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路徑

時間:2022-06-06 11:08:21

導語: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路徑

[摘要]課程思政元素如何有機融入高職院校人文課程,就大學語文課程教學進行分析與探研。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為基點,以特色文化活動與新媒體思維為介質,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和教材編寫,激活互聯網效應新“動脈”,重構傳統文化教育實踐體驗,探索“三元合一,四維聯動”課程教學新路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語文課程;高職;教學路徑

一、分層推進、資源整合,探索“三元合一”模式的課程教學路徑

課堂教學是傳統文化“課程思政”的主陣地,教材的處理和運用是關鍵。“三元合一”,就是思政元素與人文元素相結合、職業素養與文化素養相結合、傳統文化與地域文化相結合,以“立德樹人”理念貫穿全程,梳理課程文化要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語文課堂,宣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內涵。

(一)思政元素與人文元素相結合

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點,打破教材原有的文體編排體例限制,設置思想政治教育主題模塊。如“家國之情”主題,精選《詩經·采薇》《張中丞傳后序》《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等,結合當前國際環境,宣揚保家衛國的崇高精神,激發學生深沉的愛國之情;“理想之光”主題,精選《禮記·大同》《回答》等,融入“中國夢”元素,探索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文化溯源,增強政治自信和民族自信;“光明之路”主題,精選《憶秦娥·婁山關》《風波》等,融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元素,結合長征路上那些激蕩人心的感人故事,讓學生感恩先輩的開拓精神,堅定建設美好中華的理想信念;“生命之美”主題,精選《廬山謠》《青玉案》等,融入“追求美好生活”元素,欣賞祖國壯美山川,結合生態發展觀,提倡尊重自然、贊美生命;“青春華章”主題,精選《天才夢》《追悼志摩》等,融入“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元素,關注青春激情與成長困惑,結合五四精神,激勵青年學子追求理想,勇挑家國擔當。

(二)職業素養與文化素養相結合

以經典為載體,引導學生思考人生、修身養性,潤物無聲,對學生的修養、品行起潛移默化的作用。如孔子主張“仁者愛人”,中華民族推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家主張“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傳承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如《史記》《曾國藩家書》等,則強化學生淡泊守誠、兢兢業業的工匠精神和職業道德,講述具有示范性和榜樣力量的人物事跡,使之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求真務實、忠誠認真、團結協作的良好職業素養。結合不同專業的不同需求,制造文化共鳴。講授傳世名篇《紅樓夢》,針對土木工程、建筑裝飾、園林等專業學生等,側重于榮國府的建造格局、大觀園曲水流觴的江南園林藝術;針對旅游、物流管理等專業,側重于賈府的人事運行、美食美景;針對音樂表演、影視動畫等專業學生,則側重于寶黛釵等主要人物的美學內涵、服飾文化等;針對學前教育、初等教育等專業學生,則重在紅樓詩詞的欣賞、詩意中國的領略等。總之,緊扣高職學生的專業特色與職業方向,提高學生的文化內涵、美學體驗和專業素養。

(三)傳統文化與地域文化相結合

地域文化是寶貴的思政教育資源,要延展思政育人的視野,充分挖掘優秀地方文化的內涵。在東營職業學院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相關嘗試已經取得不俗反響。在學生文化社團活動中,傳統文化因子與地方文化因子的融合屢屢碰撞出精彩的火花,將盛唐山水詩歌“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豪邁氣象、莊子《逍遙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融入“黃河入海,我們回家”的東營地域文化主題,打造特色文化作品,以此立意的學生詩朗誦《夢在東營》等在山東省詩歌誦讀大賽中屢獲佳績。在個人抖音、微信朋友圈為家鄉賦詩加油,成為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最受歡迎的課后作業形式之一。在網絡資源建設中,設置“先秦諸子百家與兵圣文化”“黃河口民俗”“紅色劉集文化”等自選閱讀專題,每學期點擊閱讀量達數萬人次。家園與家國情懷共鳴,傳統文化與紅色文化交融。因了解而熱愛,因共鳴而共生。地域文化內涵的豐富,得以從情感共鳴、地區經濟、人文美學等多層面影響高職學生的職業選擇。

二、雙向互動、內外互聯,探索“四維聯動”模式的教學實踐路徑

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設計中,運用現代傳播技術,線上線下、課堂內外相補充,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高職學生對祖國歷史文化的共鳴。通過師生多元雙向互動,多維度打造適合高職學生精神文化需求的特色場景,賦予學生更生動的文化社交體驗。

(一)“一維”,即創新第一課堂教學實踐環節,重構傳統文化教育體驗

如何高效提高高職學生的學習專注度,課堂改革為關鍵一環。大學語文課堂講授大多仍然是“高四模式”,課堂實踐環節占比明顯不足。因此,如何努力引導自主開展思政學習,把課堂還給學生,始終是各類研討關注不衰的熱點問題。將傳統的誦讀法、討論法與新時代多媒體技術靈活使用,可以為傳統文化的學習打開新的窗戶。比如,引入“我的詩意中國節”“辛棄疾詩詞英雄譜”等項目化經典誦讀,融入多媒體技術,以視聽效果深化印象。設置輕量化趣味閱讀,能有效彌補新媒體時代高職學生符號化、碎片化閱讀導致的不足。在蘊蓄豐富的思政元素的傳統節日文化、節氣文化中感受經典魅力,傳承民族文化飽含生生不息的家國情懷。通過體驗教學法,在“三言二拍”《紅樓夢》等古典文學作品鑒賞時,將中國結手藝、民俗游藝、年畫剪紙、清明風箏等傳統文化元素帶進課堂,讓學生親身操作體驗。通過情境教學法,在課堂講授《詩經》《禮記》時引進成人禮贊、及笄禮等古代重要禮儀,讓學生內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化文化認同、民族自信。

