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子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7 13:48:2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舞獅子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舞獅子

春節習俗:舞獅子

每當“爆竹一聲除舊歲”時,在我國廣闊的土地上,傳統的舞獅活動就伴隨著送暖的春風和歡樂的鑼鼓,出現在城鎮和農村。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歡樂氣氛。

舞獅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起源于南北朝時代。

據傳,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陽還使用了象軍參戰。這支象軍由于士兵持著長矛騎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僅僅擁有短兵器的敵方,連接近它都很困難,宋軍的士兵開始吃了大虧。后來,先鋒官振武將軍宗愨想了個辦法。他說,百獸都害怕獅子,大象大概也不會例外。于是,連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許多假獅子,涂上五顏六色,又特別張大了嘴巴。每一個“獅子”由兩個戰士披架著,隱伏草叢中。他還在預定的戰場周圍,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井。敵方驅象軍來攻,宗愨用弓放出了假獅子,這種“雄獅”一個個翻動著斗大的血口,張牙舞爪直奔大象。

大象嚇得掉頭亂竄,宗愨又乘機指揮士兵萬弩齊放,受驚的大象頓時沒命地向四處奔跑,不少跌到陷井里,人和象俱被活捉?!瓘拇?,舞獅首先在軍隊中流行,然后傳到民間。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西涼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起毛衣擺雙耳……”??梢?,在唐代已有類似現代的獅子舞了。

為什么在春節期間人們喜歡舞獅子呢?據說,明朝初年,廣東佛山地區出現了一頭怪獸,每逢年歲將盡,則在佛山郊區出現,到處糟踏莊稼,殘害人畜,鄉農不勝其苦人們就把竹篦扎成若干頭獅子模型,并涂上各種斑駁的顏色,事前布置好,當怪獸出現時,鑼鼓齊鳴,群獅奮舞,一齊朝著那頭怪獸進發,那怪獸驚恐萬狀,掉頭就跑,爾后,當地鄉民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于是,每年春節打鑼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預報吉祥之意。

舞獅子,除春節外,在喜慶的日子里,也常以舞獅助興。民間一般舞獅由兩人合作扮一頭大獅子(有的地區稱太獅),一人扮作一頭小獅子(有的地區稱少獅),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繡球作引導,并先開拳踢打,以誘引獅子起舞。獅子隨著鼓點的快、慢、輕、重,忽而翹首仰視,忽而回頭低顧,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搖頭擺尾,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在模仿動作上,有舐毛、擦腳、搔頭、洗耳、朝拜、翻滾等動作;在技巧上,有上樓臺、過天橋、跨三山、出洞、下山、滾球、吐球和采青等。

查看全文

春節習俗舞獅子

每當“爆竹一聲除舊歲”時,在我國廣闊的土地上,傳統的舞獅活動就伴隨著送暖的春風和歡樂的鑼鼓,出現在城鎮和農村。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歡樂氣氛。

舞獅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起源于南北朝時代。

據傳,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陽還使用了象軍參戰。這支象軍由于士兵持著長矛騎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僅僅擁有短兵器的敵方,連接近它都很困難,宋軍的士兵開始吃了大虧。后來,先鋒官振武將軍宗愨想了個辦法。他說,百獸都害怕獅子,大象大概也不會例外。于是,連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許多假獅子,涂上五顏六色,又特別張大了嘴巴。每一個“獅子”由兩個戰士披架著,隱伏草叢中。他還在預定的戰場周圍,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井。敵方驅象軍來攻,宗愨用弓放出了假獅子,這種“雄獅”一個個翻動著斗大的血口,張牙舞爪直奔大象。

大象嚇得掉頭亂竄,宗愨又乘機指揮士兵萬弩齊放,受驚的大象頓時沒命地向四處奔跑,不少跌到陷井里,人和象俱被活捉?!瓘拇?,舞獅首先在軍隊中流行,然后傳到民間。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西涼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起毛衣擺雙耳……”??梢?,在唐代已有類似現代的獅子舞了。

為什么在春節期間人們喜歡舞獅子呢?據說,明朝初年,廣東佛山地區出現了一頭怪獸,每逢年歲將盡,則在佛山郊區出現,到處糟踏莊稼,殘害人畜,鄉農不勝其苦人們就把竹篦扎成若干頭獅子模型,并涂上各種斑駁的顏色,事前布置好,當怪獸出現時,鑼鼓齊鳴,群獅奮舞,一齊朝著那頭怪獸進發,那怪獸驚恐萬狀,掉頭就跑,爾后,當地鄉民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于是,每年春節打鑼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預報吉祥之意。公務員之家:

