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相關知識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1 04:32: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醫學相關知識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雙軌式教學方法在醫學見習教學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以問題為導向(PBL)結合以案例為中心雙軌式教學方法在臨床醫學本科生核醫學見習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級216名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按學號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108名。對照組以傳統核醫學教學模式進行授課,試驗組以PBL結合以案例為中心雙軌式教學方法進行授課。比較兩組的教學效果滿意度、兩組學生對輻射防護相關知識的認知情況、兩組學生的見習課隨堂測驗和理論考核成績。結果試驗組的教學效果滿意度為92.59%,高于對照組的8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的放射診療法律知識、核醫學基本理論知識、輻射防護原則、輻射防護設施及防護用品、輻射防護應急演練認知合格人數占比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的見習課隨堂測驗與理論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PBL結合以案例為中心雙軌式教學方法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顯著提高學生的核醫學認知和考核成績,其教學效果優于傳統教學法,值得在核醫學見習教學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以問題為導向;雙軌式教學方法;核醫學
核醫學是醫用放射性核素集中使用的學科,核射線是核醫學臨床工作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即核醫學的每一項診療工作都離不開核射線,掌握核射線的基本知識和防護措施是對從事核醫學專業人員的基本要求[1-3]。放射防護知識枯燥抽象、公式計算復雜,內容繁多、不易掌握,因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學習興趣不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欠佳等問題[4-5]。在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停留在簡單記憶背誦層面,較少主動思考,且容易忽略知識的應用和知識的系統性,主體性發揮明顯不足;該教學模式缺少對學生科學研究探索素養的培養,已與現代教學不相適應[6-7]。以問題為導向(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學法即以學生為核心,以問題為基礎,由精選問題、界定問題、解析問題、展示成果、總結與反思5個環節組成,旨在培養學生主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案例為中心即教師根據教學任務要求,運用精心挑選出來的案例材料使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中,以案例指導和啟發學生主動查閱資料、獨立思考或者團隊協作,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因此,PBL結合以案例為中心的雙軌式教學方法日益受到重視,該教學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創新性地運用知識、主動提出并思考解決問題、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等能力[8-9]。本研究主要探討PBL結合以案例為中心雙軌式教學方法在核醫學見習教學中的應用價值,現將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級216名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為研究對象,按學號將其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08名。試驗組年齡19~23歲,平均年齡(20.51±1.43)歲;男生49名,女生59名。對照組年齡19~23歲,平均年齡(20.86±2.21)歲;男生47名,女生61名。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教材:兩組均使用張永學、高再榮主編的《核醫學》第3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見習教學內容包括核醫學檢查和治療項目、患者溝通及宣教、放射性藥物配制及注射、輻射防護和放射性廢物處理等。核醫學科顯像包括鉬-锝發生器、放射性標記藥物、SPECT/CT、PET/CT;放射性核素治療包括89Sr和云克治療骨轉移瘤、碘131(131I)治療甲狀腺癌及其轉移灶等。
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預防醫學認知探討
