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定義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5 19:26: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哲學定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哲學定義

信息概念的哲學定義和信息功能思考

摘要:本文結合分析信息的本質提出了如下的信息概念的哲學定義:信息是客觀世界中物質和能量運動的有序形式,以及自組織系統對于這個形式的能動的反映和改組。此外還探討了信息功能的重心隨著人類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的發展所發生的歷史演變:從報道何種可能性變成了現實性到促使合理的可能性變成現實性。

關鍵詞:信息;可能性空間;目的性行為;主體能動性;虛擬世界

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我們的社會日益轉型為一個“信息社會”。不過,雖然人們天天都在接觸、利用信息,信息資源也變成了當今社會建設中最寶貴的資源,人們還是對何謂信息不甚了了,感到其難以捉摸。這說明我們還缺乏一個明確、恰切的信息概念的定義。本文試圖結合分析信息概念的本質從哲學的層面上提出一個信息的定義,并在這個定義的范圍內探討一下在人類實踐活動中信息的主要功能的歷史演變。

我們擁有的最初的信息概念是由信息論的創立者申農提出的,他把信息定義為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具體地說就是在信宿中用來消除對于在信源中發出的消息的不確定性的東西。這第一個信息概念的內容反映出它發生于通訊過程中的背景,運用這個概念來理解廣泛存在于我們當今社會中的信息現象肯定是不夠的。比如我們頭腦中現有的知識這種約束性的信息與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消息顯然是不同的,它是我們據以理解消息這種非約束性信息的基礎。但是最初的信息概念包含的兩個特質也揭示了成熟的信息概念的兩個本質規定性:第一,信息發生于不確定性的背景上亦即具有多種可能性或偶然性的環境中,因此在嚴格決定論的世界上它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第二,通訊活動往往與控制活動緊密相關并構成后者的組成部分(控制論中所說的“控制”行為廣義地說包含了能動主體適應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因此信息的存在與能動主體的目的性行為是不可分的。

在探討信息概念時,我們需要對人們在生活和科學研究中使用“信息”一詞所指稱的廣泛的現象進行概括,這樣最終我們會發現有兩個基本對象,其中一個屬于客觀世界本身所具有的性質,另一個則產生于生活主體和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關系之中??刂普摰膭撌既司S納就從這兩個意義上闡述過信息。一方面他說:“信息就是組織程度的度量”,是“負熵”⑴,另一方面又說:“信息是我們適應外部世界,并且使這種適應為外部世界所感到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的名稱?!雹坪笠环N信息是不能脫離接受者的解釋結構而存在的,維納舉例講道:音樂對于懂音樂的人來說會產生這種“在語義學上有意義的信息”,對于不懂音樂的人來說則不會。蘇聯《哲學詞典》俄文1980年第4版在“信息”這個詞條下也寫道:“在信息概念中應該區別出兩個方面。在第一個方面,信息乃是系統的組織性的程度。信息的數學表達式和熵的數學表達式,除符號相反外是一樣的。正如系統的熵表示系統的紊亂性程度,而信息表示系統的組織性程度。這樣理解的信息構成系統、過程本身的內部所有物,可以叫作結構信息。在第二個方面,應該把密切地與反映相聯系的信息和結構信息區別開。如果一個事物中發生反映另一事物作用的變化,那末可以說這一事物就成為關于另一事物的信息的負荷者。對于控制論系統來說,B由A的作用所引起的變化,不只是B對A的某些鑒別,而是控制論系統B的功能活動的因素?!痹谶@里我們看出蘇聯學者繼承和闡發了維納的思想,他們明確區分出表示事物本身的規定性的結構信息(又稱絕對信息)和產生于控制系統對周圍事物的反映之中的功能信息(又稱相對信息)。用信息論的術語來說,就是前一種信息的存在只要考慮到信源就可以了,而后一種信息的存在還必須考慮到信宿。上述思想可供我們在對信息進行哲學的全面概括時加以借鑒,使信息概念不必具有單一層次的內涵。

我認為信息可作如下定義:信息是客觀世界中物質和能量存在和變動的有序形式,和自組織系統對這個形式的能動的反映及改組。其中前一個表語表述了信息概念的第一層次內涵,或者說廣義內涵,后一個表語表述了信息概念的第二層次內涵,或者說狹義內涵。

查看全文

信息概念哲學定義論文

摘要:本文結合分析信息的本質提出了如下的信息概念的哲學定義:信息是客觀世界中物質和能量運動的有序形式,以及自組織系統對于這個形式的能動的反映和改組。此外還探討了信息功能的重心隨著人類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的發展所發生的歷史演變:從報道何種可能性變成了現實性到促使合理的可能性變成現實性。

關鍵詞:信息;可能性空間;目的性行為;主體能動性;虛擬世界

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我們的社會日益轉型為一個“信息社會”。不過,雖然人們天天都在接觸、利用信息,信息資源也變成了當今社會建設中最寶貴的資源,人們還是對何謂信息不甚了了,感到其難以捉摸。這說明我們還缺乏一個明確、恰切的信息概念的定義。本文試圖結合分析信息概念的本質從哲學的層面上提出一個信息的定義,并在這個定義的范圍內探討一下在人類實踐活動中信息的主要功能的歷史演變。

