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思想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0 00:21: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易學思想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易學思想

董仲舒易學哲學思想研究論文

摘要:董仲舒的易學哲學思想是他的整個哲學體系的核心內容。其內涵豐富而深刻,主要表現在董仲舒賦予《易傳》中的“元”以邏輯在先和價值根源之意義,表明“元”是一個價值本體范疇;他把《易傳》的“繼善成性”論改造為“天止人繼”說,反映了人類在宇宙萬物中之地位與意義的一種自覺精神;又把《易傳》“人文化成”的思想觀念發展為一種“人文宇宙觀”,從宇宙觀高度審視人類文化,又從人類文化角度看待宇宙,宇宙觀與文化觀合二為一,表明了宇宙是人類文化創造的本源和基礎,而人類文化是宇宙的發展和完善。這就從宇宙觀的高度肯定、突出了人文價值的崇高意義。

關鍵詞:董仲舒;易學哲學;元論;天止人繼說;人文宇宙觀

AnanalysisonDONGZhong-shu’sphilosophyoftheYilearning

Abstract:Beingabundantandprofound,DONGZhong-shu’philosophyoftheYilearningisthecoreofhiswholephilosophicalsystem.ThisismainlyembodiedbythatDONGZhong-shugrantedtheYuan,origin,inYiZhuanthesignificanceofbeinglogicallypriorandtheoriginofvalue,indicatingtheYuanwasanontologicalcategoryofvalue.Hetransformedthetheoryof“succeedinggoodnessintonature”describedinYiZhuanintothetheoryof“heaven’sboundarybeingsucceededbyhuman”,reflectingaconsciousspiritstressingthepositionandsignificanceofhumanintheuniverseandthemyriadbeings.Healsodevelopedtheideologicalconceptof“accomplishmentofhumansociety”explicatedinYiZhuaninto“humancosmicview”,examininghumanculturefromtheheightoftheworldoutlookandexaminingtheuniversefromtheangleofhumanculture.Thusheunitedtheworldoutlookandculturaloutlookintoone,indicatingthattheuniversewastheoriginandbasisforhumanculturalcreationandhumanculturedevelopsandperfectstheuniverse.Andthereforehehighlyconfirmedandstressedthesublimesignificanceofhumanvaluefromtheheightofworldoutlook.

Keywords:DONGZhong-shu;philosophyoftheYilearning;theoryofYuan;heaven’sboundarybeingsucceededbyhuman;humancosmicview

自近代康有為著《春秋董氏學》以來,學界探討董仲舒思想時,大多討論他的春秋公羊學,而鮮有論及董仲舒思想中的易學問題。這是令人遺憾的。從古代天人關系論角度而言,《周易》和《春秋》這兩部經典具有密切聯系。《周易》善推天道而落實于人事,《春秋》善言人事而上達天道。可以斷言,董仲舒作為西漢大儒,他除了精治《春秋》的“微言大義”,還深研《周易》的“天人之學”。事實上,董仲舒不僅多次論及《周易》內容及其特點(關于董仲舒論《易》,試舉數例如下:(1)“《易》無達占,《春秋》無達辭?!保ā洞呵锓甭丁ぞA》)(2)“其在《易》曰:‘鼎折足,覆公餗?!蚨φ圩阏?,任非其人也。覆公餗者,國家傾也?!保ā洞呵锓甭丁ぞA》)(3)“《詩》、《書》明其志,《禮》、《樂》純其養,《易》、《春秋》明其知?!保ā洞呵锓甭丁び癖罚?,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董仲舒還改造、吸收了《易傳》天人觀,從而構成董仲舒哲學思想中的核心內容,也即董仲舒的易學哲學思想。本文即著重闡發這一點。

