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0 02:10: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隋唐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隋唐山水畫與隋唐園林藝術的關系
1概述
1.1隋唐山水畫的發展
隋唐山水畫獨立成科,在中國畫壇上占據重要地位。它的發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首先,隋時期,山水畫獨立。這一時期主要承接魏晉南北朝時期顧愷之的“傳神論”和“遷想妙得”等思想,山水畫走向獨立,青綠山水開始完善,以展子虔的《游春圖》為代表(如圖1),出現了第一幅卷軸畫;其次,中唐時期,山水畫發生顯著變化,詩、畫開始相互滲透,出現水墨山水的萌芽,主要代表人物有盧鴻一,代表作《草堂十志圖》;再次,盛唐時期,青綠山水和水墨山水都發展到了一定階段,除了以王維為代表的水墨山水得到盛行,青綠山水畫中也出現很多著名的山水畫大家,如李思訓李昭道父子,《江帆樓閣圖》和《明皇幸蜀圖》是他們的典型代表作??梢哉f,隋唐這些畫家及其山水畫作品對后代山水畫和園林藝術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是山水畫史上一個承上啟下的時期[2]。
1.2隋唐園林的發展
中國園林藝術發展史上,園林濫觴于商周時期,發展于魏晉南北朝,成熟于唐宋時期,發達于明清時期[3]。在隋唐這段時期,園林藝術有所新突破,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皇家園林中的“壯大氣派”也已經基本形成,寫實園林基本進入成熟期,隋代因隋煬帝的荒淫奢靡,造園風氣也一時興起,致力于宮廷御苑的建造;至盛唐,皇家園林和私人園林的設計也越趨精致,尤其是石雕工藝頗為嫻熟,皇家建筑雕欄畫棟,格外華麗。皇家園林主要代表有:大明宮、洛陽城、西苑等。第二,私家園林的藝術性較魏晉有所升華,著重于刻畫景物的典型個性,具有寫意而樸實的特點,自然山水以其特有的面貌表現了獨特的園林藝術[4]。有名的私家宅園多為文人士大夫的作品,其中著名的有宋之問的藍田別墅、王維的輞川別業(如圖2)、白居易的履道里宅園、李德裕的平泉莊等,為后代的寫意園林奠定基礎。
2隋唐山水畫與園林
秦漢隋唐現象分析論文
一、兩次數百年分裂后的統一王朝與短命帝國
在中華文明史上,從夏商建國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曾經出現過兩次持續四、五百年之久的國家分裂。前者發生在公元前770至公元前221年間,自平王東遷以后,周便喪失了對各諸侯國的實際支配權,歷史進入了諸侯爭霸的春秋與七雄兼并的戰國兩個持續相連的分裂時期,直到秦王嬴政掃滅山東六國,建立強大的秦王朝,中國才再度實現統一。其間中國歷史經歷了約550年之久的分裂,這是最長的一次分裂。
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出現長期分裂局面,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東漢政府在它的打擊下從此也就失去了對地方各路豪強的控制。從公元184年至589年隋滅南陳,除去晉武帝“太康”十年短暫的統一外,中國歷史在民族之間血與火的大沖擊、大碰撞中渡過了它長達400年左右的分裂。這次分裂在時間上比春秋戰國略短,但其混亂與復雜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結束了四、五百年之久分裂的秦、隋帝國,建立伊始便已十分強大。秦,“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史記·秦始皇本紀》)。其盛可謂空前!隋,更是“統一寰宇,甲兵強盛”,“風行萬里,威動殊俗”(《貞觀政要·君道》),傲然俯視萬邦。然而,如此強盛的兩個統一王朝,卻又都僅只經歷二世,前者15年(前221——前206),后者29年(589——618),便倏忽而亡。數百年之久的兩次分裂,短命夭折的兩個統一王朝,這種相似的漫長前奏與歷程,最終歸宿與命運,在中國歷史上僅此二家,其它歷史時期不曾出現過。
二、功過相參的開國皇帝,堪稱典型的亡國暴君