摘要:探究臨床醫學專業醫學生對預防醫學學科的認知及態度的變化,為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預防醫學教學和課程設置的改進提供參考和依據。經調查發現,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對于預防醫學學科的態度有較大改善,特別對預防醫學學科的學習興趣有所提升,更期望學習的內容包括傳染病的預防策略、預防醫學的實踐方法和疫苗的研發等相關知識。如何進一步加強臨床醫學教育中的醫防結合,如何培養具備良好的臨床知識和實踐能力,同時具備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重大傳染病防控能力的復合型醫學人才以適應我國“大衛生、大健康”的發展需求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臨床醫學;預防醫學;教學改革;復合型人才
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過程中,我國醫學教育的供給水平和支撐能力接受了嚴峻挑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暴露了復合型醫療人才的缺乏,同時也暴露出現今醫學教育中醫防割裂的弊端[1-4]。如何在醫學教育改革實踐中,開展臨床與預防融合,這對醫學教育改革尤為重要[5-7]。而開展醫學教育改革的前提,就是與時俱進地掌握目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對預防醫學學科的認知和態度的變化。因此,本研究旨在對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開展預防醫學專業的認識及態度的問卷調查,以便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預防醫學教學和課程設置的改進提供參考和依據。
1對象和方法
1.1調查對象
以揚州大學醫學院430名全日制全國統一招生的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為研究對象,所有本科生對研究內容均知情同意。共發放問卷430份,回收有效問卷42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8.60%(424/430)。
醫學生理學病例教學分析
生理學作為重要的醫學基礎學科,其包括很多后續課程,如病理學、藥理學、病理生理學、內科學以及兒科學等的相關內容。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大多數醫學院都會存在這種現象,即學生的生理學學習成績一直很難得到提高。為了解決這種問題,教師將一些典型的病例應用于生理教學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醫學教學中,教師通過這種方式進行教學,不僅有效地提高醫學專業的學生對生理學相關知識的理解和實際運用能力,還能夠使學生在學習中逐漸養成解決問題的良好思維方式[1]。
1醫學生理學典型病例教學策略的提出
醫學生理學是研究生物體及其各組成部分的正常功能活動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生理學教學時,要合理運用臨床知識進行講授。因為學生對生理學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是以臨床應用為前提的。因而對臨床病例的分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對生理學的學習能力。根據當前一些相關的醫學院校的調查顯示,大多數生理課程都是在二年級才開設的。這時學生剛結束醫學公共課程的學習,因而對人體、疾病的認識還不夠清楚,這就造成學生學習生理課時經常存在盲目性,這些盲目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缺乏對相關生理活動在病理因素上存在的變化規律的認識和了解,使得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的過程中不能夠有效的獲得臨床辯證分析的能力;二是缺乏對某一生理活動與整個機體活動關系的理解和認識,使得學生在學習中不能夠較好地把握學習的重點;三是缺乏對所學的生理學知識與臨床工作關系的認識,使得大多數學生不能夠對自身學習的知識產生興趣。對于這些問題,無論是教師還是學校都要采取解決措施。為了能夠更好的提高醫學生理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采用典型病例的教學策略來進行教學。這種教學策略,具體來說就是:根據生理學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知識點,選擇有代表性的典型病例來開展教學。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夠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來融入不同形式的教學環節。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2]。
2醫學生理學典型病例教學策略的制定與應用
