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藝術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5 20:13:1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哲學藝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文藝美學發展論文
摘要:文藝和審美乃是一種交叉關系,文藝美學就是和美學相交叉的一門邊緣學科。它不同于哲學美學、藝術哲學和文藝理論,有著自己的研究對象、方法和問題。簡言之,它主要研究文學藝術的審美和創美規律。文藝的創美要受“自律”和“他律”相互作用的“合律”所支配。面對急速發展的商品經濟對文藝的沖擊,文藝美學更應在自律和他律相互作用的張力關系中探索其藝術的特性和規律,回答當下現實的藝術實踐中提出來的時代課題。
關鍵詞:文藝美學;學科;審美
一門學科之能否存在和發展,歸根到底決定于它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就學科自身來說,一是要有自己的研究對象,二是要有自己的研究方法,三是要有自己的研究問題。
文藝美學,當然有著自己的研究對象。文學藝術,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現象,包括美文學和魯訊所說的廣義的美術,乃是人類審美和創美活動一種集中而特殊的形態,自有其審美特性和創美規律。文藝美學的對象,就是研究文學藝術的審美特性和創美規律。文學藝術當然和其他審美活動有著共同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各個藝術部類(電影、戲劇、文學、音樂、舞蹈等等)則又有各自的個別性。文藝美學的研究重心,乃是放在文學藝術的審美特性和創美規律這一層面,兼及其他兩個層面。
文學美學也有自己的研究方法。這就是從美學的觀點來研究文學藝術,必須把審美體驗、藝術感悟和理性分析、理論概括結合起來。從藝術現象的感性具體——知性抽象——理性具體的提升過程中,時常要喚起藝術現象的“表象”,最后作出整體把握。
文藝美學更有自己所要研究的問題。文學藝術的創造、接受的整個流動過程中,都充滿了美學問題。這里,既有藝術活動和其他審美活動共有的問題,又有文學藝術自身特有的問題。盡管,按照當代美學中有些說法,似乎藝術都只有個性,至多只有“家族類似”或“近鄰關聯”。我說,那也總存在那“類似”、“關聯”是什么的問題。而文學藝術發展到當代,更有許多新的問題出現,需要文藝美學回答。
藝術黃昏黎明研究論文
進入新的世紀,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歷史終結論”、“哲學終結論”、“意識形態終結論”、“藝術終結論”、“文學終結論”等等的“終結論”思潮。這股思潮對文學藝術界沖擊很大。它像“夢魘”一樣縈繞在人們的心頭。如何面對這種現實?這股思潮何以存在?它是否預示著文藝的終結?迫切需要我們結合實際予以理論上的回答。
本文首先分析了“終結”論出現的歷史文化語境,認為它的滋生與發展,是與高科技的發展,“讀圖時代”的到來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指出世界文學藝術的歷史表明,隨著各民族詩意的生存方式和藝術地掌握世界的方式的豐富、發展和變化,在文學藝術領域出現萌發與消亡、起始與終結,是一種帶有規律的現象。我們需要的主要是以清醒的、冷靜的頭腦,面對中外文藝的實際,從不同的層面上去認識“終結”論的方方面面。
通過分析,作者認為:文學藝術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奇葩。她因人而存在,為人而存在,只要有人類的存在,就會有文學藝術的存在。“藝術的終結,恰恰是藝術新生的起點,藝術的黃昏則是藝術的黎明的前夜。”在新的世紀,文學藝術必將走向更大的輝煌。
[關鍵詞]藝術終結;讀圖時代;黃昏與黎明
人類懷著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迎來了21世紀。但是新的世紀世界并不平靜,西風東漸,眾聲喧嘩的不同聲音,不斷地震動著人們的耳鼓。“歷史終結論”、“哲學終結論”、“意識形態終結論”、“藝術終結論”……,像一棵棵小小的飛彈,不僅打進了書刊、報端和各種媒體,而且打進了文學藝術的圣殿,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哲學家、美學家、文藝理論家、作家、藝術家的驚悸和恐慌。