秦、隋帝國的相似命運,還在于歷史贈予了它們幾乎一樣特征的開國皇帝與亡國之君。秦始皇與隋文帝,都可稱得上是曠世少見的一代英主,是他們結束了國家的長期分裂局面,建立了空前強大的統一帝國,又是他們在制度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與建設,并對中華民族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然而,也正是他們,一個不能順應時代的變遷,統一天下后仍以苛法治國,施民以暴政;一個則在施政上,尤其是統治后期,“好為小數,不識大體”(《隋書·文帝紀》)。導致舉措失當,“蘊藏大亂”(《讀文史古籍批語集》第179頁)。因而又都對這兩個新興王朝的短命而亡,負有直接的、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
探討隋唐時期司法政策
中國古代通過集體會議,以討論的形式,集思廣益,為決策提供參考和依據的制度起源甚早,在秦漢時期已基本形成,到隋唐時期則日益成熟,稱為“集議”,還被寫入了王朝的令、式,成為國家的一項基本制度?!短屏洹肪戆碎T下省侍中條:“凡下之通于上,其制有六:一曰奏抄,二曰奏彈,三曰露布,四曰議……”并在注釋中解釋“議”云:“謂朝之疑事,下公卿議,理有異同,奏而裁之。”①集議已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各種重大的關涉政治、經濟、社會、法律等諸方面的問題,均可通過一定的程序,成為集議的主題。有關法律問題的集議是集議制度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具體的程序和運作方面,更為完備,有著自身鮮明的特點,對當時的法制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然而,到目前為止,盡管學界對唐代的集議制度本身已有一定的研究②,但關于司法過程中之集議的研究還付之闕如。本文將嘗試對這一問題做較為詳細的探討,望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一、司法集議的發動
隋唐時期,在司法運行的過程中,可因一定的情形發動集議。從發動集議的主體看,大致可分為指定集議、法定集議和申請集議三種情況。
(一)指定集議
指定集議指就某些重大或疑難的案件,由皇帝直接下詔,命令百官進行集議。隋代,嗣滕穆王楊綸曾被告怨望咒詛,煬帝命黃門侍郎王弘審理此案,“遂希旨奏綸厭蠱惡逆,坐當死”。煬帝令公卿集議,“以公族不忍,除名為民”③。指定集議針對的多為制獄。對于制獄,根據王朝的律令,有關機關在審斷后,要直接上奏皇帝,由皇帝權斷定罪①。這些案件一般來說或是事關重大,或是疑難復雜,或是牽連廣泛,或是涉及到了宗室、重臣等特權群體,或是關涉國家的重大利益,所以盡管皇帝可以權斷定罪,但案件本身的復雜性又使他沒有充分的把握行使好這項權力,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在隋唐時期,特別是在制定律令的隋及唐前期,貴族階層尚有較強的勢力,而制獄又常和這一階層有關,所以或是出于審慎的目的,或是為了獲得輿論的支持,或是為了顯示自己的“無私”以塞眾議,或是為了推脫責任并彰顯皇恩浩蕩,皇帝在做出最終裁決之前,常會命令百官集議,作為決斷的依據或緩沖之階。
在這種情況下,司法集議實際上是一種輔助皇帝行使其司法權的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皇帝權斷權行使中的剛性和不確定性,是對皇帝權斷權行使中缺乏程序性制約的一種補救,因而是一種緩沖性和補充性的司法機制。在這一機制運行過程中形成的多數意見,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可看作是官僚集團的整體意見,皇權也不得不予以重視。這樣就在皇帝行使其權斷權的過程中,加入了國家法律權力的因素②,對理論上不受制約的皇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約。與此同時,這種機制也將皇帝權斷權的行使由隱秘轉為公開,可看做是中古時期司法公開的一種形式③。司法集議使司法過程具備了更加豐富的合理性,相對就更容易達到司法本身的目的。因指定集議是由皇帝所發動,所以并無范圍上的限制。在制獄之外,如果普通司法案件因其引發的爭議或轟動性效應引起了皇帝的注意,他也可以隨時指定一定范圍的官員進行集議。從唐初開始,隨著三省制的日漸完備、權力制衡機制的日益嚴密,司法程序和司法過程也日趨繁密。在三省制下,尚書省裁斷流刑以上之罪,按照律令的規定必須使用奏抄這一文書形式,而門下省有審署奏抄之權④,如此一來,在文書運作的過程中,相關案件在經刑部復審后,還要由門下省奏定。