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制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0 09:51: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譯制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影視譯制片翻譯分析論文

一、譯制片翻譯過程的特點

譯制片就是經過翻譯和對口型配音后播出的電影和電視劇(趙化勇,2000:115)。譯制片不僅要求把臺詞譯成目的語,而且還需要配音演員對準口型進行配音。它包括語言翻譯和語言配音,是“譯”和“制”兩個連續的階段。“譯”既是“制”的前提和基礎,又是“制”的內容。所以,翻譯在譯制片的制作過程中舉足輕重。

譯制片的翻譯過程較之普通翻譯過程又有其特殊性。依據德國學者馬萊茨克的大眾傳播過程模式(丹尼斯,1997:55)和德國學者貝爾的翻譯過程模式(貝爾,1989:19),筆者繪制出一個簡單的譯制片翻譯的過程模式如下:

圖1譯制片翻譯過程

從圖1我們可以看出,譯制片譯者接受原語的渠道不只是書面的,還必須另外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接受原語信息。也就是說,譯制片譯者在翻譯操作過程中還要受限于影視畫面和聲音(對白),其操作成果必須與影視畫面和聲音(對白)相協調。其實,這就給本來就“帶著腳鐐跳舞的”譯制片譯者又加上了“手鐐”。因為,影視觀眾接受譯者成果的同時也在欣賞畫面。如果觀眾發現聽到的對白(即譯文)與畫面中演員的口型不吻合,就會感覺很別扭,不真實,從而影響他們欣賞影片的情緒。

二、譯制片以受眾為中心的翻譯原則

查看全文

譯制片的受眾翻譯原則研究分析論文

[摘要]影視藝術是一門視聽雙頻的大眾傳播藝術,所以譯制片的翻譯就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有著更為復雜的特點。而由于種種原因,其探究在國內外又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本文站在大眾傳播學中受眾的角度,嘗試性地提出了譯制片翻譯的過程模式,探討譯制片的翻譯。提出了譯制片翻譯應當以受眾為中心的總原則,并總結了相應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影視翻譯譯制片受眾

引言

外國電影、電視劇如潮水般涌入中國,觀看外國影視幾乎成了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片中陌生的風土人情、迥異的生活方式、特別的價值觀念和新穎的表現手法深深吸引著國人。影視翻譯因此而變得不可或缺。可是由于種種原因,影視翻譯的現狀卻不十分令人滿意。據筆者去年對102人做的調查,有91人(占89.2%)對影視翻譯流露出不滿情緒。影視翻譯大體分為譯制片翻譯和字幕翻譯兩種。本文站在傳播學中受眾的角度探討譯制片的翻譯。

一、譯制片翻譯過程的特點

譯制片就是經過翻譯和對口型配音后播出的電影和電視劇(趙化勇,2000:115)。譯制片不僅要求把臺詞譯成目的語,而且還需要配音演員對準口型進行配音。它包括語言翻譯和語言配音,是“譯”和“制”兩個連續的階段。“譯”既是“制”的前提和基礎,又是“制”的內容。所以,翻譯在譯制片的制作過程中舉足輕重。

查看全文

影視譯制片翻譯管理論文

[摘要]影視藝術是一門視聽雙頻的大眾傳播藝術,所以譯制片的翻譯就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有著更為復雜的特點。而由于種種原因,其探究在國內外又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本文站在大眾傳播學中受眾的角度,嘗試性地提出了譯制片翻譯的過程模式,探討譯制片的翻譯。提出了譯制片翻譯應當以受眾為中心的總原則,并總結了相應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影視翻譯譯制片受眾

引言

外國電影、電視劇如潮水般涌入中國,觀看外國影視幾乎成了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片中陌生的風土人情、迥異的生活方式、特別的價值觀念和新穎的表現手法深深吸引著國人。影視翻譯因此而變得不可或缺。可是由于種種原因,影視翻譯的現狀卻不十分令人滿意。據筆者去年對102人做的調查,有91人(占89.2%)對影視翻譯流露出不滿情緒。影視翻譯大體分為譯制片翻譯和字幕翻譯兩種。本文站在傳播學中受眾的角度探討譯制片的翻譯。

