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溶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6 12:53: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巖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巖溶地監測方案

為準確掌握全區巖溶地區石漠化土地的最新狀況及其動態變化,建立全區巖溶地區石漠化土地資源數據庫和綜合治理信息平臺,滿足巖溶地區的綜合治理,促進生態修復提供準確、詳實的動態信息,按照《關于開展省巖溶地區第二次石漠化監測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結合區的實際,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目標與任務

(一)檢測目標

全面查清我區巖溶地區石漠化土地現狀及其動態變化情況,分析動態變化原因,更新石漠化土地基礎信息數據庫,編制并提交石漠化監測圖斑因子與圖形調查成果數據,為國家及地方制定石漠化綜合防治政策和有關規劃,推進全區巖溶地區石漠化科學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二)監測任務

1、按照國家統一的技術規定,結合區特點,以鎮為基本單位,調查的石漠化土地的面積、程度、分布情況。

查看全文

巖溶地區隧道設計思索論文

摘要摘要:吉茶高速公路巖溶發育,如何確定巖溶區域圍巖級別及隧道襯砌結構設計、巖溶處置辦法是在設計階段應該考慮的新問題,本文介紹了作者在吉茶路巖溶區域隧道勘察設計期間得出的一點個人觀點。

摘要:隧道工程圍巖定級對比分析巖溶

0引言

在石灰巖地區修建高速公路時,巖溶新問題是不容忽視的。巖溶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對可溶性巖層經過化學功能和機械破壞功能而形成的各種地表和地下溶蝕現象的總稱。此區域的隧道建設應考慮巖溶的危害,評價其影響程度,才能決定合適的襯砌結構形式和溶洞處理辦法。

1巖溶區域隧道圍巖分級的思索

1.1隧道圍巖分級的一般思索

查看全文

復雜巖溶地基分析論文

摘要:復雜巖溶地基處理實例.

關鍵詞:地基處理工程實例

1工程概況

廣西某市中心廣場擬建一座24層的貿易大廈,該大廈地基工程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巖溶、土洞發育。基坑北5m緊鄰七層高的圖書館及四層高的電影院,南面相距4m處為該市主干道。地基處理施工難度大,施工中引進一些新的施工措施進行嘗試,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該樓為一層地下室,基坑開挖深度4~4.4m,采用一柱一樁獨立基礎形式,單樁最大垂直荷載21000kN。原設計為先開挖基坑,四周用毛石砌擋土墻,坑內采用人工挖孔樁。由于人工挖孔樁施工中抽取大量地下水,造成電影院、圖書館多處開裂,建筑物地基有向下滑移現象,同時挖孔樁沒辦法穿過多層溶洞,施工難以進行,造成停工。在此情況下,對該項工程進行了基礎設計修改,采用沖孔和挖孔灌注樁相結合,并制訂一套科學、合理、可行的施工程序,以保證相鄰建筑物的安全及施工的順利進行。

2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

查看全文

巖溶地區巖土勘探方法

1引言

我國巖溶無論是分布地域還是形成時代上都有相當大的跨度,使得不同地區巖溶發育各具特色。但無論是何種類型巖溶,其共同點是:由于巖溶作用形成了地下架空結構,破壞了巖體的完整性,降低了巖體強度,增加了巖體滲透性,也使得地表面強烈的參差不齊,以及碳酸鹽巖極不規則的基巖面上發育各具特征的地表風化產物一紅粘土,這種由巖溶作用所形成的復雜地基常常會由于下伏溶洞頂板坍塌、土洞發育而形成大規模地面塌陷、巖溶地下水的突襲、不均勻地基沉降等,對工程建設產生重要影響。

2巖溶地區勘察方法

2.1巖土工程的一般勘察方法

巖土工程勘察常用的方法有鉆探工程、坑探工程及地球物理勘探三類。鉆探和坑探工程是直接勘探手段,能較可靠地了解地下地質情況。鉆探工程是使用最廣泛的一類勘探手段,普遍應用于各類工程的勘察中。由于它對一些重要的地質體或地質現象有可能會誤判、遺漏,所以也稱它為“半直接”勘探手段,而坑探工程勘探人員可以在其中觀察編錄,以掌握地質結構的細節,但是重型坑探工程耗資高,勘探周期長,使用時應考慮經濟要求。地球物理勘探簡稱物探,是一種間接的勘探手段,它可以簡便而迅速的探測地下地質情況,且具有立體透視性的特點,但其勘探成果具多解性,使用時往往受一定條件的限制。