然而,王朝設計的權力制衡機制是雙向的,案件即使已由門下省奏定,刑部仍可提出異議。然后,再由門下省審核,另行奏定。即使經過了如此復雜的程序,如皇帝認為有疑問,仍可下令集議?!段亨嵐G錄》卷二“諫處張君快等死”條:“刑部奏:‘張君快、歐陽林謀殺蘇志約取銀,君快不下手。貞觀九年三月赦:劫賊不傷財主,免死,配流。經門下奏定?!滩坷芍懈呔囱?‘舉斷合死。’門下執依前奏。尚書任城王道宗錄奏。太宗謂侍臣曰:‘國有常典,事跡可明,何得各為意見,弄其文墨?!蛄钣房碑?。御史奏之,太宗曰:‘君快等謀為劫殺,何得免死?’因令殺之。公進諫曰:……太宗令議。議定奏聞……因令配流?!雹菥褪菍ι鲜鏊痉ǔ绦蜉^為完整的反映。從制度上講,皇帝是所有流以上案件的最后裁斷者,對其中引發爭議的案件均可發動集議。對于普通案件而言,這實際上等于在最后的審級之前又加設了一道臨時性程序,從而可以集體的力量,以多元化的視角和觀點為終審提供智力上的支持,減少冤假錯案的發生。因此,指定集議是“慎刑”思想在司法制度設計上的直接反映。
秦漢隋唐現象分析論文
縱觀中國封建社會,有一頗為獨特的歷史現象,至今尚未引起人們的注意,即處于封建社會上升階段的秦漢時期與處于鼎盛階段的隋唐時期,在諸多方面存在著驚人的相似,這種驚人的相似,又僅存在于秦漢與隋唐時代。這就是本文所要論證的秦漢、隋唐現象。我們是否應該從“一般”的角度,予以必要的審視與考察,從中發現某種“必然”的東西呢?下面,謹列舉十種驚人相似的歷史現象。
一、兩次數百年分裂后的統一王朝與短命帝國
在中華文明史上,從夏商建國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曾經出現過兩次持續四、五百年之久的國家分裂。前者發生在公元前770至公元前221年間,自平王東遷以后,周便喪失了對各諸侯國的實際支配權,歷史進入了諸侯爭霸的春秋與七雄兼并的戰國兩個持續相連的分裂時期,直到秦王嬴政掃滅山東六國,建立強大的秦王朝,中國才再度實現統一。其間中國歷史經歷了約550年之久的分裂,這是最長的一次分裂。
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出現長期分裂局面,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東漢政府在它的打擊下從此也就失去了對地方各路豪強的控制。從公元184年至589年隋滅南陳,除去晉武帝“太康”十年短暫的統一外,中國歷史在民族之間血與火的大沖擊、大碰撞中渡過了它長達400年左右的分裂。這次分裂在時間上比春秋戰國略短,但其混亂與復雜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結束了四、五百年之久分裂的秦、隋帝國,建立伊始便已十分強大。秦,“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史記·秦始皇本紀》)。其盛可謂空前!隋,更是“統一寰宇,甲兵強盛”,“風行萬里,威動殊俗”(《貞觀政要·君道》),傲然俯視萬邦。然而,如此強盛的兩個統一王朝,卻又都僅只經歷二世,前者15年(前221——前206),后者29年(589——618),便倏忽而亡。數百年之久的兩次分裂,短命夭折的兩個統一王朝,這種相似的漫長前奏與歷程,最終歸宿與命運,在中國歷史上僅此二家,其它歷史時期不曾出現過。
二、功過相參的開國皇帝,堪稱典型的亡國暴君
隋唐遺址研究論文
中國古代,一位文人,便無足觀。文官之顯赫,在官而不在文,他們作為文人的一面,在官場也是無足觀的。但是事情又很怪異,當峨冠博帶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桿竹管筆偶爾涂劃的詩文,竟能鐫刻山河,雕鏤人心,永不漫漶。
我曾經,在黃昏的伊河上仰望過龍門石窟,頂著濃冽的秋霜拜臨過白馬寺,而今年的初冬又一次摸到了隋唐遺址。我的周圍,人頭濟濟,差不多絕大多數人的心頭,都回蕩著那幾首不必引述的詩。人們來尋景,更來尋詩。這些詩,他們在孩提時代就能背誦。孩子們的想象,誠懇而逼真。因此,這些城,這些樓,這些寺,早在心頭自行搭建。待到年長,當他們剛剛意識到有足夠腳力的時候,也就給自己負上了一筆沉重的宿債,焦渴地企盼著對詩境實地的踏訪。為童年,為歷史,為許多無法言傳的原因。有時候,這種焦渴,簡直就像對失落的故鄉的尋找,對離散的親人的查訪。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他們褪色的青衫
里,究竟藏著什么法術呢?