一、譯制片翻譯過程的特點

譯制片就是經過翻譯和對口型配音后播出的電影和電視劇(趙化勇,2000:115)。譯制片不僅要求把臺詞譯成目的語,而且還需要配音演員對準口型進行配音。它包括語言翻譯和語言配音,是“譯”和“制”兩個連續的階段。“譯”既是“制”的前提和基礎,又是“制”的內容。所以,翻譯在譯制片的制作過程中舉足輕重。

查看全文

影視譯制片管理論文

[摘要]影視藝術是一門視聽雙頻的大眾傳播藝術,所以譯制片的翻譯就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有著更為復雜的特點。而由于種種原因,其探究在國內外又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本文站在大眾傳播學中受眾的角度,嘗試性地提出了譯制片翻譯的過程模式,探討譯制片的翻譯。提出了譯制片翻譯應當以受眾為中心的總原則,并總結了相應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影視翻譯譯制片受眾

引言

外國電影、電視劇如潮水般涌入中國,觀看外國影視幾乎成了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片中陌生的風土人情、迥異的生活方式、特別的價值觀念和新穎的表現手法深深吸引著國人。影視翻譯因此而變得不可或缺。可是由于種種原因,影視翻譯的現狀卻不十分令人滿意。據筆者去年對102人做的調查,有91人(占89.2%)對影視翻譯流露出不滿情緒。影視翻譯大體分為譯制片翻譯和字幕翻譯兩種。本文站在傳播學中受眾的角度探討譯制片的翻譯。

一、譯制片翻譯過程的特點

譯制片就是經過翻譯和對口型配音后播出的電影和電視劇(趙化勇,2000:115)。譯制片不僅要求把臺詞譯成目的語,而且還需要配音演員對準口型進行配音。它包括語言翻譯和語言配音,是“譯”和“制”兩個連續的階段。“譯”既是“制”的前提和基礎,又是“制”的內容。所以,翻譯在譯制片的制作過程中舉足輕重。

查看全文

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分析論文

摘要: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重構能及時有效地吸引廣大觀眾。而對文化意象作恰如其分的修潤,能使譯文在有限的時間內傳達于觀眾。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采用直譯手法處之,會使觀眾難以認同。

關鍵詞:電影翻譯;文化意象;寓意;重構;修潤;轉換

中國的電影翻譯事業已走過了五十多年輝煌的歷程。在這半個世紀中,電影翻譯工作者給廣大觀眾奉獻出了許多優秀的譯制片,觀眾從這些優秀的譯制片中不僅領略、了解到了異國的風土人情,同時也感受到了語言給人帶來的無窮魅力。許多優秀譯制片中的精彩對白已成為中國觀眾爭相傳誦的佳句。如“面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前蘇聯影片《列寧在一九一八》)曾鼓舞了幾代身處逆境中的中國觀眾。由此可見,電影作為大眾傳媒,其社會效應是無可估量的。然而,在學術領域內,由于受世俗偏見的影響,電影翻譯研究卻頗受冷落,翻譯研究人員似乎“完全把這一領域給忽略了。”[1](P99)為此,我國著名影視翻譯界學者錢紹昌教授撰文指出:“翻譯界對影視翻譯的重視遠不如文學翻譯。”而這“與影視翻譯的社會作用不相稱。這一現象亟應引起翻譯界的注意。”[2](P61)鑒于此,本文擬從語言的角度來探討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的重構、修潤與轉換。

一、語言與文化意象

語言(Language)不僅是人類思想感情表達與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能真切地反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態地域、政治經濟、物質文化、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不同的語言決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以及語言表達方式。語言在有聲電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為聲畫同步的視聽藝術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擬現實,創造出酷似“真實”的藝術時空。如中國觀眾非常熟悉的《簡愛》、《王子復仇記》、《葉塞尼亞》等優秀譯制片中那玲瓏別致、清晰明亮、頗具異國風情的語言,逼真、自然、隨意,充滿了生活氣息。因而這些精彩的對白、片段令人百聽不厭,久久不能忘懷,它們留給觀眾余韻不盡的美的享受。文化意象(Cultureimage)是“一種文化符號,它具有了相對固定的獨特的文化含義,有的還帶有豐富的意義,深遠的聯想,人們只要一提到它們,彼此間立刻心領神會,很容易達到思想溝通。”[3](P184)物象(Physicalimage)與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義的載體,是形成意象的客觀事實;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語言文化環境中的引伸意義。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語境中,“以具體來表現抽象,以已知或易知來啟迪未知或難知。”[4](P137)如宋代大詩人蘇軾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賦”中用蜉蝣這種朝生暮死的小昆蟲來比喻人生的短暫,人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5](P509)英語諺語Itisthelaststrawthatbreaksthecamel’sback.[6](P1578)意為“駱駝負載過重時,再加上一根稻草也會把它壓死。”諺語中意象詞語thelaststraw“最后一根稻草”,生動形象地寓意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無可忍的極點。”