我們擁有的最初的信息概念是由信息論的創立者申農提出的,他把信息定義為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具體地說就是在信宿中用來消除對于在信源中發出的消息的不確定性的東西。這第一個信息概念的內容反映出它發生于通訊過程中的背景,運用這個概念來理解廣泛存在于我們當今社會中的信息現象肯定是不夠的。比如我們頭腦中現有的知識這種約束性的信息與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消息顯然是不同的,它是我們據以理解消息這種非約束性信息的基礎。但是最初的信息概念包含的兩個特質也揭示了成熟的信息概念的兩個本質規定性:第一,信息發生于不確定性的背景上亦即具有多種可能性或偶然性的環境中,因此在嚴格決定論的世界上它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第二,通訊活動往往與控制活動緊密相關并構成后者的組成部分(控制論中所說的“控制”行為廣義地說包含了能動主體適應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因此信息的存在與能動主體的目的性行為是不可分的。

在探討信息概念時,我們需要對人們在生活和科學研究中使用“信息”一詞所指稱的廣泛的現象進行概括,這樣最終我們會發現有兩個基本對象,其中一個屬于客觀世界本身所具有的性質,另一個則產生于生活主體和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關系之中??刂普摰膭撌既司S納就從這兩個意義上闡述過信息。一方面他說:“信息就是組織程度的度量”,是“負熵”⑴,另一方面又說:“信息是我們適應外部世界,并且使這種適應為外部世界所感到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的名稱。”⑵后一種信息是不能脫離接受者的解釋結構而存在的,維納舉例講道:音樂對于懂音樂的人來說會產生這種“在語義學上有意義的信息”,對于不懂音樂的人來說則不會。蘇聯《哲學詞典》俄文1980年第4版在“信息”這個詞條下也寫道:“在信息概念中應該區別出兩個方面。在第一個方面,信息乃是系統的組織性的程度。信息的數學表達式和熵的數學表達式,除符號相反外是一樣的。正如系統的熵表示系統的紊亂性程度,而信息表示系統的組織性程度。這樣理解的信息構成系統、過程本身的內部所有物,可以叫作結構信息。在第二個方面,應該把密切地與反映相聯系的信息和結構信息區別開。如果一個事物中發生反映另一事物作用的變化,那末可以說這一事物就成為關于另一事物的信息的負荷者。對于控制論系統來說,B由A的作用所引起的變化,不只是B對A的某些鑒別,而是控制論系統B的功能活動的因素?!痹谶@里我們看出蘇聯學者繼承和闡發了維納的思想,他們明確區分出表示事物本身的規定性的結構信息(又稱絕對信息)和產生于控制系統對周圍事物的反映之中的功能信息(又稱相對信息)。用信息論的術語來說,就是前一種信息的存在只要考慮到信源就可以了,而后一種信息的存在還必須考慮到信宿。上述思想可供我們在對信息進行哲學的全面概括時加以借鑒,使信息概念不必具有單一層次的內涵。

我認為信息可作如下定義:信息是客觀世界中物質和能量存在和變動的有序形式,和自組織系統對這個形式的能動的反映及改組。其中前一個表語表述了信息概念的第一層次內涵,或者說廣義內涵,后一個表語表述了信息概念的第二層次內涵,或者說狹義內涵。

查看全文

信息概念哲學定義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結合信息的本質提出了如下的信息概念的定義:信息是客觀世界中物質和能量運動的有序形式,以及自組織系統對于這個形式的能動的反映和改組。此外還探討了信息功能的重心隨著人類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的所發生的演變:從報道何種可能性變成了現實性到促使合理的可能性變成現實性。

關鍵詞:信息;可能性空間;目的性行為;主體能動性;虛擬世界

人類進入了“信息”,我們的日益轉型為一個“信息社會”。不過,雖然人們天天都在接觸、利用信息,信息資源也變成了當今社會建設中最寶貴的資源,人們還是對何謂信息不甚了了,感到其難以捉摸。這說明我們還缺乏一個明確、恰切的信息概念的定義。本文試圖結合分析信息概念的本質從哲學的層面上提出一個信息的定義,并在這個定義的范圍內探討一下在人類實踐活動中信息的主要功能的歷史演變。

我們擁有的最初的信息概念是由信息論的創立者申農提出的,他把信息定義為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具體地說就是在信宿中用來消除對于在信源中發出的消息的不確定性的東西。這第一個信息概念的反映出它發生于通訊過程中的背景,運用這個概念來理解廣泛存在于我們當今社會中的信息現象肯定是不夠的。比如我們頭腦中現有的知識這種約束性的信息與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消息顯然是不同的,它是我們據以理解消息這種非約束性信息的基礎。但是最初的信息概念包含的兩個特質也揭示了成熟的信息概念的兩個本質規定性:第一,信息發生于不確定性的背景上亦即具有多種可能性或偶然性的環境中,因此在嚴格決定論的世界上它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第二,通訊活動往往與控制活動緊密相關并構成后者的組成部分(控制論中所說的“控制”行為廣義地說包含了能動主體適應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因此信息的存在與能動主體的目的性行為是不可分的。

在探討信息概念時,我們需要對人們在生活和中使用“信息”一詞所指稱的廣泛的現象進行概括,這樣最終我們會發現有兩個基本對象,其中一個屬于客觀世界本身所具有的性質,另一個則產生于生活主體和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關系之中。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就從這兩個意義上闡述過信息。一方面他說:“信息就是組織程度的度量”,是“負熵”⑴,另一方面又說:“信息是我們適應外部世界,并且使這種適應為外部世界所感到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的名稱?!雹坪笠环N信息是不能脫離接受者的解釋結構而存在的,維納舉例講道:對于懂音樂的人來說會產生這種“在語義學上有意義的信息”,對于不懂音樂的人來說則不會。蘇聯《哲學詞典》俄文1980年第4版在“信息”這個詞條下也寫道:“在信息概念中應該區別出兩個方面。在第一個方面,信息乃是系統的組織性的程度。信息的數學表達式和熵的數學表達式,除符號相反外是一樣的。正如系統的熵表示系統的紊亂性程度,而信息表示系統的組織性程度。這樣理解的信息構成系統、過程本身的內部所有物,可以叫作結構信息。在第二個方面,應該把密切地與反映相聯系的信息和結構信息區別開。如果一個事物中發生反映另一事物作用的變化,那末可以說這一事物就成為關于另一事物的信息的負荷者。對于控制論系統來說,B由A的作用所引起的變化,不只是B對A的某些鑒別,而是控制論系統B的功能活動的因素。”在這里我們看出蘇聯學者繼承和闡發了維納的思想,他們明確區分出表示事物本身的規定性的結構信息(又稱絕對信息)和產生于控制系統對周圍事物的反映之中的功能信息(又稱相對信息)。用信息論的術語來說,就是前一種信息的存在只要考慮到信源就可以了,而后一種信息的存在還必須考慮到信宿。上述思想可供我們在對信息進行哲學的全面概括時加以借鑒,使信息概念不必具有單一層次的內涵。