流連在洛陽已經一年有余,小時候那些美好的詩中描繪栩栩如生的洛城在腦海中變成了不可磨滅的現實。
誰家玉笛暗飛聲,
隋唐行宮制度探析論文
摘要:隋唐時期帝王行宮為數眾多,主要集中于京師長安、東都洛陽的周圍及兩京道上,形成啞鈴型分布格局。隋唐時期的行宮在功用上存在明顯的不同,其中尤以避暑行宮的數目最多而且也最為重要。唐代都城建置對國家政治格局固然頗有影響,但宮廷革命的成敗卻并非只表現在宮城北門的得失這一個方面。隋及唐初的帝王們對不同的行宮有著不同的偏好,但他們對于某些行宮的頻繁臨幸和長時間居住,使這些行宮充當著臨時性政治中心的角色,也就是說,客觀上形成了兩個政治中心,一個是都城,另一個是帝王所幸的行宮。帝王們在巡幸行宮期間,固然享受了生理或心理上的快感,但同時也為宮廷政變的發動者提供了絕佳時機。在行宮中發動政變的一方要想獲得政變的成功,最為關鍵的因素是對相關行宮的控制。這一觀點,可視為是對陳寅恪“玄武門學說”的一個拓展。
關鍵詞:行宮制度;宮廷政變;玄武門學說
一、隋唐兩代的行宮制度
行宮亦即離宮別館,是中國古代帝王為了出外游幸方便而建造的居所。大致從殷紂王開始就已有了行宮的營建,史稱殷紂王“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于鬼神。大取樂戲于沙丘,以酒為池,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漸其間,為長夜之飲?!碧评钐┑戎独ǖ刂尽方忉屨f:“沙丘臺在邢州平鄉東北二十里。《竹書紀年》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紂時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據邯鄲及沙丘,皆為離宮別館。”秦代以來更形成一種制度,據說秦時“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余”,又說“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
西漢以降,歷代所建行宮的數目大都沒有超過秦代,但在建筑設計上卻呈現出后來者居上,大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勢頭。據初步統計,隋唐時期有名稱可考的行宮共有73所,其中隋時營造者38所,唐時營造者35所,而兩代并用的行宮則有14所。這些行宮中,除隋榆林宮、晉陽宮、汾陽宮、臨朔宮、臨渝宮、江都宮、揚子宮、丹陽宮以及唐泰山頓等距離都城(長安或洛陽)稍遠以外,其余均距離都城較近,一般少于400華里。從地理分布的大勢來看,行宮大多集中于京師長安、東都洛陽的周圍及兩京道上,形成啞鈴型分布格局。這種地域分布格局的形成,顯然與陪都制度有關。隋以大興為都城,而以洛陽為東都。唐都于長安,而洛陽、太原、鳳翔、江陵都曾立為陪都。洛陽地居天下之中,挽漕便利,又距京師長安較近,故于諸陪都之中地位尤其重要,與長安一起被唐帝稱為“東西二宅”或“東西兩宮”。長安、洛陽既為隋唐帝王的主要活動中心,因之行宮也就多建在此兩京的附近。隋唐諸帝中,以隋煬帝、唐高宗、則天皇帝和唐玄宗居洛陽時間較久一些,所以東都洛陽周圍的行宮多為這幾個帝王所興建。因為隋唐帝王們往返兩京十分頻繁,為巡幸方便起見,兩京道上也營造了許多行宮。
隋唐時期的行宮在功用上又存在明顯的不同,或為消夏避暑,或為冬春沐浴療養,或為巡幸兩京時沿途駐次,也有一些是因帝王舊宅改建以及為了軍事、宗教活動的方面而興建,其中尤以避暑宮(又稱清暑宮、夏宮、涼宮)的數目最多而且也最為重要。根據著名氣候史學家竺可楨的研究成果,中國近5000年來的氣候變遷大致可劃分為四個溫暖期和四個寒冷期,其中公元600-1000年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溫暖期。新近的相關研究揭示,這個溫暖期大致從公元550年開始,到1050年結束,持續時間約500年左右,比竺可楨所界定的時間段要長1個世紀左右,整個溫暖期實際上跨有南北朝晚期、隋、唐、五代和北宋中前期,但主要與隋唐兩代相對應,其間雖然存在明顯的氣候波動,但物候、動物分布、孢粉、雪線和海平面等相關資料顯示,這個溫暖期的氣候特征總體上比較溫暖,如與現代氣候比較,則當時年平均溫度高出現在1℃左右,氣候帶的緯度北移1度左右。這就是說,當時京畿所在的關中地區的氣候實際上已具有了北亞熱帶的某些特征,與今日秦嶺南面的漢中、安康地區略相接近。由于氣候偏暖,而當時的盛夏更顯得十分炎熱,隋代及唐前期尤其如此,加之隋唐王室又有北方少數民族的血統,“性不宜熱”,所以兩代的帝王均非常熱衷于在京師長安與東都洛陽的周圍,尤其是關中南北山區大規模建造避暑行宮,稍不如意,則另行擇地改建,長安周圍共建有17所(其中隋仁壽宮與唐九成宮在一地),洛陽周圍共建有6所。避暑宮是為了盛夏避暑,所以常建在依山面水、清涼宜人的山谷地區。
探究唐詩與隋唐歷史教學整合
