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麻棉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9 11:22: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絲麻棉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我國古代絲麻棉研究論文

自夏、商、周三代以來約四千年的中國文明史中,人們的衣料大致在前三千年以絲麻為主,後一千年逐漸轉變為以棉花為主。當然,現代又興起了人造纖維,則不在本文介紹之列。

自三代至唐宋的三千三百年間,中原大地除栽種粟、麥、稻等糧食作物外,主要是栽種桑、柘、大麻、苧麻等。白居易《秦中吟·重賦》詩說:“厚地植桑麻,所用濟生民。”[1]隨著人口的繁衍,土地的墾殖,處處有綠蔭蔽野的桑樹和柘樹,此處景象,今日已不易設想,更無以復原了。

絲麻不僅作為紡織品的原料,麻可以制作麻繩之類,絲絮是制作被褥、冬服等的原料。《重賦》詩描寫“官庫”內“繒帛如山積,絲絮似云屯”,[2]官府向民間徵收大量絲綿,即是供官員、軍人作冬服之用。李白《子夜吳歌》說:“明朝驛使發,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3]就是生動地描繪一個女子為征夫趕制冬袍之情景。古時所謂布,一般是指麻布,人們用“布衣”一詞形容平民百姓,是因為窮人穿不起絲織品,只能以麻布蔽體。杜甫《北征》詩說:“床前兩小女,補綻才過膝。海圖拆波濤,舊繡移曲折,天吳及紫鳳,顛倒在短褐。”[4]反映在安史之亂時,其家生計艱窘,不得不將舊剩的高貴刺繡絲織物,補衲麻織短褐。陸游《霜風》詩說:“十月霜風吼屋邊,布裘未辦一銖綿。”[5]另一《泛舟過金家埂贈賣薪王翁》詩說:“軟炊豆飯可支日,厚絮布襦聊過冬。”[6]反映當時尚可飽暖的生活水平,是麻布作面料的絲綿冬服。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說:“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臥踏里裂。”[7]這是指絲綿為絮的麻布被,因使用多年,“驕兒惡臥”,已喪失保暖作用。宋徽宗時設居養院,類似今日之養老院,規定八十歲以上老人“夏月支布衣,冬月衲衣絮被”,即“布絮衲被”。有一位一百零一歲的老人咸通“冬月給綿絹衣被,夏單絹衫袴”,[⑧]作為特殊優待。

自秦漢迄唐宋一千五百年間,絲麻維系著數千萬,甚至上億中國人的衣著、被褥等生活必需。當時固然有衣不蔽體者,但也有浪費綾羅綢緞,用之如泥沙不惜者。兩者相抵,尚有部份絲綢經海路和陸路出口,馳譽古代并不發達的國際市場。絲麻自給有馀,這在技術落後的古代絕非易事。正如司馬光所說:“蠶婦育蠶治繭,績麻紡緯,縷縷而積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極矣。”[9]我們緬懷燦爛華夏古文明時,就絕不應當忘卻成千上萬史冊中無名的農婦們的勞績,她們也同樣是古文明的支柱。

古代主要是男耕女織式的自然家庭經濟,全國的絲麻總產量決不可能有官府的統計數字。列入官府統計者,只有賦稅和財政收支。漢武帝時,曾一次“均輸帛五百萬匹”,[10]這正反映了當時絲織品產量之多。宋英宗時,主管財政的三司使蔡襄上奏,說一年內通過和買、徵稅等途徑,共收入絲麻織品8,745,535匹。[11]宋朝沿用後周之制,規定繳納官府者,一匹紬絹幅闊2尺5分,重12兩,長42尺。[12]依1宋尺為31厘米計,約折合113,866,866米。宋朝官府的布帛主要供軍隊和官員之用,北宋中期,禁軍將士平均每年春冬發放紬絹6匹,綿12兩,[13]6匹紬絹約折合78米。南宋有軍士每年發放絹4匹和2匹的記錄,約折合52米和26米。因為絲織紬絹不耐穿,必須每年發放。北宋人口最多時約有1億。按1億人的衣裝、被褥、帳幔等用品估計,還須考慮到部份絲綢出口,人們的衣裝盛行寬體,衣料的使用并不經濟等情況,將絲麻織品依平均每人每年消費2匹估算,則絲麻織品總產量為26·04億米。