我認為信息可作如下定義:信息是客觀世界中物質和能量存在和變動的有序形式,和自組織系統對這個形式的能動的反映及改組。其中前一個表語表述了信息概念的第一層次內涵,或者說廣義內涵,后一個表語表述了信息概念的第二層次內涵,或者說狹義內涵。

查看全文

信息概念的哲學定義分析論文

我們擁有的最初的信息概念是由信息論的創立者申農提出的,他把信息定義為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具體地說就是在信宿中用來消除對于在信源中發出的消息的不確定性的東西。這第一個信息概念的內容反映出它發生于通訊過程中的背景,運用這個概念來理解廣泛存在于我們當今社會中的信息現象肯定是不夠的。比如我們頭腦中現有的知識這種約束性的信息與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消息顯然是不同的,它是我們據以理解消息這種非約束性信息的基礎。但是最初的信息概念包含的兩個特質也揭示了成熟的信息概念的兩個本質規定性:第一,信息發生于不確定性的背景上亦即具有多種可能性或偶然性的環境中,因此在嚴格決定論的世界上它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第二,通訊活動往往與控制活動緊密相關并構成后者的組成部分(控制論中所說的“控制”行為廣義地說包含了能動主體適應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因此信息的存在與能動主體的目的性行為是不可分的。

在探討信息概念時,我們需要對人們在生活和科學研究中使用“信息”一詞所指稱的廣泛的現象進行概括,這樣最終我們會發現有兩個基本對象,其中一個屬于客觀世界本身所具有的性質,另一個則產生于生活主體和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關系之中??刂普摰膭撌既司S納就從這兩個意義上闡述過信息。一方面他說:“信息就是組織程度的度量”,是“負熵”⑴,另一方面又說:“信息是我們適應外部世界,并且使這種適應為外部世界所感到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的名稱。”⑵后一種信息是不能脫離接受者的解釋結構而存在的,維納舉例講道:音樂對于懂音樂的人來說會產生這種“在語義學上有意義的信息”,對于不懂音樂的人來說則不會。蘇聯《哲學詞典》俄文1980年第4版在“信息”這個詞條下也寫道:“在信息概念中應該區別出兩個方面。在第一個方面,信息乃是系統的組織性的程度。信息的數學表達式和熵的數學表達式,除符號相反外是一樣的。正如系統的熵表示系統的紊亂性程度,而信息表示系統的組織性程度。這樣理解的信息構成系統、過程本身的內部所有物,可以叫作結構信息。在第二個方面,應該把密切地與反映相聯系的信息和結構信息區別開。如果一個事物中發生反映另一事物作用的變化,那末可以說這一事物就成為關于另一事物的信息的負荷者。對于控制論系統來說,B由A的作用所引起的變化,不只是B對A的某些鑒別,而是控制論系統B的功能活動的因素?!痹谶@里我們看出蘇聯學者繼承和闡發了維納的思想,他們明確區分出表示事物本身的規定性的結構信息(又稱絕對信息)和產生于控制系統對周圍事物的反映之中的功能信息(又稱相對信息)。用信息論的術語來說,就是前一種信息的存在只要考慮到信源就可以了,而后一種信息的存在還必須考慮到信宿。上述思想可供我們在對信息進行哲學的全面概括時加以借鑒,使信息概念不必具有單一層次的內涵。

我認為信息可作如下定義:信息是客觀世界中物質和能量存在和變動的有序形式,和自組織系統對這個形式的能動的反映及改組。其中前一個表語表述了信息概念的第一層次內涵,或者說廣義內涵,后一個表語表述了信息概念的第二層次內涵,或者說狹義內涵。

先說信息概念的第一層次內涵。維納曾經說:“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⑷。那末信息究竟是什么呢?我認為它是物質和能量運動的有序形式。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最早與“質料”范疇相對提出“形式”范疇。質料是事物的物質基質,形式則是物質基質存在的樣式。形式必須附著在質料上而存在,但是它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這表現在比如大理石這塊質料,既可以把它雕刻成人像而具有“人”的形式,又可以把它雕刻成馬像而具有“馬”的形式。僅限于這個范圍內來說,這對范疇與“實體”和“屬性”這對范疇是相通的。在上述定義中,我正是把物質和能量看作為實體性的東西,而把信息看作為它們表現出來的屬性。我們可以把一定的物質和能量與它們表現出的屬性作這種相對區分。我們知道,客觀世界中的物質和能量是保持著一定的數量、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的,但是物質和能量具體存在的形式可以變化。物質和能量存在的各種具體形式是由它們特殊的組合和運動的方式所決定的,并且在不同的層次上展開。信息概念的第一層次內涵就是物質和能量存在和運動所表現出的這些具體形式。在這里我們要對“形式”的含義作廣泛的理解,它是實體的一切可分辨的屬性的總稱,包括事物的結構形式、運動狀態以及相互作用的方式等一切確定性。

