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2 03:36:5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辛亥革命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辛亥革命的歷史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本課學習,了解孫中山成立興中會;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性質、綱領、三民主義;武昌起義、中華民國成立、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利用有效的課程資源,培養觀察和想象能力。通過探究活動,培養獨立思考和學會搜集資料并能從有關資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對三民主義的評價,培養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歷史現象的分析、對比,掌握透過現象找出本質的學習方法。通過分析本課與前后相關內容的內在聯系,掌握廣泛聯系的歷史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認識到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武昌起義的槍聲,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爭精神的表現,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不斷進取的精神;三民主義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革命派倡導的民主革命是順應歷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

本課重點

中國同盟會的建立及其綱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查看全文

辛亥革命紀念日的由來歷

每年10月10日關于辛亥革命紀念節日的由來歷

辛亥革命指的是1911年(辛亥年)爆發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孫中山1894年11月于檀香山創立興中會,次年初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并開始開展反清武裝斗爭.隨后華興會、光復會、科學補習所等革命團體相繼建立.新興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利用書刊大力宣傳愛國和革命思想,民主革命思潮廣泛傳播.1905年8月第一個統一的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公舉孫中山為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革命綱領.革命黨人積極聯絡海外愛國華僑,運動國內會黨和新軍,在中國西南發動多次武裝起義.這些起義雖然都失敗了,卻促進了全國革命高潮的到來.黃花崗起義失敗不久,湘、鄂、川、粵四省掀起保路風潮,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線.10月10日湖北革命團體文學社、共進會在同盟會的影響和推動下,發動武昌起義,成立湖北軍政府.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辛亥革命.之后全國各地相繼響應,不到兩個月,全國有十四省宣布獨立,清朝統治土崩瓦解.12月29日南京十七省代表會議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并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政策法令,成立臨時參議院,通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從此結束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中華民國的建立和清朝的覆滅,標志著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誕生和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終結.

查看全文

辛亥革命中民族主義漫談論文

、辛亥革命“排滿”民族主義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是在西方文化的傳入下,中西文化沖突的背景下,在中華民族固有的生存方式受到嚴重的威脅狀態下產生的,它離不開中國特定的國情。

首先,清朝的民族壓迫和民族的歧視政策是產生近代“排滿”民族主義的歷史原因。歷史告訴我們哪里有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哪里就有民族反抗。辛亥革命的“排滿”民族主義是清朝從過關以來實行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的結果。

清朝的民族壓迫政策主要表現為清朝入關時所實行的政策:剃發,易服,圈地,投充。

1,剃發

清朝在入關以前,當清朝的統治者占領遼東地區時,就強迫當地的漢人剃發梳辨,改從滿俗。清朝入關后,清廷更連下剃發令,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強行剃發之制,但是因為當時全國各地的反抗斗爭依然很激烈,而剃發更是招到了漢族人民的強烈反對,自古以來,蓄發是漢族人民的傳統風俗,是漢族人民的民族意識的外部表現,強迫剃發,實際上就是要滅族,這個是對漢族人民的民族意識的公開挑戰,而當時的清廷在全國立足未穩,為了緩和一下各地人民的反抗情緒,清廷不得不暫時停止剃發令的推行,但是隨著全國各地反抗清廷勢力的撲滅,清朝在全國的統治已經是基本上確定。1645年6月15日,清廷向全國“剃發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發。”“遵依者即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遲疑惜發巧辭爭辯者,決不輕貸,違抗者殺無赦。”(1)在州郡的檄文中,更有“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2)的話。此種殘暴的剃發令一出,立刻引起全國人民的反抗,人們為“為了保護他們的頭發和服裝所表現出來的悲憤和戰斗的勇氣,甚于保護他們的國家和皇帝。他們往往寧愿掉腦袋也不愿遵從韃靼風俗”(3)。各地的反剃發的斗爭最終都為清廷以殘酷的鎮壓所壓制,其中由以嘉定和江陰的斗爭為烈。

