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氣說美學思想分析
時間:2022-04-27 15:50:49
導語:逸氣說美學思想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文人山水畫發展到元代,進入了巨大轉折時期,寫意畫開始逐步占據畫壇的主導地位。元代繪畫以高逸為尚,畫壇涌現出大量技藝高超的文人畫家,倪瓚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提出的“逸氣說”是元代繪畫美學理論中的重要內容,在繪畫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逸”作為一種審美范疇,反映了古代文人追求的胸次高曠、超凡脫俗的審美取向和精神境界,并對后世的繪畫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倪瓚;逸氣;審美內涵
倪瓚作為中國繪畫史上著名的“元四家”之一,提出“寫胸中逸氣”“逸筆草草”“聊以自娛”的藝術觀點。這些觀點是元代繪畫美學理論中獨具精神意義的內容,同時也是對元代文人畫的理論總結。倪瓚的繪畫美學思想為明清時期的文人畫乃至現代山水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倪瓚一生雖然沒有畫論著作傳世,但他強調的“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等“逸格”美學思想,使元代文人不再以追求對客觀物象的描繪為繪畫的重點,而是通過這種“草草”的方式借助筆墨抒寫性情,用清水淡墨寄托苦悶的心境。倪瓚常以簡潔凝練的筆調,淡雅清新的墨色,營造出空疏蕭瑟、天真幽淡的意境,他對“逸”的追求和在繪畫上的獨創精神被后世許多文人畫家推崇。這里筆者主要解讀其提出的“逸氣說”藝術主張的審美內涵,以及促使倪瓚提出此觀點的因素,進而深入思考“逸”對后世繪畫產生的積極、深遠的影響。
一、時代背景對倪瓚繪畫美學思想形成的影響
元代統治者的政策導致社會矛盾較為尖銳,也對當時一向清高的文人畫家產生了巨大的人格沖擊,加上元代統治者長期廢止科舉,文人難以通過科舉考試的選拔方式進入仕途為官,這就導致文人在當時的社會中處于下層,于是,向來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作人生理想的他們也就不再寄希望于政治。部分文人社會地位較低,命運坎坷,思想苦悶,迫于無奈轉而投身于藝術,隱于山林之間,放情自然,通過繪畫獲得精神上的慰藉,從而表達自己超逸灑脫的思想情趣,抒發抑郁難舒的苦悶心境。再加上當時的繪畫題材不再受統治者喜好的影響,為了突顯繪畫“聊以自娛”的藝術功能,自然滋生出的“閑逸”便成為文人畫家創作的主題。元代畫家特別強調繪畫的超凡脫俗,他們對這種脫俗的理解充分表現在對“逸”的高度推崇上。如,倪瓚在《答張仲藻書》中說:“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1]倪瓚在此提出的“逸筆草草”并非指潦草作畫,從倪瓚的山水畫作品看,他的筆墨功力深厚,能以簡淡的筆墨對繪畫對象進行高度概括。“逸筆”也并非指預先構思,而是以飄逸之筆在不經意間為之。這實際上是“重神輕形”的體現,倪瓚認為繪畫中形的存在價值是彰顯胸中的“逸氣”。“神”的表現固然離不開形,但如果一味強調形,則是沒有必要的。元代統治階級采用的是較為寬松的文化政策,文學、藝術在前代的基礎上獲得了持續發展。在繪畫領域,以“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成就最高。他們在師法五代、北宋傳統山水畫的基礎上,還受到宋末元初畫家趙孟頫提倡的“古意論”的深刻影響,他們以“復古”為口號,結合自己對自然的切身體驗加以創新,抒寫胸中的“逸氣”,形成了不同的繪畫風格和美學理論觀點。倪瓚提出的“逸氣說”與儒、道、禪思想有著深厚的淵源,他常常將此三家的思想融會貫通?!皳谌?、依于老、逃于禪”[2]構成了倪瓚繪畫美學思想的重要基礎。倪瓚的“逸氣說”與儒家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他在少年時期有著遠大的理想抱負,秉持儒家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但是受元朝政策的影響,他并未能在政治上施展其才華,所以他又轉而崇尚道家避世的人生主張,試圖擺脫塵世間一切世俗觀念和名利的束縛。他游歷于山林之中,以超然和灑脫的心態,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在繪畫中表達避世歸隱的人生理想。倪瓚還在思想上“逃于禪”,他將繪畫作為情感的寄托和歸宿,用簡潔的藝術語言抒寫胸中“高逸”的審美理想。這些經歷為他繪畫美學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逸氣說”的審美內涵
對于“逸”的推崇,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第一個高峰,晚唐五代是重要的過渡時期,元代則到達了中國山水畫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至于什么是“逸”,《論語·微子》中這樣說:“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3]在這里,“逸”表現的是對生活的態度,它超越了凡世塵俗,表現為一種不降志辱身的“高逸”和精神上的“超逸”?!耙荨弊鳛橐环N審美范疇,在元代成為一種審美理想,并在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倪瓚是元代杰出的畫家和繪畫理論家,他的畫惜墨如金,畫面結構“疏而不簡”“簡而不少”,意味深長,耐人尋味,體現出元畫“尚逸”的審美價值取向。