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微觀角度對“三農“問題的幾點思考
時間:2022-02-19 06:40:00
導語:從微觀角度對“三農“問題的幾點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要幫農民樹立成本意識
下鄉調查農民增收問題,不少農民反映務農增產不增收,有時甚至還要倒貼。詳細了解后感到這是實情。而之所以產生這個問題,除農產品價格低、農業投入費用高這些經常提到的因素外,農民群眾缺乏成本意識、不注重務成本核算,也是其中一條重要原因。
現在,有不少農民缺乏成本意識,多花了錢卻收到相反的效果。如小麥播種:有人每畝播10多公斤種子,實際采用精量或半精量播種只需5-8公斤。這樣,種一畝小麥僅種子就多出5-7公斤,多投入幾十元錢。而且,多投了錢效果并不一定好:播量過大,出苗過密,后期容易倒伏,反而會影響產量,降低收益。還有施肥:不少農民偏愛氮肥,種地時大量使用,結果不但買肥料多花了錢,還造成土壤各類肥料含量不均衡,微量元素缺乏,只是土壤板結,影響了農作物產量。很明白,不計成本實在吃虧不小。
農民務農缺少成本意識的原因,一是受小農經濟的傳統觀念影響,只習慣看收成好不好,不計算投入有多少;二是缺少商品經濟觀念,不習慣也不注重進行成本核算。另外,傳統的耕作習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核算務農成本。還以小麥生產為例:過去小麥高產的秘訣是密植,因為以前小麥分蘗少,播種量要大,苗要密,而現在小麥新品種分蘗較前多了近一倍,還堅持過去的播種量,就會花冤枉錢。同樣,小麥生長中灌溉三遍即可,而不少人認為只有大水大肥才能高產,非要灌五遍,并且采用大水漫灌仍很普遍,這就大大提高了生產成本。
顯而易見,幫助農民群眾建立正確的“成本觀”,樹立成本意識,運用經濟規律和科學辦法來加強成本核算,降低務農成本,提高務農效益,對于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業經濟,是一件事半功倍的好事情。建議各級政府和農業部門要高度重視,像推廣農業科技知識一樣,組織相關力量,制定必要措施,通過相應的工作步驟和具體辦法,向農民群眾宣傳樹立成本意識的重大意義,講解和傳授降低務農成本的具體方法,幫助農民群眾通過降低和減少成本的辦法,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二、幫農民打造農產品品牌
下鄉見到一位種菜能手,他種的菜在本地市場上很搶手,創造過畝均種菜收入3萬多元的紀錄,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曾做過報道,臨近許多鄉村都請他傳授種菜經驗。但是,當建議他注冊一個開發無公害蔬菜的商標品牌時,他卻感到茫然,不知道該怎么邁步。
實際上,類似現象不但在農民中十分普遍,即使在相當多的基層干部中也是同樣。由于傳統農業觀念的影響,農民和農業干部對“品牌”概念比較陌生。他們熟悉播種、管理、收獲等生產環節的精耕細作,也習慣在農貿市場上銷售農產品;卻不善于在銷售環節做文章,更不懂得運用創造品牌、擴大市場覆蓋面這一類方式去提高銷售收入。這就造成了許多農民在享受豐收喜悅之后,又不得不面對產品難銷或被迫低價銷售的困惑,以及增產不增收的后果。
現在,我們正步入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市場經濟。從一定意義講,市場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品牌經濟”。一個成功品牌,可以用集約的方式把產品的質量、服務等綜合信息傳遞到顧客和消費者心目中,不但從而降低顧客搜尋產品信息的成本,同樣也降低生產企業的交易成本,從而帶來交換中的經濟效益。工業是這樣,農業同樣也是這樣。我國加入wto之后,國外不少知名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參與競爭,就是一個例證。為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促進農民增收,各級政府面臨的一個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就是要教育和引導農民(也包括從事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同志),樹立和增強品牌意識,學會打造品牌,以實現在同國內外同類產品的競爭中,取得農產品銷售的優勢地位,掌握市場的主動權。