詩歌是我國文學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最早的樣式之一,又是文學中得到最充分發展的體裁。中國的詩歌對仗工整、講究押韻,讀起來瑯瑯上口。由于詩歌的這些特點,使學生們對于語文中學過的詩歌印象更深刻,引進歷史教學時非常方便、快捷。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眾多偉大、杰出的詩人把我國詩歌藝術的發展推向高峰。今天可考的唐詩作者三千七百多人,現存唐詩五萬四千余首。在這些詩歌中,有很多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的,如杜甫的詩,題材主要是時事與底層百姓生活。又如白居易的詩,白居易寫的新樂府詩,表達了對國家的關心,對黑暗現象的抨擊和對民生疾苦的同情。晚唐時期的杜牧,更是寫詠史詩的大手筆。在中學語文課本中,吸收了很多詩歌中的名篇,他們不僅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同時有很多詩歌反映了當時的現實,對學生們學習歷史、了解歷史原貌也起了重要作用。本文試就中國唐代詩歌與高中中國古代隋朝唐朝歷史的教學整合做出如下設計。
1唐詩與隋唐政治史教學整合,以提高學生興趣
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短命王朝,但它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非常高,特別是偉大工程大運河的開鑿,澤被后世。我在講述隋朝大運河時引進了晚唐詩人皮日休的(汁河懷古》,“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边@首詩比較客觀地評價了隋場帝的功過。同時也點明了隋開大運河的巨大作用。有利于學生對運河作用的理解及對歷史人物的恰當評價。
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比較知名的皇帝,他當政時,特別重視人才的引進而且能夠做到知人善任,虛懷納諫,著名的諫臣就是魏征。我為了說明這一點,引用了高中語文第二冊(諫太宗十思疏》,這是魏征向太宗提出的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學生們對此文比較熟悉,馬上就有人背誦出其中的名句:“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高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睂τ谖赫鞯母抑G善諫和太宗的善納諫,學生已了然于心。唐玄宗后期。政治腐敗。玄宗寵幸楊貴妃,為了她,不惜勞民傷財,講述這一問題時,我引用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三首之一》“長安回望秀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此詩用“一騎紅塵”與“妃子笑”構成鮮明的對比,揭露了皇帝為討妃子歡心無所不為的荒唐,很好地印證了玄宗后期不理朝政,政治腐敗的現實。
2唐詩與隋唐經濟史教學整合,以利于深入淺出
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之風很嚴重,均田制遭到破壞,租庸調制無法繼續,國家為了增加財政稅收,實行了新稅制:兩稅法。這些賦稅制度理論性較強,學生不易理解,于是我引用了白居易的《重賦》,“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愛人?!愅饧右晃?,皆以枉結論。奈何歲月久,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寵,斂索無冬春。”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兩稅法的目的之一:“愛人”,同時,也理解了為什么兩稅法會加重人民負擔。抽象的問題通過詩詞的引人,既生動形象,又明白易懂。
秦漢至隋唐音樂教育的演變
在我國各個朝代的發展中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貫穿于整個中國音樂史發展的長河之中。我國古代的音樂教育經歷了“成均之學”為標志的原始萌芽階段,夏商西周“官辦教學”時期,由于社會制度變革、生產力的提高,到春秋戰國時期文化不斷下移,音樂教育逐漸由官府下移到民間,官學與私學并存的局面,從而促進了私學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崩樂壞”,標志著社會文化發生重大的轉型。公元前221年,秦朝滅六國而統一天下,建立起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國家。西周時期的血緣宗法分封制度在這一時期徹底坍塌,從而使與其相適應的禮樂制度以及教育制度也必然的發生了改變。從歷史發展來看,音樂教育在經歷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文化轉型后,體制化的音樂教育,基本上從為國家培養所需人才的官辦教育機構中剝離,而存在于一種主要目的是為了適應宮廷祭祀慶典禮儀、宴享娛樂的官設音樂機構中。此時的音樂教育目的,并不是原先為統治階級培養治國人才,而是學藝歌舞技藝等音樂知識,供宮廷娛樂而用。秦漢時期的音樂教育體系正是這一現象的延續。樂府的成立即是音樂教育中心轉移的鮮明標志。樂府始于秦代,“漢承秦制”,漢武帝時進行擴充,樂工八百余人,規模宏大。到漢哀帝時取消這一機構。