舞獅子,除春節外,在喜慶的日子里,也常以舞獅助興。民間一般舞獅由兩人合作扮一頭大獅子(有的地區稱太獅),一人扮作一頭小獅子(有的地區稱少獅),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繡球作引導,并先開拳踢打,以誘引獅子起舞。獅子隨著鼓點的快、慢、輕、重,忽而翹首仰視,忽而回頭低顧,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搖頭擺尾,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在模仿動作上,有舐毛、擦腳、搔頭、洗耳、朝拜、翻滾等動作;在技巧上,有上樓臺、過天橋、跨三山、出洞、下山、滾球、吐球和采青等。

查看全文

春節習俗之舞獅子

每當“爆竹一聲除舊歲”時,在我國廣闊的土地上,傳統的舞獅活動就伴隨著送暖的春風和歡樂的鑼鼓,出現在城鎮和農村。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歡樂氣氛。

舞獅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起源于南北朝時代。

據傳,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陽還使用了象軍參戰。這支象軍由于士兵持著長矛騎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僅僅擁有短兵器的敵方,連接近它都很困難,宋軍的士兵開始吃了大虧。后來,先鋒官振武將軍宗愨想了個辦法。他說,百獸都害怕獅子,大象大概也不會例外。于是,連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許多假獅子,涂上五顏六色,又特別張大了嘴巴。每一個“獅子”由兩個戰士披架著,隱伏草叢中。他還在預定的戰場周圍,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井。敵方驅象軍來攻,宗愨用弓放出了假獅子,這種“雄獅”一個個翻動著斗大的血口,張牙舞爪直奔大象。

大象嚇得掉頭亂竄,宗愨又乘機指揮士兵萬弩齊放,受驚的大象頓時沒命地向四處奔跑,不少跌到陷井里,人和象俱被活捉。……從此,舞獅首先在軍隊中流行,然后傳到民間。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西涼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起毛衣擺雙耳……”??梢?,在唐代已有類似現代的獅子舞了。

為什么在春節期間人們喜歡舞獅子呢?據說,明朝初年,廣東佛山地區出現了一頭怪獸,每逢年歲將盡,則在佛山郊區出現,到處糟踏莊稼,殘害人畜,鄉農不勝其苦人們就把竹篦扎成若干頭獅子模型,并涂上各種斑駁的顏色,事前布置好,當怪獸出現時,鑼鼓齊鳴,群獅奮舞,一齊朝著那頭怪獸進發,那怪獸驚恐萬狀,掉頭就跑,爾后,當地鄉民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于是,每年春節打鑼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預報吉祥之意。

舞獅子,除春節外,在喜慶的日子里,也常以舞獅助興。民間一般舞獅由兩人合作扮一頭大獅子(有的地區稱太獅),一人扮作一頭小獅子(有的地區稱少獅),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繡球作引導,并先開拳踢打,以誘引獅子起舞。獅子隨著鼓點的快、慢、輕、重,忽而翹首仰視,忽而回頭低顧,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搖頭擺尾,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在模仿動作上,有舐毛、擦腳、搔頭、洗耳、朝拜、翻滾等動作;在技巧上,有上樓臺、過天橋、跨三山、出洞、下山、滾球、吐球和采青等。

查看全文

3歲-6歲寶寶---正月活動方案A

【主題】正月——新年禮物和舞獅

【正月簡介】

人們通常把農歷一月稱作“正月”,這是因為在中國古代,每年以哪個月為第一個月,各朝代都不相同。夏朝以一月為第一個月,商朝以十二月為第一個月,周朝又以十一月為第—個月。這些朝代每改正—次月份順序,就把改變后的第一個月稱作“正月”、“正”是改正的意思,直到漢武帝時才最后確定農歷一月為正月,一直通行到現在。

為什么“正月”的“正”字,又都讀成“征”的音呢?這里面也有個緣故;秦始里名字叫嬴政,他統一天下后,嫌“正”字讀音與他名字中的“政”字相同,犯忌諱,就下令把“正月”一律念成“征月”,不然就殺頭。從那時起,“正月”的“正”字,就讀了“征”字的音,也一直延續到現在。

【適合年齡】3歲—6歲

【參與人】母親、父親、孩子

查看全文

云浮舞獅文化發展論文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和實地考查調研法得出:云浮一直有著文化悠久的歷史傳統、在鄉村流傳著多種多樣的民俗體育活動,如禾樓舞、春牛舞、雙龍舞、貔貅舞、獅舞等,但在經濟發展迅速和網絡飛速發展的今天,近年各種民俗體育文化遺產保護出現減弱、傳承意識呈現下降趨勢、或沒有傳承感等;從發展傳承的角度來看,云浮地區舞獅文化的傳承人出現斷代、斷層的現象、青年一代對各種文化的認同感不斷減弱、經費來源嚴重不足和社會經濟發展轉型下的困惑,許多民間體育文化逐漸消失等現象。據上述存在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與對策:第一,云浮地區間應加強舞獅文化運動的宣傳,喜慶節日多開展舞獅文化活動節;第二,區縣之間應借助當地學校的力量,加強舞獅文化傳承人才培養;第三,在民間多挖掘舞獅文化運動的起源地及資源,保護舞獅文化藝人的傳承等。因而,加大舞獅文化的宣傳、擴大舞獅文化的影響力及傳承人的保護,繼續尋找新生代舞獅文化的傳承人,有著積極深遠的重大意義。

