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滲透初中美術教學的策略

時間:2022-06-06 09:28:45

導語:德育滲透初中美術教學的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滲透初中美術教學的策略

摘要:美育和德育兩者密不可分,藝術作為美化心靈的教育,在當今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寓德育于美育愈發顯得重要。本文從作為美育的主要途徑美術課程的教學活動入手,重點探討了“美”與“德”攜手的教學策略,在不同形式的美術課程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有利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有利于促進家校、師生及社會的共同發展,讓德寓于美,攜手發展。

關鍵詞:美育;德育;寓德于美;美術教學

俄羅斯美學家別林斯基曾經說過“美和道德是親姊妹”[1],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起到“立德”的作用。當下的素質教育背景下,要求學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藝術作為心靈的教育”,[2]有著立德樹人的作用,作為其中一部分的“美育”,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初中課程設置中,美術基礎課程的開設作為美育的主要途徑,通過美育以立德,在審美教育中立德樹人,寓德育于美育,使其一起攜手,相互滲透變得尤為重要。在國家政策的號召下,德育重要性愈發凸顯,黨的十八大中明確提出了“立德樹人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也提出了“改進美育的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的明確要求。

一、寓德于美,相互滲透的重要性

美育與德育的關系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美術之目的,雖與道德不盡符,然其力足以淵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高尚,亦可以輔道德以為治。”[3]初中階段的學生處于心理和情感的轉折點,呈現出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特點,此時需要以正確的道德價值觀進行合理的引導,促進學生在美育教學中獲得德育價值的提升。在課標中也指出,美術作為初中美育的基礎課程,可以在教育教學中凈化學生的心靈,美化學生的生活,提升學生的道德思想水平。美術課程的基礎教育作為德育培養的主要途徑之一,能夠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及文化道德相關素養,學生通過美術課程的開展,能夠在其中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從而對美有了一定的認識力、表現力以及創造力。在美術教育中,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品格以及豐富的審美經驗,形成美術的基本素養,從而進一步對美的生活、美的人物、美的事物進行道德甄別,陶冶道德情操,激發民族精神,美術課程實施,將美育和德育之間緊密聯系,相互滲透,共同發展,是寓德于美,德美相互滲透的重要一步。

二、寓德于美,德美滲透的實施

德育美育的相互滲透,需要學校的鼎力相助,家長的理解,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的積極配合幾方面相輔相成,筆者認為,在美術的教學研究中,主要可以通過美術教材的挖掘、美術教學的多元滲透以及美術實踐活動的參與這幾方面進行德美滲透的教學實踐。作為一名初中美術教師,美術課程不僅要開好開足,更要結合學校理念與學生實際情況,在原有美術課標的基礎上,結合本地發展和本土資源,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元素,將美術中的德育潛移默化地滲透在各種美術的模塊教學中,通過不同形式,在美術的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以及綜合探索的實踐活動中有機滲透,充分融合,并持之以恒地展開實施。

三、寓德于美,德美滲透的實踐策略

(一)在造型表現中循循善誘

美術的課標中明確指出,初中階段的造型表現需要有意圖地運用線條、形狀、色彩、肌理、空間和明暗等造型元素以及形式原理,選擇傳統媒介和新媒材,探索不同的創作方法,發展具有個性的表現能力,表達思想與情感[4]。在美術課程中,繪畫是美術的基本途徑和基礎造型手段,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對美的形象進行展示和具象的描述,更要讓學生著手感受、觀察,直至體驗、實踐,以培養學生對美的認知力和感受力。繪畫的形式多種多樣,在不同的造型表現中循循善誘,逐漸滲透德育。如在講授八年級的《用心靈接觸自然》一課時,通過優秀的風景攝影作品和校園景色的欣賞,讓學生感受到取景框的運用,并放手讓學生自己在校園中尋找風景自行取景,通過外出寫生教學實踐的形式,讓學生在觀察實物中,從心底接觸自然,用五感感受自然,在素描的造型表現中,以繪畫手段,激發學生心底對自然生活的熱愛,以此衍生到道德素質的培養和提升中。在七年級《關注你我他》的一課教學中,通過對人臉比例知識的講授以及對學生極其感興趣的明星的真人照片和繪制頭像進行比較分析,使學生在比較探討中,觀察出人物形象的各個特點,在速寫的基礎上,結合傳統節日,班級內部學生相互作畫,畫出你我他,關注同學,關注朋友,關注鮮活的生命狀態,從而促進學生之間的情誼,引導學生進一步關注生活,熱愛身邊的所有事物。通過不同形式的繪畫創作,在美術造型的課程中對學生循循善誘,引導其不知不覺中進一步提升自我的道德素養。

