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臺墾區打瓜栽培技術分析

時間:2022-04-28 09:16:27

導語:奇臺墾區打瓜栽培技術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奇臺墾區打瓜栽培技術分析

摘要:本文依據兵團第六師五家渠市奇臺墾區打瓜生產實踐,從品種選擇、播前準備、播種技術、生育期栽培、灌水、病蟲害防治、滴灌施肥等田間栽培管理主要環節和收獲環節總結了本地區及周邊區域滴灌條件下打瓜主要栽培技術,以期為第六師五家渠市東線奇臺墾區及周邊區域打瓜生產提供參考和技術支撐。

關鍵詞:奇臺墾區;打瓜;滴灌;栽培技術

奇臺墾區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酷熱,春秋季氣候變化劇烈,降水稀少,蒸發量大,地勢平坦,土壤主要以沙壤土和灰漠土為主,有機質含量較高,質地疏松,通氣性強,耕性和供肥性好,微生物活動比較強烈,適合打瓜生長。目前第六師五家渠市奇臺墾區打瓜種植面積約0.26萬hm2。現將該區域滴灌條件下打瓜主要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產量指標和品種選擇

1.1群體指標和產量結構收獲株數4000~5000株/667m2,單瓜籽粒180~200粒,千粒重300~320g,單產200kg/667m2以上。1.2品種選擇充分考慮第六師五家渠市東線墾區春、夏季氣候特點,選用適合滴灌條件、抗病蟲害、增產潛力大的優良品種,如新籽瓜一號、黑中片、黑大片、黑小片等。

2播前準備

2.1土地選擇選擇土地平整、土壤肥力中上等、土壤有機質1%以上,pH在7.5~8.5之間、鹽堿輕、通透性好的壤土、沙壤土,前茬以小麥、玉米最好,有3年以上的輪作期,切忌與瓜類作物重茬(瓜類、茄科作物如:番茄、辣椒易造成疫病大面積發生,麥茬地易造成種蠅危害嚴重)。2.2清田在田間墑度合適,人能進地時人工結合機力清田,徹底回收殘膜殘稈及廢舊物品(如:滴灌帶、包裝物)并拉運出地外再利用或銷毀。2.3土壤封閉在耙地前用40%的仲丁靈250~300g/667m2進行土壤封閉除草處理(用水量30~40m3/667m2,噴勻),具體用量根據土壤墑情、播種間隔時間、氣溫特點、土壤熟化程度、頭年草情等而定。播種間隔時間7~10d為宜。2.4種子質量種子質量要求大小均勻,色澤光亮,單粒直徑1cm以上,純度不低于95%,凈度97%以上,發芽率90%以上。2.5種子處理2.5.1種子精選選用適合種植的優質高產打瓜種子,做好發芽試驗,在曬種前對種子進行人工精選。選出碎籽、不成熟籽及種子內的雜物,保證田間出苗率。2.5.2曬種為了解除種子休眠并殺菌,將種子晾曬2d以上,攤曬薄厚均勻,2h翻1次。2.5.3拌種拌種是預防苗情病害和蟲害的有力措施,拌種應結合本地區情況選用種衣劑和殺蟲劑。第六師五家渠市東線墾區打瓜苗期病蟲害主要為疫病、腳斑病及種蠅,可選用錦華牌福多甲種衣劑,加入一定量的甲拌磷,按種衣劑與種子比例1∶50,甲拌磷按種子量6%比例拌勻。拌后堆悶12h左右攤開晾曬1~2d,定量包裝入庫。