關鍵詞:舞獅文化;傳承;研究

1舞獅文化的概述

1.1問題的提出。傳承人在繼承民俗體育的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現代化科技的飛速發展,一些民間體育因為沒有合適的傳承人,正在慢慢地消失。然而,大多數民俗體育行為屬于民俗范疇,繼承是老一代以“言身教”形式傳承給下一代為主要方式,如父傳子繼承、師徒繼承等。現在的大部分年輕人接受了城市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熏陶,他們回到家鄉后,把這些新文化帶了回來,當地民俗文化的生存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就受到了影響、干涉和威脅。在調查走訪中發現,我們以前常玩的民間體育游戲,現在農村地區的孩子也不再玩了,而是沉迷于電視、網絡游戲了。舞獅文化,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喜慶,民間地方都以舞獅來助興。[1]隨著傳統文化娛樂的逢勃發展,舞獅做為一種民間體育深受人們的喜愛,已經作為一種古老的歷史文化滲透到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1.2國內外研究現狀。傳統舞獅在中國流傳了2000多年,但是,“獅”卻不是中華之物,它最早是作為貢品從西域引進的。從印度到波斯,獅子被涂上濃重的神化色,享譽僧俗兩界,成為神力和王權的象征。[2]在我國舞獅表演走進民間,其演出空間更加廣闊,演出形式更加多樣化。在廣場上,舞獅作為百戲表演的開場式,制造出熱鬧活潑的氣氛。[3]河南省第一屆民俗運動會于1934年2月28日在河南省體育場舉行。這屆運動會上,共有旱船、龍燈、獅子、放風箏等20余個民間武會赴會表演和競賽。在大會組織的評議后,一致認為舞獅這類傳統體育項目,具有鍛煉及藝術價值,應該加以提倡、推廣。[2]后來舞獅作為特邀表演參加了1978年的第一屆農運會,并在第四屆農運會上,舞獅成為了正式參賽項目。至1995年12月,國家體育總局社體中心成立了中國舞龍舞獅運動總會,并加入到國際龍獅運動總會。上述表明舞獅運動作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得到了當時政府的支持與重視,這對舞獅運動的普及和推廣,起了較大作用?,F在每年均有全國舞獅錦標賽及各類南北獅王爭霸賽、全國龍獅邀請賽、精英賽等不同賽事,并成為全國農運會、全國城運會和第三屆全國體育大會的正式比賽項目。舞獅是云浮群眾體育的傳統項目,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逢年過節,各地選出獅隊到云城會演或舉行獅子擂臺賽;抗戰前楊柳醒獅隊曾在悅城龍母廟表演“三人梯隊取利市”,贏得眾多香客圍觀、喝彩。解放后,一些行政村也組織了業余獅隊,其中石巷、灣邊的技藝較高;1999年9月,楊柳鎮政府在各村獅隊抽調精英,組成楊柳醒獅隊赴云城區首屆表演,并獲得表演獎。目前,云浮鄉村開展民俗體育活動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它既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又能促進農村經濟、文化的發展。還能繼承和發展邊遠地區的民俗體育和民俗文化。但,在現代城市文化的侵蝕和吸引下,他們對民俗體育學習的興趣已經很淡漠了。不但只有小孩,而且大多數人都對這些老藝術家都不再感到興趣,這使得民俗體育文化傳承后繼乏人、主傳承的老齡化趨勢。因此,加強舞獅文化作用、影響及傳承的大力宣傳,加大力度尋找新生代舞獅文化的傳承人,有著積極深遠的重大意義。