相關的課程小組在對當前醫學生理學典型病例教學策略進行制定時,可以先根據自身的經驗來對學生進行相關的問卷調查,然后再由部分教師組織教研來確立生理學課程中引入典型病例的相關知識點以及對病例的選擇標準,之后再讓專業的教師來對選擇的病例進行篩選。在這過程中,教師還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來對這些典型病例進行適當的加工,這樣能使各個知識點都有相應的病例來解釋。在制定完成后,教師就可以在課堂教學上通過典型病例給學生進行講解。對于生理學典型的病例教學策略,有以下幾點。2.1授課前懸疑病例導入法.教師在進行生理學教學時,要能夠根據其講解的主要內容提出針對性的相關病例,進而能夠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帶著懸念和疑問進入到其講解的內容當中。這種方式的教學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對教師講解內容的興趣,而且還進一步的提高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比如,當教師講解關于“腎上腺內分泌”這節知識時,其就可以針對教學的重點,也就是糖皮質激素。為了能夠讓學生較好的理解這節知識,教師可以設置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通過設置相關的問題來消除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畏懼心理,使得學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對這節知識的興趣和熱情。當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被帶動起來后,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也就會變得集中起來。因而學生在教師講解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也就能夠很快地抓住知識的精髓[3]。2.2授課中病例舉例法。教師在講解生理學基礎的過程中,要能夠引入相關具體的病例來給學生講解,同時教師還要能夠充分利用課堂所教的知識讓學生探討這些疾病的發生以及發展規律,這種方式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對生理學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實際運用能力。比如,教師在講解“甲狀腺內分泌”這節內容時,可以給學生提出以下幾個問題:(1)在講解甲狀腺激素促進生長發育的作用后,針對其促進生長作用的特點,與生長素對比后,可對學生進行提問:“是什么原因使得幼年時期缺乏生長素導致侏儒癥,而幼年時期缺乏甲狀腺激素導致呆小癥?”(2)在講解甲狀腺調節新陳代謝的作用后對學生提問:“甲亢患者出現怕熱喜涼以及食量大卻日漸消瘦的原因是什么?”通過對學生提出這幾個問題能夠啟發學生對這節知識點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學習。總之,通過這種方式進行教學,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生對生理學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還能進一步的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2.3授課結束病例提問法。教師在講解完相關的理論內容后,其可以根據自身教學的重點選取幾個典型的病例,讓學生結合自身學習的相關知識來對臨床現象進行相應的解釋,并且還要提出對疾病的治療原則和看法,通過這種方式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習的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比如,教師在講解關于“尿的生成和排出”和“胰島內分泌”這部分知識時,在完成教學后,就可以提出問題:“糖尿病患者為什么會出現多食、多尿、多飲以及體重持續減輕的臨床癥狀?”學生在對這個問題的討論中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其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并且擴展了學生在生理學知識上的視野[4]。
3結論
雙軌式教學方法在臨床醫學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以問題為導向(PBL)結合以案例為中心雙軌式教學方法在臨床醫學本科生核醫學見習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級216名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按學號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108名。對照組以傳統核醫學教學模式進行授課,試驗組以PBL結合以案例為中心雙軌式教學方法進行授課。比較兩組的教學效果滿意度、兩組學生對輻射防護相關知識的認知情況、兩組學生的見習課隨堂測驗和理論考核成績。結果試驗組的教學效果滿意度為92.59%,高于對照組的8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的放射診療法律知識、核醫學基本理論知識、輻射防護原則、輻射防護設施及防護用品、輻射防護應急演練認知合格人數占比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的見習課隨堂測驗與理論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PBL結合以案例為中心雙軌式教學方法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顯著提高學生的核醫學認知和考核成績,其教學效果優于傳統教學法,值得在核醫學見習教學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以問題為導向;雙軌式教學方法;核醫學