但是,光是以紡織品尚不足以包括古代絲麻的總產量,另的絲綿之類,是不能不估計的。宋神宗時,官府兩稅收入中有絲綿一項,為5,850,356兩,[14]按16兩為1斤,1宋斤約合0·6公斤估算,約折合219噸。若以1億人口,每人平均每年耗費絲綿4兩的保守估計,絲綿年產量亦須1·5萬噸。

查看全文

我國古代絲麻棉探究論文

自夏、商、周三代以來約四千年的中國文明史中,人們的衣料大致在前三千年以絲麻為主,後一千年逐漸轉變為以棉花為主。當然,現代又興起了人造纖維,則不在本文介紹之列。

自三代至唐宋的三千三百年間,中原大地除栽種粟、麥、稻等糧食作物外,主要是栽種桑、柘、大麻、苧麻等。白居易《秦中吟·重賦》詩說:“厚地植桑麻,所用濟生民。”[1]隨著人口的繁衍,土地的墾殖,處處有綠蔭蔽野的桑樹和柘樹,此處景象,今日已不易設想,更無以復原了。

絲麻不僅作為紡織品的原料,麻可以制作麻繩之類,絲絮是制作被褥、冬服等的原料。《重賦》詩描寫“官庫”內“繒帛如山積,絲絮似云屯”,[2]官府向民間徵收大量絲綿,即是供官員、軍人作冬服之用。李白《子夜吳歌》說:“明朝驛使發,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3]就是生動地描繪一個女子為征夫趕制冬袍之情景。古時所謂布,一般是指麻布,人們用“布衣”一詞形容平民百姓,是因為窮人穿不起絲織品,只能以麻布蔽體。杜甫《北征》詩說:“床前兩小女,補綻才過膝。海圖拆波濤,舊繡移曲折,天吳及紫鳳,顛倒在短褐。”[4]反映在安史之亂時,其家生計艱窘,不得不將舊剩的高貴刺繡絲織物,補衲麻織短褐。陸游《霜風》詩說:“十月霜風吼屋邊,布裘未辦一銖綿。”[5]另一《泛舟過金家埂贈賣薪王翁》詩說:“軟炊豆飯可支日,厚絮布襦聊過冬。”[6]反映當時尚可飽暖的生活水平,是麻布作面料的絲綿冬服。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說:“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臥踏里裂。”[7]這是指絲綿為絮的麻布被,因使用多年,“驕兒惡臥”,已喪失保暖作用。宋徽宗時設居養院,類似今日之養老院,規定八十歲以上老人“夏月支布衣,冬月衲衣絮被”,即“布絮衲被”。有一位一百零一歲的老人咸通“冬月給綿絹衣被,夏單絹衫袴”,[⑧]作為特殊優待。

自秦漢迄唐宋一千五百年間,絲麻維系著數千萬,甚至上億中國人的衣著、被褥等生活必需。當時固然有衣不蔽體者,但也有浪費綾羅綢緞,用之如泥沙不惜者。兩者相抵,尚有部份絲綢經海路和陸路出口,馳譽古代并不發達的國際市場。絲麻自給有馀,這在技術落後的古代絕非易事。正如司馬光所說:“蠶婦育蠶治繭,績麻紡緯,縷縷而積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極矣。”[9]我們緬懷燦爛華夏古文明時,就絕不應當忘卻成千上萬史冊中無名的農婦們的勞績,她們也同樣是古文明的支柱。

古代主要是男耕女織式的自然家庭經濟,全國的絲麻總產量決不可能有官府的統計數字。列入官府統計者,只有賦稅和財政收支。漢武帝時,曾一次“均輸帛五百萬匹”,[10]這正反映了當時絲織品產量之多。宋英宗時,主管財政的三司使蔡襄上奏,說一年內通過和買、徵稅等途徑,共收入絲麻織品8,745,535匹。[11]宋朝沿用後周之制,規定繳納官府者,一匹紬絹幅闊2尺5分,重12兩,長42尺。[12]依1宋尺為31厘米計,約折合113,866,866米。宋朝官府的布帛主要供軍隊和官員之用,北宋中期,禁軍將士平均每年春冬發放紬絹6匹,綿12兩,[13]6匹紬絹約折合78米。南宋有軍士每年發放絹4匹和2匹的記錄,約折合52米和26米。因為絲織紬絹不耐穿,必須每年發放。北宋人口最多時約有1億。按1億人的衣裝、被褥、帳幔等用品估計,還須考慮到部份絲綢出口,人們的衣裝盛行寬體,衣料的使用并不經濟等情況,將絲麻織品依平均每人每年消費2匹估算,則絲麻織品總產量為26·04億米。