對信息所作的這個本質規定是和科學家們提出的下述定義相通的—─信息是物質和能量在時間和空間中的不均勻分布,是負熵,是事物系統的組織性程度。因為物質和能量存在和運動的各種可以把捉的特定形式,只能由物質和能量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各種不均勻分布造成。熱力學第二定律指出的一個孤立系統內部趨向達到的熵最大狀態,是一個物質和能量在時空中均勻分布的狀態,這是一種混沌的單調的狀態,其中沒有任何可分辨的形式,也就沒有信息。我們由此看到信息是有序性的形式。與此相聯系產生了信息的度量的問題,一個系統內的物質、能量在時空中分布的不均勻程度愈是大,其所含信息量愈是多,亦即其組織性、有序性愈是高,這說明它的物質、能量運動的形式愈是復雜、有機。一個系統所包含的信息量,相當于使該系統從某種初始的無序狀態過渡到有組織的狀態而應當輸入系統中的信息量。人體從單個分子構成其有機整體所需要的信息量為3x1026比特這樣一個巨大的數字。一塊無機的礦石所包含的信息量是與此不能相比的。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信息是以一種新的統一的觀點來看待物質世界。過去我們曾經用“質量”對不同的物質進行統一的度量,又用“能量”對不同的運動進行統一的度量,現在我們可以用“信息量”來對不同事物具有的規定性、性質進行統一的度量,信息量表示出事物組織性、有序性程度高低的不同。

查看全文

信息概念哲學定義和功能的歷史演變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結合分析信息的本質提出了如下的信息概念的哲學定義:信息是客觀世界中物質和能量運動的有序形式,以及自組織系統對于這個形式的能動的反映和改組。此外還探討了信息功能的重心隨著人類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的發展所發生的歷史演變:從報道何種可能性變成了現實性到促使合理的可能性變成現實性。

關鍵詞:信息;可能性空間;目的性行為;主體能動性;虛擬世界

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我們的社會日益轉型為一個“信息社會”。不過,雖然人們天天都在接觸、利用信息,信息資源也變成了當今社會建設中最寶貴的資源,人們還是對何謂信息不甚了了,感到其難以捉摸。這說明我們還缺乏一個明確、恰切的信息概念的定義。本文試圖結合分析信息概念的本質從哲學的層面上提出一個信息的定義,并在這個定義的范圍內探討一下在人類實踐活動中信息的主要功能的歷史演變。

我們擁有的最初的信息概念是由信息論的創立者申農提出的,他把信息定義為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具體地說就是在信宿中用來消除對于在信源中發出的消息的不確定性的東西。這第一個信息概念的內容反映出它發生于通訊過程中的背景,運用這個概念來理解廣泛存在于我們當今社會中的信息現象肯定是不夠的。比如我們頭腦中現有的知識這種約束性的信息與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消息顯然是不同的,它是我們據以理解消息這種非約束性信息的基礎。但是最初的信息概念包含的兩個特質也揭示了成熟的信息概念的兩個本質規定性:第一,信息發生于不確定性的背景上亦即具有多種可能性或偶然性的環境中,因此在嚴格決定論的世界上它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第二,通訊活動往往與控制活動緊密相關并構成后者的組成部分(控制論中所說的“控制”行為廣義地說包含了能動主體適應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因此信息的存在與能動主體的目的性行為是不可分的。

在探討信息概念時,我們需要對人們在生活和科學研究中使用“信息”一詞所指稱的廣泛的現象進行概括,這樣最終我們會發現有兩個基本對象,其中一個屬于客觀世界本身所具有的性質,另一個則產生于生活主體和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關系之中??刂普摰膭撌既司S納就從這兩個意義上闡述過信息。一方面他說:“信息就是組織程度的度量”,是“負熵”⑴,另一方面又說:“信息是我們適應外部世界,并且使這種適應為外部世界所感到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的名稱。”⑵后一種信息是不能脫離接受者的解釋結構而存在的,維納舉例講道:音樂對于懂音樂的人來說會產生這種“在語義學上有意義的信息”,對于不懂音樂的人來說則不會。蘇聯《哲學詞典》俄文1980年第4版在“信息”這個詞條下也寫道:“在信息概念中應該區別出兩個方面。在第一個方面,信息乃是系統的組織性的程度。信息的數學表達式和熵的數學表達式,除符號相反外是一樣的。正如系統的熵表示系統的紊亂性程度,而信息表示系統的組織性程度。這樣理解的信息構成系統、過程本身的內部所有物,可以叫作結構信息。在第二個方面,應該把密切地與反映相聯系的信息和結構信息區別開。如果一個事物中發生反映另一事物作用的變化,那末可以說這一事物就成為關于另一事物的信息的負荷者。對于控制論系統來說,B由A的作用所引起的變化,不只是B對A的某些鑒別,而是控制論系統B的功能活動的因素?!痹谶@里我們看出蘇聯學者繼承和闡發了維納的思想,他們明確區分出表示事物本身的規定性的結構信息(又稱絕對信息)和產生于控制系統對周圍事物的反映之中的功能信息(又稱相對信息)。用信息論的術語來說,就是前一種信息的存在只要考慮到信源就可以了,而后一種信息的存在還必須考慮到信宿。上述思想可供我們在對信息進行哲學的全面概括時加以借鑒,使信息概念不必具有單一層次的內涵。

我認為信息可作如下定義:信息是客觀世界中物質和能量存在和變動的有序形式,和自組織系統對這個形式的能動的反映及改組。其中前一個表語表述了信息概念的第一層次內涵,或者說廣義內涵,后一個表語表述了信息概念的第二層次內涵,或者說狹義內涵。