何良俊曾說:“觀云林此三言,其即所謂自然者耶?故曰聊以寫胸中逸氣耳?!盵4]在他看來,倪瓚在畫面上表現出的“逸氣”來源于他胸中飽含的“逸氣”,而繪畫只作為一種抒發和表達自己內心情感的工具。倪瓚也在《題自畫墨竹》中說:“以中每愛余畫竹,余之竹聊寫胸中逸氣耳?!盵5]在倪瓚看來,自己畫竹的目的是表達心中的感受,抒寫胸中壓抑已久的“逸氣”,即內心積蓄的感情、情緒,至于所畫之物似與不似,都是不必在意的。在這里,他強調的是一種“自娛”的作畫心境,“逸筆”只是畫家用來表達“逸氣”的工具,而表達“自娛”的心境、宣泄苦悶不快的情緒才是倪瓚繪畫的真正目的?!耙荨睂嶋H上是一種自然存在的狀態,對“逸”的追求,萬萬不可停留在物象的表面,而要由表及里,深刻把握其內涵。倪瓚一生抒寫“胸中逸氣”的繪畫作品有很多,在他的繪畫作品中,也并不是完全沒有“形似”,一味地追求“逸筆”,只是他更注重在表現畫面時強調“逸筆”而已。如,倪瓚在《漁莊秋霽圖》中運用簡淡松秀的筆墨,描繪出近處陂陀樹木、中段大片汪洋、遠山伏臥的畫面,令觀者看罷頓覺清幽孤寂、十分荒涼,全圖氣象蕭索,寄托了他凄苦、悲寥的心境。倪瓚晚年創作的作品《幽澗寒松圖》,畫面中的山石以干筆渴墨皴擦,即使是描繪樹的枝干,他也會區分左右兩側的受光面和背光面,受光面多中鋒用筆,背光面則用側鋒表現,若有若無,給人一種空疏美。觀者從他的筆意中可以體會到一種平淡蕭疏的感覺,這也正是他對生活的真實寫照,體現了他淡泊超脫的藝術風格。倪瓚通過繪畫排遣心中的情緒,他的畫可以深入觀者內心,使觀者與畫家產生共鳴。而他提出的“逸氣說”美學思想也強調了畫家內在意志的重要性。其中,就畫家主體來說,倪瓚認為只有具備高雅品格的人才能更好地表現“逸”,這與畫家自身的修養和心性是分不開的;就畫家的創作歷程而言,繪畫作品并非預先構思好的,而是即興發揮,不求形似,強調情感的自然流露。倪瓚的畫作往往體現出一種超凡脫俗、雅逸的生活態度,其中凝聚著他對自由精神的追求和高雅純正的繪畫格調?!耙萜贰碑嫐w根結底是對畫家人品、胸懷、情感的反映。
三、“逸氣說”對后世產生的影響
明清以來,文人畫家多喜好“仿”,他們強調的“平淡天真”“超凡脫俗”“率意”等往往是從倪瓚那里引申而來的。倪瓚在元代文人墨客中享有較高的聲譽,以至于后世的文人畫家競相模仿追捧。他們試圖通過模仿倪瓚的作品體會元人的作畫心境,然后以此抒寫內心情感,達到表現自身審美理想的目的。但由于畫家的時代背景和個人品性的不同,真正能學好的人并不多,一些畫家往往達不到元代畫家那種超脫凡塵、淡遠的繪畫意境。但是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元畫的影響力,對明清文人畫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倪瓚的繪畫美學觀點受到了明代董其昌的大力推崇,他曾經對倪瓚有過一段中肯的評價:“元之能者雖多,然稟承宋法,稍加蕭散耳……獨云林古淡天真,米顛后一人而已。”[6]28倪瓚作為“逸氣說”的代表畫家,勇于表達自我,以“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寫胸中逸氣”等繪畫美學思想充分闡明了元代繪畫的精神,同時也在宋畫的基礎上,將以山水為主題的文人寫意畫及其繪畫美學理論觀點推向了高峰。從他的繪畫作品中,人們也可以明顯感受到這一美學思想。像倪瓚這樣內心苦悶、矛盾的文人畫家雖然不受統治者的重視,但他們以高潔的胸襟反映了元代文人畫家對藝術的創造精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繪畫風格和美學思想。倪瓚的繪畫風格和美學理論影響了許多明清時期的文人畫家,也正是因為倪瓚的超凡脫俗,他的作品才體現出一種淡雅、寧靜的境界,造就了元代獨特的繪畫風格,清代乾隆皇帝也贊:“元四大家,獨云林格韻猶超,世稱逸品?!盵6]29倪瓚是一位個性獨特的畫家,他多才多藝,詩文書畫風格淡雅質樸。他提出的“逸氣說”繪畫美學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至此,他在山水畫藝術表現語言上也作出了新的突破,完成了繪畫由“無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深刻轉變,為元代文人畫乃至中國傳統山水畫增添了奪目的光彩。倪瓚一生過著隱逸的生活,默默抒寫心中的抑郁苦悶,他試圖擺脫塵世間一切功名利祿的束縛,表面上他標榜清高、孤傲等品質,但實際上通過創作抒發對現實社會的不滿。他在繪畫作品中營造的平淡蕭瑟的氛圍,體現出他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內心深處強烈的主體意識,使他在元代成為品格獨立的畫家。宋元以后,這種“逸氣”的藝術主張受到了很多文人畫家的推崇,不僅直接影響了明清以后文人畫的發展,而且在中國繪畫美術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熊真.倪瓚的繪畫美學思想[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5):35-37.
[2]劉綱紀.倪瓚的美學思想[J].文藝研究,1993(6):116-131.
[3]張燕嬰,譯注.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283.
[4](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M].北京:中華書局,1959:265.
[5]顏敏,朱璇.倪瓚繪畫美學之“逸氣說”[J].現代交際,2010(6):62-63.
[6]楊國.試論倪瓚“聊以自娛”的繪畫美學思想[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
作者:申小紅 孫曉昕
- 上一篇:境外施工企業稅務籌劃管理方法
- 下一篇:克里姆特藝術風格演變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