2云浮舞獅文化發展現狀

2.1當地年青人的傳承意識淡化。從文化角度看,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很多方面已經和正在形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擠壓,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村民的娛樂方式也隨之增多,很多村民不再愿意從事枯燥又沒前途的民族傳統體育,漸漸當地年青人對傳統文化已失去興趣,因而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與傳承意識談化[4],這給云浮的舞獅文化發展帶來空前的危機。特別人們面對日新月異的新知識、新文化應接不暇,將一些傳統的文化拋之于腦后,尤其是一些具有原生態的民俗體育文化,如具有當地特色的禾樓舞、春牛舞、雙龍舞、飄色、龍舟、舞火籃、禾谷醮、搶花炮、貔貅舞、獅舞等。2.2區域經濟落后制約云浮舞獅文化運動的發展。云浮是粵西地區,其經濟相對落后。這直接影響著舞獅文化運動的發展因素之一,它既抑制云浮對體育文化經費投入,場地建設,也使普遍群眾都缺少文化傳承發揚的意識。如走訪過的云安白眉派舞獅,了解到白眉派舞獅拳術包括“三形、四標、五向、五行、六合、六勁、八式”等要訣。“三形”為身、手、步形態。即:圓、扁、薄?!八臉恕睘閮葎牛纸小八倪\”或“四象”,即:吞、吐、浮、沉等。即鞭、割、挽、撞、彈、索、盤、沖。這種技術含量較高的舞獅文化,也是靠日常生活中的喜慶表演來維持其生存和發展,地方政府未給予經費投入和大力宣傳。2.3職業類學校教育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在云浮職業類學校中沒有開展傳統體育文化教學活動,因大部分學校都認為若開設舞獅文化運動會對學生有一定的冒險、壓力,還有舞獅器材相對于其它器材而言價格昂貴,一般的舞獅器械在幾千元一對或更高,這也限制了其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因此,都采取保守教學方針,因而,年輕一代對舞獅文化運動沒有更深的了解和認識,從而使年輕一代缺乏傳承傳統舞獅文化意識。另附調查表:在實地調查了280名學生對舞獅開展前景,其中185人希望舞獅能在職業類學校開展占總人數的68%,82人無所謂占總人數的29%,僅有13人認為舞獅還不適合在職業類學校開展占總人數的5%。認為適合的原因大多是舞獅運動極具觀賞性和獨特的民族文化價值,認為不適合的同學是認為職業類學校的財力、人力還不到位,暫時沒有能力開展。2.4地方傳承人瀕危,后繼乏人。粵西民族傳統體育大都是依靠口傳、身傳和心傳來傳承,舞獅運動沒有幾年的基本功是無法完成的。據統計,在已公布的1488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平均年齡64歲,最大年齡100歲,最小年齡28歲,45歲以下的傳承人不到10%,近1/3的傳承人是70歲以上的老人[5]可以看出,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人年齡都較大,而且后繼乏人問題非常突出。通過走訪云浮部分舞獅表演培訓機構,了解到尋找新生代年輕力壯的人學舞獅難度還是比較大的,要學會得花時間,還得吃苦。大部分的年輕人為了養家糊口,常年在外地打工,根本沒有這個空閑來學舞獅。而且,現在的年輕人沒有我們年輕時候能吃苦,他們有空不是上網打游戲就是打牌、搓麻將去了。2.5社會轉型是舞獅文化傳承與發展陷困入境的根本原因。當代中國社會進人了一個全面轉型時期。新舊因素并存、傳統與現代交織、東方與西方匯流,給人們的思想和行動都帶來了較多的困擾。我市農村舞獅文化正是在這種困境中逐漸迷失了方向,還有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村經濟相對滯后。另,西方體育的規則規范,競技性突出等優勢也吸引了人們參與積極性。舞獅文化運動不僅具有強身健體,審美娛樂等功能,而且具有文化教育,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功能。舞獅文化運動還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是中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因而能促進舞獅運動在云浮的發展,宣傳繼承傳統舞獅文化,并促進商業舞獅文化的昌盛,創造更多的經濟財富,提出以下幾點策略。

查看全文

舞獅傳承與發展路徑研究

摘要:新化舞獅是貴州省錦屏縣新化鄉新化所村具有代表性的一項民俗傳統活動,亦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實地考察法剖析體育非遺新化舞獅在傳承角度下的體育文化價值,找出新化舞獅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但仍存在“舞獅”文化保護意識認知不強、舞獅傳承人斷層缺失、缺乏政策扶持,原生態傳承缺乏創新、新化舞獅產業文化開發單一等問題。傳承發展路徑:加強宣傳力度,提升政府和群眾對其的重視,注重傳承人的栽培,加強非遺保護政策,結合體育業和旅游業提升產業層次、增加融資渠道,促進新化舞獅和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相關的界定概念

1.1舞獅“龍獅運動凝聚著中華民族精神的傳統體育項目,是華夏文明的傳承與發展,是中國特有的文化衍生出的民俗傳統體育文化,對于傳承和發展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具有重大意義”。[4]舞獅是中國流傳已久的民間藝術,舞獅有南獅北獅兩種,南獅也被稱為是醒獅。舞獅是獅文化傳承的一種形式,它是獅子的形態與舞蹈相結合的產物。人們認為舞獅是驅邪避災的吉祥瑞物,每逢重要節日都有舞獅表演助興?!拔瑾{運動是集武術、音樂、舞蹈、表演、競技于綜合一體的多元社會文化現象,舞獅是一項綜合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更是一項民族風俗”。[5]

