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05-07 14:38:59

導語:城市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摘要:在存量規劃背景下,面臨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多元的城市問題,無論是規劃師還是建筑師作為城市空間的營造者,都需要具備全局的視野、統籌的思維、合作的精神和協同的方式。城市設計是提升城市環境品質和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針對“城市設計”課程教學中建筑學專業和城鄉規劃專業存在的問題,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進行剖析,提出分工協作,交叉授課指導和分組協作,以及流水線創作方法,在課程設計的整個過程中,學生之間進行充分的交流和思維的碰撞,相互學習,共同完成成果進行改進。通過不同專業師生之間的協作融合,使城鄉規劃的學生能夠擁有設計的思維做規劃,建筑學的學生能夠擁有規劃的思維做設計。

關鍵詞:存量規劃;協作;教學改革;城市設計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城市發展已進入城鎮化發展的下半場,成為承載人口主要集聚地。城市的發展已經由增量發展進入存量治理階段,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城市存量更新治理要加強城市設計,注重城市修補,不搞大拆大建。城市設計對提高城市品質、場所營造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當下建筑類的學生在大學階段學習“城市設計”課程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課程教學現狀

城市設計是銜接城鄉規劃和建筑設計的橋梁,與城鄉規劃和建筑設計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因此城鄉規劃和建筑學專業的學生在大學階段都開設有該門課程。

1.1教學現狀

城鄉規劃和建筑學專業都在大四的下學期開設“城市設計”課程,該課程分別是由城鄉規劃和建筑學專業的老師進行授課和指導,課程設計選題是以舊城更新為主,規模在10~30hm2之間,成果深度和要求與該年度一些競賽密切銜接,主要與城鄉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年會中城市設計競賽和園冶杯國際競賽相銜接,在存量規劃背景下,近些年的競賽基本都主要涉及舊城更新的相關內容,學生2-4人一組。

1.2存在問題

舊城更新涉及城市的方方面面,綜合性較強,需要恰當處理好人、地和文化的關系。在舊城更新設計中,既要重視前期的調研分析,又要重視方案的落地實施。城鄉規劃的學生在前期分析調研詳實,具有全局視野,能夠基地對內外部資源進行盤點,發現問題、挖掘潛力,根據前期調研,提出發展的目標和實現目標的策略。存在的問題:一是設計方案實施性弱,內容較為宏觀,停留在概念層面;二是前后缺少一定的邏輯關系,策略與實施方案存在不一致。建筑學的學生能夠從細節發現問題,挖掘基地獨有的特色,方案的實施落地性較強。存在的問題:前期調研較為薄弱,存在就基地論基地的情況,缺少全局的視野和統籌的思維。

2現狀問題原因剖析

2.1支撐基礎相關課程

城市設計內容較為綜合,需要建筑學和城鄉規劃基礎相關課程的支撐,才能達到教學目的(表1)。支撐城市設計的課程從一年級至五年級貫穿始終。其中低年級開設的專業基礎課“建筑設計基礎”和“建筑設計”重點突出建筑設計基本原理的講授,為城市空間形態設計中的建筑群體形態設計打下基礎;景觀設計等課程為城市公共空間的塑造提供了支撐;城鄉規劃原理為城市設計奠定了理論基礎;而城市閱讀認識實習為城市設計提供調研材料。城市設計與建筑學和城鄉規劃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建筑學專業的學生和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生密切配合才能做出更好的城市設計。

2.2原因剖析

針對城鄉規劃和建筑學“城市設計”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剖析:教師和學生。教師方面:城鄉規劃和建筑學的“城市設計”課程分布由城鄉規劃和建筑學專業的老師授課指導,各專業的老師習慣用自己的思維模式去引導學生,而“城市設計”課程本來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要有統籌的思維模式,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城市中的復雜問題。學生方面:“城市設計”課程是城鄉規劃和建筑學專業最后一個綜合性的課程設計,之后便進入頂崗實習和最后的畢業設計環節。在前三年半的學生中,建筑學的學生以建筑設計為主,涉及的規劃課程主要是“城鄉規劃原理”,但沒有進行過真正的規劃實踐課程,絕大多數同學對城鄉規劃原理中的理論不能夠真正來指導設計,規劃的思維和視野較為薄弱。城鄉規劃的學生雖然有建筑設計的基礎,但在后續的規劃課程設計中,尤其是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等這些規劃類型的學習,規劃學生宏觀的思維能力比較強,對于微觀層面實施落地的內容就相對薄弱了很多。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①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生在做城市設計課程設計時容易停留在二維城市規劃的層面上,缺少三維空間的設計,城鄉規劃專業學生在三維空間的設計能力相較于建筑學學生而言偏弱;②在方案設計構思上,建筑學的學生缺乏對文化和地域上的識別,缺少對城市特色的表達,對地域性的探索僅局限于單體建筑上;③教學方法過于落后,仍然停留在現場調研、同類方案的搜集、快速形成設計方案的教學環節;④從調研成果來看,在調研環節,建筑學專業的學生缺乏城市設計構成要素的分析,只停留在建筑質量、場地環境分析層面,導致設計成果缺乏系統性。

