情況
通過社會各界監督和自查自糾,共清退不符合條件的城鄉低保對象714人,同時將1428名符合條件的及時納入保障范圍。建立了基層干部親屬享受低保備案表。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強組織領導,統一安排部署,明確專項治理工作重點
為了保證專項治理工作工作的順利開展,我縣成立了縣城鄉低保專項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各鄉鎮也成立了由分管領導、民政所長和包村干部組成的專項治理工作機構,分級負責組織開展專項治理工作,確保專項治理有序推進。同時根據我縣城鄉低保的實際情況,制定下發了《縣開展城鄉低保資金發放專項治理“回頭看”活動實施方案》,明確了專項治理工作的目的意義、主要內容和方法、時間安排及工作要求等具體內容,并在全縣民政工作會議上對專項治理工作進行了統一安排部署。將專項治理工作的重點確定為城鄉低保對象中的非常補對象,主要包括達到法定年齡領取養老保險的低保對象,35周歲以下的低保對象以及子女近期即將大學畢業的對象。特別是嚴格清查糾正“人情保、關系保、政策保”的情況;清查是否有錯保、漏保的情況,是否嚴格執行救助對象申報審批程序。從而提高了城鄉低保專項治理工作的針對性,保證了專項治理工作有序開展。
(二)深入宣傳動員,創新工作機制,提高專項治理工作實效
扶貧資產項目管理等工作匯報
一、加強扶貧資產資金項目管理
(一)深入開展扶貧資產排查。根據市扶貧開發領導組《關于切實加強扶貧資產項目管理促進產業提質增效統籌謀劃好2021年扶貧項目的意見》(合扶組〔2021〕3號)文件要求,縣扶貧辦、縣財政局會同項目主管部門對歷年扶貧資金形成的資產底數進行進一步摸排核實,已將2020年實施的扶貧項目形成資產登記入賬,納入扶貧資產系統管理。據統計,我縣2016-2020年已納入資產管理資產數額17.39億元,包括經營性資產3億元,公益性資產7.83億元,到戶類資產6.56億元,實現扶貧資產資金項目底數清、賬目明、績效可跟蹤。
(二)完善扶貧資產管理臺賬。在確定資產權屬和登記入賬的基礎上,對已形成的扶貧資產應納盡納,分年分級分類、逐一登記造冊,形成縣、鎮、村三級扶貧資產管理臺賬,建立扶貧資產四項清單,即項目清單、資金清單、管理清單、效益清單,按季度對資產實情進行核查調整,做到賬實一致、家底清晰、責任明確、收益直觀。
(三)強化扶貧資產監督管護。嚴格執行扶貧資產管理制度,按照資產分類,逐個扶貧資產落實主管部門、鎮、村“條線”負責人,明確管護責任,對資產運營管護情況進行常態化檢查,及時排查消除扶貧資產風險漏洞,嚴防資產流失和減值、滅值風險,確保長期穩定發揮效益。嚴格落實民主決策程序及公告公示制度,扶貧資產確權、處置等要履行“四議兩公開”制度,鎮村及縣直主管部門對扶貧資產運營、收益分配、處置等情況及時公告公示,接受社會監督。
(四)規范經營性資產收益分配。我縣積極探索扶貧資產收益分配機制,出臺了《關于創新實施扶貧資金資產收益的指導意見(試行)》、《縣扶貧資金項目及集體資產收益分配管理暫行辦法》兩個配套文件,完善扶貧項目利益聯結和帶貧減貧長效機制,堅持通過開發公益性崗等方式,實現有條件受益,切實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村集體收益重點用于資產運營管護、雙基建設、產業發展等,最大程度發揮扶貧資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作用。
二、統籌謀劃好2021年項目
縣農保局工作總結3篇
第一篇
2014年1-3月,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在上級業務部門的悉心指導下,全縣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緊緊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這一主線,突出抓好征繳擴面、規范化管理、信息化完善、養老金發放等各項工作,我縣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截止3月31日,收取保費總額3011萬元,參保人數達31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92.9%,其中有7個鄉鎮已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為62344名60周歲以上人員發放養老金1256.43萬元(其中基礎養老金1221.56萬元,個人賬戶34.87萬元),發放率達100%。
一、主要工作措施
1.各級領導重視,責任分工明確。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2014年11月6日召開了2014年度縣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啟動大會,部署了全年工作;縣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領導小組印制下發了《縣2014年度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考核辦法》,及時將擴面征繳任務層層下達各鄉鎮。同時,各鄉鎮按照“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專門抓,鄉村干部具體抓”的工作機制,切實加強組織指導和政策協調,將參保目標任務細化到各村(居)委會,做到任務、措施、責任、獎勵“四明確”;各村(居)干部充分發揮“四個帶頭”作用:帶頭宣講、帶頭參保、帶頭為父母繳費、帶頭動員身邊的人參保,體現出光輝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
2.注重宣傳推介,營造良好氛圍。一是層層召開會議。從縣、到各鄉鎮、村(居)委會,層層召開動員大會,宣傳政策,部署任務,強化措施,使工作迅速開展。二是做好業務培訓。通過舉辦業務培訓班和工作會議,確保縣、鄉、村經辦人員再次悟透政策、熟練社保卡發放等經辦流程、提高服務水平,同時,縣農保局業務股室同事利用一個月的時間下到各鄉鎮勞保所與業務經辦員進行一對一的業務指導,大大地提高了經辦人員的業務和服務水平。三是多渠道宣傳。各鄉鎮、有關部門抓住春節農民工返鄉高峰等時間節點,開展了參保突擊月活動,有力地變農忙潮、返鄉潮為參保潮、繳費潮;組織“三送”干部深入農戶家中宣講政策,送戲下鄉等形式多樣的宣傳手段,廣泛宣傳政策,引導廣大群眾主動參保。
3、創新生存認證方式,做好養老金發放。一是全面落實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確保到齡符合領取條件城鄉老年人口100%領取待遇。二是鞏固生存認證成果,創新認證方式。2014年,我們委托網絡公司開發了一套生存認證程序,即為每個鄉鎮勞保所配備身份證讀卡器,待遇領取對象只需攜帶有效二代身份證到認證現場采集信息,信息自動生成對象檔案,這一方式大大減輕了群眾負擔,節約了認證成本,使認證方式更加科學合理化,得到了服務對象和基層工作人員的一致好評。1-2月我縣集中開展了年度生存認證工作,截止3月,共完成了61235名待遇領取人員的生存狀況認證工作,其中死亡人員1898名。同時,我們對6241名未認證人員停發養老金,有效防止了社會保證金的流失。