但是,光是以紡織品尚不足以包括古代絲麻的總產量,另的絲綿之類,是不能不估計的。宋神宗時,官府兩稅收入中有絲綿一項,為5,850,356兩,[14]按16兩為1斤,1宋斤約合0·6公斤估算,約折合219噸。若以1億人口,每人平均每年耗費絲綿4兩的保守估計,絲綿年產量亦須1·5萬噸。

查看全文

高中歷史教案:夏、商、西周的社會經濟

高中歷史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結構

西周

查看全文

縣經濟委員會的工作方案

二○*年是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繼續大力實施市委、市政府“二十四字”方針,促進全縣經濟快速發展,勇當全市跨越式發展排頭兵,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二○*年經貿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是:認真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以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為出發點,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以項目投入為關鍵,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進一步加強和提高統籌協調能力,狠抓六大支柱產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壯大,全面提高工業經濟運行的整體質量和效益,奮力推進*縣工業跨越式發展。主要奮斗目標是: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利潤分別同比增長30%以上;快速推進改制企業的清算掃尾工作;安全工作確保不出重特大事故,一般事故發生率較往年有大幅度下降,死亡率在20*年基礎上下降3%以上。

一、加強對工業經濟的統籌協調,確保工業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

1、加大組織領導力度。在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的同時,繼續在全縣營造加快工業發展的新氛圍。繼續堅持委領導和相關股室聯系企業制度,實行無梗阻服務,保姆式貼心服務,和綠色通道服務,協調解決企業在改革發展中的具體問題。

2、強化落實工業經濟目標責任制。繼續對全年工業發展目標進行分解,層層落實到各工業主管部門和相應企業,制定獎懲辦法,嚴格考核,重獎重懲。

3、大力扶持優勢重點企業。在政策、服務、資金、物資、能源、運輸等方面為重點優勢企業傾斜,并對重點優勢企業實行動態跟蹤管理,確保其工業增加值、利潤的平均增幅保持在30%以上,充分發揮其對全縣其它產業的拉動和輻射作用,從而促進全縣經濟共融互動。

4、加強和改進對宏觀經濟運行的調控力度。對宏觀經濟運行情況進行調研和分析,定期召開工業經濟運行分析會,定期公布全縣工業指標完成進度,存在的問題及建議,及時準確地為縣委、政府提供決策依據。

查看全文

縣經濟委員會工作要點

二○*年是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繼續大力實施市委、市政府“二十四字”方針,促進全縣經濟快速發展,勇當全市跨越式發展排頭兵,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二○*年經貿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是:認真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以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為出發點,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以項目投入為關鍵,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進一步加強和提高統籌協調能力,狠抓六大支柱產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壯大,全面提高工業經濟運行的整體質量和效益,奮力推進*縣工業跨越式發展。主要奮斗目標是: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利潤分別同比增長30%以上;快速推進改制企業的清算掃尾工作;安全工作確保不出重特大事故,一般事故發生率較往年有大幅度下降,死亡率在20*年基礎上下降3%以上。

一、加強對工業經濟的統籌協調,確保工業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

1、加大組織領導力度。在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的同時,繼續在全縣營造加快工業發展的新氛圍。繼續堅持委領導和相關股室聯系企業制度,實行無梗阻服務,保姆式貼心服務,和綠色通道服務,協調解決企業在改革發展中的具體問題。

2、強化落實工業經濟目標責任制。繼續對全年工業發展目標進行分解,層層落實到各工業主管部門和相應企業,制定獎懲辦法,嚴格考核,重獎重懲。

3、大力扶持優勢重點企業。在政策、服務、資金、物資、能源、運輸等方面為重點優勢企業傾斜,并對重點優勢企業實行動態跟蹤管理,確保其工業增加值、利潤的平均增幅保持在30%以上,充分發揮其對全縣其它產業的拉動和輻射作用,從而促進全縣經濟共融互動。