查看全文

易學思想設計實驗論文

一、驗證宇宙并非在膨脹的實驗

1929年哈勃宣布:“宇宙正在膨脹著。星系之間的空間隨時間線性增加,星系本身并沒有改變;而且星系越遠,離去得越快”〔1-P115〕。而后,由列梅特、伽莫夫等人發展為大爆炸理論,基本要點是:在100-200億年之前,宇宙生之于一次大爆炸,物質、能量、時間和空間都由爆炸中創生,爆炸前那種原始的無限稠密被稱為“奇點”,由爆炸引起的膨脹,現在仍在繼續著。從30年代開始,膨脹的宇宙模型已經為大多數宇宙學家所接受,現在被稱為現代宇宙學標準模型。現代宇宙學被定義為:“以廣義相對論為理論基礎,以哈勃定律為觀測依據,并在宇宙學原理的假設下,研究整體宇宙的結構、運動和演化規律的一門學科”(2-P85)。

此前15年,斯利弗在美國天文學協會的一次會議上,公布的觀察結果是:“一些明亮星云(后來被證實是星系),既有藍移的,也有紅移的”;更遠的弱光星云,“全都展示紅移”(1-P111)。沒有做出任何解釋。哈勃有效地以“宇宙梯”法解決了確定星系距離的問題之后,通過對自己測定的24個河外星系距離的分析,發現紅移量大致同星系距離成正比,即(λ1-λ0)/(λ2-λ0)=D1/D2。當時普遍認為,這個結果“唯一可能的物理學解釋便是河外星系都在以正比于它們距離的速度退離我們而去”〔3-P140〕,由此得出的H=V/D,被稱為哈勃定律。其中H為哈勃常數,D為星系距離,V為星系退離速度。D和V“都不是可測量的量”(8-P403)。

哈勃定律作為膨脹宇宙論的基礎原典、現代宇宙學的觀測依據,存在如下紕漏:1、該定律中既沒有可觀測的物理量,何以能成為“觀測依據”?又缺乏作為必要條件的觀測數據,如何判定其正確?

2、設星系在△t內退離距離△D=V△t=HD△t;依據哈勃關系式△λ/λ=△D/D,△λ應隨時間線性增加,即該定律成立的必要條件是紅移譜線持續移動而不是紅移。

3.取H=3×10-2m/s光年,代入△λ/λ=△D/D=H△t=3×10-2m/s光年·△t=10-10/年·△t可知,任一星系的△λ/λ都將以每年10-10持續增加。60年代觀測精度(△λ/λ~2.5×10-15)已達這個數據的4×104倍,要證明哈勃定律成立,就必須提供對同一星系△λ/λ隨時間線性增加的觀測證據。

查看全文

熊十力易學思想研究論文

熊十力(1885-1968)是中國現代最富原創性的哲學家之一,是現代新儒家的著名代表。他以思想精深、邏輯嚴密、議論獨特而著稱于世。他的思想在其生前和死后都引起了不少學者的濃厚興趣。稍一留神他的思想體系的人都會發現:他的思想體系與《周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方面,他的許多學說、范疇都淵源于《周易》,另一方面他對易學有獨到的看法和精彩的闡發。這說明他受益于《易》又有益于《易》,《大易》給予他以最好的思想樣式和養分,他給《大易》注入了新的生機。下面就熊十力的易學思想作以概要介紹,以就教于方家時賢。

一、出入百家,以《易》為歸

熊十力習《易》研《易》,最終以《易》為宗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是他長期潛身學問,孜孜以求,貞定探索的結果。他在許多著作中論及了這一過程。他說:“余傷清季革命失敗,自度非事功才,誓研究中國哲學思想,欲明了過去群俗,認清中國何由停滯不進。故余研古學,用心深細,不敢敬且。少提時讀五經,詈孔子為宗法思想、封建思想。便舍之弗顧。后來專心佛學多年,又不敢茍同,而自有所悟,回憶大易一經,早已開我先路,于是又回到孔子六經”。(《乾坤衍》第15頁)熊十力形象地描述了自己由傾心革命,轉向學術,由反孔經研究佛學又走上尊孔的思考過程。熊早歲曾參加反清革命,革命失敗后,念黨人競權奪利,革命終無善果,又慮自己非事功才,故而轉向學術,虛心探中、印兩方學,另辟一條學術救國的道路。后入南京支那內學院,問佛法于當時著名大師歐陽竟無先生,漸覺佛法專從黑暗、污染的方面看人生,毅然搞拒造化,認為用此道度盡眾生,終成虛愿,又覺自己的思想與《大易》甚相密契,故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出發點,即孔子的六經處,尤其是《大易》處。當然熊的學術回歸并不是簡單地重復,而是經過思考,自我思想邏輯展開的必然結果。熊由讀六經,走向反六經,由反六經再走向崇信六經之意蘊,在他那里都具有內在的必然性。熊的思想軌跡是近、現代許多思想家共有的思想軌跡。