零就業家庭就業再就業援助動員講話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做好零就業家庭就業再就業工作是一件重要而緊迫的大事;要千方百計做好就業再就業援助工作;要在全社會形成關心幫助零就業家庭的良好局面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就業是民生之本、社會和諧之基,是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長遠生計的大事、各級各部門各單位一定要把思想統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上來,周密安排,盡心落實,堅決把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實好、今年以來,我們關注民生民安促進社會和諧,解決了不少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認真搞好調查摸底。據前段時間初步調查統計、努力開發就業崗位、切實落實好就業再就業政策、零就業家庭就業再就業工作,是一件具體的、實實在在的事情,是一項需要帶著感情、責任和義務來完成的工作,是一項需要政府引導、企業參與、社會各界關心支持的系統工程、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可以說涉及各部門、各單位,涉及到方方面面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上午我們剛剛為市勞動就業服務中心奠了基,現在我們又對實施零就業家庭就業再就業援助工程進行部署,這是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十六屆六中全會和省第七次黨代會精神,構建和諧*,深化“學樹保促”活動的具體行動。市委、市政府就是要從這些群眾最關心、最迫切、最期盼解決的問題入手,來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全市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剛才,宣讀了市政府《關于實施零就業家庭就業再就業援助工程的意見》,對這項工作進行了具體部署,各級各部門各單位要認真抓好落實。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做好零就業家庭就業再就業工作是一件重要而緊迫的大事
就業是民生之本、社會和諧之基,是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長遠生計的大事。在經濟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加速推進的過程中,城鎮新出現了一些特殊困難群體,他們的家庭成員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但由于種種原因,處于失業、待業或離崗狀態,成了零就業家庭。這些家庭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生活十分困難。解決這些家庭的困難,除了發放低保補貼、社會救濟之外,更重要的是給他們一個就業再就業機會,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穩定的收入。在“輸血”的同時還要“造血”。做好這項工作,十分緊迫,意義重大。
第一,這是執政為民的內在要求。執政為民,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要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具體體現。我們堅持執政為民,就必須始終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最高利益,始終以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最大責任。執政為民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要落實在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中,落實在具體的、實實在在的行動上。就要從群眾的衣食住行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一件件、一樁樁具體事情入手,排民憂,解民難,讓困難群體分享經濟社會的發展成果。就業再就業問題,是城鎮零就業家庭最現實的利益,最直接的要求,最迫切的愿望。解決好這個問題,是我們“執政為民”的責任所在。
第二,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安居樂業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只有每個社會成員充分就業,有事干、有飯吃,才能安居樂業,才能社會和諧。《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堅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正確把握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現階段群眾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體的特殊利益的關系,統籌兼顧各方面群眾的關切。”維護根本利益,發展共同利益,照顧特殊利益,是構建和諧社會中不同層面的要求。零就業家庭是當前需要特別照顧的特殊群體,是我們這個社會大家庭的一部分,沒有他們的生活改善,就沒有整個社會的和諧。“擴大再就業政策扶持范圍,健全再就業援助制度,著力幫助零就業家庭和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是我們落實中央《決定》的具體行動。對零就業家庭進行就業再就業援助,對這些家庭本身來說,可以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激發家庭的內在活力,使這些家庭和諧美好起來;從全社會來講,可以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可以塑造互助友善的人際關系,這本身也是凝聚人心力量。從這種意義上講,做好這項工作就是在為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夯實基礎。
民政事業“十三五”發展工作思路
為進一步促進XX民政事業全面協調持續較好發展,按照區政府的統一部署,結合我區民政工作實際,制定本思路。
一、發展現狀
(一)主要工作成效
區民政局是政府主管社會行政事務的職能部門,擔負著依法維護和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權益和民主政治權利等職責。多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民政部門的親切關懷、精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局領導班子團結帶領全局上下,緊緊圍繞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為民服務、為民解困”的工作理念,認真履行“解決民生、落實民權、維護民利”的工作職責,服從和服務于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充分發揮穩定社會的機制作用,為構建五區幸福XX做了大量扎實有效的工作。
民生保障成效明顯:城市低保對象由2003年底的1469人擴大到現在的2336人,人均月補差由2003年底的50元提高到現在的290元,保障標準達到每人每月450元;農村低保對象現已擴至8809人,保障標準提高到240元/人·月,人均月補差達到165元;我區于2010年9月份在全市率先實行了城鄉醫療救助與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網絡同步結算,共救助困難群眾13390人次,救助金額達894.83萬元;全區有五保對象1017人,其中在敬老院集中供養的有814人,集中供養率達80%,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標準每人每年分別達3660元和3120元;現有失地農民基本生活救助3252人,季度發放失地農民救助金177.12萬元。2006年以來,對重點優撫對象的撫恤補助進行了9次提標,共發放優撫資金2957萬元;全區有優撫對象2803人,其中享受撫恤補助的重點優撫對象1236人;我區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易發地區,正常年景每年受災群眾約1.2萬人。近5年來全區發放救災救濟款1475.5萬元,救濟災民6.06萬人次,幫助34戶災民倒房戶新建住房170間,修復住房280間;
