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三物之教與教育啟示

時間:2022-06-07 16:06:13

導語:周禮三物之教與教育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周禮三物之教與教育啟示

【摘要】古代教育在西周便有了不同方向、層次的發展,但是就目前的研究熱點來說,古代教育主要聚焦于春秋戰國哲學家的教育思想研究,而西周的教育思想則鮮有關注,并且大多是宏觀研究,而針對《周禮》所記載的“六德”“六行”“六藝”則未有關注。在道德層面,周朝的“六德”給予了重視和加強道德建設的啟示。在倫理層面上,“六行”則給予要通過實踐來構建社會的啟發。在實踐的層面上,“六藝”則給予好學博學的教育啟示。

【關鍵詞】教育思想;六德;六行;六藝;西周

《周禮》也稱為《周官》,其記錄了周代的官職制度以及所擔任的主要工作。其中也記錄的周代的教育內容,周代的“三物”之教(下文簡稱“三教”)主要包括“六德”“六行”“六藝”,但在目前的研究中,大多學者關注的更多是春秋之后的教育思想研究,因此本文結合周代“三教”對其教育思想進行重新研究。

一、關于周代教育思想的研究現狀

周代的“三教”主要是“六德”“六行”“六藝”,其源于《周禮·地官司徒·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圣、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1]但是目前關注周代的教育思想研究卻沒有很多,如傅琳凱和王立仁關于周朝價值觀教育、宗法等級教育、政治倫理教育、信仰教育四個角度的相關研究[2];再如武青針對西周的教育思想方法進行了分析研究,他列舉了自我省察、情景熏陶、道德觀念自覺化、特殊的家庭生活教育的教育方法[3];再如曾濤研究了夏商周三代的教育思想,指出有德治思想、禮樂教育、軍事愛國主義教育、宗教迷信思想等教育思想,同時這些教育內容的核心在于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4]。雖然有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是大多學者的視角主要關注于東周,即春秋戰國時代的教育思想,如譚鳳娥從宏觀的角度去研究古代的教育思想,列舉了孔子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5];再如徐照明針對孔子樂教思想進行了研究,指出其有崇德(道德性啟示)、重情(情感性啟示)、貴真(自然性啟示)的三個方面的啟示[6];還如彭文龍進行了比較研究,通過《論語》和《理想國》的比對,把孔子和柏拉圖的教育思想進行了分析[7]。研究焦點焦距于春秋戰國時代最主要的原因,是春秋戰國迸發出大量的思想家,他們的思想里面包含了比西周更豐富的內容。在這樣的現狀之下,西周的教育思想的關注度便沒有那么高,而且上述所列舉的西周方面的研究也存在兩個局限,一是宏觀層面的研究比較多,關注微觀細節層面的研究幾乎沒有;二是沒有結合當時的政治結構進行分析。在比較宏觀的研究現狀中,關注“三教”的研究還處于空白階段,“三教”中“六德”“六行”“六藝”涵蓋了三個層面的教學內容,“六德”的知、仁、圣、義、忠、和六者主要在道德層面上對人進行教育,“六行”的孝、友、睦、姻、任、恤六者主要在倫理層面對人進行教育,“六藝”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者主要在實踐層面對人進行了教育,下文則按此分節論之。