熊十力由佛歸儒,歸《大易》是一種自覺自為的活動,他的思想體系是以儒為宗旨的。他雖然把其代表作稱之為《新唯識論》,但他否認其哲學體系是援儒入佛的。他說:

有人說,我的哲學是援儒入佛的。這話,好象說得不錯。其實,個中甘苦,斷不是旁人所可知的。我從前有一個時代,是很傾向于印度佛家思想的。我的研究佛家學問,決不是廣見聞,矜博雅的動機,而確是為窮究趔,以作安心立命之地的一大愿望所驅使。我嘗問無著和世親一派之學于歐陽大師,也曾服膺勿失的。其后,漸漸素開百家之說,佛家和其他(連孔子家在內),一概不管,只一意反己自求?!弥宜C會者,忽然覺得孔門傳授之《大易》的意思,若甚相密契?!抑械糜诳讓W,也不是由讀書而得的,卻是自家的體認所至,覺得和他的書上所說,堪為印證?!保ā缎挛ㄗR論.轉變》)

熊對于那種認為他是援儒入佛的論調給予以堅決的否定,認為“這等論調全不知道學問的意義和甘苦”。當然,熊并沒有把佛、儒兩家絕對對立起來,反擊認為佛家的經典如《阿含經》、《大般若經》、《涅經》、《華嚴經》等與儒家的《大易》,“有可以融會貫通的地方”,(參閱《新唯識論.轉變》)熊的思想體系就其淵源而言,是融合儒釋,自成一家,但就其思想歸宿而言,是獨崇孔學,歸宗《大易》。他說:“余獨宗《易》,究與二氏(道家、佛教)殊趣?!保ā对澹畠仁フ隆酚终f:“得孔氏意思,便悟得人生有無上底崇高的價值,無限的豐富意義,尤其是對于世界,不會有空的感想,而自有改造的勇氣?!保ā缎挛ㄗR論.轉變》)總之,熊的價值取向,人格風范、理論骨髓無一不打上了儒家、尤其是《大易》的印跡。

查看全文

由易學思想設計物理實驗論文

一、驗證宇宙并非在膨脹的實驗

1929年哈勃宣布:“宇宙正在膨脹著。星系之間的空間隨時間線性增加,星系本身并沒有改變;而且星系越遠,離去得越快”〔1-P115〕。而后,由列梅特、伽莫夫等人發展為大爆炸理論,基本要點是:在100-200億年之前,宇宙生之于一次大爆炸,物質、能量、時間和空間都由爆炸中創生,爆炸前那種原始的無限稠密被稱為“奇點”,由爆炸引起的膨脹,現在仍在繼續著。從30年代開始,膨脹的宇宙模型已經為大多數宇宙學家所接受,現在被稱為現代宇宙學標準模型?,F代宇宙學被定義為:“以廣義相對論為理論基礎,以哈勃定律為觀測依據,并在宇宙學原理的假設下,研究整體宇宙的結構、運動和演化規律的一門學科”(2-P85)。

此前15年,斯利弗在美國天文學協會的一次會議上,公布的觀察結果是:“一些明亮星云(后來被證實是星系),既有藍移的,也有紅移的”;更遠的弱光星云,“全都展示紅移”(1-P111)。沒有做出任何解釋。哈勃有效地以“宇宙梯”法解決了確定星系距離的問題之后,通過對自己測定的24個河外星系距離的分析,發現紅移量大致同星系距離成正比,即(λ1-λ0)/(λ2-λ0)=D1/D2。當時普遍認為,這個結果“唯一可能的物理學解釋便是河外星系都在以正比于它們距離的速度退離我們而去”〔3-P140〕,由此得出的H=V/D,被稱為哈勃定律。其中H為哈勃常數,D為星系距離,V為星系退離速度。D和V“都不是可測量的量”(8-P403)。

哈勃定律作為膨脹宇宙論的基礎原典、現代宇宙學的觀測依據,存在如下紕漏:1、該定律中既沒有可觀測的物理量,何以能成為“觀測依據”?又缺乏作為必要條件的觀測數據,如何判定其正確?

