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管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作用

時間:2022-06-08 15:53:35

導語:護理管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護理管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作用

摘要:目的分析分級分區護理管理模式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預后的改善作用。方法選擇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8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分級分區護理管理模式。比較兩組的干預效果。結果干預后,兩組的LVEF、CO均升高,LVESD、LVEDD均減小,且研究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梗死相關血管再通率、存活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主要心腦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兩組的HAMA、HAMD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心臟不良事件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分級分區護理管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其可改善心功能,提高搶救成功率,緩解不良心理狀態,減少心臟不良事件的發生。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分級分區護理管理模式;心功能

急性心肌梗死在臨床上較為常見,且好發于中老年人群,具有病情重、進展迅速、死亡率高等特點,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已成為我國人口死亡的重要原因,在我國心血管死亡原因中位居第二[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若是沒有進行及時搶救,可能會進展為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相關調查統計發現,患者在發病后1h內實施再灌注治療,病死率約為2.0%;而在發病6h內進行再灌注治療,病死率約為6.0%[2]。因此縮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就診時間,可以確保其在最短時間內進行再灌注治療,從而改善預后。分級分區護理管理模式是近年來新興的急診護理模式,能夠根據患者病情輕重安排就診順序,從而改善其搶救結局[3]。鑒于此,本研究選擇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試探討分級分區護理管理模式的應用效果及對患者心功能的影響,現將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8例。對照組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齡為42~76歲,平均(58.47±3.24)歲;發病時長為5~30h,平均(16.38±3.24)h;梗死部位:前壁18例,下壁10例,側壁10例。研究組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齡為41~76歲,平均(58.63±3.26)歲;發病時長為5.1~30h,平均(16.52±3.26)h;梗死部位:前壁19例,下壁10例,側壁9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本研究通過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且患者家屬均同意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經心臟彩超檢查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并且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4]中的標準;心功能分級為Ⅱ~Ⅳ級。排除標準:肝、腎等器官存在嚴重器質性病變;并發凝血功能異常、造血功能異常或惡性腫瘤疾病;已住院患者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精神異常、不能配合完成治療與護理。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具體方法如下。①院外急救:接到急診電話后迅速出診,到達現場做好常規急救處理后快速將患者轉運至醫院,轉運途中聯系科室做好接診與搶救準備。②急診科收治:入院后結合患者實際情況與癥狀開展救治,對于出現胸痛并伴大汗淋漓者需立即送往搶救室,由搶救室的醫師及護士完成心電圖、心臟標志物等檢查;對于出現胸痛但未伴大汗淋漓者,由急診室醫師完成上述檢查,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后,由心內科醫師開展緊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研究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分級分區護理管理模式,具體方法如下。(1)做好對分診護士的培訓。組織5名分診護士進行培訓和學習急性心肌梗死相關護理知識,確保其熟悉疾病癥狀與體征,包括氣急、持續心前區壓榨性疼痛、煩躁、低熱、血壓降低等,同時分診護士需掌握快速判斷患者病情的技能,評估其心功能并做好分級工作;此外,出車護士與分診護士在接診患者5min內需為其完成心電圖檢查,并將結果報告給責任醫生。(2)加強對患者的分級分區護理。將急診區域劃分為三種:①紅色區域,主要收治Ⅰ級(病情危急)與Ⅱ級(病情轉危)患者;②黃色區域,主要收治Ⅲ級(病情嚴重)患者;③綠色區域,主要收治Ⅳ級(病情穩定)患者。Ⅰ、Ⅱ級患者需立即安排就診,Ⅲ級患者需在30min內就診,Ⅳ級患者可按排隊順序就診。在接診救治過程中需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若發生異常需立即進行搶救。(3)當患者滿足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癥狀、心臟標志物與心電圖檢查三項結果特征中的兩項時,心內科醫師便可以為患者準備實施PCI,并可直接在紅色區域給予抗血小板藥物治療。