2.2巖溶地區物探勘察方法

查看全文

巖溶隧道涌水注漿加固技術探析

隨著近年來巖溶隧道工程數量和規模的不斷增加,巖溶隧道施工質量及其安全也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良好的涌水處理是保障巖溶隧道施工質量及施工安全的必要措施。因此,在具體施工中,施工單位一定要對涌水處理方案做到足夠重視,并通過注漿加固技術的合理應用來解決巖溶隧道涌水問題,為巖溶隧道施工的順利進行和整體工程質量安全提供保障。

1工程概況

本次研究的工程是某大型巖溶隧道工程施工,該隧道總長度為2.58km,屬于一雙向四車道形式的隧道,軸線方向為107°,單洞凈寬度是10.8m,凈高度是6.8m,兩隧道內側的邊距大約是22m。該隧道自西至東處于溶蝕槽谷以北的湖底,該湖處在兩山峽谷腹地位置,屬于喀斯特地貌,湖下方有兩處溶洞呈線形。該隧道區域內的地貌發育明顯受到巖性構造所控制,地勢呈現出東高西低的情況,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且谷嶺相間。其海拔在1490m-1908m之間。在隧道區域的地表,已出露的地層是全風化巖層。該隧道在一河流背斜下穿,背斜軸部屬于巖溶槽谷區地貌,主要有碳鹽酸裂隙巖溶水和巖溶含水巖組。溫泉背斜軸部的裂隙呈縱張發育,地表水和大氣降雨會滲入其中,為地表巖溶的漏斗發育、落水洞發育以及洼地發育創造了有利條件。通過對該隧道工程所做的地質評價可知,在該隧道工程中,K0+534~K0+614里程段屬于雷口坡地層,不具備足夠的自穩能力,存在大股的涌水或者流沙風險;K0+614~K0+718里程段自穩能力較好,但是依然有射狀或者是股狀地下水涌出風險;K0+K718~K0+K854里程段自穩能力比較好,但是依然有射狀或者是股狀地下水涌出風險。

2巖溶隧道注漿設計

在本次注漿加固施工中,根據實際的地質條件、巖溶發育現狀、巖體完整度、巖體綜合滲漏系數、水量、水壓以及涌水位置,確定通過控制性的壓密注漿技術來進行注漿加固處理。2.1鉆孔集水。鉆孔之前,首先做好工作面的清渣處理,并將股狀漏水明顯的點位找出,按照實際情況,將股狀漏水明顯的點位作為中心來進行引水孔布置,其數量為1-2個,孔徑在70mm以上[1]。將自制的封孔器安裝在引水孔內部并做好加固處理,以此來達到明水集中效果。2.2散水治理以及鉆孔布置。按照巖溶實際的發育情況、實際注漿范圍、注漿段的實際長度、含水層的實際分布狀況、單個注漿孔實際的作用范圍、鉆孔鉆進實際要求以及隧道斷面的實際尺寸在進行注漿鉆孔的合理布設。在對區域散水進行治理的過程中,注漿鉆孔應該通過深淺結合的方式布置成梅花形。本次施工主要分A和B兩個區域,從洞口位置朝著掌子面進行施工。其中,A區域是K0+858~K0+868里程段,此處漏水情況比較嚴重,開挖和爆破都將對其造成嚴重影響,綜合考慮以上情況,將此處的鉆孔布設為長短交錯形式的梅花形;B區域是K0+838~K0+858里程段,與A區相比,這一區段的漏水情況比較輕,綜合考慮以上情況,將此處的鉆孔同樣布設為長短交錯的梅花形,但是鉆孔布設距離與A區不同,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為了有效避免裂隙水在注漿過程中被引入到洞孔內,在B區鉆孔施工中,將與洞口外延臨近的兩排組鉆孔深度分別增加1m。同時,為了讓爆破施工對注漿區域產生的影響得以有效降低,在與掌子面臨近的初期支護邊緣位置進行了兩排斜孔布設,其深度依然按照3m和5m來交錯布置,且每一個斜孔都和初期支護面之間保持10°的夾角[2]。2.3一次成孔和從上至下分段注漿。所謂一次成孔以及自上至下分段注漿,就是一次性將注漿孔鉆進到規定的深度,然后通過鉆孔內部的分離器設置來將注漿按照若干段進行劃分,通過這種注漿方法,可有效避免反復注漿以及反復掃孔情況,實現注漿孔口密封效果的顯著提升,同時也可以實現鉆孔縫補承壓能力的顯著提升。圖1是一次成孔以及分段注漿的施工流程示意圖。