2、設星系在△t內退離距離△D=V△t=HD△t;依據哈勃關系式△λ/λ=△D/D,△λ應隨時間線性增加,即該定律成立的必要條件是紅移譜線持續移動而不是紅移。

3.取H=3×10-2m/s光年,代入△λ/λ=△D/D=H△t=3×10-2m/s光年·△t=10-10/年·△t可知,任一星系的△λ/λ都將以每年10-10持續增加。60年代觀測精度(△λ/λ~2.5×10-15)已達這個數據的4×104倍,要證明哈勃定律成立,就必須提供對同一星系△λ/λ隨時間線性增加的觀測證據。

查看全文

易學思想設計的物理實驗論文

一、驗證宇宙并非在膨脹的實驗

1929年哈勃宣布:“宇宙正在膨脹著。星系之間的空間隨時間線性增加,星系本身并沒有改變;而且星系越遠,離去得越快”〔1-P115〕。而后,由列梅特、伽莫夫等人發展為大爆炸理論,基本要點是:在100-200億年之前,宇宙生之于一次大爆炸,物質、能量、時間和空間都由爆炸中創生,爆炸前那種原始的無限稠密被稱為“奇點”,由爆炸引起的膨脹,現在仍在繼續著。從30年代開始,膨脹的宇宙模型已經為大多數宇宙學家所接受,現在被稱為現代宇宙學標準模型。現代宇宙學被定義為:“以廣義相對論為理論基礎,以哈勃定律為觀測依據,并在宇宙學原理的假設下,研究整體宇宙的結構、運動和演化規律的一門學科”(2-P85)。

此前15年,斯利弗在美國天文學協會的一次會議上,公布的觀察結果是:“一些明亮星云(后來被證實是星系),既有藍移的,也有紅移的”;更遠的弱光星云,“全都展示紅移”(1-P111)。沒有做出任何解釋。哈勃有效地以“宇宙梯”法解決了確定星系距離的問題之后,通過對自己測定的24個河外星系距離的分析,發現紅移量大致同星系距離成正比,即(λ1-λ0)/(λ2-λ0)=D1/D2。當時普遍認為,這個結果“唯一可能的物理學解釋便是河外星系都在以正比于它們距離的速度退離我們而去”〔3-P140〕,由此得出的H=V/D,被稱為哈勃定律。其中H為哈勃常數,D為星系距離,V為星系退離速度。D和V“都不是可測量的量”(8-P403)。

哈勃定律作為膨脹宇宙論的基礎原典、現代宇宙學的觀測依據,存在如下紕漏:1、該定律中既沒有可觀測的物理量,何以能成為“觀測依據”?又缺乏作為必要條件的觀測數據,如何判定其正確?

2、設星系在△t內退離距離△D=V△t=HD△t;依據哈勃關系式△λ/λ=△D/D,△λ應隨時間線性增加,即該定律成立的必要條件是紅移譜線持續移動而不是紅移。

3.取H=3×10-2m/s光年,代入△λ/λ=△D/D=H△t=3×10-2m/s光年·△t=10-10/年·△t可知,任一星系的△λ/λ都將以每年10-10持續增加。60年代觀測精度(△λ/λ~2.5×10-15)已達這個數據的4×104倍,要證明哈勃定律成立,就必須提供對同一星系△λ/λ隨時間線性增加的觀測證據。

查看全文

詮釋易學思想設計的三個物理實驗探究

一、驗證宇宙并非在膨脹的實驗

1929年哈勃宣布:“宇宙正在膨脹著。星系之間的空間隨時間線性增加,星系本身并沒有改變;而且星系越遠,離去得越快”〔1-P115〕。而后,由列梅特、伽莫夫等人發展為大爆炸理論,基本要點是:在100-200億年之前,宇宙生之于一次大爆炸,物質、能量、時間和空間都由爆炸中創生,爆炸前那種原始的無限稠密被稱為“奇點”,由爆炸引起的膨脹,現在仍在繼續著。從30年代開始,膨脹的宇宙模型已經為大多數宇宙學家所接受,現在被稱為現代宇宙學標準模型?,F代宇宙學被定義為:“以廣義相對論為理論基礎,以哈勃定律為觀測依據,并在宇宙學原理的假設下,研究整體宇宙的結構、運動和演化規律的一門學科”(2-P85)。