核醫學是醫用放射性核素集中使用的學科,核射線是核醫學臨床工作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即核醫學的每一項診療工作都離不開核射線,掌握核射線的基本知識和防護措施是對從事核醫學專業人員的基本要求[1-3]。放射防護知識枯燥抽象、公式計算復雜,內容繁多、不易掌握,因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學習興趣不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欠佳等問題[4-5]。在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停留在簡單記憶背誦層面,較少主動思考,且容易忽略知識的應用和知識的系統性,主體性發揮明顯不足;該教學模式缺少對學生科學研究探索素養的培養,已與現代教學不相適應[6-7]。以問題為導向(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學法即以學生為核心,以問題為基礎,由精選問題、界定問題、解析問題、展示成果、總結與反思5個環節組成,旨在培養學生主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案例為中心即教師根據教學任務要求,運用精心挑選出來的案例材料使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中,以案例指導和啟發學生主動查閱資料、獨立思考或者團隊協作,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因此,PBL結合以案例為中心的雙軌式教學方法日益受到重視,該教學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創新性地運用知識、主動提出并思考解決問題、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等能力[8-9]。本研究主要探討PBL結合以案例為中心雙軌式教學方法在核醫學見習教學中的應用價值,現將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級216名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為研究對象,按學號將其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08名。試驗組年齡19~23歲,平均年齡(20.51±1.43)歲;男生49名,女生59名。對照組年齡19~23歲,平均年齡(20.86±2.21)歲;男生47名,女生61名。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教材:兩組均使用張永學、高再榮主編的《核醫學》第3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見習教學內容包括核醫學檢查和治療項目、患者溝通及宣教、放射性藥物配制及注射、輻射防護和放射性廢物處理等。核醫學科顯像包括鉬-锝發生器、放射性標記藥物、SPECT/CT、PET/CT;放射性核素治療包括89Sr和云克治療骨轉移瘤、碘131(131I)治療甲狀腺癌及其轉移灶等。
兒科影像學繼續教育研究
1學好兒科學相關知識,是做好兒科影像臨床工作的基礎
成像是工具和手段,歸根到底是用來“看病”,因此必須了解“病”。在醫學上,小兒與成人有許多不同之處,年齡越小,差別就越大,絕不僅僅是縮小版的成人。兒科學的研究對象從胎兒到新生兒、嬰幼兒、學齡前兒童、學齡兒童及青春期青少年,這段時期的特點是全身組織和器官逐步成長,體格、心理和精神行為均在不斷發育的過程,遺傳性先天性疾患最為多見,感染性和其它后天性病癥容易發生,環境因素對機體的影響也非常明顯,這個階段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遠遠超過成人時期。正是由于小兒解剖、生理及病理等方面有特點,疾病譜與成人不同,而且病死率高,所以加強及鞏固兒科學相關知識非常重要。只有熟知了相關的知識、理論,才可能得出正確的影像診斷,才可能及時幫助解決臨床問題。學好兒科學相關知識,能幫助影像醫生形成正確的兒科影像診斷思路。系統地學習兒科學相關知識,可以讓我們對兒科生理病理特點、兒科疾病的種類及特點有一個總的了解,結合具體臨床工作,逐步形成兒科影像思維方式。這對于非兒科系畢業的醫學生、綜合醫院的進修醫生可能更為重要。比如:在成人,上縱隔增寬首先要想到腫瘤;而在兒童,要想到可能是胸腺。兒童在5歲以前,胸腺都可能比較大,在胸片上顯得很突出,20歲以后則不應再表現突出了。再如:兒童惡性腫瘤潛伏期短,生長迅速,侵襲性強,罕見與環境中的致癌因素有關;以白血病最多見,其次是腦腫瘤、淋巴瘤、神經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軟組織肉瘤及胚胎性癌等。而成人惡性腫瘤多與環境致癌因素有關,多見上皮性腫瘤,如胃腸道癌、肺癌、膀胱癌等。學好兒科學相關知識,臨床工作中不易漏診誤診。兒科臨床工作中,常常遇到許多先天發育異常、發育畸形,小兒全身各個系統器官均可發生,而且在一個患兒、甚至一個系統器官常常會合并存在多種和或多處畸形,其中許多是必須進行手術矯正或切除的;熟悉相關兒科學及胚胎學理論知識,則不易漏診誤診。比如,小兒食管閉鎖與氣管食管瘺可同時存在,也可分別發生,形態變化也多樣;而食管閉鎖與氣管食管瘺本身又常伴有多種器官、不同程度的其他先天性畸形,大約接近一半的比例。常見的多發異常為VACTERL(V代表骨性脊柱異常,A為胃腸道閉鎖,C為先天性心臟病;TE為其他的氣管食管異常,R為腎臟及遠端泌尿道異常,L為肢體異常)聯合體。此外,還可伴有唇裂、腭裂、后鼻孔閉鎖和狹窄等等。治療和預后與伴發的異常、以及異常的部位及程度密切相關。再如,胚腎最初位于盆腔內,隨著腹部的生長,腎臟逐漸上升,并旋轉了90度。到妊娠的第9周,其觸到腎上腺,到達了最終的位置腎窩。在胚腎自盆腔上升和旋轉過程中的發育障礙就可形成異位腎和腎軸旋轉不良。知道這些,就很好理解為什么會有盆腔異位腎;在影像檢查時,若一側腎窩空虛,則應繼續向下尋找看看是否有異位腎。不過,胚腎上升過了進入胸腔這種少見的情況也會有。不同疾病有相同或相似的形態、功能及代謝改變時可以表現出相同或相似的影像學改變,即異病同影:而同種疾病在不同時期或不同狀態下可以出現不同的影像學表現,即同病異影;這時除了考慮綜合應用多種影像檢查技術外,密切結合相關臨床資料尤為重要,因此必須有一定的相關臨床認識。學好兒科學相關知識,有助于做好治療前后的影像評估工作。比如,先天性膽總管囊腫,切除囊腫作膽總管近端(或肝管)空腸Roux-Y式術或間置空腸膽管十二指腸吻合術是普遍采用的術式,可以達到去除病灶和使胰膽液分流的目的,了解了這些術式,就會明白術前后影像評估的要點,才能看明白術后的影像改變。