二、“六德”——道德層面的啟示

討論西周的教育思想時候,首先要對其社會結構進行分析,了解受教育的群體是哪一類人,而不能一股腦地開始研究。西周的政治結構主要以鄉遂制度為主體,“體國經野”是這個時代的布局結構,一國的國土主要分為“國”和“野”的兩個部分,有學者對這個布局進行了詳細地研究[8],其總結道:“國”為國都王城,“郊”把“國”與“野”分開成兩部分,“國”外以及“郊”內有“六鄉”,“郊”外以及“野”內分設“六遂”。“鄉”對應了“國”,居住的是國家公民,即“國人”。“遂”對應了“野”,所住的是勞動者,也稱為“甿”。在這種布局中國家主要由貴族、國人、遂人、奴隸四類人組成,其中貴族(統治者)和國人(國家公民)才具有受教育權,兩個階級是國家的主要統治群體。遂人和奴隸則是廣大的勞動者,但遂人的情況比較特殊,既不完全屬于統治者但有土地的使用權,也不完全屬于奴隸,不會被限制于人身自由。所以可以看到真正受教育的群體是貴族和國人,但是遂人的存在也說明這個社會處于一個奴隸制到封建制的過渡時期,并且其中有必有一個因素使得該群體能夠如此和諧。而這個因素便是“六德”,“六德”在不同階級的矛盾中進行了緩和,如六遂中主要以村社制度依存,而這些農民選出年紀大且有德者作為首領進行管理,他們稱之為“三老”。[9]“三老”再與上層的統治階級交涉,實現矛盾的解決。而道德教育是廣泛的,僅有“六義”這種高級技能才屬于貴族和國人的專屬教育內容。“六德”是除了奴隸之外的人都所要學習的內容,這從大司徒的職責也能說明,如“大司徒之職,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以佐王安擾邦國”。(《周禮·地官司徒·大司徒》)[10]此處的“人民”既是除去奴隸之外的所有人,這就很好地說明了“六德”是全國人民所要學習的內容。“六德”包括了知、仁、圣、義、忠、和,漢代的經學家是這么解釋的,他說“知,明于事。仁,愛人以及物。圣,通而先識。義,能斷時宜。忠,言以中心。和,不剛不柔”。[1]他的意思是說,教育人民的六種德,知(通智)要求人民能夠明白事理,不能不講道理,仁要求人民能夠愛人還有愛護物品,圣要求人民思維能夠通達天理,不用學也懂得道理,義要求人民能夠分辨當時所需,忠要求人民能夠說話忠心忠誠,不能言不由衷,和則要人民不要剛猛也不要過于柔和。除去圣這種如此高的要求外,剩下五德都是常人可以做到的,這也是孔子孟子都很少倡導圣的原因,圣或圣人最終都成為儒家最高的道德要求。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知道,“六德”的道德教育在西周具有不可磨滅的教育意義,反觀其對如今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啟示與借鑒作用。比如“知”要求人民明辨事理,即是要求教育需要培養出受教育者明辨是非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明辨與這些主流觀點不符合的論斷,并杜絕、防止它們危害社會;“仁”要求人民愛人愛物,而如今的教育也應該對此進行學習和反思,教育不僅需要培養出愛自己、愛他人、愛他物的“仁心”,還要用“仁心”構建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義”要求人民能斷時宜,這一點十分值得借鑒,因為受教育者在適合的年齡做適合的事,要對他物有所判斷。將大部分的時間花在學習和工作上,這樣才能促進民族甚至國家的進步,而不是將時間浪費在一些對以后毫無幫助的事情上。“忠”要求人民言以衷心,這一個要求特別適合如今的市場經濟文化,在這種文化里容易引入不良的風氣。為此當代教育要借鑒“忠”,教導待人忠恕,以忠心換衷心的內容,這便能很好地杜絕一些不良文化的傳播。“和”要求人民不剛不柔,即是守中庸的意思,如今的教育也要秉承這樣的道德觀,遇到事情不能魯莽也不能優柔寡斷,要持中庸的態度看待問題,做到不偏不倚。當然“六德”也適用于如今大學的教育理念。

三、“六行”——倫理層面的啟示

“六德”可以說是人的內在要求,而外在要求則是“六行”。“六行”包括了孝、友、睦、姻、任、恤,六者在古代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而一般能做到“六德”部分以及“六行”的部分便可以稱之為君子了。可以通過鄭玄的注解來對“六行”理解,他說“善于父母為孝。善于兄弟為友。睦,親于九族。姻,親于外親。任,信于友道。恤,振憂貧者”。[1]鄭玄認為,善待父母便是孝行,與兄弟姐妹和善交往便是友行,與九族之內的人相處和睦便是睦行,親近于外親便是姻行,相信于朋友便是任行,幫助窮困者便是恤行。當然此處的“九族”與“外親”據賈公彥的《周禮疏》可知“九族,上至高祖,下至玄孫,旁及細麻之內也”。又曰:“外親者,則妻族、母族是也”。[1]借助賈公彥的解釋,可以大膽的猜測西周時期的生產大多以族群為單位,否則為何要求親族的和睦呢?如今生產力大大發展了,便不再以這種小農經濟作為生產單位了。但這“六行”仍舊能給予如今教育實踐內容許多的啟示。實際上“六行”可以用親族和諧來概括,因為在生產力落后的時代,提高生產力主要靠人力,所以一旦離開群體便很有可能不易生存。在這樣的情況下,從上至下都要保持和諧穩定,這樣整個社會結構才能平穩運行,“六行”便是要突出這一點。雖然在這種落后生產力下所產生的倫理要求,也有啟示當今教育的地方。比如“孝行”要求人民敬愛父母,這一點是貫穿中國文化的,中國文化能在五千年里經久不衰,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孝道,因為敬愛前人才能使這個民族蓬勃向前。所以“孝行”敬愛父母的要求十分有教育意義,如今家庭關系主要便是父母與子女,如果子女能夠和睦相處,家庭能夠幸福美滿。當然西周的“孝”還不能稱之為孝道,“孝”有一個長遠的發展,其一開始只是簡單的祭祀,如商周時期“孝”的最初意義為敬鬼神、奉祖考的祭禮[11],后面隨著孔子對“孝”進行抬高,甚至曾子把“孝”抬至本體論的程度,之后“孝”便漸漸從家庭層面遞升至政治層面,最終成為中國各朝歷代最基本的倫理要求。如今“孝”已經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更需要當代人所學習和繼承。友行是另一個當代教育所要吸收的倫理要求,每個中國人都是自己的同胞,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只有珍惜友誼、團結一致才能為中華的復興做貢獻。睦行也是一個重要的倫理要求,在平常的生活中、工作中要做到與人和睦,人人如此便能促進這個社會的發展,同時也能回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和諧”的要求。當然“六行”也適用于如今大學的教育理念。