此前15年,斯利弗在美國天文學協會的一次會議上,公布的觀察結果是:“一些明亮星云(后來被證實是星系),既有藍移的,也有紅移的”;更遠的弱光星云,“全都展示紅移”(1-P111)。沒有做出任何解釋。哈勃有效地以“宇宙梯”法解決了確定星系距離的問題之后,通過對自己測定的24個河外星系距離的分析,發現紅移量大致同星系距離成正比,即(λ1-λ0)/(λ2-λ0)=D1/D2。當時普遍認為,這個結果“唯一可能的物理學解釋便是河外星系都在以正比于它們距離的速度退離我們而去”〔3-P140〕,由此得出的H=V/D,被稱為哈勃定律。其中H為哈勃常數,D為星系距離,V為星系退離速度。D和V“都不是可測量的量”(8-P403)。

哈勃定律作為膨脹宇宙論的基礎原典、現代宇宙學的觀測依據,存在如下紕漏:1、該定律中既沒有可觀測的物理量,何以能成為“觀測依據”?又缺乏作為必要條件的觀測數據,如何判定其正確?

2、設星系在△t內退離距離△D=V△t=HD△t;依據哈勃關系式△λ/λ=△D/D,△λ應隨時間線性增加,即該定律成立的必要條件是紅移譜線持續移動而不是紅移。

3.取H=3×10-2m/s光年,代入△λ/λ=△D/D=H△t=3×10-2m/s光年·△t=10-10/年·△t可知,任一星系的△λ/λ都將以每年10-10持續增加。60年代觀測精度(△λ/λ~2.5×10-15)已達這個數據的4×104倍,要證明哈勃定律成立,就必須提供對同一星系△λ/λ隨時間線性增加的觀測證據。

查看全文

易經文獻學研究論文

摘要:易學研究是當代國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在新世紀里,易經文獻整理如何發展和繼續,這是從事易學研究的文獻學者需要首先思考的問題。文章針對學科的走向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個人的見解和主張。

關鍵詞:易經;文獻學;發展走向

ProspectsofYijingphilologicalstudyforthe21rtcentury

Abstract:ThestudyofYijingisoneoftheimportantissuesintoday’sstudyofChinesenationalculture.Inthe21rtcentury,itisthefirstquestiontobethoughtforthephilologisttodevelopthephilologicalstudyofYijingandotherancientbooks.Thispaperattendstoputforwardaseriesofindividualopinionsinviewofthedevelopingtrendofthissubject.

Keywords:Yijing;Philology;developingtrend

近兩年來,全國各大報刊雜志上,有關21世紀經濟全球化與中華民族文化走向的討論性文章紛呈并出。的確,這正是我們現時代的熱門話題和重要話題。眾所周知,我國已經在21世紀的第一個年頭正式加入了WTO,這意味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正式步入一個新階段,融入了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行列之中。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深入,各民族的優秀文化也必將會加速其各自互相滲透、互相影響、取長補短、升華吸收的過程?!吨芤住饭沤浭俏覈糯囊徊空俭哂脮?,其《易傳》是一部充滿豐富哲理的古代哲學著作,它們保存了大量珍貴的上古社會史料,漢代以后一躍而成為儒家重要的經典著作,因而被賦予了中國傳統文化重要代表的身份,并成為歷代學者長期研究的對象,為全世界的華人和各國漢學家們所研讀,形成了一股彪炳燦爛的“易學”熱潮。20世紀以來,對《周易》以及與其相關的歷代易學著作的研究,在國內外得到了極大的重視和長足的發展,可以預見的是,在這個新的世紀里,易學的研究自然將會不斷取得新發展、新成果。易學的研究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現代多個學科門類,如哲學、歷史、語言學、天文學等。同樣,它也是當代從事古典文獻學研究的學者非常關注的治學對象。作為從事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的學者,我們對易學著作的研究,顯然更多的關注于易學文獻本身的爬梳和整理,執著于通過運用目錄、版本、校勘、訓詁、編纂、辨偽、輯佚等一系列文獻整理研究手段,為其它相關學科層面的研究提供基礎性的研究資料。因為不論是中國學者還是外國學者,只有立足于研究對象文獻整理的基礎上,然后才能進行哲學的、歷史的以及其他方面的深入研究。關于21世紀易經文獻整理工作的發展走向,我們認為,可能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體現和反映。