查看全文

透析信息概念的哲學定義和信息功能的歷史演變

摘要:本文結合分析信息的本質提出了如下的信息概念的哲學定義:信息是客觀世界中物質和能量運動的有序形式,以及自組織系統對于這個形式的能動的反映和改組。此外還探討了信息功能的重心隨著人類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的發展所發生的歷史演變:從報道何種可能性變成了現實性到促使合理的可能性變成現實性。

關鍵詞:信息;可能性空間;目的性行為;主體能動性;虛擬世界

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我們的社會日益轉型為一個“信息社會”。不過,雖然人們天天都在接觸、利用信息,信息資源也變成了當今社會建設中最寶貴的資源,人們還是對何謂信息不甚了了,感到其難以捉摸。這說明我們還缺乏一個明確、恰切的信息概念的定義。本文試圖結合分析信息概念的本質從哲學的層面上提出一個信息的定義,并在這個定義的范圍內探討一下在人類實踐活動中信息的主要功能的歷史演變。

我們擁有的最初的信息概念是由信息論的創立者申農提出的,他把信息定義為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具體地說就是在信宿中用來消除對于在信源中發出的消息的不確定性的東西。這第一個信息概念的內容反映出它發生于通訊過程中的背景,運用這個概念來理解廣泛存在于我們當今社會中的信息現象肯定是不夠的。比如我們頭腦中現有的知識這種約束性的信息與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消息顯然是不同的,它是我們據以理解消息這種非約束性信息的基礎。但是最初的信息概念包含的兩個特質也揭示了成熟的信息概念的兩個本質規定性:第一,信息發生于不確定性的背景上亦即具有多種可能性或偶然性的環境中,因此在嚴格決定論的世界上它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第二,通訊活動往往與控制活動緊密相關并構成后者的組成部分(控制論中所說的“控制”行為廣義地說包含了能動主體適應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因此信息的存在與能動主體的目的性行為是不可分的。

在探討信息概念時,我們需要對人們在生活和科學研究中使用“信息”一詞所指稱的廣泛的現象進行概括,這樣最終我們會發現有兩個基本對象,其中一個屬于客觀世界本身所具有的性質,另一個則產生于生活主體和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關系之中??刂普摰膭撌既司S納就從這兩個意義上闡述過信息。一方面他說:“信息就是組織程度的度量”,是“負熵”⑴,另一方面又說:“信息是我們適應外部世界,并且使這種適應為外部世界所感到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的名稱。”⑵后一種信息是不能脫離接受者的解釋結構而存在的,維納舉例講道:音樂對于懂音樂的人來說會產生這種“在語義學上有意義的信息”,對于不懂音樂的人來說則不會。蘇聯《哲學詞典》俄文1980年第4版在“信息”這個詞條下也寫道:“在信息概念中應該區別出兩個方面。在第一個方面,信息乃是系統的組織性的程度。信息的數學表達式和熵的數學表達式,除符號相反外是一樣的。正如系統的熵表示系統的紊亂性程度,而信息表示系統的組織性程度。這樣理解的信息構成系統、過程本身的內部所有物,可以叫作結構信息。在第二個方面,應該把密切地與反映相聯系的信息和結構信息區別開。如果一個事物中發生反映另一事物作用的變化,那末可以說這一事物就成為關于另一事物的信息的負荷者。對于控制論系統來說,B由A的作用所引起的變化,不只是B對A的某些鑒別,而是控制論系統B的功能活動的因素。”在這里我們看出蘇聯學者繼承和闡發了維納的思想,他們明確區分出表示事物本身的規定性的結構信息(又稱絕對信息)和產生于控制系統對周圍事物的反映之中的功能信息(又稱相對信息)。用信息論的術語來說,就是前一種信息的存在只要考慮到信源就可以了,而后一種信息的存在還必須考慮到信宿。上述思想可供我們在對信息進行哲學的全面概括時加以借鑒,使信息概念不必具有單一層次的內涵。

我認為信息可作如下定義:信息是客觀世界中物質和能量存在和變動的有序形式,和自組織系統對這個形式的能動的反映及改組。其中前一個表語表述了信息概念的第一層次內涵,或者說廣義內涵,后一個表語表述了信息概念的第二層次內涵,或者說狹義內涵。

查看全文

哲學邏輯表達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重點闡述了萊布尼茲的邏輯思想,了他的邏輯學對他的形而上學的意義,指出了泛邏輯主義解釋的局限,探討了他的概念、定義理論和命題理論的基本及其對邏輯哲學的貢獻。

[關鍵詞]主謂項邏輯學泛邏輯主義定義理論命題理論

萊布尼茲是近代普遍語言計劃的真正實施者,他不但用符號化的方式重新表述了形式邏輯的三大,而且提出了邏輯演算的七條公理,從而開始了邏輯數學化的工作。[1—S.205]他繼亞里斯多德之后對邏輯與形而上學的關系進行了全面的考察,并首次提出了二者在根本上一致的思想。他對概念、定義、命題的論述,對邏輯的有激勵作用,他對分析命題與綜合命題的區分成了康德哲學和胡塞爾現象學的重要思想資源。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來論述萊布尼茲的邏輯哲學觀。