2,易服

查看全文

觀辛亥革命電影個人體會

2011年9月30日星期五,江油市委宣傳部組織廣大干部職工觀看了電影《辛亥革命》。影片中以國父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先烈在不同場合進行的深情并茂的演講、辯論和宣傳的畫面使我對于在新形勢下如何做好江油群眾宣傳工作產生了幾點啟迪和思考。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因人而異,量體裁衣。

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孫中山等辛亥革命黨人所進行的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爭中,革命好比一駕馬車,武裝斗爭和群眾宣傳就像馬車的兩個輪子,二者缺一不可。國父的群眾宣傳工作做得相當到位,水平相當高,其中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國父(趙文暄飾演)的宣傳總是能因人而異,量體裁衣。總是能根據對方不同的身份地位、職業經歷、文化素養、思想性格、處境心境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宣傳方式和策略,使他的革命理念和崇高思想深入人心。在此,我可以舉出幾段情節:

1.廣州起義失敗后,國父在華僑籌款大會上的宣傳就是很經典一個例子。國父宣傳的對象是在場的華人華僑,海外華僑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身在異鄉常常遭受洋人的欺凌、屠殺和奴役,心中最希望的就是中國能夠早日強大,中華民族能夠早日復興。國父在演講前并沒有故意隱瞞廣州起義已失敗的事實,而是直接向在場的華僑華人說:剛剛得到消息,廣州起義失敗了……吾黨菁華,付之一炬。這些年輕人,有的才華橫溢,有的家境優越,有的新婚燕爾,為什么甘愿舍棄自己的生命?為什么明知犧牲還要一往無前?為的是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為的是一種信念,一種信仰!……”在場的華人華僑們無一不被國父慷慨激昂的宣傳感動得熱淚盈眶,唏噓不已。他(她)們在聽完國父的宣傳之后不僅沒有因為廣州起義失敗喪失對革命事業的信心,反而紛紛毀家紓難,慷慨解囊,更加義無反顧的資助國父的革命事業。同志晚年回憶國父時曾深情的說:“我聽過他多次講演,感到他有一種宏偉的氣魄。②”悲壯的語言常常更具有一種宏偉的感人力量。國父這一段悲愴的宣傳,真正達到了化悲痛為力量、化失敗為勝利、化精神為物質的效果。

2.武昌起義爆發后,清廷為了鎮壓革命,急忙派出駐英公使唐維庸(陶澤如飾演)積極向四國銀行游說,妄圖以國家主權為抵押貸得巨款以充軍用。為了與清廷抗衡,國父不顧個人安危,單刀赴會火速趕往歐洲勸說四國銀行不要貸款給清廷。這時,國父所面的宣傳對象已變為銀行的經理、董事們。這些人和華人華僑完全不同,對中國是否強盛、中華民族是否復興毫不關心,他們的腦子里唯一關心的只是自己的經濟利益。針對這一情況,國父巧妙的改變了宣傳策略,閉口不談民族復興,而是大肆宣講清廷不過是一個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專制政府,如果四國銀行貸款給清廷用于鎮壓革命的話,不僅將遭到全中國人民的詛咒和痛恨而且他們的巨額貸款也必將化為泡影,毫無任何經濟利益可言。國父的一番話直擊這些金融大佬們的要害之處。最終成功的促使四國銀行做出“暫停貸款給清廷”的決定。極大的鼓舞了革命士氣,有效的摧垮了清廷垂死掙扎的經濟基礎。尤其值得我們借鑒的是,國父在演講時是直接使用英語,而與之對壘的清廷駐英國公使唐維庸面對四國銀行的經理們只能不停的通過翻譯表達自己的意見,在國父氣勢磅礴的宣傳攻勢面前毫無招架還手之力,只能狼狽不堪的落荒而逃。