漢代樂府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音樂教育機構。它的任務是適應宮廷的需要,收集整理民間音樂,創作歌詞、編寫曲調,編配樂器以及表演樂器,唱歌等。其教學任務主要是為了適應當時宮廷的各種音樂活動的需要,提供服務人員,與以前官學中為統治階級輸入治國人才的音樂教育有很大的區別。從概念的界定上講,樂府已并非是官學性質的音樂教育機構,而屬于官辦音樂教育。樂府中即使參與祭祀典禮中的音樂活動也大量存在有“以俗入雅”的行為,其實施主要是以娛樂性音樂為主,是以教授樂人技能為主。另外從樂府的領導者以及宮廷皇族出身來看,如樂府領導人李延年樂師出身;還有漢代皇后趙飛燕既是歷史上出名的歌舞女子,充分證明了當時音樂教育的演變。與春秋戰國以傳教為主要手段的私學相比較,漢代社會中私學性質的音樂教育已相當普遍,大致分為兩類:一是私家歌舞教育,培養舞蹈音樂人才主要是為私家音樂娛樂服務,是一種滿足自我需求的教育行為;另一個是通過舞蹈音樂的培養,對于貴族和皇家音樂娛樂輸送特殊的音樂人才,形成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關系,并從中獲利,具有買賣的商業性質。秦漢私學教育的蓬勃發展,可以說與當時彌漫于整個社會的奢糜享樂風氣有關。
總之,秦漢時期的音樂教育即使統治階級在當時曾做過一定的努力,如劉向的理想尚未實現,王莽設立辟雍,東漢設立太學和五經博士,但最終都不能挽回音樂教育從官學教育中分離出去的最終結果,也未能保住音樂教育在官學中的一席之地。當時音樂教育從官學教育體系中分離出去并不是因為統治階級努力的不夠,而是當時的社會環境產生了根本變化,這不是某些人努力可以改變的。音樂教育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從歷史的角度看,一方面繼承了秦漢時期音樂教育的基本特征,即從官學分離的音樂教育,主要存在于宮廷官設音樂教育機構和社會娛樂圈的音樂教育行為,另一方面,它在這一特殊時期遷移的獨特背景下,致使外域外族音樂對中原音樂產生深刻影響,音樂和傳教內容相應變化等。這就是音樂教育的兩個主要內容。官學音樂教育的衰退代之以宮廷以及私家歌舞娛樂的發展,進一步加強了社會音樂教育,強化了秦漢以來的“藝”體系,而忽略了“人”的制度體系;此時西域音樂的廣泛流傳,使音樂教育的教學內容,增加了新的元素,這反過來又進一步加強外國音樂與中國傳統音樂的融合。魏晉時期是樂妓音樂歌舞表演為中心的時代,宮廷雅樂衰落,俗樂興起。清商署作為一個清商樂的管理機構,自魏晉時期,屬于宮廷俗樂音樂機構。在漢代樂府的音樂表演中就已經有清商樂節目,從漢代流傳下來的清商樂,無論是繼承清商樂的宮調系統,或歌舞表演的學習,肯定會有音樂的傳教活動。正是這種音樂傳教使漢民族的傳統音樂得以流傳到后世。清商署中的音樂表演者主要是歌舞妓,也是清商署歌舞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參與者。
清商樂的表演,主要是供感官享受的娛樂性歌舞表演。因此,清商署所傳教的歌舞器樂,也是民間俗樂作品。一直到清商樂音樂進入南方后,吳哥西曲的形成,也屬于俗樂的范疇。民族的大融合后,清商樂雖然發展不可能像漢樂府那樣擁有社會條件下的穩定,為音樂教育提供良好的發展條件,而流行于社會各階層在追求感官娛樂的氣氛,使清商樂在社會需求中得到自身發展,同時,強大的社會需求,使樂官、樂工和樂妓自覺從事音樂傳播和音樂教學工作,使得清商樂流傳至隋唐時期,并被隋文帝成為“華夏正聲”。清商樂作為魏晉南北朝最有影響力的民間音樂活動,音樂活動中的傳教活動,可以說是很常見的,遠遠超過了漢代。魏晉南北朝時期,俗樂繁榮雅樂衰落,宮廷雅樂處于慘淡經營的狀態中。雅樂的傳教,官學不存在,即便在宮廷中,往往是處于“古樂音制,罕復傳習”的境遇下。(《魏書•樂志》)但在雅樂承擔歌功頌德的音樂職能上,雅樂繼續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從音樂的傳播和交流的角度來看,魏晉南北朝是漢族傳統音樂和外域外族音樂,北方和南方的音樂交換周期。這種傳播的普遍性超越于漢代,而且為晚唐音樂的繁榮奠定了基礎。隋唐時期,隨著社會音樂教育活動的廣泛開展,無論是在宮廷還是在社會,音樂教育活動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一整套官辦和層層設置式的音樂教育機構,培養了大批社會音樂人才,反映了這一時期音樂教育活動的發達。隋王朝建立,漢魏官制在中央系統中恢復,在太常寺建立各種音樂教育是官學教育體系之外的官辦音樂教育活動;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國家的政府官員,而是需要為宮廷音樂活動中培養和輸送一大批音樂人才。唐代的官辦音樂教育較之隋代社會影響更為發達,在重視教育的社會背景下,建立起唐代宮廷音樂教育的管理制度,也達到了完善的境地??傮w上,隋唐音樂教育主要體現在官辦音樂教育活動中,在很大程度上,隋唐宮廷音樂的繁榮成為主要的驅動力,促進宮廷與社會音樂教育活動的發展。隋唐宮廷音樂教育取得了相當大的發展,設置了以太常寺為掌管禮樂活動的最高行政管理機構,分層設置,管轄范圍甚寬。隋代在太常寺之下,設置有太廟、郊社、衣冠、清商、鼓吹、太祝等署,和宮廷禮儀宴饗活動直接相關的機構有太樂署、清商署、鼓吹署。太常寺由太常卿、太常少卿負責諸事。太樂署中設有令、丞、府、史、樂正、典事、掌固等官職,又有“文武二舞郎一百四十人。太樂令調合鐘律,以供邦國之祭祀享宴。”(《舊唐書•職官志》)鼓吹署設有令、丞、府、史、樂正等官職,其中“鼓吹令,掌鼓吹施用調習之節,以備鹵簿之儀?!保ā杜f唐書•職官志》清商署主要管理教習南朝傳下來的清商樂。宮廷音樂機構的編制與音樂教育有著直接的關系,隋唐宮廷音樂機構為培養樂人設立了“博士弟子,第相傳教”。