2學好兒科學相關知識,是開展兒科影像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礎
醫院的核心工作是治病救人,醫療服務行業的主旨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滿意的醫療服務和健康保障,這是醫學科研工作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臨床工作中遇到或發現的問題,往往是人類醫學科學發現和進步的起點。縱觀現代醫學的歷史,就是一部臨床與科研緊密結合、互相推動的發展史。無論是臨床型研究,還是基礎研究,皆非憑空而來,都是來自于臨床實踐、臨床需要,而前者與臨床實際關系更為緊密。臨床科學研究應該緊緊圍繞臨床工作,以解決臨床疾病的診療為目的,發展新技術新方法、提高認識,因此好的科研工作會促進臨床工作的進步,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作為兒科影像醫生,開展科研工作僅僅懂得影像技術、影像學表現顯然是不夠的,要懂得兒科臨床疾病,要有豐富的兒科學相關知識,這是我們科研工作的基礎與源泉。另一方面,在開展科研工作時,要努力學習兒科學相關知識、積極與臨床科室溝通、協作,多學科共同研究同一兒科課題,往往事半功倍,而結果可能會更深入、更科學,更能為臨床提供依據。
3學好兒科學相關知識,是做好兒科影像教學工作的重要條件
兒科影像教學工作離不開影像學,自然也離不開兒科學,這就要求教師要有一定的兒科學知識水平。沒有扎實的兒科學相關知識,不懂兒科疾病譜,沒有兒科影像診斷思維的教師,必然做不好兒科影像教學工作。兒科影像教學工作的主要對象包括醫學影像系學生、兒科系學生、放射科住院醫師及進修醫師。教師決不可“就影論影”,忽視了疾病本身的規律,并將這種片面的學習思維方式傳給學生,尤其是缺乏兒科學培訓的學生。相對來說,兒科影像學一向不被大家所重視。但由于小兒的發育不成熟、不同年齡疾病的特殊性,我們不能簡單套用成人影像標準進行診斷;小兒不同年齡、不同疾病的檢查方法及檢查技術、對比劑種類及劑量可能都會有所不同;許多影像診治手段風險很大,須熟知適應證、禁忌證及并發癥的急救措施。所以,無論是教師還是學員,都應該重視兒科學相關知識的學習,提高對兒科疾病的認識。兒科醫學工作的目的是盡可能使兒童獲得最佳生活質量及健康。只有健康的兒童,才有健康的未來、健康的世界。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兒科學相關知識的學習,重視兒科影像學的提高。
重癥醫學教學探討
PBL是一種以問題為核心基礎,醫學專業人員作為主體,在教師的參與與指導下,所形成的一種教學模式,PBL教學模式多數是在小組討論下進行的,共同圍繞著某一項醫學病例或者專項題目進行討論與學習[1]。PBL教學模式更強調主動學習性,提出問題十分明確,十分重視醫學專業人員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2-3],PBL教學當中,設置的教學情境均十分真實復雜,將學習完全融入到情境當中,學習任務真實,學習人員需要通過自我探索以及相互合作來解決問題,從而提高了醫學專業人員的自主學習與解決問題的能力[4-5]。在國內,PBL教學在醫學教學當中的運用已經有超過10年的發展史,而在這一階段,我國重癥醫學也迅猛發展,且重癥醫學在這一階段的歷程中已經取得了較為顯著的進步,相關醫務工作者能夠更好地學習運用重癥醫學有關知識和技能。對于重癥醫學來說,均會涉及到諸多的學科,因此就需要專業人員能夠系統第掌握相關學科的知識與操作技能,如何解決重癥醫學學習中的各種問題,從而幫助醫學專業人員更快養成良好的臨床運用思維及解決問題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PBL教學模式能夠與信息化社會有效接軌,在當前的信息化發展時代,醫學也隨之不斷進展,知識也在迅速更新。醫學專業人員的教學不能閉門造車,需要提高相關人員的自我學習能力和創造力,傳統說教式的教學模式只會給醫學人員增加負擔[6],而PBL教學模式彌補了這一缺點,能夠提高醫學人員的綜合素質,這也是如今培養重癥醫學專業人才的重中之重。
1加強重癥醫學人才的培養
近年來,重癥醫學在我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2009年,衛生部將“重癥醫學”列為一級診療科目,要求綜合醫院(2級以上)均需要設置重癥醫學科,也因此各醫院以及醫療機構對于重癥醫學的專業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加,臨床教學任務十分艱巨,但當前的重癥醫學教學培訓體質仍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傳統的說教式教學模式無法完全適應當前重癥醫學病情復雜且涉及多學科協作的特點,在傳統教學模式當中,醫學人員所學知識與臨床診治的能力完全脫離,缺少結合點,同時傳統教學中缺少對重癥醫學專業醫師的培養體系[7]。在目前,重癥醫學專業的醫務人員多為內科、麻醉科、外科等臨床科室成員,而隨著重癥醫學的發展,在今天已經發展成為2級學科,也因此表明重癥醫學的專業化程度明顯增加,傳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重癥醫學的需求。此外,國內當前也僅有少數醫科大學成立了獨立的重癥醫學系,對于日益發展的重癥醫學而言,無法提供所需,雖然其他專科醫師進入重癥醫學科,具備了較好的專業知識儲備,但對于重癥醫學的相關知識較為缺乏,尤其是臨床操作技能水平差,且分析與總結問題的能力也較差。
