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閱讀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2 18:14:5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本閱讀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文本閱讀論文

閱讀超越文本管理論文

我上《鳥的天堂》一課時,有一個教學片段印象特別深:

師:同學們,剛才讀書時,你們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請提出來。

生:課文中說:“那翠綠的顏色——在顫動。”我不明白“新的生命

在顫動”指的是什么,作者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呢?

師;哪位同學來談談你的理解?

生;作者是在黃昏時候到那兒去的,這時候,小鳥都回窩了,躲在大榕樹上,只是偶爾撲撲翅膀。當小鳥撲翅膀時,綠葉就晃動起來。可是綠葉太多了,課文中說是“不留一點縫隙”,所以作者看不見躲在樹上的小鳥,但是他卻感受到了“生命在顫動”。

查看全文

語文閱讀文本管理論文

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積極提倡。”然而不少老師認為閱讀教學中由于教學任務重,沒有更多時間和適合的內容組織開展語文綜合性。這種理解是有失偏頗的!其實,閱讀文本中有許多內容可以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它們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生長點,只要我們教師持有綜合性學習的理念,閱讀文本中這樣的內容是可以挖掘出來的。在教學中我緊扣閱讀文本中的內容,適時的組織一些綜合性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下面我就結合蘇教版第九冊教材中《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談談閱讀教學中實施綜合性學習的一些策略。一、營造情境,布置綜合性學習任務。提示課題后,我簡單地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待學生的回答說到以下兩點:(1)“我”的爸爸是聯合國的一名軍事觀察員,在一次維和行動中壯烈犧牲。(2)“我”通過聯合國(前任)秘書長加利向全世界呼吁和平時,我便播放了一些相關的音像資料,通過一組反映當今世界仍不太平的資料,表現了戰爭和流血沖突給無辜的人們帶來的不幸,尤其是給母親和孩子帶來的不幸。例如,因戰爭失去親人和家園的阿富汗兒童的資料,巴以沖突中無助的巴斯坦婦女和孩子的資料,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中被美國導彈奪去生命的中國記者許杏虎、朱穎夫婦的照片及其家人悲痛欲絕的畫面,美國攻打伊拉克所造成的伊拉克人民流漓失所等資料,資料放完后,我便引導學生談感受,鼓勵學生將心里的話說出來,特別是把愛和恨的感情表達出來。隨著學生聲淚俱下的訴說,我便向學生明確本節課的任務:從同學們的發言中可以看出,大家都期昐著這個世界不再有硝煙,盼望和平早一天真的降臨。課中老師將讓同學們當一回小記者,采訪課文里的人物,通過自己的報道,為世界的和平事業做出自己的努力。二、初讀課文,選擇綜合性學習的內容。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邊讀課文邊引導思考:在這封中國孩子致聯合國(前任)秘書長的信中一共出現了哪幾個人物?你準備采訪哪一位?并提示學生可借助字典、詞典去解決自讀課文中遇到的不認識的字和不懂的詞,實在弄不懂的,向老師提出來,由老師加以點撥和指導。這里要指出的是教師要做好相關資料的準備:維和、聯合國、藍盔、軍事觀察員、法西斯。在解決這些詞的過程中,可借助事先準備的資料,向學生作形象的介紹。學生讀完全文后,組織交流,就課文中出現了哪幾個人物形成一致的結論:“我”、媽媽、身在天國的爸爸、聯合國(前任)秘書長加利。最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各自擇定將要采訪的對象。三、研讀課文,擬定綜合性學習的提綱。隨著教學的深入,我讓學生按照所擇定的采訪對象自由組合成相應的4個采訪小組。要求各個采訪小組先研讀與自己采訪對象相關的課文內容擬寫采訪提綱。(提綱要緊扣課文中描述的采訪對象的有關情況設計,讓被采訪的人有話可說。)交流時,以學生所選擇的采訪對象為板塊,逐個交流。交流過程中,相機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中的一些重點句段(課件出示朗讀內容)。在讀的過程中,借助課件營造情境,引導學生讀出感情,在讀中領悟文章的內涵。在交流中,鼓勵學生互相評價,并引導各采訪小組接受好的建議。對本組的采訪提綱作適當的修改。各個板塊的采訪提綱舉例:采訪“我”的:加利秘書長收到你的信了嗎?他有沒有給你回信?那頂藍盔你還保存著嗎?在你的記憶中,你的爸爸是一位怎樣的爸爸?你的理想是什么?采訪媽媽的:雷利的爸爸離開你已好幾年了,令您最難忘的是什么?您現在最想說的是什么?采訪身在天國的爸爸的:您當年在維和行動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您后悔嗎?您想對您的孩子說些什么?采訪加利秘書長的:雷利的信您收到了嗎?您認為怎樣才能實現人類的真正和平?您想對那些在戰爭和沖突中失去親人的人們說些什么?四、設境演練,組織綜合性學習活動。提綱擬定完后,我請12名學生到講臺前,分成4個小組,分別扮演“我”、媽媽、身在天國的爸爸、聯合國秘書長加利。每個采訪小組選派一名學生,以小記者的身份采訪事先確定好的采訪對象。采訪開始前,我提醒擔任采訪任務的小記者和被采訪的同學都要吸收前幾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學習成果,力求禮貌大方、用語得體、表述清晰,并要求在說的時候帶有感情;采訪過程中,教師可視具體情況作必要的指導;每一個小記者采訪結束后,教師作簡要的點評。“語文綜合性學習既是一種學習形態和方式,突破了課內課外、科內科外……通過學習形式的多樣化,實現生生互動、主動發展,同時,又是語文學習的內容組塊,是聽、說、讀、寫并列的一塊,屬于學科本位綜合課程”從這一意義上講,語文綜合性學習與閱讀材料的互相融合,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形成。以上這一教學是緊密結合閱讀材料所開展的一次綜合性為學習,不僅深化了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鍛煉了自己運用語言的能力,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查看全文

