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治療對精神分裂癥的影響
時間:2022-05-17 08:48:40
導語:音樂治療對精神分裂癥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探討再創造式音樂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交主動性的影響。方法選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7月該院住院的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120例,按完全隨機分組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比較2組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各因子評分,同時分析癥狀群評分與SAD評分相關性。結果治療前,2組社交回避因子、社交苦惱因子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社交回避因子、社交苦惱因子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反應缺乏、思維障礙、抑郁評分分別與社交回避因子、社交苦惱因子評分呈正相關,而激活性評分分別與社交回避因子、社交苦惱因子評分呈負相關(P<0.05)。結論再創造式音樂治療有利于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社交主動性。
[關鍵詞]再創造式音樂治療;精神分裂癥;社交主動性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上精神科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患者預后較差,只有少數患者經過治療后能完全恢復正常,而大部分患者會反復發作,同時伴隨著人格缺陷和社交技能缺陷,難以恢復原來的工作、學習和交流能力[1]。人際合作主動性是體現個體人際交往順利與否的重要指標,表現在能夠主動與人交流、主動發表意見、主動與人合作等。精神分裂癥患者受疾病本身影響,情感冷漠,社交行為明顯減少,交流的不順暢也給醫生在治療上帶來很大的溝通困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會進一步加劇患者心理問題,致其病情加重[2]。因此尋找一種提高社交技能的可行性途徑是很有必要的。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精神康復治療手段也呈現多元發展,其中音樂治療在精神疾病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極高的潛在應用價值[3]。音樂是全民能夠隨時捕捉到的信息,具有通俗易懂的特點,康復治療師利用這種便利性將其加入到精神康復治療中。再創造式音樂治療是音樂治療方法中的一種,來訪者可能會和音樂治療師一起演唱、律動或演奏,甚至可隨著心情改動歌詞等[4]。本研究探討了再創造式音樂治療聯合藥物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交主動性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7月本院住院的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120例,其中男62例,女58例,年齡18~50歲,病程0.5~20.0年。采用完全隨機分組法將納入對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中,男30例,女30例,平均年齡(30.07±6.43)歲,平均病程(9.9±6.22)年;對照組中,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齡(31.8±8.20)歲,平均病程(7.49±5.06)年。納入標準:(1)符合《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中精神分裂癥譜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礙診斷標準[5];(2)病情穩定,自知力部分正常,能表述自身感受;(3)自愿參加音樂治療,能完成整個療程。排除標準:(1)急性期精神疾病;(2)嚴重腦器質性及其他軀體疾病引發的精神障礙;(3)伴有精神發育遲滯;(4)酒精依賴及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2組在年齡、病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精神科常規藥物(阿立哌唑口崩片)治療和常規康復宣教。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開展再創造式音樂治療,具體步驟:音樂治療師根據患者病情、受教育程度、對音樂感知能力對患者進行評估并制定音樂治療計劃;按照治療計劃將觀察組分成4個小組,每小組15例,每周進行音樂治療3次,每次50min,持續8周。1.2.2治療計劃制定長短期目標:長期目標是提高患者社交主動性;短期目標是建立良好的治療關系,培養患者積極情緒,提高患者社交意愿,進一步增強患者自信心,提高患者社交主動性。按目標實施以下計劃:第1~2周通過專門設計的音樂游戲及節奏訓練,培養患者音樂感知能力,提高其參與積極性,從而建立良好的治療關系。第3~5周在治療師的引導下進行歌曲學唱及討論,并將詞曲進行改編,讓患者在團體治療中增強積極情緒,改善認知功能,促進口語表達能力。同時,通過繪畫形式提高患者想象力并激發其內心想法的表達,提高其社交意愿。第6~8周在上述治療基礎上,設計樂器合奏,在合奏中相互配合與支持,增進團隊凝聚力,提高患者自信心。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通過治療師的引導,增加成員間肢體互動,促進非語言交流,增強患者積極情緒,從而提高其社交主動性。1.2.3評估指標(1)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評分:主要包括社交回避因子和社交苦惱因子。(2)癥狀群評分[6]:陽性陰性癥狀量表歸納了6組癥狀群,包括反應缺乏、思維障礙、激活性、偏執、抑郁、攻擊性。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SAD各因子評分比較治療前,2組社交回避因子、社交苦惱因子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社交回避因子、社交苦惱因子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癥狀群評分與SAD評分相關性分析反應缺乏、思維障礙、抑郁評分分別與社交回避因子、社交苦惱因子評分呈正相關,而激活性評分分別與社交回避因子、社交苦惱因子評分呈負相關(P<0.05)。見表2。
3討論
精神分裂癥患者受疾病本身的困擾,其自身社交能力會受到影響,造成社交主動技能明顯下降。國內學者已通過多種途徑提高患者社交技能,進一步改善患者精神癥狀[7-8]。近年來,音樂治療是備受關注的一種用于精神專科醫院康復治療的有效手段,其中,再創造式音樂治療及鼓圈治療運用比較廣泛[9]。患者在沒有音樂基礎的情況下,可通過隨時的律動減輕病情帶來的困擾。再創造式音樂治療是一個系統的干預過程,強調患者親自參與各種音樂活動,通過主動參與現有的音樂作品,以及根據治療的需要對現有作品進行創新改變(包括演唱、演奏、創作等),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在這種體驗中,團體成員感受自身的力量及主動性,以此來達到社交技能的提高[9]。再創造式音樂治療的核心是在音樂的創造過程中產生人際互動和行為,人際互動的過程就是為患者提供平臺、改善自我感覺的過程,讓患者感到心情愉悅[10-12],從而更配合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等,同時也為改善患者精神癥狀打下基礎。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2組社交回避因子、社交苦惱因子評分優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患者在接受音樂團體治療的干預過程中,體驗到歡快、愉悅的心情,并且在治療師的指導下,通過音樂再創造出屬于自己的那一份積極情緒的表達方式。接受再創造式音樂治療后,患者參加康復科開展的物理治療、文體訓練活動較之前積極了,與病友之間的交流明顯增多了,主動性增加了,尤其在口語表達方面。再創造式音樂治療是一種動態的治療過程,其能產生的療效機制在于人帶動人去體驗自身的五官狀態、情感狀態,增加患者的現實感體驗。在社交過程中,個體對行為做出主動或回避的選擇與帶給個體的感受情感息息相關。精神分裂癥患者由于藥物治療帶來的反應,再加上情感冷漠,會直接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反應缺乏、思維障礙、抑郁評分分別與社交回避因子、社交苦惱因子評分呈顯著正相關,而激活性評分分別與社交回避因子、社交苦惱因子評分呈顯著負相關。提示患者在人際互動過程中主動性的提高對于抑郁、反應遲鈍有積極影響。同時,精神癥狀的減輕與消除也為患者回歸社會、改善生活質量打下了堅定的基礎[13]。綜上所述,再創造式音樂治療有利于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社交主動性,值得臨床推廣。本研究樣本量不大,結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擴大樣本量行進一步研究。
作者:張倩 袁水蓮 郭隆潤 單位:贛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
- 上一篇:中醫學部分法則在現代醫學的應用
- 下一篇:肝風理論針藥結合如何治療高血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