查看全文

易學文化對現代藝術設計影響試析論文

以《易經》為代表的易學文化,是中華民族創造最早的一種文化現象,自易學文化誕生之日起,他就對之后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種種文化藝術現象等等,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討論易學文化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不能不先了解易學文化。所謂易學文化,是應該包括以《易經》為中心的一切文化現象?!兑讉鳌肥且徊績群S富的哲學著作,它以獨特的結構形式和思想內容,在中國傳統文化大觀園里筑起一座神秘的宮殿。在以政治、倫理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古代意識形態領域里,開辟了廣闊的哲學天地?!兑捉洝返恼軐W思想涉及諸多問題,但是倘若簡化一下,無非就是研究“天人關系”,所謂“天、地、人”;所謂“天人合一”,都是這個意思。應當說,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問題,即“天人關系”問題,在《易經》中表現得最為突出,中國古代哲學思維的有機整體性特征,在《易經》中表現得最為明顯。所以《易經》成了眾經之首,易學文化也就成了能夠為所有文化藝術提供指導和借鑒的東西。

●伏羲氏開創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新紀元

在中國的遠古時代,也就是三皇(三皇有多種說法,這里取伏羲、神農、女媧說,傳說我們的先民就是由伏羲、女媧交合而生)的那個時代,發生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不亞于盤古開天地的偉業,對后世產生影響之深遠和巨大,無論怎樣評價都不過分。這就是《尚書·序》開篇的第一句話:“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碑a生了文字,這是人類歷史新紀元的開始。但“造書契”是第二位的事,第一位的是“畫八卦”。八卦的誕生,一是說明:伏羲時代先民們不但有了太極、兩儀、四象和八卦的理論,而且有了太極圖、陰陽爻這樣的圖形符號,以及由這些圖形符號千變萬化而成的陰陽卦象(仍然是線條圖形符號);二是說明:易經的誕生,在伏羲時代就已經有了相當的基礎。于是就有了八卦衍生出來的六十四卦,就有了圍繞易經的文化現象,人們把它統稱為易學。與此同時,還產生了河圖、洛書。

太極圖是研究易學原理的一張重要的圖象,它包含宇宙萬物運行規律,有人說它是宇宙的模式。太,有至的意思;極,是極限之意,即至于極限,無與倫比。它包含了老莊哲學的“道”的至極之理,也包含了老莊哲學的“天”的時空極限?!肚f子·天下》說:“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边@就是太極?!疤珮O元氣,含三為一”,從太極圖可以得出結論,太極圖的圓圈,就是代表一,代表宇宙,代表無極。圖象的黑白二色,代表陰陽兩方,天地兩部;黑白兩方的界限就是劃分天地陰陽界的人部。白中黑點表示陽中有陰,黑方白點表示陰中有陽。道生一,就是無極生太極;一生二,就是太極生兩儀;二生三,就是陰陽交感化合;三生萬物,就是太極含三為一。宇宙有無限大,所以稱為太極,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實質的內容。然而,有形又來自于無形,所以無極而太極。太極這個實體是健運不息的,即宇宙在運動,動則產生陽氣,動到一定程度,便出現相對靜止,靜則產生陰氣。如此一動一靜,陰陽之氣互為其根,無窮運轉。自然界也是如此,陰陽寒暑,四時的生長收藏,就是萬物的生長規律,這種規律無不包含在陰陽五行之中。陰陽交合,則化生萬物,萬物按此規律生生不息,故變化無窮。這些內容提出了立天、立地、立人的三才之道,所謂“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河圖以十數合五方、五行、陰陽、天地之象。圖式以白圈為陽、為天、為奇數;黑點為陰、為地、為偶數。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陰陽合五行,所以圖式結構分布為:一與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與七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與八為友居東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與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與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圖是根據五星出沒的時節繪成,故稱五星為五緯,是天上五顆行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運行,以二十八宿為區劃,由于它的軌道距日道不遠,古人用以紀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順序,相繼出現于北極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見,河圖就是五星出沒的天象,也是五行的來源。