影像閱讀時代文本管理論文

中文提要

時下,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已屢見不鮮,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代人的閱讀心理由文字向圖像的轉變。但這種接受轉換有時會產生一種歧義性閱讀,特別是影像消解了原著中思想的沉重和所謂“哲理性”。從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到電影《布拉格之戀》,通過對小說與影片的對比閱讀,我們不難發現,盡管電影在情節上忠實于小說原著,也對小說進行了適合于電影的改寫,但是電影以其華美的視覺沖擊、曲折的影像敘述、誘人的展示,在撇開小說中那種哲理性的議論和闡述的同時,反而完成了電影所能揭示的別的東西。

外文提要

TheadaptationfromliteraturemasterpieceintomovieandTVworkshasbeenacommonculturephenomenoninthesedays.Bythecomparisonofthenovelandthemovie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theessaypointsoutthattheadaptationactuallydeconstructstheprogenitor,butitgivesspectatorsthespecialexperiencethroughscreenasanothermethodofreadingliteraturemasterpiece.

關鍵詞:

文字影像深度復調后影像閱讀時代

查看全文

影像閱讀時代文本管理論文

中文提要

時下,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已屢見不鮮,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代人的閱讀心理由文字向圖像的轉變。但這種接受轉換有時會產生一種歧義性閱讀,特別是影像消解了原著中思想的沉重和所謂“哲理性”。從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到電影《布拉格之戀》,通過對小說與影片的對比閱讀,我們不難發現,盡管電影在情節上忠實于小說原著,也對小說進行了適合于電影的改寫,但是電影以其華美的視覺沖擊、曲折的影像敘述、誘人的展示,在撇開小說中那種哲理性的議論和闡述的同時,反而完成了電影所能揭示的別的東西。

外文提要

TheadaptationfromliteraturemasterpieceintomovieandTVworkshasbeenacommonculturephenomenoninthesedays.Bythecomparisonofthenovelandthemovie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theessaypointsoutthattheadaptationactuallydeconstructstheprogenitor,butitgivesspectatorsthespecialexperiencethroughscreenasanothermethodofreadingliteraturemasterpiece.

關鍵詞:

文字影像深度復調后影像閱讀時代

查看全文

閱讀文本有效利用管理論文

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積極提倡。”然而不少老師認為閱讀教學中由于教學任務重,沒有更多時間和適合的內容組織開展語文綜合性。這種理解是有失偏頗的!其實,閱讀文本中有許多內容可以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它們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生長點,只要我們教師持有綜合性學習的理念,閱讀文本中這樣的內容是可以挖掘出來的。在教學中我緊扣閱讀文本中的內容,適時的組織一些綜合性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下面我就結合蘇教版第九冊教材中《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談談閱讀教學中實施綜合性學習的一些策略。

一、營造情境,布置綜合性學習任務。

提示課題后,我簡單地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待學生的回答說到以下兩點:(1)“我”的爸爸是聯合國的一名軍事觀察員,在一次維和行動中壯烈犧牲。(2)“我”通過聯合國(前任)秘書長加利向全世界呼吁和平時,我便播放了一些相關的音像資料,通過一組反映當今世界仍不太平的資料,表現了戰爭和流血沖突給無辜的人們帶來的不幸,尤其是給母親和孩子帶來的不幸。例如,因戰爭失去親人和家園的阿富汗兒童的資料,巴以沖突中無助的巴斯坦婦女和孩子的資料,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中被美國導彈奪去生命的中國記者許杏虎、朱穎夫婦的照片及其家人悲痛欲絕的畫面,美國攻打伊拉克所造成的伊拉克人民流漓失所等資料,資料放完后,我便引導學生談感受,鼓勵學生將心里的話說出來,特別是把愛和恨的感情表達出來。隨著學生聲淚俱下的訴說,我便向學生明確本節課的任務:從同學們的發言中可以看出,大家都期昐著這個世界不再有硝煙,盼望和平早一天真的降臨。課中老師將讓同學們當一回小記者,采訪課文里的人物,通過自己的報道,為世界的和平事業做出自己的努力。