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樂人增加到三萬人。唐代沿襲隋代音樂機構設置仍在太常寺的領導下,設置下屬樂署太樂署、鼓吹署、清商署等機構,除此之外還創設了教坊和梨園兩個音樂機構。我國古代宮廷音樂機構的發展可以說到唐代達到了最為完備的程度,這是與唐代宮廷音樂高度發展相輔相成的。除從隋代繼承下來的樂署以外,唐朝初年開設的教坊屬內廷管理的音樂機構,目的是為皇帝提供娛樂性的歌舞表演。唐朝宮廷的梨園,是由唐太宗李隆基親自在宮廷中組建的音樂團體,一般認為它是宮廷教坊中的一個培訓歌舞人員機構,然而并非如此,梨園是具獨立行政編制的音樂機構。唐代宮廷雅樂的教育行為不在官學教育系統以內,但是,雅樂的具體實施中,其表演雅樂樂舞從社會功能來講亦具有藝術方面的社會功能,在樂舞的教習過程中實際上是一種音樂教育行為。正是實現音樂教育功能才使得這類樂舞音樂可以在歷朝宮廷音樂活動中傳承下去。因此,也由此產生的教育理念,集中體現在對雅樂教育功能的認識。唐代燕樂是宮廷宴饗活動中所使用的樂舞,也被稱之為“宴樂”在燕樂中根據不同樂舞的表演方式在教學和管理上加以區別對待,設立坐部伎和立部伎。隋唐時期的燕樂組織結構的另一種劃分方式是根據音樂來源地區的不同為依據,形成所謂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燕樂復雜的組織構成和樂種繁多以及相應的樂曲、樂器的表演能夠正常開展,實際上是靠相當龐大的宮廷音樂機構對這類活動的管理,以及相應的復雜而細致的音樂教習活動,才能夠維持下來,從而滿足了宮廷音樂的需要。與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社會教育相比,唐代的社會音樂教育活動,社會性越來越廣泛,它不僅為宮廷音樂源源不斷地輸送音樂人才,而且在這種傳教過程中加強宮廷與民間、漢民族與外族外域音樂之間的傳播和交流。綜觀秦漢至隋唐的音樂教育,我們不難發現音樂教育已從官學中分離出來,并且廣泛的吸取了民間音樂的養料。這一階段的音樂教育經過了秦漢時期音樂教育在官學教育中一席之地的不可挽回———魏晉南北朝俗樂興盛而雅樂衰落———隋唐宮廷設立了多種音樂機構,從而推進了宮廷教育的發展,加強了宮廷與社會之間的音樂傳播和交流。自此為止,我國古代的音樂教育基本上實現了一種由宮廷到民間,再到宮廷的輪回。
參考文獻:
[1]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史料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隋唐陜西航運地理研究論文
摘要:隋唐兩朝是我國歷史上繼秦漢之后的又一個強盛時期,兩朝都以今關中腹心地帶的長安為都城,在此兩朝強盛帝國的影響下,今陜西境內的航運事業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各項航運管理制度已相當完備,克服了渭河航運上的重重困難,維持了最大可能的航運量,尤其是在特別時期能夠迅速組織漢江上的大規模航運,基本保證了都城長安的糧用所需,這對長安作為國都從經濟供給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隋唐時期;陜西航運;漕渠
Abstract:TheSuiandtheTangDynastymarkedanotherpowerfulandprosperousphaseinChinesehistoryfollowingtheQinandtheHanDynasty.BothdynastiesestablishedChang’an,locatedinthedepthsoftheGuanzhongPlains,astheirrespectivecapital.Undertheinfluenceofthisimperialarrangement,navigatingindustryinwhatisnowShaanxigainedapinnacleofprosperityinhistory.Duringthisphaseofhistory,acompletesetofregulationsofnavigatingadministrationwasintroduced,maintainingthemaximumoftransportingcapacitybyovercomingnumerousdifficultiesinnavigationontheWeiheRiver.Especiallyatcriticalmoments,large-scaletransportationwascapableofbeingorganizedontheHanRivertobasicallyguaranteethegrainconsumptioninChang’anthecapital,whichplayedanessentialpartineconomicsupplyforthecapital.