3改進措施

針對“城市設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采取的改進措施就是促進師生在教與學中的合作和思想的碰撞。通過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希望城鄉規劃的學生能夠擁有設計的思維做規劃;建筑學的學生能夠擁有規劃的思維做設計。

3.1分工協作,交叉授課指導

在理論授課環節和課程設計指導環節,城鄉規劃的教師和建筑學的教師可以相互交叉。“城市設計”課程是小班授課,按照學校要求一個班安排一個主講教師,相同的內容也不能合班上課。鑒于此,兩個專業的老師可以把教學內容進行分工,交叉授課。今年授課的內容,明年互換成另外一個老師授課的內容,反復循環。對學生來說,既能接受建筑學的思維,又能接受城鄉規劃專業的思維;對老師來說,同樣的內容,分別面對不同專業的學生,一方面減少了備課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會發現需要完善和改進的教學內容,老師之間也提供了交流的平臺。在課程指導環節,同樣也采用交叉指導的方式,這節課指導建筑學專業,下節課指導城鄉規劃專業。

3.2分組協作,共同完成成果

考慮到學校教學的規章制度和設計成果導向等因素,教學過程可以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部分分組,作為試點。挑選兩個專業中的優秀學生2-4人專業交叉組成2-3個組,其他還按照本班級分組。作業成果按照競賽要求進行,每階段的成果都要進行公開匯報,老師同學進行點評;最終成果可以邀請校內外的專家進行公開評審指導,學生觀摩;最后將成果再進行修改完善,投稿參與競賽。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師生都受到城市設計思維的全面熏陶,并由競賽結果作為一定的評價標準,學生得到了鼓勵,學校的專業知名度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第一個階段相對成熟的條件下,學生也有一定的強烈欲望,進入第二階段全面分組,所有學生全部專業交叉分組,每個班級分若干小組,保持著學校的小班上課的要求,每個班級的小組不規定,根據需要輪流交換,讓學生們進行盡情相互交流和學習。

3.3流水線創作方法

針對教學方法過于落后的問題,可以借鑒國外城市設計的一些優秀教學經驗,比如麻省理工大學的城市設計課程的流水線創作法可以引用和借鑒。其做法是讓小組每個成員參與方案設計的全過程,在調研階段、方案構思階段,大家圍坐在一起,每個學生可以將自己在調研中的想法和方案構思想法寫出來,共同創作。然后進行交互輪換的分析評價,并把討論內容記錄下來并整理總結。這種流水線創作法可以激發每個學生的設計靈感,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同時也加強了學生間的交流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

4結語

在存量規劃背景下,面臨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多元的城市問題,無論是規劃師還是建筑師作為城市空間的營造者,都需要具備全局的視野、統籌的思維、合作的精神和協同的方式。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生和建筑學專業的學生作為未來的規劃師和建筑師在即將踏入社會前,通過城市設計的訓練來培養這些能力是非常必需的,也是“城市設計”這門課程所期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陳娟輝.城鄉規劃專業城市設計實踐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山西建筑,2018(12):248-249.

[2]翟伶俐.城市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思考[J].安徽建筑,2018(01):240-242.

[3]李冰心.城市設計課程教學改革初探——以英國愛丁堡城市設計課程為例[J].中國建筑教育,2017(18):99-104.

[4]肖哲濤.城市設計課程教學改革[J].建筑教育,2012(11):179-182.

[5]雷文韜.城市設計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河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25):177-178.

[6]李昊,裴釗,魯旭,周志菲.結合設計競賽的建筑學專業城市設計系列課程教學探索——以2014年度第25屆國際建協UIA世界大學生競賽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4(11):45-55.

作者:趙天英 單位:南陽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