一、邏輯學對形而上學的意義

自亞里斯多德以來,邏輯學便與形而上學、認識論有著密切的關系。形而上學一直被視為“關于存在之為存在”的學問,被視為追求世界的第一原理和最終根據的學問,而邏輯學一向被看作思維形式和規律的學問。近代哲學所實現的認識論轉折不僅為邏輯學與形而上學的內在聯系的重構提供了新的機會,而且擴大了兩者的論域和視野。在十七世紀哲學家中,萊布尼茲最為明確,最為完整地表述了邏輯哲學的基本思想。在他那里,邏輯既是理智的偉大工具,又是表達哲學真理的根本,也是哲學研究的基本原則,因為在他看來,“通過理智創造的一切可以通過完善的邏輯規則創造出來”。[2—S.523]萊布尼茲試圖通過確立邏輯理性的價值把傳統意義上的哲學建立在牢固的基礎上,因為他發現哲學缺乏一種明晰性和確實性。因此,他希望對哲學進行邏輯化改造從而使哲學概念、命題和推理具有確實性。在《人類理智新論》中他贊同這樣一種觀點:“哲學的功用,就是造成一些語詞,以求給人確切的概念,并求其在一般命題中表達確定的真理?!盵3—p375]

按萊布尼茲的分類觀念,對所有學說的真理有兩種主要處理方法,每種處理方法各有所重,各有其價值和意義,但最好的方法是把它們結合起來,因為它們相互補充,相得益彰。這兩種方法分別是綜合方法(也稱理論方法)和分析方法(也稱實踐方法)。綜合方法或理論方法是將真理按照證明的順序加以排列。就像數學證明一樣,把每個命題放在作為前提的命題之后。這樣一來,所有表示真理的命題就會呈現出一種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分析方法或實踐方法是從人的目的開始,從善開始,從善的最高點即人的幸福開始,然后過渡到實現善(或避免善的反面即惡)的各種特殊手段。從這種意義上講,分析方法是從目的過渡到手段,從抽象進入到特殊,或從一般下降到個別。萊布尼茲認為,除上述兩種處理方法,我們還可以補充第三種方法,即,一種按名詞來安排真理的方法,這種方法其實是一種索引方法,萊布尼茲將它用于圖書分類和編目。萊布尼茲說,第三種方法相當于古代的邏輯學方法,因為它是按一定的邏輯的范疇來處理知識和真理,其中既涉及對種和屬的性質及其相互關系的認識,也涉及對范疇的邏輯外延和內涵的界定。上述分類法與古希臘人的科學分類法是一致的。因為古希臘人將哲學或科學分為理論的、實踐的和倫理的知識三大類。理論的知識相當于萊布尼茲在這里所說的綜合法,實踐的知識相當于分析法,按名詞來安排真理的方法則相當于邏輯學。

查看全文

蒯因的“兩個教條”批判及其影響

[摘要]蒯因在《經驗論的兩個教條》中,對分析陳述與綜合陳述的截然二分以及還原論或意義的證實說做了最尖銳、最內行、充滿智慧的批判。他批判的真正意圖是:從拒斥同義性到拒斥意義,摒棄語句的意義這個概念;拒斥一切先驗認識,把所有知識直接間接地奠定在感覺經驗知識的基礎上。對其批判的有效性的質疑主要在于:他要求一個過于嚴格的分析性定義標準;用來批判還原論的整體論本身也存在著嚴重的理論困難。無論從蒯因哲學內部還是從整個分析哲學的發展來看,蒯因的批判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他的這篇論文因此被稱為“20世紀哲學中最有影響的論文之一”,樹立了“一塊哲學史上的里程碑”。

[關鍵詞]分析陳述,綜合陳述,還原論,整體論,后分析哲學

1951年,蒯因(W.V.Quine,1908—)發表一篇著名論文《經驗論的兩個教條》,對分析陳述與綜合陳述的截然二分以及還原論或意義的證實說做了最尖銳、最內行、充滿智慧的批判。他批判的真正靶子是邏輯經驗主義的意義理論,后者認為分析性只是根據命題中所含詞項的意義為真。他的批判是這樣進行的:首先,他證明分析陳述和綜合陳述的區分迄今沒有得到清楚的刻畫與闡明;其次,他證明認為需要作出這一區分是錯誤的。他用整體論批判還原論,認為后一綱領是不可能實現的,它基于一種有關理論如何與經驗相聯系的錯誤觀點。他批判的真正意圖則是:從拒斥同義性到拒斥意義,摒棄語句的意義這個概念;拒斥一切先驗認識,把所有知識直接間接地奠定在感覺經驗知識的基礎上。有人認為,蒯因的這篇論文是“20世紀哲學中最有影響的論文之一”,樹立了“一塊哲學史上的里程碑”。本文將考察蒯因的批判及其所產生的影響。

一、“第一教條”批判及其評價

蒯因的批判從考察分析性的背景開始。盡管從源流上看,分析陳述和綜合陳述的區分既與萊布尼茨的推理真理和事實真理的區分有聯系,同時也與休謨關于觀念聯系和事實問題的區分有關,但在哲學史上第一次明確作出這一區分的是康德,他從主謂式命題的角度把一切命題區分為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分析命題“通過謂詞不給主詞的概念增加任何東西,它只是把我們在主詞中所已經始終思考著的內容(雖然是不清楚地)分析為那些構成分析命題的概念?!倍C合命題“給主詞概念增加一個我們在任何方式下都沒有思考過的謂詞,并且這個謂詞不能用分析的方法從主詞中抽引出來?!辈⑶遥档抡J為,一切分析命題都是必然的、先驗的,而綜合命題都是偶然的、經驗的。但他容許有例外存在,這就是先驗綜合命題,即謂詞不是從主詞分析出來的、但又必定和主詞聯結著的命題,也就是指既增添新內容、又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題??档抡J為,一切科學知識都是由這類命題構成的。邏輯經驗主義者接受了康德的區分,但對其作了兩個不算小的修改:第一,重新定義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使這一區分適用于包括主謂式命題在內的一切形式的命題。他們認為,“當一個命題的效準僅依據于它所包括的那些符號的定義,我們稱之為分析命題;當一個命題的效準決定于經驗事實,我們稱之為綜合命題?!钡诙?,排斥先驗綜合命題的存在,認為任何必然命題無例外地都是分析命題。這樣,他們就把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的區分,與必然命題和偶然命題、先驗命題與后驗命題的區分完全等同起來了。在他們看來,凡分析命題都是必然的、先天的,凡綜合命題都是偶然的、后驗的。他們企圖憑借上述區分,既堅持徹底的經驗論立場,又承認邏輯和數學命題的真理性和必然性。因為邏輯和數學命題不包含任何經驗內容,因此總是被經驗空洞地證實著,它們是必然的、先天的。至于其他綜合命題,由于包含經驗內容,其真假取決于經驗證實,因此是后驗的、偶然的。正因如此,分析命題與綜合命題的區分就成為是邏輯經驗主義的基石。