KeyWords:timesoftheSuiandtheTangDynasty;navigationandtransportationinShaanxi;canal
隋文帝統一了東漢以后長期四分五裂的中國,建立起隋朝。隋朝的統治雖然和秦始皇一樣,僅及二世就遭傾覆,但繼之而起的唐朝卻持續統治了將近300年。隋唐兩朝是我國歷史上在秦漢之后的又一個強盛時期,兩朝又都以關中腹心地帶上的長安為都城,在這兩個強盛帝國都城的影響下,今陜西省境內的航運事業又進入了一個極為興盛的時期。五代各國加在一起,前后也只有50多年,其間戰亂頻仍,航運大多停廢,少有興作,現一并附在隋唐這一時期之內來論述有關西漢時期陜西航運的地理問題,請參見拙文《西漢時期陜西航運之地理研究》,刊《歷史地理》第21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4-248頁);又有關魏晉南北朝時期陜西航運的地理問題,請參見拙文《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陜西航運之地理研究》,刊陜西師范大學西北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編《歷史地理學研究的新探索與新動向——慶賀朱士光教授七十華帙暨榮休論文集》(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6-11頁)。。
一、自然航道狀況與人工運渠的開鑿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民族史觀研究論文
在中國歷史上,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是政治上由分裂走向空前統一的歷史時期,同時也是民族關系十分活躍和封建社會的發展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各民族之間交往的增多,民族關系的變動成為影響這個時期歷史進程的重要因素。不論是魏晉時期的政權更迭,五胡十六國的驟興驟亡,還是隋唐時期的“天下一家”、空前統一的政治格局,都與民族關系的現實狀況密切相關??梢哉f,從魏晉時期起,少數民族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就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起著愈來愈重大的歷史作用。在這種歷史條件下,人們的民族史觀必然反映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如魏晉時期華夷之辨的聲浪日高,唐代“中華與夷狄同”的開闊認識,在中國民族史觀發展史上都具有極特殊的意義。這些變化近年來引起史學界的重視,民族史、斷代史研究領域都有各種成果問世。在史學史領域,由于民族史學研究起步較晚,這方面探討尚有待進一步展開。而從史學史角度著眼,剖析魏晉到隋唐時期民族史觀的演變歷程,揭示其內容與特征,分析其歷史地位,無疑屬于民族史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此作一探討,以就教于學界前輩。
一魏晉——隋唐民族史觀的歷史形式
所謂民族史觀,這里指人們對歷史上各民族歷史地位、相互關系及相關問題的認識與看法,屬于民族觀的組成部分之一。它在表現形式上,可以大略地分為歷史的與史學的兩種。前者指客觀歷史中民族關系在人們認識上的反映,后者則指上述反映在史書編撰中的具體表述,就民族史觀的歷史形式來講,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隨著歷史形勢的變化而演進,表現為相應的歷史形式,并有著不同的特點與內涵。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共存的國家。存在決定意識,反映這種客觀存在的民族史觀自然也就發生、發展起來。對于民族問題,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有論述。作為影響最為深遠的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對“夷狄”這一概念的運用,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⑴這里的“蠻貊”,“州里”并舉,顯系一種地理名詞;而“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的論斷,則是談不同民族之間客觀存在的差別了。由此可見,孔子對“夷狄”的態度,非但很少有歧視的傾向,甚而有些贊許的成分。在先秦其他史籍中,亦不乏對邊地民族的寬容態度。這是與先秦時期民族界限不很明確,各民族之間差異亦不明顯的歷史事實所決定的。隨著中原與邊疆地區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拉大,民族矛盾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對少數民族的態度開始轉變,對“圣人之旨”的解釋亦隨著不同時代的要求而改變。民族之間相互的歧視與敵對逐漸成為民族史觀的重要方面。這些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史觀中,得到了更為突出的體現。
對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關系,隋唐之際的史家李大師有一個很好的概括:“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⑵。這一概括雖在講史書,但同時也生動反映了當時南、北方民族之間相互對立的歷史事實。今天看來,這種對立不僅存在于南北兩大統治集團之間,還存在于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之間。它在民族史觀上的具體表現,大致可歸納為如下兩點:
第一,在統一問題上。大一統是儒家思想的主要方面,受這一觀念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各割據政權都以“統一天下”為最高政治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在理論上,統治者都聲稱自己是“受天明命”的正朔所在,而其他割據勢力則是“僭偽”。由于這些政權大多帶有較為明顯的民族色彩,故而它們對正閏問題的爭論,往往與對民族關系的看法交織在一起,這一點成為當時民族史觀的主要特色。如《魏書》所載武定六年(548年)慕容紹宗長篇討伐蕭衍的檄文⑶,就突出反映了少數民族政權在爭奪正朔當中,對傳統觀念新的解釋與運用;而苻堅“帝王歷數豈有常哉,惟德之所授耳”⑷的認識,更表明隨著民族關系的變動,正閏問題已超出華夏族內部的爭論范圍,成為各民族共有的思想武器了。這一思想領域的對立,一方面是民族斗爭程度的折射,另一方面則揭示出這樣一個事實: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下,各民族的觀念與價值取向都逐漸地趨向一個中心,即對中原統治權的向往與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