二、重構文化意象

查看全文

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的重構、修潤與轉換

摘要: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重構能及時有效地吸引廣大觀眾。而對文化意象作恰如其分的修潤,能使譯文在有限的時間內傳達于觀眾。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采用直譯手法處之,會使觀眾難以認同。

關鍵詞:電影翻譯;文化意象;寓意;重構;修潤;轉換

中國的電影翻譯事業已走過了五十多年輝煌的歷程。在這半個世紀中,電影翻譯工作者給廣大觀眾奉獻出了許多優秀的譯制片,觀眾從這些優秀的譯制片中不僅領略、了解到了異國的風土人情,同時也感受到了語言給人帶來的無窮魅力。許多優秀譯制片中的精彩對白已成為中國觀眾爭相傳誦的佳句。如“面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前蘇聯影片《列寧在一九一八》)曾鼓舞了幾代身處逆境中的中國觀眾。由此可見,電影作為大眾傳媒,其社會效應是無可估量的。然而,在學術領域內,由于受世俗偏見的影響,電影翻譯研究卻頗受冷落,翻譯研究人員似乎“完全把這一領域給忽略了。”[1](P99)為此,我國著名影視翻譯界學者錢紹昌教授撰文指出:“翻譯界對影視翻譯的重視遠不如文學翻譯。”而這“與影視翻譯的社會作用不相稱。這一現象亟應引起翻譯界的注意。”[2](P61)鑒于此,本文擬從語言的角度來探討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的重構、修潤與轉換。

一、語言與文化意象

語言(Language)不僅是人類思想感情表達與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能真切地反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態地域、政治經濟、物質文化、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不同的語言決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以及語言表達方式。語言在有聲電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為聲畫同步的視聽藝術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擬現實,創造出酷似“真實”的藝術時空。如中國觀眾非常熟悉的《簡愛》、《王子復仇記》、《葉塞尼亞》等優秀譯制片中那玲瓏別致、清晰明亮、頗具異國風情的語言,逼真、自然、隨意,充滿了生活氣息。因而這些精彩的對白、片段令人百聽不厭,久久不能忘懷,它們留給觀眾余韻不盡的美的享受。文化意象(Cultureimage)是“一種文化符號,它具有了相對固定的獨特的文化含義,有的還帶有豐富的意義,深遠的聯想,人們只要一提到它們,彼此間立刻心領神會,很容易達到思想溝通。”[3](P184)物象(Physicalimage)與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義的載體,是形成意象的客觀事實;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語言文化環境中的引伸意義。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語境中,“以具體來表現抽象,以已知或易知來啟迪未知或難知。”[4](P137)如宋代大詩人蘇軾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賦”中用蜉蝣這種朝生暮死的小昆蟲來比喻人生的短暫,人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5](P509)英語諺語Itisthelaststrawthatbreaksthecamel’sback.[6](P1578)意為“駱駝負載過重時,再加上一根稻草也會把它壓死。”諺語中意象詞語thelaststraw“最后一根稻草”,生動形象地寓意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無可忍的極點。”

二、重構文化意象

查看全文

英語電影翻譯論文

的電影翻譯事業已走過了五十多年輝煌的歷程。在這半個世紀中,電影翻譯工作者給廣大觀眾奉獻出了許多優秀的譯制片,觀眾從這些優秀的譯制片中不僅領略、了解到了異國的風土人情,同時也感受到了語言給人帶來的無窮魅力。許多優秀譯制片中的精彩對白已成為中國觀眾爭相傳誦的佳句。如“面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前蘇聯影片《列寧在一九一八》)曾鼓舞了幾代身處逆境中的中國觀眾論文。由此可見,電影作為大眾傳媒,其效應是無可估量的。然而,在學術領域內,由于受世俗偏見的,電影翻譯卻頗受冷落,翻譯研究人員似乎“完全把這一領域給忽略了。”[1](P99)為此,我國著名影視翻譯界學者錢紹昌教授撰文指出:“翻譯界對影視翻譯的重視遠不如文學翻譯。”而這“與影視翻譯的社會作用不相稱。這一現象亟應引起翻譯界的注意。”[2](P61)鑒于此,本文擬從語言的角度來探討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的重構、修潤與轉換。