1.2新化舞獅新化舞獅起源于明清之際,發展高潮是在民國,且新化舞獅系北派舞獅系列,以表演威武雄壯的“武獅”為主,[6]是新化傳承久遠的民間文化活動,至今已傳承六百余年。2007年新化鄉被貴州省人民政府授予了“舞獅文化藝術之鄉”的著稱,同年也被列為貴州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因其形象逼真,動作矯健活潑,擅于表演高難度動作。能強身健體又能娛情怡志而深受當地人民群眾喜愛,傳承至今,經久不衰。因其濃厚的漢文化色彩和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原屬于移植的民間文化,經過歷史的不斷演變,已經與當地人民的勞動生活和民俗民風融匯在一起,形成獨樹一幟的錦屏特色體育文化。

2新化舞獅的概況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的新化舞獅是當地獨具特色的民俗傳統體育文化活動,政府對民傳體育的扶持力度在改革開放后逐漸增大,并且建立專門體育工作機構培養民族傳統體育人才來促進新化舞獅運動的展開。新化舞獅逐漸成為當地政府的品牌特色,舞龍舞獅活動一般是在特定的時間地點,以一定的流程展現的,它不僅是一項傳統體育活動,更是一種有儀式感,可傳承文化的活動。通過實地調查和與傳承人交談得知,新化在早年活動的舞獅道具靠自己用麻袋和布料做成獅子的毛發,在長布條里塞谷子或是鋸木灰做成獅子的脊背,是新化傳承了數百年的民俗文化活動,因其形象性逼真、動作矯健活潑。獅頭圓又大且不失靈活,前額突起和黑亮有神的眼睛,凸起的鼻子,操縱自由的大嘴,威武靈動的雙耳是新化舞獅的典型造型。頭頂上的彩球是由彩綢扎成的憨態可掬的模樣,具有驚、險、奇、絕、美的藝術特征。2007年新化鄉被授予了“舞獅文化藝術之鄉”的稱號,同年也被貴州省列為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查看全文

正月十五為何要“鬧元宵”

農歷正月十五,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據資料記載,元宵節大約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到了明清時期便與春節、中秋節一起被稱為中國民間的三大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特別是在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古都北京,元宵節這一天更是熱鬧非凡,尤其在明清時期,一到農歷正月十五,北京的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來人往,看花會和賞燈會,使整個北京城洋溢在歡樂的氣氛里。

老北京的民俗節日氣氛歷來是十分濃厚,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活動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

一是花會,在白天舉行,地點主要在著名的街道上或大的寺院里,以各種娛樂活動為主,包括耍獅子、踩高蹺、扭秧歌、劃旱船、猜謎語及各種小吃的叫賣和民間工藝品的展賣等。其中以耍獅子的場面最熱鬧,所謂的耍獅子也叫“舞獅”或“獅子舞”,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同時也是一種很流行的民間體育形式,遇有喜慶的日子,藝人們相聚在一起,舞獅、耍獅,表現歡樂喜慶的心理。特別是每逢民間的重大節日,更是熱鬧。小到由一兩個人舞動的獅子,大到由五六個人舞動的獅子,伴著鑼鼓,翩翩而舞,氣氛異?;钴S。

二是燈會,在夜間舉行,一般從正月初十開始就行動起來,人人動手,家家戶戶扎花燈、點花燈,特別是到了元宵節的夜晚時分,更是舉燭張燈,結彩為戲,供人觀賞,所以元宵節又稱“燈節”。在明清時,花燈的樣式最為繁多,數不勝數,蓮花燈、八寶燈、八角燈、高角燈、龍燈等,特別是在今天的“燈市口”一帶,更是花燈薈萃,買賣花燈、放花燈、賞花燈,成了一條燈的河流,“燈市口”的地名便由此而來。

三是吃元宵,這是元宵節最主要的活動。古時候人們把元宵這種食品叫湯圓、湯團或團子,只因在正月十五這天食用,所以便把這一天叫成了元宵節。為什么元宵節要吃元宵呢?因為元宵節這天定在正月十五,是陰歷年的第一個月圓的日子,元宵的形狀是圓形,又含著一個“圓”字的同音字,象征著團圓、美滿、吉祥、和睦的家庭,所以人們多取其意,要吃元宵。那為什么又有“鬧元宵”之說呢?“鬧”就是指熱熱鬧鬧地歡樂一天的意思。因為我國是以農業生產為主,一年中比較清閑的是“冬仨月”,元宵節過后,氣溫逐漸變暖,萬物復蘇,冬閑已經過去,就要備好耕作的事宜,不能稍有休閑了,所以元宵節這天歡樂一番,既是一種“放松式”的休閑活動,更是表現人們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用歡樂的笑聲和喜慶的鑼鼓聲,在吉祥的氣氛中,迎接豐收一年的來到。