當代法國著名哲學家、美學家雅克·德里達驚呼:“在特定的電信技術王國中(從這個意義上說,政治影響倒在其次),整個的所謂文學的時代(即使不是全部)將不復存在。……而且會確定無疑地導致文學、哲學、精神分析學、甚至情書的終結。”[1]
藝術設計論文:藝術的黃昏與黎明
關鍵字:藝術終結讀圖時代黃昏與黎明
進入新的世紀,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歷史終結論”、“哲學終結論”、“意識形態終結論”、“藝術終結論”、“文學終結論”等等的“終結論”思潮。這股思潮對文學藝術界沖擊很大。它像“夢魘”一樣縈繞在人們的心頭。如何面對這種現實?這股思潮何以存在?它是否預示著文藝的終結?迫切需要我們結合實際予以理論上的回答。
本文首先分析了“終結”論出現的歷史文化語境,認為它的滋生與發展,是與高科技的發展,“讀圖時代”的到來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指出世界文學藝術的歷史表明,隨著各民族詩意的生存方式和藝術地掌握世界的方式的豐富、發展和變化,在文學藝術領域出現萌發與消亡、起始與終結,是一種帶有規律的現象。我們需要的主要是以清醒的、冷靜的頭腦,面對中外文藝的實際,從不同的層面上去認識“終結”論的方方面面。
通過分析,作者認為:文學藝術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奇葩。她因人而存在,為人而存在,只要有人類的存在,就會有文學藝術的存在。“藝術的終結,恰恰是藝術新生的起點,藝術的黃昏則是藝術的黎明的前夜。”在新的世紀,文學藝術必將走向更大的輝煌。
[關鍵詞]藝術終結;讀圖時代;黃昏與黎明
人類懷著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迎來了21世紀。但是新的世紀世界并不平靜,西風東漸,眾聲喧嘩的不同聲音,不斷地震動著人們的耳鼓。“歷史終結論”、“哲學終結論”、“意識形態終結論”、“藝術終結論”……,像一棵棵小小的飛彈,不僅打進了書刊、報端和各種媒體,而且打進了文學藝術的圣殿,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哲學家、美學家、文藝理論家、作家、藝術家的驚悸和恐慌。
藝術的發展研究論文
關鍵字:藝術終結讀圖時代黃昏與黎明
進入新的世紀,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歷史終結論”、“哲學終結論”、“意識形態終結論”、“藝術終結論”、“文學終結論”等等的“終結論”思潮。這股思潮對文學藝術界沖擊很大。它像“夢魘”一樣縈繞在人們的心頭。如何面對這種現實?這股思潮何以存在?它是否預示著文藝的終結?迫切需要我們結合實際予以理論上的回答。
本文首先分析了“終結”論出現的歷史文化語境,認為它的滋生與發展,是與高科技的發展,“讀圖時代”的到來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指出世界文學藝術的歷史表明,隨著各民族詩意的生存方式和藝術地掌握世界的方式的豐富、發展和變化,在文學藝術領域出現萌發與消亡、起始與終結,是一種帶有規律的現象。我們需要的主要是以清醒的、冷靜的頭腦,面對中外文藝的實際,從不同的層面上去認識“終結”論的方方面面。
通過分析,作者認為:文學藝術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奇葩。她因人而存在,為人而存在,只要有人類的存在,就會有文學藝術的存在。“藝術的終結,恰恰是藝術新生的起點,藝術的黃昏則是藝術的黎明的前夜。”在新的世紀,文學藝術必將走向更大的輝煌。
[關鍵詞]藝術終結;讀圖時代;黃昏與黎明
人類懷著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迎來了21世紀。但是新的世紀世界并不平靜,西風東漸,眾聲喧嘩的不同聲音,不斷地震動著人們的耳鼓。“歷史終結論”、“哲學終結論”、“意識形態終結論”、“藝術終結論”……,像一棵棵小小的飛彈,不僅打進了書刊、報端和各種媒體,而且打進了文學藝術的圣殿,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哲學家、美學家、文藝理論家、作家、藝術家的驚悸和恐慌。