一、語言與文化意象

語言(Language)不僅是人類思想感情表達與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能真切地反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態地域、、物質文化、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不同的語言決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以及語言表達方式。語言在有聲電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為聲畫同步的視聽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擬現實,創造出酷似“真實”的藝術時空。如中國觀眾非常熟悉的《簡愛》、《王子復仇記》、《葉塞尼亞》等優秀譯制片中那玲瓏別致、清晰明亮、頗具異國風情的語言,逼真、、隨意,充滿了生活氣息。因而這些精彩的對白、片段令人百聽不厭,久久不能忘懷,它們留給觀眾余韻不盡的美的享受。文化意象(Cultureimage)是“一種文化符號,它具有了相對固定的獨特的文化含義,有的還帶有豐富的意義,深遠的聯想,人們只要一提到它們,彼此間立刻心領神會,很容易達到思想溝通。”[3](P184)物象(Physicalimage)與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義的載體,是形成意象的客觀事實;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語言文化環境中的引伸意義。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語境中,“以具體來表現抽象,以已知或易知來啟迪未知或難知。”[4](P137)如宋代大詩人蘇軾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賦”中用蜉蝣這種朝生暮死的小昆蟲來比喻人生的短暫,人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5](P509)諺語Itisthelaststrawthatbreaksthecamel’sback.[6](P1578)意為“駱駝負載過重時,再加上一根稻草也會把它壓死。”諺語中意象詞語thelaststraw“最后一根稻草”,生動形象地寓意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無可忍的極點。”

二、重構文化意象

譯制片又稱翻譯片,顧名思義,一些國外優秀的影片必須通過翻譯方能為中國觀眾所接受。電影翻譯與其它文學作品翻譯具有共同性,即用形象化的語言來表達形象思維中高超的藝術意境。但電影翻譯又有區別于其它翻譯的特殊性,即其譯文要做到能見之于文,形之于聲,達之于觀眾。著名翻譯家Nida指出:“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義都直接或是間接地反映一個相應的文化,詞語意義最終也只能在其相應的文化中找到。”“文化的不同幾乎很自然地體現在語言上的不相同。”[7](P28)

漢語、英語分屬兩大不同的語系。漢語是象形文字而英語是一種字母文字。要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語際間進行成功切換,這對電影翻譯工作者來說不是件易事。但研究表明老一代電影翻譯工作者不僅給觀眾留下了許多耐人尋味的優秀譯制片,同時也給電影翻譯研究留下了不少值得研究的課題。筆者80年代初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英國電影RedShoes播放時被譯成“紅舞鞋”,覺得也無可厚非。此片主要講述了英國一名芭蕾舞女演員面對愛情與事業而不能作出正確抉擇,最終走向斷崖的凄惋的故事。盡管“紅舞鞋”正確無誤地譯出了的原意,也緊扣劇情,但直譯的平鋪直敘,沒有更深的寓意。觀眾如果光看片名,確實難以激起任何聯想的波瀾。80年代后期,在一次外國優秀影片巡回展的大幅廣告上RedShoes這部英國影片片名被譯成了“紅菱艷”,細細品味“紅菱艷”這一譯文,譯者把那雙纖巧的紅舞鞋比作了中國觀眾婦孺皆知的紅菱。它寓意紅菱雖生長于濁水污泥,卻嬌艷迷人,特別是那兩只彎彎的紅菱角,猶如中國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蓮,三寸金蓮雖然小巧,但凝聚了多少女子的血淚,有的甚至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因此“紅菱艷”這一片名隱含穿著如紅菱般舞鞋的舞女艷麗卻薄命。

查看全文

電影翻譯中文化論文

摘要: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重構能及時有效地吸引廣大觀眾。而對文化意象作恰如其分的修潤,能使譯文在有限的時間內傳達于觀眾。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采用直譯手法處之,會使觀眾難以認同。