2積極開展PBL教學模式
由重癥醫學的多學科特點,涉及面廣,因此就需要醫學專業人員在短期內能夠掌握大量的各科臨床知識,從而才能更好地面對急危重患者,才有能力處理患者復雜的病情[8-9]。目前重癥醫學在國內尚無固定的教學模式,不同醫院會依據自身的發展情況以及本院醫務人員的構成而靈活選擇適合該學科發展的教學模式。PBL教學模式則能夠把較為復雜的臨床醫學病例,通過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進一步引導醫學專業人員進行自主學習并能夠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進一步整合歸納,并在分組法的支持下,促使不同小組之間的醫學人員能夠互相促進,互相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醫學人員能夠獲得更多的知識,對于未來從事重癥醫學的人才而言,可以更多地儲備相關知識,這是一種更為高效的教學培養模式。有研究中分析,通過PBL教學模式對醫院基層人員進行了規模較大的初級創傷搶救培訓,各學科互相協作,提供真實的病例,并在教學中模擬場景;同時每一位參與的教員不會直接為學員講述病例病情,該如何處置等,而是將參與培訓的醫學人員分組,隨后進行了搶救模擬訓練,并且可以互換角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醫學人員遇到不懂的專業方面知識,可以提出問題,教員需要給予解答;最后再由教員做出相關點評,同時也讓組與組之間的成員互相點評。整個教學過程中,參與的醫學人員學習興趣得到了培養,學習效果良好,得到了一致的好評。在短時間內,學員們就能夠獲得大量的信息,并在短時間內完成要求的培訓內容,由此說明PBL教學模式非常適合重癥醫學的教學培訓。
3PBL教學模式適合拓展教學內容
核醫學與醫學教學論文
1增加見習教學比重,給學生更多實際操作機會
核醫學作為現代醫學技術與醫學相結合的學科,有著對實際操作更高的要求。而傳統“教”與“學”的方式,缺失了課堂及課后的提問討論環節,老師和學生之間缺乏溝通。普通的課堂學習,多數同學對核醫學理解都不深,缺乏直觀的學習掌握和實際操作能力。通過增加見習教學的比重,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接觸和學習核醫學相關知識,讓學生克服對核醫學的恐懼心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興趣。通過增加見習課的課時,讓學生了解核醫學科室的布局,親手現場檢測工作場所的放射性,進一步全面了解和掌握核醫學相關知識。通過見習教學,提供給學生更多與老師接觸溝通的機會,充分的發揮師生間的互動性。在見習期間,可以讓同學們參與到PET、SPECT等機器的實際操作,圖像的采集、處理和分析,高活性放射藥物的標記分裝及注射等實際操作中,使同學們將課本上的知識運用到實際操作中來,有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和要求。
2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核醫學發展至今五十多年,從開始的甲功測定儀到放射免疫測定儀、再發展到今天的數字化雙探頭及三探頭單光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儀(SPECT)、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儀(PET),儀器在不斷更新,技術在不斷進步。正因為核醫學的特殊性,在教學中涉及了大量的解剖結構、疾病、正常及非正常的影像學表現,在核醫學教學中,老師應親自制作多媒體課件,輔以大量的圖片、動畫、視頻等多種形式,比如核醫學的動態顯像、血流灌注,獲得的是一系列、連續的影像,這些都是在以往的教學方法中無法生動的體現的。核醫學科的一些常見操作,如動態顯像的床旁“彈丸”式注射、圖像的動態采集,放射性藥物的標記等過程都可通過多媒體投影形象生動地演示出來,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主動,抽象的理論更加的直觀,從而使學生更好的記憶,在有效時間里取得很好的效果,使教學的實際效果得到提高。
3鼓勵學生參與科研活動,加強學生實際操作能力
核醫學相關知識更多的作用是為臨床及科研服務,在本科教學逐步增加綜合靈活性教學方法的同時,我們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教研室的動物實驗。由本學科教師負責指導,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科研活動的各個環節。同時,將科研成果的思維和科研的過程制作成課件引入課堂,從而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核醫學的興趣和創新性的思維,加強學生對核醫學的理解。在核醫學的教學中,將科研的成果融入教學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實踐與教學相結合,更好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使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得到提高,使學生潛能得到發揮,為今后走向工作崗位更加游刃有余的運用核醫學知識打下良好基礎。核醫學教研組正在加快教學模式、教學理論、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的改革。肩負治病救人與以身作則的兩大重要任務的臨床教師,不但要精于醫術,還要善于施教。使我們的學生在核醫學知識的學習中掌握的更好,更快,使學生在工作崗位上運用知識更加靈活,更加扎實,接起醫學事業的接力棒。