四、“六藝”——實踐層面的啟示

“三教”當中還有最重要的“六藝”,“六藝”包括了禮、樂、射、御、書、數。雖然在《周禮》中也留下了“六藝”的身影,但是要指出的是“六藝”是貴族群體才能接受的教育內容。在古代西周很多需要文化知識的工作都由官府官員所承擔,他們的知識都是父子相傳的,身份地位也是如此。后世隨著周王朝的衰落,大量官員下落民間,才把這些技藝傳播到廣大人民當中,所以有“天子失官,學在四夷”[12]一說。實際上在“六藝”中最重要的便是禮與射,因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13]可知,在古代國家中最重要的事情便是祭祀與打仗,兩者對應的便是禮與射。同樣借助鄭玄的注解,他認為“禮,五禮之義。樂,六樂之歌舞。射,五射之法。御,五御之節。書,六書之品。數,九數之計”。[1]即是說禮指五類禮儀,樂指六種歌舞,射指五種射箭方法,御指五種駕車方法,書指六種造字法,數指九種計算方法。在古代“六藝”基本囊括了所有技藝在內,孔子也特別注重六藝,如《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14]“六藝”也屬于孔子博學的一種要求。這里要指出的是禮,其是一種非常特殊的規范,其介于道德和法律之間,有一定的規定性但是又不是法律層面上強制性的要求,但又高于道德的要求。這一系列實踐層面的教育內容同樣有許多值得當代教育所吸收的東西。“六藝”最直觀的一點便是要求受教育者博學好學,因為在這個知識量暴增的年代,可以學習的知識非常多,只有堅持不斷、廣泛地學習才能在未來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中國自古便是“禮儀之邦”,“禮”的實踐性則要求受教育者能夠做事情有禮貌,待人誠懇,如此一來便能宣傳中國的傳統價值觀及其文化。中國是一個藝術大國,書法繪畫雕塑都能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重要地位,所以“樂”和“書”的實踐性要求則有助于傳承和傳播中國的優秀藝術文化。“射”雖然是射箭,但是本義是指武術,在古代打仗最重要的便是武功,而這一點啟示如今的教育要重視和堅持鍛煉。再者只有鍛煉好身體,多參加運動競技才能打造出屬于中國的體育大國,同時強健的體魄也能相應國家號召。最后“數”雖然是指計算,但是在如今仍有很大的意義,教育應該多啟發受教育者多學習、多思考數學問題,這便能逐促進中國的科技進步。當然“六藝”也適用于如今大學的教育理念。

五、結語

周朝的“三教”教育內容主要分成“六德”“六行”“六藝”,其中“六德”包括知、仁、圣、義、忠、和,這是所有西周人民道德層面所要學習和遵守的道德準則。如今,道德建設仍舊是時代的熱點,道德建設關乎著一個國家的社會文化的興衰,所以當代教育要積極配合、參與道德建設中來。“六行”則包括了孝、友、睦、姻、任、恤,這是西周人民倫理層面所要做到的倫理要求。社會和睦、和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中的一項要求,所以當代教育要教導如何待人和善,為仁由己,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要從自己做起。最后“六藝”則涵蓋了禮、樂、射、御、書、數,六者是西周貴族實踐層面所要學習的技能。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中,受教育者只有主動學習,多學、博學、好學才能有所進步,為將來建設社會主義強國打下基礎。“六德”“六行”“六藝”三者應該是相互交替的,如果只重視一者其便很有可能影響古代的社會和睦、和諧,所以如今的思政教育也可借鑒吸收部分,做到重視道德、倫理、實踐的三個層面。當代教育的內容需要借鑒“六德”“六行”“六藝”,才能更好地進行人才培養。

作者:周文藝 張瑩 單位:湖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