關鍵詞:電影翻譯;文化意象;寓意;重構;修潤;轉換

中國的電影翻譯事業已走過了五十多年輝煌的歷程。在這半個世紀中,電影翻譯工作者給廣大觀眾奉獻出了許多優秀的譯制片,觀眾從這些優秀的譯制片中不僅領略、了解到了異國的風土人情,同時也感受到了語言給人帶來的無窮魅力。許多優秀譯制片中的精彩對白已成為中國觀眾爭相傳誦的佳句。如“面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前蘇聯影片《列寧在一九一八》)曾鼓舞了幾代身處逆境中的中國觀眾。由此可見,電影作為大眾傳媒,其社會效應是無可估量的。然而,在學術領域內,由于受世俗偏見的影響,電影翻譯研究卻頗受冷落,翻譯研究人員似乎“完全把這一領域給忽略了。”[1](P99)為此,我國著名影視翻譯界學者錢紹昌教授撰文指出:“翻譯界對影視翻譯的重視遠不如文學翻譯。”而這“與影視翻譯的社會作用不相稱。這一現象亟應引起翻譯界的注意。”[2](P61)鑒于此,本文擬從語言的角度來探討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的重構、修潤與轉換。

一、語言與文化意象

語言(Language)不僅是人類思想感情表達與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能真切地反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態地域、政治經濟、物質文化、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不同的語言決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以及語言表達方式。語言在有聲電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為聲畫同步的視聽藝術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擬現實,創造出酷似“真實”的藝術時空。如中國觀眾非常熟悉的《簡愛》、《王子復仇記》、《葉塞尼亞》等優秀譯制片中那玲瓏別致、清晰明亮、頗具異國風情的語言,逼真、自然、隨意,充滿了生活氣息。因而這些精彩的對白、片段令人百聽不厭,久久不能忘懷,它們留給觀眾余韻不盡的美的享受。文化意象(Cultureimage)是“一種文化符號,它具有了相對固定的獨特的文化含義,有的還帶有豐富的意義,深遠的聯想,人們只要一提到它們,彼此間立刻心領神會,很容易達到思想溝通。”[3](P184)物象(Physicalimage)與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義的載體,是形成意象的客觀事實;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語言文化環境中的引伸意義。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語境中,“以具體來表現抽象,以已知或易知來啟迪未知或難知。”[4](P137)如宋代大詩人蘇軾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賦”中用蜉蝣這種朝生暮死的小昆蟲來比喻人生的短暫,人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5](P509)英語諺語Itisthelaststrawthatbreaksthecamel’sback.[6](P1578)意為“駱駝負載過重時,再加上一根稻草也會把它壓死。”諺語中意象詞語thelaststraw“最后一根稻草”,生動形象地寓意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無可忍的極點。”

二、重構文化意象

查看全文

試析英語電影字幕翻譯

摘要:隨著近幾年來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大量的外國影片被引介到中國,在娛樂人們眼球的同時,也促進著人們對于影片欣賞水平能力的提高。國外影片的引進,也刺激了另一個新興領域—字幕翻譯的發展,本文旨在通過探討英語電影的字幕特點,以期提出一些翻譯策略。

關鍵詞:英語電影字幕特點翻譯策略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對外文化交流的發展與深入,一大批優秀的外國影片被引進到中國,受到人們的喜愛。大量國外影片的引進,帶動了英語字幕翻譯需求的增長,然而,關于英語電影字幕翻譯的標準始終未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但由于影視作品是劇作者根據自身生活的經歷或經驗創造而成,反映了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其語言對白具有不同于其他文體的顯著特點。因此,在對英語電影翻譯時,應把握住其特點進行翻譯。

二、英語電影字幕的語言特點

1、口語性

查看全文

電影藝術檔案管理規定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電影藝術檔案的收集和管理,有效地保護和利用電影藝術檔案,更好地為電影創作、生產、教學和研究服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實施辦法》,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所稱電影藝術檔案,是指我國在電影創作、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文字、圖片、影片素材和標準拷貝。

第三條本規定適用于我國境內的電影制片單位、電影進口發行單位和國家電影檔案館,以及與電影檔案有關的一切單位和個人。

各級電影主管部門要加強對電影藝術檔案工作的領導,以適應電影事業發展的需求。

第四條電影藝術檔案是國家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設立電影檔案館,負責電影藝術檔案的收集與管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