福利事業長足發展:全區建有“三院”10所,2011年以來投入資金3326萬元,對區內10所“三院”進行了新建、改(擴)建和升級改造,新增建筑面積1.93萬平方米。福利機構撫養和城鄉散居孤兒基本生活保障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1100元和700元。近五年共發放孤兒保障金236.3萬元,使孤兒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嚴。
區2008政府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海滄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區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年工作回顧
*年是本屆政府施政的第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區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以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和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落實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和海灣型城市建設工作部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拓進取、扎實工作,轉變職能、依法行政,較好地完成了區黨代表會議和區九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精神文明和各項社會事業順利推進,新工業區、新港區、新市區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主要體現在:
(一)經濟運行平穩,運行質量有所提高,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均超額完成年度計劃。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3.5億元,增長25.1%,完成年度計劃的109.4%;地面財政總收入34.2億元,增長23%,區財政總收入13.8億元,其中區級財力6.22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10.5%,區本級財力5.71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10%。
——三次產業發展方面:克服干旱、限電對工業生產的影響,工業經濟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實現工業總產值382.5億元,增長26.9%,完成年度計劃的103.4%。翔鷺石化、夏新電子、柯達感光等9家企業產值超10億元,實現產值占全區的75.3%。化工、電子、機械三大產業支柱地位日益凸顯,完成產值占全區的80.8%。科技進步在經濟發展中的支撐作用更加突出,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占全區的64.4%。第三產業發展加快,實現三產增加值9.8億元,增長17.7%。未來海岸、綠苑小區等一批房地產項目建設順利推進。旅游業投資開發工作開始起步,蔡尖尾山文化博覽景區、天竺山農業生態觀光綜合旅游景區等規劃基本完成,日月谷溫泉、東方高爾夫、慈濟東宮等景點客流量持續增長。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高優生態農業和種苗業,實現全區農業增加值2.1億元,增長18.3%。
區政府工作報告二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海滄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區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年工作回顧
*年是本屆政府施政的第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區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以黨的*大、*精神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落實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和海灣型城市建設工作部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拓進取、扎實工作,轉變職能、依法行政,較好地完成了區黨代表會議和區九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精神文明和各項社會事業順利推進,新工業區、新港區、新市區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主要體現在:
(一)經濟運行平穩,運行質量有所提高,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均超額完成年度計劃。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3.5億元,增長25.1%,完成年度計劃的109.4%;地面財政總收入34.2億元,增長23%,區財政總收入13.8億元,其中區級財力6.22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10.5%,區本級財力5.71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10%。
——三次產業發展方面:克服干旱、限電對工業生產的影響,工業經濟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實現工業總產值382.5億元,增長26.9%,完成年度計劃的103.4%。翔鷺石化、夏新電子、柯達感光等9家企業產值超10億元,實現產值占全區的75.3%。化工、電子、機械三大產業支柱地位日益凸顯,完成產值占全區的80.8%。科技進步在經濟發展中的支撐作用更加突出,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占全區的64.4%。第三產業發展加快,實現三產增加值9.8億元,增長17.7%。未來海岸、綠苑小區等一批房地產項目建設順利推進。旅游業投資開發工作開始起步,蔡尖尾山文化博覽景區、天竺山農業生態觀光綜合旅游景區等規劃基本完成,日月谷溫泉、東方高爾夫、慈濟東宮等景點客流量持續增長。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高優生態農業和種苗業,實現全區農業增加值2.1億元,增長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