近二十幾年來,元宵節已被賦予更深刻的文化內涵和人文色彩,其活動內容也不僅僅是看花會、賞燈會和吃元宵,而是向多元化方面發展。人們借助這個喜慶的節日,開展多種文化娛樂活動和經濟交流活動,在祥和、喜慶、美滿的氣氛中,相互傳遞一份真情和愛心,希望新的一年幸福快樂。

查看全文

古鎮文化及建筑風格魅力研究

道口鎮是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滑縣縣城西北角的一個鎮,地理位置優越,流經古黃河金堤河的上游,所處位置東面緊臨城關鎮,西與??h縣城相望,是滑縣縣委和鎮政府所在地。道口鎮在4000多年前因為古黃河流經此地,而成為古黃河左金堤之上的一個渡口,因為最早在此地以擺渡為生的擺渡人姓李,歷史上又被稱作李家道口,隨著歷史的推移漸漸簡化為道口這個名字。古鎮位于滑縣縣城西北角,面積大約0.84平方公里,在明清時期因為衛河航運而興起,已經成為當時享譽豫北的重鎮。而清末民國時期,道口成為航運、鐵路、公路交通的重要樞紐地,商業貿易達到空前的繁榮,享有“小天津”的美譽。筆者即為地地道道的滑縣人,自小聽聞長輩對滑縣史志興衰的講解,更是對古鎮的歷史有了高度興趣。筆者通過現場走訪、實地考察和人物專訪等形式,對滑縣古鎮的興衰歷史做一簡單總結,并對有些文物遺產的保護提出自己的見解,也算對古鎮的保護盡自己綿薄之力。