康復科患者護理管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兩組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分組護理方法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在護士長分配管理下,對康復科護理工作人員的工作職責與內容、排班等進行合理的安排,并由責任護士負責對患者的護理管理,采用8h在班與24h負責制。常規管理的主要內容包括:護理人員對所管患者的入院接診、入院介紹、病情的管理及按部就班的實施康復計劃、出院指導以及隨訪等。而觀察組患者則是為跌倒風險分級管理。首先,對觀察組中所有患者的應用Morse跌倒風險評估表評估患者的跌倒危險性,并根據評估結果將跌倒進行分級,分為:低度、中度與高度危險[3]。1.2.2跌到風險分級護理的具體實施對評估為低度危險的患者,在其病床頭處放置標有跌倒危險的警示牌,且護理工作人員要對患者家屬普及跌倒防范意識及相關知識的教育,保證康復科病房的環境舒適安逸,干凈衛生、地面干燥無水等[4]。對評估為中度危險的患者,在其床頭也需設置跌倒危險的警示牌,護理人員對其進行藥物知道管理及對其家屬宣傳教育防范知識,對病房要求確保室內的光線充足、地面干燥、無障礙物。有專人陪同患者洗浴。對評估為高度危險的患者,除在其床頭位置放置警示標志以及對家屬的知識普及與教育外,還應在病房內設置扶手、床欄等方便患者的行動。有專人陪同患者進衛生間或是洗浴。另外,患者在服用有增加跌倒危險的藥物后,囑患者不宜立即活動,需在1~2h休息后方可。
1.3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大學生體育教育調查研究
1對象和方法
1.1調查對象。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對莆田學院的在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采用匿名自愿的形式,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293份,回收率為97.7%。其中,醫學類學生143人(48.8%),非醫學類學生150人(51.2%)。1.2調查方法。由經培訓的本科生擔任調查員,對莆田學院在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性別、年級、CPR相關知識(現場安全評估、呼救方法、體位擺放、氣道開放、人工呼吸知識、胸外按壓知識等),填寫完畢后由調查員當場回收。1.3統計學方法問卷回收后統一編碼,應用SPSS19.0軟件進行X2檢驗檢查自變量與因變量的相關性。
2結果與分析
2.1非醫學類學生培訓前后。莆田學院非醫學類學生專業培訓前后對CPR的掌握情況見表1。調查結果提示,在經過一輪相關知識操作培訓后,非醫學類學生的認知情況有所提高,在調查項目中評估現場安全、呼救方法、體位擺放、氣道開放、人工呼吸方法、人工呼吸頻率、胸外按壓方法、胸外按壓頻率、人工呼吸與胸外按壓之比等對CPR的掌握情況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69.317,52.738,47.604,54.095,63.273,123.431,62.063,75.145,46.091)。2.2專業差異。莆田學院醫學類學生與非醫學類學生經專業培訓后對CPR的掌握情況見表2。數據結果提示,在調查的項目中,體位擺放、氣道開放、胸外按壓方法、人工呼吸與胸外按壓之比等對CPR的掌握情況有統計學意義(X2=33.733,23.625,26.054,75.322),而評估現場安全、呼救方法、人工呼吸方法、人工呼吸頻率、胸外按壓頻率等對CPR的掌握情況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2.3影響因素。調查結果顯示,模擬設施和技能競賽可以有效地促進CPR教學質量。在回收的293份問卷調查中整理相關關鍵問題,有271名學生認為模擬設施可以促進CPR教學(占調查總人數的92.5%),有254名學生認為技能競賽可以促進CPR教學(占調查總人數的86.7%),有213名學生認為技能競賽提高學習積極性(占調查總人數的72.7%),有246名學生認為技能競賽促進課外練習(占調查總人數的84.0%)。
3討論
CPR作為現場應急急救的措施,在一些發達國家全民普及,可以有效地減少因心臟、呼吸驟停引起的死亡,給搶救生命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從表1數據可以清楚看出目前在校大學生對于CPR的認知情況不容樂觀。表1數據同時表明,經過一段時間的專業培訓后,非醫學類學生對CPR的認知操作技能有所提高。近年來,大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意外傷亡事故時有發生,要從根本上保證大學生的人身安全,不能只是阻止大學生活動,而應當教授應急急救技能,以減少突發事故產生的傷亡。在我國難以全民普及急救培訓的形勢下,先行在大學生這一源源不斷的生力軍里培訓CPR等急救知識是必要且刻不容緩的任務,因為大學生是即將步入社會的公眾,他們幾年內都將進入社會各行各業,影響其周圍的群眾,因此對大學生進行急救培訓和教育,可以起到“培訓一人,影響一片”的效果。[6]調查結果顯示,隨著CPR相關知識培訓的開展,不管是醫學類還是非醫學類學生對CPR相關知識操作的認知程度都有所提高。分析表2中體位擺放、氣道開放、胸外按壓方法、人工呼吸與胸外按壓之比在兩類學生之間仍存在差異,可能是由于面對突發的意外事故,非醫學類學生的心理調節能力差,加之上述各項需要專業性的手法操作,這就讓他們在動手時瞻前顧后,導致操作不合格,對于醫學類學生,有一定的醫學相關知識,面對突發事件可以冷靜思考,從容應對。