(二)“二維”,即積極開拓第二課堂,開展適合高職學生的文化實踐活動,營造整體氛圍

2018年,教育部、國家語委聯合印發的《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提出,通過開展經典誦讀、書寫、講解等文化實踐活動,挖掘與詮釋中華經典文化的內涵及現實意義,引領社會大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更好地熟悉詩詞歌賦、親近中華經典,更加廣泛深入地領悟中華思想理念、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弘揚中華人文精神。鼓勵學生參與校園特色傳統文化活動(如文化協會、漢服協會),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開展中華誦經典誦讀比賽、“英雄贊歌”詩歌朗誦、“美麗中國”隨手拍、劉集紅色文化參觀等活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閱讀與之融合在一起,浸潤學生精神世界,培養民族文化自信。春風秋月,時時聽聞誦聲瑯瑯,佳節盛日,處處洋溢翰墨書香,成為校園中別具特色的文化風景。

(三)“三維”,即引入互聯網思維,激活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的新“動脈”

充分發揮網絡技術的作用,利用信息時代新媒介創新平臺,促進互聯網因素和課程思政教育的有機融貫,達到“1+1>2”的渠道實效。課程資源的整合利用,離不開網絡技術的運行。大學語文課程的外延頗豐,如東營職業學院爾雅課程線上資源庫。利用學習通、云課堂等平臺,分享傳統文化類的慕課,如《易經十講》《中華詩詞之美》《中華民族精神》《戲曲鑒賞》。師生之間的多維互動,網絡平臺是最佳助力。新媒體當下,大學語文課程如何實現快速“吸粉”,成為課程實踐重要的方向之一。通過充分體驗和合理使用各種App,建立線上線下一體平臺,以文字、圖片、短視頻等方式輸出文化體驗。通過學習通、微信的公眾號、抖音等交流平臺,由學生運營、教師負責監管,定期或不定期、有主題或無主題地推送大學語文精選篇目、傳統文化常識、精彩書畫藝術、經典吟誦表演和原創文化視頻。跨越藝術、建筑、石化、園林、教育等不同專業的隔膜,實現知識體系的平臺貫融,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隨時“互粉”,在認同感、成就感及心理安全層面實現學生的文化社交需求。

(四)“四維”,即知行合一,服務地方

在校外,拓展大學語文課程外延,檢驗文化育人效果。如參觀黃河口文化館,將唐詩宋詞與“黃河入海流”的磅礴氣象轉化為地域文化的認同、家國情懷的共鳴。參與社區文化宣傳志愿活動,講解傳統文化趣味知識。積極參與安泰南區“書香社區,經典中國”詩歌品讀會,讓學生感受和宣傳中華詩詞之美。發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中國精神,講好高職學生自己的“中國故事”。在企業,與用人單位積極接觸,評估傳統文化教育在其職業發展中的支撐度,為大學語文課程在各專業的不同運用提供建設性意見。通過開展實踐活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弘揚了傳統文化,增強了社會責任感。

三、以人為本、立足育人,完善大學語文課程教學評價機制

有效的反饋與評價是提升學習效果、體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我院乃至大多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現行考核方式仍以卷面考查為主要形式。在“三元合一,四維聯動”課程教學創新改革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成績應涵蓋更豐富的層面,至少包括課程學習、課程實踐、期末考試等部分。學習評價由思政元素、知識掌握、能力培養三個方面組成。課程學習應涵蓋學生的線下與線上成績。線上成績如學習通“慕課”視頻觀看度、線上作業完成率,線下成績結合考勤、文化活動參與度和經典閱讀量等。將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盡可能全面有效地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最終提升學習效果。課程實踐方面,學生在省市級誦讀比賽或其他同類型活動中獲得獎項的,可以納入大學語文課程考核成績;學生在學院的微信公眾號、抖音上公開展示的文藝表演、書法繪畫、茶藝展示等原創作品也可列入考核成績。鼓勵學生學以致用,積極引導學生從事社會志愿活動,在社會實踐中身體力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擴大文化自信的社會影響力和責任擔當。改革傳統文化課程考核機制,在涵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等方面還需發揮更多作用。考核的終極目標是通過考核培養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感情,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人文情懷,增強文化自信和社會責任感,為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和繼續學習奠定基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總而言之,“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隨著國家的重視和政策的推動,傳統文化課程已經成為課程思政的重要陣地。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家園與家國情懷共鳴,傳統文化與紅色文化交融。

參考文獻:

[1]惠朝陽.高職院校構建“大思政”課程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5).

[2]劉霞,吳旭東,張振山,等.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滲透價值及融合思路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9,6(81):243-244.

[3]任翔,石小平.“學訓產三位一體”育人模式的探索與研究[J].現代交際,2019(14).

[4]許新國,劉占明,溫玲子.高職院校“三全育人”體系的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9(3).

[5]馬蕾.課程論視域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學理邏輯[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23).

[6]劉鵬哲.論思想政治教育對社會青年的教育作用及其實現途徑[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7(3).

[7]丁恒晏,謝應東,付桂芳,等.新時代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易班建設實踐與經驗: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為例[J].教育現代化,2020(56).

[8]牛影影.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滲透策略分析[J].智庫時代,2019(27):122,131.

作者:喬華瑜 單位:東營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