藝術黃昏黎明管理研究論文
關鍵字:藝術終結讀圖時代黃昏與黎明
進入新的世紀,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歷史終結論”、“哲學終結論”、“意識形態終結論”、“藝術終結論”、“文學終結論”等等的“終結論”思潮。這股思潮對文學藝術界沖擊很大。它像“夢魘”一樣縈繞在人們的心頭。如何面對這種現實?這股思潮何以存在?它是否預示著文藝的終結?迫切需要我們結合實際予以理論上的回答。
本文首先分析了“終結”論出現的歷史文化語境,認為它的滋生與發展,是與高科技的發展,“讀圖時代”的到來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指出世界文學藝術的歷史表明,隨著各民族詩意的生存方式和藝術地掌握世界的方式的豐富、發展和變化,在文學藝術領域出現萌發與消亡、起始與終結,是一種帶有規律的現象。我們需要的主要是以清醒的、冷靜的頭腦,面對中外文藝的實際,從不同的層面上去認識“終結”論的方方面面。
通過分析,作者認為:文學藝術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奇葩。她因人而存在,為人而存在,只要有人類的存在,就會有文學藝術的存在。“藝術的終結,恰恰是藝術新生的起點,藝術的黃昏則是藝術的黎明的前夜。”在新的世紀,文學藝術必將走向更大的輝煌。
[關鍵詞]藝術終結;讀圖時代;黃昏與黎明
人類懷著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迎來了21世紀。但是新的世紀世界并不平靜,西風東漸,眾聲喧嘩的不同聲音,不斷地震動著人們的耳鼓。“歷史終結論”、“哲學終結論”、“意識形態終結論”、“藝術終結論”……,像一棵棵小小的飛彈,不僅打進了書刊、報端和各種媒體,而且打進了文學藝術的圣殿,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哲學家、美學家、文藝理論家、作家、藝術家的驚悸和恐慌。
文藝美學研究論文
摘要:文藝美學是20世紀70-80年代中國學者提出的一個具有原創性的新學科。1976年臺灣學者王夢鷗出版了《文藝美學》,僅其名稱就有開創之功。1980年大陸學者胡經之提出建立文藝美學學科,并在之后的論著中對文藝美學的時象、性質、方法等作了初步界定。20多年來,大陸學者出版了文藝美學著作近20部,論文近百篇,文藝美學作為一個新學科,雖有爭論,但基本形成,學科地位得到確認。審美活動和文學藝術不斷發展變化,審美和藝術可以有新的方式、形式、形態,變換無窮。然而,我堅信審美不會消亡、藝術不會消亡。由此,對審美和藝術的把握和思考不會消失,文藝學、美學、文藝美學也會存在下去,并且將隨社會現實、審美活動、文學藝術的不斷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
關鍵詞:文藝;審美特質;文藝美學;新學科
一、現狀
文藝美學是20世紀70—80年代中國學者提出并命名的一個具有原創性的新學科,而且兩岸學者都付出了努力。
1976年,臺灣學者王夢鷗出版了一本篇幅并不很長的書,叫做《文藝美學》。[1]這是我所知道的第一部使用“文藝美學”這個術語和名稱的論著,僅此,就有開創之功。該書上下兩篇共十一章,上篇七章論述西方自古希臘至20世紀文藝美學思想的歷史發展,下篇四章論述文藝美學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在這本書中,雖然作者并沒有對“文藝美學”作為一個學科的對象、性質、內容、范疇、方法等加以闡發,看起來,這個書名和術語的使用似非刻意建立什么新學科,也許當時還沒有建立新學科的自覺意識,但是,作者顯然清醒地意識到、并且十分看重文藝與審美的內在關系。在下篇第一章“美的認識”中,他在引述了韋禮克與華侖著《文學論》中的一段話“藝術是服務于特定的審美目的下之符號系統或符號的構成物”之后,說道:“倘依此定義來看,則所謂文學也者,不過是服務于特定的‘審美目的’下之文字系統或文字的構成物而已。它不同于其他藝術,在于所用的符號不同,但它所以成為藝術品之一,則因同是服務于審美目的。是故,以文學所具之藝術特質言,重要的即在這審美目的。反之,凡不具備這審美目的,或不合于審美目的,縱使有文字系統或構成,終究不能算作藝術的文學。[1]重視文學藝術的“審美目的”,認為它是“重要的”“文學所具之藝術特質”,舍此則“不能算作藝術的文學”;并且把文學藝術的審美特質作為重要的觀察角度和研究內容。這,正是后來文藝美學的倡導者們所竭力強調的文藝美學作為一個特定學科的重要品格之一。