(二)在欣賞評述中潛移默化

在初中的美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欣賞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的美術作品,了解重要的美術家及流派。通過描述、分析、比較與討論的方式,認識美術的不同門類及其表現形式,尊重人類文化遺產,對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進行簡短評述,表達感受和見解。美術的欣賞課程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基礎形式,作為教師在欣賞評述類課程中,應該充分以教材為依托,挖掘教材中零碎而不系統的德育元素,整合形成一定的德育框架,通過欣賞國內外不同風格及不同時代的畫作,感受中國傳統的民族優秀作品精髓,同時也了解西方的文化,尊重多國度多元文化的多樣性發展,形成完整的優劣甄別的道德價值觀。例如在八年級的美術中,主要涉及中國山水畫的教學,作為中國優秀的傳統美術作品載體,中國畫的形式及內容都被賦予了深刻的道德價值和審美內涵,關山月和傅抱石所創作的《江山如此多嬌》作品,便在畫作中潛移默化地滲透了德育元素,不僅突破了傳統繪畫中的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更是以全景式的構圖將南方蔥蔥郁郁的山水風貌和北方山舞銀蛇的峭立風光結合在一個畫面上,這樣的新穎手法,使得學生在欣賞畫作時統一地感受到歷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的信息,對祖國的大好河山產生由衷的敬畏,對地理的地域特色進行進一步的了解和掌握,在對作品的欣賞感受以及用美術語言的表述中,充分地認知美術,感知形象,拓寬視野,增強民族自豪感,熱愛我們的美好祖國和家園。而在其他的作品如李可染的《萬山紅遍》中,以詩入畫,以色突出畫面,運用大量的紅與黑,使得畫面產生強烈對比,讓學生在欣賞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祖國的山河壯麗,層林盡染的大好景象,由此讓學生從內心中油然而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和贊嘆,從而進一步激勵學生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達到“以美育人”的目的。在一些特殊歷史性題材的美術作品如《開國大典》《艱苦歲月》等,以繪畫以及雕塑的形式,對中國的戰爭的艱辛,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進行歌頌,以此更加激發學生奮發圖強,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同樣,除了欣賞評述本國優秀的藝術文化以外,讓學生在欣賞西方的藝術文化中,學會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對藝術對文化有包容性。

(三)在設計應用中耳濡目染

初中階段的設計應用課程,主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了解設計的主要門類和基礎知識,運用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多樣與統一等設計的形式原理以及各種材料、制作方法,進行創意設計和工藝藝術品的制作,改善環境,表達設計,點評他人,創作設計工藝作品,形成初步的設計意識。[4]通過欣賞優秀的設計作品,運用設計的基本形式和原理,選擇生活中常用的點線面各種媒材,對生活中的物品進行改造或者創意設計,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地把握教材精髓,適當補充本土資源,讓學生在傳統工藝美術的基礎上,理解一些基礎美術工藝的制作流程,并結合生活經驗和本地地域特色加以改造設計,創新設計。因此,從美育的設計類課程實踐中,學生可以不斷地在教學實例中,感受工藝美術和民間藝術的文化天地,通過團隊合作進行設計,體會團隊協作的樂趣,汲取民間藝人的技藝精湛的智慧結晶,體會中國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進一步深化對民間藝術的認識,深化對民俗文化及民族文化的熱愛和認識,激發學生進一步繼承優良的傳統民族文化,發揚創新精神,以設計的形式改變現代的美好生活。最終達到在設計形式的美育中,讓學生在體驗中耳濡目染,獲得德育的體驗和創新的快樂。