洛書古稱龜書,說有神龜出于洛水,其甲殼上有此圖象,結構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陽數,四隅黑點為陰數。洛書數字本太一下九宮而來,以四十五數演星斗之象。古人觀測天象,認為北極星(太乙)之位恒居北方,可以作為中心以定位的標準。九宮是據北斗斗柄所指,從天體中找出九個方位上最明亮的星為標志,便于配合斗柄以辨方定位,發現九星的方位及數目,即洛書的方位和數目。洛書九宮數,以一、三、七、九為奇數,亦稱陽數;二、四、六、八為偶數,亦稱陰數。陽數為主,位居四正,代表天氣;陰數為輔,位居四隅,代表地氣;五居中,屬土氣,為五行生數之祖,位居中宮,寄旺四隅。由此可見,洛書九宮是觀測太一之車,即北斗斗柄從中央臨御四正四隅而形成的,洛書九宮與八卦的陰陽變化存在著密切關系。

查看全文

王弼易學與老學的關系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檢討王弼以老解易,以《易》解易兩種觀點,認為王弼的老學與易學共同構成王弼的玄學。只有把二者聯系起來,才能揭示王弼玄學的實質。

關鍵詞:老學易學玄學

從王弼注釋了儒家與道家最重要的經典《周易》與《老子》后,王弼易學與老學的關系就始終是學術史上有爭議的一個問題。一個普遍性的看法是王弼以老解易。何晏、王弼的玄學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時人管輅在評論何晏的易學時說:"夫入神者,當步天元,推陰陽,探玄虛,極幽明,然后覽道無窮,未暇細言。若欲差次老莊,而參爻、象,愛微辯而興浮藻,可謂射侯之巧,非能破秋毫之妙也。"管輅認為何晏以老解易,并對此不以為然。管輅的批評代表著主張漢象數易學的人對玄學派易學的批評。

王弼以老解易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主流的看法。當然,也有不同意這一觀點的,明末的黃宗羲認為:"有魏王輔嗣出而注易,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日時歲月,五氣相推,悉皆擯落,多所不關,庶幾潦水盡寒潭清矣。顧論者謂其以老莊解易,試讀其注,簡當無浮義,何曾籠絡玄旨。故能遠歷于唐,發為正義,其廓清之功,不可泯也。"現在有學者不同意王弼以老解易的傳統觀點,認為:"僅僅說王弼易學是以老解易,或以儒解易,都不是完整全面的評價,而應該說王弼的《周易注》是以《易傳》和象數易學解釋《易經》。"

筆者以為,王弼老學與易學的關系問題與對王弼玄學思想的認識有直接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身是一個問題。

人們常引這句話作為對王弼玄學思想的一個概括:"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莊,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晉書卷四十三王衍傳)筆者以為把王弼的玄學思想概括為"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是準確的,但認為王弼"祖述老莊"把王弼的玄學思想歸于老莊一系則不能成立。何劭的王弼傳記載:"弼幼而察惠,年十余,好老氏,通辯能言。父業,為尚書郎。時裴徽為吏部郎,弼未弱冠,往造焉?;找灰姸愔瑔栧鲈唬?'''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也,然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無已者何?''''弼曰:''''圣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不說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無所不足''''"。從裴徽的發問看,裴徽一方面嘆服于王弼的以無為本的玄學思想,另一方面認為王弼的貴無論的思想合于老子而不合于孔子的思想,有崇老抑孔之嫌,似不妥。從王弼的回答看,王弼對裴徽把自己的思想歸于老子不以為然,同時認為,自己的貴無論思想并不悖于孔子的思想。裴徽的發問并非沒有根據,依照當時一般的看法,儒家的孔子偏于講有,道家的老子偏于講無。有無代表著孔老、儒道兩家不同的理論基礎與價值取向,就象有無的對立一樣,儒道、孔老的思想是對立的。顯然,王弼對孔老的看法不同于常人。照一般的看法,說孔子體無還可推敲,說孔子的思想以無為本無法讓人接受。王弼認為老子并沒有體無,還沒有真正達到以無為本的境界。顯然并不自認與老子同道。對王弼來說,有無對于孔老不再象通常所理解的代表著不同的價值取向或理論觀點,并成為儒道學派劃分的依據。王弼玄學思想創建的出發點就在于他自覺地超越了學派人為的設定,而去追尋天人關系的至理:"夫途雖殊,必同其歸,慮雖百,必均其致"至理是相通的,惟一的。如果是某一學派專有的,就不會是至理。