3巖溶隧道注漿加固施工技術的應用

查看全文

談巖溶勘探高密度電法運用

高密度電法是一種陣列式電阻率測量方法。該法可以實現電阻率的快速采集和現場數據的實時處理,它集電剖面和電測深于一體,采用高密度布點,進行二維地電斷面測量,提供的數據量大、信息多,并且觀測精度高、速度快,是進行巖溶勘察的最有效的物探方法之一。

1高密度電法的原理

1.1高密度電法工作原理

高密度電法的基本工作原理與常規電阻率法大體相同。它是以巖土體的電性差異為基礎的一種電探方法,根據在施加電場作用下地層傳導電流的分布規律,推斷地下具有不同電阻率的地質體的賦存情況。高密度電阻率法的原理是地下介質問的導電性差異。和常規電阻率法一樣它通過A、B電極向地下供電流J,然后在M、N極間測量電位差△、,,從而可求得該點(M、N之間)的視電阻率值,見圖1。根據實測的視電阻率剖面進行計算、分析,便可獲得地層中的電阻率分布情況,從而可以劃分地層,確定異常地層等。高密度電法工作原理圖如圖1。

1.2高密度電法的設備組成

高密度電法數據采集系統由主機、多路電極轉換器、電極系統3部分組成[1]。目前國內外高密度電法儀器可分為2類:一類的設計思想源于集中式的地震儀,特點是均需在電纜和儀器之間連接一個多路轉換開關(相當于地震儀的覆蓋開關),設計原理簡單,造價較低,由于一般采用普通多芯電纜,抗干擾能力較差,須加大供電電流以提高信噪比。另一類設計思想源于分布式地震儀,國內以吉林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的E60BN、E60C為代表,電極通過各自的智能開關共用九芯電纜與主機相連,可以把這類儀器稱之為分布式高密度電法儀。特點是輕便,由于電纜只有9芯,可以做成屏蔽電纜,提高了抗干擾能力。整套系統簡潔可靠(見圖2),工作時除主機(實時彩色剖面)、一塊24Ah電瓶、9芯電纜、電極、再不需任何其他輔助設施。此次工程使用的即為E60BN。

查看全文

隧道巖溶突水涌泥原因與處理策略

【摘要】隧道工程在受到復雜地質條件影響下,極容易導致隧道巖溶突水涌泥等問題的發生。現階段,要加強對隧道巖溶突水涌泥原因與形成機理的分析,并采取針對性處理措施,提高隧道工程的整體施工質量。本文首先對突水涌泥的危害、成因做出分析,并結合工程案例對該問題的處理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巖溶隧道;突水涌泥;原因;處理策略

在進行鐵路、公路等工程的建設期間,經常會遇到巖溶突水涌泥問題。對于突水問題而言,主要是指水流量超過了0.1m3/s,涌泥指的是地下水中泥沙的含量大于50%。一旦工程建設過程中發生突水涌泥問題,不僅會對周圍環境產生嚴重的污染,同時還會威脅到施工人員的生命安全。因而,巖溶隧道建設前期要加強地質水文勘察,并積極做好風險評估,加強對突水涌泥等病害的防治效果。