(四)在綜合實踐中融合滲透

除基本的美術形式進行德育美育相互滲透以外,美術的教學活動甚至可以結合其他學科、其他活動進行進一步的深化和探索,這使得美育的實施更為廣泛,也使得在廣泛的美育中,讓學生能更加廣泛地獲得德育的體驗。這包括了和其他學科的綜合聯系、和社會實踐活動的綜合探索。由于我校是一所課改學校,在當下素質教育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對學生全方面素質的培養,注重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獲取學習的經驗和快樂,主要結合了中國傳統節日以及中學生素養進行全面展開,而以美育的形式開展這些關聯的社會實踐活動,便無形將德育滲透其中,達到“以美育人”的目的。在《清明上河圖》的美術實踐活動中,采取美術和地理、歷史、語文等學科進行融合,將歷史、地理、文化、民俗等元素集中于美術教育之中,在小組合作探究中,進一步感受古代優秀的文化和社會歷史風貌,讓學生關注歷史文化、關注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結合我校的理念和特色,在傳統佳節臨近時,開展相關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包括“端午節主題手抄報”“博愛校園行”主題創作、“推廣普通話黑板報”“植樹節的創意環保海報設計”以及“關愛老人,尊老愛幼”社區活動中為老人精心準備的手繪賀卡等形式,使得德育悄無聲息地浸潤在美術教育的各個角落。并且,在校園四大節中的“藝術節”中,學生運用超常的想象力,通過身邊可得的廢舊材料再利用,形成一個個具有環保意義的美術作品。在學科的相互聯系中,在節日的相互融合中,在實踐活動的開展中,充分挖掘美育的德育元素,促使學生關注生活,發現生活的美好;關注社會關注親朋好友,提升對社會的價值認識。

四、德美滲透的深遠意義

(一)有利于家校的聯合

寓德育于美育,將德育滲透美育,有利于學校、教師、家長及社會四位一體的全方面發展。在學校家長方面,增進家校之間的合作,促成家校之間的聯系的橋梁,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社會背景,不同的受教育程度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不同,孩子的成長環境對于孩子身心的培養,德智體美勞的塑造愈發顯得重要,一改往常家長重智育輕德育的觀念,以美育德,在實施中進一步將美育與德育緊密相連。傳統的學校美育和德育一般具有一定的程式化,試圖培養出美的標準程式,而德美相互聯手相互滲透,使得學校形成個性的校園文化,美化校園環境,更有利于對學校文化建設、校規校紀等制定起到促進作用;同時,家長的支持和理解,讓學校更注重通過美育培養有德行的人,將道德素養延伸至家庭中的息息相關的事情,通過美育德育的融合,更能增強學生道德素養和對家庭和諧的意識,關注家人關心集體,友愛團結,以此促進家校之間的溝通,進一步帶動家校關系的循環的融洽發展。

(二)有利于師生的成長

在教師方面,德育滲透美育有利于拉近師生關系,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個性化教學,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同時,促使學生的個性化成長,明確了德育培養目標,確立了德育滲透教學尤其是美育教學的思想。作為美術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我專業素養,把握教材,在教材中充分挖掘德育元素,拓展了教學內容,豐富了教學手段,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及身心特點,為初中階段的學生開設具有德育影響力的美育課程,從而促使學生善于發現善于觀察,陶冶學生情操,增進師生情誼,使師生融洽相處。

(三)有利于社會的發展

在社會方面,德育滲透美育有利于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樹立正確的合乎時代、合乎年齡特點的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使得學生心靈得以凈化,能辨別是非黑白,能去偽存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必備的品格,形成高尚的人品和頑強的道德意志,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目的,讓學生在社會上立足成長,不斷推進專業學科發展和社會化進程。

五、期待與展望

在美育的視域下,新時代的發展,對德育工作的開展提出了進一步的挑戰。關注美育與德育的融合,構建和諧的德美一體的教育理念,打造德育與美育相互滲透的美術教育層面。將德育滲透至美育,是藝術教育中亟待普及和解決的問題,通過教師的努力、家校的配合及學生的參與,在美術課程及實踐活動中以造型表現、欣賞評述及設計應用的多種形式展開,寓德育于美育,將美育與德育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由此對美育進行進一步的升華。在美術教育中,以美育輔助德育,以德育深化美育,讓“美”與“德”攜手并進,在教學中促進學生的美術技能的提高,促進教師自身專業素養的提升,在美術活動中發揮藝術才能,在藝術創造中升華學生自身的思想品德,進而在“美育與德育”共同攜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唐景莉.藝術教育的真正使命——訪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教授[J].中國高等教育,2014(22):19-22.

[3]魯迅.集外集拾遺,擬播布美術意見書[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33.

[4].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王琪 單位:南京市覓秀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