一、道口古鎮火神廟會

提起道口,不得不說起歷經數百年滄桑的“火神廟會”(以下簡稱廟會),每年農歷正月二十七至二十九三天是道口鎮傳統“火神廟會”的舉辦時間,民間有傳說正月廿九是火神爺的生日,人們為了避免火災,同時也為了表達除災辟邪、迎接祥瑞征兆的美好愿望,以廟會的方式祭祀火神爺,據有關記載“火神廟會”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廟會演出者都是由當地居民自發組成,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齊上陣,數百年過去了,人們雖然已經不需要再用娛神祈福的方式祭祀火神爺,但“火神廟會”卻被神奇地傳承下來。廟會傳統節目有踩高蹺、背閣、抬閣、吹糖人、舞獅、秧歌、武術表演、蓮花燈等項目。每逢廟會演員們都盛裝上陣,從臉譜的色彩搭配到服裝的樣式,無不體現濃郁的傳統文化色彩,整個廟會演出者加起來得有千人以上。由于道口“火神廟會”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蘊,且具有寶貴的藝術傳承價值,于2007年被評為“河南民俗經典”,并于2009年被列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筆者2018年3月14—16日親臨道口古鎮感受廟會的盛世現場,古會第一天上午10時左右,街上已是人山人海,各路表演隊伍紛紛走來。這場面,頓時令人置身于歷史與現實的交融之中,堪稱中國特色的狂歡節。迎面而來的是器樂隊伍,前面是扛著各自演出隊伍的旗幟組,緊跟其后的就是器樂演奏組,使用器樂以嗩吶、銅鑼、小鼓、小鐃等,相互簇擁,甚是熱鬧。對面走來的龐大的演出隊伍:(一)踩高蹺。《列子•說符》篇有記載:“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并趨并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從文中可知,早在2500多年以前,高蹺就已經成為當時最具有技藝性活動的項目。表演者將木棒中部做一個支撐點,將腳放在支撐點上用繃帶將腿和木棒綁在一起,進行走路、跳躍,甚至舞劍。表演者可以在進行表演踩高蹺的同時,還可以完成跳桌子、過凳、耍劍、劈叉、扭秧歌等動作。在古鎮廟會上不僅僅踩高蹺的技藝讓人驚嘆,且演出者的妝容和服飾更是讓人羨煞不已,每逢廟會村落里不會踩高蹺表演的居民都是以能畫上一副彩妝為榮。但是演員的臉譜又不像京劇里的臉譜妝容,一般來說,表演者略施脂粉以達到美化的效果即可,這種化妝形式被稱“千人一面”,意思是說所有角色的面部妝容形式都大體一樣,無論多少人物,從面部著妝來看都是一張臉,而人物個性的表達則主要靠表演及服裝搭配等方面表現。而演出者的服飾涵蓋了裙、兜、褂、鞋、手帕、披風、帽等等,服裝樣式多樣,顏色以艷麗為主,也體現出了人們對火神爺的敬仰和人們尊老愛幼的傳統倫理道德相融合的特點,后期高蹺發展為三層,全部有人物疊起,在廟會上十分引人注目。(二)背擱、抬閣??v觀廟會表演的隊伍,背擱和抬閣表演人數占到整個隊伍的五分之二還要多。相傳人們在新春或者元宵觀看燈會的時候,將孩子都頂在肩上觀看,由此而得到背擱的創意?!皵R”的意思就是高木架,一般都有2—2.5米,由一根十公分的鐵棍和幾塊木板連接。讓10歲左右的小孩站在一個外形類似閣樓的盒子上,盒子里就是整個支撐孩子重量的機關所在,通過盒子直達孩子胸前,有一塊約二十公分長的弧形鋼板,正好與小孩前胸的弧度相吻合,再用一條粗布帶將孩子的上身和腿固定在架子上,捆在一起,然后化妝、穿上類似戲曲演出服的衣服作為演出服,衣服的長度要遮蓋住腳和腳下的踏板,所以從外面看孩子仿佛是凌空站在大人的頭頂。演出時大人不說也不唱,但是要隨著音樂的節奏做舞蹈動作,小孩也要隨著大人進行扭動、表演,其樂融融,場面非常壯觀。每年背閣、抬閣這一古老而獨特的表演形式,都是火神廟會最吸引游客的亮點。不管多么累多么乏,人們還是愿意跟著表演隊伍去看演出,感受現代社會里別樣的文化氛圍。(三)舞獅。舞獅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民間藝術,各地每逢年過節或舉行商業慶典都會請來舞獅隊伍前來助興,古鎮廟會自然也少不了舞獅隊伍。舞獅隊伍排在廟會表演的第三個,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而成,一個人舞獅頭,一個人舞獅尾,獅子形態惟妙惟肖,配上音樂,加上表演者的動作,把兇猛的獅子表演的或是溫婉可人,或是高大威猛,尤其是在桌子上高空翻滾的獅子表演,常常能引來眾多觀眾眼球。配樂方面,以鈸、鑼、鼓、嗩吶為主。(四)劃旱船。劃旱船的習俗最早源于唐朝時期,由于連續多年的大旱,老百姓用來祭祀求雨的一種方式,廟會上旱船有單船、雙船和多船等表演形式,以舞為主,形象地塑造行船時的動作。因其動作詼諧,表演形式滑稽,場面熱鬧,表演人數眾多而倍受老百姓喜愛。眾多表演形式讓筆者感受了一場視覺盛宴,整個演出隊伍將近二十種表演形式,除了演出隊伍里的表演以外,筆者又注意到街邊簇擁很多大人和小孩子的攤位,走進一看,原來是吹糖人、做面塑等,以下簡單介紹一下吹糖人。(五)吹糖人。吹糖人是源于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在廟會上沿街兩旁常見有藝人們攜帶一個帶架子的長方工作案,另外還有一個可以進行加熱的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勺子里盛滿了糖稀(即溶化后的麥芽糖)。放置糖人的架子一般分為兩層,每層都為放置糖人專門設有很多小插孔。制作的糖人形象有人物、有動物、玩具等,活靈活現的糖人不僅好看、好玩,最主要玩完以后還可以吃,孩子們都特別喜歡這樣的玩物,廟會上只要見著有吹糖人的藝人,孩子們就會纏著大人要買糖人,大人實在不給買的也不輕易離開。賣的糖人有現成做好的,也有的根據客戶需要現場制作。整個制做過程也相當的快,用小勺取一點熱糖稀,倒入沾滿滑石粉的手上快速揉搓塑型,迅速拉出一條吹氣管,然后用嘴銜起一端向糖人里吹氣,待起泡后,通過藝人們一邊吹氣,一邊捏、剪、拽等嫻熟的手藝,制作出各種人物、動物、玩具形象,最后有的需要染上顏色,有的就原始顏色成型,用竹簽的一頭沾一點點糖稀粘在糖人上,活靈活現的糖人就大功告成了!廟會上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表演內容豐富,加之各種各樣的傳統民間工藝,讓筆者大開眼界,這里不再一一贅述。據有關記載,每年道口鎮古廟會能吸引來自河南、河北、天津、山東、山西等省份每天數以十萬計的客流量,堪稱是中國老百姓的狂歡節。