幾年之后,“文藝美學”作為一個新學科,被大陸學者有意識地提了出來,并進行了積極有效的學科建設。首先是北京學者胡經之在1980年春中華美學學會上提出,應在大學藝術和文學系科開設文藝美學課程,并在1982年的《文藝美學及其他》一文中對這一學科作了說明:“文藝美學是文藝學和美學相結合的產物”,是“關于文學藝術的美學”,文藝學和美學的深人發展,促使一門交錯于兩者之間的新的學科出現了,我們姑且稱它為“文藝美學”。[2]此后一些年,許多學者以濃厚的興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或撰文陳說,或開會研討,對文藝美學作為一個新學科是否能夠成立、如何定位,以及它的對象、性質、內容、范疇、方法等,發表見解,切磋琢磨。更值得重視的是,多年來,有一批學者對文藝美學情有獨鐘,長期潛心研究,執著著述,發表和出版了一批打著“文藝美學”標志或沒有打著“文藝美學”標志實際上卻是文藝美學的論著;創辦了文藝美學刊物;編輯出版了文藝美學叢書;此外,還出版了一批部門藝術美學和古典文藝美學專著、叢書。許多大學開設文藝美學課程,培養文藝美學研究生。③還有的大學成立了專門的文藝美學研究機構。④總之,學界同仁共同努力,取得了學科建設的實績。依我之見,如果從1976年王夢鷗出版《文藝美學》算起至今27年或從1980年胡經之有意識倡導開設“文藝美學”課程算起至今23年,文藝美學作為一個獨立的新學科,雖然仍有不同意見,但總體上看已經基本確立,漸成氣候。關于文藝美學學科建設情況以及它所以能夠成立的標志性工作成績,我在2001年出版的《藝術的哲學思考》[3]一書中《論人類本體論文藝美學》一節里,曾作過粗略的論述,現再作些補充:
藝術真理探究論文
上個世紀中葉,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海德格爾提出了藝術真理的問題。他認為,傳統的真理是西方本質主義觀念下的產物,是先在的、超驗的“本質”或“絕對精神”,它可以適合于客觀萬物,但并不是藝術所要“揭示”和“呼喚”的東西,因為傳統的真理概念乃是“知與物的符合”①,也就是認識與事物的符合。知與物的符合所探討的是“存在者”而不是“存在”。存在者就是萬事萬物,就是實實在在的現象世界。所以,科學和傳統的哲學探索現象背后的本質與規律而為我們提供的真理,實際上只是關于存在者的“知識”而并不是真理,它并沒有深入到“存在者”的真正的“真理”之中,而是存在之遮蔽。海德格爾認為,在“存在者”的后面,還深藏著一個“存在”,而真正的“真理”就是對這個“存在”的把握,就是存在者之“解蔽”。所以,海德格爾期望在人們習慣上稱之為真理的知識以外,重新確定真理。這個真理不是認識與事物的符合,而是“存在之澄明”②。
怎樣才能到達存在之澄明?海德格爾認為,從根本說,這是“所有科學都無法通達的”③,它屬于“思”的領域。“思”不同于科學認知,“思”的對象是存在之真理,哲學應該以此為己任,而除了哲學,“只有詩享有與哲學和哲學運思同等的地位”④。“詩乃是存在的詞語性創建”⑤,詩創造“持存”,詩言說“無”,詩人總是用說出存在者的方式,即“命名”,來說出與說及存在。這也就是說,本來的認識應該是:哲學以“運思”的方式,文學藝術以“命名”(可理解為藝術形式)的方式,二者攜手并肩,一道把握存在之真理,而這時,哲學也就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哲學了。
可見,存在主義所期望的即是一個高標著“存在”的世界,這一點是很明確的。這無疑是一個詩意的世界,所以,存在主義者要說,他們所要尋求的乃是“詩意地棲居”,人類本真的存在方式應該是“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顯然,這是一個精神的世界。對這個精神世界的期望與追求,也就是藝術真理之所在。藝術真理就是存在之真理,存在之真理只能存在于精神的世界。
就存在主義而言,其觀念目的本來無意于對文學藝術說三道四,而是要拯救哲學,進而拯救人類,可是,他們中有的人發現,他們最終并不能將其觀念自然地引達目的,而他們苦苦追問的“存在之真理”,卻綻現在詩和藝術之中。這就是說,存在之真理或存在之澄明,不能在唯理性的世界即科學求證中獲得,卻能在詩和藝術中現身。在詩和藝術中,“自行遮蔽著的存在便被澄明了。如此這般形成的澄明之光把它的閃爍光輝嵌入作品中。這種被嵌入作品中的閃爍光輝即是美。美是作為無蔽之真理的一種現身方式”⑥。