而評估現場安全、呼救方法、人工呼吸方法、人工呼吸頻率、胸外按壓頻率在醫學類及非醫學類學生之間,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這是由于這幾個步驟不需要專業特殊的手法,記住要點后多加練習就能達到合格操作水平。為了CPR教學更有質量地開展,一般會采用多種多樣教學形式。調查結果表明,模擬設施以及技能競賽可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通過形象生動的現場模擬,提高學生掌握相關知識的能力,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心理素質;而技能競賽的開展,則可激發學生積極性,間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將CPR納入大學生體育教育,促使大學生學習和掌握急救知識與技能,不但能提高大學生應對和處理意外事件的自信心與自救互救能力,降低高校學生在體育運動中的意外事件傷亡發生率,而且有益于豐富校園文化和提升大學生的全面素質[7]。不僅如此,大學生綜合素質和文化水平高,接受急救知識能力強,提高大學生的CPR認知水平對提高全民急救知識水平有一定的幫助,也響應了中國紅十字會“關于開展群眾衛生救護訓練的通知”。
職業醫學討論式案例教學思考
1職業醫學課程性質和課程要求
職業醫學雖然是預防醫學的一門分支學科,但是與其他的預防醫學課程有很明顯的不同,尤其與臨床疾病聯系緊密,甚至其部分職業病的治療同臨床內科治療相同,課程中關于疾病的臨床表現、診斷以及發病機制與臨床疾病具有很強的相似性,所以,在職業醫學這門課程的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模式非常適合,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綜合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對于職業病的診斷、治療以及預防控制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增強學生適應崗位的基本職業能力。而教學重點突出體現在職業性有害因素的預防控制和職業病臨床知識方面,此外,職業性有害因素的識別、評價和危害性認定難度也較大,而案例教學可以通過多方面渠道解決這一難題,使學生融入到案例所設的場景之中,通過相互的討論,能加深對教材知識的了解,并有長時間的記憶力,實踐證明,討論式案例教學模式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和創新能力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4,5]。
2討論式案例教學的實施
案例教學模式在課堂中的實施主要有三個環節:案例的引入、案例的討論和分析、案例總結[6]。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案例討論式教學模式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教師不僅要全面掌握教材里相關難點和重點,還要結合教材知識選擇相關性較高的案例,并設計合適的問題供學生討論,案例討論的問題是案例教學環節的重點,好的問題能充分發揮學生想象力,能貫穿課程中的相關知識點。此外,也需要教師有較強的組織能力,所以,教師在準備案例教學時要充分備課,并選擇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新近發生的案例。討論式教學模式也可以整合到傳統式教學方法中,在傳授相關知識的同時穿插一些針對性強的小案例,將理論教學和實際案例結合起來,使課堂講解生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7]。
2.1案例的引入
教師在課堂上呈現案例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根據教材中相關知識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方式,可以采用書面形式的案例材料,將文字材料發放到各個討論組,根據提出的問題要求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討論,也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介紹職業中毒病例的發生經過,并且結合圖片和影音視頻資源提供給學生,形成視覺聽覺以及文字的強烈印象,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案例的選擇非常重要,一方面要緊密聯系教材知識,另一方面盡量選取有一定社會影響的案例,尤其是經過新聞報道的案例,如果學生已經通過其他渠道了解了案例的大致情況,則更能激發學習的積極性,能更好地完成教學目的。比如:河南省新密市張海超的"開胸驗肺"事件可以結合職業病的特點、診斷原則和預防控制等相關知識進行討論,并可以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目前我國在職業病診斷方面存在的不足。還有河北省白溝鎮的群體性苯中毒事故,通過這個案例討論可以使學生了解苯中毒的臨床表現、常見的職業性接觸機會、苯中毒的預防控制措施以及目前國內關于職業中毒監管方面存在的不足等等多方面的知識。此外,結合鉛中毒的病例討論職業史在職業病診斷方面的意義,學習鉛中毒的臨床表現、職業性接觸機會以及鉛中毒的治療等方面的知識。最后,結合一些意外中毒事故討論急性中毒事故的現場處理原則、勞動場所現場調查內容以及中毒現場組織等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可以增強學生的現場處置能力,不明原因中毒的現場調查等與工作實踐密切聯系的相關知識。此方面的案例很多,需要教師在課堂中合理的設計和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