二、古鎮建筑與裝飾特點

對于因河而成的道口古鎮選址中防洪、宜居、碼頭是首要考慮因素,在區域選址時為了減小洪水沖刷,建筑群大多成型于河流的凸岸處,同時,古鎮城墻高筑,既可以作為防御又具備防洪的功能。明清時期衛河在國家漕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故而明清時期道口古鎮建筑達到鼎盛時期。建筑風貌以古樸、典雅的石雕、磚雕、木雕工藝為主,滲入了徽派建筑與晉派建筑的特點,同時,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也是古鎮建筑的另一大特色,在我國北方地區確實不多見。古鎮現存傳統建筑107棟,包含29處商鋪、6處建筑遺址、77處宅院、2處廟宇。留存下來的建筑80%以上為清末、民國時間建筑,建筑風格延續了豫北地區的建筑風格和建造技藝。明清時期的建筑群遺址主要集中在順河街、大集街、牌坊街、水胡同等傳統街巷兩側。古鎮遺存除有傳統建筑以外,還有運河、碼頭、橋、城墻、街道、胡同、碑刻等遺跡,內容多樣,對了解古鎮文化起到重要作用,本次考察筆者主要以臨街商鋪和民居為主。(一)現存建筑技術與裝飾特點。古鎮建筑大多以傳統木制結構為主,屋頂室內構架采用抬梁式,屋頂外面以硬山式為主展示,墻體則由粘土燒制的青磚堆砌,室內地面多為夯土和青磚砌成。屋頂采用傳統的清水脊樣式和仰瓦灰梗屋面,前檐一般采用鋪板門和棋盤門為主。古鎮建筑群裝飾風格主要分為傳統裝飾和中西折衷主義兩種形式,傳統裝飾多體現于較為精細的磚雕和石雕上,以繁瑣、固定的花紋式樣為主,室內陳設古樸淡雅。折衷主義裝飾風格受巴洛克風格影響比較大,裝飾材質也運用了現代的材料如水泥、玻璃等。(二)現存傳統建筑的類型。道口古鎮居住建筑分為:臨街商業型、臨街居住型。臨街商業型建筑指沿街商鋪,商鋪有三間的,有五間的,大小不等;寬2.8米,深4米左右,二樓臨街開方格窗,商鋪后面為住宅,過道開在門面房左邊。整個院落一般是有二到三進院組成,也符合了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說法,這些商鋪多位于比較繁華的街巷中,如順河街沿街商鋪。臨街居住型建筑位置一般比較偏僻,是傳統的四合院格局,一般正房為帶廊的瓦房,廂房則多為木制的二層小樓,風格古樸,布局嚴謹,這種獨特的建筑院落空間布局形式,在豫北地區建筑群中尚不多見。(三)如何更好地保護現存建筑。1.對于室外的公共空間應加強基礎設施的配置古鎮作為道口的一張文化名片,尤其是2018年2月7日央視《記住鄉愁》紀錄片30分鐘的霸屏播放,讓更多的人認識了道口、了解了道口,也為道口下一步走出河南、走向世界做出了很好的鋪墊。但是作為古鎮推廣者,古鎮的基礎設施如休息座椅、公共衛生間、垃圾桶等基礎設施,也要做好接納越來越多的參觀者的準備。2.給排水進行分類處理,減少因暴雨對古鎮建筑的影響一方面由于生活用水和污水的排污系統沒有分開,導致生活用水直接排入運河,致使運河水系受到污染;另一方面因城鎮化進程的改造,圍繞古鎮邊緣的地勢一再上升,而古鎮卻處在地勢的最低洼處,在雨季容易產生積水,對于磚木混合的古鎮建筑來說,破壞性是無法估量的。

三、結語

查看全文

元宵習俗

全國各地的元宵節習俗

(河北?。┯榔礁潱胁〉膵D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又以十二個面盞貯油放入鍋中蒸熟,以面盞積水之多寡來預卜該月的晴雨。靜??h上元節以大饅頭為節食。慶云縣元宵節男子請五祖教拳棒,女子請紫姑卜休咎。

(山東?。┳痛h元宵節臨水人家多放河燈。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寧陽縣元宵送燈至祖墳。博興農村的元宵節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著燈,繞棗樹六圈,口念“嘟佬嘟佬,開花結棗”六遍,就能使棗樹豐收。莒縣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稱之“走老貌”,據說每年走一次可永保青春年少。

(河南省)襄城縣元宵吃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郲縣元宵慶燈時,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龜。本地有河橋的,相率過橋。若無橋,則以木板搭數丈高之“天橋”,稱為“走百病”。

(陜西省)鳳翔縣于元宵節宴請女兒、女婿,稱之“吃十五”。并送燈、送油,稱之“添油”?!步K省〕武進縣上元日綁縛蘆葦成丈許之火炬,插于田間,稱“照田財”,用來預卜早潦?;鹕渍邽樗?,紅者為旱。宜興上元日,兒童戴鬼面具,屈腳振肩而跳,稱之“跳鬼”。

(浙江?。┖贾菝耖g傳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多齋素誦經,匍匐至吳山禮拜。海寧縣元宵節以精致的菊花燈為最出名。上虞縣少于元宵節晚上到戡恃月臺上較量武藝。建德縣人家有新娶媳婦的,于元宵節設酒祭床。

查看全文

中國傳統節日:各民族春節風俗

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后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桿,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里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

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繡有云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愿,接著喝酒跳舞,隨后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廷行賽馬比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