海德格爾更為深入地闡釋了這樣的見解。在梵·高那幅畫著農鞋的油畫里,只有一雙堅實的農鞋,別無其他。然而,在海德格爾看來,正是這雙農鞋使存在之澄明得以自行顯現:
中國古代詩歌藝術哲學智慧
內容摘要:古代詩歌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剪影,也是我國文化發展歷程中濃墨重彩的一幅畫卷。朗朗上口的韻律、情景豐富的采寫、深刻入微的哲理、濃重飽滿的情感都使得古代詩歌長久不衰,時至今日,古代詩歌仍顯得十分精致雋永。作為我國語文教育體系中固有的一部分,大多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古代詩歌的音樂美、形式美與畫面美都有著深刻的體悟。而對于我國古代詩歌中所蘊含的哲理,部分學生則沒有進行細致的考究。本文主要就中國古代詩歌藝術中的哲學智慧進行了鑒賞,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一定啟發。
關鍵詞:中國古代詩歌;哲學智慧;分析鑒賞
隨著時代的更迭,社會主流藝術形式將發生一定的轉變。但無論在什么時代,文學藝術都將在藝術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這與民眾的精神追求具有密切聯系。在民眾物質生活日漸富足的當下社會,其精神需求則顯得愈發強烈。作為文學藝術中的重要分支,詩歌藝術之于民眾生活的影響十分細致全面。從學習到思想,從談吐到性格都可以窺見詩歌藝術的影子。而探究這一現象的根本,詩歌的哲學內涵則是其強大影響力的重要推動因素。鑒于此,對我國古代詩歌藝術中的哲學智慧進行深度發掘便具備了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古代詩歌所映射出來的生活哲理
哲學是人類生活中精神智慧的集中體現,其不僅反映了人類的思想還反映了人類的價值與終極關懷,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類的行為方式。蘇格拉底將哲學比喻成最高的詩,在我國古代文化當中,詩是一種主流的文學形式。其具備韻律美、意境美與情感美,且其韻律、意境與情感均不拘泥于特定的表達形式,在我國古代詩歌當中韻律、意境與情感的種類及其表達方式呈現出了豐富多樣的特性。鑒于此,詩歌成為了表達文人自身思想的優良載體。透過詩歌文字的表象,我們可以窺見其深遠的哲學內涵,從而引領我們準確地體悟生活。我國古代詩歌的哲學思想寄寓在故事之上,由此達到深入淺出的效果。例如在李白的《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詩中都對朋友送別的場景進行了細致的描寫,雖與友人的身份有別,但朋友之間的情誼仍難能可貴。而這之間的哲學意味在于詩中所折射出來的“朋友之間理應肝膽相照、坦誠相待而不被境遇所左右”的道理。將這一道理引申至現代生活當中,這類詩歌中所折射出來的哲學道理就教會了我們如何處理朋友之間的關系。通過這類事例可以看出,我國古代詩歌的哲學智慧具有一定的現實作用,其中的哲理能在潛移默化之中轉變大眾的思維方式,從而改變其為人處事的態度。
二.古代詩歌對于事物關系的理性分析
區哲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獎勵管理暫行規定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鼓勵在哲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集體,調動哲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我區哲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事業的繁榮與發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對本自治區在社會科學、文學、藝術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集體進行獎勵,適用本辦法。
對本自治區在哲學研究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集體進行獎勵,適用本辦法有關社會科學獎勵的規定。