1突水涌泥的影響因素與危害性分析

1.1突水涌泥問題的影響因素。一般來說,導致巖溶隧道施工期間發生突水涌泥問題的因素主要有兩方面:自然因素、技術因素。對于自然因素而言,隧道所處的地質環境、埋深、長度以及地震、暴雨等因素,都可能導致突水涌泥問題的發生。另外,技術因素主要是指勘察、設計、施工技術的不合理應用,可能會對巖溶隧道的突水涌泥問題產生一定的影響。1.2突水涌泥的危害性分析。巖溶突水涌泥問題的發生,將對隧道的正常施工與后期運營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首先,巖溶隧道施工時,出現突發性突水涌泥現象的概率較高,由于突水量大,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因而會對施工人員的生命與財產安全造成威脅,同時還存在著設備沖毀的危險。其次,由于突水涌泥過程中會帶走大量的泥沙,使得土體內部的空洞區域越來越大。在受到重力作用的影響下,地表可能出現沉降或塌陷問題。此外,隨著突水量的不斷增大,隧道附近區域的地下水位、地表水位將可能出現下降的問題。另外,在突水過程中,施工現場大量的泥漿等物質將會被水流帶走,進而會對周圍環境產生一定的污染。突水涌泥還可能影響到隧道工程的施工進度,導致工程延期等問題的出現。

2突水涌泥發生條件

查看全文

對水利水電基坑巖溶涌水策略探究

一、基坑巖溶涌水條件

基坑發生巖溶涌水的基本條件:一是巖溶發育,發育有與基坑連通的巖溶管道、溶蝕帶或溶蝕裂隙等;二是巖溶水動力條件,基坑低于汛期巖溶地下水位。

1.巖溶發育條件巖溶發育程度、規模及形態等,決定巖溶涌水的類型與規模。以下部位為巖溶涌水的重點部位,應加強分析預測。

(1)可溶巖與非可溶巖接觸帶。非可溶巖一般為相對不透水或弱透水層,其構成了巖溶發育與巖溶地下水活動的控制邊界,巖溶水往往沿此接觸帶匯集、徑流和排泄,易形成溶蝕帶、巖溶泉或暗河,易發生涌水。

(2)可溶巖中的不整合界面、斷層帶、斷層交匯帶、破碎帶、節理密集帶等形成的構造破碎帶。巖溶地下水也往往沿其集中徑流和排泄,是巖溶涌水的主要部位。

(3)巖溶管道系統或暗河系統。在巖溶發育地區,巖溶管道系統往往縱橫交錯,巖溶地下水接受水平和垂向補給,地下水位以下的管道或暗河常年有水,水量隨季節和降雨量變化大,涌水量大,處理難度較大。

查看全文

案例教學法在巖溶土洞處理的應用

摘要:依托巖溶、土洞災害反向案例和校內新建學生公寓巖溶、土洞處理全過程的正向案例,針對龍巖地區廣泛發育的巖溶土洞問題開展課程案例教學法構建,將埋藏于地下十幾米至幾十米的巖溶土洞問題具體形象化,用同一項目串聯不同章節的內容,加強教學內容之間的連續性。案例教學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教學效果,進而對接區域經濟產業和能力要求,為當地建筑產業培養地基基礎人才添磚加瓦。

關鍵詞:巖溶;土洞;案例教學法;地基;基礎

1課程的背景及特點

地基和基礎是建筑物的根基,屬建筑地下隱蔽工程,情況多變,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而地基基礎課程是建筑類專業的核心課程,是對應就業崗位施工員、安全員、質檢員在施工現場最早遇到的分部分項工程。地基的選擇或處理是否正確,以及基礎的設計與施工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建筑物的安全性、經濟性和合理性。地基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有很強的區域特點且較為抽象。在教學上要將地基基礎問題分析清楚,就要把握規律遵循原則,結合項目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中國巖溶面積分布廣泛,巖溶區的面積約為344.3萬km2,占全國總面積的35.86%。福建巖溶發育最為強烈的是龍巖、三明地區。巖溶具有隱蔽性、多樣性、復雜性的特點,對當地工程建設產生諸多不良地質影響[1]。在受限于巖溶的隱蔽性和現場教學條件的情況下,充分對接區域經濟產業和建筑從業人員的能力要求,立足于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開展案例教學法的構建,旨在培養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修養、人文素養、職業素養、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具備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2案例教學的特點