二、初讀課文,選擇綜合性學習的內容。

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邊讀課文邊引導思考:在這封中國孩子致聯合國(前任)秘書長的信中一共出現了哪幾個人物?你準備采訪哪一位?并提示學生可借助字典、詞典去解決自讀課文中遇到的不認識的字和不懂的詞,實在弄不懂的,向老師提出來,由老師加以點撥和指導。這里要指出的是教師要做好相關資料的準備:維和、聯合國、藍盔、軍事觀察員、法西斯。在解決這些詞的過程中,可借助事先準備的資料,向學生作形象的介紹。學生讀完全文后,組織交流,就課文中出現了哪幾個人物形成一致的結論:“我”、媽媽、身在天國的爸爸、聯合國(前任)秘書長加利。最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各自擇定將要采訪的對象。

三、研讀課文,擬定綜合性學習的提綱。

查看全文

閱讀文本鑒賞性管理論文

師:同學們,剛才讀書時,你們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請提出來。

生:課文中說:“那翠綠的顏色——在顫動。”我不明白“新的生命

在顫動”指的是什么,作者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呢?

師;哪位同學來談談你的理解?

生;作者是在黃昏時候到那兒去的,這時候,小鳥都回窩了,躲在大榕樹上,只是偶爾撲撲翅膀。當小鳥撲翅膀時,綠葉就晃動起來。可是綠葉太多了,課文中說是“不留一點縫隙”,所以作者看不見躲在樹上的小鳥,但是他卻感受到了“生命在顫動”。

師:你能聯系上下文理解,很會讀書。還有別的見解嗎?

查看全文

參考文獻標注方法

在GB/T7714-2005《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中,規定參考文獻標注方法采用“順序編碼制”和“著者-出版年制”.學術期刊往往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點和編輯習慣選擇參考文獻標注方法,較少從學術研究過程的角度、從作者和讀者的角度考量如何選擇適宜的標注方法。在當下的學術期刊與作者的關系中,期刊居于強勢地位,對于參考文獻標注方法,作者通常只能無條件地服從期刊的要求;但若放在知識創造、學術傳播的大視野下,參考文獻標注方法的選擇就有重新審視的必要。在學術研究過程中,參考文獻在以下2個環節產生直接作用:一是文獻閱讀---學習、吸收知識;二是論文撰寫---傳播新知識。因此,參考文獻標注方法的選擇必然會影響到這2個環節的效率。

1、參考文獻標注方法對文獻閱讀效率的影響。

1.1不同文本形態中參考文獻標注方法對閱讀效率的影響不同。

文獻閱讀是學習、吸收知識的重要方法。在客觀層面,知識體系的復雜程度是決定文獻閱讀效率即知識吸收效率的主要因素,而知識的附載形式(本文指學術論文)的文本形態也會影響閱讀效率。

目前,文獻的文本形態可基本分為紙質文本和電子文本2類。

紙質文本強調所蘊含信息的連貫性和整體性,即盡可能在當前閱讀頁面獲得更多、更完整的信息。所謂連貫性,是指前后文信息銜接緊密、層層遞進,沒有大的跳躍和斷裂;整體性則是指文本信息邏輯完整、自成一體,不需要頻繁跳出文本之外補充新信息。

查看全文

高考英語閱讀文本復雜度研究

摘要:選取2016—2021年浙江省高考英語“一年兩考”30篇閱讀理解文本建立小型語料庫,使用國外自然語言處理器Coh-Metrix對文本復雜度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高考閱讀選材廣泛、體裁豐富,在文本長度、詞匯難易度、二語易讀性等方面較好地反映了《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和《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此,教師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應注重選材廣泛,豐富學生閱讀體驗;注重提升學生閱讀速度,培養學生快速獲取信息的能力;加強閱讀訓練,夯實學生的語言基礎,以有效提升英語教學質量。