第三條自治區人民政府設立下列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獎:
(一)自治區社會科學突出貢獻獎;
教學藝術中的主體間性研究
互動式教學是高校長期以來的建設目標,但是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往往收效甚微,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于教師對于互動教學中的“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y)認識不足,既不能夠樹立學生的主體性以破除教師的“一言堂”,又不利于教師和學生間的視域融合。
一、師生關系與主體間性
胡塞爾提出的“先驗的交互主體性”,一直是哲學界和教育學界討論的焦點話題,對于將教師和學生凝結為“我們”啟發很大。在教學藝術中反思現代西方哲學對于主體性和主體間性的討論一方面可以提升我們對于師生關系的認識,另一方面可以促成師生間的視域融合。主體性問題并不是一個局限于個體的問題,相反,交往中的人具有“構成主體性普遍網絡的交互主體性”。因此教師只有意識到主體間性的普遍性,才能夠在哲學的高度尊重學生,樹立全程互動的教學藝術。“主體間性”是一種關系的視角,既不偏向自我也不偏向他人,有助于打造教師和學生互為主體的和諧課堂。馬克思主義的教育觀認為:人的本質并不是孤立而抽象的,而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教師和學生同樣都是人際網絡上的網格,嵌入了各式各樣的社會關系網絡,需要用教學藝術不斷地去引導和整合。與此同時,師生關系也應當回歸人與人之間的本質關系,這種關系超越個別的現象,具有普遍的交互主體性,是理性存在物認識世界和把握世界的基礎。也就是說雖然教師和學生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但在千差萬別的經驗現象之下存在著普遍的主體間性。教學藝術可以合理地、適時地處理師生關系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能超越社會決定論,又能避免相對主義。主體間性引導下的教學藝術中既能看到師生關系是不斷變化的,又能維持師生關系的和諧穩定。
二、教師與學生共在
人與人之間的經驗并不是簡單的疊加,我們對于世界的經驗有賴于“主體間性”的先在,如果沒有他者,我們認識不了世界;沒有他者,我們也無從發展,所以教師不能以個體的方式去構建課堂和經驗課堂,他必須尊重和依賴學生,必須在對他來說“陌生的、交互主體經驗的意義上來經驗這個世界”。海德格爾重視他者,認為獨在不能脫離共在,指出“他人只能在一種共在中而且只能為一種共在而不在”。由此可見,與學生共在正是教師最為完整的存在方式,它擺脫了那種唯我獨尊、抱殘守缺的填鴨式教學,對于教師自身的成長也助益頗多。與學生共在有賴于溝通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全程互動的教育模式重視對話,重視在對話中開顯意義,因為“在對話中可以發現所思之物的邏輯及存在意義”。有效的溝通和對話需要兩個以上的主體的結合體和某種穩定的語言的框架。也就是波普爾指出的溝通的前提:“至少把兩個主體結合在一起的交互行為”;“通過語言而建立起來的相對穩定的意義的理解的主體間的框架”。在課堂的語境之下,教師應當積極融入學生并倡導師生間的角色互換。此外,有效溝通不能夠偏重自我或他人,需要溝通理性的指導。哈貝馬斯認為溝通以理性為基礎,行動者“在相互聯系中彼此理解”受此啟發,教師也應當用相互聯系的眼光去看待師生關系,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人際交流,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個環節。人的發展并不局限于自我的成長,而是源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這對于教師和學生都同樣適用。
三、走向審美的教學藝術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哲學與科學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