4、加強和改進對宏觀經濟運行的調控力度。對宏觀經濟運行情況進行調研和分析,定期召開工業經濟運行分析會,定期公布全縣工業指標完成進度,存在的問題及建議,及時準確地為縣委、政府提供決策依據。

查看全文

紡設開題報告

苧麻服用產品開發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1.1苧麻簡介:

苧麻,學名Boehmerianivea(Linn.)Gaudich,英文名Ramie,又有別名家苧麻、白麻和圓麻[1]。

苧麻是中國特有的以紡織為主要用途的農作物,是我國國寶,我國的苧麻產量約占全世界苧麻產量的90%以上,在國際上稱為“中國草”。

苧麻是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是重要的紡織纖維作物。其單纖維長、強度最大,吸濕和散濕快,熱傳導性能好,脫膠后潔白有絲光,可以純紡,也可和棉、絲、毛、化纖等混紡,聞名于世的瀏陽夏布就是苧麻纖維的手工制品。

查看全文

現代物流業拓展思考論文

摘要:探討了鐵路貨物運輸企業向現代物流業拓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而分析鐵路貨運向現代物流轉變的優勢和劣勢以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傳統鐵路貨物運輸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拓展的思路及對策。

關鍵詞:鐵路貨運;現代物流;拓展

引言

中國加入WTO后,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中國物流產業出現了加速發展的趨勢,成為了國民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經濟增長點。而傳統的鐵路貨運已不能滿足現代物流發展的需要,必須向提供運輸、倉儲、包裝、配送、流通、加工、信息處理等多種服務的現代物流業發展。這無疑對承擔著我國重要運輸任務的鐵路運輸業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面對機遇和挑戰,傳統鐵路貨運業必須加快向現代物流業轉化的步伐,并把貨運物流業作為鐵路運輸業發展的戰略目標。通過資源整合,逐步使鐵路從傳統的、以運輸為主的企業轉變為規模經營、系統服務、現代化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成為我國綜合物流系統的中堅力量。

1.鐵路貨運向現代物流業拓展的必要性

1.1滿足顧客需求的需要

查看全文

鐵路貨運向現代物流業拓展論文

摘要:探討了鐵路貨物運輸企業向現代物流業拓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而分析鐵路貨運向現代物流轉變的優勢和劣勢以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傳統鐵路貨物運輸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拓展的思路及對策。

關鍵詞:鐵路貨運;現代物流;拓展

引言

中國加入WTO后,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中國物流產業出現了加速發展的趨勢,成為了國民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經濟增長點。而傳統的鐵路貨運已不能滿足現代物流發展的需要,必須向提供運輸、倉儲、包裝、配送、流通、加工、信息處理等多種服務的現代物流業發展。這無疑對承擔著我國重要運輸任務的鐵路運輸業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面對機遇和挑戰,傳統鐵路貨運業必須加快向現代物流業轉化的步伐,并把貨運物流業作為鐵路運輸業發展的戰略目標。通過資源整合,逐步使鐵路從傳統的、以運輸為主的企業轉變為規模經營、系統服務、現代化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成為我國綜合物流系統的中堅力量。

1.鐵路貨運向現代物流業拓展的必要性

1.1滿足顧客需求的需要

查看全文

鐵路貨運向現代物流業拓展的思考

摘要:探討了鐵路貨物運輸企業向現代物流業拓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而分析鐵路貨運向現代物流轉變的優勢和劣勢以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傳統鐵路貨物運輸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拓展的思路及對策。

關鍵詞:鐵路貨運;現代物流;拓展

引言

中國加入WTO后,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中國物流產業出現了加速發展的趨勢,成為了國民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經濟增長點。而傳統的鐵路貨運已不能滿足現代物流發展的需要,必須向提供運輸、倉儲、包裝、配送、流通、加工、信息處理等多種服務的現代物流業發展。這無疑對承擔著我國重要運輸任務的鐵路運輸業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面對機遇和挑戰,傳統鐵路貨運業必須加快向現代物流業轉化的步伐,并把貨運物流業作為鐵路運輸業發展的戰略目標。通過資源整合,逐步使鐵路從傳統的、以運輸為主的企業轉變為規模經營、系統服務、現代化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成為我國綜合物流系統的中堅力量。

1.鐵路貨運向現代物流業拓展的必要性

1.1滿足顧客需求的需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