1.3觀察指標及效果評價標準

(1)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心功能指標。選擇美迪森(上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的彩色多普勒超聲儀(型號:SA-9900PRINE)對患者干預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數(LVEF)、心輸出量(CO)、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以及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進行檢測。(2)比較兩組患者的搶救效果。仔細記錄患者梗死相關血管再通率、主要心腦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以及存活率。(3)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態。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與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進行評估,其中HAMA量表包括焦慮、緊張、失眠等14個條目,每個條目0~4分,總分以7分為臨界值,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焦慮情況越嚴重;HAMD量表包括有罪感、抑郁心境、早醒、遲緩、全身癥狀等17個條目,每個條目0~4分,總分以7分為臨界值,分數越高表示抑郁情況越嚴重[5]。(4)比較兩組患者的心臟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包括再發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梗死后心絞痛、心力衰竭。

1.4統計學方法

研究所得數據均錄入至Excel2019中予以校對,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n、n/%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心功能指標比較

干預前,兩組的LVEF、CO、LVESD及LVEDD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LVEF、CO均升高,LVESD、LVEDD均減小,且研究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2.2兩組患者的搶救效果比較

研究組梗死相關血管再通率、存活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主要心腦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2)。

2.3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態比較

干預前,兩組的HAMA、HAM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HAMA、HAMD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2.4兩組患者心臟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心臟不良事件總發生率為10.53%,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9.47%(P<0.05,表4)。

3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血小板附著在破損的冠狀動脈粥樣斑塊上形成血栓,造成動脈血液流動不暢,心肌持續出現急性缺血現象,進而導致心肌壞死,臨床上表現為壓榨性胸痛、身體出汗、瀕死感等癥狀[6]。急性心肌梗死屬于危重癥,其發生與飲食結構、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并且具有較高的死亡率[7]。隨著對急性心肌梗死的深入研究,臨床發現“時間就是生命”是對急性心肌梗死診治最好的描述,這就對急診醫護人員的要求更加嚴格,如何快速識別和搶救該疾病患者成為臨床關注的焦點[8]。優化護理模式、提升護理質量對于提高搶救成功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9]。分級分區護理管理模式是近年來新興的、科學有效的護理模式,其通過對患者病情進行分級分區管理,確保病情危重患者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得到有效搶救,可以優化就診秩序,提高搶救效率[10-11]。于樂洋等[12]在研究中發現,分級分區護理管理模式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搶救速度,與本研究結果相似。本研究結果中,干預后,兩組患者的LVEF、CO均升高,LVESD、LVEDD均減小,而研究組實施分級分區護理管理模式,上述各指標改善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分級分區護理管理模式對患者的心功能指標改善效果更佳。追其原因為,分級分區護理管理模式定時對分診護士進行急性心肌梗死相關護理知識培訓與學習,提高其業務能力,確保不同病情患者分級準確,使得病情危重患者能夠盡早接受PCI治療,從而提升搶救效果,改善患者的心功能[13]。孟艷婕[14]在研究中通過對比發現,分級分區護理可以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搶救效果,降低心臟不良事件的發生率,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中,研究組患者的梗死相關血管再通率、存活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主要心腦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心臟不良事件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追其原因為,分級分區護理管理模式通過對分診護士進行培訓,確保分診護士能夠熟練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相關癥狀及表現特征,快速評估患者的病情,按照嚴重程度不同分別安排至紅色、黃色以及綠色區域,并且展開相應區域的治療,從而提高搶救成功率,減少不良事件發生情況,降低病死率[15]。此外,本研究結果發現,干預后,兩組患者的HAMA、HAMD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分級分區護理管理模式可以確保患者盡早開展PCI治療,提高搶救成功率,從而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改善預后。綜上所述,分級分區護理管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其可改善心功能、提高搶救成功率、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減少心臟不良事件的發生,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作者:張婷 張苗苗 單位:延安大學咸陽醫院