應當看到,打造農產品品牌是一項綜合性的經濟運作過程。一方面,產品生產者是品牌創立和管理的主體,品牌的創立和管理也必須遵照經濟規律辦事,所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不應該也不可能取代市場對名牌的認定功能;但另一方面又必須承認,鑒于當前農業處于嚴重弱勢的現實,以及長期以來傳統經濟的影響,決定了當前培育和發展農產品品牌過程中,政府不但不能缺位,而且要有所作為:這其中包括加強對創名牌意識的教育,組織對技術質量和管理的輔導,營造生產名牌產品的環境以及組織全方位的優質服務;也包括在推進農業的產業化和標準化,改善市場環境、投資和稅收等層面,采取必要的行政推動措施來促進農產品品牌的培育壯大;還包括動員和支持建立各種農業中介組織,幫助和支持農民自己成立各種合作經濟組織等等。總之,要通過有效工作,把政策戰略導向、農民自身發展和中介組織協調這三者力量有效地整合起來,促進農業市場化的進一步深入和農產品競爭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這既是政府在轉變職能過程中應該著力做好的工作,也是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要幫農民實現“三增”
下鄉調研農民增收問題,了解了一些產業結構調整合理、經濟發展快、農民收入高的先進村的情況,也走訪了幾個農民收入低、社會經濟發展速度比較慢的村子,有一條深刻感受:要幫農民增收,需要先幫他們實現“三增”。
一是要幫“增志”,使農民群眾樹立勤勞致富的緊迫感,堅定立志增收的決心。調查中看到多數后進村的街道泥濘難行,房屋低矮破舊,經濟收入明顯不高,但村民安于閑散無事,推麻將打撲克成風;和他們聊天,明顯感受到這里的群眾雖然也想致富,但習慣懶散,甚至滿足眼前的溫飽,看見別人致富后只羨慕不著急。這種小農經濟思想孕育的傳統習慣,是導致此類地區經濟滯后的重要原因。因而,增收須先“增志”,需要有針對性地加強思想教育,采用實例引導、典型引路、參觀學習、現身說法等切實有效的措施,幫助他們擺脫傳統觀念束縛,“增志”立志,把致富愿望變成自覺行動,從而加快奔小康、促增收的步伐。
二是要幫“增智”,千方百計讓農民的腦袋“富”起來。調查發現,目前農村勞動力中具備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多,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更少。有不少渴求致富的農民,苦于腦袋“貧困”,難以掌握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拚搏的本領,心有余而力不足。這種狀況說明,加快培養和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盡快使農民群眾的腦袋“富”起來,已成為當務之急。只有加大培訓力度,開展卓有成效的科技下鄉,把大批先進適用的農業科技成果送到農村,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科技意識,使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的軌道上來,才能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就業能力,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同時也才能有效擴大農民就業和增收渠道,使農村走上可持續的致富道路。
三是要幫“增視”,拓寬農民群眾的視野,擴大他們的眼界和胸懷,使他們思路開闊?,F在是信息世界,但調查中看到有不少農民信息閉塞,甚至荒疏。農村中多數農民幾乎不看報,也少有農民訂報,他們有限的信息主要從電視里獲取,而看電視卻一般不看新聞。很顯然,信息渠道的這種堵塞不僅直接阻礙農民理解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還嚴重影響他們對市場經濟的認知程度和駕馭水平,使其在瞬息萬變的市場面前束手束腳,在光怪陸離的新變化面前困惑彷徨,甚至感到無路可走,望而卻步。所以,必須下功夫幫助他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拓寬視野,轉變思維方式,使他們能夠敢想敢干,善謀會干,學會適應形勢,抓好機遇,揚長避短,結合實際,不斷走出新的增收路子。
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實現以上“三增”,需要干部們去農村開展幫農增收工作時,重視講道理,說實情,在教育引導和啟迪群眾方面見實效?,F在,各級都十分重視農村工作,都在出主意想辦法,希望能幫助農民增加收入。但幫助農民增收簡單急躁不行,行政命令更不行;不能強迫農民走領導認定的“致富路”,更不能代替農民拿主意。幫助農民實現“三增”,啟發他們實現增收的主動性、自覺性,提高主觀能動性,這盡管不會立竿見影,難見轟動效應,則可能事半功倍。建議大家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