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據一定的教學目標和要求,通過展示案例、分析案例、探究案例,進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最終解決問題的啟發式教學模式[2]。案例教學法由美國哈佛商學院于19世紀20年代首次提倡,在經濟學、法學、工程學等學科應用較為常見[3]。在土建類專業教學上運用案例教學法,可以直接將較為抽象且實踐經驗要求高的工程項目具體地展現在課堂上,發散學生思維,剖析項目的技術要點,進而突破課程重難點和提升教學效果,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鑒于巖溶區域的特殊性,巖溶和土洞通常埋藏較深,安全隱患大,巖溶治理要從勘察、設計、施工、檢測全過程把控質量。因此,從反向案例出發引出問題,再結合全過程的正向案例教學,在加強課程內容串聯的同時,更能契合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要求,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教學知識點,為當地建筑產業培養地基基礎施工人才添磚加瓦。

查看全文

巖溶隧道突水突泥風險評估研究

[摘要]在巖溶區隧道建設的過程中,突水突泥災害頻繁發生,對工程建設造成巨大的安全隱患和經濟損失。以馬口排隧道為工程依托,采用理論分析與工程實際相結合的技術手段,分析了引發突水突泥災害的關鍵性影響因子,并對各影響因子進行二級指標劃分,提出層次分析法與加權平均法相結合的巖溶隧道突水突泥風險評估模型,得到相應結論。

[關鍵詞]加權平均法;層次分析法;巖溶隧道;突水突泥;風險評估

隨著高速公路網逐步建設,在巖溶區修建隧道的現象已屢見不鮮。但因巖溶區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地質勘查難以準確無誤,使突水突泥等地質災害頻繁發生。因此,有必要系統的研究淺埋偏壓巖溶隧道突水突泥的影響因素,并制訂針對性的風險評估模型,以實現災害預測與化解的目的。因此,在數學理論的基礎之上,結合層次分析法與加權平均法建立綜合評價模型,并將模型與工程實際緊密結合。詳細探討馬口排巖溶隧道突水突泥災害的關鍵影響因素,采用加權平均法建立多因素–單一評價體系,通過開挖結果與評價結果相對比,驗證該模型的可行性,能較好地指導施工,以避免突水突泥災害發生,降低施工風險與經濟損失。

1工程概況

1.1隧道線路概況。馬口排隧道設計為小凈距/分離式隧道,雙線四車道,雙洞單向行車。隧道內縱坡為人字坡,左洞縱坡2.4%和–1.00%,變坡點在進洞后約490m處;右洞縱坡2.55%和–0.95%,變坡點在進洞后約515m處。本隧道路面橫坡±2%,無超高路面。1.2地形地貌概況。隧址區為構造溶蝕低山地貌單元區。隧道穿越山體呈南北向延伸,地表植被發育,山體兩側自然斜坡總體呈東陡西緩,山體中發育有槽谷,地形平緩,表層為殘坡積紅粘土覆蓋,巖溶漏斗、巖溶塌陷及落水洞多有分布。隧道進口位于英紅鎮朱屋村,地形為向東傾斜山灣內,相對高差約為270.76m;隧道洞身段為巖溶槽谷,地形相對平緩,走向與山體延伸方向基本一致。隧道出口側自然斜坡總體向西側傾斜。1.3地質條件概況。據隧址區工程地質測繪及鉆孔成果,隧道進、出口地形平緩地段為第四系全新統殘坡積(Q4el+dl)層覆蓋,出露基巖為石炭系下統大塘階石磴子段(C1ds)地層。隧道區所處地層情況為馬口排背斜,背斜軸呈北東南西向,隧道穿越背斜兩翼及軸部,樞紐略有擺動。1.4水文概況隧址區地下水主要以兩種類型存在。第四系土層分布于隧道進、出口自然斜坡及洞身段溶蝕槽谷中,其孔隙水雨季含量較高且變化較大,對表層覆蓋土層穩定性影響較大;碳酸鹽巖類分布廣泛,巖溶水的富集狀況與隧址區的巖溶發育程度關系密切。

2綜合評價總體技術路線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