查看全文

陸九淵易學研究論文

摘要:在對象數派和理學派充分反思的基礎上,陸九淵完成了對易學的心學建構。他認為易符與實在之間的對應不限于形質的一致性和單純的數理實證;兩者之間應該是一種間接的對應。他主張以人心釋“理”,易理、天理和人心并無差異,遂將《周易》演繹為一部存心明理之書,從而既總結了思孟以來的心學認識,又開啟了楊簡、王夫子乃至熊十力等人心學研究的先河。

關鍵詞:陸九淵;易學;心學

陸九淵(1139-1193),南宋哲學家、教育家,嘗于江西貴溪象山建“精舍’’聚徒講學,學者因稱象山先生。陸氏為“心學”創始人,其易學思想構成了心學的根本內涵,他本人也成了中國古代易學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但由于陸氏并未留下解說《周易》經傳的專門著作,導致后人鮮有對其易學思想做出深入研討。本文擬以散見于《象山先生全集》中的零散資料為依據,著重討論陸氏對易學的心學建構。

《周易》與主體心性之間的關系,構成了陸氏易學最具普遍性的主題。通過對《易》卦爻符號的心學分析,實現以道心為體、以濟世為用的目的,是陸氏易學的全部思路。他認為《易傳》以來的易學研究并沒有實現上述理想,究其根本原因則在于沒有將主體心性介入其中,這就使得易學研究游離于人的主體存在,出現了宗派紛呈、觀點混亂的局面。陸氏認為,要撥亂反正,必須首先回答《易》與心之間的關系問題。易學的任務于是被限定在了對《易》卦爻符號的心學分析之上。

“心”成為陸九淵易學的本質關懷,它植根于對易理的心學描述和對不同于象數派和理學派的易學建構。象數學派以數理和邏輯為手段,試圖為《易》提供各種事物形式和性質的機械框架,從而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客觀的物理世界。理學派以天理(事物的規律性)為事物之所以然,將一切實在視為獨立自存的主體,從而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形而上學的觀念領域。顯然,它們都是以回避主體人的心理感受為前提的。陸九淵則認為,主體人的“心”與《易》的本質內涵、以及與外在世界的關系,始終是易學研究所無法解決的問題。而在此前的所有易學努力中,人的主體性問題顯然并沒有被強調到足夠必要的程度。因此,陸氏主張用人的心性活動作為易學準則,認為人心充塞宇宙,既為宇宙之本,又是《易》之本根,力圖用主體人的精神(尤其是道德情操)作為易學原則。

陸九淵正是在對象數派和理學派充分反思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心學體系的。象數派宣稱:卦爻符號與實在之間是嚴謹的形式對應關系,即便是義理派所弘揚的義理,也是以象數為基礎的,是象數基礎上的義理。亦即,是在事實基礎上的價值選擇和意義對應。漢儒倡導的“逸象”,其初衷正是要澄清每一個個別卦爻符號的確切含義;邵雍的《皇極經世書》則代表了這種思考的又一高度。陸氏則認為:“易之書所以不可以象數泥而浮虛說也”(《象山先生全集。程文》——以下所引該書,徑注篇名)。象數學只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限制在每個具體的形式框架和嚴謹的對應關系上。這種對《易》符的精細分析最終帶來的將是易學的經驗材料,而不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成果。陸九淵《語錄》篇則云:“數即理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