3播種技術

3.1播種期當5~10cm地溫在7~10d內穩定在15℃以上可以播種,六師五家渠市東線墾區一般在4月20日至5月10日結束播種工作。盡量避免低溫雨天。防止爛種和板結。3.2播量及播深大片打瓜播量3.1kg/667m2,理論株數4300株/667m2。小片打瓜播量2.5kg/667m2,理論株數4800株/667m2。播深2~3cm為宜。3.3株行距配置大片打瓜地塊行距30cm+105cm,采用寬70cm地膜,株距23cm。小片打瓜地塊行距30cm+90cm,株距23cm。3.4播種機型大片打瓜地塊采用三膜六行,小片打瓜地塊采用三膜六行膜上點播。帶種肥(磷酸二銨5kg/667m2,硫酸鉀3kg/667m2)。3.5播種質量要求(1)適時播種。力爭在最佳適播期內播種。(2)播行端正。100m內直線度偏差不超過5cm。(3)同一播幅內行距配置準確。誤差不超過2cm,交接行誤差不超過5cm。(4)地頭整齊。有起落線,做到起落一致,地頭無漏播,播種到頭到邊。(5)播量準確。點播空穴率不超過3%,籽粒分布均勻。隨時檢查下種情況,定期(2d)清理點播器。(6)播深適宜。播深誤差不超過2cm,種肥應在種子下方2cm處,下肥均勻。(7)鎮壓平整,鋪膜平展,緊貼地面,垂直入土5cm以上。(8)種行覆土。種行覆土1.0~1.5cm,覆土均勻嚴實,寬度5~8cm,留足采光面。(9)滴管帶鋪設。滴管帶鋪設位置適中,嚴禁反鋪,隨時檢查滴灌帶鋪設裝置,防止滴灌帶劃傷。(10)控制播種速度。播種速度最高不能超過2檔中油門,按氣播要求轉速不低于4000r/min開播[1]。3.6播后管理做好播后補種、壓膜、封洞,清掃膜面等輔助工作;滴灌地及時安裝設備,做到播一塊、裝一塊、滴一塊,滴水量30~40m3/667m2,保證20~30cm的滲透深度,做到足墑出苗。遇雨后人工及時破板結并進行輔助放苗,及時封洞。