查看全文

哲學對藝術終結

1986年,美國當代著名的哲學家阿瑟?丹托《哲學對藝術的剝奪》文集問世,其中《哲學對藝術的剝奪》(后簡稱《剝奪》)與《藝術的終結》(后簡稱《終結》)兩篇論文備受關注。前者追溯哲學對藝術的剝奪歷史,企圖從本體論上賦予藝術身份,進而把藝術與哲學分別解放出來;后者則通過對以往藝術史模式的否定,重新處理藝術與歷史之間的關系,從而讓藝術獲得真正的解放。兩篇文章,不僅是丹托早期“藝術界”思想的投射,也為日后極簡主義的藝術定義鋪平道路。本文力圖發現《哲學對藝術的剝奪》與《藝術終結》間的必然聯系,由此追蹤丹托早期藝術哲學發展思路。

一、哲學對藝術的剝奪———藝術哲學產生的必然

西方從柏拉圖開始,就通過“模仿說”把藝術定義為無用之物,從而置于體系之外。丹托對此深有體會,直接談到“藝術史就是壓制藝術的歷史”[1](P4)?!秳儕Z》就是圍繞藝術與哲學之間的關系,具體來說,就是藝術長期以來的處境是由哲學給其指派身份[1](P13)。為了清楚地展示藝術與哲學這種古老而又復雜的關系,一種“類似精神與肉體間的關系”[1](P5),丹托的主要任務就是對這一剝奪理論做了考古學的研究。在丹托看來,作為政治家的柏拉圖,其藝術理論就是他的哲學,是服從于政治需要的,而壓制史正是來自其藝術理論。丹托一針見血地指出自古以來的哲學都是替柏拉圖遺囑添加的附言,哲學本身就是對藝術的剝奪[1](P8)。柏拉圖對藝術的抨擊基于兩方面:首先,依照“理式”論,他認為藝術是模仿的模仿,同真理相隔兩層,以“影子說”建構了一種排除藝術的本體論。其次,就是用理性解釋藝術,通過把藝術看做是與哲學相似的東西從而賦予藝術以合法地位。而這兩方面使得藝術要么從本體上被排除,要么成為變形的哲學,自始至終沒有獨立地位。到了康德,對藝術的態度就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然而,這種思想依舊是來自柏拉圖,在選擇對“形式”贊美與關注時,藝術由于無功利性,而不與社會生活發生關系,從而離開有用領域,遠離了人們的關注,從而在整個體系中被中立。之后,叔本華還是繼承了康德,認為藝術不會影響世界秩序,藝術僅僅成為了一種把人們帶向自由烏托邦的精神鴉片。甚至到了今天的迪基,藝術也只是被動地等待闡釋的對象,它本身沒有一種哲學自覺性。通過這種追蹤,丹托讓我們確信的是一直以來都是哲學在給藝術指派哲學身份,而哲學最終并不是要處理藝術事物,因此,藝術史就是藝術被壓迫和被邊緣化的歷史。據此,藝術、生活與美事實上被隔開了,自柏拉圖以來諸如藝術定義的藝術理論,都是服務于某種政治意圖,通過揭示藝術在形而上層面的缺陷,從而取消藝術在本體論上的合法地位。而黑格爾的做法則是以認識論為中心,設想精神的發展經過了藝術、宗教和哲學三個階段,其中藝術是認識的一個必經階段,最終的目標是走向哲學,實現哲學對藝術的取代,是另一種柏拉圖對藝術哲學接管的翻版。黑格爾認為“歷史的終結”是精神實現了對其精神身份的了解[1](P18),是對意識的意識,而藝術的歷史使命正是在于讓哲學成為了可能[1](P18)。丹托認為杜尚的《泉》正好吻合黑格爾的這種思想,在那里藝術成為了形式生動的哲學[1](P18),它不是靠某種外在的強制,而是一種自覺的意識實現了對其哲學本質的揭示,所以藝術的使命得以完成,它讓哲學來接管它自己提出的問題,藝術最終將獲得的實現和成果就是藝術哲學。丹托意識到藝術哲學所依據的依舊是屬于柏拉圖的藝術取代哲學,“藝術的終結”是因為藝術對歷史有了自我意識,而這種意識又是成為了藝術自身性質的一部分,所以藝術不可避免成為哲學。現階段,藝術已經被哲學滲透了。丹托再次機警地利用了柏拉圖的短暫化策略實現對藝術的辯護:既然傳統的“藝術哲學史”是通過閹割或者替代藝術,去除藝術的危險性進而服務某種政治意圖;那么,批判藝術無用的哲學,自己也深陷兩難的境地,因為短暫化策略試圖將哲學強加到藝術之上,從而取消藝術,其最終會質疑哲學本身。而通過本體論上對藝術的恢復,也是可以治愈哲學的。丹托從藝術界自身來考察藝術的“接管”,暗示著藝術在某種程度上充當著自身被壓迫的幫兇。其目的是為了重新評估藝術的潛力和提出“藝術為何”的本質。藝術史因此可以被解讀為藝術逐漸變形為哲學的歷史,這一過程伴隨著藝術提出它自身本質的哲學問題而結束。需要注意的是,丹托敏銳地察覺到盡管藝術被哲學滲透,然而將藝術視為變形的哲學卻是對黑格爾的巨大反諷。所以,他接下來的任務就是讓藝術卸下藝術哲學的重擔,轉向一種自由的存在,而這在《藝術的終結》中得以繼續進行。