3.為了爭取各界人士對革命偉業的支持,國父十分重視發揮統一戰線的作用。影片中,國父積極策動唐維庸的女兒唐曼柔(王子文飾演)臨陣倒戈,反戈一擊。雖然唐曼柔是唐維庸的女兒,但是從影片中她的衣著打扮我們就能很容易看得出來,唐曼柔是一位久居海外,深受西方文明影響的新型知識女性,迥然不同于清朝傳統女性。因此,國父對她所作的宣傳又不一樣。當她與國父談及“革命與死亡”的話題時,國父用十分浪漫的語調說:“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要改變命運,為天下人謀取永久的幸福,是許多年輕人用生命的代價換取讓活著的人更好地生活……”這番美好理想和幸福憧憬相交織的話語使得唐曼柔堅定地站在了革命這一邊,寧肯背負“不忠不孝”的罪名也要與自己的父親和清廷徹底決裂。在國父與唐維庸就四國銀行借款與否的斗爭中,出面為國父擔任法語翻譯。唐曼柔在關鍵時刻的反戈一擊讓四國銀行的大佬們感覺:“連唐維庸的女兒都跑去支持孫中山了,看來大清國真的沒啥希望了。”因而不敢繼續助紂為虐。唐曼柔的支持直接影響了現場的辯論氣氛,扭轉了辯論局勢,使歷史的天平向革命勢力一方傾斜。

查看全文

紀辛亥革命100周年思想匯報

敬愛的黨組織:

今年的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紀念日。在偉大的革命家孫中山的領導下,辛亥革命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在中國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作為辛亥革命首義之地——武昌的大學生,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百年辛亥留給我們的首義精神,我們也有責任去重溫那段歷史,以自己的切身行動,向那些為爭取革命勝利而英勇奮斗、流血犧牲的志士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時間的車輪沿著辛亥革命的印跡已碾過一個世紀,可越過一個世紀的追求與目標卻從未改變。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通過一系列的經濟手段達到了“國富”,使得我國日益從經濟、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強大起來,在“國富”的同時也關注著“民強”。

近幾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來改善民生,推進民生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在思想、理論和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指導下,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出了很大的成就。他們始終保持著黨的先進性,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他們始終奉獻者自己卻毫無怨言,哪里都有著他們的身影:地震處,山洪處,火災中……哪里需要他們,他們就會出現在哪里。他們是人民心中一堵永不會倒的墻,他們是中國大地上不可缺少的亮麗風景線。

歷史的風塵在長城上劃下了深深淺淺的印記,但卻磨滅不了人們心中堅守的信念;歷史的車輪壓過了抗日戰爭期間流下的鮮血,但卻消減不了人們心中守望的黎明。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國依然記得“國”和“民”這兩個字的重量,孫中山留下了“三民主義”,而中國則堅守了同樣精彩的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理論體系。這是60多年來這個政黨堅守的信念,是一直以來“為人民服務”的行動準則。

在武昌這片響過辛亥革命第一槍的地方,首義廣場、紀念館,甚至是華師的黎元洪墓,經常迎來一批批的參觀者,我感到慶幸,就讓辛亥革命的精神越傳越久,越傳越旺。重溫百年辛亥,傳承首義精神,真是2011年時代給予我們的幸運。也讓我們牢記中國的各項綱領,將60多年的精神傳承。

查看全文

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講話稿4篇

(一)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上午好!