關鍵詞:英語高考;閱讀理解;文本復雜度;Coh-Metrix

一、研究背景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聽、說、讀、看、寫是開展英語學習活動必備的語言能力。其中,閱讀作為接收和理解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不僅有助于學生獲取大量有效信息,正確地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學習國外的先進知識和技術,培養國際視野,而且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其他語言運用技能。閱讀理解作為各類大型考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考試內容和分值上都占據較高比例。閱讀理解研究也一直是高考英語試題研究的熱點。Coh-Metrix是由美國孟菲斯大學的亞瑟·格雷澤(ArthurC.Graesser)和丹妮爾·麥克納馬拉(DanielleS.McNamara)等人研發的一個基于網絡的文本分析工具,其理論原理是影響閱讀理解的多層面理論框架由詞匯、句法、篇章格局、指稱性情景模式、體裁和修辭結構、讀者和寫作者/說話人和聽者之間的語用交際六個維度組成[1]。目前,國內主要使用Coh-Metrix測量指標研究對寫作連貫性和二語寫作產生影響的因素,極少數研究者使用Coh-Metrix分析考試中的閱讀語篇。江進林、韓寶成使用Coh-Metrix工具,從8個維度分析大學英語六級、托福和雅思閱讀語篇的易讀性,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對三組閱讀語篇難度進行比較[2];黃麗燕、王嘉櫻使用Python和Coh-Metrix工具,比較浙江“一年兩考”閱讀理解文本的難度差異[3]。本研究選取浙江省“一年兩考”(2016—2021年)的30篇高考英語閱讀理解文本建立小型語料庫,使用國外自然語言處理工具Coh-Metrix,從文本類型、文本長度、詞匯難易度、二語易讀性等多個維度出發,分析高考閱讀文本的復雜度,為高考英語內容的效度驗證提供實證數據。

二、研究設計與過程

(一)研究工具

查看全文

解析解讀文本的方法

現代的閱讀理念認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閱讀中要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要讓他們自己進行閱讀實踐,通過獨特的閱讀體驗,在感受、思考的過程中鍛煉思維、得到收獲、形成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達到上述目的,我認為可以指導學生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來解讀文本:

一、明確閱讀目的,解讀文本

每個文本都有讓讀者了解和掌握的東西,比如字詞句、文章結構、寫作順序、寫作手法和表達方式、語言的特點等等。當然,我們并不能在一篇文章中把所有的東西都學會,而要有所側重。如魯迅的散文詩《雪》,閱讀的目的是:

1、學習文章運用強烈的對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作品中閃現出的理想光芒與對生活的熱愛。明確了目的,學習上就能有的放矢。在教學中我著重引導學生掌握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寫作的手法。這樣安排,簡化了教學程序,節省了學習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把握閱讀步驟,解讀文本

查看全文

沉浸式閱讀教學實踐研究

議論文教學一直以來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教師若采用恰當的教學方式,可消除學生學習議論文的恐懼心理,減少議論文的理解障礙,并能感受議論文的文體之美。筆者在近年來的教學實踐中運用沉浸式閱讀教學嘗試議論文教學,發現與傳統閱讀教學方式相比,沉浸式閱讀教學具有獨特的效果。

一、“沉浸式”閱讀教學的內涵與特征

“沉浸式”這一概念源引自加拿大首創的“沉浸式雙語教育”,是指掌握一種語言的學童進入到另一所以第二種語言為教學語言的學校,教師用第二語言教授學科內容,從而培養出母語和第二語言一樣精通的人才,[1]其特征是創造語言環境,使用第二語言,進行其它學科教學。將這一概念引入漢語的教學,在我國已有了初步的探索性實踐。2006年蘇州市初中語文教學研究組的教師們,率先在語文教學界提出了“沉浸式”語文教學模式,并基于江蘇省重點課題《初中語文“沉浸式”教學研究》開展了專題研究,研究成果也已以專著形式出版。[2]作為該課題子課題之一的負責人,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了不同體例文章的“沉浸式”教學,尤其是議論文“沉浸式”閱讀教學。語文沉浸式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沉浸理論,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接近純粹的、經典的語言環境,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努力地“沉入”文本,浸潤在母語純正的語言氛圍之中,從而獲得最佳的學習體驗,更有效地提高基本的語文素養。在議論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應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反復地“讀、疑、想、議”,讓學生“浸潤”在所學文本中,讀出疑問、讀出矛盾、讀出味道,從而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主觀思想,感受議論文語言的魅力。議論文沉浸式閱讀不僅是一種教學策略,更可以作為一種教學方式,運用于初中語文不同文體文章的教學中。它不僅可以提高議論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創設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的課堂環境。其特點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①從處理教材的方式看,議論文沉浸式閱讀教學具有整體性。②從學習引導的策略看,議論文沉浸式閱讀教學具有激勵性。③從教學活動的實施來看,議論文沉浸式閱讀教學具有生成性。

二、議論文沉浸式閱讀教學案例設計與實施

筆者曾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以初中學生所接觸的第一篇議論文《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3]為例,進行了議論文沉浸式閱讀教學的嘗試,從中探索到議論文沉浸式閱讀教學的一些方法、步驟及實施過程。以下就此教學設計作一簡單描述。

1.指導學生從疑問中讀出作者的創作意圖達到沉浸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