二、藝術史———藝術終結的必然

在《終結》前言中,丹托給出一個重要的提示即“藝術史模式”代表了一種剝奪“藝術權利”的形式[1](P92)。因而,陳述“藝術的終結”必須同“藝術史模式”緊密結合在一起,而其具體的論證也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的。首先,“藝術的終結”來自于丹托所歸納的兩種藝術史模式,它們分別是再現的藝術史和表現論的藝術史,代表是藝術被剝奪的兩種形式,但也讓藝術哲學成為可能。對此,丹托明確分析了這兩種模式的局限,丹托認為現階段藝術發展的現狀是符合黑格爾的體系理論的,在黑格爾看來,哲學在本質上就是反思的,它自身的性質也是它自己的主要難題之一,因此藝術的重要性在于它使得藝術哲學成為可能和重要了[1](P125),而理論本身也成了藝術的一部分。這個歷史階段完成的重要性也正在于藝術提出了關于自身的哲學問題,但不能回答;而哲學雖然能夠回答,但它必須依靠藝術來提出這個問題。既然“藝術哲學”已經產生了,那么丹托所謂的后歷史時期藝術創作者的目的就不再是創作歷史重要性或者意義[1](P126),因為歷史本身已經結束了。其次,“藝術的終結”的目標不是讓哲學取代藝術,而是藝術的一種自由實現。借用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中的精神的成長模式,丹托認為歷史的終結在于黑格爾所說的關于絕對知識的出現時相重合的,藝術家的努力就是為哲學鋪平了道路,把關于自身定義的任務交給哲學,這其實正是對其自身的一種解放。在這里,丹托表現出他的黑格爾的傾向,后者認為藝術因為理論而擁有光亮的價值,從而消除主客體間的分裂。在這種情況下,歷史就不用承擔受制于歷史所要承擔的精神任務,可以追求任何風格或形式,標志著一個多元主義時代的到來。最終,藝術的目的遠離了歷史的范圍。“藝術的終結”在很大程度符合黑格爾的關于生活在最高階段的人的歷史解釋。但是丹托對此有了更正,認為歷史已經變成哲學,并且讓藝術繼續。顯然藝術的終結不是藝術創作已經停止,而是藝術依據某種風格定義的時代已經結束。因此,歷史的終結和藝術的終結是不一樣的。丹托為了闡明藝術不是停止而是終結,把藝術看做是進入了一種自我意識,再次成為自己的哲學。但是對后歷史時代藝術的“多元主義”模式,丹托沒有明確的構想,造成曖昧的態度。簡言之,藝術的終結就是藝術通過提出自身的哲學問題,打破了以往的藝術史模式,達到一種黑格爾式的認知上的進步。

三、藝術的剝奪與終結———藝術的自由之路

查看全文

“回到馬克思”——從哲學觀的視角看

恩格斯說過,任何新的學說,都“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雖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經濟的事實中。”(《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5頁)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是如此,必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

什么是我們今天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已有的“思想材料”呢?廣義地說,馬克思哲學的原生形態、次生形態和再生形態(這里所謂“原生形態”、“次生形態”和“再生形態”是借用了高齊云先生的提法。參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原生、次生、再生形態》,中山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當代研究的成果,包括當代西方哲學的成果,推而廣之,人類文明的一切已有精神成果,都是我們今天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材料”。當然,對這些思想材料不能沒有一定的鑒別和取舍。而我認為最值得我們珍視的,應該是馬克思哲學的原生形態,這也是本文提出“回到馬克思”的用意所在。這樣說的理由是:馬克思哲學的原生形態是真正能夠代表和體現馬克思哲學精神實質的理論形態,它是我們繼續發展馬克思哲學的可靠理論基礎。

之所以要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長期以來,以斯大林1938年9&127;月發表的《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文為藍本的,從前蘇聯移植過來的傳統教科書體系模式,已經在不少人的頭腦中根深蒂固,乃至被視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標準模式和惟一正統的形態。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次生形態和再生形態,取代了本應由馬克思哲學的原生形態占有的地位。

我之所以特別提出要回到馬克思哲學的原生形態,還因為在我看來,次生形態和再生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馬克思哲學的原生形態之間,存在著重大的區別。這種區別不是枝節性的,而是根本性的。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次生形態和再生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未能充分體現馬克思哲學的原生形態的精神實質,甚至可以說它們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馬克思哲學的精神實質。

事情是否如此呢?這里擬從哲學觀的視角作一些分析。

所謂“哲學觀”,簡略地說,就是哲學的自我觀照或哲學家的自我意識。它是哲學家對與哲學活動本身有關的一些根本性問題的觀點、看法和態度。這些問題包括哲學的主題、對象、性質、方法、結構、功能、任務,哲學的產生、形成、發展和未來命運,哲學與現實、哲學與時代、哲學與其他文化活動的關系,哲學活動的目的、意義與價值,哲學家的形象及其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角色,等等。其中,哲學的性質問題或“哲學是什么”的問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是哲學觀的核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