在這里我們迎來了運動會后的第一個升旗儀式,時隔一個多星期,大家一定都還記得在運動場上揮灑汗水,奮力搏擊的一幕幕場景吧,那里曾經有過勝利者的歡歌笑語,有過失敗者的暗自垂淚。但無論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他們都是我們的英雄,因為他們都曾努力過,不僅挑戰了自己還為我們的學校增添了精彩,就因為這個理由,我要向所有的運動員致敬,為了他們的成功也為了他們的失敗。

今天,同樣需要我們致敬的是100年前的一群英雄們,他們不畏強權,殊死奮戰,終于推翻了清王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專制統治,結束了中國歷時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他們就是所有參加辛亥革命的英雄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一聲槍響,標志著辛亥革命的全面爆發。在這之前,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宣傳革命理論,組織革命政黨,先后發動過十次武裝起義,雖然遭到了失敗,但每次起義都起到了宣傳革命、振奮人心的作用。就是經過這種量的不斷累積,終于迎來了武昌起義的勝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專制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給了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

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封建朝廷”,同時也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自辛亥革命以后,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人,但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起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查看全文

辛亥革命百年大會講話個人體會

歷史是一面鏡子,也是一部教科書。從1911年秋天武昌城頭震驚世界的一聲槍響,到今天中國大地日新月異的現代化圖景,辛亥革命以來的百年巨變,蘊含豐富歷史啟示,具有深刻現實意義,標明了走向未來的前進方向。

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站在振興中華、民族復興的高度,回顧百年波瀾壯闊歷程,深切緬懷孫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驅的歷史功勛和崇高精神,高度評價辛亥革命的偉大功績,深刻闡述辛亥革命在民族復興進程中的重大意義,深情展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必將極大地激勵海內外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斗。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開啟了中國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百年回眸,我們更加真切地認識到,辛亥革命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發展進步探索了道路,永遠是民族復興偉大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以辛亥革命為起點,作為孫中山先生開創的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親密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繼續奮斗,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開展了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推進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偉大事業。

從危亡到復興,從古老到現代,從封閉到開放……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來、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始終沒有忘記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學習和弘揚其“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的奮斗精神,繼承和推進其現代化國家理想,完成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無數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開啟了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紀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現代化建設成就,譜寫了中國發展的輝煌篇章。孫中山先生振興中華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驅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經或正在成為現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百年來的探索與奮斗、苦難與輝煌,無不向我們昭示著這些基本歷史結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牢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能沿著正確道路順利前進;必須堅定不移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鞏固和加強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才能廣泛凝聚中華民族一切智慧和力量共同奮斗;必須堅定不移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才能創造和平的國際環境,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努力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查看全文

辛亥革命之排滿民族主義論文

一、辛亥革命“排滿”民族主義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是在西方文化的傳入下,中西文化沖突的背景下,在中華民族固有的生存方式受到嚴重的威脅狀態下產生的,它離不開中國特定的國情。

首先,清朝的民族壓迫和民族的歧視政策是產生近代“排滿”民族主義的歷史原因。歷史告訴我們哪里有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哪里就有民族反抗。辛亥革命的“排滿”民族主義是清朝從過關以來實行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的結果。

清朝的民族壓迫政策主要表現為清朝入關時所實行的政策:剃發,易服,圈地,投充。

1,剃發

清朝在入關以前,當清朝的統治者占領遼東地區時,就強迫當地的漢人剃發梳辨,改從滿俗。清朝入關后,清廷更連下剃發令,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強行剃發之制,但是因為當時全國各地的反抗斗爭依然很激烈,而剃發更是招到了漢族人民的強烈反對,自古以來,蓄發是漢族人民的傳統風俗,是漢族人民的民族意識的外部表現,強迫剃發,實際上就是要滅族,這個是對漢族人民的民族意識的公開挑戰,而當時的清廷在全國立足未穩,為了緩和一下各地人民的反抗情緒,清廷不得不暫時停止剃發令的推行,但是隨著全國各地反抗清廷勢力的撲滅,清朝在全國的統治已經是基本上確定。1645年6月15日,清廷向全國“剃發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發。”“遵依者即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遲疑惜發巧辭爭辯者,決不輕貸,違抗者殺無赦。”(1)在州郡的檄文中,更有“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2)的話。此種殘暴的剃發令一出,立刻引起全國人民的反抗,人們為“為了保護他們的頭發和服裝所表現出來的悲憤和戰斗的勇氣,甚于保護他們的國家和皇帝。他們往往寧愿掉腦袋也不愿遵從韃靼風俗”(3)。各地的反剃發的斗爭最終都為清廷以殘酷的鎮壓所壓制,其中由以嘉定和江陰的斗爭為烈。

2,易服

查看全文

辛亥革命100周年演講稿3則

(一)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上午好!