4田間管理

管理目標:抓早苗、全苗、齊苗、促壯苗早發。4.1及時放苗及時放苗,膜上點播封土結殼較硬出苗困難時需要人工輔助放苗。4.2催芽補種對80~100cm的缺苗斷條及時進行催芽補種,增加畝收獲株數,缺苗處也可等瓜秧長長后在缺苗處壓分枝。4.3定苗一片真葉時開始定苗,留單株、留壯株,避免拔除,防止傷及健株,缺苗1~2穴處可留雙苗。4.4中耕除草打瓜地苗期需中耕1~2次,耕深12~14cm,使行間土壤松軟、通透、平整,結合中耕人工除草2~3次。4.5整枝順蔓當打瓜生長到6片真葉,蔓長40~50cm時,人工整理瓜蔓,防止瓜蔓纏繞影響座瓜率,將幼瓜移離播行30~35cm,減少中后期爛瓜。有條件的可把根部2~3條支蔓去掉,減少養分的消耗,利于幼瓜的膨大[1]。4.6水肥管理根據種植方式、天氣、土壤來決定頭水時間,即看天、看地、看苗情。一般進頭水的時間為6月上中旬,蹲苗期達40d以上或幼瓜長到雞蛋大小時進頭水,弱苗蹲苗期可適當早進水。頭水要澆足、澆透。滴灌地滴水9~10次,總滴水量為320m3/667m2左右,滴肥4次,總施尿素35~40kg/667m2。頭水滴量為40m3/667m2,同時施尿素10kg/667m2、磷酸一銨3kg/667m2,硫酸鉀3kg/667m2,8~10d滴一次水,滴量25~35m3/667m2,二水、三水、四水分別施尿素10kg/667m2、磷酸一銨3kg/667m2,硫酸鉀3kg/667m2;尿素8kg/667m2、磷酸一銨2kg/667m2,硫酸鉀2kg/667m2;尿素8kg/667m2、磷酸一銨2kg/667m2,硫酸鉀2kg/667m2。滴水過程中,杜絕支管、毛管的漏水、跑水現象,避免病害及中后期打瓜腐爛現象發生。打瓜后期進行葉面施肥,施磷酸二氫鉀200g/667m2、尿素200g/667m2。下午噴施效果較好,有利于葉面吸收。4.7病蟲害防治4.7.1蟲害防治本區域打瓜蟲害主要有蚜蟲、紅蜘蛛。紅蜘蛛一般在6月底7月初開始發生,防治紅蜘蛛關鍵是早調查、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可用專用殺螨劑防治,用噴槍徹底沖洗1~2次。防治蚜蟲主要在早調查的基礎上,對中心株采取措施。藥劑防治可用對天敵殺傷力較輕的藥劑,如比蟲啉、賽丹等藥劑。4.7.2病害防治本區域打瓜病害主要有角斑病、白粉病、疫病。角斑病:在幼苗期就開始危害,葉表面出現褐色病斑,影響葉片的光合作用,在坐瓜期表面出現褐色病斑,滲透到瓜內,影響瓜的成熟和品質。在幼苗期開始藥劑防治,可用獸用鏈霉素100萬單位8支/667m2或農用鏈霉素10~15g/667m2或15%金霉唑40g/667m2兌水20~30kg噴施防治。白粉病發病高峰期在打瓜膨大期,于6月底至7月初開始發病,田間郁蔽時在葉柄和葉片上出現白色粉狀病斑,長勢弱的在葉柄和葉片上出現褐色病斑壞死,最后導致全株死亡。藥劑防治時間從6月中旬開始,用12.5%烯唑醇50g/667m2防治2次,發病期噴灑一次石硫合劑,硫磺粉和石灰比例為4∶1,前期0.8~1.0kg/667m2,后期1.0~1.5kg/667m2,防止燒瓜。在有露水的清晨尤其是雨后幾天內噴灑為好。疫病的發生主要由于輪作年限不夠,重茬造成。首先是根部出現病斑或壞死,地上植株出現青枯死亡,防治關鍵是輪作年限一般要在3年以上,疫病發生面積較大的地塊避免種植瓜類作物,發病時間一般從坐瓜初期開始(6月底),要從6月中旬開始預防,用噁霉靈4g/667m2噴灑1~2次,對已發病的條田用72%杜邦克露100g/667m2或68%金雷(金甲霜、錳鋅)100g/667m2,水量40kg/667m2以上。

5適時收獲

5.1人工摘瓜本區域打瓜收獲期小片在8月下旬,大片9月中旬。當打瓜皮色發白,瓜秧干枯,籽粒完全成熟,即可收獲。要求摘下打瓜擺放寬度不超過1m,每兩膜一排,車道上盡量不擺放,此工作在打瓜機進地前7~10d完成,確保打瓜充分后熟。5.2機械收獲和拉運在機械化收獲過程中,防止壓爛漏籽和丟瓜現象,速度不能過快產生漏籽。注意篩網的完好、光滑,防止漏籽和劃傷瓜籽。當天瓜籽要及時拉回,防止霉變,防止瓜籽表皮色澤不好影響商品等級。5.3及時晾曬收獲當天及時晾曬,土場晾曬籽粒翹板率比水泥場、磚廠低,晾曬厚度不超過3cm,第一天不要翻動,等第二天晾曬到半干時再翻動,可降籽粒低翹板率,晾曬前準備好防雨用具,瓜籽曬干后及時銷售,堆放時不要放在低洼處,隨時注意天氣過程,在刮風下雨前蓋好防雨篷布,防止大風刮臟或刮走瓜籽,防止被雨淋濕,造成瓜籽發黃而無光澤或裂板翹板影響品質以及發生霉變。不同品質的瓜籽要分開堆放以增加商品品質。5.4殘膜回收打瓜收獲后,要及時回收殘膜,降低白色污染,保持農業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劉娟.奇臺墾區打瓜高產栽培技術[J].農村科技,2009(8):78-79.

作者:馬旭 王燕萍 孫孝貴 單位:第六師五家渠市農業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