在這里我們迎來了運動會后的第一個升旗儀式,時隔一個多星期,大家一定都還記得在運動場上揮灑汗水,奮力搏擊的一幕幕場景吧,那里曾經有過勝利者的歡歌笑語,有過失敗者的暗自垂淚。但無論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他們都是我們的英雄,因為他們都曾努力過,不僅挑戰了自己還為我們的學校增添了精彩,就因為這個理由,我要向所有的運動員致敬,為了他們的成功也為了他們的失敗。

今天,同樣需要我們致敬的是100年前的一群英雄們,他們不畏強權,殊死奮戰,終于推翻了清王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專制統治,結束了中國歷時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他們就是所有參加辛亥革命的英雄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一聲槍響,標志著辛亥革命的全面爆發。在這之前,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宣傳革命理論,組織革命政黨,先后發動過十次武裝起義,雖然遭到了失敗,但每次起義都起到了宣傳革命、振奮人心的作用。就是經過這種量的不斷累積,終于迎來了武昌起義的勝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專制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給了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

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封建朝廷”,同時也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自辛亥革命以后,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人,但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起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查看全文

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思想匯報

敬愛的黨組織:

今年是辛亥革命爆發100周年,全國各地的紀念活動都陸續展開,如蘭州舉辦了亥革命100周年革命先驅詩詞名言書畫展;天津史學界為紀念辛亥革命百周年;南開大學舉辦座談會暨學術研討會;人民大會堂舉行了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黃埔論壇;上海影視公司又拍攝了《辛亥革命》,并收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的接見等,這一條條新聞把我的思緒拉回到百年之前的歲月。

靠窗坐著,偶爾出神的想想,一個個革命先烈正義凜然的熟悉面孔,一聲聲激憤人心的愛國口號,一道道飽含滄桑的歲月深溝,都好像把我們帶回了從前,一瞬便逝去的時光,在眼睛閉合與睜開的瞬間,猶如隔世。歷史的那段記憶,都跟隨季節一起流進了腦海最深的那個地方。

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以袁世凱上任大總統而結束,雖然它未能將歷史的任務完成,但是它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頒布了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特別是其在社會生活方面的改變對后世的影響最為深遠。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如此巨大,理應擁有我們的紀念,但是我們大學生究竟該如何去紀念它呢?

首先,我們應該主動走進圖書館,進入百度,通過廣泛閱覽相關資料讓歷史客觀的重現,并且在不帶任何個人主觀因素的情況下正確評價它,可以深入地了解其在悠悠歷史長河中的重大意義和重要地位,方能產生一種將其紀念并且傳承的主觀意識。如果只靠內部人員的宣傳將其傳遞,那只是浪費氣力洗刷油彩和涂彩筆墨。這個世界,不該是“前人負責革命、后人負責紀念革命”那么簡單。

其次辛亥革命雖然失敗了,但是它的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不能武斷的說它是一個偶然的事件。然而其影響最深遠的莫過于在思想和社會生活方面的改變,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在社會生活方面沒有了老爺、大人,而是小姐、先生;沒有了旗袍、長衫而是中山裝;沒有了等級之分而是人人平等……所以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應該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斷的提升自己的素質,積極進取,好好把握在大學里各種可以學習的機會,不斷整頓自己,開拓進取,虛心求教,尋求改變,就如孫中山先生的一句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們仍需努力。”我們理應在努力完成自己學業的同時密切關注國內外的動態,反對一切分裂行為,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自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自覺擔負起新時代振興中華的重擔,勿忘國恥,熱愛和平,追逐夢想,奔向遠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